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我自己精翻的《资治通鉴》三国史部分 -> 正文阅读 |
[三国]我自己精翻的《资治通鉴》三国史部分[第11页] |
作者:wowo606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马 |
地六十九卷完,第七十卷主要讲述的是濡须口之战、刘备去世、诸葛平定南中等。 |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魏纪二〔起昭阳单阏(癸卯),尽强圉协洽(丁未),凡五年。〕 魏朝纪事第二 世祖文皇帝下 世祖文皇帝下部 黄初四年(癸卯、二二三) 黄初四年(癸卯、二二三) ①春,正月,曹真使张郃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去年吴将孙盛据中洲。郃,古合翻,又曷翻。〕 春季,正月间,曹真派遣张郃击败吴军(孙盛军),夺取了江陵中洲。 ②二月,诸葛亮至永安。〔水经注;蜀先主为吴所败,退屯白帝,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 二月间,诸葛亮抵达永安县(刘备退守白帝城后,改白帝城为永安县,并将巴东郡的治所移至永安县)。 ③曹仁以步骑数万向濡须,先扬声欲东攻羡溪,〔羡溪在濡须东,而蜀本注以为沙羡,误矣。杜佑曰:羡溪在濡须东三十里。〕朱桓分兵赴之;〔去年吴王以朱桓为濡须督。〕既行,仁以大军径进,桓闻之,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才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孔安国曰:业业,危惧意。〕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将,即亮翻。〕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隍之守,又谓士卒勇怯齐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罢,读曰疲。〕桓与诸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背,蒲妹翻。〕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乃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诱,音酉。〕仁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油船,盖以牛皮为之,外施油以扞水。〕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 曹仁统率数万名步骑兵向濡须口(今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东关镇一带)将军,他扬言要先往东攻打羡溪(应该在安徽巢湖市和县一带),(濡须口的吴军统帅)朱桓分兵援救羡溪;援军出发后,曹仁指挥大军直接攻击孙桓本部,孙桓得知(曹仁进军的)消息后,(派人)将发往羡溪的援军追回,但羡溪的援军还没赶回,曹仁军就突然杀到。当时朱桓手下的军队只有五千人,(朱桓手下的)各将都非常担心害怕,孙桓开导他们道:“两军交战,胜负的关键在于领兵的将领,而不是军队人数的多少。各位认为曹仁的排兵布阵(即指挥作战),相比我朱桓如何?《孙膑兵法》(并非《孙子兵法》,又名《齐孙子》,由孙膑所著,孙膑是战国时齐国名将)中说道:「客倍而主人半(原句为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即指进攻方要有超过防守方一倍的兵力,才能取胜)」。这种说法是考虑到双方都在平原作战,防守方没有城池可以坚守,而且双方士兵的勇气相同(言外之意,即防守方的朱桓士兵士气高昂,又有城池可以据守,足以抵挡远超过一倍的进攻方曹仁的军队)。如今曹仁既算不上智勇(有勇有谋),再加上他们的士兵胆怯,又经过长途跋涉,每人都疲惫不堪。我孙桓和各位一起据守高城(城墙很高的城池),(城池)南面就是长江,北面就是山岭,我们以逸待劳,为主制客(作为主人对抗客人),这是百战百胜的局势,即使曹丕亲自带兵前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何况是一个曹仁!”于是朱桓偃旗息鼓(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主动向曹仁示弱以引诱曹仁攻击。曹仁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击濡须城,他还另外派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坐油船袭击中洲(长江中的岛屿,可能是今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江心乡)。中洲是孙桓部下士兵妻子儿女的所在地。 蒋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内地狱,〔内,与纳同。〕危亡之道也。」仁不从,自将万人留橐皋,〔橐皋,在庐江居巢县,春秋会吴于橐皋,即其地。今曰柘皋,在濡须北。余按班志,橐皋县属九江郡。孟康音拓姑。杜预曰:橐皋在淮南逡遒县东南。陆德明曰:橐,章夜翻,又音托。〕为泰等后援。桓遣别将击雕等而身自拒泰,泰烧营退;桓遂斩常雕,生虏王双,临陈杀溺死者千余人。〔陈,读曰阵。〕 蒋济(对曹仁)说道:“敌军占据长江西岸,他们的战船就停泊在长江上游,而我军却要攻击中洲;你这是把士兵送入绝境,让我军自取灭亡啊。”曹仁没有理会(蒋济),他亲自带领一万士兵坐镇橐皋(在扬州庐江郡居巢县之中,大约在今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北部一带),以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朱桓分派将领攻击常雕等人,而自己亲自带兵抵挡曹泰,曹泰将(自己的)军营烧毁之后撤退;随后吴军斩杀了常雕,活捉了王双,两军交战的时候,曹军被杀和淹死的一共有一千多人。 |
接上段。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语出自《周礼·考工记》,《周礼》又称《周官》,是西周名相周公旦(姬旦)所著,《考工记》一篇是由后人补进《周礼》,为战国时的齐国学者所著,主要记载了中国春秋时期官营(官办)手工业的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这句话的大意为:坐着谈论大道理的人,都是王公(天子和诸侯);而真正办事的人,都是士大夫。 丙吉:字少卿,是西汉的大臣,官至丞相。邴吉有次外出,遇到清道(开道,古时官员或者帝王出行,都有专门的随行人员在前面开道)的人发生群体斗殴的事件,有人死在路中间,邴吉经过这里的时候,却不闻不问,掾史(掾为正、史为副,是丞相府各曹的主管官吏)觉得很奇怪。(随后)邴吉继续往前走,遇到有个人在追赶一头牛,牛气喘吁吁,并吐出了舌头。邴吉停下车子,让随行的人骑马过去问那人道:“追牛追了几里路?”掾史觉得丞相不过问群体斗殴却过问追牛的事,太不恰当了,(掾史之中)有人因此讥讽邴吉,邴吉对他们说道:“老百姓争斗,互有死伤,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应当禁止、防备和追捕的事,(我的职责是)年终奏请(陛下)实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不应当在路上过问(打架斗殴之类的事)。如今正值春季,天气应该不热,牛走得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气,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节气、时令,由于农历有闰月的存在,因此有些季节的气候反常也在常理之中),我担心这将会伤害到全国的百姓,因此才过问这事。” 陈平:汉朝开国功臣,三朝元老,官至丞相。有一次汉文帝(刘恒)在朝上问右丞相周勃(同样是汉朝开国功臣,名将)国家一年判决多少件案件,以及一年之中钱粮的收支是多少,周勃汗流浃背,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陈平,陈平回答:“有主者(由主管的官员负责此事)。”汉文帝问道:“主者是谁?”陈平回答:“陛下即问决狱,责(即问)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汉文帝说道:“既然都有主管的人了,那我要你们何用?”陈平以丞相的职责是辅佐天子、镇抚诸侯、安定百姓、监督官员作为回答。汉文帝听后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 |
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锺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为廷尉。〔汉宣帝辛宣室,斋居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二官俱置。及晋唯置治书侍御史四人。治,直之翻。〕是时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与,读曰预。〕柔上疏曰:「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诗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古者谓三公为三事。诗曰:三事大夫。谓三公也。〕遂各偃息养高,〔偃息,言偃卧以自安也。〕鲜有进纳,〔鲜,息浅翻。〕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左传:齐晏子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而去其否。〕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周礼:朝士掌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郑注云: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王制曰: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于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君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朝,直遥翻;下同。数,所角翻。〕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帝嘉纳焉。 秋季,八月间,十一日,(魏文帝)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任命治书执法(只有魏国有此官职,和治书侍御史并列,官秩六百石,治书执法掌弹劾百官之事,治书侍御史掌法令)高柔接任廷尉。当时三公并没有实权,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疏道:“三公都是国家的栋梁,受百姓仰慕;(现在)虽然设置了三公的官职,都却不让他们主持政务,于是三公只好在家中休养,无所事事,很少进入朝廷(议事),这并不符合朝廷重用大臣的本意,也不能让大臣向朝廷献可替否(成语,献:进;替:废。即指劝谏皇帝向善改过)。古时候(如果)刑法和政务上有疑问,(君王就会和三公九卿)在槐树和棘树(酸枣树)之下商议。从今以后,如果遇到朝政有疑议(有疑问的争议)或者大的刑狱(刑罚,大规模的刑事事件),您应该多多咨询三公。(让)三公在朔日(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望日(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上朝,并可以将他们特地请来,为您讲论(讲解和分析)政事的得失,以尽可能地(让您)了解事情的本质,这样或许可以使您的见闻得到补充,让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可以发扬光大。”魏文帝赞同并采纳了高柔的建议。 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语出自《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大意为朝士(古代官名。掌外朝官阶和刑狱等)负责建立王国的外朝(周制的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之法。左边种有九棵棘树(酸枣树),是孤(指君王)、卿、大夫的朝位,群士(百官)的朝位(上朝时的班位,站位)在他们后边。右边种有九棵棘树,是公、侯、伯、子、男(以上都是古代的爵位)的朝位,群吏(小官、小公务员)的朝位在他们后边。前边种有三棵槐树,是三公的朝位,州长(一州之长,由中大夫担任)与民众代表的朝位在他们后边。 |
六年(乙巳、二二五) 黄初六年(乙巳、二二五) ①春,二月,诏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台文书。〔魏、晋之制,大将军不开府者,品秩第二,其禄与特进同,置长史、司马、主簿、诸曹官属。行尚书,谓尚书之随驾者;后台,谓尚书台之留许昌者也。〕三月,帝行如召陵,通讨虏渠;〔召陵县,汉属汝南郡;晋志属颍川郡。贤曰:召陵故城在今豫州郾城县东,通讨虏渠以伐吴也。召,读曰邵。〕乙巳,还许昌。 春季,二月间,(魏文帝)下诏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让他统率各军,跟随自己(曹丕)出征,并且让他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事务,位在尚书令之上);(曹丕)还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留守许昌,管理(许昌方面的)尚书台文书(公文、书信、图籍等)。三月间,魏文帝一行抵达召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疏通了讨虏渠(可能是发源于漯河市召陵区内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上游河道,或者同样发源于召陵区境内的颍河支流黑河的上游河道);二十八日,(魏文帝)回到许昌。 ②并州刺史梁习讨轲比能,大破之。 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将他大败。 ③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谡,所六翻。〕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复,扶又翻;下同。〕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汉俗谓天子为县官,亦谓为国家。官势,犹言国势也。〕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卒,读曰猝。〕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此马谡所以为善论军计也。〕亮纳其言。谡,良之弟也。 蜀汉的诸葛亮带兵讨伐雍闿,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一起走了数十里路。诸葛亮(对马谡)说道:“虽然我们对这次的作战早有规划,但请你再提出一些良策。”马谡说道:“南中(益州的益州郡和永昌郡,大致为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的(雍闿和各南蛮)倚仗他们道路险阻(艰险阻塞)、地处偏远,一直不服从我们;您今天将他们击败,明天他们又反了。如今您(正准备)倾尽全国之力北伐,以对付强敌,(雍闿等人)知道国内空虚,(就算你将他们收服),他们(等你北伐之后)也会立即叛变。假如您将他们全部剿灭,以杜绝后患,又违背了您仁义的本性,而且这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办到。用兵之道(道指方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即攻心之战)为上,兵战(即真刀真枪的作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④辛未,帝以舟师复征吴,群臣大议。宫正鲍勋谏曰:〔据勋传,宫正,即御史中丞也。〕「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事见上。〕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时宗庙几至倾覆,〔几,居希翻。〕为百世之戒。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今【章:甲十六行本「今」作「令」;乙十一行本同;退斋校同。】黠虏玩威,〔国语,祭公谋父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黠,下八翻。〕臣窃以为不可。」帝怒,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勋,信之子也。〔鲍信从武帝战死。〕夏,五月,戊申,帝如谯。 闰三月二十四日,魏文帝率领水军再度征讨吴国,他召集群臣一起商议此事。宫正(曹丕改御史中丞而置,后又复为御史中丞)鲍勋劝谏(曹丕)道:“国家的军队(之所以)屡次出征都没有攻克(吴国),是因为吴国和蜀国唇齿相依(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他们又凭借高山大河作为险阻,在目前的形势之下难以攻取。去年(陛下的)龙舟飘荡(于长江之上),搁浅在长江南岸,陛下差点遇难,我们臣子都被吓破了胆,当时国家几乎就被颠覆,(您应该吸取当时的教训),让子孙后代们都引以为戒。(但)您如今又劳师远征,每日要耗费大量的金钱,白白地耗费国力,(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狡猾的敌人轻视我们的军威,臣私自认为不可以这么做(指讨伐吴国)。”魏文帝(听后)十分愤怒,(因此)他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和治书侍御史并列,掌奏劾,即掌管对百官的弹劾、检举)。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夏季,五月间初二,魏文帝抵达谯县(原属冀州沛国,建安末年曹操分沛国置谯郡,谯县属于谯郡,是谯郡的治所,今安徽省亳州市市区一带)。 |
⑤吴丞相北海孙劭卒。初,吴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吴王曰:「方今多事,职大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及劭卒,百僚复举昭,吴王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为,于伪翻。〕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雍为人寡言,举动时当,〔当,丁浪翻。〕吴王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中,竹仲翻。乐,音洛;下同。〕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吴王亦曰:「顾公在坐,〔坐,沮卧翻。〕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初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寺,官舍也。〕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及为相,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适,音的。心之所主为适,心之所否为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宣,明也,布也。泄,漏也。〕吴王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军国得失,自非面见,口未尝言。王常令中书郎〔中书郎,魏曰通事郎,晋为中书侍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相与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为,于伪翻;下同。〕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郎退告王,王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重,直用翻。〕江边诸将,各欲立功自效,多陈便宜,有所掩袭。王以访雍。雍曰;「臣闻兵法戒于小利,此等所陈,欲邀功名为其身,非为国也。〔为,于伪翻。〕陛下宜禁制,苟不足以曜威损敌,所不宜听也。」王从之。 吴国的丞相北海郡人孙劭去世。当初,吴国设置丞相一职的时候,众人都认为这个职位应该属于张昭,吴王(孙权)说道:“如今(朝中)事务繁忙,职位越高,职责越重,(任命张昭为丞相)并不能体现我对他的优待。”后来孙劭去世之后,百官又举荐张昭为丞相,吴王(对他们)说道:“我难道不敬爱张昭(字子布)么!(只是)丞相的政务繁多(众多),而张昭性格刚直,(只要)我不听从他的建议,他就会责备我,(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帮助。”六月间,(孙权)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平为评议,职责类似录尚书事,但和尚书令应该是平级,而录尚书事或领尚书事要高于尚书令,此外还有省尚书事、视尚书事,都是差不得的东西,以其他的官职总领尚书台事务)。顾雍为人寡言少语(说话不多、话很少),举止恰当,吴王(孙权)曾经感叹道:“顾雍(虽然)不怎么说话,但(只要)他一开口就能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每次饮酒作乐的时候,在座的(大臣)担心酒后失态,被顾雍看见,所以都不敢开怀畅饮。吴王也说道:“顾雍一坐下,就让人高兴不起来。”可见(东吴的君臣)都很畏惧顾雍。顾雍担任尚书令的时候,曾被封为阳遂乡侯;他被封侯之后,就回到官署之中(继续处理政务),他的家人完全不知道此事,后来他们(指顾雍的家人)得知此事之后,都感到很吃惊。顾雍担任丞相之后,他选用文武官员,都以能力作为任用的标准,而非个人的好恶。(顾雍)还经常拜访民间,问百姓对(朝廷的政务)和赋税有何看法;(顾雍如果对孙权有所建议),他便会秘密地禀报(孙权),如果建议被(孙权)采纳,他就会把功劳归功于主上(孙权),如果不被(孙权)采纳,他也始终不会(把建议)泄露(给其他人),孙权因为这一点十分看重顾雍。顾雍在朝堂之上陈述意见的时候,言辞虽然十分温和,但他始终会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毫不退让);至于政务和军事方面的得失,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绝不会发表议论。吴王常常让中书郎(蜀国和吴国称中书郎,魏国称通事郎,属中书监和中书令,是中书省的属官,中书省是曹魏为了分化尚书台的权力而置,管理机要文件。黄门郎和通事郎同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的佐官,黄门郎办就文件后,通事郎署名,既毕,通事郎入内奏报,请皇帝批准)到顾雍处咨询(对事情的看法),如果符合顾雍的意思,顾雍觉得事情可行,(他就会将中书郎留下),和中书郎反复地讨论研究,并为中书郎提供酒和食物;如果不合顾雍的意思,顾雍就会表情严肃,沉默不语,也不(为中书郎)摆设酒和食物。中书郎回去之后,将情况禀报给吴王,吴王说道:“顾雍(如果)高兴,就说明事情办得不错;他如果不说话,就是事情还没有办妥,我应当对此事重新考虑。”长江沿岸的(吴国)各将都想建功立业,(因此)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上书(孙权),认为现在时机不错,应当小规模突袭魏国。孙权以此事询问顾雍,顾雍(对孙权)说道:“臣听说贪图小利是兵家大忌,这些将领此次上书(请战),是为了自己博取功名,而不是为了国家。陛下应该禁止他们出兵,假如(他们所提的建议)不能扬我军威、重创敌军,您就不应当采纳。”吴王听从了顾雍。 |
④帝之为太子也,郭夫人弟有罪,魏郡西部都尉鲍勋治之;〔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武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后以东部都尉立阳平郡,西部都尉立广平郡,谓之三魏,皆属司州。治,直之翻;下同。〕太子请,不能得,由是恨勋。及即位,勋数直谏,〔数,所角翻。〕帝益忿之。帝伐吴还,屯陈留界。勋为治书执法,太守孙邕见出,过勋;〔见,贤遍翻。过,古禾翻。〕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标,表也。埒,说文曰,庳垣也;又封道曰埒。埒,龙辍翻。〕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堑,七艳翻。〕帝闻之,诏曰:「勋指鹿作马,〔用赵高事。〕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法议,引法而议也。正,结正也。五岁刑,髡钳为城旦春。〕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三官,廷尉正、监、平也。驳,北角翻。〕帝大怒曰:「勋无活分,〔分,扶问翻。〕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锺繇、华歆、陈群、辛毗、高柔、卫臻等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事见五十九卷汉献帝初平元年,六十卷二年、三年。 华,户化翻。〕求请勋罪,帝不许。高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召柔诣台,〔召诣尚书台也。〕遗使者承指至廷尉诛勋。勋死,乃遣柔还寺。 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他的妃子)郭夫人(即后来的郭皇后)的弟弟触犯了法律,被魏郡的西部都尉(曹操在魏郡中设置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分管魏郡东西两部的军事)鲍勋治罪;太子(曹丕)请求(鲍勋)放过郭夫人的弟弟,但鲍勋没有同意,于是鲍勋被曹丕所怨恨。(曹丕)继位后,鲍勋屡次直言进谏,(因此)魏文帝(对鲍勋)越发地恼怒。魏文帝讨伐吴国归来之后,驻扎在陈留县(属兖州陈留郡,是陈留郡的治所,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一带)的边境。鲍勋(此时)担任治书执法,(渤海郡)太守孙邕晋见(魏文帝),他出来之后就去拜访鲍勋;当时营垒(军营周围的防御设施,如围墙、箭楼等)还没有建成,只是立下了一些界标(分界的标志,可能是木桩等),孙邕没有走正路,而是绕过了界标,军营令史(应该是负责军营事务的低级官吏)刘曜打算追究孙邕的责任,但鲍勋认为营垒还没有建成,阻止了刘曜,没有让他检举孙邕。魏文帝听说此事之后,下诏说道:“鲍勋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将他交给廷尉定罪。”廷尉(高柔)经过审理之后,禀报魏文帝道:“按照刑法,应当将他关押五年。”三官(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是廷尉的属官,廷尉正是廷尉的副官,而廷尉监、廷尉平负责皇帝亲自要求审理的案件,东汉的时候称为廷尉正、左监、左平)却反驳道:“按照刑律,(只)应该罚二斤黄金。”魏文帝大怒道:“没有让鲍勋活下去的道理,而你们却想放了他!将三官收押,交给刺奸(负责掌管军中刑法)处置,我要把这些老鼠关在一个洞里!”锺繇、华歆、陈群、辛毗、高柔、卫臻等人一起上表道:“鲍勋的父亲鲍信有功于太祖(指曹操)。”他们请求(魏文帝)饶恕鲍勋,但魏文帝不同意。高柔坚持不执行(魏文帝的)诏命(廷尉掌管天下刑狱,可以判决全国的案件,倘若高柔拒不执行,严格来说,魏文帝是不能将鲍勋定罪的),(于是)魏文帝更加地恼怒,他将高柔召到尚书台的官署之中,(然后)派遣使者秉承自己的旨意到廷尉(的监狱之中)将鲍勋处死。鲍勋死后,(魏文帝)才将高柔放回廷尉的官署。 这件事最讽刺的是孙邕并没有被治罪,而鲍勋却被处死,明显是魏文帝曹丕借题发挥,公报私仇;由此可见,曹丕也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过试问掌握他人生死大权的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有一颗宽容仁厚的心?畸形的是的权力,而非人心。 |
不需翻译,看古文更有真实感 |
烈祖明皇帝上之上〔讳睿,字元仲,文帝长子也。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烈祖明皇帝上之上(烈祖明皇帝即曹睿,上之上是六部中的第一部,上之下是第二部,中之上是第三部,以此类推) 太和元年(丁未、二二七) 太和元年(丁未、二二七) ①春,吴解烦督胡综、〔据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督。督,督将也。〕番阳太守周鲂击彭绮,生获之。〔番,蒲何翻。鲂,音房。〕 春季,吴国的解烦督(解烦军的统帅,解烦军是直属于孙权的精锐部队)胡综、鄱阳郡太守周舫(一起)攻击彭绮(鄱阳郡的叛军首领,见本卷黄初六年十二月),并将他生擒。 初,绮自言举义兵,为魏讨吴,〔为,于伪翻。〕议者以为因此伐吴,必有所克。帝以问中书令太原孙资,〔沈约志:魏武帝为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令,置监。〕资曰:「番阳宗人,前后数有举义者,〔数,所角翻。〕众弱谋浅,旋辄乖散。昔文皇帝尝密论贼形势,言洞浦杀万人,得船千数,数日间,船人复会;〔事见上卷文帝黄初三年。〕江陵被围历月,〔被,皮义翻。〕权裁以千数百兵住东门,而其土地无崩解者;是其法禁上下相维之明验也。以此推绮,惧未能为权腹心大疾也。」至是,绮果败亡。 当初,彭绮自称发动义军是为了魏国讨伐吴国,(魏国有大臣)建议应该乘机讨伐吴国,这样一定能有所收获。魏明帝以此事询问中书令(曹丕改秘书令而置,掌管机要文件,并替尚书台发布政令)太原郡人孙资,孙资(对曹睿)说道:“鄱阳郡的宗人(即宗贼,以宗室、乡里关系而组成的武装集团),先后有好几次起义,但他们势力弱小、谋略不足,很快就会涣散。当初文皇帝(曹丕)曾经(和我们这些大臣)暗中讨论敌军的形势,他谈到有一次魏军在洞浦(即洞口,详见上卷黄初三年,曹休在洞口一带大败吴军)杀死了一万吴军(夸张了,其实也就几千人),并缴获了一千多战船,但是数日之后,吴国又重新在洞口一带集结了士兵和战船;江陵县被围了好几个月(指本卷黄初四年,曹真攻击驻守江陵县的朱然一事),孙权方(的将领朱然)只带领几千士兵在东门防守,但江陵县城内却没有因此而被瓦解;这些都是吴国(君臣)上下一起维护法制的明证。以此类推,我觉得彭绮成不了孙权的心腹大患。”直到此时,彭绮果然兵败被抓。 |
楼主辛苦了。等着你继续发。 |
第七十卷完,第七十一卷主要讲述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曹真反击蜀国等。 |
码 |
觉得吕岱如何 |
起…尽,是什么意思?一直不懂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