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唐朝 -> 能与盛唐、阿拉伯帝国为敌的吐蕃,为何昙花一现?衰落原因很简单 -> 正文阅读

[唐朝]能与盛唐、阿拉伯帝国为敌的吐蕃,为何昙花一现?衰落原因很简单[第4页]

作者:W小彬儿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朝的和亲大多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 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唐朝和亲吐蕃,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 (吐蕃对小勃律处于优势时吐蕃也曾和亲小勃律,吐蕃公主去了小勃律。)
唐朝和亲吐蕃,去的是宗室女;唐朝和亲自己的藩属吐谷浑,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吐蕃,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高丽,去的既有蒙古皇帝的亲女儿、也有宗室女。
唐朝和亲出去的公主,大部分是宗室女、外姓(皇家李姓之外的)贵族女被封为公主,唐朝甚至把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封为公主去和亲。 唐朝和亲出去的公主只有3个是真公主(皇帝的女儿),都是和亲回纥。唐朝和亲回纥(回鹘)都是在唐朝后半段:回纥可汗的女儿先嫁给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然后,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后来回纥可汗死后,宁国公主返回唐朝,另一个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女,被称为小宁国公主)嫁给新的回纥可汗为妻;唐朝与回纥(回鹘)的其他和亲,则是在回纥(回鹘)再次长期称臣于唐朝时,唐朝才和亲回纥(回鹘)。
唐朝的所有和亲出去的公主(包括假公主),都成为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王后),地位崇高。
即使静乐公主、宜芳公主这两个假公主,也是在唐军击败契丹、奚,契丹、奚归降于唐朝之后,才和亲契丹、奚。静乐公主、宜芳公主本来在契丹、奚是契丹、奚君主的正妻,地位崇高,后来是因为唐朝边将安禄山为了取得边功而多次杀掠契丹、奚,逼契丹、奚造反,契丹、奚才造反杀死静乐公主、宜芳公主。
可见,静乐公主、宜芳公主被杀否定不了之前她们在契丹、奚地位崇高,否定不了之前契丹、奚归降于唐朝然后唐朝才和亲契丹、奚。
唐朝边将安禄山为了取得边功而多次杀掠契丹、奚,逼契丹、奚造反,之后安禄山与契丹、奚交战,安禄山先败后胜,安禄山只败给契丹奚一次,损失了数千人,然后安禄山立即数次击败契丹、奚,擒获奚王,还俘获大量契丹人、奚人。唐朝后期,张仲武、刘济、李载义还指挥唐军还多次以少胜多、多次大胜契丹、奚。
安史之乱以及之后,唐朝才与回鹘(回纥)和亲。但是,唐朝与回鹘(回纥)的和亲,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可敦(王后,可汗之妻)。回纥可汗还要站着接受唐朝诏书册命(而不是坐着接受)。后来,从公元787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回纥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纥人的朝拜,开启了回纥人朝谒可汗时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旧唐书 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旧唐书 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禄毘伽公主及大臣妻并国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馀人来迎可敦,辞礼甚恭,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旧唐书》:“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和亲回纥时的唐朝 不如 和亲其他势力时的唐朝强,但是唐朝公主在回纥仍然是回纥可汗的正妻,仍然地位崇高。
唐朝没有和亲南诏。
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宋威、高骈等指挥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使南诏这个新兴的地区强国变的严重衰落。
唐朝高骈的数次大胜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君主骠信送子入朝为质。
之后,南诏曾与唐朝商议和亲,一度达成和亲的协议,但是最终没有执行。最终唐朝没有和亲南诏,唐朝的公主没有去南诏。
南诏曾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浅蛮部族与唐朝作战,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被王建杀死。最后南诏灭亡比唐朝灭亡还早了数年。
 
唐朝的和亲大多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 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唐朝和亲吐蕃,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 (吐蕃对小勃律处于优势时吐蕃也曾和亲小勃律,吐蕃公主去了小勃律。)
和亲公主是宗室女还是皇帝的女儿,并不能说明什么。
唐朝和亲吐蕃,去的是宗室女;唐朝和亲自己的藩属吐谷浑,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吐蕃,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高丽,去的既有蒙古皇帝的亲女儿、也有宗室女。
唐朝和亲出去的公主,大部分是宗室女、外姓(皇家李姓之外的)贵族女被封为公主,唐朝甚至把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封为公主去和亲。 唐朝和亲出去的公主只有3个是真公主(皇帝的女儿),都是和亲回纥。唐朝和亲回纥(回鹘)都是在唐朝后半段:回纥可汗的女儿先嫁给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然后,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后来回纥可汗死后,宁国公主返回唐朝,另一个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女,被称为小宁国公主)嫁给新的回纥可汗为妻;唐朝与回纥(回鹘)的其他和亲,则是在回纥(回鹘)再次长期称臣于唐朝时,唐朝才和亲回纥(回鹘)。
唐朝没有和亲南诏。
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宋威、高骈等指挥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使南诏这个新兴的地区强国变的严重衰落。
唐朝高骈的数次大胜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君主骠信送子入朝为质。
之后,南诏曾与唐朝商议和亲,一度达成和亲的协议,但是最终没有执行。最终唐朝没有和亲南诏,唐朝的公主没有去南诏。
南诏曾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浅蛮部族与唐朝作战,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被王建杀死。最后南诏灭亡比唐朝灭亡还早了数年。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唐朝抽调青海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各地兵马入内地平乱。(而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发生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数次内讧。)
756年开始,吐蕃逐步占领青海湖附近的要塞,夺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县附近)、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
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
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
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
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
唐朝被内讧安史之乱削弱,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等地。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将领之间的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军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是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剑桥中国隋唐史》P4⑧9:“763年……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怀恩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由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师,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了。”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内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
7⑥4年,唐将仆固怀恩叛变。
7⑥4年-765年,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众入寇,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吐蕃十万众至奉天,唐军夜袭敌营,斩千余级,生擒五百。又战马嵬,斩首五千,打退吐蕃军。吐蕃军圌转而掠醴泉,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吐蕃退至邠州,联合回纥再次攻唐。
仆固怀恩死,吐蕃与回纥争长。郭子仪说服回纥,白元光率唐军精骑与回纥军联合攻击吐蕃军,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生擒万人。
766年,吐蕃军2万进攻灵州,被郭子仪率军击破。
768年,吐蕃军10万进攻灵武,被马璘、白元光率军击破。李晟将千人兼行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种而还。
773年,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774年-777年,节度使田承嗣作乱。)
776年,西线,吐蕃进攻河西占领瓜州。东线,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777年,崔宁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攻蜀,唐朝发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唐军杀死大量吐蕃南诏联军,此外,唐军还把八、九万吐蕃南诏联军赶下悬崖摔死,消灭了十几万吐蕃南诏联军。吓的南诏君主迁都。
 
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唐高宗用兵于朝鲜半岛、中亚等地,唐军攻灭西突厥国、高句丽国、百济国等,唐高宗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而吐蕃趁机在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吞并整合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等到唐高宗开始派兵打吐蕃时,已经是唐高宗后半段,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整合,实力比之前的吐蕃有所上升。
高宗后半段、武则天时期,唐(周)多次内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还自己害死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唐军3次进攻并且攻入青藏高原之后失败(这3次分别是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素罗汗山之战都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加之统一的吐蕃,易守难攻,高原反应削弱唐军、以及唐军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军战败)。
但是吐蕃夺取安西失败,
(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
(大非川之战,副将郭待封不遵薛仁贵将令,破坏了薛仁贵的作战部署,导致兵败失去辎重,导致唐军大败。青海湖之战,李敬玄非将帅才,懦怯按兵不救,前军刘审礼战没,李敬玄军被困于承风岭,黑齿常之夜率敢死之士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李敬玄得以率众返回。之后,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击败吐蕃军,打的吐蕃深畏之。
后来,武则天害死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大非川之战唐军数量为5万人。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史料记载不同,所以需要分析。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数量,资治通鉴670年没记载,其他史料有记载为5万,也有记载为10余万,《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为5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
“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
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罗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尔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地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青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论钦陵(噶尔钦陵)虽然赢了几次,暂时阻止了唐军再次攻占青海,但是吐蕃争夺安西失败。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河西、陇右等地,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朝继续长期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河西、陇右等地。
最后,论钦陵说自己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从安史之乱开始,之后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朝数次内斗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安史之乱时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及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以及陇右等地,787年占河西,790年左右占北庭,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能确定的是唐朝失去安西的时间是在公元790年以后。但唐朝完全失去安西的时间具体在公元790年之后的哪一年,现在缺乏史料说明。)
唐朝时期,长安被外敌占只有一次,是吐蕃趁唐朝内讧长安缺乏防御时短暂占长安10余天,具体情况是:之前严重内讧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唐朝,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等等地区,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内讧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是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内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
唐朝后半段,在唐朝被自己数次内讧削弱的情况下,唐朝郭子仪、马璘浑瑊、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仍然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中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
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旧唐书》:“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新唐书》:“朔方朔方先锋兵马使白元光合回纥兵于灵台,会雪雰严晦,吐蕃闭营撤备,乃纵击之,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
“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
“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
……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传》:“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高崇文……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贞元五年(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资治通鉴》:
“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崔旰)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
“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
……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州台登谷,大破之……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复州之境。”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死者太半(即三分之二)。”
“吐蕃节度论三摩等将十五万众围盐州,党项亦发兵助之。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敬奉自它道出吐蕃背,吐蕃大惊,溃去。奉敬奋击,大破,不可胜计。”
“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新唐书》:“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
《资治通鉴》:“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吐蕃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而且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太宗与松赞干布都去世后,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唐高宗后半段时期才开始派兵打吐蕃,但是此时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吞并整合。高宗后半段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同时,唐军3次进攻吐蕃、这3次都是唐军攻上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之后失败(其中素罗汗山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但是吐蕃论钦陵争夺安西失败,吐蕃3次短暂进入安西(吐蕃这3次加起来控制安西约10年),但每次唐朝都很快重新控制安西;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吐蕃论钦陵最后还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唐玄宗时期,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指挥唐军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军,有的开拓疆土,攻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 后来,吐蕃趁唐朝内讧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时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但是唐朝后半段郭子仪、崔宁、浑瑊、李晟、韦皋、史敬奉等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里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而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 而且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和亲吐蕃,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嫁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之前,吐蕃松赞干布没认怂,没有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所以唐朝李世民不允许和亲吐蕃。后来,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韩威只是率领极少量人去侦察被吐蕃击败,这失败远小于之后的唐军牛进达的胜利。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而且打的松赞干布不敢与唐朝交战),唐朝还没答应和亲时,唐军已经击败了吐蕃军,已经打的松赞干布不敢与唐朝交战,吐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朝还没答应和亲时,唐军已经打的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
吐蕃松赞干布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然后,唐朝李世民才同意和亲吐蕃,把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朝占据优势,然后和亲吐蕃。唐朝和亲吐蕃,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
唐军击败吐蕃军,在唐太宗没有答应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就已经兵败,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并且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
70多年后的金城公主和亲,也是唐朝占据优势时和亲。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接下来的证据说明吐蕃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先看吐谷浑,
从吐谷浑政权的存续方面看,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年表》也记载道,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开始,吐蕃大论禄东赞连续多年驻在对吐谷浑的前线,并曾与唐军苏定方部交战。双方史料互相印证,说明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政权一直存在,而且是一个亲唐政权。
从吐谷浑领土方面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吐蕃军与唐军交战的地点在乌海。乌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远,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带击败吐谷浑之后,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达乌海;而柏海又在乌海西南,已达吐谷浑边界,侯君集到达柏海后,就率军撤回了。松州之战前,吐谷浑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后却出现了柏海迎亲、乌海交战,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谷浑的大部分领土得以恢复。
从吐谷浑实力方面看,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来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从“相攻”和“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然后“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谷浑并不是特别的弱,所以高宗并未明显的支持吐谷浑。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作为一个亲唐政权仍然存在,而且领土较为完整,实力并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赞干布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就已经打败吐谷浑,把吐谷浑打到青海湖了,为什么在二十年后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就是,松州之战后,吐蕃从吐谷浑撤军,吐谷浑重新归附唐朝。
再看党项,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严、诺、蛾、彭、轨、盖、直、肆、位、玉、璋、佑、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上述羁縻州,多是在党项及其他诸羌的居住地设立的。
此外,《新唐书地理志》在介绍诸党项羁縻州时,记载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废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锽、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废蚕、黎二州。禄山之乱,河、陇陷吐蕃,乃徙党项州所存者于灵、庆、银、夏之境。”“(党项羁縻州)初隶松州都督府,肃宗时懿、盖、嵯、诺、嶂、佑、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
综合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党项羁縻州的大规模废弃有两次,一次是在高宗时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乱及其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太宗贞观时期曾大规模废弃党项羁縻州。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已从党项撤军,诸党项羁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后看白兰羌等,
《唐会要》卷九十八记载,“显庆中,白兰为吐蕃所并,收其兵以为军锋。”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记载,“(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
《旧唐书 西戎传》记载:“白狗、舂桑、白兰等诸羌,自龙朔已后,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
《新唐书 西域传》记载,“白兰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为维、恭二州……龙朔后,白兰、舂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籍其兵为前驱。”
结合史书来看,白兰羌等被吐蕃吞并的时间不早于唐高宗显庆年间。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退出白兰羌等。
综合以上证据,可以看出,吐蕃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关于唐太宗与松赞干布时期唐与吐蕃唯一的交战——松州之战 唐军导致吐蕃军的损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松州,松州属唐朝剑南道,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朝将松州设为下都督府,主要负责管理党项及其他诸羌的羁縻州。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的考证,松州是唐朝剑南道通向吐谷浑的交通要道,松州州城西北三百里有甘松岭,唐代在此曾设置通轨军镇守,通轨军以西就是党项,党项西北通向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败党项之后,开始入寇松州。(《资治通鉴》)
当时唐朝方面担任松州都督的人叫韩威,韩威带领少量军队去侦察,被击败。这次接触战,唐军虽然受挫,但是损失很小。原因有二:首先,松州唐军很少,《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记载唐玄宗时期“松州,管兵二千八百人”,在唐玄宗之前,武则天时期唐朝已经与吐蕃开始激烈交战,唐玄宗时期也在与吐蕃激烈交战,必然增加了松州唐军的数量,而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唐朝与吐蕃没有激烈交战,松州唐军很少,所以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的松州唐军数量必然远多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松州唐军数量,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时期松州唐军数量只有两千八百人,那么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州唐军远少于两千八百人,可能只有一千人,或数百人;第二,韩威出阵的目的是观察一下吐蕃军,带出的只是松州唐军里极少的一部分。综合以上两点判断,此战唐军损失极小。 
 随后,唐太宗对吐蕃重兵出击,“(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一说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参战的四位唐将,侯君集和执失思力在此不再介绍,两人在新唐书中都有传,都是能征善战之将;牛进达在两唐书中没有传,但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关于他的记载很多,此人后来参加过对高昌和高句丽的征讨,也是一员虎将;至于刘兰,两唐书在侯君集等人的传的后面附有他的传,他参加过对突厥作战,也非等闲之辈。
  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
首先我们具体到这次交战斩首千余级是什么概念。古代战争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举个例子,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然后注意,此战双方没有发生“吐蕃20万大军投入只损失1000多人的事情”。实际情况是,5万唐朝大军的主力侯君集部还没有出手,仅仅是先锋牛进达部晚上夜袭吐蕃大营。 军队损失数量是指伤亡总数。这次是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大营,必然是轻兵来去,更加不可能会打扫战场,也就是顺手割了脑袋带走。
所以这种情况下,吐蕃军损失人数与唐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平壤之战日军损失数与明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1万/800”。 这种情况下还能带回1000多吐蕃军首级,告诉我此时吐蕃军总伤亡是多少。
然后注意,此时唐军主力还没有投入战斗,而仅仅是唐朝先锋一次夜袭,就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确实令吐蕃松赞干布大惧。然后吐蕃就怂了、退兵了。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松州之战,千百年来一直是盖棺定论的唐朝胜利吐蕃认怂的会战。
 
罗兹墨菲《亚洲史》、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记载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与吐蕃的交战,是唐军的辉煌的胜利,打败了吐蕃军(藏军),并且使吐蕃成为唐朝的藩属。
 
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没有带去工匠、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在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古代汉人史料这双方的史料记载里,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没带去工匠、技术,没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后来出现的一些吐蕃宗教书里含有很多奇幻荒谬剧情的章节里才编造出文成公主带去工匠、技术、大量财物、人员的故事(再后来的某些书里出于政治目的抄了这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不可信。而事实是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没有带去工匠、技术,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吐蕃能从中亚、南亚等地输入工匠与技术。中原王朝、突厥、吐蕃都曾通过中亚获取其他文明的成果。 (《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中,后来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唐高宗赐给松赞干布造酒、碾、硙、纸、墨之匠,但这工匠不是文成公主和亲带去的,而且也不是大量工匠,只是几个为贵族服务的工匠,并不会明显提升吐蕃的实力。
而且,很久很久以后,即使到了唐朝后期,与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吐蕃表面占了唐朝很多土地,实际战力比不上众多藩镇。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朝 最新文章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安禄山和杨玉环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7-08 21:54:53  更:2022-07-16 07:26:3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