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用“超维投影理论”认识世界 -> 正文阅读 |
[哲学]用“超维投影理论”认识世界[第4页] |
作者:邓炎佳臣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一、世界的时间维度在哪? 如果时间是可见的,那么时间维度在哪呢?要简单而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弦和四维空间说起。 弦理论假设:弦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星系宇宙都是弦。先从弦的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宏观审视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这个世界大体来说即是银河系: 半径n万光年的盘状星云,中心是一个黑洞,这是以三维空间的认知方式所看到的世界。如果时空一直都是平坦的,那么这么认知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爱因斯坦已经证明了时空不是平坦的,而是随引力场扭曲的,那么想要认知三维空间扭曲的结构,就需要超越三维空间,从四维空间的角度来读解,这样才能理解三维空间是如何扭曲的。 与三维思维的人谈四维构造的理论,就必需要在认知上降维,因为三维人看不到第四维,所以先把三维的银河系空间降为二维的一个有弹性的膜,这时就可以把《相对论》中引力所产生的时空扭曲看作是膜在第三个维度上的凹陷或者突出,以上这是《相对论》的内容。 如果世界是相对封闭的,那么这个膜也是闭合的,由此可以把世界在四维空间的认知上理解为这样一个形态: 总的来说是一个苹果形的弹性的膜,所有世界中的物质、能量、虚空都在膜上,这是从四维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的弦。 弦可以理解为不断弹动的波,就好象琴上的弦一般。只是需要转换一下思想:在空间形态上,琴上的弦大体上是一维的线弦,而银河系的弦是三维的体弦,在认知上把三维的体弦降维,就成了二维的膜弦。 在这个膜弦上,大体上来说纬度是空间维度: 图中每一个纬度环代表四维空间在某个时刻位置对三维空间投影的银河系三维影像。 而经度是时间维度: 相对论认为这个膜弦并非是平滑的,因为膜上的物质能量会产生引力场,引力场会令膜向内凹陷,因此凡有星体能量的位置都较凹陷一些,而虚空的位置就较平一些。但从四维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个四维圆膜上的不平滑实际上是因为更小的四维圆,就好象一个大泡泡上的小泡泡,起来似乎是凹陷,实际上是小泡泡的结构。银河系四维泡泡上有太阳系四维泡泡,太阳系四维泡泡上有地月系四维泡泡……一直到分子系、原子系、更小粒子系的四维泡泡……,甚至可能无有穷尽。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由于其引力场的强大,以至于把膜凹陷透了;另一方面,银河系从中心到边缘物质能量越来越稀薄,凹陷也会越来越平缓。 大体上来说银河系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在四维空间中的结构是一个类似苹果形的膜弦,而黑洞则是苹果形膜弦的最大扭曲点,黑洞的三维空间尺度看起来似乎为无穷小: 银河系在空间上不断的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在四维空间上看来是这样: 在三维空间里,时间维度可感知而不可见,但是在四维空间中可能是可见的。在时间上则是如下图这样流动: 这是在三维空间上所谓的时间维度,而在四维空间上,三维的时间维度被整合到第四个维度的空间结构中来了,也就是说在高维空间看来,低维空间的时间维度可能是高维空间中,多出来的那个维度上的一个空间结构。 这样说来,银河系的膜弦好象一个不停围绕着空间轴旋转,同时又不停在时间轴上流动的泡: 当这个膜弦展开时,时间与空间是分离的两个维度,因此我们以为时间与空间是两回事。但在黑洞位置,即三维空间扭曲点位置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看起来似乎合二为一了,因此一切把时间与空间两个分量分离运算的物理学公式在这里似乎都失效了,似乎形成了一个三维时空中时间与空间的融合点。在三维空间看来,四维空间的第四个维度似乎卷曲成了一个点,这是因为我们三维人被三维空间观禁锢了,无法观察到第四个维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打破三维思维的禁锢,形成四维空间思维,那么就会发现探究黑洞实际上是打开更为广阔的四维空间的钥匙,而我们整个三维空间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层膜。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打破三维空间观的禁锢,从而达到四维空间思维,类似从四维到五维……乃至更高维也是用类似的方法。 当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三维方——正六面体的投影时,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平面上看六面体的背面时,会感觉背面比对着我们的正面要显得小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背面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小,是因为背面在第三个维度上离我们较远,视觉上的空间透视效果让它显得较小。 |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四维方,大概是这个样子: 其“里面”的方看起来比“外面”的方略小,并不是真的一大一小,而是“里面”的方在第四个维度上距离观察位置较远,视觉上的空间透视效果让它显得较小,而实际上“里面”的方和“外面”的方大小是一样的。 各维度方的衍生次递: 银河系膜弦这个苹果一般的模样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圆,如果一维的圆是一个环,记作C1;二维的圆是一个饼,记作C2;三维的圆是一个球,记作C3;那么四维的圆则是一个“苹果形”,记作C4,各维圆的衍生次递: 类似的,四维圆的“中轴”部分看起来较小,因为这个部分是在第四个维度上的延伸,离我们的观察位置在第四维中比较远,所以看起来显得较小。从四维空间的角度看来,四维圆外面空间的大小与中轴处空间的大小是一样大的,这个苹果形的膜实际上是一个四维球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 在扭曲点上这里的三维空间看起来似乎是无穷小,在四维空间看来意味着这个三维空间在时间维度上距离我们无穷远。在这个苹果形膜上,我们看中轴处似乎显得很细,而外面的膜似乎很大,我们以为银河系星晨的空间很大,而黑洞的空间很小,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三维空间的思维逻辑得到的观念。 人也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所以人也在这张膜上,每一个人都是整个膜上的一个小片断。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人与人,人与世界是一张膜,是因为我们总是按三维空间的观念来思维,而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思维,所以那个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在第四个维上扭曲的、部分的膜被我们忽略了。 当我们向世界和他人投射能量时,这些能量会在这整个苹果形膜弦上传播,也就是在整个四维空间中传播,或快或慢都必然会回馈到我们自己所在的膜弦,产生回馈性波动,塑造出弦新的形态。因此可以这样说:整个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三、宇宙的膨胀与坍缩 之一 1、谁在膨胀?谁在坍缩? 当我们开车沿着笔直的道路向前行驶时,会看到这样一个一点透视的道路景象: 这对于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三维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把这样一个三维景象录制成一个二维影像,并把这个二维影像投射到一个二维人的世界——一个二维银幕上,让一个生活在二维世界的二维科学家a来观察,a有可能会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首先a可能会认为道路及其一切是从一个无穷小的点,即透视点,里“生”出来的,或者说“爆炸”出来的,而在“爆炸”之前道路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道路的产生应该有一个“道路奇点”。a运用科学方法来观察这个二维录像,他丈量录像的时间和尺寸,计算录像单位时间内道路的变大比例,得到道路“膨胀”速度,并以此构建“道路膨胀规律”的“边界常数”和“膨胀函数公式”,在之后的录像中验证了这个“膨胀函数公式”的“正确无误”,然后发表到了二维世界里的《科学》期刊。其他二维人发现,他们通过这个“函数公式”的确能够“精准预测”道路“膨胀”的演化,于是“道路膨胀”的二维理论被验证。 但是a看不到“道路奇点”里面的道路是什么样子,因此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找到的“道路演化”规律在这个点里失效了。 当这个开车录像并不是行驶在直道上,而是行驶在向左的弯道上时,a可能会根据录像的变化,在自己的“函数公式”中加入“偏左”常数,让“函数公式”继续能够“预测”道路的演化。而录像右转时,a又加入“偏右”常数,而录像下坡时,a又加入“下坡”常数……。 最后a可能对这个满是“常数补丁”的“函数公式”失望透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大统一理论,构建能够“预测”所有“录像”可能的“万能公式”,但可能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带着遗憾而离世。 如果三维人不是向车的前方录像而是向后方录像,依然把这个后视二维影像投射到二维世界中,让二维科学家h来观察。h可能又会认为道路会无限坍缩到一个无穷小的点中,即“黑洞”里,最后“消失”掉,这个过程看起来好象这个无穷小的“黑洞”具有超级大的“引力”,这个超级强大的“引力”足以把道路及其一切“压缩”到无穷小,并最终“坍缩”到“黑洞”里。 与a类似,如果h丈量录像中道路“坍缩”的时间、尺寸,以此计算“坍缩”的速度,并以此构建“道路逐渐坍缩规律”的“边界常数”和“黑洞函数公式”……。其他二维人也会发现,他们通过这个“函数公式”的确能够“精准预测”道路“坍缩”的演化,于是“道路坍缩”和“黑洞”的二维理论被验证。 如果三维人在行驶的汽车上不是用一部摄像机录像,而是同时用多部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录像,并把这些同时却不同角度的多重二维影像投射到二维世界中,让二维人科学家z来观察。z又通过科学观察对比不同角度录像,z丈量不同录像中道路演化图形的不同透视点,即奇点与黑洞,及其与道路图形的角度关系,找到这些不同角度之间关系的“多重边界常数”和“多重函数矩阵公式”,其中“多重函数矩阵公式”是一切“道路演化”可能的集合,然后在之后的多重录像中验证了这个“多重函数矩阵公式”的“正确无误”……,于是“多重平行道路”及其膨胀和坍缩的二维理论被验证。 当三维人观察二维科学家对一系列道路录像的科学研究过程后会发现,二维科学家眼中所谓的“道路大爆炸”、“道路奇点”和“道路大坍缩”、“道路黑洞”在三维的事实里根本就不存在,二维科学家所猜想的“道路从奇点中诞生,至黑洞里消亡”,乃至“多重平行道路”同时共存的概念与三维的事实毫无关系。 这是二维科学家即无法理解三维空间现象,又想要以二维思维来解释三维空间现象的努力,从而臆想出来的二维理论概念。然而无论臆想出了怎样的二维理论概念,在三维事实里道路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也从来就没有“消亡”过,道路也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道路也没有“来”过或“去”过,道路甚至从来就没有动过。 |
三、宇宙的膨胀与坍缩 2、有没有四维空间存在的证据? 在上面的例子中,二维空间世界完全可能是由三维空间投射而来的二维影像,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三维空间世界也完全有可能是由四维空间投射而来的立体影像。如果是这样,那么三维科学家也可能会像上面的a、h和z一样,用三维思维来勉强的解释四维空间现象在三维空间投射的立体影像,从而臆想出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奇点”、“宇宙大坍缩”、“宇宙黑洞”和“多重平行宇宙”等等与四维空间事实完全无关的三维理论概念。 那么有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我们赖以生存的三维世界是由四维空间投射而来的立体影像呢?有,这个证据就是三维世界普遍存在的螺旋运行轨道。先来看一段太阳系运动轨迹的动画: 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的螺旋轨道一样,太阳本身同样在以螺旋轨道围着银河系中心旋转,整个银河系也在以螺旋轨道围绕着河外星系团旋转。螺旋形运行轨道并非星体所独有,一切构成星体的各级粒子的运行轨道无不如此,从生命的DNA螺旋结构,到牵牛花的攀爬模式,再到我们对时间的感觉、人生体验的记忆无不是螺旋形轨道。这个三维世界运行的统一关键词就是“螺旋轨道”。我们需要问的是:为什么会这么巧? 三维球体平衡的运行轨道有3个维度:1维轨道,沿着x轴直线轨道运行: 2维轨道,即沿着xy轴平面上圆环或椭圆环轨道运行: 3维轨道,即xy轴平面围绕穿过球心的z轴自转: 从三维空间的结构来说,球体结构不应该只按照螺旋轨道运行,也应该有直线轨道、圆环椭圆环轨道或自转轨道。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就象我们看到的那样是三维的,世界真的由三维球形的星体构成,或者象我们猜想的那样由奇点爆炸产生三维球形的银河系,那么这个世界的万物就不应该完全统一的按照螺旋轨道运行,应该是有的按直线轨道、有的按圆环或椭圆环轨道、有的按自转轨道、有的按螺旋轨道运行才合理。如果说“一切皆螺旋”只是一种巧合,那么这个巧合的概率显然牵强。 四维圆的平衡运行轨道有四个维度,x轴直线轨道、xy轴平面圆环或椭圆环轨道、xy轴平面围绕z轴自转。以上三种轨道与三维球相同,但四维圆的自转还有另一个维度是xyz轴围绕t轴自转: 当四维圆同时围绕着第3维旋转轴z轴和第4维旋转轴t轴自转时,任何四维圆上的点投射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影像都会按螺旋轨道运行,没有例外: 如果把银河系作为参照系,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的路径是螺旋形,那么地球绕银河系中心的路径则是螺旋形上的螺旋形,即二重迭代的螺旋形。 双螺旋路径: 二重迭代的双螺旋路径: 可以说整个银河系的所有星体都在按螺旋形轨道运行,它们之间轨道形态的差别主要是螺旋形轨道的迭代重数不同,越大级别星系的运行轨道其螺旋迭代重数越小,路径越短、越简单、越平滑。相反越小级别行星、卫星、分子、原子、粒子等等的运行轨道其螺旋形迭代重数越大,路径越长、越复杂、越不平滑。 光速不变原理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是不可能被减速的,我们看到的一切宏观低速现象,是由于我们“从微观到宏观”的观察方式所导致的,光传播的螺旋路径发生的自我迭代所产生的宏观假象,速度的高低与迭代重数的少和多有关。因此在我们看来,三维世界的运行轨道不但是螺旋形,而且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不断迭代升级的螺旋轨道系统: 上两图中的“波浪形曲线”示意螺旋形运动路径,从黑色→红色→绿色→蓝色曲线,顺序示意运动路径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我们观察方式的不同迭代效果。显然微观尺度的运动路径长度大于宏观路径,路径在单位长度上的螺旋旋转频率也高于宏观路径。 螺旋轨道会因越来越多重的迭代而越来越复杂,路径的长度也会越来越长。即使微观粒子的光速运行速度保持不变,在路径由微观向宏观不断迭代的过程中,物质运行的“由微观趋向宏观的运行”在速度上也会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慢,在频率上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低。反之速度越快,频率越高。 在我们眼里之所以微观高速高频、宏观低速低频也许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观察微观和宏观所对应的观察维度各不相同。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多个微观迭代路径“抽象”的理解为一个宏观路径,从而把本来纷繁复杂的微观迭代路径“看成”一个简单无迭代的宏观路径。无论是高速高频的微观还是低速低频的宏观,可能都是我们观察方式所定义的,而在世界的事实里可能一直都以光速运行着,从未“减速”。 三维世界是四维空间的降维投影——这个假设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会有“越宏观越低速、低频,越微观越高速、高频”的运行规律,以及微观与宏观为什么“即在性质上统一又在现象上矛盾”。 |
除了螺旋轨道以外,还有没有四维空间存在的证据呢?有很多,比如说普遍存在的磁场和电场,磁场: 电场: 在平面上展开的四维圆好象还不好还原其四维形态,看看地球在三维空间中的电场和磁场就比较容易还原其四维圆的本来面目了。地球电场: 地球磁场: 上图是被太阳扭曲的地球磁场四维圆投影,如果减少扭曲大概会是这样: 其中蓝色的曲线是四维圆第四个维度上的“经线”结构: 基本上是四维圆投影在三维空间里的标准立体照片。也许可以这样来描述四维空间的存在形式:磁场和电场虽然看不见但是丝毫不能否定其存在,如同我们身处三维影像世界背后的四维空间一样。 |
三、宇宙的膨胀与坍缩 3、为什么能看到“黑洞”却看不到“白洞”? 银河系的样子太奇怪了!原子是圆的(比如:氢原子电子云分布是三维圆形)、水珠是圆的、气泡是圆的、月球是圆的、行星是圆的、恒星是圆的……,凭什么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铁饼形呢?而且中心还无端端多出一个洞——黑洞!带洞的铁饼,这到底是哪门子的规律?银河系的样子完全违背组成银河系本身的一切元素形状的规律,真是太太……太奇怪了! 等等,咱们先冷静想想,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银河系的本来面目的确是圆的,但是我们把它的样子给看岔了,没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回想咱们看世界样子的历史,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日心说,咱们看岔世界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多看岔一回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先假设:银河系的真实面目是圆的,同时我们又把这个圆形给看岔了。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来预设银河系的圆是个什么圆?会不会是三维圆球体?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看三维球体的经验太足了,满银河系都是球体,如果说单单把银河系这球给看岔了,几乎不可能。能够让我们看岔的圆,一定比三维圆更复杂,观察的难度更高。 比三维圆更复杂,观察的难度更高的圆是四维圆。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四维圆看成是一个带洞的铁饼?如果这个情况存在,而且就是我们观察银河系的普遍情况,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我们看到的银河系到底是不是四维圆在三维空间的投影。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三件事:1、考察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2、考察眼睛观察的基本性质;3、考察眼睛如何观察银河系四维圆。 首先考察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与三维球体不同,四维圆有四个维,除了长、宽、高三个维度对应的x、y、z三个轴以外,还有第四个维度对应的t轴。由于我们是三维思维,所以不能直接看见第四个维度t轴,但是能够以时间流逝的间接方式来顺序浏览t轴。 我们浏览t轴的方式可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一个20岁的年轻人,他现在的三维样子就是他四维样子的一个横切体: 类似的可以在一年前看到他19岁时的横切体……一直到20年前可以看到他0岁时的横切体。把这些20年来的所有横切体“穿在一根时间轴上”,一系列三维形体在时间轴上集合的整体形状,是他从0岁到20岁的四维形状: 把看到的他的老时的横切体、死时的横切体集合起来,是他今后的四维形状: 把所有横切体全部集合起来,是他一生的四维形状: 这全部的集合即是四维人,现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只是四维人在现在这个时刻投射到三维空间的横切体影像。 四维圆沿前三个维度对应的运动与球体一样,观察难度不高。但是四维圆沿着t轴作自转的运动形式很特别: 因为在图中把三维空间降维成了二维的膜,所以图中所示的每一条圆环纬线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环或一个圆形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球体。四维圆在任何方向上的三维空间中的投影都是一个三维球体,这与三维球在任何方向上的二维平面中的投影都是一个二维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四维圆上每一条圆环纬线所对应的三维球体,实际上对应着三维空间中一个时间点上的横切体,在这里三维空间中的时间可看作是四维空间中第4个维度上的一个坐标位置: 如果我们在上图中所示的粗黑纬线的时间坐标位置上观察银河系四维圆(我们在四维圆上的任何位置观察四维圆都是等效的,这与我们在球体表面的任何位置观察球体都是一个样子类似,因为圆形是各向同性的空间结构),那么长、宽、高三个维的xyz轴可以表达成这样的形态: t轴则是这样的形态: t轴总是同时与xyz轴保持垂直的空间关系,时间轴总是同时与三维空间的三个轴保持垂直的空间关系,以上是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 接下来需要考查我们眼睛观察的性质。当我们用一只眼睛无论向任何方向看时,只能分辨左右和上下两个维度,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空间并不是三维的,每一只眼睛的“视界”大致是一个圆形平面。因此眼睛看到的实际上并不是三维空间的本来面目,而是三维空间通过光或暗在眼睛里投射的二维影像: 那么我们是如何看到三维空间的呢?实际上我们的眼睛从来就没有直接看到过三维空间,三维空间实际上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想象的过程与看立体电影的原理基本类似: 立体电影正是根据这个“从两只二维眼睛到大脑三维想象”的原理设计出来的。 |
如果我们从眼睛所在位置向三维空间的任意方向观察,把这些观察结果在大脑中集合起来,那么大脑则能够想象出一个三维球体的“视界”,“视界”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球形,可以把“视界”理解为一个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显示器”。一切眼睛接收的视觉现象都在这个球形“显示器”中显示,而自己作为观察视角(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眼之间的眉心位置),总是处于球形“显示器”的球心: 最后一件事,考察眼睛如何观察银河系这个四维圆。因为银河系四维圆在任何方向的三维空间中的投影都是三维球,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同一个时间位置(或接近同一个时间位置)观察整个银河系四维圆时,会看到一个球形(或近似球形)的银河系。 但是事不凑巧,我们恰恰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位置(或接近同一个时间位置)来观察整个银河系四维圆”,原因是银河系的空间尺度太大了!银河系的半径有n万光年,光穿过这么大尺度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当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时候,看到的是8分20秒以前的太阳,观察与太阳在银河系对面的恒星时,看到的是n万年前的恒星。时间位置差异如此巨大,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银河系投影不可能接近球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银河系四维圆在时间轴上从现在到n万年前的这一段第四维结构,在自己三维球形“显示器”中的投影。由于不同恒星的光传到地球存在大尺度上的时间差,我们实际上无法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整个银河系现在的三维球形投影,而只能由近及远的看到,由现在到n万年前的时间轴上的恒星位置分布图,而这个分布图对应银河系四维圆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 如果把银河系中发光的一颗颗恒星看作“显示器”中的一个个像素,当我们由近及远的观察银河系的不同恒星时,以恒星为像素的位置分布图就部分的显示出了银河系这个四维圆的第四维结构,即时间维度的结构。 应该说我们可能太幸运了,居然用“二维眼睛+三维想象”这么low的“观察设备”如此碰巧的看到了部分的四维圆结构!那么这部分从现在到n万年前的第四维结构是四维圆中的哪一部分呢?可能是这个部分: 实际上由于四维圆是各向同性的,所以无论在四维圆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从现在向过去看n万年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只能看到第四维度的过去方向,即t轴的负向,这是因为三维思维的禁锢让我们只能看到过去而看不到未来。如果把我们所在的时间位置设为t轴的原点,那么三维思维就限制我们只能向负方向观察t轴的“过去”,而无法向正方向观察t轴的“未来”。 我们能够看到“黑洞”的边缘一定范围(即黑洞边界)以外的星体,却无法看到这个范围以内的星体,这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过去时间权限”只有n万年。这个“时间权限”的大小由地球距离银河系中心的尺度是多少光年决定,这个尺度也决定了我们对n万年以前的银河系形态还没有访问的“时间权限”。这可能是我们看到的“黑洞”总是有一个“固定的边界尺寸”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银河系可能是一幅由星星绘制的四维画。 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段四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就好象我们在三维公路上行驶时向后观察看到的,公路在我们眼睛里投影的一点透视的二维影像一般。我们看到银河系“边缘”处恒星分布较为稀疏,而中心黑洞附近的恒星分布较为密集的现象,与我们在公路上看到的远处透视点附近的路灯分布较密集,近处分布较稀疏可能是同一个道理。“黑洞”“强力吸入”边缘的恒星并“消失”其中的现象,与我们向后看公路时发现透视点“强力吸入”边缘的公路及其一切并“消失”其中的现象可能是同一个道理。 在三维事实里道路从来没有从“道路奇点”“出生”过,从来就没有从“道路黑洞”“消亡”过,道路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道路甚至都没有“来”过或“去”过。类似的道理,在四维事实里银河系及其恒星可能从来就没有从“奇点”“出生”过,可能从来就没有从“黑洞”“消亡”过,银河系可能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银河系可能没有“来”过或“去”过。银河系这个带“洞”的“铁饼”,可能只是我们通过三维视界所看到的,银河系四维圆在三维空间中的某一段投影。 为什么在天文观测中我们总是发现大多数恒星的光有红移现象,大多数恒星总是在“离我们而去”呢? 当驾驶员开车在道路中行驶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前方的景物会迎面而来,而后方的景物会渐渐远离,驾驶员看到的“逼近”景物和“远去”景物基本相等。类似的原理,由于我们只能观察到银河系时间轴的负向,即过去的后方方向,而看不到时间轴的正向,即未来的前方方向,因此原本存在于时间轴未来方向上的“逼近”景物几乎被我们的三维思维模式的视觉系统完全忽略了,似乎只能看到时间轴过去方向上的“远去”景物。我们可能只是在银河系的第四个维度,时间维度上“穿行”,银河系并没有膨胀,即使我们发现大多数恒星有红移现象也不能证明银河系在膨胀。 那么,我们看到的河外星系是怎么来的呢?这可能是因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所组成的星系团也是一个四维圆,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四维圆都可能是这个更大维度的四维圆上的四维圆。这就好象一个球形的泡泡上可能是一层膜,也可能是一层更小的泡泡。我们的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可能是星系团四维圆大泡泡上的小泡泡,而虚空则是这个大泡泡上的膜。 地球距离银河系中心最大黑洞约为26000光年,因此我们观察银河系过去方向的“时间权限”相应约为26000年,即在黑洞边缘能看到的最早影像是26000年前的,而对更早的影像我们还“无权察看”。 最后让我们放开思维来想象一下银河系四维圆的第四维未来方向,即t轴的正向。如果t轴的负向是黑暗的吸收状,那么正向则是光明的放射状,而且它的光明也有一个固定的边界尺度,并与“黑”洞相对,这就是所谓的“白洞”,我们能想象它却不能看到它。 如果我们能够在思维上不断升维直至成长为四维人,能够自由的浏览三维空间的时间维度时,就可能看到“白洞”。 综上所述,银河系四维圆的完整形态是这个样子: 如果对上图想象一下。上面“吸收”的点是黑色的“黑洞”,下面“释放”的点是白色的“白洞”,中间的螺旋轨道是“S”形,是不是感觉很象这张图: 现在,是不是更能够深刻理解这张图背后的超维投影内涵了呢? |
四、上帝的透视 之一 时间回廊 如果时间维度是四维空间中比三维空间多出来的那个维度,那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怎么换算:1s≈299792458m或1m≈3.33564095198152e-9s,本质上是真空光速。正如恒定不变的质能公式E=MC^2能反映能量与质量本质是一个东西一样,恒定不变的光速也能反映出时间与空间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光速与时间的乘积,比如说光年(ly),即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尺度单位。 当时间与空间的长度单位能够统一确定下来,相应以空间或时间的长度单位来度量的统一坐标系统也就能成立,低维空间中的时间维度也就能够转化为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空间维度。我们通常所讲的某年某月某日某刻的时间,在四维空间看来是第4维空间轴上的坐标值。 如果我们眼中的银河系是四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那么如何破解这幅上帝在三维空间中创造的四维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循环操作两个思维步骤:1、从二维画面与三维空间的对应关系中归纳出透视的规律;2、通过透视规律把银河系的三维影像逆向分析还原其四维原貌。 在这套思维方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透视。在绘画的角度而言,透视是一个理论术语,而在超维投影的角度而言,透视即是宏观高维空间降维投影的成像规律,也是低维人依据低维影像来鉴赏高维空间的钥匙。下面将分别从消失点、透视线/透视面、透视边界、透视界限、透视方向、透视分布和透视结构等七个角度来分析宏观降维投影的成像规律,并试图还原银河系的四维空间原貌。 1、消失点 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会导致远处的影像看起来趋向于缩小成一个点,在透视理论中把这样的点称为消失点。当我们走在一条很长的走廊中时,向前和向后观察走廊会分别看到两个消失点(图1): 然而就三维长廊的事实而言根本就不存在消失点,消失点是三维长廊的前后维度投影到眼睛中形成的二维影像。 类似的道理,当我们观察四维银河系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时,白洞和黑洞可能是银河系“时间”维度上,未来和过去两个方向上的消失点(图2): 不同的是长廊消失点是二维平面影像,而黑白洞是三维立体影像。 为了把三维走廊和四维银河系“时间走廊”在结构上更好的统一起来,可以这样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走廊,以至于围绕着地球建了一圈。那么在我们看来,看似分离的向前消失点和向后消失点,在三维空间中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消失点反映的是一个回廊。 我们之所以在眼里的二维投影中看不到消失点内的景象,是因为回廊的第3维前后维度是一个非常长的圆环结构,这个结构造成了我们仅凭眼中投影的二维影像无法浏览这部分回廊。即便如此,消失点中看不到的回廊和已经看到的走廊在结构上依然是相似的。所谓向前消失点和向后消失点,仅仅是观察者在回廊中穿行时不同观察方向上的不同影像而已,在三维空间中回廊并没有这两个端点,回廊也不存在尽头。 类似的,白洞和黑洞看似是时间维度上两个分离的三维空间影像,在四维空间中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时间回廊”。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洞内的景象,是因为银河系的第4维度是一个非常长的圆环结构,这个结构造成了我们仅凭眼中投影的三维影像还无法浏览这部分银河系。即便如此,黑洞中看不到的银河系和已经看到的银河系在结构上依然是相似的。所谓未来的白洞和过去的黑洞,仅仅是观察者在“时间回廊”上穿行时不同浏览方向上的不同影像而已,本质上银河系并没有白洞和黑洞这两个端点,银河系的“时间回廊”也不存在尽头(图3): 从超维投影的角度来说,图1和图3的透视内涵基本等价。 多说两句题外话,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三维思维的禁锢,可能会被困在这个“时间回廊”中无限循环,或者说困在四维空间的某个第4维结构范围内永远轮回。由于每一次轮回的四维路径都会与上一次路径之间存在一个四维角度差,导致每一次轮回的三维影像都不尽相同。但是,在四维空间的角度从这些轮回的总体上来看,我们一直都被困在原地打转。所谓“三维时间”可能是自己迁延不息的三维思维模式虚构的产物。 |
四、上帝的透视 之二 “旦”的超维内涵 2、透视线/面 当我们遥望远方时常常会看到一条水平透视线,或是水天线: 或是地平线: 在三维空间前后维度中的海面和地面大致上是一个水平平面,但是二维图片只能直接表现三维空间的左右和上下两个维度,无法直接表现前后维度,只能间接的以“压缩折叠”的透视方式来表现前后维度。当三维空间中海面和地面的二维平面降维投影到二维图片中时,由于透视的规律降维成了一维的线——透视线。 二维透视线的形态能够反映三维平面的空间形态,比如当我们在高空中俯视地-海平线时会发现它实际上并不是平的,而是弧形: 弧形反映了在更大尺度上地-海平面并非曲率为零的平面,而是曲率为正数的曲平面。当我们在太空中完整的观察地-海平线时会发现它的完整形态——圆形: 通过在太空中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圆形的地-海平线,就能间接的分析出地球是一个三维球体。按照3维地球投影2维照片的透视线规律,我们就能够推理出4维空间投影三维空间的透视面规律。 想要真实的观察银河系,我们需要去除大地的遮挡、地球的旋转和及我们在银河系之中的视角界限等等干扰因素。万幸的是这些繁琐的工作早已经有天文工作者完成,因此我们才能方便的找到从地球看银河系的360度全景照片: 这样看银河系的图像相当于上面通过地平线的图像看地球。然后天文工作者又通过分析全景照片: 左侧是银河系全影照片,右边是银河系三维图 逆向还原出银河系的三维形态: 银盘俯视图银盘侧视图 通过测量不同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原出银河系的三维结构: 如果银河系是四维结构,那么无论我们在三维空间中如何直接分析,都只能理解银河系的三维投影形态,而无法了解其四维结构。只有真正理解了四维空间降维投影的透视规律,我们才能解构其四维结构。 二维画面里的透视线对应三维空间里第3个维度上的平面,类似的逻辑,三维画面里的透视面则对应四维空间里第4个维度上的三维空间。 我们看到大地的远端边界呈一条线,这并不是大地的三维形态真是一条线,而是大地平面在前后维度上每一个坐标上的截面边界形态都是一条线,这些线在前后维度上“压缩折叠”的透视让我们好象看到了一条透视线。 类似的逻辑,我们看到银河系在整体上大致分布在一个平面上并不是银河系的四维形态真是一个平面,而是银河系四维圆面在时间维度上每一个坐标上的截面边界形态都是一个三维空间,这些三维空间在时间维度上“压缩折叠”的透视让我们好象看到了一个透视面。 在地上看大地,地平线似乎是直线,但当我们在高空中俯瞰大地时却发现地平线是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弧线”。这并不意味着大地的三维边界形态真的是“中间高两边低”,而是地球的三维形态是一个球形,当我们在球面上的任何位置观察球面时,看到的都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弧线”的二维投影。 类似的逻辑,我们观察一小片银河系时发现恒星大致分布在一个平面上,但当我们观察整个三维空间的银河系时,却发现恒星的分布并非是一个均匀的平面,而是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飞碟”形。这并不是银河系的四维形态真是“中间厚边缘薄”,而可能是银河系的四维形态是一个四维圆,我们在四维圆上的任何位置观察四维圆,看到的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飞碟”形三维投影。 当我们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俯瞰大地,会发现地平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闭合的圆,这说明地球即不是一条“中间高两边低”的弧线,也不是一个开放的弧形平面,而是一个表面闭合的三维球体。 类似的逻辑,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三维空间之外的四维空间来观察银河系,不但能够看到时间维度的负向,也能看到正向,而且还能够看到时间维度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延伸上闭合为一个圆环,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银河系即不是一个圆形平面,也不是一个开放的“中间厚边缘薄”的“飞碟”形三维空间,而是一个表面闭合的四维球体。 由于三维思维的限制,我们能看到的银河系投影可能是整个四维球体中的这个部分: |
我们能够观察银河系四维圆的权限位于第4维时间轴负向上的n万年: 从超维投影的角度来说,下面从上到下每一组图像中的左右两个图像之间在透视上的内涵基本等价。 |
四、上帝的透视 之三 后视镜的启迪 3、透视界限 假设有一个人坐在一辆车里,车以恒定不变的速度向恒定不变的方向永不停止的前进,行驶在一个地面绝对平坦的星球上,地平面上不时会出现不会阻碍车行驶的景物,他能看到后视镜里水平正后方向上投影的影像,影像的能见度无穷远,分辨率无穷小,清晰度无穷高,后视镜里影像所显示的范围从车当前位置到目所能及的最远处景物。但是,他即看不到车外任何景象,也不知道如何驾驶车辆。 已知:后视镜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车的速度恒定为v,他有精准的计时器,他猜想这个星球的三维结构是一个标准的球形,根据这些条件他能不能计算出这个星球的半径r呢? 他可能会这样来计算: 当车行驶到a点,后视镜里刚刚出现一个特别的景物时他立刻开始计时,然后他注视着景物的远去,直至刚刚消失在地平线上的那一刻终止计时,此时车行驶到b点,测得时长为t。设他能够看到的最极远处的距离为d,则有: 车在时间t内开过的路程弧ab=vt-------(式1) (弧ab/(2πr))*2π=arctan(d/r)-------(式2) 把式1代入式2,有: vt/r=arctan(d/r)-------(式3) 根据直角三角形oac,有: d^2+r^2=(r+h)^2 即d=√((r+h)^2-r^2)-------(式4) 把式4代入式3,有: vt/r=arctan(√((r+h)^2-r^2)/r)-------(式5) 他能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式3和式4算出d和r。 比如当h=1.7m,t=279.2582s,v=16.6667m/s时,可算出d≈4654.18m,r≈6371393m。 由此可知,如果他能够环顾四周: 所看到的地面可视范围大小只与两个因素有关,观察点离地面的高度h,星球的半径r,且可视范围的半径弧ab与h、r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弧ab=r*arctan(√((r+h)^2-r^2)/r)-------(式6) 弧ab是球面上观察者的透视界限,式6是透视界限的规律。我们眼中的二维影像显示不到距离自己超过弧ab以外的球面,是由球面的第3个维度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结构决定的。 类似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时间轴的正向上,以恒定的光速在银河系这个“四维超级星球”上永不停止的“飙车”,而且我们无法驾驶这辆车,只能向时间轴的后方欣赏银河系不断远去的“风光”。当我们在银河系四维圆上极目远眺银河系时,也会在银河系的三维投影中看到一个透视界限——黑洞: 与三维星球上的透视界限不同的是,三维界限在观察者四周的圆形边缘,而四维界限在消失点处的圆形边缘。但是,无论在观察者四周的圆形边缘,还是消失点处的圆形边缘,在超维空间的透视看来它们都是等效的,因为圆形是一个各向同性的空间结构。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洞以内的银河系影像,可能是由银河系四维圆的第4个维度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结构决定的。弧ab是从观察点,即地球,到黑洞边缘的距离,在这里取地球到人马座A*边缘的距离作为弧ab的长度,即弧ab=26000ly。另外,我们假设银河系四维圆的表面就是银道面: 那么我们对银河系四维圆的观察高度h,大致相当于太阳距离银道面的距离。根据M.柯恩的计算,在这里取h=50ly,根据式6有: 弧ab=r*arctan(√((r+h)^2-r^2)/r) 26000=r*arctan(√((r+50)^2-r^2)/r) 因为h大小仅为弧ab长度的0.19%,相对数值较小,可以近似的认为弧ab等于d,根据式4有: d≈弧ab=26000=√((r+50)^2-r^2) r≈6759975ly 银河系的四维圆半径大约为6759975ly。 因为h和弧ab的具体数据均有10%左右的误差,所以我们只能在大致上确认银河系四维圆的直径在1000万光年的数量级。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在同一时间点上看到银河系的整个三维投影全貌,那会是一个直径大致为1000万光年数量级的球形星系。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身高为50ly的巨人站在银河系四维圆上观察银河系: 那么我们能够看到的范围大致是一个直径52000ly的圆形表面: 我们在星空中能看到的银河系可能只是银河系四维圆在三维空间投影全貌的很小一部分(大约在千亿分之一数量级): 如果把太阳系看成是银河系四维圆结构上的四维圆结构,就好象银河系大泡泡上的小泡泡,那么当太阳系四维圆在银河系四维圆上,即银道面上,公转的同时,太阳系也在自己的四维圆上自转: 因此太阳就会因自转位置的不同,与银道面的距离时远时近,距离在零到太阳系四维圆半径之间变化。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地球的自转也会让这个距离发生周期性变化,但影响幅度远远小于太阳系四维圆自转的影响。当距离较远时我们能够观察到的银河系范围就会大一些,相反就会小一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的银河系三维投影范围可能会周期性的改变大小,其周期与太阳系的自转周期密切相关。 据观测,目前太阳大约位于银道面北侧50ly处。如果太阳系四维圆正好居中的“镶嵌”在银河系四维圆上,那么太阳绕银河系旋转的轨道就是一个均匀分布在银道面两侧的螺旋形轨道,在每一个旋转周期内,太阳在银道面偏北或偏南两个方向之间的正负距离差之和基本为零。 |
来支持一下 |
十五、事实真相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无论世界是什么、无论怎么看待世界,世界总是自己看待的那个样子呢?为什么唯一的真相会投影出每个人所看到的不同的世界?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到真相呢? 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事实真相看起来是什么样子?2、事实真相在哪?3、事实真相的本体是什么? 1、事实真相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在我们睁开真实的眼睛以前,事实真相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直接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但能够通过这一系列直觉感观“反映”出来。当我们把这个“通过直觉感观所反映出来的真相的样子”的过程想象为用一双“智慧的眼睛”来观事实真相时,真相观起来则好似一面各向同性的镜子,一面没有缝隙、不会破损、没有扭曲、完全反射的镜子(也是神秀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中所说的明镜,从这里也能看出神秀是一位很有修证的高僧,并不象传说故事里为了烘托慧能主角而描写的那个“呆萌”配角)。 在三维人的三维思维观来真相好似一个三维球形的镜面,在四维人的四维思维观来则好似一个四维圆形镜表体……,在n维人的n维思维观来则好似一个n维圆形镜子。 总的来说,当我们直接观真相时总是只能观到“自己”。展开来讲,根据观的不同维度来描述真相的样子则分别如下: 直观维度:我们用眼、耳、鼻、舌、身直觉感观观真相时,所观到的是看、听、嗅、尝、触的感观功能。而且,我们认为这些感观功能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感观功能“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观察方法,具体来讲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指标”、“角度”、“位置”、“评判标准”、“单位”、“规则”、“逻辑”、“预设”、“经验”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些观察方法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观察方法“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观察结果,具体来讲是“时空”、“颜色”、“音调”、“吵/静”、“香/臭”、“好吃/难吃”、“内/外”、“长/短”、“大/小”、“多/少”、“对/错”、“好/坏”、“善/恶”、“美/丑”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些观察结果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思维模式,具体来讲是“占便宜/白付出”、“问题-能力”、“成为-创造”、“增益/损失”、“目的-路径”、“借口-理由”、“欲望-满足”、“竞争/共赢”、“有私/无私”、“解决问题/问题是想象出来的”、“享受当下/学习成长”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些思维模式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思维模式“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性格人格,具体来讲是“能力决定拥有”、“效率决定分配”、“选择决定人生”、“爱的选择”、“厚德载物”、“自种自得”、“思维决定命运”、“我是世界的主角”、“我是外界的受害者”、“人由过去决定无法改变”、“人虽与过去有关却决定于当下”、“生命在当下创造,生生不息”、“他人的评价决定着我的价值和意义”、“唯有自己才能定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些性格人格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性格人格“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个名叫“自己”的记忆系统,具体来讲是形成“能力决定拥有”的那些学习的记忆、形成“效率决定分配”的那些工作的记忆、形成“厚德载物”的那些被良善感动的记忆、形成“我是世界的主角”的那些得意的记忆、形成“我是外界的受害者”的那些悲伤的记忆、形成“人由过去决定无法改变”的那些执拗的记忆、形成“生命在当下创造,生生不息”的那些以大无畏的心态走在成长道路上的记忆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个记忆系统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记忆系统“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堆可以称之为心态的“心理功能模块”,具体来讲是“选择/指标”、“不选择/全接纳”、“高情商/太傻”、“解决问题/成为自己”、“恐惧/安全”、“欲求不满/知足常”、“成功在于能力/成功在于选择/成功在于起跑线/成功是一种主观假像/一切存在的都已成功”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些心理功能模块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当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理功能模块“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团由许多“心理功能模块”构成的一个闭合的“心理功能系统”。如果对比这个“系统”在不同时间刻度上的差异会发现,“系统”实际上一直处在动态的更新之中,就好象一艘“忒修斯之船”。观到“执拗的自己”时这个“系统”显得象石头一样坚硬和致密,观到“学习和创新的自己”时这个“系统”显得象面包一样松软而空心,观到“愤怒的自己”时这个“系统”显得象针刺一样扎人,观到“有爱的自己”时这个“系统”显得象温水一样滋润等等。而且,我们认为这个心理功能系统就是“自己”或“自己的”。 升级观的维度:当我们能够把自己系统“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个个名叫“他人”的“系统”。和名叫“自己”的“系统”一样,这些“系统”也似“忒修斯之船”一样时时更新变化着,有的“他人系统”能联想起“自己系统”在从前某个时候的样子,有的“他人系统”很新鲜,与“自己系统”完全不同,有的“他人系统”完全观不懂。无论观到了什么“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总能找到对“自己系统”有所拓展或优化的要素。而且,我们认为这些心理功能系统就是“人”或“人的”。 升级观的维度:当我们能够把所有人的系统“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个名叫“我的世界”的“系统”。“我的世界”由一个个“我的体验”所构成,每一个“我的体验”都是为“我的系统”量身定制的,在“我的体验”中总含有拓展和优化“我的系统”的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只有“我的系统”能够使用,而“他人的系统”对这些要素都无法使用。这些能拓展和优化“我的系统”的要素,可能是一朵花、一片叶,可能是一个表情、一个声音,可能是一个情绪、一个想法,可能是一个性格、一种为人,可能是痛苦或欢乐,可能是一个字、一抹颜色,可能是一滴水、一阵风,可能是对绝望的某种反思,可能是对纠缠的某种释然,可能是一点痒、一阵麻等等。“我的体验”与实现“我的系统”拓展与优化之间的定制契合度超乎想象,凡是“我的系统”主观自然注意到的“体验”都能通过观来使用,都能实现拓展与优化。但很多时候“我的系统”都不能理解这个使用和拓展与优化的过程,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体验”的功能。而且,我们认为这个我的体验系统就是“世界”或“世界的”。 升级观的维度:当我们能够把我的世界“撇在一边”继续观真相,然后回观以上所有现象时,会观到一个名叫“无我”的“系统”。在“无我系统”中没有我与别人的分别,即有“我的世界”也有“他人的世界”,即有“我的体验”也有“他人的体验”。在“无我系统”中,“我的系统”只能接收到“我的体验”,“他人的系统”只能接收到“他人的体验”,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在“无我系统”中,“我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有时会有关系,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促进,或互相成就,或在时空刻度上巧遇巧合。无论从“我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之间有关、还是相互独立的角度观来,“无我系统”一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丝毫不乱的运行着,运行中一直对“我的系统”自恰,也对“他人的系统”他恰,而且找不到任何不恰。而且,我们认为这个所有人(广义来说是生命或者角色)即共同又独立的体验系统就是“世界”或“世界的”。 事实真相在所有人的共同性显示了其合一性,在每一个人的独立性也显示了其多样性,事实真相的自恰、他恰、无不恰又显示其合理性。真相合一、独立、无限、有理。 关于“事实真相看起来似一面各向同性的镜子的模样”在不同的知识体系里有不同的描述,在俗语中称为(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镜,在哲学中称为现象,在科学中称为规律,在佛法中称为大圆镜智,在圣经中称为“包含一切人格的人格化的上帝”、主的大能,在道德经中称为道,在超维投影理论中称为天网,在神话传说称为(产生一切魔法的)终极魔法。 |
2、事实真相在哪? 真相不在我们直接感受到的现象里,但是我们总能够依据现象通过某种智慧的方法来找到真相,“外”就是这样一种智慧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外”不是描述空间里外的外,而是观察者通过超越现象维度来认识真相的方法。 当我们依据身体的触觉(注意,是依据触觉本身而不是依据触到的触觉内容)来感知真相时,会发现其在右胸与心脏大致相对的位置,如拳头般大小,这时我们会感觉“真相在里面”。当我们依据耳朵的听觉(注意,是依据听觉本身而不是依据听到的声音或安静的内容)来感知真相时,会发现其在以两耳之间中心为球心的外部的球形空间中,半径为无穷大,这时我们会感觉“真相在外面”。但实际上真相即在里面也在外面,因为真相超越里面和外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真相超越现象所在的维度”简单的理解为真相在里面和外面之“外”。 总的来说,真相总是在……之“外”。 展开来讲,如果我们以维度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维度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维度之“外”;如果我们以人格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人格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人格之“外”;如果我们以世界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世界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世界之“外”,如果我们以时空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时空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时空之“外”,如果我们以意识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意识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意识之“外”,如果我们以现象的思维模式看真相,真相就是现象的,因为真相一直都在现象之“外”。 由于真相包含了所有人当下自己的一切真相,因此真相也透彻的了解我们每一个人,掌握我们每一种思维模式,洞悉我们每一个念头和动机,知道我们每一个动作和行为。真相以此为依据,通过镜面的“反射”功能,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自己,塑造着我们观察到的一切,塑造着我们的观察方法,塑造着我们的观察界限,个性化、系统化、动态的安排着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个体验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真相总是根据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动态的安排。如果人的思维模式保持不变,那么这个人“未来”的体验大致来说会是重复的循环,如果人的思维模式不断升级,那么这个人在当下就会不断的创新、拓展和优化自己的体验。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可变的,或者说每个人当下的思维模式都在创造着当下自己的体验。 真相不但塑造了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各自不同的世界,也塑造了每一个人各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虽然真相不分内外,内外都是真相,但是最终只能向内找才能找到真相,向外找不到真相。虽然真相不分合一还是分离,合一还是分离都是真相,但是最终只能向合一找才能找到真相,向分离找不到真相。虽然真相不分生物或非生物,生物或非生物都是真相,但是最终只能向生物找才能找到真相,向非生物找不到真相。虽然真相不分心理和物理,心理和物理都是真理,但是最终只能向心理找才能找到真相,向物理找不到真相。 事实真相在时间之外显示了其无始无终的无穷性、不生不灭性,在空间之外显示了其无限性、无运动性,在维度之外显示了其无分别性、无层次性,在人格之外显示了其无我性、无他性,在现象之外显示了其无法性……,这一切“无……性”共同显示了其空性和无为。 |
说起来我感觉宇宙在坍缩而不是膨胀,不然为什么会产生向心力(引力)而不是离心力呢。向心力会让万物向中心点匀速靠拢。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