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明朝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 -> 正文阅读

[明朝]《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第8页]

作者:songzuyin1981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4)香橼 是什么
  
  香橼,其实就是枸橼,在广东叫佛手柑。盛产于岭南地区。香橼(yuan),又有一个yuan字音,其实暗示了贾元春的故乡 在岭南地区。 就像我们说的芙蓉花是暗示晴雯故乡是在两湖地区一样。
  可巧,袁崇焕的故乡正是在岭南地区——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那里盛产香橼。
  另外香橼,也就是枸橼,来自“梁王嗜果”的典故。典故出自刘伯温的《郁离子·枸橼第六》,原文就不摘抄了,大意是梁王见枸橼是金灿灿的,又大又香,以为很好吃,结果吃了之后酸得连舌头都伸不直了。
  香橼,原本主要价值是药用,而非食用水果。不能因为外表好看又香,就想当然地认为很好吃。
  香橼是不是真的是佛手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很可能不是,因为佛手柑在红楼梦里也出现过,在第40回刘姥姥再进荣国府的时候,板儿看到‘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板儿要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
  反正不管香橼是不是佛手柑,它们都有相似点,都是很苦吃不得的,都是产于广东岭南地区。
  用香橼象征元春,难道贾元春是个外表漂亮但却让人酸苦难当的香橼?
  但对崇祯帝来说,袁崇焕绝对是个香橼:在外人看来,袁大将军是金光灿灿、威名赫赫、香名远播,崇祯皇帝也是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接连对他加官进爵,结果“己巳之变”,崇祯帝对袁崇焕印象大变,就好比梁王满满地咬了一口香橼,结果一肚子的酸苦,让他苦不堪言。加之中了反间计,恼羞成怒,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就是崇祯帝的香橼,在外人眼里,他是金灿灿的大香果,在崇祯的心里,则是无比酸苦的回忆。
  5)那首诗(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十年来辨是非】:
  小说里的贾元春,原本不过二十多岁,怎么会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 作者表面上是写元春,其实是写她“背后”的那个人。
  袁崇焕死后,其功过是非,至今难有定论。 袁崇焕死后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历帝才第一次为他平反,至此才算还了他“清白”,算是勉强盖棺论定,了结了是非。
  或许你说,明朝有是非争议的大将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龙……都是争论,你凭什么认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焕? 别急,第二句,就给了我们答案。
  【榴花开处照宫闱】:
  这句的关键字是“榴花”。最“权威”(红学家)的解读是,石榴代表多子,于是引申为元春娘娘怀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认为是死于宫斗。 但请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开花了不代表会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结果,单瓣的才会结成石榴过。“榴花开处照宫闱”,突出的是榴花的红艳美丽,而不是让人想到“多子多福”。因为开得越美丽红艳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会结成石榴果,何来“多子”?
  窃认为,榴花,作为贾元春的象征符号,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样,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家乡。
  【 榴花,其实是指榴花塔 】
  在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石碣,至今屹立着一座 榴花塔。塔旁原有宋义士熊飞故里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正是其袁家人集资兴建的。榴花塔也是其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国色、花中富贵的牡丹来代表,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说元春的故乡是在岭南,那里没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橼,还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橼、榴花作为元春的象征符号,这就说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乡真的远在岭南? 没错,因为后面还有提示。

(袁崇焕家乡的榴花塔)
 
  【三春争及初春景】:
  注:在妙复轩评本及吴祖本此处为“三春怎及初春景。“争及”也好,“怎及”也罢,整体意思相差不大。
  解读这句的关键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 还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当然是后者。 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圆其说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当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焕是崇祯元年重获重用,官拜兵部尚书。结果在崇祯三年就被杀了。 当然这种解读落入了红学家的窠臼,完全是牵强附会、胡言乱语。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 三姐妹代表的历史时期——也就是 崇祯殉国后 南明小朝廷的三个政权。
  其实在崇祯上台之初,袁崇焕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后辞官回乡。崇祯登基,马上重新重用袁崇焕,两年内接连加官进爵,还赐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享受前所未有的尊荣。此时的大明朝,辽东女金受到挫败,努尔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义还没开始,袁崇焕踌躇满志地说要五年平复辽地。崇祯帝也是雄姿勃发、勤政有为,清剿阉党,拨乱反正,崇祯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结果十几年时间,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鲁王等几个小政权在苟延残喘。这样的“三春”哪里比得上 袁崇焕在时的“初春”?
  “三春”的特殊隐喻
  在《红楼梦》里,“三春”字眼多次出现,是全书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确解读“三春”,关系到对全书主旨的解读。
  我们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现过“三春”字眼。
  ?元春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惜春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秦可卿魂托王熙凤: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薛宝琴《西江月》写柳絮:三春事业付东風,明月梅花一梦。
  你看,这“三春”都透着颓败、不祥的景象,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梦归,要么是遁入空门,要么是诸(朱)芳尽,要么是梅花一梦。
  特别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是十分直白了 —— 三春,南明三个小政权 之后,诸芳,朱芳,朱家就彻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宝琴的那句,包含了多个敏感关键词:三春,东風,明月,梅花。 尤其是后面三个词,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
  【东風】:就是指满清,请注意“風”里的“虫”字。
  【明月】:指明朝。 清风明月,在清初,谁都知道是暗指什么。
  【梅花】: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梅花岭记》,大庾岭的梅花,南京的梅花。梅花,可以说是明朝的又一个象征,梅花的雪白红艳,正是明亡时血泪斑斑的写照。 癸酉本里 后面写邢蚰烟就死在大庾岭。
  【三春事业付东風】:南明三春都是亡于東風(清),初春(元春)不是,元春时的明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至于‘东风’,我们前面已经在“林黛玉怨东风 VS 薛宝钗赞东风”一节解读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元春篇】 虎兕相逢大夢歸 之谜
  【注:靖本序列抄本为虎兕相逢,如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大梦归,是在兔与兕之间抄误,从字形看,应当属于兕字抄误,而卞本整这回内容也接近梦稿本和己卯本序列。通行本等则是虎兔相逢】
  1)虎兕,还是 虎兔?
  由于有“虎兕”和“虎兔”两个版本,因此在解读时就大相径庭。
  红学界主流看法是“虎兔相逢”,将“虎兔”当做时间点(虎年和兔年之交)来解读,然后对号入座,考察康熙以来的干支年,终于找到 唯雍正元年(癸卯)的立春节正好提前交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是为“虎兔相逢”年。而该年元旦恰在立春次日,是为“得一日春”,又合“元春”的本义(按:元春之得名,根据原作交代,即是因其生于大年初一)。 这个推断让持“虎兔论”者很是得意,因为他们刚好在在康熙六十一年找到了这个虎兔相逢年。 不过且慢得意。 因为这个推断的最重要前提,是来自高鹗的续本。续本让虚拟的兔年(乙卯)立春节提前交于虎年(甲寅)的十二月十八日,又将元春的去世安排在立春的第二天,寓所谓“得一日春”之义。
  这段文字有点绕,简单点说就是:高鹗的续本(通行本)在八十回后将贾元春的死,安排在兔年的立春第二天,这样就完全符合了“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说法了。 红学家历来是鄙视高鹗的续本的,可偏偏在“虎兕相逢”的事情上,又采用续本的内容作为直接证据,这且不论,毕竟高鹗的续本也并非完全不靠谱,没准元春还真的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
  问题是靖本等古本都是“虎兕相逢”,作为后来者的通行本偏偏写成“虎兔相逢”,怎么看都觉得是通行本改成了“虎兔”,又在续本里安排“元春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更是有 此地无银三百两 之嫌。如果是 虎兕相逢大梦归,那就与续作里元春死的时间对不上号了。
  高鹗的续本,很多人物的结局 都跟 其判词对应不上,偏偏将元春的判词改得跟续作里元春去世时间相吻合,倒也用心良苦。 其改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不让读者发现是影射明末时的那些风云人物。 你想啊,如果林黛玉的结局写得跟判词一样 —— 玉带林中挂,这不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 崇祯上吊殉国了吗?所以只能改结局。 而元春的改得比较彻底,判词改了,后面人物的结局也改了,目的同样不是让人发现元春的“元”其实是另一个“袁”。
  另外从情理上讲,如果底本就是“虎兔”,那“兔”作为一个很常见的字,没有理由被误抄成一个生僻的“兕”字。充其量是 不小心把“兔”写成“免”。 相反应该是“兕”字不小心误抄成了“兔”字才对,毕竟 兕 Si 字太生僻,没点古文功底 还未必能认得。在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 这倒是合符情理的,毕竟 兕 字还真得容易被当做 繁体字“兒 (儿)”字。而“兔”字和“兒”字还是相差很远的,将“兔”字看成“兒”难度比较大。 至此我们大体了解了,先有“虎兕”,再后来被误抄成“虎兒”,最后通行本改成“虎兔”,并将元春去世的日子安排得与“虎兔相逢”相适应。
 
  (续上)
  2)虎兕到底指什么
  -------------------------------
  也有很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兕相逢”,认为元春就是夹在这两股势力(虎兕)之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春死于宫斗的说法顿时呼之欲出。
  那我们就来看看,虎兕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本义上说,虎兕的确是指虎和兕两种猛兽,兕是指犀牛。虎也好、兕也好,都是凶恶的猛兽,都是比喻残暴的势力在横行于世。
  虎兕的典故是出自《论语》里的名篇《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质问,汉 王逸 在《九思·逢尤》、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都借用过这个典故,离《红楼梦》最近的是《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不过这个是王德完上奏给万历皇帝折子里的一段话,说的也是万历皇帝派出太监们收矿税、刮民财,等于是把虎兕放出来荼毒百姓。
  总之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的虎兕字眼,几乎都是取《论语》里“虎兕出于柙”的典故,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虎兕相逢大梦归”里的“虎兕”,同样也是取这个意思。 这样一来,虎兕相逢大梦归,就变成了“虎兕出柙大梦归”,同时衍生出“虎兕出柙是谁的责任”的问题。
  3)明末的虎兕出柙:己巳之变
  元春在宫里也遇到了“虎兕出柙”的局面了吗?这不知道,一来是因为元春不在大观园内,她出场的次数不多。 二来是因为《红楼梦》里太多隐写,如果只看表面文字,我们实在找不出元春有遭遇“虎兕出柙”的任何证据。
  那元春影射的对象 袁崇焕,有没有遭遇“虎兕出柙”以至于大梦归呢?
  《明史》告诉我们:袁崇焕之死,正是因为“虎兕出柙”直接造成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这里简单交代下“己巳之变”。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意图攻破山海关。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败,不久病死。皇太极击败几个兄弟夺得汗位,为报父仇,围攻宁、锦24天,依然取胜无望。这就是宁锦之战。取得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胜利之后,袁崇焕由于没得到应有的封赏、而心灰意懒地辞官回到了家乡。
  努尔哈赤一生飞横跋扈、不可一世,可是他至死都没有踏入长城之内半步。前有熊延弼,后有孙承宗,再有袁崇焕,尤其是袁崇焕成了努尔哈赤的噩梦,最后也是死于宁远之战。也就是在己巳之变之前,后金始终没能入关、没能攻破大明的防线,也就是 虎兕一直还在柙(xia,木笼)中。
  但是到了崇祯二年,怎么突然之间 “虎兕出柙”了?
  因为后金换了皇帝了,努尔哈赤死了,换成了更加年轻有作为的皇太极,他吸取了其父亲的教训,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袁崇焕欣然议和),另一方面是扫除后方威胁,在1928年收拾了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为后来绕道蒙古、直接进攻明京师创造了条件。
  明朝这边也换皇帝了,在1627年年轻的木匠皇帝朱由校落水受惊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就是崇祯帝。崇祯元年,袁崇焕重获重用,从老家休假回来了,此前天启皇帝对他亏欠的封赏,崇祯帝连本加利补偿于他了,这时候的袁崇焕可谓是人生最荣耀的时候——威名赫赫、踌躇满志、精神焕发,其老家的榴花塔都是荣光四射——真可谓是“榴花开处照宫闱”。 等他正式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发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具计谋、更得人心,是个更加可怕的角色,他不声不响地征服了察哈尔蒙古,又对辽地汉人实行宽松政策,后金势力更加壮大了。
  袁崇焕不敢怠慢,连忙正式地给崇祯帝上了一道疏:“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袁崇焕看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见老板没有反应,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通奴(指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的足够重视,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4)突入长城:虎兕终于出柙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初二,皇太极吸取进兵宁远(今辽宁兴城)、锦州兵败的教训,放弃强攻 宁、锦坚城的方略,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当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这帮残暴的虎兕,突破长城后将几十年来无法突破长城的愤怒狠狠地发泄在京畿的百姓身上,比野猪进了白菜地、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还要残暴三分。
  几乎是一夜之间京城变得岌岌可危,袁崇焕等大将只好从宁远回援京师。
  袁崇焕想把皇太极阻截在遵化,但皇太极直奔蓟州;
  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但皇太极又直取通州;
  袁崇焕紧急开往通州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那,但皇太极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
  唉,虎兕已经出柙,就像动物园里的豺狼虎豹逃到了街上,一路横冲直撞、荼毒生灵,袁崇焕就好比动物园的管理员,带着人员是疲于奔命、到处救火,想把这些残暴的***再次赶回笼里去,谈何容易!
  一直到京城脚下的广渠门,皇太极让他的兄弟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率领数万八旗铁骑,终于与袁崇焕的九千骑兵展开决战。袁崇焕和首先两位大将祖大寿、王承胤组成品字形奋力抵抗,后金军损失严重,却始终无法攻破广渠门。皇太极因在广渠门作战失利,发表“养精蓄锐”的话语后,移军南海子(南苑),在此一面休养一面牧放马匹,伺机再攻。二十七日,双方激战于左安门外。皇太极对袁崇焕不能战胜,便施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
  北京城外的勋戚大臣等人对袁崇焕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后金军劫掠焚烧民舍,不敢前去阻拦,城外的外戚勋臣的庄园土地被后金军蹂躏殆尽。”崇祯帝因此逮其下狱,总兵祖大寿见袁崇焕遭下狱,率师1.5万人离京东返,后因孙承宗调度有方,才停兵待命。
  崇祯帝听说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见此次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正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诸镇北归。
  5)虎兕出柙谁之过?
  皇太极的军队如同出柙之虎兕,一路烧杀劫掠,所到之处哀鸿遍野,足足肆虐了三个月之后,才放弃攻打北京。 然而皇太极的军队前脚刚走,崇祯帝就下令逮捕了袁崇焕。 祖大寿在旁见此情景,战栗失措,立刻逃回锦州。袁崇焕下狱,辽东兵溃,皇太极所率后金兵继续得以在京师附近攻掠。
  袁崇焕为什么突然被捕?直接原因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京城外的勋戚大臣纷纷状告袁崇焕,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追究“虎兕出柙谁之过”的问题。
  是啊,皇太极的军队如虎兕出柙,在京畿一带足足肆虐了三个月,大明尊严丧失殆尽,京畿十余城被破,军民将领惨死投降者无数。 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不是虎兕的错,敌人本来就是残暴的;
  不是木笼(柙)的错,
  当然只能说是管理者的错,监管失职,让残暴的虎兕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
  在崇祯看来:袁崇焕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是监管木笼、看守虎兕的第一责任人,你怎么让虎兕逃出一路跑到皇城根下疯狂咬人? 再说皇太极为什么一直不和你正面交战,一直到广渠门?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协议?何况早在努尔哈赤死后,你们俩就眉来眼去、擅自议和! 你为什么又擅自杀了能牵制后金的大将毛文龙? 凡此种种,拿你问罪 有错吗?
  袁崇焕觉得很委屈:首先我看守的宁锦防线并没有出问题,“虎兕”并不是从我看守的地方逃出去的,而是绕道蒙古而南下直奔京城。其次我两次上疏,反复提醒要加强京畿防守,可是朱老板您并未重视。我带领九千骑兵,一路追赶数万残暴猛兽,又在广渠门誓死抵抗,终于迫使虎兕退去,我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反倒要追究我的责任?
  虎兕出柙谁之过? 因为己巳之变 缠绕在袁崇焕身上的功过是非,足足纠缠了二十年,直到后来南明的永历帝才为他平反。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年来辨是非”吧,所辨的是非就是己巳之变“虎兕出柙谁之过”!
  袁崇焕跟当年的熊延弼一样,并未得到自我辩护的机会,而直接被丢进了锦衣卫监狱,等到秋后问斩。到八月十六日,袁崇焕,惨遭磔刑,含冤离世。
  当然袁崇焕也并非全是冤枉,也有其咎由自取的地方,就是他不请旨就擅自用尚方宝剑斩杀了大将毛文龙,直接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清算吞并朝鲜,也导致了耿精明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叛变,与后来的吴三桂,进而演变成后来消灭南明的‘三藩’。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就发生了“己巳之变”,清军兵临北京城下,明廷大臣们多归因于毛文龙死后女真无后顾之忧所致,在那样的舆论环境下,袁崇焕是难逃一死,只不过他死得太过惨烈而已。
 
 
 虎兕 不只是指满清
  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和兕相逢,那谁是虎,谁是兕?
  我们结合三春一起来看。
  我只能这样猜测: 满清是虎(东北虎),李自成农民军是兕(西北牛)。
  元春 是喻指 崇祯朝,崇祯朝是亡于兕 —— 李自成西北牛;
  三春 是喻指 南明, 南明亡于 虎—— 后金满清东北虎——所谓“三春事业付东风”。
  袁家被抄家流放 VS 贾府抄家流放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还不算完,“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结局被熊延弼更惨。当年袁崇焕曾写了两首诗痛哭熊延弼,可他死后却是是非争议不断,没人哭他。直到满清修《明史》才肯定了他的功绩,这时候大明子民已经成了大清的奴才,回想袁督师,已是欲哭无泪。
  贾府也有被抄家,无论是高鹗的续本,还是癸酉本,都有贾府被抄家的情节。前面八十回里也暗示了贾府会被抄家。 所以贾府被抄家这事,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贾府为什么会被抄家?
  癸酉本里贾元春的结局完全是袁崇焕悲剧的翻版:
  元春被下旨凌迟一幕恰好被春燕和她母亲何婆看见,贾府此时并不知情还在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举办喜宴,结果锦衣卫进来抄家,并且将贾赦贾珍尤氏邢蚰烟一干人发配交趾(今越南一带),贾琏被处死。 从京城到交趾,算得上是“流放三千里”了。
  元春“望家乡,路远山遥”之谜
  元春的曲子《恨无常》里说‘望家乡,路远山遥’。 这话让人很迷惑。元春在宫里,她的家贾府在京城,元春省亲,当晚就回宫了,怎么可能还‘家乡路远山遥’呢?
  其实因为元春那幅 画里的香橼和判词里的榴花,就暗示了元春的故乡是在遥远的南岭广东,而不是在京城。从京城到广东,当然是路远山遥。
  而袁崇焕的家乡就在广东东莞,他在北京惨死,连尸身都被凌迟和被京城百姓吞噬,再也回不到遥远的家乡了。
  我们再看看元春的曲子: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甲戌本为”路远山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
  原本‘路远山高’,但后来的版本改成了‘路远山遥’。更有意思的是,吴祖本(癸酉本)这里有条批注:此句触眼,命删去另改。畸笏叟。
  “望家乡,路远山高” 怎么会‘触眼’? 当然触眼啦,书上明明写元春的家乡贾府在京城,怎么可能是‘路远山高’?这么写不是引起读者猜疑吗?进而让读者联想到角色背后的隐喻,这在当时是很危险的,所以要改一改。不过后来也只是改成了‘路远山遥’,整体意思并没什么变化。
 
  【元春钦点薛宝钗之谜】
  在前八十回里,已经点明了元春更中意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这从赏赐薛宝钗双份礼物可以看出来,宝钗的待遇和宝玉的待遇一样。元春为什么选定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
  书中没有说原因,只能从其隐喻来解释。
  如果你认可贾宝玉是喻指传国玉玺,薛宝钗喻指皇太极,元春是影射袁崇焕,但就不难理解元春为什么会选薛宝钗了。选定薛宝钗,并不是说袁崇焕是要将传国玉玺拱手送给皇太极,这事其实是影射袁崇焕和皇太极议和。
  早在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私下派出使节去吊唁努尔哈赤,一则以探虚实,二则是为拖延时间和皇太极议和。问题是这个议和 与 后来杀毛文龙,都是袁崇焕的自作主张,这也是他后面被杀的两个重要原因。
  贾元春私自指定薛宝钗,完全不管贾母的意见和感受,贾母心中不乐,也只当不知道,贾母不表态,王夫人也不敢擅自让宝玉娶宝钗。所以元春的指婚,是完全无效。
  这跟袁崇焕自作主张、一厢情愿地和皇太极议和的结果一样,完全无效。而且原本杀毛文龙以示好后金,结果因为杀了毛文龙,给明朝带来了无穷后患,因为毛文龙的两个义子孔有德和耿仲明立即领兵反叛,最后投降了皇太极。后来满清入关,正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人,加上后来投降的吴三桂,为满清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三人便是最著名的三大汉奸:“三藩”。 崇祯帝要是知道后面的事,估计在阴曹地府也要再找袁崇焕算账。
  元春的揭秘就此告一段落,后面我们谈另一个大人物:王熙凤。
 


 
  现在正式开谈王熙凤,但一说到王熙凤,V哥及其拥趸就更有理由说我抄袭了,因为V哥的得意之作,就是“王熙凤影射魏忠贤”之说。 这个说法确实是V哥的最先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次在百度里面输入了‘冰山 魏忠贤’,结果找出了明末一本戏曲《冰山》,说的就是魏忠贤和东林党杨涟之事,于是脑洞大开,想到了王熙凤是魏忠贤。从此也开启了V哥演绎红楼梦的癫狂历史。
  对V哥的这一发现,我是非常信服的,但不能因为V哥先发现了,我就不谈王熙凤啊,谈红楼梦,不可能避开王熙凤。咱不能学刘心武,刘心武没法为王熙凤找到曹家的生活原型,所以就干脆避而不谈王熙凤,那是鸵鸟政策。但我要是也不谈王熙凤,那就无法谈王夫人,无法谈邢夫人,无法谈贾琏、鸳鸯等很多人和事。
  所以,就算V哥说抄袭他,我依然得谈王熙凤,我的思路是先将王熙凤身上的谜团一一展示出来,再来揭秘。如果觉得我拾人牙慧的,可以跳过此节。
 
  【凤姐篇】 王熙凤:一只谜一样的雌凤
  王熙凤,无疑是让人着迷的。尤其是符合现代人和西方人的口味,有学者给美国学生讲《红楼梦》并做了个调查,结果是王熙凤最受美国学生欢迎。争强好胜、独当一面、办事爽利、坚强自信的王熙凤,简直是中国古代版的“乱世佳人”郝思嘉。
  书中最对她入迷的自然是贾瑞(贾天祥),真是迷得七晕八素,爱得死去活来。凤姐对他有多狠,他就爱得有多深,倒应了网上一句流行语:纵然虐我千百遍,依然爱你如初恋。到最后连命都塔上。如此痴情,让人哭笑不得,当为风月鉴。
  关于贾瑞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谈。
  王熙凤不仅令人入迷,中国古典小说里,写得最鲜活的、迷人的便是王熙凤了。可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个迷。在她的身上有着太多谜团。今儿我们就一点点撩开她身上的迷雾,寻找最合理的真相。
  王熙凤身上的谜团,最多的便是她的判词。那我们首先来揭秘她的判词。
  1、王熙凤判词之谜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先看这幅画: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这画面让人感到很孤寂、很悲凉,很符合“末日”意境。
  冰山:寓意冰冷萧索,同时代表不长久,很快消融。以冰山为靠山,能靠得几时?与判词里的“末世”、曲子里的“呼啦啦大厦将倾”相对应。
  雌凤:凤是公(代表男),凰是母(代表女),那雌凤到底是男是女?比如著名的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弹奏的就是《凤求凰》。书中也明确写了凤凰,就是“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说的是藕官私祭菂官的事。藕官、菂官都是唱戏的女孩,两人戏里扮夫妻,假戏真做有了感情。藕官演小生(男),但本身是女,所以叫假凤;菂官演小旦(女),戏里演的是假凤的妻子(凰),这是戏里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叫 虚凰。
  我们根据“假凤”来推测“雌凤”的意思 —— 假凤:假的凤(男),女扮男装,当然是假男人。 那雌凤呢?雌指女的,凤指男的,难道是不男不女?还是即可以说是男的、也可以说是女的?
  也有人说,她叫王熙凤,所以画一只雌凤啊。没错,那就说是一只凤好了,何必强调是雌凤? 如果非得强调这只凤凰是雌的,那可以说是一只雌凤凰啊,可偏偏用一个很矛盾的词——雌凤。
  此事暂搁一边,我们看判词。
  1)凡鸟偏从末世来
  两个关键词:凡鸟、末世
  【凡鸟】:
  大家都知道会联系到嵇康的弟弟嵇喜的典故,当年吕安拜访嵇康,却只遇见他弟弟,于是在门上写了“鳳”字,以此嘲讽嵇喜只是个“凡鳥”,嵇康才是真正的“鳳”。所以這個典故里“凡鳥”就是喻指平庸的人。
  但王熙鳳是一隻“凡鳥”嗎?她是一個“平庸的人”嗎?
  她可是“龍王來請金陵王”的金陵王家的大小姐,怎麼是只“凡鳥”?
  她可是一手掌管整個賈府的大能人,怎麼會是個“平庸的人”?
  可作者偏偏說她是“凡鳥” —— 有點任你是再美味的狗肉也上不了席的意味。
  再結合整句:凡鳥偏從末世來 —— 一個“來”字,點出了此句是說鳳姐的来历、出身。 所以应该理解为她的出身 本来就是一只“凡鸟”,而不是真正的凤凰——真的凤凰 是能浴火重生的神鸟。王熙凤,则是一只站在将要消融沉没的冰山男女不分的凤,她拯救不了危局,她没法浴火重生,因为她原本就是一只“凡鸟”。 不是说她的能力多平凡、多平庸,而是她平凡的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扶大厦于既倒、不可能在乱世中像真正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何况她以冰山为靠山,冰山消融,靠山没了,她的末世也不远了。
  【末世】:
  书中出现“末世”的地方很多,其中在判词里,王熙凤、探春的判词里都有,而且意思都基本一致的。
  “末世”,并不是指个人的“末日”,而是指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就是真正的末世。
  开篇第一章就说得明白,小说的背景是在末世: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甲侧批:书之本旨,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为什么补天?因为天塌了,是“末世”,所以要去补、去挽救。可是呢,无才补天、虚度红尘。 甲戌本侧批告诉我们:这句诗是全书的本旨,点明了《红楼梦》是写“面对末世,无才补天、回天乏术的哀叹”。
  可叹胡适大博士有幸得到甲戌本,面对这么明显的批语都视而不见,非得往曹家去找答案。曹家人补什么天?补谁的天?作为女金奴才包衣,不可能去补明朝的天,满清主子的天正“如日中天”、不需要曹家来补。
  因为是末世,所以要补天。但是作为贾府里的两大能人——王熙凤、探春,虽然都有补天的尝试,但都回天乏术、无力补天。所以也只有在她们两人的判词里出现了“末世”。因为 末世和补天 相关联的。
  末世的最后结果是什么?那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个“末世”指什么,那就不用多说了吧,红楼梦是悼明亡之作,“末世”当然指明末、明亡末世。
  综上所述,凡鸟偏从末世来 的全句解释是:
  一只出身平凡的鸟却偏偏赶上了这末世。
  2)都知爱慕生此才
  这句话好解释,意思是虽是只“凡鸟”,却有很不俗的才能,是难得的人才,让众人都爱戴敬慕有加。
  这句话再次证明了,“凡鸟”并不是典故里说的“平庸的人”,而是指出身平凡(正因为出身平凡,所以才不识字嘛)。 因为如果是王熙凤是个平庸的人,那 这句“都知爱慕此生才”就没法解释了。
  3)一从二令三人木
  这是王熙凤身上最大的谜案,批语告诉我们此句用了拆字法,但历来红迷各有各的拆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将给出相对与众不同又最符合人物影射的拆字解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3)一从二令三人木
  在甲戌本中这里有个批语: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究竟怎么拆,各有各的拆法,但大家都知道这“一二三”是有个递进关系,也就是后果程度一级级加深了。只要你的拆法符合这种递进关系,怎么拆都不算太错。也有人说,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那恭喜你,你的想法和吴祖本(癸酉本)的批语不谋而合。吴祖本批注是这样的:
  一从二令三人木【吴祖本注: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伏凤姐后文自缢。】
  请注意,吴祖本说这句判词是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如同上下句的关系。先有“一从二令三从木”,再有“一哭二闹三上吊”。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更有程度上的加深——最后结果是自缢。 或许你说,下一句不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吗?没错。这我们待会说。
  现在我们开始拆字。拆之前我们要确定一点,这“一二三”是仅仅当作序数看(第一、第二、第三)看,还是也纳入拆字?绝大多数解读都是与它后面的字一起来拆解,我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就两个字一拆解。
  ① 一从(從)——请注意,一定要写正体字:從。 古人用的是正体字(繁体),虽然简体字“从”,古代也已出现,但《红楼梦》各个抄本里都写作“從”。
  從 = 彳+ 从 + 卜 +人 = 双人 + 两人 + 卜 + 人
  一從 = 一 + 從 , 從 里面有个“卜”字, 那 一 + 卜 = 上(或)下,于是:
  一從 = 四个“人”字 + 上(和)下 + 一个“人”字
  三个以上称之为“多”,四个“人”当然可以算“多人”、或者说是“众人”。于是:
  “一從” 拆解后就是“上之多人、下之一人”,换成通俗的话就是:
  多人之上,一人之下。
  ② 二令 —— 这个好解释,历来争议不大,“二令”组合起来就是个“冷”字。
  ③ 三人木 —— 如果把“三”当做序数,只解“人木”,当然是个“休”字。但前面“一、二”都纳入了“從、令”的拆解,因此我们也要把“三人木”放在一起拆解。“三人木”究竟什么意思?
  三人 = 二人 + 一人 (3 = 2 + 1)
  三人木 = 二人 + 一人 + 一木 = 二人 + (一人 + 一木) = 夫 + 休
  二人是一个“夫”字, 一人一木是一个“休”字。三人木就是暗藏“夫休”的意思。
  这样 “一從二令三人木”整句意思就出来了:
  最初是“一從”:那是众人之上、一人之下,何等风光。
  后来是“二令”:遭到主子的“冷”落、奴才们的“冷”眼“冷”语(落井下石)。
  再后来“三人木”:女强人凤姐竟然被“夫休”了。
  但这还没算完,因为更坏的事还在后面呢,请看下句:哭向金陵事更哀。
  4)哭向金陵事更哀
  哭向:哭着向金陵而去,这说明起码在去金陵之前凤姐还没死,是哭着去金陵。因此所有认为王熙凤死在贾府的说法都不符合这条判词。
  金陵:是指南京,也叫石头城,同时也是金陵王家,王熙凤的家乡、娘家。
  哭向金陵:哭着回娘家。 为什么回娘家?因为“三人木”,被“夫休”了,当然只能回娘家(不像现在,离婚了被赶出房屋的往往是丈夫)。
  事更哀:前面说的“被冷落”、被“夫休”、“哭着回娘家”,这还不是最糟的,回到娘家之后,才是悲剧的真正开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啊?
  吴祖本的批注提示我们了,“一从二令三从木”刚好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就是凤姐回到金陵,更“哀”的事便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许你说,这不符合凤姐的性格啊,她可不是这种泼妇,换成“夏金桂”还差不多。 那是以前,凤姐风光无限,如今被“夫休”了,那她什么也不是了,如果这个时候她以前干的“恶事”全部都抖出追查,那再坚强的人也会崩溃,哭闹一番是难免的。但怎么哭闹也没用,最后只能一死了之。
 
  【凤姐篇】 2、王熙凤结局之谜
  既然说到了判词,那当然要探讨她的结局。王熙凤的结局真的是“一从二令三从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吗?
  不像秦可卿、不像晴雯,在前80回里故事已经结束了,在前80回里几乎找不出“一从二令三从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任何迹象。勉强对得上的便是“一从(從)”。
  前面我们已经解读了:一从(從),就是暗指王熙凤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这在前80回里倒是真的,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王熙凤就是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上下其手、稳坐军中帐的蜘蛛。在贾府,王熙凤就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唯一能制约她的贾母和王夫人,可她们俩都是无原则地宠爱她、放任她、又依赖她。以致于王熙凤在贾府为所欲为,权力不受制约。比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书中着力指出:“王夫人连一点消息也不知。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再如挪用公款、大放高利贷,这些事她都明里暗里在做,连她丈夫贾琏也过问不了。这些事日后都将成为贾府覆亡和她本人走向末路的重要夙因。
  
  除了“一从(從)”之外,其它“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这就更难考证了,因为前八十回里没写到这一步。为啥没到这一步?因为贾母、王夫人都还没去世。贾母王夫人是王熙凤的最大靠山、也是唯一靠山。只要贾母、王夫人不死,王熙凤就能继续维持“一從”的权势地位。
  前面虽然没有明写“二令、三人木”,但也有留下伏笔。
  “二令”的伏笔:
  其一就是邢夫人和王熙凤结怨。王夫人和邢夫人是有很深的矛盾根源的,荣国府贾赦本来是大房大儿子,贾政是二房二儿子,结果贾母却跟二儿子住一家,二儿子的媳妇王夫人当家,大房的孙子贾琏,其地位待遇远远不能跟二房的孙子贾宝玉相比。 王熙凤身份比较尴尬,名义上上她是邢夫人这边的儿媳妇,邢夫人是她婆婆(虽然不是嫡亲的),而她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是她姑姑,连婚事都是王夫人撮合的。王熙凤嫁入贾府,只能选择向贾母王夫人靠拢,邢夫人连她老公贾赦本身都不得势,王熙凤则可能会倒向她? 这样一来,邢夫人对王夫人和贾母的不满和愤恨,都一股脑地转嫁到王熙凤头上了。因为邢夫人奈何不了贾母和王夫人,但训斥下王熙凤还是有资格的,怎么说她也是婆婆啊。
  于是在第六十五回,借兴儿之口,书中道出了邢夫人对于王熙凤的不满:
  “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錢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指邢夫人)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
  兴儿这段话,是对王熙凤今后命运结局的重要铺垫,也就是她的德性,连下人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连她的婆婆都容不下她了。只是仗着有老太太、太太,所以上下拿她没办法,一旦贾母王夫人没了,那就是邢夫人所说的“早叫过他去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旦王熙凤失势,绝对是一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 就是 “二令”。
  “二令” 是一个“冷”字,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主子对她“冷”落、“冷遇”。可以想象得到,贾母王夫人要是去世了,那贾府里头就是邢夫人是第一主子了,她会放过 王熙凤?只怕第一个要清算的就是王熙凤。 另外那个最不像主子的主子赵姨娘,如果看到凤姐失势,肯定会跳出来冷嘲热讽、拍手称快呢。 二是指奴才下人们对她的冷言冷语,甚至落井下石,主要是那些被凤姐整治过的恶婆子、刁蛮丫头。 这些不是我妄自揣测,而是书中有明白暗示:
  邢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后来见贾母越发冷淡了他,凤姐的体面反胜自己,且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只是使不出来。又值这一干小人在侧,他们心内嫉妒挟怨之事不敢施展,便背地里造言生事,调拨主人。先不过是告那边的奴才,后来渐次告到凤姐,只哄着老太太喜欢了他好就中作威作福,辖治着琏二爷,调唆二太太,把这边的正经太太倒不放在心上,后来又告到王夫人,说“老太太不喜欢太太,都是二太太和琏二奶奶调唆的。”邢夫人纵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着实恶绝凤姐。【吴祖本注:伏线千里】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邢夫人竟然使出了给自己那色鬼老公贾赦找小老婆的昏招,碰了一鼻子灰,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听小人挑拨,反而“恶绝凤姐”。“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说的便是邢夫人。前面还是借兴儿之口,这里是明白无误地说邢夫人嫉恨凤姐。吴祖本的批注更是提示此处“伏线千里”。
  附:暗示王熙凤八十回后故事的重要批语
  说癸酉本之前我们先看一条红学家极其重视的批语,这个批语也暗示了80回后王熙凤的结局或者说故事。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批语: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这段长长的批语信息量很大,红学家对此是津津乐道、展开丰富的联想,这也是唯一透露后面回目的批语,所以凡是续写红楼 或 猜测红楼后面故事的话,必定跳不过这个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批语说此回之文写得妙,妙在何处?妙在与后三十回里的一回遥相呼应。(批书人知道80回后只有30回,压根不是通行本的120回。癸酉本共108回基本符合“后三十回”这一数字)
  先是回目相互对应:
  2 3 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后某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前面说的是丫鬟,后面说的是她们的主子,对象都是宝玉和贾琏。
  再是内容相互对应:
  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 —— 今日丫鬟袭人箴宝玉,宝玉倒还听了;他日正经妻子宝钗箴他,他反而是不可箴。还逼得他“倔王孙悬崖撒手”(来自另一则批语)
  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 —— 今日丫鬟平儿还能救贾琏,他日又有谁能救得了贾琏?可见日后贾琏有大祸临头,谁也救不了。
  对“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争议不大,字面意思较为明显,无非是贤良淑德宝钗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宝钗是“可叹停机德”嘛,很可能学乐羊子妻断机杼劝学(癸酉本是这么写的)。 而对于“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历来众说纷纭。但任是后人挠破脑皮都想不到:在癸酉本里王熙凤那时已死,是化作鬼魂回贾府,雪地里捡到通灵宝玉(红学的“拾玉”谜案),通灵宝玉告诉了她贾府的变故,所以她才“知命”,但她还要“强英雄”,要找奸人恶贼算账,但被警幻仙派人抓了回去。
  癸酉本里不但完全符合判词伏笔,连与王熙凤相关的重要批语,都一一吻合,更让人坚信癸酉本的真实性。
 
  【番外篇】吴祖本里王熙凤的结局
  不喜欢吴祖本(癸酉本)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此段。
  在癸酉本82回叫《王熙凤病求千翼方,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这里的《十独吟》和前面《五美吟》相对应,前面批语也有提到,癸酉本赫然出现在回目。红学家看了恐怕是遽然一惊。
  接着在83回,贾母和王夫人就接连突然去世。前面说了,贾母和王夫人是王熙凤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靠山,如今这靠山就像冰山一样消融沉没了,意味着凤姐的麻烦也到了。
  果然,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贾母王夫人一死,邢夫人当家掌权,第一件事就是夺了王熙凤的权,也就是判词里说的“二令”——凤姐被“冷处理”了。 85回有这么一段:
  ----------------------
  只见邢夫人由两个丫头陪着走来,拉了圈椅坐下,眼皮子也不抬一下,道:“我才跟他们说了过两天查查园里的贼,你这就抢在我头里把事情揽完,往日老太太太太信任你叫你管事,我不能不依。如今老太太太太已不在了,这家里如今我说了算。我看你身子不大好,就回去养着罢,以后不用操家里的心了。”
  凤姐红了脸笑道:“大太太说的也是,我这就告退。”邢夫人道:“慌什么,再坐一会。”凤姐笑道:“不坐了,我还有事。”忙和平儿匆匆出去了。
  邢夫人望他去了,冷笑一声对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道:“看把他能的,好象人人都没他巧,就他能管家了。”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都笑着不语。邢夫人则道:“往后有事都来回我,不用找琏二奶奶了。今儿这事也不大,你们看着办了。”说完起身就走了。
  ----------------------
  邢夫人对着凤姐的背影“冷笑”,很好地体现了“二令”的寓意:从此那个“众人之上一人之下”的琏二奶奶一去不返了,而成了遭新领导冷笑排挤、下人们冷落嘲笑的阿凤了。
  但邢夫人并没就此打算放过王熙凤,她要帮凤姐实现人生第三个结局“三人木(夫休)”。故事集中在88回《邢夫人执意寻舛错,王熙凤聪明误此生》。“执意”二字表现了邢夫人对凤姐的恨意,就是铁了心要置凤姐于死地。
  具体怎样的呢?先是赵姨娘突然来举报王熙凤逼死尤二姐的旧事,贾政有意放过,邢夫人和贾琏断然不依,找来旺儿等来逼问,结果那恶女人秋桐又透出更大的事来。癸酉本是这样写的:
  -----------------------
  秋桐冷笑道:“还多着呢,二爷记得那年有个张华到都察院告状吗?都是二奶奶指使他们告的。”邢夫人、贾琏都道:“哦,这又是怎么回事?快快说来。”…………
  旺儿见已东窗事发,再瞒也无益,便从实招认道:“是二奶奶收买张华到都察院告二爷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过后又吩咐奴才务将张华治死以剪草除根。我因想:人已走了,人命关天,何必杀人,就在外面待了些日子,回去说张华已被强人闷棍打死了,二奶奶也信了。”邢夫人贾琏都唬了一跳道:“竟有此事!实在骇人。”贾琏气的要去找凤姐算账,道:“待我拿剑斩了这悍妇的头为二姐报仇。”邢夫人忙劝道:“不用你动手,咱只把他送到都察院叫官府审理去。”
  贾琏道:“太太所言极是,我这就写了状纸到都察院告去!”于是找人写好状纸,亲自去办。谁知贾赦那边得到消息,赶来阻道:“何必又生牢狱之灾,如今只按府中规矩写休书休了他罢了,仍放他回娘家去罢,他哥哥也在朝中为官,不可鲁莽行事。”邢夫人听他说的有理,又不敢得罪王子腾那边,因劝贾琏打消告状心思,贾琏依言从之。
  ………………贾琏同邢夫人已进来了,凤姐见他二人都面带忿意,心内纳罕,不知何事,贾琏冷笑道:“你还有什么要强辩的,好一个歹妇,趁着今儿天气暖和,快收拾了包裹还回你娘家去罢,我这就写休书。”忙命平儿磨墨,平儿诧异不敢走动。
  凤姐满脸惊疑,一边弯腰给贾赦、邢夫人施礼,一边亲自拉开圈椅,要他们二人坐,笑道:“二爷这是打那里着的魔,竟撵起老婆来了?”邢夫人往大圈椅上一坐,道:“你不知道?我就说给你听个明白。”乃把凤姐暗算尤二姐诸事一字一句说了。
  …………贾琏对外喝了一声,秋桐、善姐、旺儿都颤栗着掀帘子进来,跪成一排,低首不语。
  凤姐情知不妙,忽然撞在贾琏怀里泼哭泼闹道:“二爷索性拿刀杀了我罢!听信小人谗言陷害自己老婆,你再找个好的,二爷必是嫌弃俺们娘儿了,变着法子赶我出去。”邢夫人冷笑道:“你别不知好歹了,琏儿没有抓你入监,让官府断个人命官司就算待你不薄了。你还有什么颜面待在这园子里,就是琏儿依了你,你姑父也不会应允。”凤姐面有愧色,挽着头发跪着。贾琏夺过平儿手中的纸笔,一挥而就即刻写成休书,往凤姐脸上扔去。凤姐接了,也不细看,捂口哭着跑了出去。
  凤姐被“夫休”了,这绝对是贾府的特大新闻,“赵姨娘同那些素日怀怨的下人婆子们都兴冲冲的奔走相告”。当年秦可卿办丧事,凤姐去协理,有个媳妇睡迷了,起来晚了,被凤姐打了几十板子,革了一个月银米。那媳妇趁机对她公然羞辱:“哟,你是什么货色,竟敢这样大声跟我说话,做了这么多恶事,还有脸待着,快滚回娘家去罢。”
  以上都是癸酉本对王熙凤被“夫休(三人木)”的故事描述,那“哭向金陵事更哀”呢?则关系到凤姐的最终结局,癸酉本又是怎么写的呢?
  凤姐羞愧地回到金陵娘家没几天,更坏的事就来了:弄权铁槛寺、间接害死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事被告发。都察院派人上门抓人,被押上囚车。书中这样描写:
  -------------------------
  “眼看将离开金陵地界,凤姐探出囚车回望,想着此生恐难再回故乡,不禁泣不成声。”
  -------------------------
  这就是判词里的“哭向金陵”——我前面解读是哭着向金陵而去,也不算错,因为被“夫休”后也是哭着回金陵的。 这里是说她被抓押解进京,离开故乡金陵时,哭着回望——是谓“哭向金陵”。 不管怎样,“哭向金陵”都是“夫休”以后的事了。
  最后的结局是“事更哀”,因为事情还不算完。
  ---------------------------
  且说凤姐被押至都察院后,往日在外面放利錢之事也被查出,罪行深重,人人都说天理难容,泼皮市侩张华也闻讯赶往都察院,佐证当初凤姐所犯之事,都察院便将凤姐打入死牢,拟秋后处斩。老尼净虚也获罪入狱。王子腾及家人获悉凤姐被判了死罪,慌忙凑了錢往都察院送,贿赂官老爷,请他判轻点。谁知那三家出的錢也不少,凤姐死罪虽免,可终身难出监牢。
  关在牢里面,可怜女强人竟然被三个女囚欺负。三个女囚抢平儿小红送给她的馒头,还把她揍得鼻青脸肿。平儿小红无可奈何。
  --------------------------------
  —— 有意思的是,87版电视剧最后王熙凤在牢里的故事与这段情节惊人的相似,也是小红探监,凤姐和女囚打架。 众多红学家口口声声说癸酉本是伪作,但红学家把关的87版电视剧后面的改写多处与癸酉本雷同,这确实是很耐人寻味的事。 87版电视剧是第一代红学家俞平伯把关的,他是非常信任靖本批语,这版红楼并未按照高鹗 的续本拍,而是根据根据靖本等批语,进行了大胆改编,改编的结果,竟然与癸酉本后28回内容多处雷同。除了王熙凤这事,还有探春远嫁海疆和亲(前80回并没有和亲字眼)、葫芦庙的门子翻身做了大官反而抓了贾雨村,…… 这些情节绝对匪夷所思,但87版电视剧都赫然出现,而癸酉本里恰恰也是这么写的。(此事可以专门开一章分析)这也再次证明了我前面的观点“如果靖本是真的,那癸酉本就是真的;如果癸酉本是伪作,那靖本也是假的”。
  女强人受此羞辱,落毛的凤凰不如鸡,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
  --------------------------
  半夜凤姐冷醒,因血山崩旧疾未愈,在牢中又缺医少药的,病愈发重了,浑身作烧,面上通红,几处疼痛难忍,实在承受不住,抱着胳膊再也睡不着,只呆呆望着窗外一弯细月。那三个女囚已经睡了。凤姐想道:想我聪明一世,人称脂粉英雄,如今自作自受,遭到报应,又有疾病缠身,无法忍受,活着又有何趣?不如一死也少受些活罪,因在身上解下一条汗巾,往那监栅高处一投,系个死结,将头探入,把脚一蹬,不多时便咽堵气绝,灵魂出窍。
  ---------------------------
  至此,凤姐的结局不但完全与其判词的解读完全对应,与那首《聪明累》的曲子也分毫不差——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这一死怎么样?贾府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贾王薛史,很快就将成“家亡血史”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吴祖本里说“一从二令三人木”与“一哭二闹三上吊”相对应。 在吴祖本里我们也对应上了:
  贾琏休了她,她哭着向贾琏身上撞,她哭着回金陵,被押解走时,哭着回望家乡 —— 是谓 一哭。
  都察院派人来抓她,她大闹,大声质问—— 是谓 二闹。
  被判终身监禁,悲病交加,上吊自尽—— 是谓 三上吊。
  王熙凤的命运结局之谜,至此基本揭晓,那就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哭二闹三上吊。
  下回我们将谈谈 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不识字之谜,以及她最终影射的是谁。
 
王熙凤长相之谜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关于王熙凤的衣着打扮长相,作者在第六回借林黛玉的双眼为读者做出了文学上极其精彩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侧: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甲侧: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蒙侧批:大凡能事者,多是尚奇好异,不肯泛泛同流。】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蒙侧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身量苗条,体格風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先看看林黛玉对王熙凤的态度和看法,林黛玉很纳罕:这谁啊,这么牛逼,在贾母王夫人面前都能如此放诞无礼。她知道贾府里的女人谁也大不过贾母和王夫人去,可偏偏有人这么“嚣张”,个个对她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林黛玉敏锐地感知出这一点,说明她这人并不喜欢王熙凤、薛宝钗这种“自来熟”、能说会道的人,在她看来,王熙凤的这种是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
  林黛玉应该是个很强调等级尊卑的人,林红玉因为名字冒犯了她,就让她改名小红。她也看不上那些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老奴才,比如当面骂李嬷嬷是“老货”,骂插科打诨讨好贾母的刘姥姥是“母蝗虫”…… 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林黛玉成了主子当了家,并不欢迎王熙凤这样的手下。 但事实上,在贾府这样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偏偏又少不了王熙凤这样的管理者。
  扯远了,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王熙凤的相貌。写她相貌长相的就后面四句: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風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重点是前面两句,蒙侧批语也是点评这两句:【蒙侧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
  偏偏这两句很矛盾,而且矛盾点和“雌凤”一样,都是写得“男女不分”、“雌雄同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丹凤眼、柳叶眉,那不用说,绝对是写美女的。
  三角眼,吊梢眉,怎么看都是跟美女不沾边吧。三角眼一般指老奸巨猾的人,吊梢眉通常是老男人才有的迹象。某人长着三角眼吊梢眉,很容易想到是老奸巨猾的老男人,而不是大美女吧。
  现代科学给三角眼的出现做出了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下垂了一定年纪之后,人的皮肤逐渐老化,弹性减弱,眉毛的高度便会慢慢往下降,上下眼睑皮肤也随之松弛,轻者上睑下垂使眼裂变小、变形,昔日的"杏核眼"变成"三角眼",重者可由于上睑皮肤法高度下垂将外眼角遮盖。
  吊梢眉形成的原因差不多,也是皮肤松弛,眉梢眉毛变长,于是眉梢的位置慢慢下降,形成吊梢眉。就像古代的老神仙一样。
  王熙凤年纪轻轻,二十出头的姑娘(这时候才二十多点,贾宝玉才十二三岁),怎么会出现三角眼、吊梢眉?你要说 王夫人、贾母 长这样,那没话说,你看87版电视剧选的王夫人那演员,就是典型的“三角眼”。这是过了中年之后的自然现象。吊梢眉则是中老年男子易出现的面相。
  也是因为87版电视剧邓婕扮演的王熙凤演得太好了,在此不能不点赞87版的化妆造型师,几乎让人觉得,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就是邓婕那样。2010年版的新红楼,姚笛的扮相和造型,完全与书中描写相距十万八千里。 但你不能因为邓婕的演技和扮相非常逼真,就认为“丹凤三角眼、刘烨吊梢眉”的写法是合理的。王熙凤的长相之谜和雌凤之谜 一样,都是暗含 男女不分的描写。
  至于批语里说的麻衣神相,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我想大体是说这长相很符合相术中的“奸雄”面相。 历来有把王熙凤比作奸雄曹操的说法: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王熙凤也信奉这样的道德标准,从不相信阴司报应,凡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是“有权谋,多机变”;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曹操和王熙凤都喜欢笑,经常都是笑里藏刀……
  秦可卿托梦时就说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早期红楼梦点评家涂赢的《王熙凤赞》头两句是“凤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里称王熙凤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背理而行假仁假义谓之奸,逆理复礼敢作敢当谓之勇。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林甫蔽明君以行黯政……王熙凤委实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 点评也是相当独到。
  当代红学家王昆仑说,“读《三国演义》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读《红楼梦》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也是形象地说出了读者的心声。
  那作者将王熙凤的相貌描写得那么男女通体,莫非是隐喻王熙凤是个奸雄曹操式人物? 或者 有其他的用意?
 
(续上)
  在吴祖本的情榜后面,对王熙凤有段考语“王熙鳳——治世之能臣,貪酷之奸雄也。一生好強,家敗又無力回天,自省自怨,適足為後人寶鑒。 ”
  这个考语就说得更明白了,她就是曹操式的人物。
  王熙凤影射之谜
  重点来了,V哥的拥趸快出来,楼主在抄袭V哥了。是的,V哥说王熙凤是影射九千岁魏忠贤,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此乃V哥的头功。但证据的挖掘,是我一点点自己找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魏忠賢 资料卡片】
  魏忠贤,明末宦官。少时家穷,混迹街头。不识字,却懂得骑马射箭,迷恋赌博美色。后自宫入宫,其人聪明机警,善于巴结,靠服侍皇长孙母亲王才人得势,后来皇长孙意外成了天启皇帝,从此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与天启乳母客氏结为对食关系。
  1、凡鸟 与 泼皮
  王熙凤的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 我们前面说了,凡鸟是来自 嵇康弟弟嵇喜的典故,是吕安嘲讽嵇喜是只“凡鸟”,意思是平庸之人。 但王熙凤无论出身、能力,绝非平庸之辈啊。 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说她是“凡鸟”呢? 这当然与她影射的对象有关。
  魏忠贤是绝对的“凡鸟”,出身民间,家境贫穷。虽然他混入宫中,飞黄腾达,成了后宫中的“雌凤”,但依然是只让廷官鄙视的“凡鸟”。
  魏忠贤不仅是只“凡鸟”,原本还是个市井泼皮。经常跟一群恶少赌博,一次输大了,才被迫入宫做太监,改名李进忠。 可巧,在《红楼梦》里,贾母竟然调侃王熙凤是个“泼皮破落户儿”。这就有意思了,哪有这样子形容一个女人的?我们老家充其量说王熙凤这样的女子是“精怪婆”(聪灵古怪的意思),怎么说她是“泼皮”呢?她又不是男人!说她是破落户儿更离奇了,金陵王家家大业大,她是王家大小姐,怎么成了破落户儿?王夫人也听了没面子吧。 但如果这话是说 魏忠贤的,那一点问题也没有,魏忠贤原本就是个泼皮,家里就是个破落户儿。
  2、雌凤 与 太监
  凤凰者,雄则为凤,雌则为凰。 那 雌凤,究竟是雌还是雄?
  太监者,被阉割男子也,人称阴人,假男人,向来被认作不男不女的“怪物”。
  雌凤其实隐喻是太监。另外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也有着落了: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丹凤眼、柳叶眉是写 王熙凤;
  三角眼、吊梢眉是写 魏忠贤。
  魏忠贤有画像传下来,他死时已经59岁,已经算老年人了,其画像三角眼、吊梢眉很明显(年龄增长衰老之故)
  所以雌凤也好,还是相貌描写也好,都是表明王熙凤 不男不女的身份特征。 在54回有个女的说书先生,竟然说了个王熙凤公子的故事,也是提示读者,王熙凤其实是个公子(男人)。 王熙凤听了这些——泼皮破落户、王熙凤公子……竟然一点也不生气,因为她本来就是泼皮破落户、本来就是个公子嘛。
 
  3、王熙凤 名字之谜
  1)王熙凤为什么姓王?
  很简单,因为王夫人姓王。 我们前面说了,王夫人是影射天启皇帝朱由检,那王夫人为什么要姓王呢?前面我们说大明三个苦命女人时也说了,朱由检的母亲王才人是姓王 (注意:崇祯的母亲不是王才人)。所以作为小说里的角色,天启皇帝跟母亲姓一回“王”有何不可?
  魏忠贤当年改名李进忠入宫做了太监,后来靠巴结进入了甲字库,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反正他的表现很得王才人的欢心,王才人特地恩准他恢复本来的姓“魏”。 所以魏忠贤原本就是 王才人和皇长孙身边的人,跟她们姓“王”不是 很正常吗?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她娘家的人; 魏忠贤是王才人和皇长孙宫里的太监,也算是皇太孙的“娘家人”了。 后来皇太孙一夜之间成了皇帝,这个深得母亲赏识的太监,自然而然地就受到重用了。 这有点类似于他爷爷万历皇帝与太监冯保的故事。当年小万历自小视冯保为玩伴,称他为“冯大伴”,当了皇帝也是离不开这个大伴。 所不同的是,万历皇帝除了冯保之外,还有个大明第一政治家张居正,还有个能平衡朝臣和内廷关系的李太后。天启皇帝的悲剧在于,只有一个魏忠贤,而没有张居正,王才人也不具有李太后那样的政治眼光,何况也死得早。一帮东林党人,只会说大道理,又目空一切,在移宫案时表现得极为嚣张(当时的魏忠贤史书上还写的是李进忠,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强行拉走天启皇帝,李进忠在后面拽住)。那时的东林党人压根不将魏忠贤这样的死太监放在眼里。更没想过 自己应该像张居正与太监冯保一样通力合作。只想着以他们的渊博学识一定能辅佐天启皇帝成为一代明君。可人家天启已经16岁了,不像万历皇帝当时只有10岁,可以任由朝臣摆布。 16岁的孩子懂事又任性,怎么会任由你们东林党人一帮腐儒摆布? 何况天启偏偏读书不多,又说不过你们这些满嘴大道理的文臣,当然会信赖自己人。 魏忠贤 虽不识字,但是自己人,让他放心,而且不识字,与文化水平不高的自己,更有共同语言。
  扯了这么多,无非说明一点:王夫人姓王,影射的是天启皇帝; 魏忠贤本是天启皇帝做皇太孙时家里的太监,算得上是家生的奴才,当然也是“王家人”。所以对应的角色王熙凤也应该姓 王。
  2)王熙凤的“熙”字由来
  有个学者看到“熙”字再结合“凡鸟”嵇康弟弟的典故,竟然认为 王熙凤是 影射康熙! 这种附会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说别的,在清朝谁敢用一个带“熙”字的角色名来影射康熙是只“凡鸟”? 乾隆年间文字狱“字贯案”王锡侯因为举例如何避清朝皇帝的名讳,结果被乾隆皇帝认为避讳不到位,而将他斩立决,家族也深受牵连。 《红楼梦》压根不避康熙的“熙”的讳,甚至连康熙的名字玄烨的讳都不避,实属大逆不道。在写到妙玉时,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有的版本就将“玄墓”改成了“元墓”,显然是为了避讳。另外还有“强”字,在乾隆以前都写作“強”,但乾隆名弘历,“強”字在他看来是一个“弘”字下面有个“虫”字,是对他的极大侮辱(《红楼梦》里有很多 借“虫”字骂满清的例子),于是从他以后“強”就成了“强”,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写作“强”。很多人还以为“強”是繁体字,其实不是解放后改的,是乾隆年间改的。 所以从“強”字也可以推断出各个抄本是乾隆之前的还是乾隆之后的版本。 如果说《红楼梦》真的写于乾隆年间,那不可能出现“強”,不应该出现“熙”字,不应该出现“玄墓”,甚至不应该有“贾赦”这个人名 (因为乾隆时因为“赦”字也制造了一起荒唐的文字狱)。
  《红楼梦》最初的本子为什么不避讳这些?因为《红楼梦》的前身《风月宝鉴》很可能是 吴梅村在顺治年间辞官回乡之后写的,那时候还没有康熙呢,也不用避讳玄烨的玄字,更不要将“強”写作“强”,更没有“赦”字的文字狱。所以《红楼梦》里赫然出现了王熙凤的熙、玄墓的玄、贾赦的“赦”,強还是“強”…… 如果是写于乾隆年间,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不避讳的字眼。 如果说作者是曹寅孙子曹霑,那更说不通,康熙是曹家的最大主子和恩人,怎么可能将康熙影射为王熙凤这样的“泼皮破落户”?
  借这个“熙”字我们顺便又驳斥了下 曹家店。言归正传,这个“熙”是什么意思呢?
  熙,在古代有两个重要意思,一个是指光明、阳光照射之意。这是最常用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是通“嬉”。
  那王熙凤的“熙”取哪个意思呢?
  我看两种意思都有,都说得通。
  第一种意思,“阳光照射”,王熙凤,王家的光芒照射在凡鸟上。喻指她是靠服侍皇太孙母亲而得道发迹。 然而她的靠山偏偏是座“冰山”。这阳光照在她身上,也照在冰山上,她越是光彩辉煌,这“冰山”就越消退得快。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凡鸟偏从末世来,还站在冰山上,灿烂的阳光熙照,这究竟是荣幸,还是悲剧?
  第二种意思,熙通“嬉”,那王熙凤就是 王嬉凤,就是只插科打诨逗乐贾母王夫人的嬉凤。倒也符合她的特点。
  除了上述两种意思之外,我认为还有层隐藏的寓意。这个“熙”很可能是指“咸熙宫”。
  咸熙宫,始建于明朝,在清朝乾隆年间改为寿安宫。在明朝,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咸熙宫居住。仁圣太后就是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客氏,则是臭名昭著的史上最牛奶妈,天启皇帝最宠信她和魏忠贤。而且客氏又和魏忠贤结成对食关系(夫妻),客氏住在咸熙宫,就等于魏忠贤住在春熙宫。因此,魏忠贤是王熙凤,王熙凤就是窝在“春熙宫”里的一只雌凤。
  所以王熙凤的“王”和“熙”是暗示了她(魏忠贤)与皇太孙及其母亲王才人的关系。“凤”则指雌凤,揭示她本身 太监的身份。
  王熙凤,一个简单的姓名,却暗藏这么多玄机,而且这姓名又这么具有文学美感,实在让人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拜服。
  4、王熙凤“冰山”之谜
  “冰山”,最早应该出自“冰山难靠”的典故,说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杨家人鸡犬升天,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但有个叫张彖的进士偏偏很不屑,认为杨国忠不过是座冰山,做不得靠山。
  王熙凤里那幅画中“冰山”当然含有这个典故的意思,王夫人贾母就是她的靠山,但却是座冰山,她们消亡了,意味着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对魏忠贤来说,天启皇帝是他的靠山,可偏偏年轻的天启皇帝却像冰山一样消融了。魏忠贤被查处后,就有部很有名的叫《冰山记》的戏剧流行一时。这个剧本现已找不到了,但在张岱的《陶庵梦忆》记录了这部戏剧的来历以及该剧演出时的轰动:
  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谇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
  也就是张岱是根据当时十多本关于讽刺魏忠贤的传奇故事,删改成戏剧,仍然名为《冰山》,说明在此之前已经有《冰山》这个本子了。当时的人,只要听到“冰山”这个本子,就基本知道是说魏忠贤的故事的。 以前的人,说到“冰山”可能想到“杨国忠”,但对明末的人来说,说到“冰山”就会想到魏忠贤。
  王熙凤这只“雌凤”背后是冰山,当然会让人想到魏忠贤,难怪评书人会把王熙凤比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木头皇帝朱由检无心政事,将大明江山交给魏忠贤打理,与木头人王夫人无心家事,将贾府上下事宜交给凤姐打理,不是如出一辙嘛。
  ————
  【楼主按】 张岱,明末著名遗民,早年是个风流才子,明亡后宁愿披发入山,也至死不愿仕清。这让同为明朝遗民后被迫仕清的吴梅村既感佩又羞愧。吴梅村写了很多赞颂张岱这些忠贞义士的诗,张岱这部《冰山》的戏剧在当时很有名气,吴梅村将其写入《红楼梦》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朝 最新文章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这个人真有意思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2 23:27:08  更:2021-08-12 23:32:3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