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晋国诸卿家族史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晋国诸卿家族史[第12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二)水淹晋阳 城里准备已毕,这边荀瑶也率领联军开至,迅速将晋阳城围定,攻坚战役立即打响了。 三家联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一连三月,还是不能攻入城去。晋阳作为赵氏经营多年的老巢,城防坚固、物资储备充足,更要紧的是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而联军这边,荀瑶自然希望韩虎与魏驹舍命为自己当炮灰,自家的人马是折损越轻微越好,而韩虎、魏驹自然也很难全力为荀瑶开路,断不肯中了这样明显的借敌杀敌的伎俩。于是,三个月之后,眼看晋阳一时难以拿下,攻城伤亡过大,三家又倾向于各自观望,正所谓“军合力不齐”。荀瑶一看不是路,随即与两家商量,三军后撤扎营,改攻为困——城里总有弹尽粮绝的时候。但就这样干耗下去也不是上策,于是,荀瑶充分开动他那发达的智商,为大家上演了一出“水灌晋阳”的好戏。 围兵退却,晋阳城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但守军不久就发现,环绕着晋阳城,一道堤坝一样的建筑正在热火朝天地开着工。古时围城,进攻部队照例要在城墙外围筑起环行战垒,以防止守军突围或者反击,但战垒与水坝自不相同。这又是在唱的哪一出呢?赵无恤百思难解。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明白了:但闻城外水声喧哗,没过多久,整个晋阳城便被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了。原来,这水来自不远处的晋水,晋水源自晋阳城西的悬瓮山,向东流入汾河。悬瓮山地势高峻,晋水流势也就十分湍急。荀瑶命部队将晋水上游坝断蓄水,向晋阳方向开凿了一道新渠。单等上流的积水达到一定畜量与高度,随即开渠引水,等水引到晋阳城附近,再被引至晋阳城外。按照《东周列国志》的说法: 智伯传下号令,多备锹锸,凿渠于晋水之北。次将各处泉流下泻之道,尽皆坝断。复于渠之左右,筑起高堤,凡山坳泄水之处,都有堤坝。那泉源泛溢,奔激无归,只得望北而走,尽注新渠。却将铁枋闸板,渐次增添,截住水口,其水便有留而无去,有增而无减了。今晋水北流一支, 名智伯渠,即当日所凿也。一月之后,果然春雨大降,山水骤涨,渠高顿与堤平。智伯使人决开北面,其水从北溢出,竟灌入晋阳城来。有诗为证:向闻洪水汨山陵,复见壅泉灌晋城。能令阳侯添胆大,便教神禹也心惊。 这样一来,整个晋阳城内也顿时成为一片泽国了。这样的攻势,比起架起云梯舍命攻城,不知要便谊了多少。 水攻战,这还是《左传》里记载的第一次,似乎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第一次,面队这样的创举,我们不得不佩服荀瑶将军的军事天才。虽然是第一次,但使用得极其成功。尽管北方的河水季节性变化很大,但由于上游筑有拦水坝,晋水也就得以旱涝不停地、持之以恒地源源流至晋阳城下。虽然以锦阳城垣之坚固,得以免于垮塌,但城内的积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水势大时,城墙只差三版(八尺曰版)就要被漫过。城中军民再也无法安然生活:灶台早已淹没,里面青蛙嬉戏,大家只得将釜高高挂起来造饭;加以粮食被水浸泡,损坏者也必不少。就这样,整个晋阳城就这样在水中浸泡了一年多的时间,仓廪逐渐空虚,大家先是杀马充饥,后来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这么苦的日子,如此残酷的煎熬,饶是晋阳人如何心齐,时间久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思想动摇的迹象,先是普通军民的抱怨与懈怠,不久,赵无恤发觉,就连自己身边的家臣们也日渐产生了投敌之心,对自己日益怠慢起来。只有一个叫高共的,一举一动依然是那样地坚定沉着,面对无恤依然是这样地忠贞恭敬,患难识忠臣,把无恤感激得无可无不可。 但这样下去究竟不是办法,无恤与张谈等人聚在一起,日夜忧虑,商量着对策。 |
(三)联军罅隙 眼看着晋阳城破在旦夕、或者说降在旦夕,荀瑶的心情自然是舒畅的,他已经开动脑筋,盘算着赵氏覆灭后的善后问题了。但作为战友的韩虎、魏驹的心情却一天天的复杂起来,在他们心里,恐惧甚至远远要道了期冀,他们太清楚荀瑶的为人了。《东周列国志》还编造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具体场景,来表明人恐惧心理的来由: 智伯遂治酒于悬翁山,邀请韩、魏二将军,同视水势。饮酒中间,智伯喜形于色,遥指著晋阳谓 韩、魏曰:“城不没者,仅三版矣!吾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晋国之盛,表里山河,汾、浍、晋、绛,皆号巨川。以吾观之,水不足恃,适足速亡耳。”魏驹私以肘撑韩虎,韩虎蹑魏驹之足,二人相视,皆有惧色。须臾席散,辞别而去? ——原来,韩氏的老巢平阳临近绛水,而魏氏的老巢平阳临近汾水,有朝一日,这两条河是否也会成为荀瑶手下的攻城之兵呢? 二人惴惴不安的神色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人就是荀瑶的家臣郄疵。郄疵及时提醒荀瑶:“韩、魏之君一定是要反水了。”荀瑶惊诧:“你何以知之?”郄疵:“从人事的情理就可以推断出来:韩、魏之兵跟着咱们攻赵,赵氏一旦灭亡,接下来倒霉的自然就是他们两家。您已经与他们约定,灭赵之后三家平分赵地。现在晋阳城都快要被淹没了,城里的石磨和灶台上都已经生出了青蛙,人只有杀马充饥,很快就要举城归降了,但韩、魏之君脸上没有任何喜色,都是一脸忧愁,这样反常的情绪,不是要反水又能是什么?” 荀瑶沉思良久:郄疵的话入情入理,韩、魏两家的确不是没有反水的可能。可是一旦与他们翻脸,整个大好战局必将根本逆转,立即就会形成赵魏韩三家共同针对自己的严峻局面。再说,郄疵也只是怀疑和推测,并没有铁证,假如两家本没有反意,而被自己逼得投靠到敌对阵营,那更是弄巧成拙的蠢招。思来想去,荀瑶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主动将话点破,让韩虎与魏驹知道自己早就想到了这层,镇一下,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天,荀瑶将二人找来,单刀直入地摊牌:“郄疵说二位要反水啊!”韩虎、魏驹自然也不是蠢材,赶紧站起来做愤慨状:“灭掉赵氏,我们三家就可以三分其地,现在晋阳眼看就要拿下来了,我们三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啊!我们二人——当然也包括您——就是再蠢,谁会愿意放弃眼前即将到手的巨大利益、背叛我们之间订立的盟约而去进行毫无胜算的冒险呢?这道理不是明摆着嘛!这个郄疵肯定是在替赵氏在打算,企图使您怀疑我二人的忠心,大家彼此离德,因而放松对赵氏的攻击。而您居然听信这个谗臣的谗言,还这样伤害我们三家的交情,我们真替您惋惜啊!”说罢,见荀瑶并没有立即动手的意思,仓皇离去。 这下荀瑶又开始纳闷了:两人的话是真还是假?自己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正在狐疑,郄疵从外面进来了,也开始抱怨起来:“您为什么要把我的话转说给韩、魏之君啊?!”聪明的大脑现在也居然转不过弯来了,荀瑶忙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了?”郄疵道:“刚才韩、魏之君从这里出来,直直地看了我一眼,随即快速离开了——这不是您说了是什么啊!”“……”荀瑶再次陷入由于之中。郄疵眼看荀瑶再难听信自己的话,预感到事情不妙,就主动请求到齐国去出使,算是逃离了这个危机四伏的“围场”。 其实,对于这个事件,荀瑶的处理实在是太过于简单化了:既然自己已经部分地相信了郄疵的言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对韩虎、魏驹二人加强监视与考察,同时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而他就这样和盘托出,首先,假如真有此事,二人当然不可能承认,只能增强二人的反水决心;假如情况不属实,也只能使三家之间产生隔阂;况且,郄疵是自己的谋士,就这样拿出来垫背,也让部下今后再难做人,再不敢畅所欲言了。 荀瑶只是轻俏地认为,只要自己把事情点破,韩虎、魏驹一看自己早有防范,必然不敢再去铤而走险。这只是心存侥幸的一相情愿的做法。荀瑶选择这样的最下策,固然是被即将到来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出于对韩虎、魏驹二人的轻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最愚蠢的下策也是最省力的处理方式。现在,荀瑶的大脑中装得最多的,还是胜利之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这自然也是个很复杂、技术性极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能占领荀瑶的大脑,以至于他已经懒得分出过多的脑细胞去思考和应对郄疵提出的问题了。 |
三、合兵灭知 (一)知氏飞灰 和知过的这一瞬对视,让张谈觉得情况可能仍有变数,就特别留心打探知营的情况。回到晋阳,立即向赵无恤建议:“臣在辕门之外遇见了知过,看他的眼神,颇有疑臣之心,他随即进营去见了知伯,出来后又更改了自己的姓氏。看来我们必须提前动手了,如不在今晚发动突袭,我们一定要落到对手的后面了!”现在的赵无恤对张谈是言听计从,随即派张谈再次出城,紧急通知韩虎、魏驹:今夜,由韩、魏两家一起动手杀死把守大堤的知家兵,决水灌荀瑶军营,三家人马随后合击荀瑶,务求一举将其歼灭! 现在是公元前453年三月丙戌之夜。 约定的时刻到了。韩虎、魏驹暗地使人袭杀守堤军士,洪水很快反灌入荀瑶大营,荀瑶急忙命令军士救水,整个军营一片混乱。突然间,韩虎、魏驹从两侧,赵无恤从正面同时掩杀过来,促不及防加以寡不敌众,一场混战下来,知氏大败,荀瑶也被迎面杀来的赵家军所生擒。 一夜之间,20多年来如日中天的知氏家族和他们不可一世的主人荀瑶,就这样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在晋国的土地上灰飞烟灭…… 只有及时从知氏别出为辅氏的知果——现在应该叫辅果了——一支知氏子孙在国内得以保全。 荀瑶被处死了,荀瑶的大子荀颜和族人知伯国的归宿没有交代,但恐怕也是难逃一死。 但知氏毕竟是大族,封地广阔,知氏其他地区的肃清工作,无疑也要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赵、魏、韩三家联手,力图尽灭知氏宗族。接下来的战事虽已失去了悬念,但又不乏悲惨与悲壮的英雄气。 话说荀瑶门下原有过一个叫长儿子鱼的门客,这位门客早在三年之前已经离开了荀瑶,眼下正在赶往越国谋职的路上。听说荀瑶兵败身死,立刻命令御者:“掉头回晋国,我要为知伯死难!”御者说:“您与知伯决绝并离开已经三年了,现在却又要回去为他战死,岂不是混淆了决绝与隶属这两种不同的关系?”长儿子鱼道:“不然,我听说,大凡决绝,仁者不怀多余的爱心,忠臣不取多余的俸禄。听到知伯死讯的一刹那,我的心动了,这说明知伯当年赐予我的恩德至今尚有遗存。我必须回去继续重新投靠他!”回晋之后,长儿子鱼慷慨死难。(此事见于《说苑》,其中“知瑶”写为“知伯嚣”, “嚣”、 “瑶”声相近,当是一人。)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52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知开(知瑶子)帅其邑人投奔秦国。 前448年,另一位知家人——晋大夫知伯宽帅其邑人奔秦…… |
第三章 三家分晋 第一节 战国之幕的拉开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联手灭知氏,分其地。而晋国与晋君,作为一个符号,还是又继续存在了近百年。前439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立,是为幽公;前420年,幽公为盗所杀,其子止立,是为烈公;烈公19年,也就是公元前的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此后,晋国国君并没有中断,前385年,晋烈公死,其子颀离,是为孝公;前367年,孝公死,其子俱酒立,是为静公;前364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联手消灭晋国政权,晋静公从此变为庶人,整个晋国在形式意义上也终于正式终结了。 关于战国时代的起始,史家多遵循《资治通鉴》的标准,确定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的这年。其实,从实质意义上讲,自公元前453年三家灭知使起,晋国作为一个有机的诸侯国其实已经消亡了,战国时代的大幕从此也就正式拉开了。 一、国土的瓜分 荀瑶败亡,原来知氏的广大封地自然成了赵、魏、韩三家盘中的美餐,晋哀公是荀瑶拥立的国君,自然难以得到三家更多的尊重,他自然也是没有实力出来指手画脚的,而赵、魏、韩三家的分地工作似乎也相当顺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争端。 知氏的统治中心大致在现在的山西省南部,从知宽、知开流亡秦国的事情来看,可能还包括关中的部分河西地区,但具体范围以难清晰再现了。三家分地之后,晋国的决大部分领土已经由三家实际控制。到了晋幽公时期,晋君掌管的范围就只限于绛、曲沃两座城了。当时的晋国国土,包括现在的山西省全境、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与中部的部分地区——典型的超级大国。分地之后的三国地望大致是:赵在北部与东部;魏在西部与中部;韩在中部与南部。结合战国时期的疆域推测,三国领土主要是: 赵:领土主要分为两部: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北部,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於韩、魏”,这在分地初期可能是事实,但整个战国前期,只有魏才是天下第一强国。 魏:西河地区(今陕西省东部)、河东地区(今山西省中西部)、河内地区(今河南省北部地区)。 韩:平阳、上党地区(在今山西省中南部)、南阳地区(今河南省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地区)、河南地区(即陆浑之戎地区)。在瓜分知氏领地的时候,韩虎听从谋士段贵的建议,取得了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并以此为进路,对郑国发起冲击,终于前375年灭郑,获得了今河南省中部的部分地区。 |
二、 新型政体的产生 近200年来,晋国政治一直是世卿制和军政合一制,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既为国家带来过无与伦比的霸业与辉煌,但最终君权还是不可逆转地沦丧,国家还是不可挽回地分裂了。对此,三国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在筹建新政府的时候,三晋自然回充分深刻吸取晋国的深刻教训,创造出与以往根本不同的通知方式。要而言之,新的政体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中央集权,二是军政分离。战后发生在赵氏家族的故事,就很生动地揭示了这样的变化。 (一)无恤论功 灭知之后,晋阳之围自解,赵氏家族也走过了从危亡到决胜的幸运之路。现在的赵无恤是满怀着感恩的心,他想起了三年前送自己竹节藏书的三位仙人,遂下令,在100座城邑遍建神庙,由原过负责祭祀霍泰山霍泰山之神阳侯。 接下来是论功行赏,由无恤亲点:以高共为第一功臣。实际的第一功臣张谈不解:“整个晋阳之难,只有这个高共寸功未立啊!”无恤解释:“当初晋阳危急万分的时候,只有高共不敢失人臣礼,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 忠诚、臣礼,在现在的无恤看来,是要远远重于具体的事功的。因为他不是在沉湎于过去,而是在放眼与未来。 (三)张谈归耕 赵无恤的做法与说法自然足以让张谈沉思,这样的问题他可能也有思考,况且,他对于赵氏的忠诚也是无条件的。于是,张谈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主动要求归隐。无恤的心思还没有想到这一步,他虽也觉得张谈功劳太大,但还是不肯放走这个自己的主心骨。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张谈:当年简主(赵鞅)执政晋国使说过这样的话:“五百(五霸)之所以能够号令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大臣;第二,大臣的权势不得控制国君。”因此,臣子一旦显贵到裂土封侯的地步,就不应再使其身居相位;将军以上职务的武官,则不可再兼任大夫管理政事。现在臣的名名声已经很显赫、身份已经很尊贵,大权在握,民众也很信服。因此,臣希望能够捐弃功名,放掉去权势,远离民众。 无恤(挽留状):这又何必呢?我听说,辅佐人主者声名自然显赫,功劳卓著者身份自然尊贵,掌管国事者全力自然重大,诚信忠心、以身作则者民众自然会信服。先代圣人就是依靠着这样的人材,才得以兴国家,安社稷的啊!您何必要隐退呢?! 张谈:您所讲的是成功者的好处,臣所说的则是执掌国家的规律。臣考察古往今来的世事知道:天下的好事大都是相似的,但君臣之间权势相仿而能和美共处,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您不去思考这些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臣再努力,还是难免那样乐极生悲的结局啊! 就这样,张谈坚决要退,无恤坚持挽留。直到最终张谈以死相劝,这才被准许归隐。张谈在一个叫负亲之丘的小山上躬耕,君臣之间彼此放心。《战国策》对于赵氏君臣的评价是: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三)官身分离 张谈归耕三年之后,也就是在前451年左右,另一次严重危机的到来迫使赵无恤不得不再次找上门来。原来,当初瓜分知氏领土的时候,由于赵家功劳最大,势力最盛,就比韩、魏两家多分了十座城邑。现在,两家又觉得不能平衡,就连结齐、燕,再打赵家的主意。张谈道:“希望君能亲自背着其剑,将臣用车接去,在赵氏庙堂(朝堂)之上,重新授臣以官职,给臣以权限,臣才能够设法处理问题。”无恤照例允诺。张谈随即来了个劝驾总动员:让自己的妻子出使楚国,长子出使韩国,次子出使魏国,少子出使齐国。一番捭阖之后,韩、魏齐、燕四国开始相互猜疑,联盟自然解体。 更重要的是,在张谈的设计下,在赵国,官职与身份开始被严格地区分了。 |
第二节 三晋命运 随着韩、赵、魏的化家为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与春秋迥然不同的时代:战国。现在,天下成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斗争的舞台,斗争的主旋律不再是争取号令诸侯的霸权,而是一统天下的伟业。 一、三晋兴亡 (一)魏 战国时期,魏国初都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疆域,南有鸿沟,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齐、宋为邻;西有西河,与秦对峙;北有卷(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一带)、酸枣(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与赵接壤。魏国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有兵70万,但四面受敌,无险可守。 魏是春秋前期天下第一强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魏效力,国势极盛,后因人才吴起、商鞅之辈纷纷外流,国内政治衰落。前343年,与齐在马陵一战,大将庞涓身死,魏惠王大子申被俘,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前341年,秦国夺取西河,完全控制了函谷关与黄河天险,从此,进则出关略地,退可入关自保。魏国国势一落千丈,彻底退出了一流强国行列。正当山东六国在洛阳人苏秦的组织下合纵抗秦的时候,秦国任用魏国人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各个击破。 前225年,秦灭魏。 (二)赵 赵国都城邯郸,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清河,与齐为界;北有易水,与燕为界;西北有河套地区,与匈奴接壤。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8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战斗力大为加强。赵国兵力强劲,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进行军事抗衡的国家。 前270年,秦兵攻韩,被赵大将赵奢大破于阏与(在今河北省武安县)。前262年,秦白起取韩野王(在今河南省沁阳县),隔断上党,上党降赵。前260年,秦攻上党,秦赵在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决战,赵大败,损兵45万。 前228年,秦灭赵。 (三)韩 韩国原都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前375年,韩哀侯(前376—前370年在位)灭郑,迁都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后又迁都阳翟(在今河南省禹县)。韩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国。韩昭侯(前358—前333年在位)任用申不害为相,国力得到加强,也只是保障韩国10年未被侵伐。 韩国西当秦函谷关大路,是秦人东进的要冲,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斩首24万。 前230年,韩为秦所灭,是七雄中最先覆灭的一国。 |
二、盛衰何凭 战国时代,虽然魏国曾短期称霸过,但综观整个战国时期,是秦、齐、楚三国最强。从东周开始到秦并六国,是一个长达550年的漫长竞争,其中的因素实在不是很简单就说得清楚的,关于最终的结局,似乎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制度问题 这是决定性因素。春秋时期各国的政体,根据执政大臣的身份不同,可以大体分三类: 世卿政治:执政大臣由世卿家族担任。这是当时的“中国”(中原各诸侯国)最普遍的政体(如周、齐、鲁、晋、宋、郑、卫),又是当时最主要的、占主流地位的政体。 王族政治:执政大臣由王族成员担任,一般是现任国君的兄弟、叔伯、子侄,这种政体主要流行于楚、吴两个南方大国。 客卿政治:执政大臣由国外人才担任,最典型的代表是秦、越。 春秋时期,世卿制是当时最普遍的主流政体,但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的客卿制。魏国在战国初期最为强大,但自从吴起、商鞅这两个最杰出的政治家离开魏国,魏国也就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说明世卿制的政治土壤不适合最后的兼并斗争,吴起在楚国被害,说明王族制也不适合,只有客卿制能为天下最杰出的人才提供舞台。 (二)国土资源 从疆域形式上看,春秋时期的晋国不仅国土广大,而且表里山河,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而后来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三国的疆域形式犬牙交错,从优势转变为了劣势。例如魏国,虽然疆域很大,但呈现出一个哑铃的形状,西带西河、东到大梁,很象现在甘肃省的形状,这样的疆域形状,显然是非常不利于争霸天下的。研究一下战国初期的地图,发现地理位置这个先天条件对国力的强弱、政局的稳定起着多么大的决定作用: 首先是秦、楚、齐三国。这三个国家共同的特点是地处中国一隅,大后方经过了春秋时期不断的兼并与经营已经相当稳定,国土资源已经能够达到统一一致的调配。这使此三国虽然在战国初期君非圣明、臣非贤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大国的实力,而没有被魏国过多的削弱。而秦自商君变法,楚自吴起强兵,齐自愍王图霸,均大幅提升了国力。另外这三个国家领土防御的重点鲜明,可以有前方后方之分,而三晋则因处处要防致使处处皆防,从边境到国都都有可能在敌人的攻击范围内,全国皆是前方。两相对比,这三个国家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 其次为三晋,从超级大国分裂而形成的三晋,从领土方面来说,主要都面临着这几个问题:第一,立国时间短,要花费一部分精力管理治理辖下的疆域,处理好内部问题;第二,领土疆域与其他诸侯国犬牙交错,赵国是有不断寇边的匈奴人,同时燕国也因为代地的问题,不放弃对赵国领土的觊觎之心。魏国狭长的国境防卫线造成其战略目标总是不能持久地放在一个方向上,当魏强之时,打遍诸侯无敌手,但是,过多的树敌,却也并非其本意,只是因为四面受敌而不得已罢了。韩国在三晋里面最为积弱,同根之魏以及得到河西之后的秦国都把它当作一块肥肉。第三,三晋之间彼此从未掩饰过对对方领土的渴求,比如赵国打中山,魏国强盛时期数次伐韩、赵,赵国在战国末期也不止一次的打击魏国。本是同根生的兄弟之邦间的这种内耗更容易耗费比对付其他诸侯国军事行动更多的国家力量。 燕国地处北疆,夹在战国武风最强的赵国和从春秋末期就对它一直有领土野心的大国齐国之间,还同样要花精力应付匈奴人,自保都是问题,更不要提争霸了。 因此,仅仅研究一下战国地图,就差不多可以想象到战国七雄的强弱了。 即便如此,整个战国时期,魏国在前期号称最强,赵国从来都是战国的强国。试想,假如晋国最终的结果是知伯兼并了韩、赵、魏三家,整体继承了晋国的家底,可以想象,这绝对是战国的第一大国、第一强国。与晋国相比,陈代姜氏的齐国就要幸运得多了。 |
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令具备了周公的才干与相貌,但如果有了骄横而且吝啬的缺点,他的优点再多也都不足称道了。荀瑶的才具与堂堂相貌也算出类拔萃了,但却偏偏又具备了 “骄”、“吝”两个致命的缺陷。清代学者马骕在他的《绎史》中也准确地指出:郤氏的咄咄逼人,栾氏的骄横奢侈,范氏、中行氏的贪得无厌,知氏全都兼备了,这样的人最终覆灭,完全是合情合理,没有任何值得同情、抱怨的理由。 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正式确立“三军六正”制度,到公元前453年荀瑶败亡,整整180年间,晋国共有20人先后出任中军主将之职,180年间的政治风雨中,前后共有三任国君被弑杀或者驱逐(灵公、厉公、出公),八个世卿家族覆灭,担任将佐而最终被杀或被驱逐、罢黜者共约20人,但180年以来,从来没有身为中军主将而身败名裂的先例,这是因为,从赵盾执政以来,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在晋国已经牢固确立,中军将同时也就是国家的执政官,这样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人——包括国君——想要图谋是万分困难的。但荀瑶就居然成了在中军将宝座上彻底失败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再去强调荀瑶的才智与能力多么突出,都是苍白无力的,作为政治家而言,他的综合素质在历任执政中也只能排在第20位。综观中国古代史,大凡分裂与兼并时期,兼并的结局,绝大多数都是由一强并众弱,而由众弱合力灭一强的情况,可能也只有荀瑶这样一个典型了。 荀瑶的败亡固不足怜,所可惜者,是晋国君臣数百年来打下的这片表里山河的大好江山,从此就分裂为三个中等规模的三个领土犬牙交错、缺乏战略纵深与天险拱卫的诸侯国,他们固然可以充分地汲取晋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失败教训并予以改革,但晋国表里山河的区位优势,三国却永也再难拥有了。整个战国时期,魏、赵都曾强盛于一时,但由于地理区位的关系,他们都没有资本安然度过每个国家都会有的衰落期和危难期。战国七雄,最先被平灭的恰恰就是韩、赵、魏三国。 试想,如果他们依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现在战国兼并的舞台上,则天下之大势又将如何呢?而荀瑶,正是距离这一假设最接近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又是一个大英雄——一个让人惋惜而又痛恨的失败的英雄。 |
智氏的封地,在今永济、虞乡、临猗一带。 智城,也叫解梁城,在今永济县境内,东北方向,距县城20公里,这是智伯强盛时期所建,1984年县博物馆组织专人再次考察这座古城,土城墙高十三米至十五米不等。城周长6.45公里,共三门九口,就是四面共三个大门,九个小门,当地人俗称“三门九口”。城墙上宽四米、五米也不等,有塌状,参差不齐。城墙下宽(厚)十五米。从倒塌中发现建城时的夯窝还明显存在,夯层厚0.06米,土中有陶片、杂草灰等。当时是诸侯争霸。智伯为了早日灭掉赵、魏、韩三卿,逞霸于晋,这个城筑得特别快,据传说:三、六、九即建成,”就是从某月的初三日开始,经过初六日,到初九日城就建成了。至今,这里的群众中还流传着:白天士兵筑城,晚上金蛤蟆攻城(筑的意思)。民间流传的谚语是: 日落土围城,彻夜听蛙鸣。 不知墙几尺,胜似百万兵。 可惜,土城刚刚建成,还未来得及用砖裹,智伯就被三卿灭掉了。 智伯强盛时期,还铸有“智货”。春秋战国时期,永济县的前身称古蒲坂,智伯铸的钱币叫“甫反——金币”(甫反即蒲坂之省略)。由此可知,智伯为卿时之强盛。 智伯被赵襄子杀后,埋在今永济县常青乡东下村的东南方向。墓地南北宽5米,东西长10米,冢高3米余,原有碑文,叙述智氏生平,现在这个村的智姓人家还很多,据说为智伯后裔,本世纪七十年代,墓冢尚在。智姓人家,代代相传,每年清明节都为修墓点纸。 在智伯墓的西北方向约400米处,有一小冢,冢高1.5米,周长15.06米,这是智伯的宠臣豫让(四大刺客之一)的墓。 传说战国时晋国大将智伯被赵简(襄)子厚葬,埋在今辛集市南智邱与北智邱之间。智伯墓之南称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称之北智邱,智丘之名即由此而来。 |
…………………………………………完………………………………………………………… |
|
好帖,必须顶!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了! |
看完这个,整个春秋史基本已有感觉,辛苦了 |
看得入迷,赞一个 |
终于看完了,很过瘾 |
终于全部看完了,写的真的不错呀!希望楼主能再出好贴! |
实在太长了,基本看了个通宵,才看完郤氏 |
顶 |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