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我的三国观 -> 正文阅读 |
[三国]我的三国观[第3页] |
作者:起点是渣渣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按理说,虽然乌巢失守,对于袁绍大军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而造成袁绍大溃败的,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那股荀彧预言迟早会来的神秘东风。 关于这股东风,也是《三国志》上的一段悬案。 《三国志。武帝传》上说,当袁绍一听说曹操去偷袭乌巢时,马上就派张郃、高览进攻官渡曹操的大本营。而张郃听说乌巢已经被攻陷了,就投降了曹操,于是袁绍大军溃败。 可《三国志。袁绍传》上说,就在曹操攻打乌巢的同时,高览、张郃突然临阵变节了,致使袁绍全军大败。 而《三国志。五子列传》上说的就更有戏剧性了,其中还引入了郭图,演义中应该就是借鉴了这一段情节,最后是张郃被郭图给坑了,才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曹操的。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三国志版本里,张郃投曹操,用的字是“归”,而不是“降”。 一本《三国志》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而曹操对张郃归降一事,更是诡异的评价成“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要知道微子和韩信,虽然都是弃暗投明,可他们两个,绝不是降将。 我对此是这样理解的,早在沮授被郭图阴夺军权的时候,颍川系就已经开始了对张郃的策反工作。 郭图是袁绍的嫡系,而沮授原是韩馥的骑都尉,张郃又是韩馥的军司马。乌巢失守的时候,郭图有没有进谗,史书上说法不一。但在沮授的问题上,郭图是实际获利者,他进谗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当时郭图在袁绍面前说没说过张郃的坏话,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袁绍嫡系和旁系间的矛盾,早就已经被曹操所利用了。 再来看袁绍,他到底有没有让张郃、高览率军去攻打曹操大本营? 其实这一点也已经不重要。如果袁绍是命令张郃、高览去的,那明显就是袁绍在给即将到来的官渡战役失败的结局,寻找替罪羊。因为袁绍当时只派了一支精锐骑兵去救援乌巢。他手握重兵,却不亲率主力强攻官渡。显然袁绍自己也很清楚,这时候攻打曹操大本营,除了能挽回点士气,实际作用并不大。反而是派张郃去,然后借张郃的脑袋,来对所有军心浮躁,作战不力的指战员们予以当头棒喝,或许还能背水一战。 所以,不管袁绍有没有这么做,张郃在颍川系的操作下,横竖是个反。只是,这是袁绍所没有想到的。 对于张郃的起义,同样没有想到的,还有曹洪。 不管是《武帝传》还是《袁绍传》,都有说张郃投降的时候,曹操不在大本营,而当时守卫大本营的是曹洪,曹洪突然看到张郃来降,一时都惊呆了。因为,这会是真的吗? 也就在这时,又是颍川系的荀攸站了出来,接受了张郃、高览的投降。 是谁让荀攸如此胆大妄为,要知道,万一张郃是诈降呢?接纳他们后,袁绍大军在外,这只整编降军在内。大本营还能守吗?曹洪对于张郃的投降,感觉非常突然,而荀攸对张郃的投降,却十分的肯定。我想应该就是颍川系给了荀攸充分的信心吧。 |
网文+历史的混合版能写的这么认真,毅力可嘉。 |
从乌巢遇袭,到乌巢失守,再到救援乌巢的精锐不战而逃,最后是张郃的起义。袁绍是彻底被打败了。似乎这时,只有准备撤退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可袁绍却还是迟迟无法谋定。 曹操也没给袁绍太多的恢复时间,趁着袁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全军突击。袁军一片混乱,一场毫无组织的大溃逃,让袁绍这次南下伐曹,全军覆没。 官渡之战,是以袁绍惨败而告终。可曹袁两家的局势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两家依然以黄河为界,南北对峙。 曹操虽然赢了官渡之战,可连黄河都不敢渡。这就好比,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连个完整的荆州都拿不下是一样的。 而且,袁绍当时可比赤壁战后的曹操,更有优势。毕竟袁绍退回黄河以北,那都是自己稳固的根据地。而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守的襄阳,还是刚从刘表那里接手过来的。 所以,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计划要攻打刘表时,荀彧就劝他说:袁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军心涣散,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一扫而平。而您却要远征长江、汉水之间,如果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 赤壁大战后,孙刘两家可没顾忌过曹操会短期反扑哩。 所以,官渡之战只不过是场决定曹操命运的战役罢了,而不是决定袁绍命运的。决定袁绍命运的,是天时。 官渡之战是在公元200年10月结束的。袁绍在公元202年5月死了。可以说,袁绍的死,与官渡之战并无直接关系。 假如官渡战后的一年半里,是曹操突然生病死了,而袁绍还依然健康的活着。那中国历史的走向,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许多时候,人的命运充满了偶然性。而寿命的长短,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表现。而这种的偶然性,又可能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命运。天时不可测啊。 在官渡之战后的一年半时间里,袁绍不但没有让曹操胆敢轻视自己,还更强有力的实现了自己统治范围的稳定。要知道,在一场伤筋动骨的大败后,政权的稳固,是多么的困难。 |
袁绍兵败官渡,逃回河北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主战派的情绪。 如果,我们按照冠冕堂皇的道理来评论的话,当时还被关在大牢里的田丰,袁绍就应该马上予以重用。但田丰还能重用吗?答案是袁绍非但不能重用田丰,还必须要马上杀了他。这一点,连田丰自己都很清楚。 这就好比几个孩子在铁轨上玩,铁轨有两条,一条还在使用,另一条已经停用。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到停用的铁轨那边去玩吧,这里一会有火车通过,很危险!”其他几个孩子没有听从劝告,仍留在原地。等火车来了,当你能控制火车的走向的时候,你是让火车正常前进,压死好几个孩子呢?还是改变路线,压死那个叫田丰的孩子呢?袁绍选择后者。 更主要的是,田丰在袁氏集团里,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他是代表了一个群体。战前,这个群体就跳出来公开质疑袁绍这位董事长做出的南征决定。当时,袁绍也只是象征性的处理了一下,压制了一些负面言论。可如今官渡惨败,袁绍如果再对这些质疑的声音采取暧昧的态度,那今后董事长做的任何一个决定,就都可能会有人抓住田丰这小辫子来质疑一下,这工作还怎么开展。 所以,袁绍不得不拿田丰的人头来告诉大家,南征这个决定,是没错的。不是我军无能,是敌军太狡猾。我们本来已经很接近胜利了,都怪曹操不按套路出牌。谁要是以后再拿南征的正确性来说事,田丰就是榜样。 在处理完田丰后,还有一个人也需要袁绍尽快的处理,那就是审配。其实,也就是袁绍他自己。 审配是袁绍的嫡系心腹。袁绍南征,审配留守邺城。后来,袁尚每次出征,也是审配留守邺城。审配对于袁绍来说,就相当于荀彧对于曹操。 表面上看,官渡之败是因为审配坑了许攸。可究其根本,谁都知道,最该负责的人,是袁绍。 所以对待审配,是轻不得,也重不得。于是,袁绍就以审配有两个儿子被曹操俘虏,担心审配不能心无旁骛的继续日常工作为由,暂时免去了审配的一切职务。 这就相当于,袁绍给了自己一个处分。也试探了旗下各大佬们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大家还对审配落井下石,那说明他们对袁绍是心怀不满的,只是不敢当面发作罢了。要是大家都能原谅审配,说明袁绍在集团里的主导地位,大家还都是认可的。 当然,袁绍在河北的地位,当时还是无人可以撼动的。审配也很快在大家的支持下,重返工作岗位,并没有受到任何动摇。这其实就是大家给袁绍个面子,可等袁绍一死,继承人袁尚,还一心重用审配,那些大佬们就不干了,纷纷通过支持袁谭的方式,来与审配争权。直接就导致了袁氏诸子内哄。所以,曹丕说过:“袁氏之亡,亡于审配。” 就当时来说,袁绍对田丰、审配的处理是完全正确,大家又重新团结到了袁绍的周围,都很快的走出了官渡惨败的阴影,继续作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存在着。 可惜的是,就在表面上刚刚平稳了河北政局后不久,袁绍就匆匆离世了。 |
公元202年9月,距官渡之战结束,差一个月就是两年了。距袁绍之死,才刚刚过去四个月。曹操开始集结大军,渡过黄河,进攻黎阳。换句话说,在官渡大胜后,曹操也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予以休整。而且如果袁绍任然活着,曹操还不一定就敢贸然北伐,可能这中间的休整期,还会更长一点。 黎阳东临黄河北岸,是袁氏集团防守南线的主要军事重镇,其战略意义相当于曹氏阵营的官渡。曹操一旦丢失官渡,就只能退守许昌,而袁氏一旦丢失黎阳,也只能退守邺城了。 当时驻守黎阳的是袁谭,面对曹操的大举进攻,袁谭马上向邺城的袁尚发出了救援信号。 历史给后人一个假象,那就是袁绍死后,祸起萧墙,主要原因是因为袁绍没有明确继承人的结果。其实,袁绍的继承人是袁尚,这本身毫无争议。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让袁谭掌青州,袁熙掌幽州,高干掌并州。自己留袁尚在身边。官渡之战后,又想把冀州给袁尚管理,而当时为了平叛,才不得不听取了郭图的意见,暂时没有把冀州交给袁尚。 袁绍死前,明确让袁尚袭大将军职,统领四州。所谓袁谭也有继承权,那不过是后来拥有话语权的辛毗等人,在胡说罢了。袁谭早在五六前,就过继给了袁绍的哥哥袁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所以,当时袁谭可不敢争袁绍的爵位,他要争的是袁氏集团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罢了。 另一方面,刚刚继位的袁尚,是默认了袁谭自封车骑将军的行为。他也不敢贸然的去剥夺袁谭现有的军事指挥权,因为袁谭一直就驻守在河北军事重镇黎阳。真把袁谭惹毛了,黎阳可能就混乱了。 所以,袁尚在安抚袁谭的问题上,只是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条件,那就是让逢纪到黎阳去当政委。希望能借此限制袁谭想借军事指挥权的强化,来和邺城分庭抗礼的行为。等自己的地位慢慢稳固后,再来收拾袁谭。 可袁谭要的不只是现有的军事指挥权,他要的是父亲遗留下来的整个军事集团。就在袁谭把手伸向更多的军事资源时,逢纪在黎阳限制了他。而袁谭或许是一时糊涂,又或许是受人挑唆,居然直接就把逢纪的脑袋砍了下来。 虽然,在这行为前,袁谭和袁尚就已经有了矛盾,但还属于家族内部问题,袁尚基本采取的是忍让态度。可正是袁谭这一无脑行为,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袁氏集团内部斗争是有多严重了。 正巧,这时曹操来了。 |
说实话,当时袁尚和袁谭还真不拿曹操当回事。 袁谭想的,是怎么利用这次战役,来获得集团内部更多的军事资源。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向邺城求援。 袁尚也知道,如果不增援黎阳,万一河北的这一门户,被曹操攻克,那后果是严重的。但如果派遣其它将领率军增援黎阳,带过去的军队肯定会让袁谭接管。所以,袁尚决定亲自到黎阳去。 可以预见,如果曹操当时要是被袁氏兄弟打败的话,那在黎阳城下,就有可能立刻上演手足相残的好戏了。 好在几个月后,他们被曹操打败了。 袁氏之所以输了黎阳之战,除了在正面战场上与曹操相持不下以外,他们视作胜负手的另几处战场,都没有给袁家兄弟带来好消息。 首先,是刘备的退出。 刘备早就和袁谭交好,在青州的时候,就举荐过袁谭,袁谭也很敬仰刘备。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刘备到汝南继续他在徐州没有完成的任务,在曹操后方,予以袭扰。 可当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马上开始集中精力整顿后方。瞬间,刘备的处境就很困难了。此时的刘备,要么北上,继续投靠袁绍;要么南下,去投靠刘表。毕竟南下的路好走一些,所以,最后刘备去了荆州。 而且,刘备这种选择,显然是符合袁绍利益的。他本来就希望刘备能随时在曹操的背后插上一刀。袁绍后来虽然死了,可袁尚袁谭也同样希望,在黎阳之战的时候,刘备能让曹操腹背受敌,有所牵制。 另外,刘备的北伐,暂时也符合了刘表的利益。荆州在失去宛城的缓冲后,更需要巩固下北部的防线。 可问题就是,刘备的北伐太成功了。 刘备到了叶城,遇到了曹操派来抵挡他的夏侯惇、李典和于禁。刘备先是假装示弱逃跑,夏侯惇不听李典劝说,大举追击刘备,结果中了刘备的埋伏。在李典的强力救援下,才逃出升天。 演义里把这段加给了诸葛亮,成为他初出茅庐的首功,炮制出了火烧博望坡。 可就在刘备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刘表就不再支持刘备继续北伐了。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当时曹操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有选择对手的权利,而作为他的对手,一个个的都只能被动应对。 曹操是发动了黎阳之战,但他也能随时撤回,料想河北袁氏集团,也不敢再次南下官渡了。一旦刘备真的在背后打疼了曹操,那支持刘备的荆州集团,马上就会成为曹操的主攻对象。这对荆州一点好处也没有。况且,真让刘备一路打过去,那刘表让刘备指挥的兵马还回得来吗?刘表也不是傻子啊。 所以,刘表让刘备不要继续北伐了,完成一开始巩固北方防线的战略目标就行,坐看黎阳之战。 |
看了这么多 最强烈的感觉就是 楼主你小说写的不错啊 |
接着就是黎阳之战最重要的胜负手登场了。 就在黎阳之战开始后,袁尚还未到黎阳的时候,他就派并州刺史高干在西线进攻曹操。而且一开始,西线战场,袁家的形势一片大好。 军情是很明朗的。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内拿下河北的军事重镇黎阳,而袁氏兄弟也没有能力复制官渡之战,把曹操打得退回黄河以南。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只要高干在西线战场上能取得胜利,曹操就不得不退出黎阳。毕竟和刘备相比,高干他既没有刘表式的制约,又不怕给河北再拉仇恨。袁尚支持他的战略目的,本身就是迫使曹操转换战场。所以,高干的西线战场才是黎阳之战的胜负手所在。 在西线战场上,袁尚派遣他的心腹爱将郭援,与高干联络匈奴一起进攻河东郡。同时,袁尚又派出使者,到关中与马腾等将领们取得联系,共同举兵,马腾等都暗中答应。郭援一路往西,所经城镇纷纷被攻破或投降。 可就在袁氏西线战场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贾逵出现了。贾逵是曹魏的重臣,他的儿子是曹魏的掘墓人贾充,而他的孙女又是西晋的掘墓人贾后。当时,就是他独守孤城绛邑,阻止了郭援席卷河东郡。后来,又在当了郭援俘虏的情况下,忽悠了郭援,让他推迟了继续进攻的时间。 就在郭援被耽搁在河东郡的时间里,曹操派钟繇率军开始进攻平阳。当时匈奴军队驻扎在平阳。钟繇也遇到了和郭援一样的问题,平阳如同绛邑,久攻不下。 而这时,郭援和高干已经开始向平阳方向集结了。钟繇压力倍增。 |
就像黎阳的胜负手,在平阳一般。平阳的战局,胜负手就落到了马腾的身上了。 因为,这个时候,马腾要是出兵帮高干,钟繇瞬间就崩盘,曹操就不得不把在黎阳的主力拉过来,先打马腾。 同样,要是马腾站在钟繇这一边,郭援和高干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再加上西凉各路大佬在马腾的示范下,集体倒向曹操,那袁氏在西线战场是再也站不住了。只要高干一退出,黎阳那边,还能守多久? 可是,如果马腾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的话。那从当前的形式来看,钟繇败局已定,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候,继贾逵、钟繇后,曹操阵营的第三个关键先生张既出现了。 钟繇其实早就知道,马腾和袁尚有所勾结。在刚率军进攻平阳的时候,钟繇就写信给马腾,劝他认清局势。到了现在,钟繇只能派张既亲自去马腾军中,说服马腾派兵援助自己。 结果就是马腾听从了张既的劝说,派马超、庞德率军一万,突袭郭援,并砍下了郭援的脑袋,帮助钟繇打赢了平阳之战,也助攻了远在黎阳的曹操。 至于张既是如何说服马腾的,史实上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能让马腾站到曹操阵营里来,肯定是要让马腾相信,他帮助曹操,肯定比帮助袁尚,能获得的利益更大。 |
首先,钟繇如果败了,曹操肯定会亲自来。到了那时候,马腾难逃与曹军一战。而郭援败了,袁氏兄弟肯定赢不了黎阳之战,到那时他们自顾不暇,你们西凉也就安稳了。万一,袁氏兄弟就算能赢黎阳之战,他们兄弟自己的矛盾还来不及处理呢,又怎么会来追究你马腾呢? 其次,曹操要是赢了,他的眼光肯定是放在河北的。你马腾仍旧是西凉一霸。如果是袁尚赢了呢?他们南下黄河是无力了,势必来和你马腾争这西线战果。关中如果在袁尚手里,你们西凉还有宁日吗? 最后,你马腾再怎么说,也是汉朝的重臣。你不帮汉帝,反而助逆,一旦朝廷追究下来,虽说,你是不怕,但名声也不好听啊。如果,你帮了曹操,赢了后,封赏马上下来。 帮曹操还是帮袁尚,马腾应该也不是傻子吧。 顺便提一下,战争结束后,庞德给钟繇送来了郭援的人头。钟繇当场就哭了,因为郭援是钟繇的外甥。 庞德看到钟繇这么伤心,一时也感觉不好意思,就向钟繇道歉。钟繇说,我哭他,是因为他是我外甥。但这种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你做的很对,无需道歉。要怪,也只能怪我没有教育好他。 郭援一死,匈奴也投降了,高干只得撤兵。袁氏的西线战场最终只得以失败而告终。 |
在这种背景下,袁氏兄弟终于决定放弃黎阳,退守邺城。毕竟曹操跨河运粮也不容易,再加上邺城城坚粮足,曹操不一定就能拿下。 的确,曹操在邺城城下,受到了不小的暴击。 当年,曹操攻打吕布时,也一度受挫,产生过要撤军的想法。后来,在荀攸、郭嘉等人的鼓励下,才又继续围攻吕布一个多月,终于把吕布彻底打败了。如果当时,曹操选择撤军的话,那最后吕布还会不会这么早就死,恐怕也很难说。 现在,曹操与袁氏兄弟,也打得非常辛苦。所以曹操又产生了要撤军的想法。在这种背景下,肯定也有许多人在给曹操鼓劲,总而言之,我们咬咬牙,再坚持坚持,没准就可以一举夺取冀州了。现在放弃这种机会,如果让袁氏集团缓过劲来,我们再想要拿下邺城,可就更难了。 但是,郭嘉却不这么认为,他建议应该先撤军。袁氏兄弟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因为现在有共同的敌人,所以暂时实现了团结,只要我们一撤军,他们随时可能起内哄,等他们内哄的疲惫不堪了,我们再进攻,自然可以事半功倍了。 于是,曹操选择了撤退。要知道,如果不是受到了暴击,根本就不用管袁谭袁尚团不团结,直接用武力送他们去另一个世界就行了,可见袁氏兄弟在邺城是真的给曹军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至此,做为曹操北伐三大战役之一的黎阳之战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从公元202年9月开始,到公元203年5月结束,历时八个月。 曹操一撤军,袁氏兄弟果不其然的当场就起了争执。 袁谭认为,曹军现在已疲惫不堪了,所以曹操才不得不撤军。这正是我们收复黎阳的好机会。 可袁尚不这么认为。曹操是被迫撤兵了,但邺城也已经千疮百孔,急待修整。万一曹操又设下什么埋伏,当初张绣就吃过亏,文丑也是这样被杀的。你袁谭愿意去追击曹操的退兵,那你随意,要我给你再配置兵马,那是不可能的。 重夺黎阳,那必须是等邺城回复后,由袁尚来领导的。袁谭你也该歇歇了。 哪到底是该追击曹军呢?还是该暂做修整?是听袁谭的?还是听袁尚的。这个时候河北的各路大佬们开始行动了。 按常理来看,挑唆袁谭袁尚手足相残的,应该就是袁家的大奸臣。劝兄弟俩各退一步,相安无事的,那肯定就应该是袁家的大忠臣了。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
说这么多还不是说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是老大哥 资源都集中在一部分人手里当然***。 |
袁谭作为一个家臣,不愿意服从家主袁尚的命令,企图裹挟兵马,与袁尚相抗。当时审配就建议除掉袁谭,袁尚也予以了听从,领兵攻击袁谭。袁谭不敌,逃往自己原本掌控的青州。 可当青州的大佬们,看到袁谭惶惶如丧家之犬,逃窜回来后,各个城池都起兵予以攻击。如果按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袁谭活不过月余。 就在这时,王修出现了。他作为青州最大的地头蛇,在袁谭奄奄一息的时候,旗帜鲜明的站在了袁谭背后。袁谭高兴地说:“成全我部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 接着王修又是一篇深明大义的言论,规劝袁尚袁谭兄弟和睦,不要手足相残。这样一来,袁谭算是在青州又站稳了脚跟。 如果没有王修,袁氏兄弟的内哄,估计早就结束了。哪对于袁氏集团来说,审配和王修,谁是忠臣,谁又是奸臣呢? 审配是希望中央集权的,他作为袁氏的首席谋臣,袁尚的权利越大,他的利益也越大。 而王修则是希望青州能有更大的独立权。袁绍在世的时候,青州的大佬们就因为受到邺城的控制太甚,反对过当时袁氏集团在青州的代表袁谭。如今的袁谭,来的正好,王修奉他为主,明面上能大义凛然,实际上又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既不会让青州与邺城站到对立面,又可以不再接受邺城的任何指令。可谓是名利双收。 本来,邺城和青州,还能成掎角之势,毕竟大家都姓袁。邺城袁尚和审配不管是在道义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暂时奈何不了青州,而青州王修,也希望能维持如今的态势,这样青州才可以有更多的自治权。毕竟要是曹操来了,兖州的地头蛇们就是王修他们的榜样,要么屈服在曹操的铁腕下,要么早早的去了另一个世界。所以一旦曹操这外敌胆敢进犯河北,相信袁尚袁谭兄弟两人在审配和王修的引导下,还是会再次并肩作战的。 可惜的是,当时河北的大佬并不只有审配和王修。 |
袁绍在世,各路大佬都给他个面子,袁绍也能各方都照顾到。 可袁绍一死,袁尚初立,袁谭就来争权。袁尚不得不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审配。 这样一来,郭图和辛毗等人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纷纷以支持袁谭的形式来要求袁尚、审配放权。 可黎阳一战,袁谭基本上就失去了和袁尚相抗的资本。如果,现在青州和邺城再达成和解,那郭图、辛毗基本上就彻底沦为审配或王修的附属,甚至还会被踢出局。 所以,对郭图、辛毗等人来说,投降曹操,肯定比继续受审配或王修的压制来的强。 而对于袁谭来说,被困在青州显然是不甘心的。同样,对于袁尚来说,失去对青州的绝对控制,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袁谭和袁尚兄弟间一战在所难免,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情况,袁谭也很清楚,自己如果不能尽快的有所发展,迟早是会死在袁尚手里的。 于是,袁谭再次头脑发热,居然受人挑唆,想出了请曹操来帮忙打回邺城的办法,这简直就是在挑战人类智商的最下限。 当听说要去把曹操请来,王修当场就怒了,他甚至劝袁谭杀了郭图、辛毗这些出馊主意的人。可惜袁谭不听。 王修在看到劝不回袁谭后,也彻底放弃了他。既然阻止不了袁谭作死,索性就让他们去吧,大不了等曹操来了,再和新主子合作。 其实,如果河北的各路大佬都是诚心实意的帮助袁谭。就算袁谭请来了曹操,曹操也不一定能有什么好处。曹操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 邺城的厉害,曹操已经尝试过了。很有可能又是久攻不下,曹操就和袁尚这样僵持着。结果却是袁谭最终得利,曹操虽然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但也是空费兵力,白白为袁谭做了嫁衣。更可怕的是,万一这是袁谭、袁尚两兄弟的圈套呢? 所以一开始,辛毗劝曹操出兵河北时,曹操是拒绝的。对于曹操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坐山观虎斗,让袁氏兄弟继续打,等他们兄弟两个都打残了,曹操再出手。 而且,曹操根本没想到袁谭居然会来请他出兵援助。当时他的战略重心,已经在向刘表那边倾斜,曹军的主力部队都布置到了南边。 从当时情况来看,曹操选择先南后北,无疑是最佳方案。可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曹操放弃刘表,改打河北,又是绝对正确的。 |
让曹操放弃先南后北战略的关键就在于辛毗身上,是他让曹操看到了,一举统一北方的可能。 辛毗告诉曹操,袁谭是不可能真心投降,把河北白白送给你的。这一点我辛毗很清楚,但我还是来了。现在的我可不是代表了我辛氏一族,我代表的是整个河北带路党集团。对于我们来说,袁氏集团已经不再值得我们效力了,我们之所以建议袁谭来请你,就是想卖主投靠。如果曹**现在放弃攻打河北,就等于放弃我们这些带路党。这会是多大的损失,你只要不是傻子,自然会估算得出来。 曹操一听,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同时,一直负责颍川系情报网的荀氏叔侄也给出了肯定的建议。这样的机会实在是不能错过,曹操入主河北,那已经是人心所向了。 就这样,曹操在不等集结主力的情况下,悍然出兵邺城。 果然,在带路党的帮助下,从公元204年二月起兵。三个月不到,邺城外围城镇纷纷投降。七月,掘开漳河,水灌邺城,杀退袁尚,邺城城破。 次年一月,杀掉袁谭,平定冀、青二州。 四月,平定幽州。 后幽州复叛。八月,杀幽州叛将,逐乌丸远遁。 公元206年,剿灭高干,平定并州。 至此曹操统一北方三大战役的第二战圆满结束。 相比第一次的黎阳之战,耗时八个月,才得一河北门户来说。这次的邺城之战,在带路党们的帮助下,不过两年的时间,就让曹操席卷河北,足见辛毗之流的手段。 但东西吃下去简单,要消化掉可不容易。强如日本鬼子,占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还不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军事只是政治的外延。如果你政治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孤立你的敌人。在这种背景下,你在战场上自然容易取得胜利。但如果你的政治工作没有做好,那拒绝与你合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就算你在军事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可也守不住太久。董卓就是前车之鉴。 曹操进了邺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袁绍墓前祭拜。 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官二代,幼年一起嬉戏游乐,成人一起同朝为官,后来又是一起并肩作战,讨伐董卓,到最后天下一十三州,两人各据其四,棋逢对手,逐鹿中原。而如今呢? “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当曹操说起这段回忆的时候,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安抚作秀。我想是两者皆有吧。 他是想告诉大家,**操和袁绍永远是朋友,双方并不存在正义和邪恶之分,只不过,两人谁都想当这天下第一。所以,你们帮谁,都没错。可现在输赢已定,希望你们能像辅佐袁绍一样,来辅佐**操,我愿意不计前嫌,任天下之智力,并以道御之。 |
祭拜完袁绍后,曹操又做了件让一般人看不懂的事,就是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 但有件同样性质的事情,一般人还都看懂了,那就是刘备入主西川后,娶了刘焉的儿媳。 这不就是桩政治联姻嘛!袁绍应该没有啥嫂子、弟妹。要是有的话,我相信,曹操自己也想娶了过来的。 曹丕娶甄姬,就是在向袁氏家族表明,曹袁一家亲,只要你们愿意做顺民,今后**操绝不会亏待你们。毕竟“真吾儿妇也”与“城中可有妓”这两句话意义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除了安抚留在邺城的袁氏家族亲朋好友外,曹操还通过赦免陈琳和惜斩审配,来抚慰了河北带路党。至于陈琳和审配的一生一死,区别就在于他们对曹操的态度。 不管你这些年来,帮着袁绍做了多少对不起**孟德的事,只要你现在愿意诚心投降,**孟德照样委以重用。但你要是冥顽不灵,就算是忠臣义士,就算你在河北势力再大,**孟德也绝不姑息。 而且,曹操在抚慰河北带路党的同时,也通过杀许攸来警告他们。一个叛徒,神气什么。要是胆敢忘记自己的身份,自认功高,就可以忘乎所以的话,就算**孟德容得下你们,也要问问我麾下的一众文臣武将,他们答不答应。 曹操在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后,基本上是在邺城坐稳了。可是,邺城毕竟只是一座城池而已。曹操能用武力攻入邺城,但不意味着他就能掌控整个冀州。如果除了那些带路党,其他的各路大佬都不给予你曹操支持,反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与曹操做斗争。那曹操就会陷入深不见底的战争泥潭中,顾此失彼。想要一统北方,那将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所以,曹操必须迅速的团结冀州力量,巩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
等更 |
字很多,可以看出来用心 |
曹操首先要团结的就是崔琰,曹操为了得到他的支持,可谓是委屈求全了。 曹操请崔琰出任别驾一职,帮助他管理冀州日常工作的时候,说了一句:“昨天,我翻阅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征召到三十万人参军,真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当场就给怼了回去:“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冀州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死尸遍布原野而无人掩埋。朝廷大军进驻冀州,没有听到有慰问民间疾苦,拯救百姓的举动,反而先计算兵员的数量,唯独将此放在首位,这岂是敝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呢!”曹操马上改变态度,郑重地向崔琰道歉。 这段话实际上也埋下了日后曹操一有机会,就想杀掉崔琰的祸根。当时,曹操是真心实意的想请崔琰能帮他治理冀州,可惜的是,崔琰不是带路党,他是地头蛇。对于地头蛇来说,最反感的事情,就是统治者查户口。曹操说到户口问题,就等于是在问崔琰,你能帮**家收缴多少保护费。崔琰一听,马上就把这话头给堵上了。让我给鬼子当个村长,稳定下治安还行,但要我敲着锣,挨家挨户的去给鬼子催粮抓壮丁,这事,你别指望我。 对于崔琰的这种态度,曹操马上表示,是自己刚才说错话了。现在只要你们这些冀州的地头蛇们都能真心的支持自己,曹操绝不会急于来抢你们的既得利益。你们可以帮助**操一起来把河北这蛋糕做得更大,这样我们就可以共享更多的社会资源。 当时,崔琰这些冀州地头蛇们,对曹操的这种态度还是很赞赏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头蛇,开始公开表示愿意支持曹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牵招。 牵招本是袁绍的心腹,袁绍死后,牵招辅佐袁尚。在曹操攻打邺城时,牵召代表袁尚到并州征收粮草。当牵召听到曹操攻破邺城的消息后,就劝并州刺史高干,把袁尚接到并州,然后再高举袁氏大旗,与曹操对抗。高干拒绝了这一建议。 而这时,曹操在邺城的种种行为,让牵招也明白了,继续效忠袁氏,是没有前途的,曹操或许还真的就是一个不错的新主子。 曹操一听牵招来降,马上予以重用。他知道,至此,自己在冀州算是坐稳了。 |
公元204年九月,献帝下诏,任命曹操兼任冀州牧。曹操接受此职后,辞去所兼兖州牧的职务。 可见,曹操早在还没有整个拿下冀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政治重心从向北转移了。统一北方,是他现在的主要目标。也正是他的这一决心表露,让当时的袁谭感到了害怕。 袁谭趁曹操围攻邺城的时候,占据了冀州北部的众多城池。曹操攻下邺城后,让袁谭来降,袁谭不愿意,曹操在邺城休整了几个月后,就马上出兵攻击袁谭。而此时,冀州的各路大佬们纷纷选择归顺曹操,袁谭在冀州根本站不住脚。 退回青州后,本来愿意援助自己的乌桓,也在牵招的游说下,选择了中立。幽州袁熙又迎立了袁尚,肯定不会给袁谭提供支援。袁谭算是外有强敌,孤立无援了。他走到如今这一步,是想哭都哭不出来了。很快,曹操就杀了袁谭,拿下了青州。 袁谭死后,青州地头蛇的代表李孚和王修归顺了曹操。这两个人相比崔琰,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愿意支持曹操。曹操攻入南皮,李孚第一时间为曹操招降袁谭残部,稳定社会治安。 而王修更是作为青州地头蛇们的代表,带头给曹军开始筹集军粮。 正是这两位大佬利用自己在青州的影响力,让曹操在青州的统战工作开展的很成功,曹操迅速就掌控了当地的政局。 曹操在拿下冀州和青州后势如破竹,幽州袁熙不愿投降,迎立袁尚,继续和曹操相抗。结果受到他自己部将焦触、张南的攻击,不得不与袁尚一起逃往辽西郡的乌桓部落。 焦触自称幽州刺史,胁迫所属各郡、县的长官,都背叛袁氏,归顺了曹操。 可幽州不同于东汉其余十二州,在历朝历代中,都有他的特殊性。 袁绍鼎盛的时候,袁氏集团从公孙瓒手里抢来了半个幽州,而幽州的东半部始终在公孙氏的手里。 塞外的匈奴更是在辽西三郡乌丸的蹋顿单于引导下,经常袭扰幽州北部。袁绍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得有和亲的方式来与蹋顿单于结盟,通过他交好于匈奴。 袁尚和袁熙被赶出他们所能控制的幽州范围后,走投无路投靠了乌丸。蹋顿单于对袁氏兄弟的到来非常高兴,他联合匈奴,在袁氏兄弟的引导下,出兵幽州。 袁熙在幽州的原部将们还袭杀了曹操新封的列候幽州刺史焦触和涿郡太守张南。一时曹操又失去了对幽州的控制。 |
于是,在开通河渠水路,保障往北粮草转运顺畅的情况下。继黎阳之战和邺城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柳城之战,正式展开。 可以说,柳城之战是三大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首先,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让曹操必须要打这一战,否则北方四州将永无宁日。 其次,由于北方骑兵骁勇无敌,曹操此次出征除了幽州本地将领外,都是骑兵。这样一来,粮草辎重的跟进就显得尤为缓慢,再加上行军途中,天气恶劣,道不能行。更是加重了后勤转运的困难。 最后,曹操在田畴的指引下,才能找到最合理的进攻路线。但远道而来,人马都疲惫不堪,而袁尚、袁熙和乌丸单于以逸待劳,人多势众。 可以说,此次,曹操把兵家大忌都犯了个遍。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全权委托张辽指挥,张辽更是很好的学习了关羽的先进战争技术,利用乌丸军阵型松散的弱点,带领着曹纯麾下的虎豹骑,愣是在混战中,斩杀了蹋顿单于。 曹操利用乌丸群龙无首之际,不待休整,连续作战,势不可挡。终于将袁熙和袁尚杀的远遁辽东。 |
可也就在柳城之战时,并州的高干,终于坐不住了。 本来高干投降曹操,也只是易帜而已,曹操根本无法把手真正伸进并州。如果当时高干没有放弃袁尚,继续打着袁氏大旗,对抗曹操的话,曹操肯定是优先来解决并州的。 曹操在高干易帜后,也默认了他的相对独立性,并没有计划这么快就来掌控并州,而是先去拿下青州、幽州。 其实,曹操也根本不担心高干的并州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要有效的掌控着河东郡,就能把并州捏得死死的。 对于并州,曹操最担心的,还是他和关中掺合到一起去。幸好当时那里有钟繇坐镇。 钟繇是曹操在西北的首席代言人。至少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还是很重视西北各方势力利益的。后来随着曹家势力越来越大,自然要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当曹操的代言人钟繇由温情的面庞,转变成冷酷的官腔时,马超、韩遂们就受不了了,他们的独立性受到了侵蚀,于是他们才铤而走险,引得整个西北都失去了控制。这是后话。 总之,当时在投靠曹操后,高干不但没能得到关中的支持,连一贯和自己站在同一战壕里的匈奴,也开始害怕曹操强势,不愿意贸然出手相助。 高干在无法西进的情况下,想趁曹操远征乌丸,不在邺城的空隙,偷袭邺城。可惜,事先行动计划,又被颍川系情报网给截获。 当曹操回师后,随即就拿下了并州。高干也在逃亡河东郡的时候,被钟繇再次击败,只得只身南下,想去投靠刘表。结果,在半路被杀。 又过了一年,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人头送了过来。此时,已离官渡之战结束有七年之久,袁氏家族终告覆灭。当时的曹操五十二岁。 至此,曹操统一北方的伟业基本完成。天下一十三州,曹操占据了兖、豫、司、徐、冀、青、幽、并、凉八个半州。除了幽州半部一直被公孙氏割据,交、扬两州归于东吴,益州由刘氏经营,荆州后分三国。可以说当时的曹操,离统一天下,已经是一步之遥了。可就算如此,终曹魏一朝,也没有能跨出这一步。时乎?命乎! |
曹操统一北方后,来到了荆州。整个三国时代也进入最为精彩的篇章。 其实,在曹操的心目里,不是针对谁,而是觉得在座的江南诸雄都是垃圾,没一个是能和袁绍相提并论的。充其量也只是袁尚、袁谭之流而已。 所以,当时的曹操打心眼里觉得,拍死刘表、孙权这群乱飞的苍蝇,远比去打袁绍这只下山猛虎要容易得多。 而造成江东群雄并重这一混乱局面的,可以说,就是袁术。 要知道,远在董卓乱政的时候,袁家就对天下大势做好了布局。一旦东汉王朝气数已尽,袁氏篡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当初,袁氏兄弟出走洛阳,一个北上,一个南下。 袁绍是比较争气的。降韩馥,得冀州。平黄巾,获并州。派袁谭,收青州。灭公孙,占幽州。一轮淘汰赛后,袁绍俨然就是河北猛虎。 而袁术就比较命苦了。他先是挑唆孙坚西侵荆襄,结果折了这个最强盟友。 接着又去夺了曹操的兖州,结果还是得而复失。 然后又想要刘备的徐州,碰上了吕布这软钉子。 而袁术在拿下广陵,给了孙策的舅舅吴景后,也是无力再南下了,因为当时据有丹徒的是刘繇。 吴景、孙贲一系与刘繇鏖战多年,占不到一丝便宜。直到孙策发育了,才南下江东,可这个时候,孙策打下来的地盘就不能算是袁术的了。 本来袁术可以与袁绍一南一北,互争长短。结果,却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北有曹操,东据吕布,西是刘表,南面又叛了孙策的四战之地。 更可悲的是,袁术在无法让自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自己的脑袋又突然被驴给踢了一脚。袁公路居然在公元197年,称帝了。 不过,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为袁术想想,他称帝还真是无奈之举。 |
袁术割据南阳,本来是想整合中原江南。结果发现四面都是惹不起的硬茬。同样的局面,曹操也是一样的,兖州也是个四战之地。可曹操有献帝啊。 四战之地弊端很多,但优势也是非常明显。因为占据这种地方,只要你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实力,就可以想打谁就打谁,想和谁讲和,就可以和谁讲和。反正横竖都是你有理,对手还没有和你过招,道义上就已经输了一截。这样的优势在乱世是很占便宜的,所以才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 而袁术呢?吕布比他官大,曹操比他官大,更可气的是庶子袁绍也比他官大。袁术称帝前,只是一个“徐州伯”,还是自封的。 演义上说,孙策拿玉玺为质,求袁术借兵。袁术贪得无厌,既想要宝贝,又不舍得给孙策封官,只给了孙策一个折冲校尉。要知道,这已经是袁术权限范围内能拿得出手的实权军职了。 其实,在袁术和孙家的关系上,从小我就觉得非常诡异。演义上说,当初讨董联盟的时候,袁术就给孙坚穿小鞋,害的孙坚损兵折将。联盟解散后,又是袁术挑唆孙坚侵犯刘表。孙坚的死,袁术可以说是难辞其咎的。 但孙家在孙坚死后,居然还全体都投到了袁术的麾下。孙坚、孙策、孙贲还有吴景,不会都是傻子吧? 所以,实际情况,袁术和孙家之间,关系应该是一直很融洽的才对。 孙坚本身就是被袁术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的。讨董联盟中两人是有误会,但孙坚非常珍惜他和袁术之间的这份革命友谊,主动去和袁术沟通协调。否则以孙坚的性格,演义上说的两人拔刀相向才更为准确。袁术也马上消除了对孙坚的误会,两人又重新并肩创业。 孙坚死后,孙家的掌门人就是孙贲和吴景。孙策只能屈居于他们之下,一起替袁术打工。要知道吴景与孙贲一系,是不可能尊奉孙策为家主,帮助孙策重整家业的。只有袁术才是真的挺喜欢孙策这个年轻人的。 |
后面还有吗 |
所以,当孙策向袁术借兵的时候,一方面,袁术是贪图那个玉玺,一方面,袁术也想在江东能有发展。但袁术更深的考量,还在于想培植孙策,来分裂自己集团内部,势力日益壮大的孙贲和吴景一系。 因此,演义上所说的袁术压制欺辱孙策,应该就是后来孙策叛离袁术后,美化自己的片面之词。因为从实际行为上来看,袁术给予孙策更多的,肯定是支持。 可问题就在于袁术知道孙策能力强,但不知道孙策能力有这么强。 袁术支持孙策去江东发展,应该说是给了孙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术原本打算让孙策在前面冲锋,等他和江东诸雄两败俱伤时,袁术再后发制人,引大军南下,夺取胜利果实。 其实,这一做法袁术在夺取庐州的时候就已经用过了。当时庐州太守是陆康。 一开始,陆康还是袁术麾下的人,他还带着自己的儿子陆绩去袁术家中做过客,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陆郎怀橘的故事。 后来,袁术从庐州征粮过多,陆康反了袁术,袁术就让孙策去攻打庐州。双方打了两年,孙策这才辛辛苦苦的为袁术拿下了庐州城。 所以,这次袁术就让孙策去啃他舅舅好几年都啃不下的刘繇这块硬骨头。刘繇可是实打实的汉室宗亲,他又经营扬州多年。可以说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在地方,刘繇都是个大佬。 可让袁术没有想到的是,孙策一展孙家大旗,先是以前的孙氏老臣纷纷支持,接着又是周氏家族和张氏家族的鼎力相助,最后孙策居然还能整合孙贲和吴景一系。等孙策这小霸王赶跑刘繇后,袁术自然就失去了驾驭他的能力。 |
袁术很无奈啊,北面打不过实力强劲的汉相曹操,西面又是四平八稳的汉室宗亲刘表,东面吕布与自己分庭抗礼,南面孙策又不听调遣。到了这一步,只有称帝,让自己的官职达到一个巅峰,才能压过这些人一头,或许还能拉拢吕布、孙策为自己所用。 可也是这一错误的选择,让孙策可以冠冕堂皇的背叛袁术。 而吕布也和所有割据势力一样,都是要被背后的各方势力所左右的。 一开始,袁术想和吕布联姻,吕布果然智商欠费,他贪图袁术假冒天子的名义,居然同意了。这其实就是袁术称帝的主要目的。 可惜的是以陈登父子为代表的徐州大佬们,和袁术积怨颇深。在他们的一番运作下,吕布不但悔婚,还把袁术的使者直接送给曹操当了投名状。 袁术其实对这一结果,也是有所准备的,他就是希望徐州内部意见相左,在当地人心不稳的情况下,他能大举七路进兵,直接用武力让吕布屈服。可惜的是,又是陈登父子一番运作,彻底把袁术推下的深渊。 如果袁术就此被踢出历史舞台,或许江南还有时间,能重新整合出一个如同袁绍一般的猛虎来,比如说孙策。这样也不至于群雄并立。 但有意思的是,袁术当时并没有被彻底打垮,反袁联盟中又出了蹊跷。 |
本来,袁术谋逆,天下之人,皆可得而诛之。而反袁联盟中,尤以袁术原先的盟友吕布和孙策最为积极。可就在眼看要灭了袁术的时候,陈登的叔叔陈瑀却在孙策的背后捅了一刀。 陈瑀原是吴郡太守,后来吴郡被孙策抢了,陈瑀就跑到了广陵东部,帮陈登成掎角之势侵占袁术的广陵郡。这时,陈瑀居然勾结袁术,煽动山越、丹阳、吴郡各地豪强严白虎等人,袭扰孙策。让袁术有了喘息之机。 而吕布这时也反应过来了,以陈家父子为代表的反袁势力在徐州太过强盛,再这么下去,自己迟早要成为他们的傀儡。于是吕布决定先放过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袁术,转头去拿刘备开刀,顺便警告一下徐州的各方大佬,自己才是徐州真正的主人。 可也正是吕布这一行为,让徐州的各方大佬都感到了害怕,从此决定彻底放弃了他。白门楼上的刘备,只不过是徐州豪强们的代表,这些豪强的意见,曹操是不能不听的,吕布必死。 袁术是暂时逃过一劫,但这一短暂的喘息之期,被没有改变袁术灭亡的结局,只不过是让江南更为混乱罢了。 等孙策准备第二次联合曹操围剿袁术的时候,还没起兵,袁术就病死了。而这时,孙策是肯定想不到,自己的死期也快到了。 要知道,孙策一方面在吞食江东,一方面却是不断的被各路豪强背后捅刀。直到他死,他也没有完全整合好江东地界。 因为先是陈瑀利用袁术煽动了严白虎,孙策击败了严白虎后,吕布也被曹操灭了,接着许贡又被曹操策反。孙策灭了许贡后,陈登就来了。孙策本打算先把袁术的残部张勋灭了后,再和陈家新帐旧账一起算,结果在准备和陈登争夺广陵前,去打了一次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这时候,袁绍已经要和曹操打官渡之战了。而江东先是死了袁术,又是死了孙策,彻底混乱了。等孙权能坐稳江东的时候,曹操都已经准备要南下了。 可见,江南当时的局势,对于曹操来说,别说是官渡之战前的河北了,就是在袁绍死后,袁氏兄弟祸起萧墙时,邺城之战可能都要比平定江南来的困难。曹操是真得可以开始考虑“天下归心”的事了。 |
在官渡之战开始前,袁术死了,孙策也死了。但刘表还活着。前文也说到,不管是袁绍,还是后来的袁尚,都和刘表交往甚密。虽然,袁氏父子当时都没有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位汉室宗亲身上,可都有过请求刘表能在背后牵制曹操的行为。 但刘表除了让刘备稳固了下北方防线,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以至于后世对其评价都不是很好。不过,让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刘表想一想,他又能做什么呢? 先是袁术,对荆襄之地虎视眈眈。再是孙策,刘表是他的杀父仇人,等这两位都死了,又来了孙权。 如果当时,刘表贸然北伐,那大意失荆州的主角就轮不到关羽了。可就算刘表如此小心谨慎的防着孙权,也还是在孙权连续多年不断攻伐下,折了黄祖水师。 所以对当时的刘表而言,曹操的威胁远没有孙权来的大。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别人的侧面评价和刘表的实际行为,来揣测下刘表的内在思想。 首先,我个人觉得世人对三国的看法有些谬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大一统的局面才是主旋律,可现如今很多观点都对割据势力予以肯定。尤其是作为汉室宗亲,你非但不维护东汉王朝的统一,反而以侵伐名义上的汉帝为功。你到底是贼还是臣? 其次,曹操给刘表的评价是“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曹操的意思,就是刘表有贼心没贼胆。 当初献帝蒙尘,从地势范围来看,也只有曹操和刘表两位能迎立汉帝,其他各方势力,手是都伸不过来的。 可刘表没有来。我们可以猜想,如果来的是刘表,碍于他的汉室宗亲身份,他还能保持自己完整的军阀势力吗? 而且,当年就是因为刘表与士大夫集团相处的不是很融洽,才被迫单骑闯荆州的。如今再回去亲奉献帝,是让献帝和那班士大夫听自己的,还是自己听他们的?曹操刚接手献帝的时候,日子也不好过的,换做刘表,他可能更苦。刘表是聪明人,但绝不是好人。 最后,也是证明刘表不是好人的直接证据,刘表逾礼郊天了。但看到袁术的下场后,刘表又不敢动了,你让他这时候出兵北伐,不正好坐实了刘表谋逆之罪? 所以,对于刘表来说,替大汉王朝保住荆襄王土,让一方百姓能好好的安居乐业,这才是最大的功绩。要知道直到公元207年,荆州还一直是在向汉室纳税献贡的呢。 |
孙权在处理内部问题时,是非常有艺术性的。他先是拜张昭为师,后是让周瑜独自领兵。张昭和周瑜可都不是善茬,甚至可以说是孙氏集团里的真正话事人。所以孙权宁可打击自己的宗族,也要侍奉好这两位。 孙权的这一处置,既可以看成是他的无奈之举,也可以视作是他的聪明苦忍之处。我们从后面的赤壁大战前,张、周两位的行为就可以有所了解,孙权在执政初期,应该没少受委屈。直到赤壁之战后,张昭由于立场问题,终被孙权压过了一头,而周瑜又适时的病逝。孙权这才稍解心宽。 这两位还只是孙策一系的大佬代表人物,还有孙坚遗留下来的军方大佬程普、朱治等人,都需要平衡。孙权对于这些叔叔辈的老臣们,可以说是真正做到屈身忍辱,任才尚计。 这些内忧能得以最终平稳处理,都证明了孙权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而就在这些内忧爆发的同时,孙策一死,皖城李术就试图脱离孙氏集团,跻身到军阀行列,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结果孙权第一次统帅带兵,对李术予以讨伐,就旗开得胜,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立威,屠城。那一年,他才十九岁。后又三次领兵攻打荆襄,逼死黄祖,吞并江夏。虽军事能力远不如孙策,但比当年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联盟中的大多数前辈都要强的太多了。 当然,若仅仅只是这样的能力,还远不能让孙权有资格与曹操、刘备这些老江湖鼎足而立。孙权更大的本事,在于他能在外部压力的客观条件下,短期内就搭建起属于自己的领导核心班子,有了这套班子,孙权才不用仰仗父兄留下的所谓“遗产”了,才能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方诸侯。 孙权这样的创业故事难道不比曹操、刘备来的更励志、更艰险吗?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