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晋国诸卿家族史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晋国诸卿家族史[第19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二节 从公田到税亩:土地制度的演变 时间来到公元前六世纪末的时候,晋国依然是天下第一强国,但现在吸引天下人眼球的,已经不是这个国家的强大和它的霸业,而是它的六家世卿的竞赛、斗争与前途命运了。 在遥远的吴国,吴王阖庐问大将孙武:晋国的六卿谁最后灭亡? 孙武:范氏、中行氏先亡,知氏其次,魏氏、韩氏再次,赵氏最后灭亡。 阖庐:为何? 孙武:从六家的田亩制度得知。赵氏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魏氏、韩氏二百步一亩,知氏一百八十步,范氏、中行氏一百六十步。亩大者,民赋税轻,故能得其民,民富,国就固,因此晋国最终要落到赵氏手里。 阖庐:说得好啊。把王者之道说得透彻:厚爱其民者方为王者。 这段对话,出自山东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吴问篇》,应该是可信的资料。那么,春秋时期的土地、赋税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与西周相比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原有的上层建筑必须重新洗牌呢? 一、西周的分封与田亩制度 严格说,西周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谓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也就是分封制而已。下面西周的分封制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宗法制度作一简述: (一)分封制 周天子自称是上天之元子(长子),上天赋予他土地和臣民,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对天下土地、人民的所有权,这是分封制的逻辑起点。 天子为天下大宗,同姓众诸侯尊奉他为大宗子,天子分封土地与人民给诸侯和王畿内的卿大夫; 大诸侯国附近有小国,小国君又尊奉大国君做宗子; 一国之内,国君是大宗,国君分封给同姓卿大夫采邑,采邑主尊奉国君为宗子; 采邑之内,采邑主为大宗,封小块土地给同姓庶人耕种,庶人尊奉采邑主为宗子; 庶人分得小块土地,成为户主,做一家人的尊长,户主由长子继承,其他诸子称为“馀夫”,或分得更小块的土地,或谋其他生计。 此外,天子还封异姓诸侯,诸侯也封异姓卿大夫,卿大夫也封异姓庶人。 就这样层层分封,各个阶层大体遵循同样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天子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两位一体,共同构成西周时期的统治基础。 (二)赋税制 在这样的分封制下,上位者如何从下位者获得收益并占据经济上的统治力量呢? 1公田收入 庶民有义务助耕公田,公田收入归上位者所有,性质上属于徭役地租。具体办法是: (1)天子的公田每年要大量庶人到公田服役。《诗经-噫嘻》里面的“十千维偶”,郭沫若训为两万人,范文澜认为是一万人,具体数字不必拘泥。 (2)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 (3)伙食由农夫自备,妻子给丈夫送饭。 (4)生产工具也是农夫自备。 (5)公田农务完成后方可经营私田,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6)天子设有专门管理公田、监督劳动的官吏,也就是《诗经-七月》里说的“田畯”,在晋国,田官叫做“甸人”。 (7)天子每年举行籍田仪式,亲手把锄犁,算是带头耕作。 (8)天子每年举行两次慰劳农夫的(嗑)礼,给农夫送饭。 (9)公田收割时故意遗留些谷物,让寡妇们拾取。 (10)鼓励开垦私田,发展农业。 2贡赋收入 诸侯及卿大夫定期朝觐贡献。这是周天子的重要经济来源,不但朝觐的周期、仪式、贡赋等级有一套详细的规定,对于违背朝觐制度的处罚措施也规定得严格而完备,所谓“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采邑主对于诸侯国君而言,由于一般在朝为官,朝夕相处,不存在定期朝觐的问题,但国君对采邑也要有所征收,贡献和公田,照样是诸侯的两项经济来源。 (三)关于井田制 西周的田在法律上属于国家(天子)所有,不得买卖(《礼记》云“田里不鬻”),田又划分为公田和私田。这些都是可靠的。但要论及当时田地的具体划分与经营方式如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聚讼千年的话题了:井田制。 关于井田制,流传的资料不少但并非十分可靠,且难以统一协调起来。到西汉时期最具体的说法就是《汉书-食货制》的记载:一井一里见方,田九百亩,八家共同经营,每家受田100亩,其中90亩为私田,10亩公田,八家公880亩,其余20亩作为居住处。但同是《汉书-食货制》的记载,说当时民20岁受田,田分三等,如是上田则每人受100亩,中田则200亩,下田则300亩,60岁再将田地回收。两种记载似乎并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是《汉书-食货制》的里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真不知道每个井田单位的8家如何又组织为以五为单位的“邻”了。井田制的描述从孟子开始,越后的文献反而越加具体,也不管是否协调,尽管说得如在目前,这都是孟子派梦想主义学说的说话,一是难以安心采信,二是难以协调,真要协调起来,也就只能象孟子们那样去梦想了。我们且不去理这团乱麻。 但井田制是确实存在的,我们的华夏先民到得一个地方,立即占据最平整肥沃的土地用来耕种,叫做田。所以《左传》记载某两家争地,就说是“争田”,田才是财富之母,大家的真正目标。一田为一百亩,一母横一步,直一百步,当时的一亩约合现在的0.246亩。田的中间,以宽窄不等的路隔开,大路通南北,则小路通西东,大小路交错,如同无数的“井”字,所以叫做“井田”。这样的理解应该是大体不错的。 |
三、晋国的情况 关于晋国的土地制度,有一个重要而疑难的问题:“作爰田”。公元前645年秦、晋在韩作战,晋国战败,为了挽回人心,晋惠公采取了“作爰田”的措施,但寥寥三个字,语焉不详,解释甚多,有人认为是把田地直接赏赐给国人,还有人认为这是晋国井田制变革的开始,但没有其他原始的说明性资料,具体已经难以弄清楚所以然了。个人觉得,这是一次临时性措施,似乎没有什么制度层面的意义。 但是到公元前六世纪末,税亩制度早已经在晋国实行了,但不是以统一的标准来实行的,六卿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实行着不同的田亩制度,赵氏的亩最大,就是说取民最轻,因此易得民众拥护,也就是吴王所说的“厚爱其民”了。 |
第三节 从世禄到官僚:官员制度的演变 前面在介绍西周分封制的时候提到,在分封制之下,天子以下,诸侯、卿大夫层层分封,各个阶层大体遵循同样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两位一体,共同构成西周时期的统治基础。由于土地和姓氏时代相传,不但是天子和诸侯,各级采邑主也是聚族而居,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土地、人民、宗庙和政治权利,可以在封地内筑城,拥有自己的军队(私属),族内人称其为“主”、“公”或者“宗”,这样卿大夫也成了世代继承的了。这就是所谓的“世卿制”或者“世官制”。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逐渐出现了任命的、而不是祖传的官员,官僚制逐渐显露出了萌芽。这种变化,也是从下层开始的。下面从天子到家臣的顺序探讨世卿制的变化。 一、天子 天子的宝座是世袭制的,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王畿之外,是世代继承的诸侯。 王畿之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天子直辖的区域,一是卿大夫的封地。天子的卿大夫也是家族世袭的。但在天子直辖的区域,如京师及其周遍的基层组织,则天子自然不能事必躬亲,还是需要家臣性质的低级官员来管理具体事务,这些低级席位如士、皂、舆、隶等,就不一定是世袭的职位了。 二、诸侯 春秋期间,诸侯也是世袭的,还未出现异篡夺的事例。 诸侯国内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诸侯直辖的区域,一是卿大夫的封地。卿大夫的席位通常由家族世袭,但诸侯直辖的区,如国都及周遍区域,则也要设士等低级官僚如士、皂、舆、隶等,就不一定是世袭的职位了。 |
三、大夫 社会演变激烈的大时代总会伴随着一个显著的现象:概念的冲突和复杂化,新生事物的产生超过了语言的发展速度,一些旧的概念往往用来代表新的事物,概念本身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现象,为后人所困惑和争论。春秋时期就产生了以下三个麻烦的概念:大夫、士、县。这里探讨大夫概念的转变。 (一)大夫的原有含义 与卿一样,大夫是政府的官员职位,职位的后面也是一个个世袭的家族。有时候,卿和大夫的概念就连当时也是可以通用的,被分封的在诸侯国任职的各级采邑主,可以统称为大夫或“卿大夫”。人们把大夫与卿划分的时候,不过是表明权位的高低:卿是势力庞大,担任国家几个最高职位的大夫(六卿),而大夫则指比卿低一级的官员。但在家族继承、家族管理和官位世袭这个层面上,大夫与卿是基本一致的,只不多世卿家族的实力一般要雄厚于士大夫家族。如晋国的籍氏、羊舌氏、祁氏、士氏、乐氏、张氏等等,都是世代担任大夫,虽然具体职位会有所变动。 除了国家原有的大夫家族,外国的降臣也可以获得国家的大夫职位,如楚材晋用现象中的申公巫臣,被封作邢大夫,这并不是后代所谓的官僚制,他的采邑也是世袭的,地位、性质与晋国其他家族一样。 (二)任命的大夫 春秋时期的大夫可以分为两种:中央大夫和地方大夫。中央大夫,如理(司法官)、行人(外交官)、司马(晋国)、侯奄等等,属于中央政府席位,这些职位起初也以世袭为主,如士氏连续几代担任晋国的理,这些大夫也有自己世袭的采邑。地方大夫,如赵衰曾任原大夫,申公巫臣为邢大夫,这些并非纯粹的地方长官,而是采邑主。 春秋时期是否出现纯粹任命的大夫?一般认为,前514年魏舒任命的10个县大夫,就是只享受这个县的赋税而不得由子孙继承的大夫席位,这个观点应该是可靠的。因为,县在春秋时期一般指国君的直辖区,而不是采邑了。 |
五、士 春秋时期的士以军功、才干、学识上升为大夫(乃至卿),这样的情况也日渐盛行,如鲁国的孔子。士的概念与发展将在后面讲述。 ——这样,对于诸侯国的国君而言,他的大臣(卿、大夫)是世袭的,但对于卿大夫而言,他的“大臣”——家臣——逐步变为以任命为主。世卿家内家臣制盛行,到战国时期,家臣制也就变化为客卿制,最终又发展为秦汉之后的官僚制了。 |
第四编 霸业凋零 前509年,魏舒去世,随后是士鞅、荀跞先后执政,从公元前509年到前497年,短短12年间,维持了100多年的晋国霸业就迅速地凋零并一去不复返了。这绝不是说士鞅、荀跞能力不济,晋国霸业的终结,是100多年来家族政治发展的必然结局,而士鞅、荀跞二人的家族本位主义和勇于内斗的风格则加速了这一衰落的进程。更糟糕的,此后的晋国,不但无力恢复先前的霸业,并且,接下来就发生了长达八九年的惨烈内战——后期的第一次大兼并。 |
(二)宗周事务 晋国关于宗周的事务,也是有专人负责处理的,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卿,是荀跞,例如,前527年6月,周景王的王后和大子寿去世,就是荀跞带着大夫籍谈前往,公元前520年王子朝之乱爆发后,宗周事务成为晋国上下的首要难题,多次出兵帮助周定王对付王子朝,其中领兵的最高官员还是荀跞。时间来到公元前6世纪20年代后期,士鞅担任中军佐,政治地位日益稳固,也开始插手宗周事务了。 前510年8月,周敬王派富辛和石张两位大夫来到晋国传话,请求晋国召集诸侯为天子修筑成周城,士鞅出来,力劝执政魏舒接受:“与其帮助天子戍守,还不如为天子筑城。天子已经说了,只要成周筑好,以后再有麻烦,我们晋国也可以不管了。这样,既遵从了从王命,又解减轻了诸侯的负担,晋国也不用再为天子忧心。这样的好事不做,还要去做什么呢?”魏舒听了连连点头,立即答应。 士鞅的话自然有理,但深究起来,还是有自身因素在里面的。周王室关于修筑成周的主意,是大夫苌弘提出的,得到了卿士刘文公的支持,这才决定下来,而周的刘氏与晋的范氏关系非同一般,两家世代联姻,十分亲近,因此士鞅才如此积极地鼓动。筑城的事情一旦确定下来,表明了士鞅对王室事务的实际影响力,也可能成为他插手这方面事务的开端。但随后,魏舒并没有委派士鞅组织这次活动,而是自己亲自前往。 前509年春,魏舒在召集诸侯筑城期间,自己跑到大陆去打猎,随即死在那里。士鞅继任执政,随即命令撤去魏舒的柏椁,降低下葬规格,理由是魏舒不勤王命,其实泄愤的因素才应该是主要的。 (三)晋国内政 随着职位的提升,士鞅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由于与魏舒的关系不那么和谐,士鞅与中行氏联手,在前513年促成了“铸刑鼎”事件。这一事件前面已经详细论述。具体实施者是荀寅,主谋者是士鞅,赵鞅算是“胁从犯”,这一立法议程在晋国得以顺利通过,可见士鞅在晋国政坛的能量。 总上可见,50年的仕途生涯,士鞅绝非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等到自己执政的时候,士鞅已经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三、风格 前面说过,担任执政之前,士鞅在晋国政坛已经活动了整整50年,这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物,这50年,士鞅的为人处事风格已经十分明晰地展现给了大家,上台之后的一系列表演,只是他自己下列风格的贯彻罢了。 (一)智勇 一开始,士鞅是以一个少年战士的形象出现在晋国政坛的。几次作战的表现,已经生动反映出他有勇有谋的潜质。 1伐秦 第一次是前559年夏,晋国出兵伐秦。由于栾黡不听元帅荀偃命令,擅自撤兵,导致联军无功而返。栾黡的弟弟栾针来找士鞅商量,两个人决定为国家挽回颜面,一起驰车冲向秦军营寨,结果栾针战死,而士鞅活着回来了。栾针自然是一位忠勇可嘉的战士,而栾针来找士鞅,说明士鞅同样是个武艺不凡的小将军。至于他最终没有陪栾针一起战死,一则说明他的武艺,二则说明他根本不是一个“死心眼”的英雄,其报复绝非做一个烈士那么简单。 |
2伐齐 前555年,荀偃率领联军伐齐,在攻打齐国都城的战斗中,士鞅负责攻打临淄西门(雍门),随后还攻打了西北门(扬门)。这时候的士鞅还只是一位公族大夫,但其表现则要比为卿的赵武、韩起惹眼得多。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3灭栾 前550年,栾盈潜回晋国复仇,范、栾两家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最终栾盈战败,栾氏被灭。真个是上阵父子兵,此次事件,士鞅的胆识、勇气和机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成功地策反了原本支持栾盈的魏舒,导致叛党的力量一下子减少了一半。而士鞅在整装待发的魏家军面前临危不惧,以及对魏舒半劝半迫的策反,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随后是率人防守宫门,顶住栾氏的猛烈进攻。当时的情况是,士匄保护晋平公退守公宫,栾盈指挥党羽猛攻,范家军死力防守,但栾家一部军还是登上了宫门。士匄告诉儿子,顶住!如果敌人的箭射中国君屋子,你就去死! 士鞅握剑,亲自指挥士卒防守,实力不足的栾家终于开始退却了。 “短兵相接”,通常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这里面是大有道理的。热兵器战争的死亡概率,其实远不如冷兵器作战的高,所以,“拼刺刀”现在往往被看成极危险的作战方式。而冷兵器战争也是这个道理,兵器越短,危险性越大,死亡概率越高。春秋时期作战一般用戈,而以剑相搏,往往被认为是极危险的事,也是勇气的象征,主动弃戈执剑,是决死的姿态,往往能在士气上给对手以震慑。后来的宋国内战中,政府军不利,就是以弃戈用剑的作战方式扭转了战局。这里士鞅执剑,也是一理。 |
第二节 家族关系 晋国六卿之间的关系源流复杂,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动性。士鞅执政期间,六卿关系大体如下: 1范氏与中行氏世代交好,到了士鞅时期,中行氏的当家人是上军佐荀寅,两人不但发扬了世交关系,而且个性相投——都是贪婪成性之徒。一般而言,只要两家保持亲密无间,在六家族中的生存就不成问题,何况士鞅成了正卿,两人正好合力实现贪欲,而晋国的霸业也就因此而迅速垮塌了。 2赵氏与韩氏交好。这更是传统友好关系。 3魏氏与范氏不和。魏舒与士鞅同事几十年,关系始终是勾心斗角而又能勉强合作,魏舒死后,士鞅强令魏氏降低下葬规格,这在当时是足以埋藏深恨的事情。古人视死如生,晋国的诸卿都要下葬在九原,这样一来,曾经作为晋国执政的魏舒还有什么连绵见先代诸卿于那世?! 4韩氏与中行氏不和。这个也是上代人的恩怨,荀吴与韩起发生过一系列摩擦,导致后人不和。 5中行氏与知氏关系恶化。两家本是一家人,但到了现在,中军佐荀跞非常厌恶荀寅,两家百年的亲密关系宣告终结。 |
第四节 吴楚决战 一、晋攻中山 也许荀寅的话是有根据的,对晋国而言,来自中山国(鲜虞)的威胁的确正在加剧。前507年9月,晋与中山在平中(地点不详,或说在今河北省唐县附近)开战,晋国猛士观虎依仗勇力而轻敌,结果大败于中山,自己也做了俘虏。前506年秋,也就是从皋鼬之盟返回后不久,士鞅与卫国大臣孔围一起帅师伐中山。 前505年冬,士鞅再次亲自提兵围攻中山,以雪观虎被俘之耻。 二、楚围蔡 但中原的事情还没有完,前506年秋,看到晋国率领的诸侯联军已经撤退,楚国方面是敌退我进,立即出兵围攻蔡国。经过召陵之会与皋鼬之盟的洗礼,蔡昭侯已经情形地认识到,晋国是难以指望的,何况他们正在北线与中山作战。于是,他开始将眼光转向东方,决定依靠吴国人的力量自保和报仇。于是,通过走吴国大宰伯嚭的路子,蔡国想吴国求援,并以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乾与大夫们的儿子做人质,恳请吴国出兵。可怜可敬的蔡昭侯,已经下了雪耻的最大决心,不惜以自己的两个儿子出国做抵押,换来对楚国的报复。 |
第三章 诸侯叛晋 第一节 周之乱与郑之叛 一、王子朝之死 公元前505年之初,整个楚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吴军已经攻陷郢都,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统治;楚昭王逃到随国寻求庇护,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秦国的救兵还没有开来,楚国只能依靠散兵游勇骚扰吴国的主力。 但还是有人高兴的:周定王。他没有忘记,公元前516年,也就是11年之前,自己的哥哥王子朝失败后逃亡楚国,时时惦记着回来复辟。现在楚国自顾不暇,完全是无政府状态——机会来了。 前505年春,周定王派人进入楚国,杀死了王子朝——自己的心腹大患。 王子朝应该不是居住于楚国都城,楚国疆域广大,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郏(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距离洛阳都很近,根据王子朝及其党羽的复辟图谋,他们似乎应该居住在这些离周更近的地方,所以,定王的人动起手来也就方便得多了。 定王所用的方式很可能是刺杀,因为王子朝党羽众多,曾经与周天子战斗多年而不落下风,即使没有楚国人的庇护,也没有这么轻易被攻杀的道理。 但定王的举动也是很有些冒进的,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在宗周的境况:(1)前508年春,周定王的重要保护力量——巩氏发生内乱,因为巩简公疏远自己的子弟而信用远人,巩氏的“群子弟”刺杀巩简公。(2)前506年7月,定王的主心骨,卿士刘文公(刘狄、刘蚡、刘卷,三个名字)去世,儿子刘桓公即位;(3)单襄公(单旗)也于这一段时间去世(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国语》,修筑成周之年单旗尚在),儿子单武公即位。 可见,这段时间,宗周的局势十分不稳,周定王通过这样的特别手段除掉王子朝,或许是出于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或许是担心他趁机前来捣乱,或许是王子朝复辟的行为时刻没有停止,逼得他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极端手段。——无论如何,此次刺杀行为反而使宗周陷入了又一次严峻的危机之中。 |
二、儋翩之乱 说王子朝党羽众多完全是有根据的,王子朝一死,立即激起他众多党羽的强烈仇恨与强劲战斗力,大家迅速团结在儋翩周围,周定王的安稳日子再一次被打破了。 儋氏为周简王(周定王与王子朝之曾祖)之后,也属于宗周之胄,儋翩的具体辈分已不可考,似乎应该是王子朝的堂兄弟一辈。这个儋翩也绝非庸才,立即谋划着对周定王发起反击。但自身的力量着实有限,必须有借助力量,儋翩把目标投向了郑国。 现在的郑国与以往已经十分不同了,前506年秋,子大叔去世,驷歂(子然)执政,奉行了几十年的“亲晋独立”的外交方针也就走到了尽头,郑国似乎一下子就恢复了50年前那个骑墙、善变、惟利是图的商人国家的面目。首先倒霉的是许国。前506年,许国从再次迁都,从白羽(在今河南省西峡县)迁到容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南),这次迁都,可能是想摆脱楚国的庇护而归附于晋国集团,但事实证明,许国人是大错特错了,这样一来,就离自己的世仇郑国更近了,而郑国正在打算着背叛晋国。前504年春,郑国大臣游速帅军攻打许国,现在晋国人是鞭长莫及,楚国人是自顾不暇,正月18日(癸亥),许国被灭,国君(姜)斯也做了俘虏,被押解到了郑国。自从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侵入许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郑对许的侵略和欺侮几乎从未停息过,许国前后四次迁都,也大都是在逃避郑国的迫害。200多年过去了,许国终于还是灭在了郑国人手里(后来在楚国的资助下复国,迁到了楚国境内)。 晋国人支持周定王的态度是不可改变的,楚国方面也不能指靠,眼看郑国人如此有魄力,儋翩也就只好找上门来求助,条件是丰厚的:只要郑国从东面进攻周室,配合儋翩一伙潜入王畿作乱,大片土地将被割让给郑国。郑国人既然走出了第一步,也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慨然应允。 也许就在灭许的同时,也许时间还要更早一点,郑国军队大举向王畿发起进攻,周王的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几个地方遭到猛烈攻击,儋翩一伙则秘密潜入王畿腹地发动叛乱。这样的内外夹击,天子哪里抵挡得住,赶忙向晋国报急。无论如何,晋国人还是把保护王室当作自己的责任的,尤其是,执政士鞅与周的刘氏家族关系非同一般。前504年2月,士鞅迅速指示鲁国人“围魏救赵”,从东面攻击郑国,鲁国的季桓子、孟懿子以及大夫阳虎出兵发郑,占领了郑国东部的匡(在今河南省长垣县),牵扯了郑军西进的精力。6月,晋国派出大夫阎没领兵帮助周王防守都城,并修缮胥靡(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的城防。 这次反抗,是王子朝一党最后、也是最疯狂的进攻。12月,周定王在都城难以立足,只好退到姑莸(周地,具体所在不详)避难。 前503年2月,儋翩以仪栗(洛阳附近)为据点,继续对天子发起进攻。原本就支持王子朝、后来反正的尹氏再次反水,也帮助儋翩作战。4月,单武公、刘桓公在穷谷(洛阳附近)打败败尹氏的武装,情势才有所好转。直到11月23日(戊午),周定王才在单武公、刘桓公的陪同以及晋国大夫籍秦的护送下,从姑莸返回都城。25日(己巳),定公入于王城,住在公族党氏家中,随后才住进了庄宫。这次蒙尘,几乎又是一年。 但是动乱依然在继续,前502年2月,单武公、刘桓公分别攻打乱党据点谷城、仪栗、简城、盂。渐渐地,这场前后持续18年的“王子朝之乱”才宣告终结。 |
三、郑齐结盟 许国也灭了,宗周也攻了,现在的郑国已经与晋国彻底决裂,不可能回头了。但“霸主”的制裁总要提防着的:楚国已经不可依靠,但是不怕,还有齐国在。 到公元前503年,齐景公已经做了45年的国君,长时间、多次的蠢蠢欲动和被迫收手,到今天终于等到了重振桓公霸业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这年秋,郑献公、齐景公秋在(咸)(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南)正式结盟,反晋同盟初具雏形。 |
第二节 卫叛晋 一、沙之盟 齐、郑结盟,两国还极力拉拢卫国入伙。卫灵公对齐国早有好感,加上前番在参加皋鼬之盟时的不愉快,另外,去年鲁国军队奉晋国的指示侵郑,回军途中,未办理“借道”手续就穿越卫国都城,灵公十分气愤,把账也一起算到了晋国人头上。卫灵公虽然心动,但卫国服从晋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了传统,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灵公无奈,只得用计:一面派大臣北宫结出使齐国,一面秘密通知齐景公拘捕北宫结。这样,大臣被拘,灵公再与齐国方面联络,营救自己的大臣,群臣也就说不出什么了。不久,卫灵公、齐景公在沙(又称“琐”,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结盟,卫国算是半公开地投入了齐国的怀抱。 卫、齐的沙之盟可比为一次半公开的“私通”活动,卫灵公不敢光明正大地叛晋,一方面固然是群臣反对,另一方面他似乎还拿不准晋、齐之间的轻重关系,所以并没有把脸皮彻底撕破。下面,他就要查看是西风压倒东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了。 |
三、灵公叛晋 王孙贾的反应是明智的,因为一旦闹僵,国家立即就要遭到晋国大军的严峻惩罚。好歹应付过去,灵公越想越怒,决心正式背叛晋国,但又担心群臣继续反对。这次,亲眼目睹国君受辱的王孙贾出来支持。王孙贾出了个主意:激将法。 王孙贾让灵公主动离开都城,居住于郊外。群臣不知原由,纷纷赶来询问,灵公把自己受到的羞辱一五一十对大家说了,最终表示:“寡人使社稷受到侮辱,再没脸做国君了,你们还是另外占卜选择新君吧,寡人愿意服从。”大家解劝:“这是卫国的祸患,国君有什么错呢?” 一激不成,灵公再说:“还有更过分的呢!他们命令寡人的公子和你们大家的儿子送去做人质呢!”大家回答:“只要对国家有利,公子就应该去做人质,公子做人质,下臣们的孩子岂敢不背着马龙头和缰绳跟着前去伺候公子?” 二激不成,灵公就装作真要派人质的样子,连具体日子都说得活灵活现。王孙贾又加一把火:“万一卫国有难,工商阶层未尝不是隐患,要让他们也派出人质才好!”灵公与大家说了,大家还是愿意照办。 三激不成,灵公使出最后一招。“日子”到了,灵公将卫国人集合在一起,让大家送别自己的孩子,众人难免心怀怨恨,眼看气愤酝酿得差不多了,王孙贾跳出来充当话筒,他问国人:“如果咱们背叛了晋国,晋国出兵来伐五次,会有什么恶果?”这么一点,大家的豪情壮气也都来了:“即使晋国讨伐五次,卫国依然能战!”王孙贾马上引导:“那么,与其抛弃爱子,咱们还不如背叛晋国。即使晋国人来讨伐,等实在不行了再派人质也不晚嘛!” 通过这样的“群众运动”,灵公终于绕开了群臣,依靠“群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消息,晋国人也觉得后悔,他们自然知道卫国是怎么背叛自己的,马上派人前来磋商,表示愿意重新结盟。但卫灵公绝不是半途而废的人,再也不肯给晋国人机会了。 秋,士鞅会合周王的卿士成桓公侵郑,围虫牢(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北),以反报两年前郑国侵犯伊阙的战役。随后掉头遂侵卫。但这次军事行动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郑、卫两国依然站在自己的对立面——齐国一方。 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士鞅亲自参与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了,如果从公元前559年伐秦战役算起,士鞅的军事生涯竟整整持续了57年!即使那时候的士鞅只有15岁,现在他也该是72岁的老人了。以这样的年纪而奔波于疆场,无论如何还是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的——即使这次出兵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即使他的人格有着严重的缺点,即使晋国的霸业就是沦丧在这个人手里…… 9月,鲁国出兵侵卫,“晋故也”,显然是出于士鞅的指令。现在的士鞅,已经真的打不动了。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