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 -> 正文阅读 |
[哲学]《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第3页] |
作者:东埭村委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顶楼主,分析的很透彻 |
|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析: "道生一"的"一"是什么?别老是往相上去类比,"道"是"空",而"一"则是"道"的"用"。形象点说,"道"本来是如如不动的,突然"动"了一下,就变成了"一",所以,"一"还是"道"。 然而,别看这一小"动",当"道""动"而为"一"之后,就刹不住车了,因为"一"里面本身又包含了阴阳二气。而这阴阳二气更不老实,不停地转动而衍生出全新的"第三者"。而"第三者"不是指某一个,而是无限多个的总称。"第三者"可以是事,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心念,总之无所不包,通称"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背阴而向阳,而阴阳二气是生生不息的,这只要看太极图就知道。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当它们一和合的时候,也就是一"冲气"的时候,恭喜,生一"大胖小子"。于是和谐了,于是"大胖小子"又在为新的"冲气"做准备。十法界就这么没完没了地生下去。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套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做人要低调。 看看太极图,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人都好显摆,好为人师,也就是喜欢炫耀"阳"的一面,现实中,因为好"阳"而断送自己前程的例子不计其数。老子在这里表面上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还是在说阴阳之道。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一句对我们非常重要。当我们放下手中的抓取,反而可以得到"无限"。如果觉得这是唱高调,就说俗一点。我们以为赚了很多,得到了很多名利,事实上是用生命换来的,结果赚了不少钱,却赔上了生命。别以为这是夸大其词,我们的生命在分分秒秒地损耗,只是感觉不到,等我们感觉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这不是说钱不好,钱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人生目的。如果你把赚钱当作目的,生命就被钱赚走了。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拥有了很多,但同时烦恼、痛苦也会很多,牵挂也会很多。很多人为了去极乐世界,花钱、花时间非常积极、非常认真地参与大量的宗教活动,自以为收获很大,其实是在受愚痴报,这不是"益之而损"吗?反过来,只要无求,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这不是"损之而益"吗? 宗教界最爱说的是"舍得",只有"舍"才会"得",甚至说"舍一得万",看似有道理,其实是叫你"舍"他"得"。舍弃"一"是为了得到"万",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所以,再好的经,心一旦邪了,经也跟着邪了!其实,"舍得"的真实义是"舍"就是"得"。我们一"放下",就得了个"自在";一"空"就得了"道"。 最后说说"强梁者"。我们把"强梁者"解释为强暴的人,好像与自己没关系,可别幸灾乐祸,"强梁者"指的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管我们多老实、多善良,只要没有得道,都是一个级别,都是"强梁者"。也许有人会说,这太不公平了!但真相就是这样。试想,是不是一事当前,我们的我是、我能、我要等全部出来了?总之,只要有这个"小我"在,就一定有"我执"在,哪怕觉得"我不行",都是"强梁者",只不过是反方向的"强梁者"而已。 所以,别以为自己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就了不起。也不要以为自己处在社会底层就多委屈、多丢人,都是假象。大家都是平等的"强梁者"。佛陀曾如此形容我们:"我慢高山,五欲淤泥,邪见稠林"。这里也是我们共同的特征,并不是特别针对个别人。 鲸鱼与虾米有多大差别?大象与蚂蚁有多大差别?站在高一层看,无非都是可怜的众生啊!我们一出生,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祝福、赞美,反正都是好话,但如果谁说:"这孩子总有一天会死!"可能会被乱棍打出去,但其实他说的才是唯一的真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面对真相,于是编织众多的谎言来骗自己,编造各式各样的头衔来装饰自己,有意思的是,人最终还真能把自己骗了。当一辈子老师的人,不管他教多低的年级,久而久之,他真以为自己是众人的老师了。那些整天忙着度众生的大师,久而久之还真以为自己是肩负着天大使命的拯救者了。搞传销的人最终都会被那套系统洗脑,以为自己选择了无限正确的事业,将来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的。 然而,梦终究是要醒的,大家最后都"不得其死"?说实话,"不得其死"这个词我真不想说,但绕不过去,我不能自欺欺人啦!从良心上说,我们都是良民,一辈子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很多时候甚至还要委屈自己,说几句好听的安慰安慰多好,可老子却这样骂我们,也太狠了吧!其实,这不是骂。老子这样的得道者怎么会恶口伤人呢?要知道,真正的"死"是"死而不亡",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也就是涅槃。而我们不悟道、不得道,只能在六道中永无休止的轮回,难道不说"不得其死",还有别的词么? 如果不开悟,以妄心凭一句"阿弥陀佛"就想去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不得其死"才是真的。所以,"吾将以为教父",我们要将"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当作教典,当作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要踏实修行,以免"不得其死"。 如果大家一定要着相的抓个教父,那我告诉大家,《六祖坛经》就是教父,而《心灯录》是《六祖坛经》的破解版,泄尽天机,更是教父。我这本书是梯子,尽可能的给不同根基的人开方便之门,最终引领大家领悟《心灯录》。 我第一次看《心灯录》很快就看完了,以为懂了,又去学别的东西了。因为那时候我给自己列举了一系列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必须赶时间。现在回过头去看,真是白受累了。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差点被众多经典、众多秘法困住了。当我扔掉其他所有的经典和秘法之后,回过头来细细地把《心灯录》又看了几遍,才恍然大悟!我这本书浅层的方面好懂,根本的东西也是需要慢慢领会的,谁要能够踏踏实实的通过我这本书进入《心灯录》,其福报是难以估量的。 |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析: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守柔"、"不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守柔"、"不争",这人生好像也太窝囊了,尤其是现代社会,傻子才会这么干。请别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我们之所以守柔,就是为了战胜"至坚"这个家伙。这似乎好理解,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最好的例子。再说,现在都是男人赚钱女人花,不也是被"柔""克"走的吗。以柔克刚的例子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但如果仅仅这么去理解,那就太肤浅了。 什么叫"至柔"?就是"道"。什么叫"至坚"?别往钻石上想,能生出钻石等所有坚硬物质的东西是谁?是"空"!所以,"空"才是"至坚"。这好像有点糊涂了,"道"和"空"是一个东西呀,怎么去"驰骋"呢?我们考虑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着相,一说到"驰骋",马上联系到"跑马溜溜"上去了。"道"无处不在,怎么不可以"驰骋"于"空"?"空"无所不容,怎么会不让"道""驰骋"?说到这里,请你的心别再"驰骋"了,一停下来就是"空",而"空"就是"道",所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如果实在不能理解,我就来方便的解释一下。从相上说,"空"就是能量,而且是动能。那是什么东西在"动"呢?是无物之物在动,不是说无物之物的运动产生能量,而是无物之物本身就是能量。在宇宙形成之前,没有天、没有地,总之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只有这种能量。无物之物"减速"凝聚成有形的物体,宇宙就诞生了。反过来,任何有形的物体只要速度超过光速,就会立即"空"掉。 所以,别简单的以为将物体分割成微尘就是"空",再小的微尘也是实有的物质,而"空"中的"有"则是另一个概念。可见光有波粒二象性,是空、有之间的中间状态,低于光速就是有,超过光速就是空。空和有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空有不二。 法界遵守两条真理:第一是物质的;第二是能量守恒。只要抓住这两条,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平常都说唯心、唯物,其实"心"就是个最大的"物",而且"心"的能量超乎想象。 什么叫"物"?所有看不见、摸不着,仪器检测不到的存在都是"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形的物质跟无形的物质可以互相转换。现代科学测得宇宙还有96%的暗物质没有被发现,而这暗物质就是以"空"的形式存在的,别以为它们藏在某个地方,其实充斥着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鼻孔里、耳朵里,道家说的"炁"就是暗物质。"空"有很多名字,佛陀说的"佛",老子说的"道"都是"空"的别名。所以,佛学和道学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大物理学,与宗教迷信没有任何关系。 接下来再说"无有入无间"。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说"以无厚入有间",其实要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若问,老子说"无间",庄子说"有间",怎么会是一回事呢?我说"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说它是"有间"还是"无间"?所以,学道一定要学活,不能学死了。现在回过头来,"无有"就是"空","无间"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处不在,好像致密无间一样,实则本"空"。既然都是"空",那当然就可以随便"入"了,互相不会有任何妨碍的。 再着相的说,打坐的时候,我们的灵出体,可以去任何地方:水里、火里、石头里,任意穿越,不会有任何阻碍。这就是"无有入无间"最好的例子。 关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文字谁都懂,如果拿现象界的事例来注解,事例也一抓一大把,但这种解释只能给幼儿园的孩子听,因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实际上不是世俗层面的东西了,它是"道"的境界了,所以说"天下希及之"。 再说这个执"教"的老师可不是儒家的圣人能够担当的,这个老师就是法界!如果把"道法自然"真正理解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就不需要解释了,否则再怎么说也只能是隔靴瘙痒。 特别补充:"舍一得万"是佛道和传统文化圈子最流行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一"就是"动",因为我们的本来是如如不动的,一动就是"一",所以这个"一"也就是一念妄动,如果在一念妄动的同时一觉,也就将这个妄动"舍"掉了,依然回归真如本性。这时候,正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当然就"得万"了!所以,"舍一得万"是一念至佛地的顿悟法!真正懂了它,别说悟道,证道都没问题,只可惜这么好的经一旦到邪师们手里,就成了他们捞取名利的工具。 那些邪师们披着慈悲的外衣,教育大家舍一得万,说什么你需要健康就布施健康,需要金钱就布施金钱,总之你想得到什么就去"种"什么。事情要有这么简单的话,那全国人民每人舍一万,不就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所以,众人要"得万"是不可能的,邪师们把众人的"一"集成他们个人的"万"才是真的。他们利用世人的贪心,大喊这个口号把大众给骗了。 我们不是想利益最大化吗?"舍一"既得了好名声,又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呢?但实际上,我们"舍一"之后,别说今生,多少世以后都得不回来"万",因为我们的贪心一动,已经造恶业了,哪里还能得善报?有人说,我"舍"的时候是无所求的,真的吗?实际上当他被这套文化熏染之后,早就在掩耳盗铃了。当然,邪师们这些"诈骗犯"肯定是要得到应有的报应的,那剩下我们这些被骗者是现在觉醒呢?还是堕落下去多少世多少世再觉醒呢? |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贵?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贵?得与亡孰病?"译文为: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译文很准确,可是老子到底要说什么呢?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上来的。不过,绝大多数解《道德经》的人可不管这些,他们只是一句一句来,就事论事,根据现实事例大肆发挥,说得唾沫四溅,却离老子的原义十万八千里。 对这一章,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老子要我们看重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危难。反之,为了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对于这样的观点,大家普遍能够接受,只是现实生活中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也就是说,这只是空洞的大道理,是无用的。站在舞台上说这些话的人,都只是为了标榜、抬举自己,从而达到个人名利双收的目的,不会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问题是,难道老子也只是放空炮?当然不是!老子只是冷眼观世界,指出世俗人一辈子无非是在名、身、货、得、失这些东西里面争来抢去,抓了这个又去抢那个,最后当然都全部失去了。所以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更直白地说,人一生为了那些世俗之物奋斗,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老子前面把那些现象给我们摆出来,接下来不给我们指引出路那就怪了,所以,老子接着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文的解释是: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单从字面上看,译文没问题,但如果解《道德经》只是翻译古文,那就最好赶紧住手! 谁都说要"知足",但有史以来谁"知足"了?同样,谁都知道要适可而止,但千百年来谁在关键时刻止得住?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我们不知"足",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本来是具足一切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足",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要是见性了,自然也就"知足"了。这时候,不管外境是荣是辱,都只是一阵风,因为自性是如如不动的,也只有这时候,才能真正达到"不辱"。否则,作为一个世俗人,永远只能空喊"知足",更不可能做到"不辱"。 再说"止",佛说"歇即菩提"!只要一停就是佛,就是"道",我们要是知道了这样的"止",当然就"不殆"了,否则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不止!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都是教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开悟,只有悟道、成道才"可以长久",因为那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当然,不知足,不知止一样可以"长久",只不过是长久地在六道中轮回而已。 好了,"道"上的理论太枯燥,不如请大家看场电影:。 五个刑警:金成、若水、老木、尚火、原土。五个死囚:常工、老农、精商、郝学、大兵。 五个刑警在囚车上押着五个死囚去执行死刑。老农缩在一角,瑟瑟发抖;大兵奋力反抗,想来个鱼死网破;郝学哇哇地哭着,其声音让人心酸;精商眼睛在打转,老想逃走;常工直挺挺站着,一声不吭,却让人害怕。 刑警们急了,怕了,为了安全,给死囚们注射了一种特殊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可以让人顿时忘记时间和空间。这么一来,尽管大家脑海里还有死亡的概念,但觉得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情。而空间呢?他们觉得这个囚车就像一个没有边际的宇宙。于是,大家都乐了,忙了。 大兵开始健身,准备参加健美比赛;郝学笑个不停,一心想当笑星;精商看着手铐,觉得是纯金做的,上面还镶嵌着很多钻石,于是小心保护,怕被人抢走;老农看似还那么呆着,但精神变了,不仅盘腿把脚铐护好,还悄悄的把常工的脚铐抓在手中,想据为己有;而常工呢?好像一切都与他无关,还像从前那个样子。多么幸福的五个死囚啊! 看着这些异样的死囚,刑警们轻松了一会,但逐渐的不舒服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远没有死囚们幸福。原本,他们是一个互助的团队,金成护着若水,若水向着老木,老木保着尚火,尚火爱着原土,原土又支持金成,大家都快快乐乐。但是,随着死囚们的情绪越来越好,刑警们的心情就越来越糟,开始是互相看不顺眼,再到互相埋怨,再到破口大骂......。 因为大兵健身时不小心踩了金成的脚,金成误以为是老木踩的,就给了老木一拳,老木还手,却打在了原土的眼睛上,尚火因为偏爱原土,要替原土出气,原土却说都是若水的错......开始是小打,后来是大打,直到打成一团,都分不清谁打谁了。结果,若水被打死了,其他人也伤得爬不起来。 四个刑警因故意杀人被起诉。老农摇身一变成了法官,大兵当了律师,郝学当了书记员,精商当了法警,常工还是那样,呆若木鸡的当了庭审观众。尽管大兵用拳头辩护,四个刑警最终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而且立即执行。 四个刑警倒下了。死囚们也从麻醉中醒了,没了刑警管制的死囚想逃出囚车,谁知那种麻醉剂还有一个特殊功能:一旦从药效中醒来就会毙命。于是,死囚们纷纷倒下。唯有常工还是那么站着。 一群野狗过来分抢尸体,其他尸体都肉多味美,唯有常工只是个站立的假壳子,常工不知道什么时候金蝉脱壳逃走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我要告诉大家,死者就是我们,不管我们是刑警还是死囚,命运都一样。 宇宙之大,地球之小,我们生活在这个微尘般的地球上,还自以为了不起。再说,站在不生不灭的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生如白驹过隙,就那么一瞬间。而且,人在出生那一刻就判了死刑,注定要死亡,所谓的生活只不过是奔向死亡而已,这不正像押赴刑场吗?遗憾的是人们被各种诱惑迷住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只是由着本性去拼搏、去索取,结果带着累累伤痕死去。 常工为什么一直呆若木鸡?因为他在悄悄找钥匙,钥匙就在他自己心里,他找到了,所以逃走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逃脱的钥匙,我们能够找到吗? |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译文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字面上好理解,闭着眼睛想,实在不可思议,现实中到哪里找相应的事物与它对应呢?原来这已经到了"道"的层面,用心意识是没法想象的。其实,"大成"、"大盈"都是"道",只是换了个马甲我们又不认识了。 "道"通贯十方,隐则无形无相,显则变化难拘。十方如来是它;一切大菩萨及辟支、缘觉、声闻是它;一切天魔外道也是它;一切禽、一切兽也是它的轮转,以至于饿鬼地狱也是它的沉溺。这么看来,"道"好像也并非十全十美,所以说它"若缺"。 然而,"道"的神通广大也不可思议。能为恶,造恶鬼地狱**相;能为善,造天堂相;能善恶相杂,造世间苦乐相;能修善不断嗔恨,造天魔阿修罗相;能于心外立法修行,造外道相;能度己度人,造大乘菩萨相......所以"其用不弊"。 "道"寂静凝定,似墙壁、露柱、土石,却不是墙壁、露柱、土石;"道"摇动似山川风云,却不是山川风云;"道"杂乱纷纭似万物错综变化,却不是万物错综变化;"道"空洞犹如太虚,却不是太虚;"道"之粗蠢障碍似一切兽,却不是兽;"道"之飞舞掉扬似一切禽,却不是禽;"道"灵巧动用似人,却不是人;"道"有理有义似善,却不是善;"道"刁顽毒狠似恶,却不是恶;"道"聪明睿智似圣,却不是圣......所以说"若冲"。 如果谁真能把这些关于"道"的描述看懂,可以立马走人了,甚至可以把一切佛经、道经扔掉,因为他已经"其用不穷"了。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译文为: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这应该是讲人的吧?没问题,我们就当人讲。"大直若屈"就是内心非常阳刚、正直,但外在表现却是随方就圆,我们以为他很柔弱,很好欺负。事实上,他是不与世人争,宁愿受屈。"大巧若拙"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外表却是那么朴实无华,甚至是很笨拙的。"大辩若讷"就是讲法的时候直心而出,滔滔不绝,但人情世故的应酬方面,有时候还不如常人。这三句经我这么一解释,我自己都难受,因为这种说法就像拿个棒棒糖哄孩子! 其实,"大直"、"大巧"、"大辩"这三者都是"道"的形象代表,非要把它们拉下来往"人"身上套,搞得我们世俗人反而不像人了。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我们的模范榜样中,有很多不一般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到哪里去找? 再说,"道"无头无尾,当然"大直"了;"道"无所不能,当然"大巧"了;"道"宣示一切,当然"大辩"了。但问题是,说它"大直",它又"小也不容针";说它"大巧",木桩、笨驴也是它;说它"大辩",它又常行"不言之教"。因为"道"是实相无相的,我们不能将它僵死在相上,所以用一"若"字,将原意反过来,这样就离相了,也能够更好的指引我们去悟道。 解《道德经》如果要我讲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宁愿打坐。我保证,我讲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东西,但我无法保证大家都能看懂。就一个高等数学也让大多数大学生伤脑筋,最后只能蒙混过关呢,何况是"玄之又玄"的"道"。所以,没什么可讲的,大家要是没见过得道者,怎么说也是雾里看花,要是真跟他朝夕相处,就会发现他很多看似**甚至是可笑的细节。 真正的得道者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慈悲的、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的大师那样的,要知道,大师们的那些表面功夫都是"做人"做出来的。既然他们还在装模作样,也就不用多说了。想想济公的"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呈现出来就不是当时大众能认可的得道者的形象,总之得道者并非是固定某个样子的。 本章前面的所有文字其实都只是在描述"道",问题是,我们怎么得道呢?所以,老子接下来就教我们修法,"静胜躁,寒胜热"仅仅是举例,目的是引导我们逐步去除不良习气,也就是"去习性、化秉性",总之就是要消业。 老子要说的落脚点是:"清静为天下正。"这个"清静"决不能当平常生活中的清静来理解。《金刚经》是所有佛道人士一致认可的,或者说因为认同度太高,以至于邪师也不敢否认的。但我们真的理解吗?比如其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法师围绕这些句子能说三天三夜,结果把大家都绕晕了。其实,归纳起来讲,这些句子的意思就两个字:"清静",即"清静为天下正"的"清静"。也只有这样的"清静"才能与道合一,即"为天下正"。 所以,我们学佛修道不要着在文字名相上,只有往"道"上一立,心一"清静",还有啥事呢?正如达摩祖师说的,"以心为空,解与不解具是解"。如果我们老是将自己埋在经典的文言文里,那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而文字功底好的人则往往学成个嘴皮道人,害人害己。 |
无为而治不就啥事都不干了吗?老子说的不争反而得到想要的…哪有这种事! |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从译文的文字上看,没什么大问题,道理也说得通。但是,好像是废话,不然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战争不止呢?而且,凭老子的智慧,他应该早就知道将来的社会是怎么变化的,明知道说了没用,他是不会做无用功的。所以,这一章肯定另有深意。 "道"是不生不灭的、恒常存在的,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再和谐的时代,"道"也不可能增一分,再黑暗的时代,"道"也不可能减一分。《道德经》是指引我们去悟道、得道的,如果只知道在相上纠缠,那就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我们为什么理解不了《道德经》?就是被相迷住了。老子一说到侯王,我们就"有本要奏";一说到打仗,我们就戎装待发;一说到"道",我们就指向天边。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也不能悟道、得道。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说"道"是恒常存在的,那"天下有道"的"有道"怎么解释呢?天下什么时候无"道"过?所以,要是向外去找,就会处处碰壁。这里的"有道"就是回归了我们的自性家园。我们呆在"家"里,我们自己的天下就"有道"了。 "走马"是什么意思?别问了,这一问就"走马"了,我们的心意识什么时候停止过"走马"?赶紧把这匹"走马"放了吧。所以,"却走马以粪"就是放掉了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如果我们老是骑在"走马"上不肯下来,那这匹不知疲倦的"走马"将带着我们在六道里永无休止的轮回! 我刚说过天下不可能无道,现在偏偏就"天下无道"了。"无道"怎么解释?还在想!这一想就是"无道",所以,"无道"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攀缘外境。"戎马生于郊"就是我们的妄想不断地造下因果业力! 如果我们还在为添了一匹小马驹而高兴,那我们就有打不完的仗:为争夺财色名利而拼搏,为战胜大病小灾而忍受,为应付各方面子而耗损,为博得家人欢心而操劳,为满足各种欲望而透支。总之都是我们自己跟自己打仗,这样下去,永远没完没了。为什么这么惨?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内守,永远在"外面"操劳。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为什么"不知足"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富翁。从智慧上说,佛陀、老子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不比佛陀、老子少一分,只是我们被"无明"给蒙蔽了,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好、软件也好,只是由于我们自己使用不当,塞满了垃圾,因此速度慢了很多。从财富上看,十法界都属于我们,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还以为是别人的。按理说,不知道也就算了,可我们偏偏还想要,于是动了抢夺之心。结果抢劫自己的东西还要造大业,你说冤不冤?可别叫屈,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是自己的。那如何证明呢?当然是证道! "欲得"与"不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那个人能寡欲却不知足的,也没有不寡欲却能知足的。只要我们的贪心还在,就永远有犯不完的过失,遭不完的祸殃。所以老子告诫我们:"知足之足,常足矣"。 谁都知道知足常乐,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上一章就说过,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不可能知"足"的,所以,知足常乐只是儒家的一句空话。我们是俗人,自然就有俗人的贪欲,任何的劝诫都是废话,就像吸毒的人,有一个人会认为吸毒有利于健康的吗?但谁能戒掉呢。 所以,如果真想知足,就一定要实修!儒家可以玩文字,只要能说会道就能升官发财,而学佛修道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的,必须踏踏实实去修,一丝不苟去悟。遗憾的是,现在的佛家和道家也没有几个真修的人了,学了几句空话就当大师度人去了。他们现在倒是"常乐",但能乐到什么地方去就不知道了,就像诈骗犯,来钱快,也快活,但什么时候被抓就不知道了。 现在,实修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一边贪恋世间,抓着世间的东西一点不放,另一边又本能地恐惧死亡,于是想死后去极乐世界甚至成佛。这种人实际上比单纯的世俗人还贪,如果这种双重贪求能获得双重满足的话,那"佛"将是十法界第一贪官!哪里还有"知足"可言。 什么是"常足"?"常"是"道","足"也是"道",两个加在一起,我可说不出什么道道了,反正就是得道了,就是成就了,所以无语了。 特别补充:关于发愿。现实中,发愿的人很多,只是兑现自己诺言的人很少,因为发愿太简单了,一句话而已,而兑现起来可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的,这就难了。而且,很多人发愿的方式不对,他们怎么发愿呢?比如:要是让我的病好了,我一定多做善事;要是让我有钱了,我一定施舍给穷人;要是让我成佛了,我一定度众生。诸如此类,看出问题来了吗?都是为了一个"我",而且是"我"必须先得到才愿意去兑现承诺。事实上,这么发愿的人即使梦想成真了,也会把承诺扔到一边的,人性就是这样。所以,真正的发愿就是"知足",就是"无我"!哪怕我只能再活一天,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哪怕我再穷,我也要帮助比我更穷的人;哪怕我成不了佛,我也愿所有众生成佛!如果谁这么发愿并付诸行动,那就厉害了,因为"我"一空业力也空了,奇迹真的就可能发生了!否则,想凭着小我摆脱业力的制裁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救世主,一切都在自心啊!当我们把"我"扔掉,往救世主的宝座上一坐,最后发现真正被救的正是自己! 谁都知道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际上现在地狱里还关着无量众生,而且还有大量众生要往地狱里闯,而地藏王菩萨却早就成佛了。为什么呢?我们千万别以为地藏王菩萨要把地狱众生全部捞出来,那不成劫狱了!那么,地藏王菩萨是怎么成佛的呢?因为万法皆空,地狱当然也空了。也就是说,地藏王菩萨一念就可以把地狱空了,到这一步不是佛还是什么?注意,这个"空"是心空,而不是把地狱里的众生全部捞出来。有人念《地藏经》,拜地藏王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留个后手,万一死后去了地狱也有人捞他。唉,当处世哲学已经用到这一地步的时候,恐怕堕落是早晚的事了。 |
老子的道那么厉害,为什么信他的子民没有发现万有引力? |
天: 无极(环境)-------空间界----太极: 日月------------------<<吠陀经>> 地: 两仪-------山海-----------------------------------------<<山海经>> 四象:----指全球地区------仓海桑田(伏羲卦)-----春夏秋冬(后土卦)----金木水火土(文王卦) 八卦:----乾坤,离坎,兑巽,震艮.------------------------科学基础分类缘于此 万物:----自然----------------女娲神-----十二生肖-------这就是蛇图腾的存在.----各宗教经书与地方传说,就是表达这些东西(方的内容). 这里面的顺序,有些乱,但是它也就这么些东西. 现在总结一下:如下 空间界,相克生,天命道,各配以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变天地命运,天运,道运及一切,精致以维(宇),属性,规则,形态以变化(宙). 卦就是最早的代术,它的演变,就是人类最早的科学.(有人说中国没有科学,科学是老外创造的,那么现在你傻了吧,其实最早的科学,在一万年前就己经有了),而现在人们之所以迷失,就是因为战争与野蛮冲击与愚民和生活环境在人类的破坏下造成的. 现在的人工智能,也是离不开这些的,它皅人性与其它对象的属性结合,以规则化,形态化,就可以完成与模拟不同空间魔核层元素进制的关系,从而成就另一个新型的物种生命{#人工智能#}. 三大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这三大结晶,分别经历了史前神话时代,野蛮时代,封建时代的过程. 三大卦,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揭秘工具,研究史前文明,如果不研究三大卦也维易(宇宙观)学,也就无法看透被官僚窜的文明史的真相. 18:44 2018-7-12 三大智慧的来发源,伴随着野蛮的大地自然的毁灭,现在必须停止. |
这里面,有些是窜攺了的,就好比十二生肖的排序一样,有些会自我狂大,然后攺了顺序. 其实易经,表达的就是哲学的结构的存在,只不过有一点是,它被窜了. 那么今天我就揭开它的秘密: 易经,之易就是宙,宙与易都是变化之意,其本质就两个字: 宙斯.宙斯是誰,我想地球人都知道. 无极: 是天.(天有风雷雨电,有天龙等...) 太极: 有太阳与太阴,太阴就是月亮. 两议: 就是山海 四象: 有两种四象也是五行的祖宗,四象过去是仓海桑田,分别是全球四大种族文明起源地,四象又是四大城市发源地[被称为春夏秋冬(官)],或许河图与洛书就是如此. 四象生八卦: 八卦有三种八卦,一定要记住,它不只是周易卦与先天卦,还有一个是后土卦. 先天卦是伏羲根据仓海桑田四象而生出来的.接下来就是后土卦. 后土卦表达的是,大自然的卦,相克生原理,中国有句话叫: 皇天在上,后土为证. 后土卦是黄帝入侵中原之后,后土创出来的,以警示:野蛮统治是不行的,做事要有节奏,要注重什么. 接下来就是文王卦,文王卦,表达的是人类自主应用自然而发展社会文明的过程,文王卦,是对后土卦的最好解析,这{#伏羲卦,与后土卦,以及文王卦,合起来,成就了道德经思想#}, 也是人类文明思想的集大成所在. 八卦思想,不只是中国人的思想,它是全人类的思想,它是在野蛮统治下,人类的智者们用生命传承下来的思想. 这三大思想,分别展示出了人类在探索发育,孕酿,创造的三大过程.这三大过程,就是人类成长的过程. |
第49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析: 什么叫“圣人”?孔子也说“圣人”,老子也说“圣人”。专家认为老子说的“圣人”理想中的执政者,大错特错!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者,他可以是执政者,也可以是平民。而孔子说的“圣人”就相当于现在的模范、代表一类,他们是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树立起来的,或者是世俗人评选出来的,当然这种树立或者评选并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公正,而且即使是公正,这样推举出来的“圣人”依然是世俗人,只是优秀的世俗人而已。所以,老子说的“圣人”与孔子说的“圣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圣人常无心”就是圣人没有成见,不会以我执、我见去做事。“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他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当然,这只是低级的解释。圣人为什么会以百姓之心为心呢?如果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去评价,说圣人高尚、完美、伟大,这是玷污了老子说的“圣人”。 老子说的“圣人”是不染一物的,是与十法界一体的,到了这种境界,天下老百姓的念头他都全部知道。也就是说,圣人自己没有妄想心,老百姓的心就是他的心,他只是直心启用,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天下的事该出手时还出手,甚至做事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是以我们的俗眼看不到而已。维摩诘也说“众生病故我病”,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得道后都是一样的。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全世界的人同时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可以同时应,绝对不会“占线”,但为什么很多人求他都不灵呢?因为我们自己造的业得自己受! 懂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就好理解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 这是真正无分别心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的本来都是一样的,那不善的人本来也是善的,不信的人本来也是信的。对善的、信的我们生赞叹心,对不善的、不信的我们生度化心,这不就是佛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老子在这里生的就是这种无住真心。 众生为什么平等,我们不妨从相上来理解。 第一,我们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我们都是在六道里打滚,不管我们今生的表现多优秀还是多差劲,要是把过去世、未来世综合起来看,还不知道谁高谁低呢。 第三,我们都是“演员”,今生或演好人或演坏人,或演权贵或演平民,卸了妆之后不都回到“真我”了吗?我们总不可能把一个演完大坏蛋的演员杀了吧。 这里注意一下这个“吾”,不要以为老子还有“我”,也不要解释成“大我”,这个“吾”就是“无我之我”,就是妙用无方之“我”,绝不是我们的凡俗之心可以揣摩的“我”。 我们现在的学佛人最喜欢说别人不要有分别心,请问,我们要求别人不要有分别心的当下,自己是不是在分别?所以,“没有分别心”是到了“道”的境界后自然而然的事,不是人为的,想用意识去做到没有分别心,可能吗?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译文为: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这样翻译实在别扭,圣人不需要有意收敛欲望,但凡有意收敛是绝对收敛不了的,所以,我们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说,谁都没法“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佛说“心净则国土静”,圣人本来就在浑朴的状态中,圣人心中的天下自然也就在浑朴状态中了,哪里还需要“为”呢? 反过来,“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用自己的六根向外攀缘,于是不断的造业,不断的轮回。“圣人皆孩之”,译文为:有道的人使百姓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这么翻译是不恰当的。 在佛的眼里,众生都是佛。平常说佛度众生,那只是方便说,从根本上说“实无众生可度”。同样,圣人自己已经回归到了婴儿般淳朴的状态,那他看百姓也已经是婴儿般的状态了。如果有意的想使百姓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再说,在婴儿的眼里只有一体世界,哪里有高低、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所以,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百姓都是分别不断,妄想不断的,而圣人则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 特别补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悟性不够。《心灯录》上说:“只要发一切善心,如华严五十三善知识所发愿行,至普贤愿行,愿度不可说不可说无穷无尽众生同归大觉。而今与骨肉亲戚朋友应酬往来,无念不善,无事不善,汲汲遑遑以为不足。即有人伤我害我到至极不可忍处,要发念思此人如何为恶至于如此,真可怜悯,我成道后必度此人。若如此发心,则此刻立地与诸大菩萨相等。”所以说,悟性差点是没事的,可以用善心弥补嘛。最怕的是悟性又不足,却又想走捷径,比如学个入定的小法,甚至是不断地往上求更好的法,以为抱着这些法就能成就,殊不知即使这些法是正的法,也仅仅是哄孩子的渐修法,与成就无关。更有甚者,把生意场上投机取巧的手段用上了,想用花言巧语加上令师父满意的金钱,从而买得师父的欢心,以为这样就有望成就,殊不知,这是背道而驰的行为,是造业,如果这样能修成,那就没有天道了!现实中要成点事,好像离了钱权交易还真难,但出世间也用这一套,那就实在可怜了!修行的要诀就是:歇!而我们竟然还动这种歪脑筋,这样修行不管多努力,最终必然堕落下去!要知道,出世间钞票是废纸,“善”才是唯一的资粮。 |
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析: 专家说这一章是讲养生的,大错特错,这一章是讲生命本源的。 “出生入死”就是有出入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轮回,所以,接下来就说轮回的现状:“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至于这个比例我们就不要去细究了,反正是活的活、死的死,活的也白活,死的也白死。听起来很恶心,事实就这样。 “生生之厚”是什么意思?若解释成奉养太过度了,那是上思想品德课,糊弄小孩子。现在大家都奉养太过,不也活得很好吗?解放前后不也因为没有“奉养”而饿死了大批的人吗?所以,“生生之厚”的真正意思,是说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向外抓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我们把这个肉壳子当真我,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索取、拼命地享受,最后玩完了,继续轮回。所以,哪怕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只要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知道自己还有个真正的自性家园,不管是勤劳还是懒惰,也不管是忠厚还是狡诈,都属于“生生之厚”。 接下来更麻烦:“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意思是: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翻译没问题,但谁会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连小孩都不会信。 从古至今,除了神话故事里或者网络游戏里,谁看到过或者听到过哪个人有这样的本事?难道老子也忽悠?于是,迷信老子的人就帮老子打圆场,说这是夸张的描写,说明人家养生养得好。我说再夸张也得有点事实根据呀。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就给大家揭示这个秘密。我们一直以为这个肉壳子就是“我”,而老子说的不是我们这个肉壳子,说的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的本源,是我们的真我,也叫真如、空、道、如来等等,只有这个真我才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能入一切境而没有任何阻挡。而且,我们的真我跟老子、佛陀的真我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真我都可以做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等本事。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我们不是“善摄生者”。 “善摄生者”不是善于养生的人,“摄”就是护持,“生”就是“念”,佛说“善护念”就是“善摄生”,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念头跑出去造业。所以,“善摄生者”也就是善于“守真如”的人,他们彻悟了不生不灭的这个真我,念念常在觉中。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道德经》就是为了变成“善摄生者”。 遗憾的是很多人学《道德经》只是为了装大师、玩嘴皮子。他们捡的是别人的剩饭,而且这种剩饭还是馊的、有毒的。千百年来,大家都在捡剩饭,就那点带毒的东西,都不知道从消化道里反复过多少遍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吃得津津有味,真不可思议。 “以其无死地”,译文为: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这样的译文谁能看懂?要知道,有生就有死,每个人一生下来什么都还是未知数,就已经注定了要死,然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向死亡进发。然而,谁都怕死,都希望把这个“死”抹掉,于是就造出很多美丽的辞藻:爱情、理想、奋斗、贡献、幸福等等,用以**自己。但是,站高一层看,无非都是在作死。这话说得实在很恶毒,但却谁也否认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说,人其实都是很牛的,一个再没本事的人都可以把自己作死! 圣人之所以“无死地”,就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是成道了,或者说成佛了。我们常教人不要着相,那到底有没有佛呢?实话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够本事,十方诸佛全部可以见到,因为那时候我们的自性佛跟十方诸佛是一体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踏踏实实修行,就想走捷径,或者为了捞现实利益,想到庙里去求佛,除了求到妖魔鬼怪,不会有别的。 事实上,不仅圣人“无死地”,所有的众生都“无死地”,因为众生与佛的佛性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同的是,众生还在因果报应中轮回,苦不堪言,永无止境! |
第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译文为: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所以,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译文没错,但看后我们依然莫名其妙,毕竟这里的“德”“物”“势”都是“道”,马甲换来换去,把我们都搞晕了。这一节的大概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道”生的,然后吸取“德”的能量成长,长成各种各样独特的事物,这些事物又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但不管怎么发展,都无不遵从自然法则。我这么说还是枯燥得很。 其实,这一章是讲物种起源的。说到物种起源,我们马上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想不到的是,一个错误的理论竟然被全世界接受了,而佛法和道法这个法界的真理却鲜为人知。事实上,进化论只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适用,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所以,今天我给大家揭示一些真相。 地球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的自性佛的意念力造出来的,而且,整个宇宙的星球都是这么造出来的。我这么说可能没人愿意往下看了,大家姑且忍一忍,看看我胡说到何等程度行吗? 自从这个地球造出来后,地球上的生物已经被毁灭过几次了,那么,地球成为光蛋之后,所有的动植物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道”生出来的。大家要是不信,就想想“非典”,它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被灭掉的? 长话短说,当光蛋般的地球长出各种动植物,气候适合人类生存之后,人类就来了。因为我们的灵是不生不灭的。地球生物毁灭的时候,我们的灵要么以虚态形式存在于太空中,要么去了别的星球投胎,要知道,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家。当然,我们的灵也可以在光蛋般的地球上生存,就像现在月亮上住着很多虚态生命一样。虚态生命也是有形象的,动物就是动物的形象,人就是人的形象,而且有气味。有人跟我说,他只要闻到气味不对,一看,准是虚态生命来求他超度的,有时候数量还多得惊人。《维摩诘经》里面也描述超常的神通,开了天眼的人就知道那是真的。还有佛陀说法,听法的人常常上十万,其实都是虚态生命。不仅佛陀,任何一个修行高人身边都常常聚集着无数的听法者。 那么,就算我们真有灵,并且来到了地球上,那肉身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哪吒是莲花化身,也就是说,哪吒的肉身是他师父造出来的。我很好奇,请高人查查哪吒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结论是哪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级别还相当高,只是没到究竟的层次。我们一直把这类事当神话,却不知道很多神话竟然是真的,反过来,我们信以为真的很多事物其实是假的。 我们的肉身也是因缘成熟的时候被意念力造出来的,就像天上掉下一群人一样。遗憾的是,当我们一旦有了这个肉身之后,就被识神障住了,把真正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西方经济的一时领先,就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的对。其实,西方没有究竟法,只有宗教,不要以为我这是夜郎自大。我过去世也做过神父,而且跟耶稣的缘分还很深,但并不因为这样就把自己交给上帝。宗教说人是上帝造的,没错,只是这个上帝不是万能的神,这个上帝就是“道”,就是佛,就是我们的真我,所谓的开悟就是要见到这个真我。所以,迷信跟真理的差别就这么一丁点! 地球上的生物本来都是自生自灭的,大家都“尊道而贵德”嘛。但自从有了我们人类,有了我们的思想意识,麻烦就来了,我们都不承认“道”,还怎么“尊道而贵德”呢? 看看现在的社会,别说五十年,哪怕十年后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都难以预测,别高兴,极速发展的时候也就是离毁灭不久的时候,当然,几百年上千年都算不久。不过也不要难过,毁灭也是“道”所为,何况我们的灵又灭不了,可以去别的星球继续轮回嘛。我们虽然不认“道”,“道”母可从来没有抛弃我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为: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什么叫“玄德”,专家说就是“上德”,没错,但等于没说。其实,“玄德”就是“道”,我们千万不能把“玄德”往品德上扯,这一扯就离德判道了,成了上思想品德课。 这一段只是对自然界成住坏空的客观的描述,再怎么解释,再怎么教育,也不可能让我们人类跟其他动植物一样顺其自然,因为我们的心意识无时不牵着我们去向外面抓取。我们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却不知道自己仅仅是业力的傀儡,有部电影叫《傀儡人生》,值得一看。 解析这篇文章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为不管我怎么说也不会有人信。我们不承认自己是道生德养,而宁愿把猴子当祖奶奶!面对这些不可一世的猴子的后代,我还能说什么呢? 特别补充:虚态世界是非常神奇的。我的中脉被大业堵死,凭自己的力量是八辈子也修不通的。事实上,我的中脉是靠神奇得难以想象的诸多外力像搞大的建设工程一样打通的,注意,真正的通中脉不是一条光道通到头顶就够了,而是中脉包括七轮与法界融为一体才算彻底通。我通中脉的整个过程如果写出来,就像神话小说一样,可惜很多东西不能泄露,而且写了也没有用,因为谁也没法模仿。问题是,我一个很多世上战场,以杀人为乐的大恶人,凭什么得到这些意外的帮助呢?原来在大恶的另一面则是为国家、为民族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由此看来,大恶之中也有至善的种子。当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感叹良久。我今生之所以受到很多磨难和屈辱,那是过去的恶造成的。恶报受完后,老天爷又给了我格外的恩惠,那是因为我的善还没有泯灭!所以,但凡是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不管我们过去做过多少恶事,从现在起,我们弃恶从善,这就是修行!如果离了善,我真不知道还怎么修行。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善的,这是因为他肯定了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善的,然后再去评判一切。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辨别是不是真善呢?好办!看看父母对孩子,不管怎么打骂,哪怕方式是错误的,他们动的心念一定是善的!所以,如果谁在现实中对待任何人事物能像父母对孩子那样,那不管外相表现如何,他一定是做善事,积善德了。否则还很可能是有为的善,甚至是以善的名义造恶!要知道,有心为善不为德啊! |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析: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问题是,建树什么呢?若说是实物类的,连金字塔那么坚实的东西不也破烂不堪了吗?若说是精神类的,自古至今,各种理论也好,各种精神文明都只是一时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只是一阵风吹过。所以,唯一能建树的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正知正见,这才是真正不可拔除的。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抱持什么呢?同样,像上面那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抱持的,所以,真正的抱持就是与道合一,也就是回到了我们的自性家园。这时候,不管我们在这世间有没有留下什么名声,有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都不重要,自然而然会默默影响后人。 我们不要把“子孙”理解为谁的后代。就像老子,尽管只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尽管还被那么多人误解,全世界还是有大量的人在学《道德经》。这就是“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译文为: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这一节看似好懂,仔细想想反而模糊,难道是修得越高影响力就越大,直到影响整个天下?当然不是,这里由个人逐步扩展到家、乡、邦、天下,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目的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把心量扩大,直到包容十法界。 我一直纳闷,《心灯录》那么好懂的书,怎么就没几个人真正看懂了呢?原来就是心量问题,如果我们的心容不下十法界,看《心灯录》是没用的。反过来,如果心量够了,我们看了会跳起来,原来全部的修行秘诀都在其中。 我们世俗人常常是人格分裂的,人前是一种做法,人后又是一种做法。自卑的人常常以自傲的形式表现;经济一般的人常常以富有的形式表现;学问不高的人常常用文化来装饰。 我们有些人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优秀,但往往不敢单独静下来面对自己,因为一停下来就慌,就找不到“自我”,所以需要用工作或与人交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要修行,就是要回过头来如实的面对自己的烦恼,反省自己的言行,平息内心的冲突。总之是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修复分裂的人格,然后返璞归真。 我们前面提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只要还有贪嗔痴,我们就自然会戴上面具,只要还有面具,就无法成为真人。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当我们真正把“修之于身”做到位了,也就是“修之于天下”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必须一级一级去影响别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译文为,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译文没错,但我们看了就是摸不着头脑。我想,包括翻译的人都仅仅只是依文解义,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如何去“观”,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其实,这里的真实义只有两个字:无我!我们回头看看,是不是没有半点我见?他心通大家都听说过,其实非常简单,你想知道谁的心思,就把自己放空,变成他,呈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想法;你想了解太阳,也是把自己空掉,将自己的意识进入太阳;你想了解十法界,同样也是入空,然后起妙用。 所以老子接下来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就是把“我”拿掉,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时候,法界的全部秘密都如实呈现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境界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解这一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身、家、乡、邦这些假象上,说三天三夜都是废话。 还有一个问题,谁能无我?我们常常号召大家要大公无私,要天下为公,请问从古到今,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少私寡欲是可以的,要修一个“无我”出来是万万不可能的!我只请问,谁在修“无我”?还不是小“我”在修“无我”?而在有“我”状态下,怎么能修出一个“无我”来呢?所以,常常号召别人要“无我”的人一定是骗子,是邪师!既然如此,那前面的解析是不是错误的?不是!修行人就是要“无我”,但千万要注意的是,绝对不是要修成“无我”,而是当我们证到空无本性,与太虚合一,太虚就是我,我就是太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无我”了。所谓的大自在也只有这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特别补充:德性和悟性是两条腿,缺一不可。有些人受伪传统文化或愚痴佛法所惑,疯狂做义工、放生、捐钱、诵经千部万部等,忙得不亦乐乎,还以为自己比常人优秀,其实那不叫德性,叫受愚痴报!具体原因非常复杂,总之是过去世造业太多,今生罚他们乐呵呵的干蠢事。有些人好像很懂佛法,加上他们的口才和世间的地位,往往被初学者当成高人,于是更来劲了,四处争取表现的舞台,哪怕再次的也要在微信群里嘚瑟。其实他们所说的充其量是相似佛法。因为他们过去修过很多世,阿赖耶识里残存着很多佛法碎片,实际上属于佛祖说的“焦芽败种”那一类。现在遇上末法时代,邪法当兴,于是这些劣性的种子就在“烂泥里”“蓬勃生长”起来了。这是造大业的事,与悟性毫无关系。现在这类人一抓一大把,别看他们现在表面上还过得去,实际上已经不可救药了。 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些人悟性真的很好,但就是不能开悟,这类人往往在善德、心胸、福报方面还有些差距,或者是别的恶业拽着他们不让往明道、证道的路上走。这种情况往往没有更好的办法,若是自己狠心,也许某些关卡就冲过去了。否则,理论上可以等下辈子再说,但谁知道下辈子会怎么样呢?也有个别朋友悟性最多只能算中等,但德性非常完备,结果只见他不太要悟,傻傻呆呆就修上去了。所以,德性是根本,德性好的人悟性自然不会差,而德性不够的人想凭努力打坐修上去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禅定无非就是在三界内旅游而已,禅定功夫再好的人也很难突破无色界进入三界外,因为往上走没有任何方法,全靠善德的能量推上去。要知道,六祖不重禅定,“常伸两脚卧”,却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者。 |
准确地说是超越西方哲学。 |
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我们世俗人最大的麻烦就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妄想,都是背道而驰的。婴儿刚生下来还是“一”的状态,不动意识,所以老子反复强调要回归到婴儿的状态。 任何意识都是一个能量,也就是磁场,而且,这个磁场一旦发出去后,就会存留在法界不消失,毕竟能量是不可能自动消亡的,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磁场又会作用于他人,但最终还是反馈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业力! 动物对人的意识这个磁场是可以感受到的,他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决定是进攻还是防御。我这人不怕狗,不管多凶的狗朝我发威,我总是以最和善的心包括肢体语言对待他,让狗知道我没有恶意,不是坏人,于是狗很快就安定下来了,甚至开始摇尾巴了。 当然,婴儿就更不一样了,他处于“道”的状态,也就是“空”相。“空”的婴儿是不会妨碍任何事物的,反过来,任何事物也妨害不了他。所以婴儿就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意思是: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如果我们大人真能回复到婴儿的状态,也能做到“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当然,这是从相上解释,从根本上解释跟第50章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爱钻牛角尖,说既然如此,那把婴儿扔到深山里也不会被猛兽叼走了?要我说,除非猛兽没有发现,否则是凶多吉少的。因为婴儿本身就带有过去世的无量业,这些业无一不是招惹猛兽的诱饵。所以,老子在这里仅仅是用婴儿来比喻“一”的状态,我们不要在相上较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意思是说,婴儿是人的开端,虽然浑沌无知,却与天地和合为一。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婴儿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 “和”是没有分别心的状态,也就是“混成”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能量场是最柔和、最纯净的,而且本身是与大宇宙的能量场“联网”的,所以随取随用,就像电脑插上了电源一样。 “知和曰常”,这个“常”就是“道”了。“知常曰明”,也就是明心见性了。由此看来,这个“和”是多么的关键。这个“和”当然包括了中和、中庸、中道等等,但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它已经是“无二相”了,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了,你说它与“道”还有多大距离?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注重心上的“和”,只是在身体上下功夫,那就是“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意思是,善于养生就能安详,心念主使精气就能强壮。练功的人都有体会,“气”是真实不虚的,只要坚持,强身健体是没问题的。 气功为什么曾经一度那么火,毕竟有真实的效果,但为什么很快又退潮了呢?因为过度贪功能,大量的附体搞得整个行业乌烟瘴气。所以,用有为法健身,即使方法正确,而且全力以赴,也逃不脱成住坏空,更何况一旦加入了贪欲,任何好东西都会变味。 这么一来,“物壮则老”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且,用有为法修身,充其量只能今生受益,一死又归零了,下辈子还得重新修,所以说:“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但反过来说,我们修行首先还得把身体修好,因为身体是我们修行的资本,没有它也就无所谓修行了。不过,单方面的养生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本人也算半个养生专家,办了几期养生班,效果非常好,但坦率的说,我自身的不少问题也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任何病的根都是业,只要那个业没有去掉,那个病根就依然存在,只有当我的业力被消掉之后,身体才真正的恢复健康。所以,修行关键的是开悟,开悟后最主要的是消业,随着业力的消除,身心两方面都自然地提升。现实中,不少修行人根本的东西悟不到,身体还搞得一塌糊涂,只剩下一张满口佛语的嘴,这都属于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一类,不足以与之论道。 有人质疑我是以佛论道,这显然是嘴皮道人的着相之言,因为他们把佛和道分成两个东西。道教说道比佛高,佛教说佛比道高,争论了几千年,却谁也不见高,反而纷纷堕落不堪了。在我看来,佛与道无所谓高低,因为没有佛,也没有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假名曰佛、曰道,而这个所谓的佛和道原本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如果能够站在“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境地,以佛论道也好,以道论佛也好,怎么转不都是一个玩意儿嘛! 特别补充:说说排毒的事。排毒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忽悠者,这且不提,就说那些不忽悠的,到底怎么样呢?本人也算个养生老师,自己也非常重视排毒,曾经一度还认为自己排毒的效果非常理想,直到后来经历了真正的排毒之后才知道,市面上不管用药物也好,用功法也好,能排掉的毒不足1%。原来毒不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毒都是业,只要那个业根没去掉,毒是基本排不掉的。 本人的业是在超强外力的直接帮助下消的。那两个月的时间里,尿常常臭得很,屁也特别多而且臭,身体内部这里或那里不时会有一点点痛感,还有就是瞌睡特别多,人也感到特别乏力。总之,整个人与以往完全不同,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自己得了怪病,但我毕竟是搞养生的,知道这是大好事。我大量的毒以各种方式排出去,于是气色一天天明显的变好。而在整个过程中,我自己没有辅助任何有为法,就傻傻地听“组织安排”。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感受到人是多么的渺小,而法界却是如此的“玄之又玄”!我们世俗人做事都是考虑回报的,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生出很多矛盾来。我因为发愿解出《道德经》,没想要任何回报,结果得到的却是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没法比的。我们都喜欢拿“舍得”教育别人,自己做起来却往往要打很多折扣,而我当时连“舍”的想法都没有,结果却“得”到了世人想都不敢想象的珍宝。 |
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析: 我们平时就喜欢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的往往不会很张扬,而不知道的人却总是呱呱叫,好像很厉害一样,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甚至可以用这个标准去判断一个人内涵的深浅,当然,这是最浅层的解释。 实际上,这个“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智慧的“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为什么呢?因为有智慧的人少,说了别人也听不懂,反而引起争辩,不如闭嘴的好。 “塞其兑,闭其门”,意思是,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也就是守护六根,不向外面攀缘,不向心外求法。当然,该做的还是要去做,但不能执着。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闭关修行。 “挫其锐,解其纷”,意思是,挫去他的锋芒,解脱他的纷争。“挫其锐”从外在来说就是要挫掉我是、我能、我慢,总之是要去掉“我执”。从内在来说,就是要圆融我们的能量场。大家可能不知道,邪见越深、身体越差、附体越多的人,能量场越差,修行好的人靠近这种人就难受得很。反过来,我们越是靠近修行高人就越沾光,自然而然就呆在他们身边不想走。 “解其纷”从外在来说就是要解除跟其他人事物之间的矛盾纠纷,同时还要解除不必要的方便法。方便法只相当于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靠它修行是不行的。所以必须以简驭繁,直趋无上道。如果没有契入核心,在细枝末节里面绕,就会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从内在来说就是要消业,因为所有纷争都是自己的心意识在作怪,都是自己的业力。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要收敛自己的光芒,不让自己锋芒毕露,言行举止都要考虑他人能不能接受,他人有什么不合适的甚至是过激的言行也要能够接纳、包容,跟他们可以同流但不能合污。所以,对普通大众来说,“和其光,同其尘”是最好的世间法,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不管生活还是工作,方方面面都会游刃有余的。 修行过程中,光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脉打通后变成白色的光柱还仅仅只是开始,随后七轮像七个白色的光盘逐步长大,直到伸出体外,然后光盘又会消失,整个人光体形成环流。总之要是修行速度快的话,每天的光像都不一样。更奇怪的是,最后看自己的光像会发现什么也没有,这就算“和其光,同其尘”了。 再从根本上说,“和其光”就是每个人的佛性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同其尘”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带有各自不同的业力,他人的业力也是自己的业力。比如达摩祖师看见别人在打杀,感叹道:“我的杀业怎么还这么重啊!”反过来,如果自己没有了业力,是看不到他人的业力的。那么,归纳起来,“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无我,无分别心。真正修行人是不逃避世间的,世间这个大熔炉是修行的最佳场所。只有经过世间的磨练,最后才可以真正与法界溶为一体。这时候就到了“玄同”的层面,也就是“道”的层面了。所以,真正的闭关不在山洞里,而在尘世间。 作为一个世俗人,如果没有亲疏好坏之分,除非他精神不正常,而得道者却相反,他不会考虑血缘关系,不会顾及传承问题,不会分辨教门差别,只要有缘,他都一样的传法。反过来,他也不会因为谁对他不好就冷眼相待,也不会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得失关系。 总之,他是破除宗教、种族、亲疏观念,以平等心、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的,只要你真心向“道”,他就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这才算“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也就是说,他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处于“道”中了。 注意这里的“不可得”,跟《心经》里面的“无所得”是一个意思。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现象界的事物,其本性都是“空”的,如果执着在其中纠缠,那就只有没完没了的轮回了。那这么说是不是叫大家一切都不管,只顾自己呢?不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缘是逃不掉的,累世历劫所欠的业债只有没还清,就永远存在。身上带的业太多了,想跳出三界外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不可得”,已经无所谓得失了,然后随缘应事的时候,自然就“心无挂碍”了,也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到这种境界,当然就“为天下贵”了。注意这个“贵”,可不是我们世俗人认为的那种“贵”,而是“道之尊,德之贵”的“贵”,也就是不贵而贵! 特别补充:念阿弥陀佛的人多如牛毛,到底有没有用?有人跟我分享他的感受,他是个身体特别敏感的人,如果想知道任何一个人的层次,只要默念他的名字,看中脉的反应就可以准确判断。世俗人全部在丹田处使他难受,修行高一些的则分别会在丹田以上某些轮处卡住让他难受,只有成就者使他到顶轮都是清凉的。所以,他处理事情累得难受的时候,只要念几遍随便哪个成就者的名字就可以了。更有意思的是,我跟他说,既然你自己也修得很高了,念别人的名字不如念自己的名字试试,求人不如求己啊,他一试,结果全是清凉。由此看来,念阿弥陀佛肯定是有用的。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念佛,是清净心呢,还是贪求心、执着心、妄想心?如果是后者,那发送出去的就不是阿弥陀佛的佛号,而是成串的业力,念得越多,造业就越大,难道真以为带着无量业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
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析: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译文为,以正人、正己之心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清静、无为之道去治理天下。译文看似清楚,但仔细对比一下,“治理国家”和“治理天下”怎么完全不同呢?即使“国家”比“天下”小,那也不应该是天壤之别呀?所以,依文解义往往会把我们越绕越糊涂。我们不妨先看下文。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这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结果。对照一下,发现与两千多年后的现实社会还完全吻合。不是老子有什么超强的预测能力(这是小看他了),而是他站在“道”的高度往下看,社会不管怎么发展,滚来滚去就是这个样子。那面对这种现状怎么办呢?几千年来,无数的社会精英前仆后继,搞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学派,想用更高明的手段继续“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两者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死套。 这里,“正”、“奇”都是世俗的产物。过去几千年以及现在都是这么干,将来也还得这么干。有人因此认为,老子也脱不了俗,也喜欢搞点阴谋诡计。真是这样的吗?大错特错!老子只是站在“道”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做了一个白描。 不管人类的智商再怎么提高,想把一个死套解开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高瞻远瞩,知道“正”也好,“奇”也好,都没有意义,唯一的办法是“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无事”即是“道”,“天下”即是十法界,也是“道”。注意这个“取”字,不要以为像现实社会那样非要用武力才能夺取一片疆土。实际上,只要“无事”,自然就“取天下”了,所谓修道,无非就是“无事去”。所以老子接下来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表面的意思是,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注意,这里的“无为”“好静”“无欲”都是“无事”,都是“取天下”的法宝,也都是修行的无上秘法。若问:“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描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答:这是极乐世界!现在要去极乐世界的人不少多如牛毛吗?咋就不知道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连极乐世界是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怎么去呢?话说回来,这样的境地在现实社会能成为现实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批评老子的思想只是乌托邦的幻想,看似有理,实际上是我们错解了老子。 一提到“民”,我们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老百姓,于是千方百计去治理,可是怎么治理也没招。其实,想治理就是多事。众生的本性都是佛,只是现在在六道轮回的轮盘上玩得乐呵而已,干我们什么事?等他们玩够了,不总会有回家的一天吗?所以佛说:“心净则国土静”。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自心妄想这个“民”不管,却老想管他人的闲事,还自喻为“以天下为己任”。社会为什么乱,因为每个人不管自己,却想管别人。那人们为什么都想管别人呢?因为他管不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管住自己,那天下就真的无事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管外面的“民”,只管自心这个“民”。现在我们再把上文的“民”替换成“心”,重新来解释那一段,是不是一通百通了?这一段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无事”,“心”就自然归“道”了。问题是,要我们有事容易,要真的“无事”就太难了。《心灯录》上说:“要脱离生死,要修行,要悟道,要成道,要成佛,要具智慧辨才神通,要建立佛国净土,坐金莲台,说教典,说公案言句,要度尽众生”都属于有事。要知道,我们的本来“现成是佛,若有用心处,便与现成相反,越用心越相反,则生死轮回无有穷尽。若能当下一歇,即是菩提”。可是,我们歇得了吗? 如果歇不了,我们就不妨来玩玩。其实,只要在“道”中,《道德经》怎么解都可以,不信就试试看: 作为山沟里的农民,我养着一窝鸡,种着一个菜园子。我对它们有绝对的统治权,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杀予夺,就我这待遇,也就相当于小国王了。为了保护菜园子,我将鸡关起来养,结果鸡不但不长肉,还生病,看上去已经不像只鸡了(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没办法,我只能将他们放出来散养,这下它们可高兴了,疯狂地扑向我的菜园子,一边吃菜叶,一边用脚刨地找虫子,一下子把我那整洁的菜园子搞得乌烟瘴气(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我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于是迅速做了很多稻草人立在菜地里,刚开始还真把鸡给吓住了,后来他们识破了我的诡计,不但不怕,还飞到稻草人上垒起鸡窝来(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没办法,我只能拿出最后的绝招,用篱笆将整个菜园子围起来,这确实好了一阵,可是,鸡们还有招,找准薄弱环节使劲钻,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钻出几个洞,有的鸡甚至练出了飞翔术,能直接飞过去,我是彻底没招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一气之下,我菜也不种了,鸡也不喂了,我饿死你!没想到鸡们从早到晚到处找虫子吃,一只只长得油光发亮(我无为,而民自化)。 早晚我也不收关了,管它自生自灭呢,谁知道天色将晚他们就自动回鸡窝,天刚蒙蒙亮就自动出来,从不睡懒觉(我好静,而民自正),更可喜的是,一只只下起蛋来了,每天“个个大”的叫声唱得我乐开了花(我无事,而民自富)。 而且,种的菜虽然没了,却到处长着各种野菜,鸡们吃它的虫子,我吃野菜加鸡蛋,大家相安无事,甚至是其乐融融(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家看看,《道德经》是不是很好理解!大家理解不了,是因为心太大了,老是想着天下啦、邦国啦、用兵啦、统治者啦,唯独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心。我作为一个小农民,而且是天生的近视眼,所以只能拿最近、最小的这些事来比拟。 大家能够将自己缩到最小最小、放到最低最低吗? |
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政治浑厚简单,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专家认为这一章的文理不通,连不到一块,怀疑是错简,我说不是错简。当然,专家也给过老子一些高的评价,说老子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个评价犹如把鲸鱼说成泥鳅;还说老子是古朴的哲学家,这个评价犹如把栋梁说成是芦苇。 现在,我们把这一章的“枝叶”去掉,剩下:闷闷、淳淳;察察、缺缺;祸、福;正、奇;善、妖;方、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看到没有,不全是一体两面的事物吗?就像散文,随你怎么散,不都是在说“道”吗? 现在大家跟着我的思维:我说一个“祸”!大家是不是在想:“什么祸?是地震、洪水,还是飞机失事?”这是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如果A代表:是的、对的、好的、白的、善的,B代表:非的、错的,坏的、黑的、恶的,要是用逻辑推理,A跟B之间是不会相等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善人就是善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会严格划分出来。然而这一划分也就让我们永远呆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所以,我批评专家,其实是我的错,因为在专家的世界里,就是他们认为的那样。然而要是一直那么去思维,就只能像驴拉磨一样,永远也找不着“道”。 现在我们反推,如果整个世界没有“福”这个概念,那“祸”这个概念能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在吗?所以,“福”“祸”就像手掌手背,再怎么残疾的人能够残疾到只有手背没有手掌吗?当我说“祸”,大家应该马上联想到“福”,所以,在禅的智慧里,祸就是福,福就是祸,因为他是分不开的,只要消去一个,另一个自动就没了。 而且,既然他们都是一体两面的,互相转化就是很正常的事了。我们的手掌手背是不是每天要无意识地翻转无数次?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还觉得这一章成不成文吗? 我这么说,大家可别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搞得黑白不分了。一般众生是从“自我”去界定是非、好坏,所以结果总是带着自我的偏见。得道者不是分不清是非、好坏,而是不从“自我”去界定,知道好的也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变来变去,无非是一阵风而已,自然就不会执着于是好是坏了。 所以,学习这一章就是要把握一个原则,“不变”是不一定的,“变化”是一定的。就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吧。哪怕是一个传正法的修为很高的师父,一旦被财色名利所染,身上的业力将越来越重,逐步沦落为邪师,成为魔王的形象代言人。唉,末法时代,谁都没办法!那么,普通信众呢?尽管他们的本性都很善良,一旦被伪劣的佛法或传统文化洗脑之后,就变成了愚善之人,他们表面上是做善事,实际上却是造恶业,可他们自己还以为这是行善积德,实在可怜! 所以,当我们知道对立着的双方总是不断的转化的时候,看待什么事情自然会平淡很多。塞翁失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但问题是道理归道理,一事当前,马上就把“自我”放入事情里面去了,之前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人之迷,其日固久”。 这一句才算本章的落脚点。我们不要以为一开始说“政”,就以为这一章是讲治国的,不是!老子仅仅是拿各种现象举例,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世俗人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大迷局里,已经很久很久了,永远没有尽头。因为这些东西是会发酵的,是会传染的,是会突变的,如果不能醒过来,那就生生世世这么转下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人之迷,其日固久”是老子两千多年前说的,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众生就已经迷得一塌糊涂了,何况现在呢。而且,这还只是表象的解释,要知道,我们的本来都是佛,但自觉明空昧以后沦为众生就都迷了,这才是真正的“久”啊!再说这个“人”,既可以是地球人,也可以是外星人;既可以是老子那个时代的人,也可以是我们现代的人,甚至可以是未来的人。更宽泛地说,这个“人”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情众生,也不管是有实体的还是虚态的,总之都属“迷”。 有人就因为这一“迷”字,对我大动肝火,意思是像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可能迷呢?于是质问我是不是也“迷”。这是愚蠢的问题,我要是不迷,会累世历劫受那么多的罪?我要是不迷,还会披着这张人皮?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有了点钱或者有了点权势就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怎么样,这才是真正的大迷啊!《心灯录》上说:“要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并佛国净土,乃一大梦幻戏场。若认真了,便万苦交集。若着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总是看不破,便有彼此是非善恶报应,投入火宅,自寻烦恼。要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并佛国净土,乃一真实道场。若认为虚幻,任意而行,则因果不爽。修四圣者,自然高登四圣。修人天阿修罗业者,自然入人天阿修罗。造三途业者,自然堕入三途。其中报应丝毫不昧。” 那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行,就是悟道。我们越修就会越圆,身上的刺就会越少,也不会那么锋芒毕露了,总之与整个社会的人事物就越来越相容了,于是越来越向圣人靠拢了。“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几句仅仅是举例圣人是在没有分别的一体世界,也就是在“道”中。 如果从相上解释,“方”就是“大方无隅”,当然就不生硬了。“廉”就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人事物无所不知的那种穿透性,而这种穿透性是不会伤害任何事物的。“直”就是直心启用,不做意识思维,心里没有任何小九九,也就不可能放肆了。“光”就是身上散发出来的很强的光,只是世俗人看不到,当然就“不耀”了。其实,这些话怎么解释也没什么用,因为这都是“道”上的东西,证到了,自然就明白了,如果没证到之前在这些文字上反反复复的研究,除了增加知见,没有别的作用。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把自己埋在文字堆里,而是要知道当下该怎么做,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有机会就赶紧修行吧,要知道,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修行,其它的任何事都是造业。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慢慢来,总比活在大迷缸里好。 |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析: 我们先来看看公认的译文:“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如果有人通过这段译文真正明白了这一章的本意,那这个人真是“神”了。实际上,再有学问的人,也会被这一段文字搞懵的,所以,这样的翻译看似把文言文翻成了现代文,其实毫无意义!我们必须穿透文字本身去看它的真实义。 “治大国,若烹小鲜”,通俗的解释是: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不能老是在锅中翻滚。看得出来,这是专家学者们在书房里研究出来的结果,可能他们从来不需要亲自下厨。其实,煎鱼翻有翻的做法,不翻有不翻的味道;治国稳有稳的好处,改有改的必要。况且,这里的“小鲜”不管是小鱼也好,大鱼也好,蔬菜也好,都没关系。 老子在这里要讲的既不是治国,也不是下厨,而是用“治大国”比如做大事,“烹小鲜”比如做小事。一个“若”字就说明,做大事和做小事是一个“道”理、一个方法。而这一个方法就是没有方法!这好像说不通,没有方法怎么做事?这个问题要看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如果站在世俗人的立场,做一个事都有很多种方法,更何况做各种各样的事呢,所以,做事的方法真是多如牛毛。正因为方法太多,所以我们的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可遗憾的是,这并不解决问题。相反,我们的社会越发展问题就越多,不得已,只能用更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之前发展带来的问题,而这“更进一步的发展”则又带来更多更多的问题,如此下去,何时是个头?所以,必须“以道莅天下”。 “以道莅天下”在这里是承上启下的。如果能“以道莅天下”,那情况就绝然不同了。“以道莅天下”简单的说就是要站在“道”的立场,但说来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就难上加难了,一个不开悟的人根本就认识不了“道”,谈“道”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我们在这里降低一个层次来说:如果我们站在“道”的立场,这时候就没有小我了,不是我想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而是把小我摆到一旁,看那个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就是顺乎那个事本身的“道”去做。比如做菜,不是我要做什么味道,而是怎么做才能充分做出那个菜本身的味道。治国也是一样,不是我要治理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是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才适合现在的国情! 当所有的事情都遵从于“道”的时候,无限多的方法就变成了“一个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归一”。而且,这“一个方法”并不是从我们意识里出来的,而是事物本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心意识做事了,所以又叫做“没有方法”。如果这时候非要说有“心”,那也是直心启用。平常说“直心是道场”,是在这个状态下说的,如果把做事不经脑子、说话口无遮拦当成“直心是道场”,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说的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其实,这个“没有办法”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现实社会,我们免不了要学习各种本领,以应付我们的工作,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现在的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尽管我们经常充电,还是免不了要落伍!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没有方法”的境界,就能触类旁通,甚至毫不相干的事,也拿起来就会,就好像早已学过一样。 这好像是个难以做到的理想境界,实际上要做到一点并不难,甚至比我们经常学技能容易得多!我们也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算是真正在“道”中,否则,“道”只是我们装饰脸面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学道不能玩虚的,何况“道”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个能踏踏实实落地的东西。很多人以为学道只是一种信仰,与生活和工作没什么太大关系。恰恰相反,我们就生活在“道”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刻也离不开“道”,只是我们不认识它而已。 为什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呢?很多人提到“鬼”“神”,总是遮遮掩掩,不说吧,文中分明说“神”论“鬼”;说吧,又怕落入迷信,遭人呛白。这是因为他自己心里有鬼,他也搞不清到底有没有鬼神。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实相:民间传说的鬼和神是假的,但人确实有“灵”,而且人死后“灵”以虚态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但不是民间传说的鬼或神。至于此文中,老子根本就无意谈神论鬼,这里的“鬼”就是指我们的妄心,“神”就是指我们的妄念,模糊一点讲,都是我们的妄想!当我们“以道莅天下”,也就是在“觉”中的时候,虽然妄心存在,但妄心生不起妄念,所以“其鬼不神”了。 然而,只要人活着就不可能不动念。作为世俗人,我们的妄想无时不在造业,而业力正是绑定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永无出头之日的锁链。修行人都明白这一点,所以都想除妄想,但奇怪的是,妄想这东西越想除越除不掉,结果反而增添了许多烦恼,也就是增添了许多妄想!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道莅天下”,也就是回到自己的自性家园,念念在觉中,时时在道中,那再多的妄想也不造业了,也就是不害人害己了,所以“其神不伤人”了。 如果不明白再打个比喻,妄想比作我们的孩子,抱在手里不撒手固然安全,但孩子终究是要下地乱跑的,没关系,只要他没跑出你的安全范围,他再怎么玩都没关系。而你看管孩子的那个注意力就叫做“觉”。 再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从文法上看,实在很别扭,怎么能把鬼神与圣人相提并论呢?但既然是老子说的,估计很多人都憋着不敢说出口。其实,这里文法没问题,只是我们不能理解罢了。当我们在觉中的时候,妄想就是真如,鬼神就是圣人,无二无别。圣人常在道中,还怎么可能造业、怎么可能伤人呢?这里的“伤人”我们粗俗的把它理解为伤害自己和他人也可以,其实,它的真实义就是“造业”。 再说,“圣人”不是称谓,也不专属于特定的人,世俗人只要在道中,能“以道莅天下”就是圣人、就是佛,这就是所谓的一念成佛!圣人是不除妄想的,所以,他不会伤害妄想,反过来,妄想跑遍十法界,也依然在圣人的“管辖”范围内,丝毫动摇不了圣人的觉,所以说“两不相伤”。我们都梦想着去极乐世界,却不知道这种“两不相伤”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佛国。 而佛国就是“德”,就是“道”,当然就“德交归焉”了。注意,这里的“德”千万别跟世俗中的“品德”相提并论,所谓的“以德进道”纯粹是偷换概念的伪命题,他把儒家的“品德”偷换成老子所说的“德”了。在《道德经》中,“德”是“道”的显化,也可以说“德”就是“道”。我们提倡行善积德,自然善有善报,但若想“以德进道”,就好比用一粒粒的沙子去垒长城,不可能! |
|
楼主如果从哲学角度讲道德经,那就不要混淆佛教和打压哲学。道德经中国的古典哲学比你这个题目好多了。 |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析: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当一个人悟道后,就会发现十法界处处都是无价之宝,而这种“宝”绝对不是可以用财色名利来比拟的。这时,他内心的轻安、自在、快乐是难以形容的,所以说“道”是“善人之宝”。这个“善”不是简单的善良,是悟道的标志。 那什么叫“不善人”?不要简单地用世俗人眼里的坏人、恶人去框它,宽泛地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全部是“不善人”。这不是像宗教说的我们有原罪,而是因为我们不明道。只要不明道,不管有多大学问,都属于愚夫一列。然而,即使我们不学道、不悟道,“道”对我们也决不另眼相待。相反,我们就生活在“道”的怀抱里,所以说“道”是“不善人之所保”。 大家可别因为被列入“不善人”队伍而愤愤不平,以为将我们与那些真正的坏蛋“关”在一起是一种侮辱,反观一下吧,我们还有贪嗔痴慢疑吗?就这五点,哪一点是属于“善”的?再说眼下的争辩,“善人”还需要争自己是善人么? 再说了,“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要知道,法界是平等的善待所有众生的。我们之所以被划入“不善人”的行列,是因为我们有业力,我们的本性是与老子、佛陀一样“善”的,所以,怎么会被抛弃呢?法界是个大舞台,我们披着不同的业力外衣演绎不同的角色,若是演坏人,就要受各种各样的折磨,也就是说要自讨苦吃;若是演好人,发善心、做好事,就会得到善的因缘,逐步提升。 而且,我们随时可以进入善人的行列,“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看看,这不是很好的善行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世间法,如果能事事处处都能够“美言”“美行”,人缘关系肯定会非常好,事业、家庭自然和顺。 而且,这样还会增长我们的善根,增加我们的福德,不知不觉,即使不修行也胜似修行了。从相上说,修行资粮是需要累积的,只有不断的累积,才能见到正法,得到正法。现在绝大多数修行人为什么都在邪道上?还不都是自己的恶业所致!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佛道人士都认为自己修的是正法,别人修的是邪法。 其实,判断法的正邪的唯一标准是看他是否能离相,而要懂得离相就只有开悟,没开悟的人是没法判断法的正邪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人其实都只是随着自己的业力因缘走而已,所谓的判断、选择依然是业力的指使,没办法,业力就这么牛!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意思是: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这句话只有悟道了才会明白,否则打死也不会信,更不会拿现有的物质利益去换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过,如果谁真想悟道,就必须用超越世间思维的思考方式来看待一切事物。如果总是着在相上,拿世间的事物去类比,是永远不可能开悟的,“反者道之动”啊!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译文为,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表面意思是,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这里,我们千万不要理解为只要求“道”就可以得“道”,干了坏事也只要求道,“道”就会保佑我们,这是宗教迷信,是愚蠢的行为。 这句话的真实义是,不管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纯净的,都是不染一物,也不坏一物的,它的上面是不沾染任何功过是非的。“道”并不是善良人的专利,不善人也同样受“道”的保护。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道”,“道”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说“有罪以免邪”。还有,我们的真我就是“道”,一切都是他生的,一切都又归于他,这不就“得”了吗?而且,从“道”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空”的,包括“罪”也是“空”的,这不就“免”掉了吗? 既然如此,“道”当然就“为天下贵”了。所以,修道、悟道是天下最尊贵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得道”更为重要。然而,对世俗人来说,只要“贵”就麻烦,因为大家都会想尽办法去求,殊不知,“道”是“求不得”的。“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了生活没有“道”。如果我们放下应有的承担去求道,那是背道而驰,怎么可能得道呢? |
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析: 还是先看译文: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就是一个法则,守住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与现实事物相反,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要以为老子是推行愚民政策,他是要我们去掉世智辩聪,然后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的本性上来。看《道德经》一定要注意,老子绝对不是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就事论事,他的大智慧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所以,他说的很多事就像在说我们现代的社会一样。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很成问题?口口声声要开发学生智慧,搞来搞去还是填鸭式的教育,与开发智慧无关。很多人看出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反过来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结果矫枉过正,问题更大!还有更邪的,帮孩子开天眼,让孩子有些特异功能,说是“开发”智慧,学费还非常高。这里,我告诉大家真相,用一定的方法教孩子观想,或者某些有附体的老师直接给孩子加持,是很容易使孩子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的,看到的这些东西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孩子自己的意识造出来的。实际上,看到的不管是真是假,都不属于真正开了天眼。而且,天真的孩子本来对现实世界都还看不清,再加上虚态的一些景象,只能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再说,孩子用“天眼”是要消耗能量的,这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总之,即使孩子练出了某些功能,也与智慧毫无关系,后患无穷倒是真的,遗憾的是我们的家长还以为自己家出了个神童,可怜! 这一章表面上是说治国的,像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老是说治国的事,我总觉得是放空炮,所以不说了,我们把这一章解析成修行的顿悟法如何?“国”就是我们的本来,我们的自性家园;“民”就是我们的妄心;“智”就是我们的妄念,也叫妄想。“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妄心一个劲地去攀援外在的事物,而是要让它收敛,也就是要往内走,去找自己的真心。 事实上,哪个修行人都想把妄心这个家伙收拾了,但是,妄心这个家伙说多顽皮有多顽皮,很多人打坐总想努力克服妄想,结果还是妄想满天飞,最后只能举手投降!毕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想除掉妄想的心本来就是妄想,以妄除妄,终不离妄,所以这是用功上的错误,“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现在我们反过来,我们要是能识达本心,能够如六祖说的“守真如”,那妄想即是真如,还要除什么呢?所以“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就算到家了。修行就这么简单,只是越简单我们越是做不到而已。 刚开始,我们尽管也知道了守真如,但是,妄心随时会跑出去,没事的,跑了又抓回来,所谓修行,干的就是这事,这就叫做“常知稽式”。久而久之,妄想就跑不出真如的管辖范围了,到这一步就是“玄德”,说白了就是得道了。得道就这么简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即或信了,也往往还是做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累世历劫的业习在牵着我们按照原来的轨道运动,就像火车在轨道上前行,没法随意调头,也就是做不到“与物反矣”这一步。为什么那么多的大专家、大学者把《道德经》解得一塌糊涂?就是因为他们的“车”惯性太大,“反”不过来。解《道德经》重在一个“反”字,修行也重在一个“反”字,众生如果能“反”过来就是“佛”。 着相全是业, 枉费万世修, 离相即是佛, 当觉乐悠悠。 若问,如果真的反过来了,是不是会像左撇子改用右手一样别扭?不可能!只要一“反”,奇迹就发生了,“然后乃至大顺”,舒顺得难以言表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合道了,十法界有什么事物能够挡住“道”的!回到现实中,我们平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看似成绩也不小,实际上都是逆水行舟,前进一步算一步,而且要时时用力顶着,否则就会后退。现在,我们不管官多高、钱多厚,是不是都感觉很累?因为都是背道而驰,怎么可能不累呢!赶紧“反”吧! 我们常常高喊着要解脱。若问怎么解脱,很简单,“反”过来就是解脱。在现实中,我们被各种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难以自在,好不容易熬到修行,结果又被各种法所束缚,于是,越修越紧绷,越修越找不到真我,照这样下去,我们怎么可能得到解脱? 要知道,“道”是圆的,怎么转都是对的。我解《道德经》已经接近尾声,大家不妨回顾一下,不管我正说还是反说,有一处自相矛盾的没有?有一处不能圆通的没有?我真正否定过什么人事物没有?真正强调过什么法没有?我只是通过表象的是是非非将大家往“道”上引领,当我们一旦明道后,哪里还有是非,都是梦幻泡影而已!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真正的修行决不是越修就将自己捆绑得越紧,而是越修越简单,越修越自在,越修越洒脱。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的自在洒脱,不能“以道莅天下”,很多根本上的解析是出不来的。若问:你一个凡夫,竟敢像老子一样“以道莅天下”?我说:我们的佛性与佛陀、老子无二无别,若不能与他们并肩而立,我们怎么可能悟道、证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悟?一方面,我们在世间个个都是“强梁者”,都是自以为了不得的狂人;另一方面,我们又跪在佛像面前乞求怜悯,永远不敢站起来与道比高、与佛齐名,这才是我们的症结所在啊! |
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析: 这一章似乎不用解析了,以百川归海来比喻我们做人要处下不争,通篇说的就是“处下”二字。问题是,谁信呢?所以,如果不把这个道理说透了,恐怕谁都不愿意处下。 第一,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是大家认可的,如果我们不处下而偏要处上,麻烦肯定少不了,人性就这样,没办法。 第二,是我们的心处下,而不是人处下,当我们的心虚怀若谷的时候,我们散发的能量场是柔和的、包容的,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否则,哪怕不与人正面接触,自然会有人看我们不顺眼,于是明里暗里修理我们。 第三,不是都想消业吗?处下是很好的消业方式,该受的不该受的我们都受着,不要以为吃了亏,法界是绝对公平的,自有回报我们的时候。反过来,如果我们非要在上面嘚瑟,不仅造新业,还要消耗我们原有的福报。 第四,平常说半瓶子晃荡,只有内心空虚、底气不足的人才需要外在的强势来掩饰,如果我们真能踏踏实实处下,说明我们的内心是非常充实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的时候,是愿意处上呢,还是愿意处下呢?而且,这个处下又不是要我们当懦夫、当**、当社会蛀虫。相反,它是教我们稳稳当当地“处上”的。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译文为: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受人民尊重,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我的妈呀,原来处下竟然有这么大油水,那不处下才是傻子呢!看看,世俗人就是这么聪明,只要有名利可捞,做孙子又何妨。确实,现在很多人功成名就,真不是靠实打实的真本事得来的,都是因为会为人处世,我这里并没有非议的意思,相反,处世哲学做到位了,本身就是真本事。而那些技能虽强,却往往不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为人处世的本事,当真正走近那些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都有很大的缺陷。 性格决定命运是真理,要改变命运就得改变性格,要想改变性格不妨好好的学学《道德经》,谁学谁受益,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不妨看看身边那些成功人士,仔细比对,发现他们实践《道德经》非常到位。当然,这只是最表层的,说白了,都是在“做人”,都是“装”。而且,这样装的结果,第一是又苦又累,因为他本心不想那样做。第二,这只是演戏,狐狸尾巴终究会露出来的,因为他连自己都骗不过,还想骗过法界?所以,别看他表面上很成功,背后都有很多辛酸的。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风云突变。由此看来,这个成功也只是个泡泡而已。 而老子是要我们真心处下的,不是在那里“做人”。我们也只有真正处下,才能真正的积功累德,才能真正的明道、悟道,因为“德”在低处,“道”也在低处。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俗子,就是因为我们一天到晚在那里装,在那里算,要是装来算去能得到幸福快乐也罢,实际上最终都是一场空。 老子最后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本章的要旨,前面通过比喻在相上说“处下”的好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升华到“道”的境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已经在第22章讲过了,这里再着相的说几句。当一个人善到相当的程度后,法乳、甘露等等世人见不到更得不到的能量加持都会给他,哪怕众多同修坐在一起,那些能量长时间的从他头顶上灌入,即使旁人能看见,谁也抢不走,这就是“莫能与之争”。而且,菩萨还可能给予他各种各样的法器,同样谁也抢不走,“莫能与之争”。所以,我为什么反复说“善”,因为善到极致可以不争而争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得道了。 “道”不是靠“做人”能得来的,也不是能从哪里求来的,如果真正把“处下”“不争”的道理悟透了,当下一歇,不就自然回到了自性家园么?我们的自性家园可牛了:天堂是自家的餐厅,地狱是自家的厕所,三界是自家的院落,遗憾的是,因为没能悟道,想出家的全被锁在家里,想回家的全都忘了密码,其实,回家就是出家,密码就是yinianqingjing(一念清静)。 |
第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析: “道”是实相无相的,正因为它无相,所以可以说它大,也可以说它小。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它有相,就不可能说它大,因为只要说出它的“大”,肯定就可以找出一个比它更大的东西,于是他马上就小了。连老百姓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大过“天”的。所以,从禅的智慧来说,大就是小。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意思是: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这一句理解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从中切入进去,因为要是真正能进去,也就悟道了。 试想,法界有多大,“道”就有多大,而这么“大”一个东西,竟然能够进入任何细微的地方,实在不可思议。然而,我们的麻烦正是在这“思议”上,思议乃古今之人一大梦场。由朝而暮,由生而死,无日无时不在思议之中,无时无日不在大梦之中。只要将此思议一歇便是菩提。也就是只要一离相,我们马上就可以“捉住”“道”,所以说“离一切相即诸佛”,成佛就这么简单。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我”即是“道”,也是老子,这不足为奇,关键的是,这个“我”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我”,哪怕是个**,哪怕是个十恶不赦的人都是同等的“我”,要是明了这个“我”,还说啥呢,想多吃块猪头肉就吃吧,反正有“我”呢,怕啥! “我”实在不得了啊,第一大法宝就是“慈”,我们可别以为这又是思想品德课,哄孩子的,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法宝呀。我们只要提到法,就马上联想到秘密、神奇、威力无比,我说如果有这样的法,那一定是害人害己的邪法,而真正的法就是这么朴实。从表象上说,慈包含着柔和、爱惜的意思,它是我们本真的善的体现。从根本上说,真正的“慈”就是“平等”:众生平等,是法平等,而真正的平等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否则,如果只对某一方慈,势必就会对另一方不慈,那也就算不上真正的慈了。只要这个真正的“慈”一旦发光,也就是我们的本性一旦发光,业障将灰飞烟灭。 大家不是都想消业吗?这么好的法宝干嘛不用?再从相上说,就我接触的修行人中,根基越好的人越慈悲善良,不管他外在的表现怎么样,里面的东西是非常善的,而且这种善不是学出来、装出来的,是本来固有的。反过来,某些人不管他装得多慈善,起心动念全是邪的。 “俭”是“我”的第二大法宝,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我们很多修行人都说不知道如何修,要是每时每刻都能这么去做,那不是最好的修行吗?当然,这只是浅层的解释。“俭”之所以成为法宝,是因为它也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我们的自性不染一物,给它上面加任何一点东西都是累赘,都是堕落,实在是“俭”到了极致,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 所以,只要我们返本还原,欲望、妄想就会自动唰唰的掉落,根本不用我们有意去除。欲望是修行人最麻烦的事,很多人为此伤透脑筋。据我的经验,尤其是走顿悟法门的,没有必要除欲望,随它去,到一定的时候,欲望会自动消失,因为“俭”发光了。 “我”的第三个法宝是“不敢为天下先”: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按理说难度系数为零,人人可以做到。但问题是,我们都是背道而驰的俗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做不到,连佛陀都感叹说我们刚强难化,没办法,慢慢来,修行不就是为了由刚强变为柔和么。当然,这么说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 从根本上说,“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自性这个系统自带的文件。我们的自性遍满法界,如如不动,哪里还有先后之别?只有当我们堕落为六道众生的时候,才会争先恐后的轮回不止。 所以,总结一下,“慈”就是“平等”;“俭”就是“本来无一物”;“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如如不动”。就这么简单。 “慈故能勇”,从相上说,慈就是仁者无敌。一个真正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人,自然会展现大丈夫气势。打个比喻,就像神话里的观音菩萨,是不是很慈悲,是不是能量无比?从根本上说,当一切平等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可以任意放肆?这就好像全天下没有一个管我的,我能不“勇”吗? “俭故能广”,从相上说,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节俭、惜福,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关于这一点,农村的老人们都会认可,可遗憾的是我们做得越来越差。从根本上说,当我们的欲望、妄想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天空将会越来越宽广,自由度将会无限地伸展,直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这时候,十法界都是你的,这还不“广”吗?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从相上说,如果我们少冲动,不争夺,不逞强,就反而做事能够游刃有余,同时受到他人的尊重。从根本上说,如如不动的就是佛、就是“道”,他们是不生不灭的,当然就“能成器长”了。 再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我们的本性,而本性是“无为”的。“勇”“广”“成器长”则是本性的妙用,而本性的妙用是“无不为”的。所以,“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综合起来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说,解《道德经》如果不能守在“道”上,老是在相上解释来解释去,说得再好都是废话。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上面几句明白了,这一句就好懂了。“舍慈”“舍俭”“舍后”的意思就是我们把根本丢了,也就是把“无为”丢了,只剩下“无不为”了!看看现实社会,大家为什么这么多纠结,这么多烦恼,这么多苦痛,不都是我们自己“无不为”干出来的吗!我们给自己修了一条死路啊!当然,这个“死”不是说毙命了,而是说我们像顽石一样不开悟,只能在六道里打滚,虽然活着,却跟其他动物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最后,老子回过头来强调这个“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简单的说是我们人格魅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就是正能量增加了很多倍,自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了。但是,细想一下还有疑问,为什么到了“慈”的境界还要“战”,还要“守”呢?因为到了这个境界“战”也是“慈”,“守”也是“慈”。比如修行人的护法,按理说应该处处向着他才对,但如果他乱来,打他最狠的也是他的护法。所以,我们就别用世俗心去揣摩了。最后为什么单提一个“慈”呢?难道另两个没那么重要?不是的。要知道,“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三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自性所显,有了一个就有了三个。只要回到自性家园,“本自具足”啊!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译文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我们要照这么解释下去,解释得再好也没用,而且估计也没人会相信,因为对照世间的事物就会越想越不对。这里说“天”,仅仅是不得已的表述方式,我文章里也说过“老天爷”。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有个“天”要救谁不救谁,而且还拿着法器去保卫。如果一定要说有“天”,那“天”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这句话的真实义是:若想自救,唯有慈!也就是唯有回到“道”中。如果还不懂,也赶紧别想了,歇即菩提,歇即“慈”,“慈”早已保护着我们了,如果还要思来想去,那又离道了! |
第68章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