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宗教哲学——探讨当代信仰的观念》 -> 正文阅读 |
[哲学]《宗教哲学——探讨当代信仰的观念》[第2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宗教哲学——探讨当代信仰的观念》 第一章:宗教存在论——信仰的意义? 第二章:宗教现象学——宗教哲学是什么? 第三章:讨论共同话题——实相是意指? 第四章:关于理性的分析——宗教思考的目的? 第五章:共同关注的领域——认识论的意义? |
第一章:宗教存在论——信仰的意义? |
在人类产生最初的时代,世界荒蛮凄凉,人类最强烈的“理念”就是能够做为“存在者的生存”。因此,“生命被看成是最神圣的存在”而被人类最初竖立为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仅限于感知层面,面对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风生水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原始的直观认识阶段的人类无法提出一系列“实在”(科学)论证以给自身一个解释,但人又总是不甘无知的荒蛮,于是只能对世界做出直觉梦幻的解释,将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体化,另一类的解释开始在人类脑海中始现雏形并日益丰满,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绚烂生动的——宗教。 |
存在主义作为“关注你自身”的哲学实践。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人文精神的生存方式,而非一系列抽象的理论真理。由此,雅典将军拉凯在柏拉图的一部同名对话中承认,苏格拉底给他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学说,而是其学说和其生活之间的和谐一致。苏格拉底本人在面临死亡判决时警告雅典法庭,他们将再也不容易找到像他那样教导他们把关注自我看作高于一切的人。“苏格拉底的世界”把自我的人性赋予到理性的一切事物中,给“存在”找到了一个神性其实是人性的解释。 |
信仰被看成是哲学意见的方式提供人类的“爱智慧”是超越理性的动力。“爱智慧”作为人类的信念——因为“爱”,所以我们才会附有情感而能相信真理。因此,当存在指导理念的时候,就会上升为一种信仰——所以,这种自发的意志就会把生存看成是“自我权利” 的迷狂状态,西方净土与共产主义所刺激发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类对“绝对精神的存在”(上帝)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是对可能性持肯定态度的信念。 |
哲学家总是为“生存世界”而操心——因而,他们的惊奇探索万物的本源,得出的结论看似五花八门实则惊人相似:伊奥尼亚和爱非斯的哲学家们依据水、气、火等物质形态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构成图式,而毕答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认为宇宙的始基是一种抽象物质如数,中国的道家更是创出了玄乎其玄的“道”……从他们提出的构成始基可看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抽象理性构成,即一切都源于唯一或唯几的根系。更加有利的推理是,科学的实证告诉我们:万物总归是宇宙体,它来自于“奇点”,而“奇点”被证明是“0”,是“无中生有”的“符号”。这很明显,“运动”是从“虚无”开始的,然而,“黑洞”和“白洞”的科学发现告诉我们“物质不是消亡”而(物质)是经过演化而“回归一体”。显然,我们从“虚无”演化到“多元”并回归到统一的“一元”——是的,“一元世界”就是我们“绝对精神”的信念,来自对“永恒”的证明,人类可以“找不到从何处来”,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上帝的乐土中”。 |
姑且我们把“存在”看成是“原子”,是因为我们发现“天道”源于“自然”——泰勒斯的贡献是让“混沌”有了“规律”。在此之后,以认识自己为生命理念的智者出现了——苏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图又证明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理念先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亚里斯多德则转向了: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他认为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人类的总思路基本是:自然——社会——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 |
而如何将主体的理性转化为主体的行动,信仰于是在此成为中介且与理性相渗透,只有将理性内化为主体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动,理性信仰终于产生。其根植与人自己的体验,根植与人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信仰的信赖,其本质表明着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在自信的价值持有。 |
我们把信仰当做“存在”的中介就会找到个人生活的恰当方式。柳艺城认为,从本质上说,哲学在古希腊人那里与其说是增进知识,还不如说是培育心智。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家就是灵魂的医生,开出药方——指定适当的人生态度和实践——来增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某种情况下,我们把超越自我的验证看成是“神性”,宗教提供了这种方法,但这不一定是“教义”,而来自于我们“相信先知的人道情怀能够造就博爱幸福的开始”。 |
神学家安瑟伦说:“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信仰能够以宗教形式被理解,那是因为人类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因此在此基础上,人类用永恒对抗世俗的死亡与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类追求,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追求——神与人、灵与肉、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天国与人间、今生与来世、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形而上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的……宗教所探索寻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终极关怀。 |
而对于终极的关怀,是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是“人本存在主义”意义上的信仰。所以以价值论为出发点,人类应该拥有信仰的情怀——做为“有爱”的宗教,就会有“真正的宗教徒”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严肃的询问和思考。(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个的政治、文化甚至军事都为宗教所奴役的社会生活的没有思想自由的民众。)宗教把一切可证实与证伪的问题给予哲学与科学,而将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问题留给了“神”,“神”是一切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是对终极关怀的关怀。 |
不能插话是么? |
作为一种对人性和宇宙基本理解的探究显然是要关注我们自身的“爱智慧”而开始。就像“政治”和“文学”这些表述所体现的含义,当今的宗教通常被看作是“被理解”的理论,以至于说“客观性”几乎是多此一举。 |
信仰能够提供的必然是“对你自己的忠实”。对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儿来说,罪人可以像圣人那样全面地把握数学公式,但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拥有健全的生活。宗教往往是道德律令的自在而能对个人有某种自我约束和一套针对自身的实践,如注重饮食,言辞谨慎,内省默思。显然,“上帝”给予我们自知心的条件其实就是关于做人的问题。 |
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问题——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统统被转化为“未知”与人的关系。哲学对自身的关注逐渐边缘化,被交付给了宗教指导、社会组织和心理咨询这样一些领域。当然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例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帕斯卡尔的《思想录》,19世纪早期德国浪漫派的著作也没有把“有爱”的真理从思想中驱逐出去,它们都鼓励人们把存在理解成是对自身的关注。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