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存在一种明显的追求个人德行进步与有为的旨意,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因为在微观层面缺乏对缺陷和瑕疵的包容性,在缺乏对缺陷和瑕疵包容的微观层面的长期影响下,人们很容易陷入对进步和有为的追求的片面的狭隘的意识,如对事物缺陷与瑕疵的过度厌恶,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的感情和欲望不能以一种追求进步和成功的狭隘思想为中心,而是以追求感动为中心,有缺陷与瑕疵的感情和欲望才更能让觉得真实和感动。拿一个科技及其发达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的人的生活和地位都一模一样的,一种完美的,同质化的,大家可以衣来伸手,张口饭来,在感情上也没有缺陷,那样的生活一定是麻木与没有感动的!又如一群人不用吃,不用喝,不用拉,不畏炎热与寒冷,也不会死,他们的品德也没有缺陷,那他她们的生活也一定是看似美好却因意义难寻而麻木与没有感动的。所以说,恰恰是因为生活存在着缺陷,才让我们找到和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感动,我们的文化在感情层面在追求有为时过于排斥缺陷与瑕疵,导致人们在感情层面对缺陷与瑕疵缺乏包容,而人们的感情进步的空间说大其实又不大,而且人的感情和精神进步的步伐通常是都是以反复前进和后退,左摇右摆曲折的方式进行,所以很多人的精神心理都是失望和痛苦的居多,难以包容缺陷与瑕疵的爱情和感情是没有温度且不坚固的,如此失败的情况下人们在面对困难而寻找出路的本能中会不知不觉的把追求进步和有为的感情意识转移到现实层面来,在缺乏对缺陷与瑕疵包容又需要缺陷与瑕疵的心理中(需要缺陷是因为没有缺陷的事物是让人麻木的,文化虽然弱化人们对缺陷包容的智慧意识,但弱化不了人的本能),人们通常会把缺陷与瑕疵的位置留给别人,把好的位置留给自己,这就是为啥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他人的缺点和失败津津乐道,经常对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陷避而不谈,这其实是在找生活的缺陷,是在找有缺陷的生活中所存在意义和感动,但又不愿意作为缺陷的那部分,所以才尽量逃避自己的不是,才显得有为但又有点冷血,平时满嘴道理,但别人需要帮助时却不见得能够做到利索与暖心。这也是为何我们中国社会很讲人情,但又很现实的原因,其实人情只是勉强维持而已,而物质的现实意识是强大的,那些看起来很坚固的人情其实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联结的基础之上罢了。我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因在微观层面缺乏对缺陷的包容,这恰恰影响了她企图为人类品德的进步和有为的实现和修养,缺陷和失败是证成进步和有为所存在的意义和可贵的镜子,而不是不可兼容的矛盾,所以人生中的缺陷和失败不能仅仅作为生活中的反面教材或是被改造的对象,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证成其它事物有为与成功的意义和感动的比较物,也是我们人生中具有意义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被批判和抛弃的只是外在形式而已,而她那种对进步和有为的狭隘追求,对缺陷和瑕疵缺乏包容的思想并没有被批评和抛弃,至今还在无形的影响着当今的社会。 这只是本人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如有不对请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