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宋朝 -> 周邦彦词作鉴赏 -> 正文阅读 |
[宋朝]周邦彦词作鉴赏[第3页] |
作者:红颜醉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下片“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 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画图”句化作杜 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旧 识”点明上阕是回忆。过去已看到她的画像,倾慕她 的美丽。但意料不到的是,她竟会爱上我这个不为流 俗所喜的人;更意料不到两情如此融洽,意谓层层递 进,几经转折,有“加倍跌宕”之妙。“谁知道”和 “苦”,就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上的突起突落,从惊 喜幸遇到担心被拆散到竟然被拆散,反映词人的心理 变化过程。 “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一对鸳侣实然被拆散,现在自己置身在荒寒寂寞概无 他人的客馆中,重门闭着,只听到败壁秋虫悲鸣,似 在助人叹息。此情此境是一种鲜明的前乐后苦的对比。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说在这等凄凉 之下,奈何尚添两地相思之苦!歇拍两句,表现了词 人对爱情的执着,也表现了相思的痛苦。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此词曰:“全是追思, 却纯用实用。但读前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 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这一评价,颇能阐明 本词在布局和抒情方面的特点。 尉迟怀 离恨 周邦彦 隋堤路。 渐日晚、 密霭生深树。 阴阴淡月笼沙, 还宿河桥深处。 无情画舸, 都不管、 烟波隔前浦。 等行人、 醉拥重衾, 载将离恨归去。 因思旧客京华, 长偎傍疏林, 小槛欢聚。 冶叶倡条俱相识, 仍惯见、珠歌翠舞。 如今向、渔村水驿, 夜如岁、 焚香独自语。 有何人、念我无聊, 梦魂凝想鸳侣。 此词乃作者宦旅途中所作,抒写词人在隋堤之畔。 客身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词之上片写离开汴京时的 情景,下片一起抒怀,追忆京华岁月。 “ 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 因为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故名。“渐日晚, 密霭生深树”,写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际,但见日 色渐渐向晚,浓重的暮霭正从茂密的树林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二句,化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诗意,写 出主人公独自怅望江天,孤寝船上的情景。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 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这几句写分手时的情景, 用的就是借物达意手法。这词写饯别情景是从郑仲贤 《送别》诗脱化出来的。王氏所谓“诗意出侧面”, 是指诗情借物宣泄,迁怨于物。有情人偏遇着这无情 的画舸,它全然不管恋人们难分难舍,将行人连同离 恨都载走了。这里迁怨画舸,就是侧写。物本无情, 视为有情,以责怪于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恨,是借 物达意的一种方式;离恨、离愁是一种感情,都是虚 的,然而诗人们却常常化虚为实,将愁恨说成是有形 体有重量的东西。这里船载离恨,就是化虚为实。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 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这是写昔日京华 相聚的欢乐场面。“冶叶” 句化用李商隐《燕台诗》 “ 冶叶倡条遍相识”。所谓“冶叶倡条”,乃指歌妓。 词中主人公的恋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 妓们厮混得很熟,常在一起,观赏她们歌舞。这欢乐 的回忆,与“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恰 成鲜明对比。人在由聚而散之际,回想欢乐聚会,必 添愁情离怀。回忆对比,是很能触发情感的。周邦彦 这首词,除用回忆对比外,还有一种对比,就是梦境 和现实对比。“ 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这个结尾,词评家多以为写得拙直、率意。周济《宋 四家词选》说“一结拙甚”。谭献《谭评词辨》说 “ 收处率甚”。这个收尾是不够含蓄的,但是感情 还是十分朴实浓烈的。这里用了眼前实境和梦中虚境 相对照,现实是舟中独处,梦中却是鸳侣和谐。“鸳 侣”一词已近于抽象化,形象不够丰满。但还是足以 |
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 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 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 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 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 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 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在结 构上的细微用心,在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 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 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 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直 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 香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 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在晚上和天晓 时候;重游则在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 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 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 物变迁之大。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 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 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 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 酹酒,极望天西。”说在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 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 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 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 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花犯 梅花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 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 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 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 相逢似有恨, 依依愁悴。 吟望久, 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 人正在、 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 一枝潇洒, 黄昏斜照水。 此词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移情入景,借景抒情,借 咏梅抒发了作者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中所产生的落 寞情怀。 “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 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 次句中的“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 春歌四首》之一中的“庭中花照眼”句。这里,作者 没有具体点明梅花的颜色,略过了花色,只写与粉墙 相映照的花光,以光之夺目来显示色之明丽。至于其 花色之为红为白,抑或为翠绿,这在作者是个人的认 知,不必拘泥。下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 佳丽”三句,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所独具的高出于凡 花俗艳的格调。它之照眼,并不靠粉施朱,以嫣红姹 紫来炫人眼目,而是丽质天成,自然光艳,别有其吸 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这三句本是起二句的延伸和补 充,但在其间穿插了“依然旧风味”一句,就使前、 后五句所写的既是现时景物又带有旧时色彩,在抚今 中渗入了思昔的成分,从而二字领起,在时间上与前 六句明白划界。“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两句是 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去年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 情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两句是对 去年之花的追念,更爱去年梅花在雪中开放的景象。 这里写的是:梅花为积雪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 辨,而暗香仍阵阵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过片领以“今年”二字,与上片后四句开头的 “去年”二字相对应。上、下片的前半都是写眼前所 见的梅花。如此以来上片“粉墙低”以下六句是写梅 花的形态与风韵;下片“今年对花”以下五句则是写 |
周邦彦的词看的少,印象最深是传说写宋徽宗和李师师那首?? |
WW |
好多呀,谁有QQ号,我的是471711457你们的呢 |
怎么没人加我呀 |
我的QQ号是471711457,快来加?? |
475908539 |
d |
怎么没有月中行的赏析?????????????? |
谁写写《万里春》啊 |
我就写不出来,老感觉不够意境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宋朝 最新文章 |
为何好像还有很多人认为宋朝很弱? |
王安石何辜,百姓何辜。 |
金兀术被打的好惨 |
苏轼劝告王安石:宋仁宗时虽然十战九败,国库 |
唐宣宗学习唐太宗重用贤能打压小人,宋朝司 |
赵匡胤在b站已经成为和秦桧并列的人物了 |
大明南方的起义次数历代仅有 |
宋朝历代年号寓意 |
穿越到宋朝小说那些写的好 |
赵匡胤酗酒而死 烛影斧声就是纯属虚构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