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华传统思想的完成——儒释道的融合 孟荀之后,儒学最后一次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是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后的宋明朝代。与孔子同时代诞生的另一位历史伟人的学说,终于越过了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山脉,穿过西双版纳茂密的热带雨林,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在孔子建立儒学的时候,在印缅边界的释迦牟尼也在菩提树下通过观察人生的苦难证悟成佛。两个伟人,两种学说,经过了千年的时光流逝,穿越了几千公里的距离,终于走到一起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其实佛学早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你们国家,但兴起于魏晋,至唐到达高峰。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对本土的儒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佛学对人欲的剖析,证道的思辨模式,宇宙本体的探究,静坐冥想的修行方式,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启发了其新的发展方向和论题。加上本土另外一门学说道教的兴起影响,儒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宋明理学,其实是融合三种学说的产物。 理学又分为两个流派,因对本体认识持不同观点,由此基础建立起来的认识论、修行方法都各异,两派的代表分别是程朱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程朱是北宋五子的程颢、程颐,以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陆王则是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 两派的分歧首先在宇宙本体论上。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等前人的观点,认为是“理气合一”,其中的“理”即道家的“道”,赫拉克利特的“逻洛斯”,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近似地理解为宇宙间固有的一成不变的变化规律。“气”则是构成宇宙万物基本的、唯一的、相同的物质,道家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说是“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质料”,你们现代物理则定义为“原子”。朱熹认为是理气合一化生了世间万物。 而陆王则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即物,心外无物”、“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在王阳明二百多年后的欧洲,哲学家贝克莱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物质是虚无,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