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人命哲学 -> 正文阅读 |
[哲学]人命哲学[第5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人类应当研究的是人……而人的本质和最强大的力量是理性,这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时代感情和信念。万事万物有形式的差别和多样性,但是,这只是同一力量的表现,“当18世纪想用一个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称之为‘理性’。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的一切成就。……18世纪浸染着一种关于理性的统一性和不变性的信仰。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都是同样的”。因此,理性就是公共理性。 |
近代的显著标志是公共理性,它是启蒙运动最骄人的战绩。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看法,近代历史的中心过程,就是人类生活组织不断理性化的过程。“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包含着由各式各样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哈耶克在谈到黑格尔和孔德思想相似性时指出,虽然他们都不是历史学家,但是把他们称作历史学家却成为一种时尚,原因是“他们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 规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孔德看来,甚至杰出的个人也仅仅是‘工具’,或‘一种既定运动中的有机体’。黑格尔则认为,他们是世界精神的掌管者,‘理性’只是在狡猾地利用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体系中没有自由的容身之地:在孔德看来,自由就是理性地服从自然规律。对黑格尔来说,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
哈耶克最后谈道,导致孔德和黑格尔立场相似之处的“核心观念,即通过从外部研究人类的‘理性’,把它视为一个超级头脑般的客观且可观察的整体,我们就能够改变早期个人主义方法的结论。后者只是谦虚地致力于理解个人的头脑如何想到作用。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实现了‘提自己的鞋带,把自己拽上天’这个古老的抱负,他们已经站在一个能够预见理性的未来成长过程的位置上,这离更为臆断的想法只有一步之遥了:理性现在能够提自己的鞋带而上升到其明确的或绝对的状态。说到底,这种由笛卡尔甚至早就由柏拉图播种下了种子的知识的傲慢态度,是黑格尔和孔德的共同特征”。 |
国家以理性为基础。卢梭在讨论国家时指出,国家的基础,国家权力运作的基础是自由意志。按照卢梭的看法,人的天赋权利只有一项,这就是自由。“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放弃自己的义务。……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德行。”卢梭所说的自由,是指人的天然自由,即所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是,人又必须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又是靠契约关系维系的。契约意味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要转让自己的自由,服从公共意志。于是由于社会契约,所以产生了主权者,他们有权利对任何争端做出最后裁决。“卢梭认为,没有主权,没有某个权威有权利对任何争端做最后裁决,便不可能有完善的政治秩序。……主权者的权威必然产生于契约。”政治社会就是对人的束缚。于是人们处于一个两难境地:自我保存的需要,为天然自由提供理论基础。同样出于自我保存,人放弃天然自由,社会契约维系人类的生存。问题确实是,倘若人让渡自己的一切权利,他如何可能是自由的。 |
黑格尔对卢梭的看法持显著的异议。他认为,卢梭是拿个人的自由意志作为权利的基础,这样做恰恰是对普遍意志误解的开始。黑格尔“自由的概念不可在每个人的偶然任性的意义下去理解,而必须在理性的意志、自在自为的意志这个意义下去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的意志是“普遍意志”,普遍意志不是由个别意志组成,“普遍意志必须是理性的意志”。毫无疑问,国家的基础、国家权利的基础是普遍意志之下的理性意志。自由的前提是理性。鲍桑葵指出:“近代关于‘自由’的抽象概念,对于黑格尔来说,已融合了希腊城邦传统的具体生活概念,即一方面喜欢自治,另一方面喜爱美好的事物。尽管如此,在哲学史中,却很少有其他联系能超过卢梭宣告自由是人的特性和由康德至黑格尔所发展的权利哲学之间的联系。” |
反馈反馈 |
宗教与道德是人类历史上两种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它们之间发生着必然的交互关系和或然的范式区别,即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相互影响。宗教既影响道德,道德亦影响宗教;宗教既有与道德相协调、相一致的一面,也有与道德相对立、相斗争的一面;宗教在很多情况下具有道德劝善的功能,而许多道德规范又经常成为宗教的戒律清规;由此,人们把宗教和道德看成了“彼此之间”需要交集的路途,而“人命”哲学就是“彼此之间”的共通桥梁。 自康德以后,人们开始从道德角度来看宗教,而不是相反。‘我应该做什么’不是由自我的宗教信仰或者上帝的命令来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理性存在的自我给予自己的命令来决定的。实际上,宗教的理性果核,对上帝和永生的信念,是确立在对道德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
黑格尔说:“宗教不仅只是历史性的或者理性化的知识,而是一种令我们的心灵感兴趣并深深地影响我们的情感,决定我们意志的东西。一方面因为我们的道德义务和规律从宗教那里获得强有力的敬畏之情,从而被我们看作神圣的义务和规律;另一方面上帝的崇高性和至善的观念,使我们内心充满仰慕之意以及谦卑和感恩的情感。因此,宗教提供给道德和道德动因以一种新的崇高的振奋。” |
信仰的意义首先不是追求来世和天堂的实惠,而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宗教信仰的基础是理性。“它的教义必须建立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真正为人的普遍理性所批准,以至于每个人只要注意到它们,就会洞见并感觉到有义务予以遵守。” |
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人是什么? 这是康德哲学的四大设问?! 从他对理性和经验“对冲”(这里的“对冲”是指反身关系而形成了命运行为的同一性)批判中,做出了“类别哲学”的合理论证,康德认为: 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宗教问题,第四个问题是人类学问题。对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最终指向是“世俗”。即前三个问题都要归结到了第四个问题,即“人是什么”,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无疑是“人是理性动物”。 |
不过当人们的“理性”过度了,意味着克制而形成了心理交集。如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当然的绵延了“权力”和“意志”,所以世人总会“刻奇”——这是情感主义的需求。 现代人在陷入实际的焦虑时,无限、惘然若失以及缺乏具体感受的无趣感,便一齐向他袭来。 |
理性带来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人们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容易得到满足。所有这一切,都使时代更加外在化了。在这个外在化的时代,人在哪里,人是什么?康德的问题再度出现,经历了启蒙之后的现代人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呢? |
由崇尚人的理性、呼唤人的尊严开始的时代,最终的结果是人用自己的努力迎来一个技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技术成功本身为这个时期造就了一整套纯粹依靠外在事物的生活方式。至于那隐藏在这外在事物背后的东西,即独特的和整体的人格本身,则衰退成了一片阴影或一具幽灵。” |
人在自己创造的技术化的世界中失去了人本身。在技术面前,人显得何等弱小!当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对话录来设问“人是什么?”时,总是绝对把人放在自然序列中: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什么特征,答案是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动物”的前提是“人是动物”,是人被抛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说,柏拉图的生命观通过苏格拉底的诘问“人是什么”和希腊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把人放在自然序列中来看人的。 |
当奥古斯丁创作出《忏悔录》的时候,“mean(意义)”发生了。人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放逐了。人把自己从自然秩序中拔出来,自己把自己抛在上帝面前,用自己的信仰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纽带是爱,即信。人由信仰而获得了一切生物所不具有的东西——不朽。这一次不是人被抛,而是人自抛。如果说生活在自然系列中是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那么生活在人与上帝爱的关系中,则是人自觉的行为。近代和启蒙,重新提出了人是什么的问题,答案依旧是“人是理性动物”,所不同的是,理性由“意向(mtion)”变成了“理由(reason)”。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