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为何研究“心智”——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意义》 -> 正文阅读 |
[哲学]《为何研究“心智”——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意义》[第3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继续支持,老柳加油! |
第十三章:“人类知识”意味着什么? |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自然(科学)学科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显然属于知识的范围。这些知识要素也都有其本身的内容。 |
但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哪些共同的、带有本质性的东西?实践和研究都已说明:这就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们是知识中奠基性的成分,是人们为获得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所必不可少的(请注意这里的“法则”中还含有“法”字)。它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棗科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即知识中的核心,也就是科学文化的“重中之重”。 |
因此,把思想、方法归属于知识的范围,比起把知识、技能和方法三者并列起来更为科学。 |
所谓的能力——是指主体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由人类(大脑)认知的经验因素——我们可以说,能力显然与知识基础以及心理特征有着直接关系。这里,技能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去完成专门任务(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能力。显然,技能和能力都与知识密不可分;但我们在实践任务(问题)面前如何对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途径进行选择,使得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达到多快好省,则是一项超越知识本身的心理活动。 |
何谓超越知识本身的心理活动?借此,我们说能力必然是实证的心理活动,由此产生的思想并反映在“能者(能力者)”的意识中,也就是说,“能者”经过大量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显然,技能是从大量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的产物,经过反复提炼和实践,如果一再被证明为正确,就可以反复被应用到新的思维活动中,并产生出新的结果。 |
因此,知识或所谓的(哲学)认识就成为了“能者”进行思维活动的细胞和思想基础;思想基础即是“能者”思维活动的精神载体。由科学史可以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是渐进形成了它自己的思想——即是我们所说的体系,它是由哲学的归纳并演绎出来的。逻辑上,知识即由科学法则概括出各门科学共同遵循和运用的一些思想——所谓的定律(定理)。 |
所谓的哲学思想,即是哲学知识——它是指现实世界的理论形式和抽象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现象和实在经验的本质认识。首先,哲学思想(知识)比一般说的知识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 |
“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应当“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高屋建瓴,以客观的精神归纳天与人和谐发展的真谛。是为“致良知” |
其次,哲学思想(知识)、哲学观点、哲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站在某个位置、从某个角度并运用哲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哲学思想也就成了一种观点。而对于哲学方法来说,思想是其相应的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方法则是实施相关思想的指代意义。 |
中华至圣王阳明 |
从哲学史中可以发现,(哲学家)提出的观点: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笛卡儿的“沉思”——“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现代科学”,斯宾诺莎的“泛心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先验、不可知(物自体)、自然立法(观念)、道德律令,卢梭的“启蒙运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绝对精神、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客观反映论和阶级论,尼采的“超人”和道德谱系,胡塞尔的现象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费雷格的“现代逻辑”,海德格尔的“此在论”,罗素的“数学原理”,怀特海的“过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转向”、私人语言、语言“游戏”及其研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索绪尔的“结构学”,让·皮亚杰的“发生学”,萨特的“本质先于存在”,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华生的行为主义,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福柯的“后现代和后结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观点。 因此,各种哲学方法都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
看完了 |
认知是认识和理解的两个过程,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理解的深度比其他动植物的大,对同一个事物理解不一样就产生不同的对待方式,一致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这些分枝有好有坏,但是事物从本质上是没有好坏的,当他自发的认知是顺应天道,且顺应人道固然好,如与人道太远,就会被人道的强制作用,是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奉有余而损不足。研究认知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可以是客观到主观的过程。 |
很多研究认为只有人类和高级生物具有认知能力,这是片面的。认知是生物体适应和征服环境的必备功能,没有认知能力的生物体必然被其他的生物体所取代。生物界里充满的竞争,竞争必须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微生物、植物等是通过什么方式感受环境并适应环境的,是现代科学必须要探讨的,将会对人类健康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
|
帖子是好帖 |
交叉学科,感觉要做心灵哲学也要做认知哲学,而认知哲学有涉及到知识论和实验哲学和心理学 |
认知是智慧产生的基础,没有认知就不会有智慧。所有的生物体都有认知能力,所以,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产生智慧的可能性。我们在感慨人类充满了智慧,可是我们不要忽视我们周围的其他生物体都是很聪明的,各自都在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很多研究一直认为只有人和高等生物具有认知能力,比如,微生物这样的生物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与微生物打交道的机会最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也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且人类一直也没有彻底战胜很多病原菌。如果微生物没有认知,我们为什么战胜不了它们?认知的研究是科学进步的前沿,人类的认知能力还是有限的。 |
第十四章:“人类意见”意味着什么? |
在当下,人类获得被动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如果可以如此便捷地获取知识,将对现有的观念乃至所有人类生活都产生极大挑战。 |
介于意见的自然哲学史,我们可以说,在古希腊对于什么是万物“本原”提出了各种不同见解,体现出在当时的人们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渴望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借此,神话垄断思维走向了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所以,第一个哲学派别出现了——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用水来解释一切事物,认为万物生成于水而又复归于水。泰勒斯通过对经验加以反思,提出这一哲学命题,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变化进行的一系列的抽象和总结。尽管泰勒斯提出的始基仍停留在感性范围内,但他却将这个具体的、感性的水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将水提升到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性的层面。 |
阿那克西曼德汲取了泰勒斯的思想,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物”,而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气”是对他的老师的无定形学说的具体化。在自然万物里,气是最不定形的,它又体现出一种力量,用凝聚和扩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这种解释却遗留了动力源的问题,造成了毕达戈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对本原问题的两种不同立场,也导致他们对理性做出不同的规定性。 |
毕达戈拉斯学派认为,数才是万物的起源,万物都是由数来定形,运动、变化都是不真实的,是感性的。一切感性变化背后的抽象的数才是本原,是不变的、永恒的。这体现毕达戈拉斯非常重视这种超越感官的理性思维,超越具体事物去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 |
后来,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并提出用“逻各斯”概念来表示万物存在的依据。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在他看来,“逻各斯”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是理性、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背后那个常住或保持不变的规律,也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但是,赫拉克利特所讲的这个“逻各斯”虽然是普遍的“一”,然而如何将“逻各斯”与感性的火的内在原则统一起来,成了赫拉克利特难以解决的困局。 |
很明显,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逐渐的开始意识到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思维能够做到超越已有的观念,察觉到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关系,在人通往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推理逐渐开始代替了经验的直观。最终,由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陈述出来。巴门尼德将理性再一次提升,就是对宇宙整体的规定性。他紧紧抓住存在与非存在这一最高对立,提出“真理”与“意见”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巴门尼德把哲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 |
巴门尼德指出通向两种不同的哲学之路,两条认识世界的路。一种是真理之路,运用理智、理性思维去认识一切存在的存在,另一种是意见之路——即“非存在者存在”,是指从感性的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原,以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虚妄的。 【巴门尼德坚信理性,凡是同思维有矛盾的,就不可能真实。】 巴门尼德认为,要认识那个真实的存在,只有通过思维运用理性才能把握真理,相反,意见则不属于任何真理的范畴,意见的对象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思维和存在同一,思想与思想的目标同一,才能清除意见、获得真理,区别存在与非存在、本质和现象;由此认为思维认识不是感觉认识的更高阶段,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之路,通过理性路径得来的才是真理,感性知识也只能得来意见。巴门尼德主张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的“存在论”就是摒弃一切不确定性的、感性的事物,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因此,他也成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 |
古希腊多元论哲学的代表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承袭爱利亚学派思想,又有不同之处。这一阶段的哲学返回到感性世界来阐述自然万物的形成,理性与感性在这里就合并起来。首先是恩培多克勒,他认为构成宇宙整体的“四根”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永恒不灭的。这体现出一种对永恒不变的本原的追求,然而在认识途径上却依靠感性认识。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由种子构成,种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无限小,需要通过理性来认识。而一个事物的性质正是由在这一事物中占优势种子的性质所决定的。为了解决种子的运动问题,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努斯”,他所讲的“努斯”既是心灵,也是理性,是超然于整个宇宙之外的,他也把它当作神,具有能动性。世界万物就是靠“努斯”来推动的。值得注意的是,“努斯”的提出很重要,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做了区分。在41此之前的区分是很不严格的。过去的哲学家都是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世界本原,唯有阿那克萨戈拉用精神性的“努斯”与物质性的本原区别开来。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