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宋朝 -> 280万平方千米明明不包括陇右都护府,为什么那么多资料和网友 -> 正文阅读 |
[宋朝]280万平方千米明明不包括陇右都护府,为什么那么多资料和网友[第3页] |
作者:刘异异异异异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Z峰回路转F 契丹人口研究,现在最少的也是武元环的750w,还不是主流,不如这篇详尽(而且无法解释僧侣5%) |
@Z峰回路转F 还有你那否定的定功继伐碑,居然是以宋史长编不记载…… 真会给爷讲笑话,宋史还能理解,长编? 估计你对这段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 【《定功继伐碑》这种把战绩吹上天的东西还拿出来说战绩?如果《定功继伐碑》这种明显过度吹嘘的东西也能信的话,那么可以用史料记载里说汉唐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 ” 来说汉唐灭了古罗马、拜占庭了。然而没有人会拿史料里的那两句话去说汉唐灭了古罗马、拜占庭。 而《定功继伐碑》这种明显过度吹嘘的的东西,其所说的战绩是不可信的。 《定功继伐碑》吹宋军在宣和元年对青塘吐蕃、西夏的胜利。 然而,看《续资治通鉴》 的记载,在宣和元年,宋朝的对外战争是一场损失十万军队“丧师十万” 的失败,但是童贯隐瞒这失败,反而谎称胜利,然后宋徽宗命人做《定功继伐碑》吹嘘这虚假的胜利。 《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宋纪九十三 记载 宣和元年 宋军的对外战绩是:“ 童贯令熙河经略使刘法取朔方,法不欲行,强遣之。出至统安城,遇夏主弟察克率步骑三陈以当法前军,而别遣精骑登山出其后。大战移七时,兵饥马渴,死者甚众。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硃峞,守兵追之,法坠崖折足,乃斩首而去。是役也,丧师十万,贯隐其败而以捷闻。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丙辰,败夏人于震武。”】 平其三城就装作看不见了? |
@Z峰回路转F 下面给你发几段分析,你也可以当野史吧,反正你这种货色别满地打滚就行了。 谭晓斌 (十五)夏使弃诏 宣和元年,夏军大举攻宋,很快,宋军对西夏也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虽然刘法兵败身亡,但是宋军的其他部队收获不小。西夏见连年征战,得不偿失,于是求和。宋徽宗、童贯等人也想结束与西夏的战事,好腾出手来伐辽,便同意罢兵。当然,对宋朝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 《东都事略》中的夏国传有云: 初,夏国恃横山诸族帐强劲善战,故用以抗中国。种谔谋取横山,故兴灵州之师,及王师失利,李宪始献进筑之议。神宗厌兵,不克行。童贯旧常从李宪,得其仿佛,故献议进筑,遂领六路边事,将诸路兵六七年,进筑军垒,建立堡砦,遂得横山之地。夏人失所恃,遂纳款。夏国自是少衰矣。(见《东都事略》卷一百七) 夏人纳款发生在宣和元年六月,《东都事略》误前一年。 《皇朝十朝纲要》卷十八将夏人纳款系于“己卯”日,《宋史》卷二十二系于“己亥”日,但《宋史》卷二十二在“壬午”日有“诏西边武臣为经略使者改用文臣”的记事。 宣和元年六月丙子朔,己卯是初四日,壬午是初七日,己亥是二十四日,这样看的话,夏人纳款的日子应以“己卯”为是。 《东都事略》中的童贯传有云: 逼大将刘法使北取朔方,法不可,贯曰:“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上前,自言必成功,今乃以难告,何也?”法不得已,引军出塞,夏人伏兵击杀之,贯隐其败,而以捷闻,使百官入贺,议者切齿而莫敢言,关右为之扰然,夏人亦大困,乃因辽人纳欵请和,且以誓表进,许之,前所未有也。已而夏使来贺生辰,授以誓诏,辞不取。贯莫能屈,但严廹舘伴,使强之而去。还及境,遂弃之以归。延安帅贾炎得而表上之,贯始大沮。(见《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一) 《宋史》中的夏国传有云: 初,夏人陷法军,围震武,欲拔之。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乃自引去。而宣抚司受解围之赏者数百人,实自去之也。诸路所筑城砦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果如察哥之言。十月,夏遣使来贺天宁节,投以誓诏,不取。贯不能屈,但迫馆伴强之,使持还,及边,遂弃之而去。贾炎得而上之,贯始大沮。(见《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成书于宋理宗时的《九朝编年备要》在宣和元年六月有如下记事: 初,夏国恃横山诸族帐强劲善战,故用以抗中国。庆历间,姚嗣宗发收横山之议,范仲淹用之,既而元昊纳欵。元丰中,种谔亦以为言,故兴灵州之师,及王师失利,李宪始献进筑之议。神宗厌兵,不克行。童贯本出李宪之门,欲成宪志。政和以来,合诸路兵出塞进筑,遂得横山之地。夏国失所恃,乃因辽人纳欵请和,以誓表进,许之,前所未有也。已而夏使来贺生辰,授以誓诏辞,不受,贯强使持去,及境,遂弃之。延安帅取以上,贯始大沮。(见《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八) 西夏通过辽人请和之事,在《辽史》中找不到。在《宋史》的刘韐传中,有不同的记载: 刘法死,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六) 现在的问题是,西夏求和,宋徽宗同意了,夏使又不肯接受誓诏,等于是西夏玩弄和平、戏耍宋徽宗,但宋夏双方恢复了和平,这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在宣和元年,“延安帅”亦即鄜延路的帅座不是贾炎,因此即使发生了夏使弃诏之事,他也不可能“得而上之”。 《宋史》中的贾炎传有云: 炎字长卿,以昌朝荫,更历筦库,积迁至工部侍郎。政和中,以显谟阁待制知应天府,徙郓州、永兴。初,陕西行铁钱久,币益轻。蔡京设法尽敛之,更铸夹锡钱,币稍重。京去相,转运使李譓、陈敦复见所敛已多,遽请罢铸。铁钱既复行,其轻加初,自关以西皆罢市,民不聊生。炎独一切弛禁,听从其便。其后,宣徽使童贯又以两者重轻相形,遂尽废夹锡不得用,民益以为苦。炎徙知延安,因表言:“钱法屡变,人心愈惑。今人以为利者,臣见其害;以为是者,臣见其非。中产之家,不过畜夹锡钱一二万,既弃不用,则惟有守钱而死耳。边氓生理萧条,官又一再变法,鄜延去敌迫近,民殊不安。民不安则边不可守,愿得内郡以养母。”乃命为颍州,未行,复留。又与贯制疆事不合,贯沮之,改河阳,又改邓州。加直学士、知永兴。入对,留为工部侍郎。贯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侍从邀炎俱往贺,炎曰:“故事无签书两房者,彼非执政,何贺为?”会以疾卒,年五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五) 据《皇宋十朝纲要》卷十七,“贯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发生在政和六年十一月,那么贾炎“会以疾卒”应该在政和六年末或政和七年初。 《九朝编年备要》的作者可能发现了在其看到的或听到的资料、传闻中的这一矛盾,因此他未写“延安帅”的姓名。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贾炎是做过“延安帅”的。 据《吴礼部诗话》卷二,宋朝诗人杨景在“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十首”,此处的“帅座贾公”即贾炎。 前引《宋史》卷八十七提到“威德军,保安军之北,两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时的身份,无疑是“鄜延帅”亦即“延安帅”。 据《金石萃编》等书记载,贾炎在朝邑饶益寺留下了两处题名,第一处有“政和三年岁在癸巳夏五月蒙恩罢延帥领真祠奉母归居颍昌”之语,第二处有“政和五年夏自鄜延帥蒙恩从请移守南阳六月二十七日侍亲过饶益寺”之语。 查《皇宋十朝纲要》,在宣和元年十月并无西夏遣使来朝的信息,但是在政和四年十月记载了“夏人因辽使来贺天宁节,附上誓表”,结合有关贾炎担任“延安帅”的信息来看,此时的“延安帅”正是他,如果夏使“及边”弃诏,他就会“得而上之”。 《定功继伐碑》称“四年,始上誓表,设词谰谩,报以优诏,使人置于保安传舍而去”,保安军在鄜延路,既然夏使将“优诏”亦即“誓诏”丢在了保安军的传舍中,那么誓诏被发现后,当然会上交给“延安帅”贾炎了,贾炎得到后,当然会上交给朝廷了。 毫无疑问,夏使弃诏发生在政和四年,而非宣和元年。 宋徽宗即位后,放弃了鄯州和湟州,后来又出兵收复,西夏见此情景,便大举侵宋,挑起战争。但是,西夏在战争中偷鸡不成蚀把米,只能通过辽人逼宋徽宗讲和。在辽人的压力下,宋徽宗被迫同意。虽然宋夏在崇宁五年讲和休战,但是双方的疆界久久不能画定。宋徽宗在辽人的逼迫之下,答应放弃部分土地,但是西夏贪得无厌,要求他放弃更多的土地,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他当然不能同意。 从崇宁五年到政和四年,双方的和平进入了第九个年头,西夏经过休养生息,实力得到了恢复,见宋徽宗不能满足其要求,便有了发动战争的念头,发生夏使弃诏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由于徽宗朝的宋夏和战不只一次,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夏使弃诏之年在人们的传说中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出于对童贯的厌恶和痛恨,更愿意相信这件事发生在宣和元年。 (十六)《折彦野等赠五资勅》 折彦野是折可适之子、折彦野之兄。 折可适在《东都事略》和《宋史》中皆有传,在提到其子孙的情况时,《东都事略》中只有“子彦质”(见《东都事略》卷一百四)三个字,《宋史》中虽然有“彦质,绍兴中签书枢密院,别有传”之语,但是找不到折彦质传。 《东都事略》和《宋史》均未提及折彦野。 在李之仪的《姑苏居士集》中,有折可适的墓志铭,其中提到了折彦野: 两男子,彦野,西梁院使,秦凤路第一副将。次彦质,朝请郎,乃直阁君也。(见《姑溪居士后集》卷二十) “西梁院使”应作“西染院使”,“梁”与“染”形近,在传抄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 由此可知,折可适有两个儿子,折彦野是其长子。 铭文中提到折可适下葬的时间是“政和元年二月七日”,那么“西染院使,秦凤路第一副将”是折彦野当时的身份。 在许翰的《襄陵文集》中,有《折彦野等赠五资勅》: 师出熙河,帅不反命,将吏随难,伏节原野,朕甚震悼,不忘于心,深诏有司,追荣将吏,厚抚其孤,以称朕意,庶几尔等英气不忘,顾怀无憾。可。(见《襄陵文集》卷三) 由此可知,折彦野在宣和元年春跟随刘法出征,战死沙场。 |
@Z峰回路转F (十七)《吊国殇文》 李纲的《吊国殇文》是为刘法部的死难者写的: 宣和元年春,用师西鄙,熙河帅刘法与其军俱歼,用事者以违节制罪之,赠典不及,予窃哀焉,作斯文以吊之。(见《梁溪集》卷一百六十四) 李纲告诉我们,“用事者”将此战的失败归结于刘法的“违节制”。 在《吊国殇文》的最后,李纲写道: 后世行军,颠倒纷纶,以将帅为不足信,则尽护之以中人,口含天宪,手握国钧,功罪莫实,赏罚不伦,掣肘絷足,智谋曷伸,彼九节度之师所以皆败者,以有军容之朝恩,而徳裕之相武宗所以能讨叛锄逆者,以尽罢诸镇之监军。(见《梁溪集》卷一百六十四) 虽然以唐喻宋,指出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任用了宦官童贯,但是在他的笔下,刘法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惟熙帅之寡谋兮,知不可而弗明。 统十万之骁腾兮,谓可以深蹂而横行。 路邅回以岖兮,山斗绝而峥嵘。 决积水于千仞兮,灌长波于联营。 师不战而自屈兮,虽有智者何所施。 其能堕黠敌之计中兮,失天时与地利。 (见《梁溪集》卷一百六十四) 据《皇宋十朝纲要》等书记载,此战是刘法在童贯的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李纲却说刘法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狂妄之徒,自认为“可以深蹂而横行”,结果“师不战而自屈”,这真是不可思议。 李纲认为,刘法的“违节制”,不仅连累部队作战失败,而且让死难者得不到朝廷的“赠典”: 兵有节制,固不可违,若李广之失道与张骞之后期,或逗留而怯敌,或败北而丧师,失军事之机会,固可以违节制而罪之,岂有肝脑涂地、身首分披、执干戈以卫社稷、援枹鼔而死边陲,忘其大烈,捃此细微,纵一帅之有罪,顾三军之曷知,赠吊不及,赙赗不时,没者已矣,生者长悲,其何以励封疆之臣而慰边人之思。(见《梁溪集》卷一百六十四) 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写道: 内臣童贯为宣抚使,每岁用兵不休。熙河帅刘法,官至检校少保,与全军俱陷,童贯更以捷闻,上皇受贺。(见《邵氏闻见录》) 这跟李纲告诉我们的不一样。 《东都事略》也认为童贯“以捷闻”,并称童贯“使百官入贺,议者切齿而莫敢言”: 逼大将刘法使北取朔方,法不可,贯曰:“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上前,自言必成功,今乃以难告,何也?”法不得已,引军出塞,夏人伏兵击杀之,贯隐其败,而以捷闻,使百官入贺,议者切齿而莫敢言。(《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一) (十八)伪永强军 我们知道,西夏在臧底河至少筑了两座军城,一在政和七年被姚古攻克,一在政和八年被种师道攻克。 文献中提到的“臧底河城”都是指“伪洪夏军”,也就是在政和八年为种师道所克之城,此城应该被宋军毁掉了,“洪夏军”是它的西夏名字,而姚古所克之城,被宋军占领了,朝廷在此成立了“威德军”。 《宋史》中的地理志有云: 威德军。保安军之北,两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见《宋史》卷八十七) 有人认为,此处是西夏的龙州。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 《宋史》中的地理志有云: 石堡砦,崇宁三年进筑,赐名威德军,五年复为砦。国初尝置城,至道后废之,地在延州北。(见《宋史》卷八十七) 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前集》中有云: 石堡镇,本延州西边镇寨也。至道中陷于虏,今伪号为龙州。(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 《宋史》中的陶节夫传有云: 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以招降羌有功,加集贤殿修撰。筑石堡等四城。石堡以天涧为隍,可趋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间,以千数。既为宋有,其酋惊曰:“汉家取我金窟埚!”亟发铁骑来争。节夫分部将士遮御之,斩获统军以下数十百人。夏人度不可得,敛兵退。连擢显谟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见《宋史》卷三百四十八) 由此可知,至道年间,朝廷将石堡砦废弃,西夏得到此地后,成立了“龙州”,到了崇宁三年,“知延安府”亦即鄜延路的帅座陶节夫将其夺回,朝廷成立了“威德军”,但是到了崇宁五年,威德军被撤销,复为石堡砦。毫无疑问,这与政和七年成立的“威德军”是两码事,二者并非一地。 在许翰的《襄陵文集》中,有《穆沃攻讨转官制》一文: 勅:夏人敢桀筑伪永强军以闚边,环庆出师击破之,将吏有功,可咸甄序。可。(见《襄陵文集》卷一) 文中提到的环庆出师击破“伪永强军”,很有可能指前引《宋史》中提到的“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之事。 我们知道,崇宁五年,宋夏讲和休战,但是西夏贪得无厌,要求宋徽宗放弃更多的土地,导致双方的疆界久久不能画定。 到了政和三年,随着西夏实力的回升,爆发战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贾炎身为鄜延路的帅座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向朝廷提出,到保安军之北靠近臧底河的地方筑城,但是朝廷没有同意。朝廷不同意贾炎的请求,无非是不愿与西夏开战,怕此举会引发战争。但是,西夏决心发动战争并为此做各种准备,所以夏军在这一要地筑城。城筑好后,西夏将其命名为“永强军”。战争爆发后,宋军对西夏发动反击,“知庆州”亦即环庆路的帅座姚古在政和七年攻克“伪永强军”,朝廷在此成立了“威德军”,穆沃参加了此战,并在战斗中立功,受到了朝廷的奖赏。 《九朝编年备要》的看法,与《东都事略》一样: 熙河经略童贯迫法令进师攻城,不得已,引军出塞,夏人伏兵击之,士卒陷没者数十万,贯更以捷闻,百官入贺,议者切齿而不敢言。(见《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八) 《宋史》中的相关记载,从《东都事略》。但是,在《皇宋十朝纲要》中,只说刘法在童贯的逼迫下出征,兵败身亡,并无“贯隐其败,而以捷闻,使百官入贺,议者切齿而莫敢言”之类的话。 其实,对童贯而言,宋军打了胜仗,大功肯定要归他,但是打了败仗,罪过是手下的。崇宁四年,高永年兵败身亡,宋徽宗得知后,大怒,亲自书写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侯蒙到秦州将他们逮捕治罪。高永年之败,童贯不受影响。因此,他无须隐瞒刘法之败,况且小的败仗可以隐瞒,大的败仗是无法隐瞒的,诿过于人就能解决问题,何必去隐瞒一场无法隐瞒的大败呢。至于说“贯隐其败,而以捷闻,使百官入贺”,更加荒唐。 《宋史》中的翟进传有云: 进字先之。以捕盗劳补下班殿侍,累功充京西第一将。坐熙河帅刘法泾原战失利,降官停任,寻叙复。(见《宋史》卷四百五十二) 这也可以证明童贯没有隐瞒刘法之败。 据洪迈的《夷坚志》,朝廷在战后厚恤刘法家: 宣和初,陕西大将刘法与西夏战死,朝廷厚恤其家,赐宅于京师。其子正彦既终丧,自河中徙家居之。宅屋百间,西偏一位素多鬼,每角门开,必见紫衣金章人,如唐巾帻,裴回其中,小童拱立于后,亦时时来宅堂,出没为人害。正彦表兄某,平生尚胆气,无所畏,独欲穷其怪,乃书刺往谒,置于门外。少选,门自开,紫衣端笏延客入,设茶相对,仪矩殊可观。询其何代人,何自居此,曰:“居此三百年,在唐朝实为汴宋节度使。以臣节不终,阖宗三百口,并命此处,至今追思,虽悔无及也。”客曰:“岁月如许,胡为尚沦鬼录?”曰:“负罪既重,受生实难,非得叛臣如吾者相代,未易可脱。”客曰:“为公徼福于释氏,作水陆法拯拔,以资冥路,若何?”曰:“无益也,然且试为之。”客退,语正彦。他日,呼阇梨僧建道场于厅事。甫入夜,紫衣者据胡床而观,小童在傍几,执事之人无不见。僧独惧,振杵诵降鬼神咒,才出口,紫衣已觉,厉声呼小童曰:“索命去。”童趋而前,僧即仆地,如为物搏击。乃告曰:“我实杀汝,焚其骨,以囊贮灰,挂寺浮图三级下塼隙中,无一人知之。今不敢隐,愿舍我。”逾时乃醒,紫衣与童皆不见。问之,元不知所言。此童盖为僧所箠杀,死后乃从紫衣者,僧见之故惧。至建炎中,正彦卒以逆诛。(见《夷坚乙志》卷九) 《夷坚志》是志怪集,但是包含了许多宋朝的真实信息。 这是一个与刘法之子刘正彦有关的鬼故事,“宣和初,陕西大将刘法与西夏战死,朝廷厚恤其家,赐宅于京师。其子正彦既终丧,自河中徙家居之。宅屋百间”是这个故事的背景,鬼故事当然是假的,但是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 毕竟刘法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所以一码归一码,“朝廷厚恤其家”与童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他,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李纲作《吊国殇文》是为了凭吊刘法的那些死去的部下,“赠典不及,予窃哀焉”,但是在许翰的《襄陵文集》中,我们可以发现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孙琦赠五资制》: 师出熙河,帅不反命,将吏随难,伏节原野,朕甚震悼,不忘于心,某官深犯兵冲以堕虏,计忠义不辱英明,岂亡跻尔横班,被以光训,尚克有享,用慰九原。可。(见《襄陵文集》卷二) 《折彦野等赠五资勅》: 师出熙河,帅不反命,将吏随难,伏节原野,朕甚震悼,不忘于心,深诏有司,追荣将吏,厚抚其孤,以称朕意,庶几尔等英气不忘,顾怀无憾。可。(见《襄陵文集》卷三) 以此揆之,其他的死难者及其家属应该也获得了相应的奖赏和抚恤。 |
一般认为,李纲的《吊国殇文》作于建炎元年秋罢相至建炎四年。但是,刘法之败发生在宣和元年春,过了这么多年,李纲才“窃哀焉,作斯文以吊之”,实在是说不过去。因此,作于当年的可能性更大。 写《吊国殇文》时,朝廷对刘法之败如何善后的最终结果应该还没出来,所以李纲只是根据他当时获得的信息认为死难者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对童贯逼刘法出战之事,他当时也不知道,因为相信了不实之言,所以刘法在此文中的形象很差。 宣和元年,开封遭到了洪水的袭击,时为起居郎的李纲认为这是灾异,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议,希望宋徽宗下罪己诏,朝廷不认为洪灾是天谴,将他贬为承务郎、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因此,李纲在写《吊国殇文》时,对朝廷不满的情绪是很大的。 童贯逼刘法出战无疑是事实,刘法部失利后,他没有隐瞒败仗也是事实,但是他将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刘法等人,这就是在《吊国殇文》中反映出来的“用事者以违节制罪之”。 由于“用事者以违节制罪之”,因此朝廷对死难者“赠吊不及,赙赗不时”。此外,活着的人也要受到处罚,这一点我们从翟进“坐熙河帅刘法泾原战失利,降官停任”的遭遇可以看出。当然,受到处罚的肯定不只他一人。但是,朝廷后来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我们看到了《孙琦赠五资制》和《折彦野等赠五资勅》,看到了刘法家被赐宅于京师,宅屋百间,看到了翟进在被“降官停任”后“寻叙复”,从“寻”字可以看出,朝廷并非过了很长时间才改变态度。 杨震是杨存中之父。 《宋史》中的杨震传有云: 杨震,字子发,代州崞人。以弓马绝伦为安边巡检。河东军征臧底河,敌据山为城,下瞰官军,诸将合兵城下,震率壮士拔剑先登,斩数百级,众乘胜平之,上功第一。 (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六 ) 政和八年亦即重和元年六月,朝廷命泾原路的帅座种师道统领陕西、河东七路之师进攻西夏的臧底河城亦即“伪洪夏军”,杨震参加的便是此战。 陕西六路指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和永兴军路,加上河东路,共七路。 在《苕溪集》中,有刘一止为杨震写的碑文,其中的信息更丰富: 政和中,朝廷议复减底河,命河东师任熙明会合诸军,自晋宁绥德两界分诸将校,骁勇者咸在,公居迁中,贼据山为城,下瞰我师,动息辄为所得,诸将三却,寻募能土工者六城,师再进,角楼自堕,公率数辈,拔剑先登,斩击千百人,大军乘胜平其城,上功第一,迁成忠郎。(见《苕溪集》卷四十八) 杨震的碑文由于多次传抄,讹脱衍倒等现象非常严重,例如,“减底河”应作“臧底河”、“六城”应作“穴城”,这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 由碑文中可知,夏军的这座城筑在臧底河附近的山上。结合《种师道行状》等文献中的信息来看,夏军居高临下,打退了宋军的三次进攻,于是宋军采取“穴城术”,一边挖掘地道,一边进攻。宋军多次失利后,不少人产生了倦怠,一名军官坐在胡床上休息,种师道发现后,立即将他处死,并将尸体放在军门示众,然后对手下的将军们命令道:“今日城下不,视此。”将军们赶紧督促各自的部队进攻。突然,一座角楼掉了下来,杨震抓住机会,立刻率壮士攻上城,斩数百级,大军乘胜拿下了此城。宋军计划用十天解决战斗,实际花了八天。由于杨震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因此种师道上奏杨震战功第一。 (二十)《陈谅墓志铭》 2002年,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十八里村发现了民族英雄陈谅之墓,出土了《故武功大夫密州刺史颍川陈公墓铭》。 陈谅投笔从戎,抗击外族侵略,最后壮烈牺牲。在他的墓志铭中有如下内容: 公讳谅,字信之,世为方渠右姓。曾祖保昌,祖怤,皆隐而不仕。父彦,赠敦武郎。公孝悌之笃,出于天性,方总角使就学。才岁余,因读《班超传》至投笔事,窃喜云:“大丈夫固如是矣!”一日跪于亲曰:“儿得生边徼,当效古英豪,以汗马取功名,安能碌碌老于书册乎?”父亦壮之曰:“此子必高吾门。”于是日以韬略骑射为事,虽老兵宿将未有不服其精绝者。年十七以效用解发。授进义校尉。从太守种公师中入西界,为选锋获级,改承节郎。又从太守王公涣破贼于计鸡台、王尚原,改忠翊郎。方寇乱江南,从太守王公剿荡,回改武经郎。河北兵起,从统制张公渊摄将于朔宁府,改武节大夫,还知洪德寨。及关中有事,公屡以奇功转今武功大夫、密州刺史,授弟二将,驻兵洪德,捍西夏者数年,而民赖以安。公自入仕暨为将,所至以能称,如种使节师道、陈侍郎彦文、宇文待制虚中、王徽学似,皆当时名臣,并尝荐用公。其尤所知者,姚少师古帅庆阳、种太尉师中守环州始终十余年,皆待公如家人。 铭文中提到的“计鸡台”,即《定功继伐碑》中的“齐吉克台”。在《定功继伐碑》中,原文应该是作“计鸡台”的,但是到了清代被改译了。 在《宋史》中,有“王尚原”的信息: 宁羌砦,地本萌门三岔,元符元年进筑,赐名。东至缓远砦六十里,西至安塞砦五十里,南至西谷砦三十里,北至王尚原界堠五十里。(见《宋史》卷八十七) 据《定功继伐碑》,宋徽宗在宣和元年,诏“鄜延西合环庆兵,平齐吉克台”,因此陈谅“又从太守王公涣破贼于计鸡台、王尚原”发生在宣和元年。 《宋史》对种师中在靖康元年之前的记载十分简单: |
@Z峰回路转F 师中,字端孺。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见《宋史》卷三百三十五) 《三朝北盟会编》引用了《中兴姓氏录》,相关记载比《宋史》丰富: 种师中,字端儒,师道之弟也。以世荫尝历秦州司户参军,授内殿承制,环庆路第一副将,擢知甯州、邠州、德顺军、环州。守环十二年。所至皆有治声。除大名府路兵马钤辖、知滨州。后除河东路提举保甲。继为环庆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从破夏人成德军,加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方童贯用薛嗣昌等欲攻燕,师中谓贯曰:“公此行得非以燕事乎?”贯曰:“无之。”师中贺曰:“幸甚,朝廷政事大弊,军律不严,浙民苦官军之扰,过于方腊,方虞萧墙之反,用嗣昌之辈而欲侥幸契丹耶?”贯又曰:“无之。”后移师中为燕山路总管,寻以不称职,降扩州防御使,提举亳州明道宫。后起为环庆路经略使。宣和末,加崇信军承宣使、秦凤路经略。(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 “守环十二年”与《陈谅墓志铭》中的“种太尉师中守环州始终十余年”可相互印证。 种师中长期在环庆路,与夏军交战肯定不止一次,但是只提到“从破夏人成德军”,应该是他在这一著名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缘故。 我们知道,“破夏人成德军”发生在政和七年,夏军在这一年的春季大举入侵,在环庆路境内的佛口谷筑城,取名“成德军”,但是夏人的成德军不在西夏境内,因此《陈谅墓志铭》中提到的陈谅“从太守种公师中入西界,为选锋获级,改承节郎”不是指此战。 《宋史》中的地理志有云: 威德军。保安军之北,两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见《宋史》卷八十七) (二十)《陈谅墓志铭》 2002年,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十八里村发现了民族英雄陈谅之墓,出土了《故武功大夫密州刺史颍川陈公墓铭》。 陈谅投笔从戎,抗击外族侵略,最后壮烈牺牲。在他的墓志铭中有如下内容: 公讳谅,字信之,世为方渠右姓。曾祖保昌,祖怤,皆隐而不仕。父彦,赠敦武郎。公孝悌之笃,出于天性,方总角使就学。才岁余,因读《班超传》至投笔事,窃喜云:“大丈夫固如是矣!”一日跪于亲曰:“儿得生边徼,当效古英豪,以汗马取功名,安能碌碌老于书册乎?”父亦壮之曰:“此子必高吾门。”于是日以韬略骑射为事,虽老兵宿将未有不服其精绝者。年十七以效用解发。授进义校尉。从太守种公师中入西界,为选锋获级,改承节郎。又从太守王公涣破贼于计鸡台、王尚原,改忠翊郎。方寇乱江南,从太守王公剿荡,回改武经郎。河北兵起,从统制张公渊摄将于朔宁府,改武节大夫,还知洪德寨。及关中有事,公屡以奇功转今武功大夫、密州刺史,授弟二将,驻兵洪德,捍西夏者数年,而民赖以安。公自入仕暨为将,所至以能称,如种使节师道、陈侍郎彦文、宇文待制虚中、王徽学似,皆当时名臣,并尝荐用公。其尤所知者,姚少师古帅庆阳、种太尉师中守环州始终十余年,皆待公如家人。 铭文中提到的“计鸡台”,即《定功继伐碑》中的“齐吉克台”。在《定功继伐碑》中,原文应该是作“计鸡台”的,但是到了清代被改译了。 在《宋史》中,有“王尚原”的信息: 宁羌砦,地本萌门三岔,元符元年进筑,赐名。东至缓远砦六十里,西至安塞砦五十里,南至西谷砦三十里,北至王尚原界堠五十里。(见《宋史》卷八十七) 据《定功继伐碑》,宋徽宗在宣和元年,诏“鄜延西合环庆兵,平齐吉克台”,因此陈谅“又从太守王公涣破贼于计鸡台、王尚原”发生在宣和元年。 《宋史》对种师中在靖康元年之前的记载十分简单: 师中,字端孺。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见《宋史》卷三百三十五) 《三朝北盟会编》引用了《中兴姓氏录》,相关记载比《宋史》丰富: 种师中,字端儒,师道之弟也。以世荫尝历秦州司户参军,授内殿承制,环庆路第一副将,擢知甯州、邠州、德顺军、环州。守环十二年。所至皆有治声。除大名府路兵马钤辖、知滨州。后除河东路提举保甲。继为环庆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从破夏人成德军,加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方童贯用薛嗣昌等欲攻燕,师中谓贯曰:“公此行得非以燕事乎?”贯曰:“无之。”师中贺曰:“幸甚,朝廷政事大弊,军律不严,浙民苦官军之扰,过于方腊,方虞萧墙之反,用嗣昌之辈而欲侥幸契丹耶?”贯又曰:“无之。”后移师中为燕山路总管,寻以不称职,降扩州防御使,提举亳州明道宫。后起为环庆路经略使。宣和末,加崇信军承宣使、秦凤路经略。(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 “守环十二年”与《陈谅墓志铭》中的“种太尉师中守环州始终十余年”可相互印证。 种师中长期在环庆路,与夏军交战肯定不止一次,但是只提到“从破夏人成德军”,应该是他在这一著名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缘故。 我们知道,“破夏人成德军”发生在政和七年,夏军在这一年的春季大举入侵,在环庆路境内的佛口谷筑城,取名“成德军”,但是夏人的成德军不在西夏境内,因此《陈谅墓志铭》中提到的陈谅“从太守种公师中入西界,为选锋获级,改承节郎”不是指此战。 《宋史》中的地理志有云: 威德军。保安军之北,两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知庆州姚古克之,即威德军。(见《宋史》卷八十七) |
@Z峰回路转F (二十一)《赵郡王墓志铭》 在李石的《方舟集》中,有一篇《赵郡王墓志铭》,其中提到: 君旧名尼玛丹怎,宣和间以其世有之地至西海内属,请赐于朝,赐姓赵氏,名怀恩,授武功大夫,留京师。(见《方舟集》卷十六) 据《定功继伐碑》,“尼玛丹怎”在政和七年降宋。 《赵郡王墓志铭》和《定功继伐碑》中的“尼玛丹怎”,原文都应该作“益麻党征”,但是到了清代被改译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作“尼玛丹津”,也是到了清代被改译的。 据《皇宋十朝纲要》卷十七和《宋史》卷二十一中的相关记载,益麻党征降宋后,来到了开封,政和七年九月丁酉日,宋徽宗在紫宸殿接见了他。 益麻党征的哥哥名叫“陇拶”,归宋后,朝廷赐姓名“赵怀德”,所以《定功继伐碑》称“诱怀德弟尼玛丹怎以归”。 陇拶在《赵郡王墓志铭》中作“隆咱尔”、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作“隆赞”,这都是清代改译造成的。 益麻党征于政和七年降宋并且到开封朝见宋徽宗之事在《赵郡王墓志铭》中没有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宣和元年初,西夏大举侵宋,在多个方向发动攻势,《定功继伐碑》对此有所记载: 宣和元年,举国来寇,鄜延陷镇青堡,泾原陷靖夏城,进围震武军,结河南诸蕃攻积石军、洮州。(见《初寮集》巻六) 其中提到了“结河南诸蕃攻积石军、洮州”,这样看的话,益麻党征降宋之后,又同西夏相互勾结,于宣和元年初发动叛乱,配合西夏侵宋。 我们知道,宋军很快便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从多个方向进攻西夏,虽然刘法部失利,但是其他部队斩获颇丰,因此西夏被迫求和,宋徽宗同意了,宋夏双方在宣和元年六月罢兵。如此一来,益麻党征只能再次选择降宋,便有了《赵郡王墓志铭》中的“宣和间以其世有之地至西海内属”。 朝廷赐益麻党征姓赵氏,名怀恩,《赵郡王墓志铭》是他的儿子赵宁国请李石写的,歌颂他是大宋的忠义之士,曾经发动叛乱的事情当然不能提了,因此他不能有两次降宋的经历,只能有“宣和间以其世有之地至西海内属”。 |
好了楼主,此贴终结,少和这种弱 智杠精打交道,这种人自己眼瞎还不承认,你能怎么办? 毕竟你真的不能顺着网线过去砍死他 |
宋朝是有陇右都护府,但是跟汉唐的都护府不是一回事,就相当于是沿边安抚使。 而且崇宁三年设置的陇右都护是西宁州知州的兼差,别一看见都护府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好大好大,回归史料仔细审视,理性思考。 |
280W和310W有区别吗?狗屎和猪粪,你愿意吃哪个 |
图二面积吓到我了 |
陇右都护府本来就是在西宁州设置的(旧青唐城),翻翻宋史地理志不就知道了?自己看下谭版地图,宋朝西宁州以西什么府 州 县 据点哪怕羁縻州都没有,从西宁遥控到塔里木盆地东部?真要能开边到且末,那近在咫尺的灵州收复不了?后来抗金在河南作战后勤光出问题? |
|
只有西宁是确切记载的 最多也就青海湖 而到且末是钱伯泉认为节占城为灼昌城 但他只写了他这么认为 并没有写原因 并且其他地方也没有记载 只有一个过青海湖至龟兹国 大概就是青海湖一片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宋朝 最新文章 |
为何好像还有很多人认为宋朝很弱? |
王安石何辜,百姓何辜。 |
金兀术被打的好惨 |
苏轼劝告王安石:宋仁宗时虽然十战九败,国库 |
唐宣宗学习唐太宗重用贤能打压小人,宋朝司 |
赵匡胤在b站已经成为和秦桧并列的人物了 |
大明南方的起义次数历代仅有 |
宋朝历代年号寓意 |
穿越到宋朝小说那些写的好 |
赵匡胤酗酒而死 烛影斧声就是纯属虚构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