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厚黑学 -> 大脑工作机制与学习方法--原创 -> 正文阅读 |
[厚黑学]大脑工作机制与学习方法--原创[第5页] |
作者:绝响NO无语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谢谢。 |
前面第一章,因为涉及一些神经元的知识,如果配合图来表示,可能会容易懂一些。 直接看文字,可能会在思维中去构思大脑中的可能存在 的图景,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但慢慢看,一定可以看懂的。其中有些关于学习的观点,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
28. 根据给出的线索提示,大脑对记忆进行提取。记忆的形成和提取是两个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进程。 对于新同事王芳,我第一次接触时,是李四介绍我认识的。第二天,张三问我:“我们公司来了一个新同事,是吗?” 我回答道:“是的。”与此同时,在我的大脑中,想起昨天下午李四介绍她和我认识的情境,也想到她是李四的表妹,是做财务的等信息。 这是一个记忆提取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首先,我对张三提供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在大脑中将与之关联的信息找出来,最后,用言语回答张三。 张三提供的信息是:“公司的新同事”,这是记忆提取的线索。线索本身是一组信息,大脑对其输入并加工后,可以找到与其有联系的信息,从而将过去的记忆提取出来。张三也可问我:“昨天你认识了什么新朋友吗?”尽管张三向我提供了不同的语音信息,但在我大脑中提取到的却是同样的记忆。 张三再问:“那你记得她的名字吗?” 我在记忆里搜索,但大脑开始卡売了,我实在想不起她的名字了。后来我和王芳经常接触,随时我都能想出她的名字,当然不会发生这种尴尬事。但我当时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张三接着问我:“她是叫刘燕吗?” 我答道:“不是。” 张三再问:“她是叫王芳吗?” 我答道:“是的。”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线索是和记忆内容有联系的信息,但这种联系可能并不十分紧密,大脑不一定能从线索成功提取到记忆内容。如果提供的线索即是记忆内容本身时,大脑就会很容易判断记忆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内容,从而对内容进行确认。 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的考试中,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即是提供给学生的线索,而答案则是学生根据线索在大脑中搜索相关知识的结果。题目的难易代表了从线索到记忆内容之间,联系的松与紧,关系的复杂程度。较易的题目,只需要简单判断对错即可;较难的题目,其和要测试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简单的直接指向,而需要将几个相关知识点组合起来,进行推理、类比、综合等各种加工,才能得到答案。 张三问我新同事的名字,我没能一下子答出来。但是在张三问过我之后,如果有人再问我,我就能一下子答出来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在对记忆提取的同时,也对记忆内容进行了修改。正如我们前面提到,反复呈现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当我们对记忆进行提取时,也造成了记忆内容的反复呈现,从而修改了记忆的强度,甚至造成新记忆的产生。 新记忆的形成,既需要对新信息进行识别和编码,也需要在新编码和大脑老记忆的编码之间建立联系,联系的建立当然也伴随着对老记忆的提取。当然,这个提取过程也可能会对老记忆进行一定的修改。记忆的形成和提取总是同时发生、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哪一类大脑活动,只形成记忆或是只提取记忆。 |
谢谢哈。 |
29. 记忆提取时,常使用尝试产生、再反馈验证的策略。反馈验证使记忆提取更准确,更精细。但有时候这种策略可能会形成虚假记忆。王芳 |
30. 能主动想起的记忆是外显记忆;不能主动想起的是内隐记忆。再学习的节省和启动效应可以表明内隐记忆的存在。某些类型的记忆常常是内隐存在的。 设想这样一段我和李四之间的对话: “你还记得前年你和张三一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吗?” “前年我没和张三看过什么电影!” “那你过来看看我电脑上播放的这部电影,你看过吗?” “嗯,这部电影我是看过的,不过我记不得名字了,大概的情节还记得。对了,我是和张三一起去看的,是前年吧?我还记得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呢!” 我们的大脑,是记忆信息是海洋,我们能主动提取出来的记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记忆,都埋在这个信息海洋的最底处,我们是无法主动将它们提取出来的。心理学家把那些可以主动提取出来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在大脑中存在但却无法主动将其提取出来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 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随机选两组学生,给其中一组呈现一列无意义的音节,然后诵读一遍,几天后,测试这些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音节。大多数学生恐怕一个音节都不记得了。此时,将这列音节呈现给这些完全不记得的学生,让其诵读一遍,然后尝试将其背出,如无法背出来,则再读一遍再背。那么可能这组学生,平均下来,在诵读五遍后,就能将这列音节背下来了。而另一组以前没有读过这列音节的学生,则可能平均需要诵读七遍,才能把这列音节背下来。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尽管在外显记忆的测试中,学生对接触过的信息好象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却可以在接下来的背诵任务中,节省背诵的时间。这种再学习的节省现象证明在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仍有痕迹存在,并未完全遗忘干净。这些存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因此是一种内隐的记忆。 在一个实验中,选取患有失忆症的病人,给其看一些英语单词,过一会他们就全忘了。但给他们几个字母,间隔空几个位置,让他们补上其他字母,组成一个完整的单词,实验发现,这些病人更容易补成他们曾见过的单词。例如,b_g,可补成big,bag,或bug等,如果事先看过的单词中有big,则病人更容易补成big,如果看过的词中没有big,补成big的概率就要低得多。 此实验中表明:先前对信息的接触,对随后的与此信息相关的加工有一定影响,使得加工更容易或更有倾向性。这个现象又被称为启动效应。启动效应在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参与的、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记忆,也是一种内隐记忆。 另外,很多记忆,如:人脸、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人生的一段经历,等等,都是无法用语言符号或其他方式进行精确编码的。当我在大脑中回想自己最好的朋友李四的长相,只能得到模糊印象。在回忆时,我并不知道,对于李四长相,哪些细节我记得住,哪些细节我记不住。但如果给我呈现两张照片,一张李四的,一张和李四非常象的,我还是能正确分辨出哪一张是李四的。有时候,我看到的李四,和昨天有细微变化,比如说脸色有点不同,我一样可以感觉得到,分辨得出。这些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大脑的记忆里,对李四的长相有非常精细的辨别能力。象这类无法精确编码的记忆,其中有很多信息都是内隐的,我们无法外显地提取出来,但在某些场景或任务中,我们能够发觉这些信息的存在和影响。 还有一类记忆,叫程序性记忆,是指我们记得如何做某事的记忆,比如说,骑单车、游泳、打篮球等等。这类记忆无法用言语清楚表述,需要在实际实践中逐渐获得,一旦获得后也不会遗忘。这一类记忆也是内隐记忆。 与程序性记忆相对的是陈述性记忆,其特征是记忆的内容在需要时可以用语言陈述出来。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并被觉察的,因此是外显记忆。 |
31. 内隐记忆在保持时间等方面和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但二者是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还是仅仅加工方式的不同,目前还存在争议。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实验证实,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①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对于外显记忆,学完后立即测试、第二天测试、或第三天测试,其成绩随时间流逝下降得非常快。但对于内隐记忆,则可能在第二天测试和在第五天测试,其成绩都相差不大。 ②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③记忆负荷。当要记忆项目数量增多时,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④加工深度。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意义加工。但意义加工的深度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较大,而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⑤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进行测试,内隐记忆的成绩会下降很多。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内隐记忆的解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是多重记忆系统学说,另一种是传输适宜性加工学说。 多重记忆系统学说认为大脑中存在多个独立的记忆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别代表了的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实验中出现的记忆分离现象是支持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据。在正常人的记忆测试中,常发现某些条件只影响陈述记忆而不影响程序记忆,或某些条件只影响程序记忆但不影响陈述记忆。一些健忘症病人,其外显记忆能力表现很差,但在内隐记忆的测试中,仍然表现出很强的记忆能力。有些脑损伤病人,其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 传输适宜性加工学说则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存在。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在实验中,内隐记忆任务要求的是数据驱动的加工,而外显记忆任务要求的是意义驱动的加工。 这些争议源于和内隐记忆有关的实验以及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内隐记忆被定义为在大脑中存在的、但不能被有意识地主动提取、却能在相关认知加工中产生影响的记忆。这个定义相当模糊,仅仅是对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的描述,并未触及到更多本质的东西。 记忆首先是信息在大脑内的编码。不同种类的信息,如图象、声音、文字、音乐等等,其编码方式是不同的,对其执行编码功能的神经元,分别位于大脑不同的区域,因此可以说是属于不同的记忆子系统。有些种类的信息,如程序性记忆,其大部分内容是无法有意识主动提取的,被整个归于内隐记忆。 但很难说某类记忆就是完全外显或是内隐的。对于班上同学名字,我无法全部有意识地说出来,当我看到无法说出来的同学名字,我还是可以肯定是我班同学。因此,关于人名的记忆,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但这些记忆本身是属于同类的记忆。即便被认为全部属于内隐记忆的程序性记忆,比如游泳,也不一定是完全无法用语言陈述的。作为会游泳者或是游泳教练,还是可以对游泳技巧作某种程度的语言描述,只是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聆听语言描述就能掌握游泳。 记忆的内隐和外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有些记忆一开始是内隐的,后来慢慢地变成外显。比如,第一次见王芳后,我对她的名字和相貌只是模糊的内隐记忆,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外显。有些记忆一开始是外显的,后来逐渐变成内隐。比如,我和张三去看电影,接下来几天,我对这件事情有很多外显记忆,但几年之后,我已记不起看过的电影,甚至对于和张三一起看过电影这件事情都不能肯定了。但如果我偶然在电脑上播放这部电影,我会恍然惊醒,知道自己已看过此电影,甚至想起当年跟张三一起去看此片的情境。 此时在我大脑中的外显记忆,几年后,大部分都会消沉在茫茫脑海中,变成内隐。纵观人生的历程,只有极小部分才是始终可以被外显想起的记忆。这些记忆中,有些是独特的有强烈体验冲击的;有些是有用的对今天仍有影响的;有些是总时不时在反复回想的。这些记忆,是在和无数新老记忆残酷竞争中而幸存下来的,在以后的人生里,还会接受更多新记忆的竞争考验。 |
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情况不同,看的时候,不一定要追求全部看懂。可以先通看一下每节的标题,再来看具体的内容。 内容其实并不难的。而且只看了说不定对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对于写作者来说,写出来的东西,能让读者从中受益,而不是浪费了读者时间来关注一些陈腔滥调的废话,就是让写作者最开心的事。 |
谢谢谢谢。正是有一些不认识的朋友的默默支持,才支持着我一直贴下去。 最初我发在天涯,发了几篇后,实在没人看,就放弃了。过了好久,才有勇气发到贴吧里来。 |
33. 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可以有相同的深层结构。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可以看作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 考虑下面两个句子: 鸟吃虫。 虫被鸟吃。 这两个句子,从文字符号来说,是不同的,但从意义来说,则是完全一样。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句子的具体文字形式称为“表层结构” ,而将句子的意义称为“深层结构”。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具有不同的表层结构的句子,可能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 张三告诉我:“我看见鸟把虫吃了。”这些信息被我的大脑加工后,存储起来,形成记忆。 第二天,李四问我:“张三昨天告诉了你什么?”。 我的回答可能是:“张三告诉我,他看见鸟把虫吃了。” 也可能是:“张三告诉我,他看见虫被鸟吃了。” 我的回答所用的句子结构,可能跟张三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意义却是一样的。这说明,大脑将听到的句子加工后,并没有存储句子的表层结构,只是将其深层结构(即意义)进行编码存储形成记忆。当我对记忆进行提取时,提取出来的是对深层结构加工后产生的表层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要表达某种意义时,为了言语优美,常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 例如在鲁迅的文章《故乡》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其意义的记忆,通过记忆再产生出来的文字,可能就是:“夜晚,月亮照着海边沙地,沙地上种满了西瓜。一只猹正在偷西瓜。一个少年用钢叉向猹刺去,却被它逃走了。”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阅读文章中句子的表层结构,在我大脑中形成意义的深层结构,再回忆产生出新的表层结构,两次转换之后,原来文章中的优美形容词不见了,细节也有诸多省略,但也可能出现文章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如猹在偷西瓜)。 我们可以把记忆的存储看成是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换过程,而记忆的提取就是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 在记忆系统中,深层结构就是句子的意义在神经网络中的编码。深层结构不如表层结构精确和生动,但从编码的角度来看,却更适合于神经元网络,使编码更节省,加工更高效。 对于阅读过的文章,我们可能记得这一句,忘了那一句,但整篇文章的意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不会出现某部分内容被准确记住,其余部分被全部忘记的情况。 文章的表层结构,即便在熟练背诵之后,也是很容易遗忘的,一旦遗忘后就再也想不出来;但深层结构,其遗忘速度就要慢得多,而且很难被完全遗忘,在稍有一定程度的遗忘时,我们还能以某种方式去将遗忘的内容重构出来。 在本节的叙述中,从乔姆斯基的理论中借用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但在这里和乔氏所指略有不同:记忆中的深层结构是大脑神经元网络中的某种存在,在意义上有可能会和形成它的表层结构存在偏差;在乔氏的理论中,深层结构只是隐藏在表层结构后的抽象存在,一个深层结构可对应多个表层结构,一个表层结构也可对应多个深层结构,但这只是意义的歧义,而不是意义的偏差。 如果用物理介质来记录一段谈话,我们既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文字作为记录的工具,但是我们的大脑在记一段谈话时,却既不用声音或也不用文字来编码,而是使用所谓的深层结构——意义——来编码存储。尽管“鸟吃虫”和“虫被鸟吃”具有相同的“意义”,但我们若想通过逻辑工具或语言工具试图把句子的“意义”唯一地表示出来时,只不过是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更为标准的表层结构而已。无论是对语言学还是记忆系统的深层结构,只要我们试图对其详细描述,得到的都是表层结构! |
谢谢,谢谢!也谢谢所有能够看完本帖的朋友。希望贴友们看了内容后,能得到启发或帮助,而不是感觉在浪费时间。 |
在这种要点记忆法中,另一个需要记住的是要点的个数。比如,某知识点的论述中,有6个要点。在平时复习中,如果能不看书就想出6个来,就表明已熟练掌握了此知识点;如果只能想出其中4个,那么就需翻书求证,并有针对性地重点记忆其余两个要点。 |
35. 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常常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从背诵到模仿再到创新,可逐步提高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能力。 我看了一部电影,比如,泰坦尼克号,在我的大脑里,形成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这是一种深层结构。 我遇到了王芳,王芳说:“你能把这部电影给我介绍一下吗?”我知道王芳喜欢爱情故事,于是,我说:“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巴拉巴拉……” 接下来我遇到了张三,张三说:“你能把这部电影给我介绍一下吗?”我知道张三喜欢电影中场面宏大的特技效果,于是,我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太让人震撼了,巴拉巴拉……” 尽管在我记忆中关于电影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场景下,遇到不同的人,我产生出来的表层结构却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好比盲人摸象,盲人站的位置不同,摸到象的部位就不一样。 记忆中的深层结构,是有着非常丰富信息的一个整体,表层结构只是其中某个局部的描述,而且,要想把深层结构的所有信息全部转化为表层结构说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我们表达内心某个观点时,常常觉得表达出来的,和自己心中所想的并不完全符合,而且,无论说了多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总有一些还没有说出来。 如果我们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我们就需要把大脑中的思想和观点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在被他人听到或看到后,再转换为他人大脑中的深层结构,从而被他人了解。可以看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起点和终点都是深层结构,但表层结构却是中间必不可少的桥梁。 如果我只想说一句话,我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出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并在大脑中仔细复述,分析这句话是否准确得体,然后说出来。但如果我要即席发表一段很长的演讲,由于复述宽度的存在,我无法把所有句子的表层结构一次性地在大脑中产生出来,只能拟定一个大概的提纲和方向,然后在讲到哪里时,才把附近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表层结构,其余讲过的内容和将讲的内容,都以深层结构沉在脑海的深处。 我们常常担忧记不住知识,不能把书中的表层结构转换为大脑中的深层结构,然而,如何把自己大脑中的深层结构准确有序地转换为其余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表层结构,如何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展示出来,这方面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即便一个人满腹经纶,思维精妙,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后,结构混乱,词不达意,旁人丝毫不觉其妙,甚至不知所云,又有何用呢? 若想提高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水平,首先,就得有能力辨别什么样的表层结构是优美的,是有利于被他人转换为深层结构的。这些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多样化的文章,并从中选取优美的文章进行精读和背诵来达到。 优美的文章,读来觉得琅琅上口,沁人心脾,读完后觉得思路清晰,豁然开朗,这是他人产生出来的表层结构中的成功例子,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最佳范本。当我们熟读大量的文章以后,就会逐渐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对于文中的句子,不需要进行语法分析,凭“语感”就能判断是佳句还是败笔。 常见的把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手段是写作和演讲。写作时,可以对写出来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和修改,演讲时就没有这种机会。若讲出来的话,和要表达的意思相比,有不完全和偏差之处,再进行补充或修正时,整个演讲就会变得极其啰嗦和混乱。 在演讲时,大脑需要一边思索,一边指挥发声器官工作。思索的速度很快,但说话的速度较慢。速度的不同步,让演讲者的演讲过程极易受到声音的清浊、听者的反馈等各种不明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思维的连贯性。即便最初在大脑中拟好了思路,但说到中间时,却可能发觉已离题甚远或主次不分。 |
谢谢。 |
第五章 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36. 儿童心理发展历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过程,但也有一定的分阶段特征。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其大脑就如一块“白板”,通过后天不断地经历和学习,大脑才逐渐拥有了各种能力和知识。 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成长期更为漫长。在成长期,人的身体和大脑一直都处在生长和改变的状态,因此,更容易学习新的知识。尽管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渴望自己能够早日长大成人,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长达20年的成长期,人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习得各种知识,获得各种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他认为:儿童通过动作来感知这个世界,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一些动作不断重复,得到概括和迁移,从而使动作具有某种结构和组织,形成图式。 图式是大脑在对环境的认识中形成的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结构。当儿童遇到新的环境时,如果新的环境和旧环境类似,就可将新环境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中;如果新环境和旧环境有显著的不同,无法对其同化,大脑就会修改已有的图式,使其顺应新环境。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这种连续不断的内在心理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进程贯穿了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历程。 有些心理结构特征,常常在某个年龄附近出现。根据这些心理结构特征出现是否,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从儿童出生到2岁左右。在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器官与动作来认识世界,并在认识世界中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即使当某物体(如玩具)离开儿童的视野,他也知道这个物体仍在某地方存在。 ②.前运算阶段:儿童2-7岁左右。伴随语言的掌握,儿童开始以符号来描述外部世界,其心理活动以表象思维为主,但缺乏逻辑性和概括性。同时,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事物,认为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和自己不一致的意见。 ③.具体运算阶段:约在7-12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但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儿童的思惟已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守恒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 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物体不会因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导致质量改变的道理。例如,用塑胶泥做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球。在儿童承认这两个球大小、重量相等以后,把其中一个球压成饼状,或搓成长条状,然后再问儿童胶泥是否一样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被压成饼状或长条状的胶泥含量更多些,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会回答两者一样多。 ④.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在12岁左右以后,已能对抽象性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可以完成假设演绎、组合分析等高难度的智力活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四个阶段,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前一阶段的心理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心理结构的基础,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但每个阶段出现的年龄,并非固定不变,可能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阶段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比如,作为成人,象守恒这样的认知能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何时拥有的。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么简单的常识,是我们生而有之的吧。但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实,无论你觉得某种认知能力多么简单,多么常识,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到了某个年龄后才出现的。 假设对于儿童,能理解守恒的平均年龄是6岁。但是,作为统计学差异,有极少数人在5岁以前就可理解,也有少数人在7岁以后才能理解。如果你有一个5岁的孩子,他要到6岁才能理解守恒,尽管他也处于同龄儿童发展的平均水平,但在他的同龄伙伴中已有一些儿童具有了这种能力。你是否会因为你的孩子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理解而觉得他太笨呢?你是否会因为他无论如何努力也要等到1年以后才能理解而心急如焚呢? 即便你努力也罢,焦虑也罢,不管如何,你的孩子最终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守恒。但在学校中,你的孩子将要学习加减乘除等等知识,同样地,他可能比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慢半拍,或快半拍。你是否会因为他快了半拍而欣喜呢?慢了半拍而焦虑呢?你是否会想到,他早晚会觉得这些知识非常简单,早晚会轻松掌握这些知识呢? 当我们觉得某个学生学某些知识很笨时,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认为他“应该”具备的某项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有的基础认知能力,但他还差一点点时间,暂时不具备而已。即便有些简单的知识他无法理解,但他的认知能力仍处在他年龄所在的正常发展水平允许范围以内,他成绩差只是因为他被拿去和其他对象作了比较而已。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厚黑学 最新文章 |
我在网上做代理被导师骗了将近三十万我报警 |
怎么能把自己锻炼的心狠手辣? |
分手后还想念是因为什么 |
如果一个人伤害到你的利益,怎么办? |
历史上最震撼你的一句话? |
两年半追了不下三十多个女生,明白了为什么 |
如何防范别人的算计 |
厚黑学这么多版本应该买那一本好 |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24句至理名言,精辟到 |
曾经做了半年的骗子,现有存款nn万,有感而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