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一点是1L"如果你不认同以下4点,就不用看下去了"。这一条让想指出认同疑惑的人离开了,信息反馈不到lz这里。 但要反馈,这边还是脱离开"认同体系",定义"以下4点"是"值得讨论,且无法直接定义是否认同"的。 说一下第一点"我是生命",这一点想排除运动物质,实际上运动物质和生命会否是运动的这两点暗中有分割。举个例子:人身上接入机械臂,放映由记忆而演化渲染的电影,那么整个现象总是能割开/需要割开,还是以生命论? 假设人是一个由"全无值"而来的无意义抽象存储扩展而来,而生命的诸多属性不论能否讨论是否也是"扩展"其中之一,也没有问题。(其实这也是根植于阿三文化中程序员主张可分可查插件思路的根源之一,但扩展成一个一统的联系才是下一步希望,这也是后面我要讨论的) 无意义抽象存储的"是否可觉察"不是第一重要,"是否可访问"则是。 人可以无限逼近基类,无法单凭自己无限逼近实现本身,从功能上,人可以通过自身对存储进行实现达成,也就是说,人写了对存储的扩展和抽象,从而接近一个无限接近基类性质的"模拟全无值",注意不是自己中存在一个模拟全无值,而是本身从一个模拟全无值扩展修订而来。人可能无法实现变为全无值,但可以以某些方法指向一个全无值。要实现全无值,首先要探讨全无值,指向,这也是多数对全无值探讨达成的方向。 说一下第二点"只有一个我",这一点无法完全被认同,因为对一场电影来讲,"我"无法找出其实体。比如若人的数据中,有属于一段电影类的内容(很正常比如人生),那么它我指的是"数据与时间综合的集合",那么在时间为数据的情况下,人可以映射成日志记录,"只有一个我"指的是在综合情况下,我作为一个"数据整体",具有识别边界的能力。但很多边界自身也是生命,其识别也是一种能力,需要观察的黑盒。这就是联系和识别边界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所以"我"真正的是什么? 第三点"有多重梦中梦",这一点指的是"数据可以定义自身指向自身,从而形成一个'递归结构'。递归结构的自身是不能展开描述的,但它显然是一个明显步骤的内容。这一点是步骤描述和详尽描述之间的矛盾,即公式步骤是"运动的数据",如同1/3=?的经典问题一样,如何真正展开自身?需要了解自身的局部,如何了解自身的局部?那么本质需要一个上位的步骤化公式变为自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需要很多重要的基建,如基础智慧、沟通的常识和自我反思、意识设置常识。所以本质上,人类会执着于苦与乐,实际上是源于工作量不足,是对自身的观察工作量和自身的现状解的工作量。 第四点"有一种做梦者在自己的梦里感觉到自己没有身体的梦",这是一个有效的公共知识,也就是上面的基建中的一种——人的感知可以通过映射变化。即人的感知是一种扩展的同时,扩展虽然也是运行中的黑盒,但其对数据的本质操作——“自我数据与自我认知数据的界限划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操作。但第四点无法正面说明第二点"只有一个我"中的"边界性"问题,总之,通过第四点这一类观察共有的途径,能辅助证实第二点所讲述是否足够细致,而非先在第二点为真的情况下运行信仰。 总之,首先先考虑,能否以步骤的方式探讨和认知智慧和自身的一些基础属性下现象的本质,即需要一个"讨论的元知识"——统计知识、环境知识、能力知识、讨论原因等,并且再次像本帖中讨论这些本质,即为构造智慧的重要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