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商朝商人问答 -> 正文阅读 |
[历史]商朝商人问答[第40页] |
作者:祖法天敬 |
首页 上一页[39] 本页[40] 下一页[41]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524,郑慧生的该论文说:"这个问题在具体论证上,诸家所云,不尽相同,古籍舛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则试图进一步提出,不仅四方方名,甚至四方风名也与春夏秋冬四时之草木生长相连。----本文的研究,给以新的启示:是否商人的以四方及四方风比诸暖热凉寒,才启发后人建立了完整的春夏秋冬四时概念?这倒是值得深思的。" |
525,以上介绍的各家著文,都以"四方风甲骨"及其相关卜辞证明了《尚书·尧典》记录了一些非常古老的内容。山西陶寺被认定为"尧都平阳",陶寺观象台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尧典》记载的"敬授民时"的真实,而此正是商人"四方风"的源头。现介绍一些天文学家对此的相关论述。 |
526,先介绍一下陶寺。关于陶寺,2015年6月18日,"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囗务院新闻中心举行。经过37年的考古发掘,形成的完整的证据链显示陶寺遗址是"尧都平阳"。王伟光说:"根据陶寺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在唐尧之时,华夏文明的国家观念、王权观念、私有观念、礼制和历法等业已形成,其中很多为后世的夏商周文明所继承和发展。" |
527,关于陶寺,王巍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地拥有所有的文明要素和标志。这表明,早至距今4300年之前,在晋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早于夏王朝的政囗治权力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有一定分布范围、拥有公共权力、工官管理手工业、拥有彩绘陶艺术、使用文字的初期文明社会。" |
528,关于陶寺,何驽说:"对于国家文明的形成,有6条标志:即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书写、冶金术和金属器的使用、密集型的农业、宗教的统一力量、礼仪性的建筑,按这样的标准,反过来衡量陶寺,陶寺具备所有的6条国家文明的标志。" |
529,关于陶寺,何驽说:"1陶寺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古城遗址,标志着当时不仅出现了城市,而且很发达;2发现了朱书"文尧"文字,证明了文字的使用;3出土的铜铃、铜环证明了当时的冶炼浇注技术。" |
530,关于陶寺,何驽说:"4陶寺发现的礼乐器、玉(石)器、彩绘木器、彩绘陶器证明了礼乐制度的形成;5仓储区以及"仓形器"和耒耜的出现,提示了农业的发展情况;6祭祀、观象遗址的发现,象征着国家权囗力的存在。"金字塔"形组成的墓葬格局,反映了当时已经有了"王者"和"臣僚",体现了国家管理的职能。" |
531,刘次沅的《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该论文发表于2009年第1期《天文学报》。刘次沅的该论文说:"山西襄汾陶寺近年出土的观象台遗址IIFJT1,是考古学和天文学史的重大发现。该遗址位于陶寺大城东南侧的祭祀区内,总体呈多层半圆台状,与大城城墙相连。" |
532,刘次沅的该论文说:"一段深达2—3m的圆弧状夯土墙的顶端挖出10道残深4—17cm的缝隙,加上北侧两个夯土墩形成的缝隙,共形成E1—E12共12道观测缝。最为精彩的是,在后继的发掘中,发现了圆弧几何中心附近的中心直径25cm的多层夯土小圆台,它显然是观测点之所在。" |
533,刘次沅的该论文说:"初步测量表明,测缝E2和E12分别对应冬至和夏至的日出方向。考古队还进行了为期2年的原地模拟观测,证实冬至日出在E2稍偏北,夏至日出在E12稍偏南。诸多天文史专家在考察发掘现场和审读发掘报告后,一致认为该遗址与祭祀和观测日出确定季节有关。" |
534,刘次沅的该论文说:"该观象台遗址位于内容丰富的龙山文化陶寺遗址中,因此它所处的时代可由考古方面确定为陶寺文化中期,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对构成中心观测点的夯土小圆台、构成观测缝的夯土边界以及各种观测缝所对应的远山仰角进行了精确的测量,武家璧等对精确测定的E2、E12缝方位角和相应的远山仰角进行了天文学分析。" |
535,刘次沅的该论文说:"结果显示,现代夏至太阳从东山升起时,位于E12缝南侧;冬至太阳升起时,位于E2缝北侧,均接近但不能进入测缝。由于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在考古学确定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前后),太阳圆面升起一半时,夏至太阳位于E12缝内右部,冬至太阳位于E2缝几乎正中,这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两个观测缝是经过精心设计,用来标志冬至和夏至日出,因而IIFJT1是一个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
536,刘次沅的该论文说:"IIFJT1呈多层半圆台,位于陶寺大城东南城墙的正中,建筑规模宏大,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具有礼仪、祭祀的性质,对于早期先民,这样一个集天文观测、观象授时、太阳崇拜和礼仪祭祀的建筑,是符合历史背景的。" |
537,陈美东、武家璧和刘次沅合著的《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该论文发表于2008年第9期《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该论文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II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 |
538,陈美东等的该论文说:"碳14检测证实,陶寺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存在于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之间。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于将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相联系。自1999年以来,新一轮考古发掘,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祭祀区、仓储区、宫殿遗址等。" |
首页 上一页[39] 本页[40] 下一页[41]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