| |
|
首页 -> 世界历史 -> 原作‘鹤帮问鹿帮’ -> 正文阅读 |
[世界历史]原作‘鹤帮问鹿帮’[第2页] |
作者:晋王府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一楼祭天 |
二楼原帖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6721913287&z=1378169374 |
帝国是如此的庞大,影响何其之深远,以至于后世之人根据其身份之不同,都能在其中寻找到新的解读。如果你询问教士、外交官、政治家、军人、经济学家、文学创作者以及考古学家等等形形色色之人,他们都会从他们的角度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罗马帝国。同样,那座永恒之城在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更是千变万化。狄奥尼苏斯向我们展示了罗马的早期历史,虽然他的行文中充满了对罗马人自傲之心的迎合;波比乌斯写罗马史则是向他的希腊同胞证明自己的政治理论;李维的抚今追昔中则充满了自我安慰;塔西佗在趋缓的专制政治下唱衰独裁者,挖空心思要揭露他们的愚蠢和残暴;苏维托尼乌斯对花边新闻的追逐可能胜过今天的狗仔队,只要是不利于帝国的内容他都会不假思索的记录下来;撒路斯提乌斯忙于道德批判却忘记了自身已经沦为偶像老加图所鄙视的奢侈者;爱德华·吉本站在18世纪的自由主义和唯物论立场来审视帝国;孟德斯鸠和蒙森都在试图借古讽今,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⑤;最后还要提到布瓦西耶,他描述了罗马街道上的巴黎人,使罗马一派生机。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幅风景画卷,想要叙述一部罗马史又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想写一部罗马史的人来说,仅仅是将原始资料加以呈现就会淹没个人的独立见解,而过多的个人化又难免对叙述的公允度产生影响,要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的难度同样是可想而知的。同样,要面对那些将共和国时代描述得无与伦比的煌煌巨著们,将它们对帝国及拜占庭的蔑视所造成的扭曲重新导向平衡,又将面临着与天神角力般的无比艰难。然而,必须坚信的是,没有共和国的帝国和没有帝国的共和国一样,都是不平衡,不完整的。同样,就连吉本也从不否认拜占庭是帝国历史的延伸部分,虽然随着庞贝古城的挖掘以及各种铭文研究获得的新知使得历史学家们对罗马帝国史的看法早已和吉本的时代大相径庭,但《罗马帝国衰亡史》至今还无人取代或试图取代。但是为帝国的名誉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恢复,而为拜占庭恢复其应有的名誉也将指日可待。 |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个主题——对人性与文明是否得以进步的考察角度来看,拜占庭经济在750年到1204年的持续增长(这个增长期甚至可以延续到更晚些的时候),综合它在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其濒临灭亡之际,其文化还充满着巨大的活力,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那些散落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人类永久文明幸福所作出的贡献堪称无与伦比。 或许有人会说,拜占庭的历史不属于罗马,那么他的观点是错的。因为拜占庭的出现是无法脱离罗马背景的,它的文化或许是希腊化的(事实上这种希腊化在希拉克略时代才真正开始),但它的政治形态、法律制度和社会结构却无一不被打上了罗马的烙印,这也正是构成标题里“不容易”三字的又一证明,但我必须克服之,也是我希望做到的——向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和马克·布洛克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作品致敬,前者是文化与文明的重建,后者则是对一种社会一种组织的具体描述。他们没有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对过去的某个社会进行重新发现,对其存在意义、组织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再梳理。他们也告诉我们,对过去历史的认知态度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更应拿出谦卑的心态,面对现实:所有的人的周围,保存着过去的资料、档案、遗迹,以之为出发点,或多或少可以进行某种重建,体会某种经验,感受之前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 |
|
注释: ① 卡皮托利是著名的罗马七丘之一,古老的罗马城始建于此,也是后世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的中心。 ② 李维《建城以来史》,P44 ③ 塔西佗《罗马史》P2-3 ④ 吉本年轻时,他的父亲曾经雇佣的一个加尔文牧师劝说他放弃天主教信仰,改宗新教。这种宗教斗争对吉本刺激极大,使他对基督教开始产生怀疑转而蔑视。 ⑤ 孟德斯鸠的作品《罗马盛衰原因论》针对路易十五,而蒙森的《罗马史》则是针对俾斯麦的专制制度。 |
图2)爱德华·吉本 |
(图3)李维 |
(图4)塔西佗 |
导言 是双亲还是母子,是杂种还是嫡传 一、是双亲还是母子——关于罗马史及史观的概论 这些骄傲的世界统治者已经开始陷到罪恶与荒淫的泥淖中去了,但是,不管这一代人是怎样的堕落和腐化,在他们中间却产生了好些伟大的人物,这是以前不论哪一代、不论哪一个民族、不伦哪一个时期中的人物所不能比拟的。——加里波第《致乔万尼奥里的信》 如同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双亲一样,西方文明在古典时代也会找到这样一对并立者——希腊和罗马,拜占庭则更像他们共同孕育出来的孩子,在社会结构上继承了罗马父亲的阳刚与强健,文化艺术则来自希腊母亲的天生丽质。罗马用物质的征服统治着地中海,希腊的屈服于这种强势的过程则显得轻而易举,与当年抵抗波斯人的勇气与坚韧毫不相称,却颇有恋人般一见倾心的温顺姿态。而后,这对“恋人”携手经过“婚姻的殿堂”,被征服的希腊又以无与伦比的魅力迅速主宰了罗马社会。然而,对阳刚与阴柔做出如此简单的定义难免偏颇,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希腊也曾有过赫赫武功,在公元前5世纪的马拉松平原和德摩比勒隘口的奋战,挫败了堪称庞然大物的波斯人,拯救了欧洲,保全了“西方”,所凭借的正是非凡的勇气与战技。伟大的亚历山大也曾携此强大的武力将希腊文明一直延伸到印度边境,使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之间、伊朗、埃及、腓尼基甚至阿富汗都希腊化了,而此时的罗马也不过刚刚在拉丁同盟内取得了绝对权威。照此看来,夫妻般的关系似乎应让位于另外一种前后继承的父子关系,正如公元前3世纪之初在坎佩尼亚和阿普里亚邂逅希腊文明(并非友好的)之前,罗马都很难说是一个世界强国。而接下来,披鲁斯①和他的方阵在倍涅文图姆战役中的败在罗马军团手上,则标志着希腊在物质上走向衰退。另外,除了时间上的划分之外,从地理角度而言,希腊在东而罗马居于西。虽然在罗马征服大部分西部行省的时候已经相当彻底的希腊化(如果这种希腊化的开端是从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派人去雅典学习立法——开始算起,则显得有些缓慢),不过纵观此后整个中世纪原属西部罗马帝国的那些地区,还是保持着非常鲜明的罗马本色。当戴克里先划分帝国的时候,只是在形式上顺应了文化的自然分界。 |
(图1)披鲁斯和他的方阵 |
无论怎样说,罗马和希腊的关系依然是相似大于不同,因此从多方面而言,它们属于同一个族裔。虽然以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总是喜欢使用“雅利安语系”和“印欧语系”,但在语言、习俗、服饰甚至思维方式上的亲缘关系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宗教和文学上的相似性,恐怕是最明显不过的。如果把地中海比喻成一个西方早期文化展览会的话,那么这两个文明所居的两个半岛更像是这个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展台,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关系。换言之,整个地中海文明很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土著元祖,又在这个基础上受到迁徙部落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就像一个古老的家族因为不断的嫁娶而慢慢改变着血统,但主要基因却未发生大的变异。 在讲述了相似性之后,不妨看看那些呈现区别的特征。希腊人和罗马人或者更具体一点说到雅典人和罗马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依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罗马人握起笔来可能不如雅典人灵光,但在砖石和灰泥上的造诣却非同小可。因此,即使我不是个罗马艺术的忠实崇拜者也不得不指出,请把目光多留一些在罗马人那恢弘气派且实用的建筑之上,而非总是驻留在巴特农神庙的雕像之上,可以多获得一些对罗马人的创造力的印象。当然,也应公允的说到,希腊人思想丰富,拥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富于创造,追求新奇,崇尚精神上的高洁品质和肉体上的强健之美。罗马人则性情沉毅,内敛保守,注重传统,遵纪守法,几近刻板的严肃和强烈的责任感是罗马人在人性上的至高追求。在这里,把取得成功和征服的两种类型加以类比,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实际上,任何注意到那些古罗马时代留下的路基稳定,宽度惊人的道路的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抓住了罗马人的特征,只要与罗马建立联系,那么一个人就很难对权能和法律出现过分偏差的理解。对希腊的特征,人们可能会众说纷纭,但是在陈述罗马性格的时候,是不会出现前者的情况的。 |
然则,就是对这样一个在性格上极其通俗易懂的古代社会,还是会出现各种偏颇之见,其中不乏苛刻的道德家的说教,因而将罗马的衰落看成罗马历史的主要转折点。而在追溯造成这种观念的源头时,又不得不说到吉本(估计很多人已经认为我在序论里已经对他进行了足够的口诛笔伐了吧,不过我真的不是想用批判的方式来解读他和他的巨著),是他和他的巨著引导人们首先去关注罗马的衰亡,而不是其他事件。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首要印象就是罗马等于失败的代名词,成为反面教材,成为警世之钟,发出战栗的音色。 在吉本的笔下,首先呈现出的是一个走向崩溃的共和国,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持续达500年之久的日趋衰落腐朽的帝国。由此可见,与其说创造历史的是英雄或者民众或者某种自然力,不如说是历史学家在创造历史。对罗马来说,不幸之处在于,直到共和国寿终正寝为止,对其历史有所撰述者无一出自罗马本土。在可怕的内战中,祈望和平的人们会不自觉的寄希望于远古英雄,进而对自己置身的年代勾勒出一种无比阴森恐怖堕落的景象。于是,塔西佗和苏维托尼乌斯(这两个名字前面也提到过了)这二位专门抹黑帝国的历史学家便应运而生,帝国早期的各种或有或无的恶名也随其著作的传播不胫而走。他们通过修辞训练形成的极近挖苦之能事的癖好不仅剥夺了当时罗马人的美德并放回到虚构的时代,还直接影响了受古典教育的吉本,用他的笔蘸着和吉本一样的墨水写出同样恶毒的挖苦文字。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罗马史,作者里没几个是持公正态度的,更不用说有对罗马帝国采取同情态度的。当人们想象到希腊的时候,往往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一提到罗马的名字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如下场景:“哥罗赛奥”竞技场里的殊死血斗,尼禄屠刀下宁死不屈的基督殉道者,公共大浴室内的**滥交等等。再其次,则是《帝王传》里那些耸人听闻的秘事丑闻,并沿着吉本的阐释进一步将衰亡二字加以系统化的刻写在心。关于衰亡的原因解释更因各个政治集团的需求而变得莫衷一是。道德家说,罗马亡于奢靡;基督徒说,“罗马亡于异教”;吉本说,“罗马因基督教而亡”;贸易保护主义的结论是:不限制谷物自由进口的政策使罗马灭亡;自由贸易论者则认为:巨大的贸易负担压垮了罗马人;和平主义者会把谴责目标落在“军国主义”身上,认为这是“好战必亡”的典型例子;强调国防论者则说,罗马忽视了兵役制度。同样,在社会学家、自由派、保守主义者等等中间,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取用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更是五花八门。保守主义者说,“如果不是因为存在马略和格拉古那样善于蛊惑民心的政客,罗马将依然延续其英勇精神和爱国情操,就像当年在元老院的领导下击败汉尼拔的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罗马就不会因为暴动叛乱而迅速衰亡”。激进主义者以同样的方式指责“是愚蠢偏执的政客毁了罗马”,偏执的毁掉寡头政治,毁了元老院,阻挠了必要的改革,应承担一切导致罗马灭亡的主要罪过。 |
由此可见,无论希腊还是罗马,最终的命运其实殊途同归,只不过历史选择了罗马来完成亚历山大的遗志,他也确实在西方实现了亚历山大在东方未能实现的梦想。从某些方面看,罗马选择的方向比亚历山大更加困难,因为那里到处都是剽悍尚武的民族;但从另一方面说,又相对容易,因为罗马在西方的对手不是统一而强大的,也不是多个会对它产生改变的古老文明。 城邦时期的罗马看起来不过是希腊式的旧瓶里装满的新酒,希腊文明席卷它的时候,却未能将它转化为希腊式的民龘主,最终变成一个君主政体。罗马的寡头式政体终究被更好的政体取而代之。只要不是热衷于宫廷秘闻和心怀“不遇之怒”的贵族的诽谤,而是对持久而严谨的行省管理制度加以认真审视,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罗马一直在进步,而这恰恰是某些历史学家让我们去追思伤悼的地方。 |
罗马的第一次进步是从城邦走向周边的扩张,并逐渐在拉丁同盟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罗马从一个城邦也跃升到首都,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政治中心之一。而它最后一次进步则是打破了莱茵河与多瑙河交织而成的藩篱,将众多民族纳入帝国版图,实现了第一次普世大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罗马史沦为讽刺作家和悲观主义者舞文弄墨的游戏场,退化论被不停的重复。包括罗马人自身,也并不熟悉“进步”是一种怎样的观念,他们宁可沉浸在对过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追思,也不愿正视眼前显而易见的进步。正如贺拉斯的诗,几乎代表了所有这些人的悲观思维: 灾难性的时代,还有什么不受损害?我们的父辈,远不如祖父那辈,传到我们这一辈,家族更不显著,我们生出的后代,会比我们更弱。④ 难道我们真的准备接受“一代不如一代”的谬论吗?必须看到,那些受过雄辩训练的人其实是些不管现在与将来,只是一味对过去歌功颂德,没有一丝不苟的关注现在,更不会深谋远虑的去考虑未来。他们的证据因为没有经过缜密的处理和排查,显得那么不可信任,我们又何必为他们的偏见所羁绊,放弃寻找真实历史的权利呢?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历史 最新文章 |
二战十大名将 |
对比史上主要强国综合国力 |
太平天国若成功中国命运不堪设想,看朱九妹 |
中国历史“圣经”——《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
大家说如果那年819紧急状态委员会对叶利钦果 |
二战时各国的实力排名 |
高梁河车神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遭人唾弃? |
历史上各时段的亚洲十大强国排名 |
【转载】《天下无谍》——黄河故人(基本全 |
世界古代史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