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晋国诸卿家族史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晋国诸卿家族史[第3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楼主继续啊,士(范)、荀(中行、智)、栾,还等着看呢 |
栾氏 栾氏,为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栾枝是文公时代的重要辅臣,其孙栾书后来担任晋国正卿十余年(前587-前573年),栾书之孙栾盈为范氏驱逐出晋国,前550年潜回晋国复仇,事败后被灭族,栾氏退出晋国政坛。 第一代: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 晋穆候生有两子,太子叫“仇“,弟弟叫“成师”,都是在战争中生的,“仇”这个名字取得似乎确实不如“成师”好,当时就有人预言要出乱子。前784年, 晋穆候去世,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四年(前780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即位,是为晋文侯,文候在位35年。仇即位,为晋文侯,在位 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候即位,觉得成师叔叔不好大交道,就把他封到曲沃(后称曲沃桓叔,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 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直到前678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终于消 灭了“仇”的后代,晋国终于暂告安静。 前745年成师被封到曲沃时,担任其“傅”(史记称“相”,意思都是主要辅臣)的叫是栾宾,栾宾是晋国先君晋靖侯之孙(庶孙),按照辈份,成师还要喊他叔祖(当时的成师已经58岁了)。 不知道为什么,栾宾的儿子栾共叔后来又辅佐了晋文侯的子孙,做了仇的曾孙(《史记》谓为玄孙)晋哀侯(倒不是仇的子孙身体多么不好,而是几代国君大都被成师父子杀害了)的大夫。 前709年,成师的孙子称(曲沃武公)第N次攻击首都翼,追击并俘虏了晋哀侯,栾共叔也一并背被俘。 以上是《左传》的记载,而《国语》则有些不同:武公伐翼,杀哀侯,或许念及栾共叔的父亲曾是曲沃的老臣,或许出于对栾共叔本人的欣赏,武公劝降止栾共叔道:“如果你能不为国君殉死,我可以带你去见天子,任命你为上卿,担任晋国的执政”。 栾共叔拒绝:我听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的生存靠的是君、父、师,他必须以同等的忠诚侍奉他们)。”父亲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教诲,国 君给了我们衣食。没有父亲就没有生命,没有衣食就不能生存,没有教诲一个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和宗族。所以,只要出于君、父、师的需要,一个人必须以死来 报答。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养育之恩,用自己的努力来报答赏赐之惠,这就是做人的道义。如果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了做人的道义,您还封赏我,试问您今后还 能还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臣子呢?况且你只知道权我不要为旧主而死,而不知道如果我不死,到曲沃去辅佐您,就是违反了为臣之道。辅佐主人而不能从一而终,这 样的人有什么用呢? 说罢,力战而死。 |
第三部分 文公时期 一、进入六正行列 前633年冬,晋文公决定出兵与楚国争霸,在被庐举行阅军仪式,选任三军将佐。出于赵衰的举荐(赵衰称其“贞慎”),栾枝担任下军主将。 晋国第一任六正人选为: 中军将:郤縠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 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 下军佐:先轸 次年春,郤縠在军中去世,先轸担任中军将,胥臣任下军佐。 二、城濮大战中的表现 1,劝战 前632年4月,晋、宋、齐、秦的军队在城濮与楚军对峙,此时文公对是否决战仍有疑虑。狐偃力劝:打吧!如果胜了,我们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护;万一败了,我 们晋国“表里山河”,地势险要,也没什么危险的。文公又问:我们流亡的时候得过楚国的照顾,现在和他们开打,合适吗?栾枝说:汉水以北的那么多姬姓(晋国 也是姬姓)诸侯,已经被楚国灭亡干净了,现在您怎么能只想着他们的小恩惠而忘了姬姓的大耻辱呢?还是打吧! 2,辞令 楚国主将子玉派斗勃向文公请战:能否允许让我们和您的壮士们游戏一番?您在车上扶着车轼欣赏一下,让我子玉也开开眼? 晋文公派栾枝回应:“我们的国君听到您的命令了。原先楚王给我们的恩惠我们至今不敢忘怀,所以才退到这里。您作为贵国的大臣我们尚且退让,如何敢与 贵国的国君作对呢?既然实在得不到您和平的命令,就请麻烦你们统帅告诉他的战士们:准备好你们的战车,忠实执行您们国君的命令吧,,明天早晨见。 ——上面的作战辞令在《左传》中还不是属于特别好的,但是,其中的贵族风范同样跃然之上。一方的自负好胜和另一方的低调深沉,活灵活现。 3,决战 决战中,楚军左路面对的是晋军上军和下军的大部分兵力(狐毛、狐偃、栾枝),甫一交接,晋军即告“败退”,狐毛的战车上插两杆大旗,跑起来呼呼啦啦,狼 狈不堪,栾枝的战车后面拖着刚砍下来的树枝,逃跑起来尘土弥漫,一切几乎都超过了“逼真”的程度。子西大喜:哦,原来敌军是这样的,刚才右的失败完全是因 为陈、蔡的杂牌军根本不想打仗罢了。于是子西的左军疯狂追击。 正追得起劲,子西遭到先轸、郤溱率领中军精锐的拦腰截击,正在“逃跑”的狐毛、狐偃也立即回头杀了过来,一切都在楚国人的意料之外,而一切有是在晋国人的设计之中。子西的左军彻底溃散,而楚军则全面失利。 4,入郑结盟 城濮大战之前,郑国还是楚国的追随者,楚国失败后,郑国害怕,派大臣子人九来讲和,文公派栾枝进入郑国都城,与之订立盟约。由于顺利完成任务,5月,晋文公与郑文公在衡雍正式会见并结盟。 第四部分 襄公时期 一、肴之战 前628年冬,文公逝世,次年春,晋国探知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元帅先轸布置出兵伏击秦军,栾枝提出不同意见:我们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秦穆公曾帮助 文公回国即位),而去攻击人家的部队,对得起死去的国君吗?但先轸坚决认为:秦国在我们国丧期间发兵,本来就是不尊重我们的先君了,是他们先无理的,我们 有什么好讲的?况且,一朝放纵敌人,就可能是后代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代谋虑,先君怎么能怪我们呢?于是,襄公正式发令出击,并联合姜戎部落,共同攻击 秦军,大胜。 二、职位升迁问题 前627年8月,先轸在对狄箕之战中阵亡,其子先且居接替元帅职务,因此晋国六正职务应该有所调整,按照正常升迁,六正的人员应为: 中军将:先且居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栾枝 上军佐:胥臣 下军将:箕郑父(?) 下军佐:荀林父(?) 因此,自此年后,栾枝似为上军主将,但《左传》并没有记载有这么一次阅军调整,史料记载模糊。又有人认为“栾氏世为下军将佐”,不知是否可靠,按照这个说法,栾枝的职务应没有升迁。——总之,已经难以考证了。 三、去世 前622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都去世了,晋国的政局也开始了剧烈的大震荡。 从所存事迹分析,栾枝应是一位人品端庄,稳重谦逊,擅长辞令外交,偏于保守的大臣,赵衰称其“贞慎”,是准确传神的总结。 |
二、晋齐鞍之战中的栾书 关于前589年的晋齐鞍之战,前面“郤克”的章节中的已经详细介绍。而在整个战役中,郤克、韩厥都有英勇突出的表现,虽然栾书参加了战役,但他除了凯旋后在国君面前的谦让,并没有在这次战役中留下一笔记载,可见没有什么值得交代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栾书对郤克元帅的支持态度是客观存在的。 三、走上执政之路 前587年(冬之前),跛帅郤克去世。 郤克之后,晋国12卿的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郤錡(郤克子) 下军佐:赵同 新中军将:韩厥 新中军佐:赵括 新上军将:巩朔 新上军佐:韩穿 新下军将:荀骓 新下军佐:赵旃 郤克选择栾书作为接班人,着实出乎常规:按照位次,当时栾书仅仅是下军将,排名第五,前面还有荀首、荀庚 、士燮三人。这样的超拔发生在战争时期还不那么让人意外,例如先轸就曾直接从下军佐做了元帅。但是在当下这样的年代,这种做法毕竟引起人们猜测。分析其中原因: 或者是栾书象先前的郤缺一样,特别善于团结领导。在邲之战中,栾书坚定站在主帅荀林父一边,主张不与楚国争锋;而在8年后的晋齐鞍之战中,栾书又成为主 帅郤克的坚定支持者。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前592年春郤克出使齐国的时候,他的助手叫栾京庐,应该也是栾书的族人,看来栾书对领导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究竟 是因为因见正确而支持,还书因见领导而支持,的确不好断言,但栾书无疑能把把两种因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这种本事自然是很适合自己“进步”的。 或者是郤克看上了栾书的才能。栾书在参加的邲之战与鞍之战中,就战斗过程而言,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他的特长在对全局的把握和形势的判断,这才是一个大国执政最紧要的素质,他是具备的。 或者是他与栾书达成了协议,必须在上台后安排自己的儿子郤錡进入六正行列。要知道,现在晋国有12卿,干部编制相当紧张。根据孔疏所引服虔说,栾书执 政,以郤克之子郤錡代替了自己原来的位置,而原来的下军佐赵同并未得到顺序上的升迁,可见猜测郤克超拔栾书、栾书关照郤錡的协议存在,未必没有合理性。 或者是以上三者都有? 但一个不幸的事实是,仅仅在十多年后,郤克的家族就毁灭在栾书手中。 |
三、晋国的战略攻势及其成果 (一)楚、郑矛盾与郑国附晋 1,郑国叛楚 前587年11月,同为楚国盟友的郑国和许国发生军事冲突,郑与许都是楚国阵营的成员,郑,攻取了汜、祭两地。本来,这是楚国联盟内部的纠纷,但晋国马上抓住机会,打着“救许伐郑”的旗号,开始了再次南下争霸的步伐。 12月,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开始伐郑。楚国司马子反帅军救郑,本来这次晋国在军事上并没有取得什么胜利。但晋军撤退后,郑国与许国要求楚国解决矛盾。 前586年,许灵公到楚国去告郑国侵略, 6月,郑悼公也到楚国打官司,但楚王判决郑国败诉,并逮捕了郑国的诉讼代理人、大臣皇戌和子国。郑悼公回国后,决定背叛楚国。派公子偃到晋国,请求结盟。 8月,亲自与晋国的赵同盟于垂棘。 12月己丑日,晋、齐、宋、鲁、卫、郑、曹、邾、杞同盟于虫牢(在今河南封丘),炫耀对楚的战略优势。 晋国如此轻易得到郑国,完全是由于楚国不能处理好自己联盟内部的事宜,导致内部分化。而郑国和许国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楚国势力集团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后这个矛盾一直存在,直到前576年把许国迁到别处,而郑国占有了许国的土地,这一矛盾才最终解决。而追溯郑、许矛盾的由头,还要回到100多年前的郑 庄公时代。如果说郑国是当时的一个中等国家,那么许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并与郑比邻。早在前712年,当时的中原霸主郑庄公就联合齐国、鲁国攻占了许国 都城,虽然并没有消灭它,但是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许看成自己的,随时准备吞并。现在两国同是楚国联盟的成员,郑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个野心。而楚国为了协 调集团内部的关系,努力使两国保持并立。这次楚国没有很好处理郑和许矛盾,导致了郑国背叛的不利局面。 2,晋国救郑侵蔡 前585 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背叛的郑国,冬,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子重一看对方来势强悍,主动退却,晋军顺便进攻楚 国另一个盟友蔡国。楚国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个县的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当时晋军内部发生了一次争论。 赵 同、赵括主张与敌人开战,并积极向栾书请战,当时六军12帅,多数也都主张打,栾书也打算同意作战。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反对,理由是:我们这次出兵是 来救郑国的,现在楚军避开了我们,我们才进一步前来进攻蔡国,这叫做“迁戮”(转移了攻杀对象)。这样得寸进尺地不停攻杀不但已经疲惫,而且必然会激怒楚 国,真打起来,不一定就能获胜。现在我们是用晋国全套人马和楚国两个县的兵力作战,打胜了也不光彩,万一败了,那将是多么丢人的事啊!不如见好就收,回去 算了。栾书觉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师。 有人问栾书:“圣人只有服从大众的欲望才能成事,您的下属有11个人,不愿意打的才3个,是少数,您为什么不采纳多数人的主张呢?” 栾书回答:“如果双方的主张各有道理,的确应该听从多数一方。但合理性法则优先于多数法则,是多数法则的灵魂。荀首、士燮、韩厥三个人的主张更合理。听从他们,也就是听从多数了” 栾书对形势的把握应该是准确的,即使打赢了楚国的偏师,由于远离本土,如果楚军主力再来决战,多半是要吃亏的。 这次出兵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公元前547年,即38年以后,楚国的公孙归生(声子)给令尹子木回忆“楚材晋用”的历史:子仪之乱(前613年)中,析 公奔晋,晋人以之为谋主。绕角之役,晋军本来心虚,准备逃避,析公献计:“楚师轻窕,容易受到惊吓。如果我们晚上去偷袭,金鼓大作,他们必然逃走。”晋人 听从计策,楚军果然连夜逃遁。晋军于是“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这段故事 弥补了《左传》的不足,但是也有矛盾处:《左传》中明确记载,晋国“侵蔡,袭沈,获其君”的战役发生在前583年,而且此次晋军并没有与申、息两个县的楚 军交战。个人觉得,“析公献计”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但其他故事还是以《左传》为准比较可靠。毕竟公孙归生不是史官,而且他说话的目的在于劝子木警惕楚国人 才外流,游说性质明显,对于史实可能没那么讲究,渲染夸张的可能性较大。 3,马陵之盟 前584年秋,子重卷土重来,再次讨伐郑国,晋、齐、宋、鲁、卫、曹、莒、邾、杞九国组成联军救郑。郑国人有如此强大的后援,自然胆色大壮,共仲、侯羽攻击楚军一部,俘虏楚国的郧公钟仪(郧公:郧地的长官),献给晋国。 8月,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杞十国君主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结盟,晋国又一次大占上风。 楚国此次落败,关键是遭到东边的吴国从侧翼的猛烈进攻,后院起火,不得不狼狈退出战斗。子重正在郑国前线,吴国袭击突然楚、巢、徐三国,正在北边进攻郑 国的子重顾不得郑国,慌忙回军救急。8月,晋国组织马陵会盟,子重准备趁机袭击郑国,但吴国军队攻入州来(楚国的属国,在今安徽省凤台县),子重再次狼狈 从郑国前线回去救火。一年内,楚国两位当权者子重、子反七次奔波于前后方。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小国,全都被吴国占领,吴国实力大增,从此成为楚国劲敌。 3,晋国侵蔡、侵楚 前583年春,栾书帅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国这次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俘获颇多。 这次战役是晋国对楚攻势的顶峰,要知道,即使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中原诸侯也没有进入楚国本土。当时晋国舆论认为,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良言,并给栾书以“从善如流”的美誉。 |
二、第一次弭兵过程(前582-前579年) 晋、楚之间的第一次弭兵,完全是下一轮更剧烈争霸斗争开始前的短暂停。这次和谈的过程呈现出边打边谈的错综局面,而且双方经验不足,诚意相当有限(尤其是楚国)。 (一)弭兵前的拉锯战 1,楚国的“三管齐下” 前587-前583年,晋国的战略攻势进行得有声有色,并且战果丰硕。不仅郑国投靠了对方,陈国、许国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晋国集团的成员,楚国是由于受 到吴国的骚扰而难以针锋相对,但一旦腾出手,它是必然不能忍受、不能承认这样的局面的。前582年,楚国的一轮精心设计的攻势开始了。说是精心设计,因为 楚国人的这次行动具有手段丰富、维度多样、视野开阔的显著特征,宛如一阵漂亮的组合拳,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既定目标,也着实让晋国蒙了一下,手忙脚乱了一 阵。 (1)收买郑国。 楚国失去郑国,不是因为武力不济,而是没有满足郑国的条件。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现在的郑国所想的,居然 是左右逢源、从中牟利——这个商人性格浓厚的小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灾难。对楚国而言,失去郑国的支持,北上争霸的斗争基本是难以进行的,既 然你惟利是图,楚国人也就对症下药。前582年春,楚国人不惜血本,花重金(财物)收买郑国。这招果然灵验,郑成公见钱眼开,马上投怀送抱,亲自与楚国的 公子成在邓地结盟。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晋国人似乎嗅出了点味道,马上命令郑成公前来报到。也许还没有下定最后背叛的决心,也许他真的想两头获利。秋,成公又来到晋国,愤怒的晋国人把扣押了他,将其羁押在铜鞮(晋地,今山西沁县)。 栾书马上帅军讨伐郑国,郑国人派伯蠲来讲和,但栾书在愤怒中把他杀了。这样一来,等于把本来骑墙的郑国彻底推给了对手。 (2)攻击陈、吕 兵不血刃就争取到郑国,楚国人自然不肯再把成果拱手相让。令尹子重来了个围魏救赵(那时候还没有这两个国家呢),攻击陈国,以缓解郑国的压力。陈国是更在郑国南面,这样一来,晋军不得不放开郑国,应付陈国的危机。 子重趁热打铁,在晋军无功而返后,继续北上中原。这年冬天,楚军进攻莒国。莒国位于山东半岛,属于中原地区,从来也没想过大国争霸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所以城墙破了都懒得修缮。楚军先是攻占城墙败坏的渠丘,进而攻入同样破败的莒国都城,还捎带攻陷了不设防的郓(在今山东沂水县)。 (3)秦、狄伐晋 一切都表明,楚国的一系列攻势是精心策划的。对晋国人来说,南面的郑国叛变、陈国被攻,东面的莒国几乎失陷,就在同时,西面的秦国人联合白狄,攻击晋国本土。 面对如此伶俐迅捷的攻势,晋国人想不蒙都难了。 2,晋国的针锋相对 蒙,只是暂时的。缓过劲来,晋国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的,他们的矛头还是指向郑国。 山雨欲来,郑国内部一片恐慌,还是大臣公孙申出了个主意:现在国君在晋国人手里,咱可以出兵攻击许国,让他们看看,我们并不拿国君当什么事,以为我们要改立君主,这样。他们觉得把国君口着没什么意义,也许会把他放回来呢。于是,前582年冬,郑国出兵围许。 公元前581年刚一到来,郑国就遭到卫国的攻击——自然是为晋国干的。 3月,郑国的公子班(子如)立公子繻为国君,但是遭到反对;4月,郑国人杀掉公子繻,改立髡顽为君。公子班事败,逃亡许国。 卫国的攻击看来效果不大,但是晋国的态度相当坚决。当时的晋景公已经卧病不起,干脆提前立太子州蒲以为君。 5月,五月,晋、齐、宋、鲁、卫、曹六国国君亲自会兵伐郑。郑国由于国君在外,而且内乱不已,只能求和。先是子罕以襄钟为礼物,送给对方赔罪。而后,子然在修泽(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与诸侯结盟,子驷到晋国做人质。辛巳,晋国把郑成公放回郑国。 一翻折腾之后,郑国又回到了晋国这边。 (二)拉锯战中的谋和 前582年秋,也就是被楚国人的联环攻势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晋景公假装视察,来到关押 楚国战俘钟仪(前584年被郑国俘虏,献给晋国)的地方,“偶然”看见钟仪,经过一番询问考察,和范文子商量,范文子认为他是个仁、信、忠、敏的君子,建 议把他放回去,促成晋楚和好。于是赐给钟仪厚礼,放其回国,并作为晋国方面的使者前去谋和。 楚国人的反应积极而迅速,12月,楚共王派公子辰来晋国,作为钟仪“访楚”的回访,并请求两国恢复友好,缔结盟约。 前581年春,晋景公再派大夫籴伐访楚,这次籴伐在楚国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两国和好进行了漫长的磋商。 |
第三阶段 楚攻晋守时期(前576-前573年) 晋楚第一次弭兵仅仅维持了三年的和平,前576年6月,楚国 的司马子反再一次挥军北进,开启了新一轮的争霸斗争。晋国虽然在前575年的鄢陵大战中获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优势,到前573年,郑国依然在楚国的 控制之下。晋国的守势源于其国内矛盾的激化,晋厉公与各大家族的矛盾、栾氏与郤氏的矛盾在前574年最终爆发为内乱,最终郤氏与厉公在内乱中败亡,栾书迎 晋悼公回国即位后,随即于当年死去。悼公的即位开启了晋国新的强盛时代,再后来,经过一番激烈斗争,晋国霸权重新确立。 一、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前632年)、邲之战(前597年)后,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会战。而且,城濮之战是晋君对楚臣,邲之战是晋臣对楚君,鄢陵之战则是两国国君均亲自参加的最高规格的决战。此后,两个超级大国这样的正面对决就难见再上演了。 (一)楚国背盟 1,楚师北进 到前576年6月,晋楚之间的和平刚刚维持了三年,楚国司马子反决定重新拉开争霸斗争的序幕。有人质疑:“刚刚和晋国结盟就要违约,恐怕不太合适吧?”子反答:“敌人有机可乘就进攻,盟约算什么!” 子反决定这时候北上,或许是他已经暂时挫败了吴国的挑衅(此三年并无楚吴作战的记载,但是吴国此年冬天与中原联络,按照其习惯做法,很可能是吃了楚国的 亏),或许是考虑到晋国1年多前刚刚组织了对秦的战争,或者是因为晋国的坚定盟友宋共公刚刚去世,国内呈现出动乱的趋势。 攻击点还是郑国。6 月,楚共王亲自帅军攻打郑国,到达暴隧(进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进犯卫国,攻到首止。但是马上遭到反击,郑国的子罕出击楚国,攻取了新石(在今河南叶 县)。这次楚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栾书想报复楚国,韩厥劝阻,认为楚国这样不讲信义,必然会遭到国民的背弃。 2,郑国背晋 如果 郑国坚决抵抗,楚国的争霸是十分困难的,这毕竟是一个具有一定战斗力的中等国家,即使楚军下大力气解决了郑国,恐怕也没有勇气再去面对以逸待劳的晋军的。 因此只有取得郑国支持,楚国才能在争霸斗争中打个旗鼓相当。可现在的郑国似乎很坚定。怎么办呢?还是老办法最有效——收买。 可巧,前576年 冬,许国再也难以忍受郑国的常年蹂躏,向楚请求搬家。楚国就将许国南迁到叶(在今河南叶县)。这样,反而退一步海阔天空了:郑国原来的背叛,就是因为楚国 不允许它伐许,现在许国已经南迁,腾出来的土地正好满足郑国,楚、郑产生矛盾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前575年春,楚王派人到郑国,以赠予汝阴之田(汝水以南之田)为诱饵,征求郑国是归附。这一招对郑实在是太见效了,郑国马上派子驷到武城与楚王结盟,再次背叛晋国。 楚郑结盟完全是利益的交换。4月,郑国立刻派子罕伐宋,被宋国的将鉏、乐惧战败,但胜利后的宋军麻痹大意,又被郑军偷袭得手,将鉏、乐惧双双被郑军俘虏。 针锋相对,卫国立即为晋国伐郑。 |
(二)鄢陵决战 1,晋国南下 这样轻易失去郑国,当然难以容忍,晋厉公决定亲自伐郑。范文子依然是和平老人的态度:“要我说,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我们的内部危机或许可以缓解;如果 只有郑国背叛,我们晋国的忧患就离的不远了”。栾书:“决不能在我们的时代失去诸侯拥戴,一定要打郑国!”国君与执政态度都这么坚决,事情自然就这么定 了。 当时晋国四军八卿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士燮(荀庚已死) 上军将:郤錡 上军佐:荀偃(荀庚之子)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荀罃 新军将:郤犨(赵旃已死) 新军佐:郤至 ——4月戊寅日,除了留下荀罃看家,郤犨到卫、齐两国搬兵(栾书之子栾黡也到鲁国搬兵),厉公带领其他六卿,几乎是倾国而出,南下伐郑。 2,楚国救郑 听到风声,郑国人赶紧到楚国告急。不敢怠慢,楚王也立刻亲自带队,北上救郑。楚国三军的将领为:司马子反帅中军,令尹子重帅左军,右尹子辛帅右军。 行军途中,子反顺路拜访了楚国德高望重、智慧卓著的贤臣申叔时,询问此次出兵的前途,申叔时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楚国对内抛弃国民,对外断绝盟友,亵渎盟 约,言而无信,违反时令出兵(春耕期间),以疲惫人民为乐。上蹭没有信用,老百姓进退都是罪。百姓都在担心自身的命运,谁给你卖命?你好好去吧,我再难看 见你了!”——闹得子反带着一肚子晦气继续进军。 郑国搬兵的人回国,大臣子驷问楚军的情况,回答是:楚军行军很快,经过险要地段行列不整。行军太快就缺乏考虑,队列不齐就难以摆阵。这样的军队恐怕靠不住啊。 3,争论 进退之争 5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军队即将到来,晋军内部再次出现争议,反战声音还是来自范文子(士燮),认为晋国的要害在于内部矛盾,而不在于与楚国争胜,因此主张退却。 栾书只说了两个字:不可! 6月,两军在鄢陵对垒,士燮又主张撤退。 这时反驳他的是郤至:当初的韩之战,先君惠公溃败(并被俘);箕之役,先轸战死;邲之战,荀林父溃逃——这些都是我国的耻辱,您也都清楚。现在我们再回避楚国军队,我国历史上就增添了一条耻辱了! 出击、待援之争 此次作战,楚军相当坚决,因为自己这边有郑军和蛮人的部队共同作战,而对方只是晋国一国的军队,齐国、鲁国、卫国的援军还没有赶到。5月甲午这一天是晦 日(月底),依照当时的观点是不宜作战的,但是机不可失,也顾不得这些了。一大早,楚、郑联军就在晋军营前摆出战阵。并且军阵尽量压迫晋营,这样,晋军连 出营摆阵都成了问题。面对如此气势汹汹的对手,晋军将士多感到压抑和恐惧。这时候,士燮的儿子士匄从中下层军官的行列快步出来,对国君和将佐们建议:“我 们可以把水井填上,灶台推掉,就在营中列阵,这样,行列间的距离就可以摆得足够开阔了。晋、楚打仗,输赢只有天知道,我们怕什么!” 气得士燮(范文子)操起把戈就打,边追边骂:国家存亡的大事,你小孩子懂什么! 究竟怎么办,君臣们还是难以统一。 栾书主张后发制人:“楚师轻窕,我们固守营寨不出,三天内他们肯定撤退,那时候我们从后面掩杀,一定能获胜(《左传》)。“国君已经派阿黡去齐、鲁搬兵了,还是等待援军一并作战比较有把握。”(《国语》) 郤至则主张主动出击:楚军有六个缺点,我们不能错失良机:第一,他们的两个大臣不和(子反与子重);第二,楚王的亲兵都是自己的老卒;第三,郑国(当时 从楚)的部队列阵而不整齐;第四,蛮人的部队组不成阵势;第五,作战不避晦日(当时认为月底日不宜作战);第六,敌人士兵已经在军中喧哗,一开战就会更加 喧闹。—— 虽然敌人是联军,但是一作战就会互相张望,缺乏斗志。现在马上出击,一定可以取胜! 4,高级顾问 两军交战,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巧,这次晋楚营中,分别有一位来自对方的高级顾问。 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车),观察晋军。侍立在身后的是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之子,去年,伯宗被“三郤”杀害,伯州犁流亡楚国,被任命为大宰,现在令尹子重让他跟着楚共王,随时顾问。 楚王:那边战车左右驰骋,在干什么呢? 伯州犁:在召集军吏。 楚王:人都聚集到中军去了。 伯州犁:在议事。 楚王:帐幕张开了。 伯州犁:是在他们先君的灵位前占卜。 楚王:帐幕又撤除了。 伯州犁:快下命令了。 楚王:人声鼎沸,尘土上扬。 伯州犁:这是要填塞水井铲平灶台列阵了。 楚王:都上车了,哦,车左右的人又拿着兵器下来了。 伯州犁:在听命令。 楚王:他们要打了? 伯州犁:还不确定。 楚王:将帅们上车又下车了。 伯州犁:是在做战前祷告,他们要打了。 …… 伯州犁向楚王汇报晋君亲兵底细的同时,晋厉公身边也站着一个楚国人,汇报楚王亲兵的详情。楚国人叫苗贲皇,前605年楚国内乱中逃来晋国。将士们正担心 敌人兵力雄厚,又有自己的国士伯州犁出谋划策,不好对付。苗贲皇告诉厉公:“楚军的精锐都集中在中军和楚王的亲兵。如果拨出部分精锐攻击敌人脆弱的左右 军,就足以对付了。同时集中四军主力对付楚王的亲兵,一定能大获全胜!具体办法,由栾、范两家的私兵主动前进,诱惑楚国中军和亲兵精兵来攻。同时,派荀 偃、郤錡、郤至分别攻击楚军子重、子辛的左右军,必定能击溃他们。然后各部队四面会合,围攻楚军中军和王族部队,即使不能生擒楚王,也一定大获全胜。” 厉公令太史问褂,太史汇报:是褂相大吉。褂词是:南方国家要败,国王眼睛中箭。 厉公正式下令——出击! |
(三)南下受挫 1,沙随之会 这年初秋,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在沙随(今河南省宁陵县)聚会,谋划讨伐郑国,但联盟内部又发生了不快,鲁成公没有得到晋厉公的接见。 原来,鲁国叔孙侨如(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两人谋划让鲁成公驱逐季孙氏、孟孙氏,进而掌握鲁国。就在鲁国接到晋国参加鄢陵之战的通知,准备出兵 时,穆姜对成公提出驱逐季孙氏、孟孙氏的要求,而鲁成公并不支持这一计划,穆姜就发出政变威胁。成公小心防备,连发兵援助晋国的事情也耽搁迟到了。叔孙侨 如与穆姜又行贿给当时主管东方诸侯的郤犨,让他对晋厉公报告:“鲁国之所以来晚,是因为鲁成公骑墙观望,不想帮助晋国”。因而,晋厉公拒绝接见成公。 同时,曹国人也有意见,原来他们的国君曹成公还被晋国押解在周王城,曹国人请求晋国放回国君,并唤回他们的贤公子——流亡宋国的子臧。 2,联军战败 7月,晋厉公会合鲁成公、齐国执政国佐和邾人,这次还叫上了周天子的代表尹子,以章显出兵的正义性,但战果惨淡。鲁国军队十分怯懦,根本不敢穿越郑国郊 区和诸侯会合,还要诸侯来迎接,十分难堪。这次是下军佐荀罃率领诸侯军队作战,郑国似乎难于征服,于是联军转换目标,攻打南边的陈国和蔡国。但在班师之前 遭到郑国军队的夜间袭击,宋、齐、卫三国军队溃散,联军黯然返回。 这次,季文子跟着鲁成公参加战斗。叔孙侨如再次派人告诉郤犨:“鲁国的季 氏、孟氏就好比晋国的栾氏和范氏,他们掌握着国家大权。现在他们在谋划背叛晋国。晋国如果想让鲁国服从晋国,就请你们拘捕季孙行父并杀了他,我在国内杀了 仲孙蔑(孟孙氏),这样鲁国问题就搞定了。不然,季孙回国就会背叛晋国的。”郤犨自然乐意帮忙,9月,晋国拘捕季文子。鲁成公派大夫子叔声伯(婴齐)来交 涉。郤犨利声伯同谋,但对方是季孙的人,不受诱惑。还是范文子(士燮)劝栾书:“季孙已经辅佐了两任国君,依然简朴得妾不穿丝绸,马不吃小米,能说他不是 个忠臣吗?如果我们听信奸邪而抛弃贤良,如何向诸侯交代呢?婴齐接受使命而没有私心,为国家打算忠诚不二,为自己打算不忘国君,如果拒绝他的请求,就是丢 弃善人啊!你好好考虑考虑吧。”最终,栾书决定支持季文子。于是季文子回国,叔孙侨如被驱逐到齐国。 曹国的事情也得到了处理,晋厉公派人告诉子臧:如果你回国,就放了你们国君。于是,子臧从宋国返回,曹成公也被释。子臧依然澹泊如初,辞去自己的卿位,并把封地(前面已经上交了一次,可能成公又赐其土地)全部上交,坚决不再出仕。 3,伐郑受挫 楚国撑腰的郑国居然丧心病狂到了敢于侵略晋国的程度。 前574年初,出兵侵犯晋国本土,攻打的虚、滑(在今河南偃师)。而卫国马上出兵,攻击郑国,到达高氏(在今河南禹县)。 郑成公当然知道晋军的厉害,赶紧和楚国加强联系,5月,派太子髡顽和侯孺到楚做人质,楚国则派公子成、公子寅领兵一起戍守郑国。夏,周王派尹子、单子, 会合晋侯、齐侯、宋公、鲁公、卫侯、曹伯、邾人共同伐郑,联军虽然没有攻破郑国都城,但是横行郑国国土,从戏童(在今河南巩县)一直打到曲洧(在今河南扶 沟县)。6月,诸侯同盟于柯陵(在今河南许昌)。不久,楚国令尹子重帅军救郑,联军撤退。 初冬,晋侯、宋公、卫侯、鲁公、曹伯、齐人、邾人再次伐郑。10月庚午,围困郑都。楚国公子申救郑,11月,诸侯再次撤退。 |
二、晋国内乱 (一)晋国内部矛盾的激化 当时晋国的矛盾,一是晋厉公与各个家族的矛盾,尤其是与郤氏的矛盾。,厉公越来越感觉到各个大家族、各个重臣权势太盛了,而且相互倾轧,混乱不堪。即位 几年来,他已经深切感受到,众多家族对君权的压迫越来越让自己透不过气来。而自文、襄之后50年间各个豪族的逐步坐大,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也是当前最 紧迫的政治问题。应对这样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厉公的想法是:一次性解决问题,即把身边的权贵全部除掉,代之以自己身边的亲信。 二是各个家族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栾氏与郤氏的矛盾。栾、郤的矛盾与斗争过程,在“三郤”部分已经详述。 于是,郤氏就成了国君与栾书的共同攻击目标。 (二)厉公杀“三郤” “三郤”部分已经详述。 (三)栾书杀厉公 公元前574年11月壬午清晨,晋厉公心腹长鱼矫、清沸魋刺杀“三郤”,攻灭郤氏家族。厉公马上宣布“三郤”罪状,陈其尸于朝堂,并召集群臣议事,研究如何分配郤家的田地、财产和女人。 郤家富可敌国,田地、财产和女人,没人不感兴趣,可以想象,大家都来得很快。尤其是栾书,这时候可能还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了,说不定还指望着国君的嘉 奖,自然也欣然来上朝了。正当大家热烈讨论财产分配问题的时候,胥童(《国语》记为长鱼矫)带领甲士冲进朝堂,二话不说便劫持了栾书和荀偃。但这次行动应 该是背着国君暗自预谋的,当时厉公集团的成员就发生了争议。长鱼矫主张,既然已经撕破脸,就必须把栾、荀杀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厉公似乎担心这样做将难 以收拾残局,说:“今天一天就杀了三个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了。” 长鱼矫大失所望,一不做、二不休,这是弄政治的基本法则,尤其以这种秘密的突然袭击作为手段,本身就意味着自身在常规斗争中处于劣势,必须一击毙命,出剑 封喉。一旦有丝毫含糊,上天是再不会给第二次机会的,而对手是阴险狠毒的栾书,他更不会给。长鱼矫感到大事去矣,遂向厉公告别:“您不忍心杀别人,别人一 定会忍心杀您的!臣听说外部的祸患叫做奸,内部的祸患叫做轨。对付外部的奸要以德安抚,对内部的轨要用刑杀戮。对外不施恩而杀,不能叫有德;对内遭到臣子 的逼迫而不惩罚,不能叫有刑。德行、刑罚不树立,外奸、内轨都会产生,那样就太危险了!既然您不纳良言,请您准我离去。” 说罢,立刻向狄流亡。 长鱼矫走了,厉公继续着他的错误,派人向栾书、荀偃解释:“寡人只是想讨伐郤氏,现在郤氏已经伏法,二位请不要记恨刚才受到的劫持,还是担任原来的职务 吧”。本来以为必死无疑的栾书、荀偃自然大喜过望,马上表示忠心:“我们本来就犯了很多错误,您惩罚罪人而赦免我们,这是您对我们的恩惠啊!您的大恩大 德,我们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样,栾书、荀偃死里逃生。厉公下令,任命胥童为卿。 厉公无疑认为已经万事大吉了,心情非常放松。不久,出宫到匠 丽氏家游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遭到报复。栾书、荀偃突然袭击,带人包围匠氏并抓住了厉公。栾书自然知道一击必杀的道理,何况厉公就是因为前不久的妇人 之仁,自己才有机会复仇的。所以,厉公必须死。但以臣弑君,当时的确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史书上的一笔骂名是无论如何勾不掉的。 然而,厉公还是 必须死。栾书的想法是多找几个人干,自己也不必独担罪名。于是派人去叫士匄(士燮已于6月病逝),士匄是栾书的姻亲,但更是一个精明的人物,婉言拒绝了。 又去叫韩厥,韩厥也拒绝了,而态度则要严正得多:“靠杀死国君来树立权威,这种事情我可做不出来。把权威凌驾在国君头上是不仁,事情万一失败了,就是不明 智;即使得手,享受一利也必然要承担一害的,这种事情不能干。从前我被赵家抚养,赵庄姬(赵庄姬)陷害赵家,我都能顶住不出兵。俗话说:杀头老牛没人敢做 主,何况你们要杀害国君呢?你们不能侍奉国君是你们的事,找我做什么呢?” 说得荀偃气得想攻打韩家,栾书还比较清醒:“不行。韩厥这个人,态度果断坚决,言辞又情通理顺。理顺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坚决就没有做不彻底的事。与理顺的 人作对不吉利,与坚决的人作战就难以成功。再说,如果他以自己的果断坚决去号召那些顺应礼仪的人,国人会跟着他干,我们能打赢他吗?” 弑君的事情暂时搁置下来,但是厉公的亲信必须处理干净!闰12月乙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栾书、荀偃杀死胥童。 但国君这边最终还是要处理。劫持国君已经3个月了,事情无法再拖下去了。犹豫再三,栾书还是觉得,死后背弑君的恶名,总好过生前就承担灭门的危险。前 573年正月庚申,栾书、中行偃派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晋国旧都)的东门之外,仅以车一乘车为其随葬(葬诸侯当用车七乘)。 随即,栾书派荀罃、士鲂到京师洛阳迎接14岁的周子(孙周)回国即位,是为悼公。 |
栾京庐 具体身份不详,但根据活动时间推断,年龄应与栾书大体相当。 前592年春郤克出使齐国,栾 京庐随行,郤克遭到羞辱,自己回国请求伐齐,安排栾京庐留在齐国待命,继续处理外交事宜。他应该是栾书的族人,可能是栾书为了接近郤克,而有意安排在郤克 手下的。郤克回国,齐倾公还是派几个大臣参与晋国组织的会盟,可见栾京庐作为副手,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
栾弗忌。 具体身份不详。 前576年,三郤陷害大夫伯宗,并杀栾弗忌,因此可能是与栾书较为疏远的同族,为伯宗同党。 |
第二部分 栾氏危机 这里想专门探讨一下悼公时期的群臣谦让事件。前560年的绵上阅军,此次将帅调整最大的亮点就是赵武获得了上军主将的位置,在“六正”中列第三。而栾黡依然是下军将。 按照《左传》的记载,悼公 本来让韩起将上军,但韩起推荐赵武;又让栾黡干,又让栾黡干,栾黡也谦让了,不过口气相当有意思:“臣的本事还不如韩起呢。既然韩起愿意让赵武干,还是按 他的意见办吧!”于是赵武顺利跳跃晋升。《左传》评价这次集体谦让事迹:(因为群臣谦让)所以晋国的民众关系变得非常和谐,各国诸侯之间也变得十分和睦。 这样的完美的集体道 德表演,让人联想其唐太宗的“纵囚事件”:唐太宗六年年底,皇帝开恩,放全国死刑犯300余人回家过年,之后再回来接受死刑。结果,300死刑犯探家后一 个不少地又回来就死。感念他们的诚信,唐太宗干脆免除了他们的死刑。——由于皇帝英明,囚犯也变得道德高尚起来,的确可以当作天下大治的标志。但从情理分 析,还是欧阳修的《纵囚论》的分析值得信赖,纵囚事件本身是一个“上贼下之情”、“下贼上之心”,上下心照不宣而合演的一出“道德大戏”。 事情的真相可能是,在绵上阅军之前,六正的人选在悼公的内心其实早已成竹在胸了,只要稍做暗示,大家自然明白国君的心思,比如他对赵武的欣赏与一贯的 提拔,大家不可能没有感觉。面对精明无比的悼公,群臣自然会以配合,而配合的方式就是一出谦让的大戏。悼公的人事计划得以落实,而大家又各自落个道德君子 的名誉,实在是双赢的合作。但不同演员的演技还是很有差别的,比如韩起就演得很入戏,而栾黡虽然不敢忤逆国君的圣意,但“情绪”还是表露得很到位:韩起说 他行他就行吧! 二、栾氏与其他家族的关系 (一)栾氏与荀氏(中行氏、智氏) (二)栾氏与范氏 两个家族是殷勤关系,士匄是栾黡的岳父,而士鞅栾黡的大(?)舅子,按说两家应该结成紧密的联盟,但是栾黡在歇斯底里一样的强梁,导致他把本来最亲的 家族得罪的最深。士匄是老谋深算的官僚,士鞅也是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从栾黡威胁并驱逐士鞅的时候起,栾黡就为自己的家族找好了掘墓人了。 流亡到了秦国,秦景公问士鞅:“你认为晋国大夫里哪家会先灭亡?” 士鞅:“应该是栾氏吧。” 景公:“因为栾黡的骄横?” 景公认为士鞅见解深透,就向晋国求情,准予其回国并官复原职。 ——与其说士鞅是在预测栾氏的灭亡,不如说他是在策划自己如何灭栾氏,从动手时间到对象,实际上,后来士匄父子就是这么干的。 ——与其说景公是为晋国惜才,不如说是听了士鞅的计划后放他回国,希望他去制造内乱。毕竟两国是刚刚还在作战的仇敌。 |
第三部分 栾黡之死 关于栾黡之死, 《左传》记载比较模糊。一是时间问题不十分确切:栾黡于前557年随荀偃伐楚,取得湛阪之战的胜利,此后便没有了消息。到前555年11月晋国伐齐,其子 栾盈已经担任下军佐,此时栾黡确已死亡。二是死因,前553年栾黡之妻栾祁(士匄之女、栾盈之母)诬陷栾盈作乱,举告栾盈曾经说过范氏“死吾父”(害死自 己的父亲),此话出自栾祁之口,未免让人猜测。首先是栾黡的年纪,其死亡的时候应该正值盛年,大有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其次,栾黡恰恰死于晋悼公去世后不 久,年轻的平公刚刚即位,正是国君权轻,大臣坐大的时候,范氏浑水摸鱼对栾黡下毒手的大环境是有的;第三,栾祁的便利条件。栾祁是栾黡之妻,其娘家范氏又 与栾黡水火不容,而且自身与管家州宾存在奸情,谋害栾黡既有便利条件,又有合理动机。按说母子连心,但是栾祁居然不惜陷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她与栾黡父 子的关系之紧张,儿子都可以害,对于丈夫就更下得去手了。但由于没有更为明确的记载,关于栾黡的死也就难以定论,但个人认为被栾祁(在其父兄和奸夫怂恿或 帮助下)谋害亲夫的可能性还是难以排除的。 |
栾针:忠勇车右 前559年夏,在伐秦之战中战死。 前573年悼公即位,任命弁纠担任御戎,领导主管马匹的校正(官职),并负责专管战车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国语》称其擅长驾车并能处理军中政务。 |
二、 遭遇狼外公 前552年,外婆家范氏终于出手了。 (一)坏妈妈 栾黡死后,栾盈母亲栾祁(栾 是夫姓,祁是父姓,范氏出于祁姓)与栾家的 “老”(大管家)州宾私通,两人勾结侵吞栾氏家财,栾家几乎要被掏空了。而栾盈为人乐善好施,以此聚集人才,花钱也很厉害,母亲的丑闻加上家财的破损,让 栾盈十分不快。但儿子还没采取行动,母亲就先下手为强了。 前552年夏,栾祁找 到担任执政的父亲(范宣子)告状:“栾盈要作乱了。他认为我们范家害死了他父亲栾黡并且独把朝政,还说:我父亲赶走了范鞅,他擅自回国,但我父亲没有表示 愤怒反而以宠信相待。现在他和我同为公族大夫,独断专行。还有,我父亲死后,范家突然如此暴富(指栾氏家财被栾祁攫取到了范氏)。杀害我父亲,独揽国家大 权,这样的人,我就是死也不服从他!” 通过栾祁的话,可以发现在栾盈看来:第一,自己的父亲是范家害死的;第二,栾氏的家财是范家攫取的;第三,范家家独揽大权,十分强梁。 ——如果栾祁的话不是诬陷,推敲起来,范家的确有点恐怖。(《左传》用的是“愬”,控诉,而不是“谮”,诬陷)。 (二)坏舅舅 按照《左传》的记载,栾祁告状,士鞅在士匄面前为她作证。很显然是出于对栾黡的报复,以及对栾盈现在和自己难以同事的怨恨。 (三)坏外公 士匄这次是采信了栾祁、士鞅——自己儿女的话。不过《左传》的叙述相当有味道:“怀子好施,士多归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因为害怕栾盈的支持者众多,信了。在逻辑上很荒谬,但史官这么荒谬的表述,似乎是有意告诉读者一点别的东西。 最终,士匄决定处罚栾氏。 |
第三部分 孤注一掷 既然回来了,栾盈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实际上也没有后路了,现在所想的只是一件事——复仇。 一、酝酿与出击 (一)招旧部 东山再起要靠实力,而栾氏多年经营的家底,都在家族的老巢——曲沃。 终于,一个深夜,栾盈找到自家的心腹、戍守曲沃的胥午大夫。听完旧主的复仇计划,胥午真诚相告:“不要做。上天已经厌弃了栾氏,谁能在把她复兴呢?真的去 冒险,您一定不能幸免。我不是爱惜自己的命,是知道,事情真的办不成。” 栾盈:“即使如此,依靠你的帮助而死去,我死而无恨。现在大势的确不利,如果失败,我绝不埋怨你!” 胥午答应尽力去做。 胥午把栾盈藏在家里,请曲沃人(自然是有力者)饮酒。 乐声奏起, 胥午:假如少主人能在这里,大家会怎么办呢?” 众人:如果能见到主人,为他去死,虽死犹生! 酒过三循, 胥午:假如少主人真的在这里,你们怎么办呢?” 众人:能见到主人,我们会一心一意跟着他! 有人开始哭泣。 栾盈走出,一一拜谢众人…… (二)通盟友 当时晋国六卿人选为: 中军将:士匄 中军佐:赵武 ; 上军将:韩起 上军佐:荀吴(荀偃之子) 下军将:魏舒(魏绛之子) 下军佐:程郑(平公宠臣) 眼下的家族关系对栾盈十分严峻:范家就不用说了,是死敌;赵家因为当年的赵氏惨案,与栾家也是仇敌;韩家与赵家关系紧密;中行家与范家是亲戚,而且伐秦之战中栾黡与荀偃有过节;知家与中行家本来是一家人,而且主人知盈年幼,一切听荀吴的;程郑是平公的宠臣,难以争取。 能支持栾盈的,只有当年的好友魏舒和中级官员七舆大夫。 但栾盈不是没有希望:看起来,是以栾、魏两家的力量对抗范、赵、韩、中行、知五家,可栾盈是来找范家拼命的,平时的政治生活中可能有派系亲疏,一旦拼起命,除了范家,其他四家怕是不会来真的,大家都知道爱惜羽毛,大家也都盼着其他家族受到重创,自己坐当渔翁。 而且,既然来了,就没了后路。 四月的一天,通过魏舒的帮助,栾盈帅领曲沃的军马直接杀进了都城。 ——不知道他们为何不在夜间袭击,也许是魏舒的权力有限?也许是栾盈要让全国人看明白?也许夜袭在当时是不道德的手段? |
三、生死战 形势已经万分不利,但栾氏的复仇怒火和战斗力依然骇人。 (一)斗勇 督戎,栾家军的力士,国人畏惧猛将,他的出现,几乎已经摧毁了对方的军心。 这边也站出一个人,一个名叫斐豹、因犯罪而沦为奴隶的人,对士匄说:如果您请求国君把我的记载我罪状的丹书烧毁,我保证为您杀死督戎!“士匄立刻承诺:“只要你杀死督戎,如果我不请国君把你的丹书烧毁,有天日为证!” 士匄命令放斐豹出去,立刻关门。督戎追赶斐豹,斐豹跃过一堵矮墙藏在墙后,督戎跟着越过,被斐豹从身后刺死。 (二)夺城 范家军死力防守,但栾家军一部还是登上了宫门。 士匄告诉儿子,顶住!如果敌人的箭射中国君屋子,你就去死! 士鞅握剑在手,亲自指挥士卒防守,实力不足的栾家终于开始退却了。 (三)巷战 : 现在该范氏反击了,当然要在都城消灭栾氏。 士鞅跃上战车追赶敌军,碰见栾家大将栾乐,士鞅高喊:投降吧栾乐,别打了。真要顽抗,即使我被你杀死,也会上天去告你的!”栾乐根本不理,开弓就射,不中;正要搭第二支箭,车轮碾在一条突出的槐树根上,战车倒了。有人用戟钩之,栾乐手臂被断而死。 栾家另一员大将栾鲂受伤。 但栾盈还是逃回了曲沃。 (四)围城 这次士匄再也不会给栾盈机会了,虽然攻城是最艰难和漫长的战斗。 但曲沃里面无疑更加艰难。 秋天了。 齐庄公趁机伐晋,攻取朝歌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入孟门,一路登上太行;在于荧庭修建武军(堆敌军骷髅头骨为丘),派军戍守郫邵,在堆晋军尸体为坟山,彻底报了四年前被晋国围攻的仇。但是更深入的进攻显然困难。 晋军坚忍一时之辱,继续加强曲沃的围困。 冬天了。 曲沃终于失陷 关于曲沃沦陷的方式。《左传》称“晋人克栾盈于曲沃”,记载比较模糊,而《史记》称“曲沃攻逞”,可见在坚守半年之后,曲沃的守军叛变,栾氏才灭亡的。这里《史记》的记载可补《左传》的不足。 栾盈身死,栾氏家族及其被同党尽皆处死。 但也有走脱的,栾鲂就出奔去了齐国。 |
栾鲂:幸存者 栾鲂,具体身份不详。 前554年春,荀偃去世后,跟随卫国执政孙文子再次伐齐。这次出兵应是栾氏为了完成对刚刚去世的主将荀偃的承诺,可见栾鲂应为栾盈的得力助手,关系应该也很亲近。 |
栾乐: 栾盈族人,前550年战死于曲沃。 |
栾豹: 栾盈族人,其封地为“州县”。栾氏亡后,士匄、赵武、韩起皆欲得之,未果。最后此第于前535年被韩起所取。 |
结语:从栾共叔 到栾黡,栾氏的家族性格似乎来了一个质变:栾共叔的忠贞坚定、栾枝的忠贞保守、栾盾的低调沉寂,共性还是很明显的。但自从栾书开始,家族执政达14年,栾 书其人也显得贪权、嫉妒、霸道并且阴险,最后做出弑君的事,栾共叔“生一事三”的理念在这个家族已经完全消失了;而栾黡更是强梁霸道,无所忌惮,与其先人 根本不同,经过栾书、栾黡两代的挥霍,栾氏前辈积累下来的名声和好人缘丧失殆尽。栾盈则似乎又恢复了祖先的部分风格,比如乐善好施、礼贤下士等,但是由于 仇家的打击太迅速太沉重,栾氏的处境没有来得及有所改善,栾盈就被匆匆驱逐,只得采取极端和冒险的报复措施。栾盈的失败自然有技术性失误的因素,但栾氏的 覆灭,栾书、栾黡的作为才是根源。家族性格这样的转变和轮回,是因为基因突变?是因为家族地位变化?还是因为时代的变革?真是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 |
|
|
韩氏 韩氏为晋君同族,曲沃桓叔生子名万,封于韩地(在今山西省河津县),韩氏创立。韩氏在惠公时期地位显赫,晋文公时期地位较低,但后来韩厥活跃晋国政坛近50年,最终担任执政(前572-前566年),韩氏确立晋国大族地位;韩厥之子韩起执晋国之政长达27年(前541-前514年),韩氏愈大。前453年与赵、魏两家攻灭智氏,最终三分晋国。 |
第三部分 韩厥执政时期(前573-前566年) 从“三郤”被杀,厉公被弑再到悼公即位和稳固国内局势,晋国内部的戏热热闹闹演了小半年,但是晋楚争霸的大戏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丝毫也没有停顿,楚国人自然不会放弃对手内部动荡的好机会,加强了北上力度。但这次他们遇见了比厉公更为棘手得多的悼公,晋国内部迅速稳定并且和谐,也雄心勃勃南下争锋,这样,南北互不相让,共同上演了一场曲折复杂、反复纠缠、犬牙交错、旷日持久的、也是最后一轮激烈争霸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晋国压倒楚国,恢复霸主地位。而韩厥执政的7年,正是悼公复霸事业的第一阶段。 一、韩厥执政初期的争霸形势 鄢陵之战,晋国人虽然取得战役胜利,但争霸形势并没有根本扭转,最直观的,郑国依然不肯归附过来,其原因不在于晋国战斗力不强,而是它国内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几乎白热化的程度,难以再集中国力去进取了。 不但郑国依然归附楚国阵营,就连一直充当晋国坚定盟友的宋国也出现了麻烦。前576年夏,宋共公去世,秋,宋国发生内乱,鱼石(左师)、向为人(大司寇)、鳞朱(少司寇)、向带(大宰)、鱼府(少宰)五位大臣与执政华元(右师)发生冲突,失败后出奔楚国。前574年冬至前573年初,晋国内乱,六月,郑国奉楚国之命伐宋,进攻到宋国都城的曹门(城门名)之外,随后,楚共王、郑成公联合进攻宋国,攻占朝郏(在今河南省夏邑县);接着,楚国的子辛与郑国的皇辰率军继续作战,侵城郜(在今安徽省萧县),取幽丘(在今安徽省萧县),继而共同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将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安置于此,并留下三百乘的兵力戍守。这的确是厉害的一着,目的很明确,就是试图扩大宋国内斗,推翻宋国亲晋势力。 宋国上下极其紧张,大夫西鉏吾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如果楚国人和我们一样厌弃那五个人,真心对我们好,我们自然要侍奉他们,不敢背离。但是这个大国贪得无厌,把我国当作自己的边境城邑了还不满足。如果楚国人收留我们的叛徒,让他们辅助政事,然后寻找机会打击我们,到时候我们就真麻烦了。现在呢,楚国人优待诸侯的叛徒,分给他们城邑,堵塞我们的交通。这样就等于使坏人得到满足而让原来顺服的国家背叛自己,不仅侵犯了各个国家的利益,而且也会让 吴、晋两国感到担心(彭城接近并威胁吴国,而且削弱宋国这个盟友,晋国也自然不爽)。如此一来,我们的有利条件反而很多了,也就不再是我们的祸患了。再说,我们一直侍奉晋国是为了什么?晋国一定会帮助我们的!” ——一番话坚定了宋国人的立场。 7月,宋国的老佐、华喜率军围攻彭城,战斗相当激烈,老佐阵亡,但彭城也岌岌可危。 11月,楚国令尹子重率军援救彭城,并再次攻打宋国,这样一来,战局迅速改观,宋国看看支撑不住了,华元赶紧向晋国求援。 而此时,晋国执政栾书去世,韩厥执政,晋悼公也刚刚完成国内的事宜,如此,晋楚之间的新一轮斗争开始了。 二、定宋 此时的晋国四军八卿人员为: 中军将:韩厥 中军佐:荀偃 上军将:荀罃 上军佐:士匄 下军将:栾黡 下军佐:士鲂 新军将:魏颉 新军佐:赵武 宋国危急,而晋国这边悼公刚刚即位半年,执政栾书又去世,是否可以出兵?新任执政韩厥的态度相当坚决:“想得到诸侯用户,一定要先为他们付出辛劳,成就霸业,安定国家,让我们从宋国开始吧!” 此次出击,晋国上下齐心。晋悼公亲自坐镇台谷(在今山西省晋城县),晋军出征,在彭城附近的靡角之谷与楚军相遇,见到晋国如此坚决,子重率军退回。 但宋国的危难依然没有彻底解决。12月,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国崔杼与鲁国的仲孙蔑在虚朾(宋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会盟,商讨解救宋国事宜。同时加强中原诸侯之间的团结,派张老到各国宣传:晋国新君虽然年幼新立,但是英明强干,大家不要有顾虑,并且观察各国对晋国的态度。 前572年初,栾黡会同宋国华元、卫国宁殖、鲁国仲孙蔑以及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联合围攻宋国的彭城。彭城坚持不住而降,栾黡押解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回国,囚禁在瓠丘(在今山西省桓曲县)。至此,宋国危急宣告解除。 此次作战,齐国又出现了不服从的苗头,居然不派兵参战,攻取彭城后,晋国马上问罪,一看晋国如此迅速得胜,齐灵公赶紧认错,放弃观望的姿态,2月,派大子光到晋国做人质。 |
三、服郑 (一)伐郑、攻楚 现在的晋国人自然不会满足于宋国问题的解决,他们的下一个目标:郑国。 前572年5月,韩厥、荀偃率领诸侯联军伐郑,攻入郑国都城的外城,并在洧水边击败郑国的步兵。然后,东方各个诸侯国(齐、鲁、曹、邾、杞五国)的部队驻扎于鄫(郑地,在今河南省雎阳县东南)等待晋军。晋军从郑都掉头,率领五国军队攻击楚国的夷、陈,晋悼公、卫献公驻扎于戚(在今河南省濮阳北),作为战争总后援。 (二)楚郑反扑 这次进攻并没有打垮郑国、压制楚国。这年秋,楚国的子辛救郑,侵犯宋国吕(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留(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两地。郑国也来了精神,派子然侵宋,攻取了犬丘(在今河南省永城县)。 前571年秋,郑国奉楚国之命,再次侵犯宋国。 (三)郑国臣服 按照当时的国力,晋国稍强于楚,只要晋国内部和谐并能团结北方各国,坚决斗争,楚国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对于这点,双方以及郑国都是清楚的,为了与晋争霸,楚国需要十分借重郑国的力量,但郑国也有力不从心的抱怨。前571年6月,郑成公病重,大臣子驷认为楚国给的指命太多太重,难于负荷,请求顺服晋国以得到喘息(息肩于晋)。郑成公依然坚持附楚:“楚君为了我们郑国,眼睛都被箭射伤了(指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人家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寡人啊!如果被判他,就是背弃了别人的功德和以前的盟约,那样还有谁会亲近我们?我死后,拜托大家,不要让我背负这个罪名!” 秋7月庚辰,郑成公卒,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晋军再次讨伐郑国,多数大臣主张归附,但子驷坚持恪守成公遗嘱。 晋国这次出兵,先是由荀罃与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鲁国仲孙蔑(孟献子)以及晋曹人、邾人在戚会合,商讨战略。这次,鲁国的孟献子建议:我们可以修筑虎牢城,长期屯兵,随时威胁郑国! ——这实在是太厉害的一招棋。虎牢地势险要,就在郑国都城不远,一旦郑国反目,诸侯的部队不日就可兵临城下,而楚国军队远在数百里之外,来回援救,自然力不从心,难以应付。而且,鲁国人出此计谋,还有一层更重大的意义,荀罃就赞叹:“好主意!上次在鄫的聚会(在去年夏),您也听到崔子(崔杼,当时的齐国代表)说的话了——他们那时就有了不愿配合的意思,这次他们就没来参加了。滕、薛、小邾几个国家都没来,也是齐国在捣乱。这样看来,我们国君的忧患绝不仅仅在于郑国的事啊!我要把您的计策和齐国的问题向我们国君汇报,并要求齐国参加这次行动。如果这个办法得到批准而通知大家来修筑虎牢,这是您的功劳。如果请求没有得到允许,我们会首先解决齐国的问题。您的建议是诸侯的福音,从中得益的何止是我们的国君啊!” 面对晋国的强硬态度,齐国不敢造次。前571年冬,荀罃再次与各国代表在戚会合,齐国崔杼,及滕、薛、小邾的大夫都来参加,于是开始修筑虎牢。 这次还没有真正动武,郑国人就怕了,赶紧请求归顺,与晋国结盟。 (四)楚国的麻烦 郑国如此痛快,一是因为孟献子的计谋的确厉害;二是晋国态度坚决,诸侯团结一致;三是因为自己的靠山楚国内部出了麻烦,可能指望不上了—— (1)楚国内乱。当时,楚国公子申担任右司马,不但贪得无厌,大量收受小国贿赂,而且权力欲旺盛,逼迫令尹子重、司马子辛,因此,于这年冬被楚国处死。 (2)吴国威胁。自从前584年首次被吴国攻击,楚国的东方边疆几乎从来就没有清净过。最近楚国与晋国争斗,一直试图把交锋地点东移,在宋国做文章,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离晋国远,对手难以随时前来,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随时监视、预防吴国的捣乱。现在,令尹子重决定亲自出马,给吴国以沉重打击。前570年春,子重挑选楚国精锐部队伐吴,一开始连连得手,攻克鸠兹(在今安徽省芜湖市东南),一直攻到衡山(横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随即大将邓廖帅组甲(以丝带联结皮革或铁片而成的铠甲)之士三百、被练(以煮熟的生丝穿甲片而成的甲衣)之士三千,继续入侵吴国。但这支精锐部队被吴人拦腰截击,邓廖被活捉,逃回来的,只有组甲之士十八人、被练之士三百人,几乎是全军覆没!子重刚刚撤军回国三天,吴国军队就进攻楚国,攻取了驾(在今安徽省无为县)。驾,是楚国的重要城邑,邓廖,也是楚国良将。国人纷纷议论:“子重这次出兵,真是得不偿失啊。”子重又羞又气,得心脏病而死。 四、制齐 齐灵公姜环于公元前582年即位,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和父亲齐倾公一样,灵公也不时为自己恢复国家霸业的幻想而蠢蠢欲动。 前573年,齐国发生内乱,但马上恢复稳定。 前572年初,晋国组织诸侯诸侯围攻宋国的彭城,齐国出现了不服的苗头,拒绝派兵参战,攻取彭城后,晋国问罪,一看晋国如此迅速得胜,齐灵公赶紧打消了欺负晋国国君年幼的侥幸心理,放弃观望的姿态,2月,派大子光到晋国做人质。 前572年5月,诸侯联军伐郑,齐、鲁、曹、邾、杞的部队驻扎于鄫(郑地,在今河南省雎阳县东南),配合晋军作战,但此次齐国代表崔杼的言语中已经透漏出不服的意向。 前571年初,齐国攻打东边的莱国。夏,齐国晏弱修筑东阳城(接近莱国,在今山东省临朐县),进一步威胁莱国。 前571年7月,荀罃与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鲁国仲孙蔑(孟献子)以及晋曹人、邾人在戚会合,齐国及其附属国滕、薛、小邾未来参加,引起晋国不满,震慑于晋国强硬态度,是年冬,齐、滕、薛、小邾参与诸侯修筑虎牢的行动。 前570年夏,晋悼公召集诸侯在长樗(似在晋国都城附近)会盟。孟献子担任鲁襄公礼相,会盟仪式上,鲁襄公居然给晋悼公叩首。荀罃大惊:“上面还有天子在,而您给寡君(向他国人对自己国军的称呼)君稽首,寡君很害怕。”孟献子:“因为敝国地处东海,紧邻敌国,寡君把国家平安的希望全寄托在贵国国君的身上,岂敢不叩头!” 孟献子的这番话,表明在东方,齐国的霸道已经十分过分了,鲁国把国家安全寄托在晋国身上,可见齐鲁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协调。 接着,为了庆祝郑国归附,并于吴国建立友好关系,晋国再次召集诸侯在鸡泽(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会盟。考虑到齐国的地位与不逊态度,晋悼公特意派士匄到齐国通知:“寡君派我前来,因为现在局势不稳,大家对于灾祸缺乏防范,寡君希望和兄弟们(各国国君)相见,商讨对付不服从的国家,敬请贵国君主光临会盟,特意派我来请求结盟。”一番话说的软中带硬,绵里藏针。这时候的齐灵公似乎已经厌烦了跟在晋国人后面跑,想回绝,但是又没有勇气和晋国直接冲突,于是来了个折中——自己不参加盟会,由世子光代替自己前往,同时在齐国与晋国单独结盟。于是,两国代表在耏外(耏水边,在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结盟。6月己未,齐世子光与晋、宋、卫、鲁、郑、莒、邾的国君以及周天王的代表单顷公同盟于鸡泽。 前567年,齐国攻灭莱国,实力进一步增强。按照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说法,齐国疆域扩大一倍以上。 ——韩厥执政的七年里,齐国虽然不断积累实力,并且连续表现出对晋国霸权的不敬,但一旦晋国专心对付,施加压力,齐国还是不敢造次,大体上维持了联盟的身份。 五、责鲁 鲁国是晋国的忠实追随者,因为没有晋国的庇护,强大的邻居齐国是不可能让它安稳的。晋国与鲁国的关系大体协调,晋对鲁保持足够的尊重,鲁对晋保持足够的忠诚。但其间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前569年冬,鲁襄公到晋国听候霸主布置工作,趁机请求晋国同意把鄫国作为自己的属国,一开始晋悼公不同意,但孟献子强烈要求,也就同意了。鲁国人可能是考虑到自己侍奉晋国有功,希望获得奖励。但是宗主国对属国有保护的义务,一旦鄫国归属鲁国,晋国就不再承担庇护义务。而在东方,齐国时十足的地头蛇,本来就想欺负鲁国,而迫于晋国的压力不敢太造次,这次一看鲁国居然想在山东半岛与自己争夺势力范围,当然不能容许。10月,齐国的马仔邾、莒两国讨伐鄫国。臧孙纥(臧武仲)率领鲁军救鄫,并侵邾,但被打败,部队伤亡惨重。 这时候鲁国人才知道手里拿的是块烫手的山芋,又想甩开了。前568年秋,诸侯在戚会盟,鲁国又让鄫国代表参与会盟,表示鄫国又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了,但晋国人对于鲁国反复的行为并没有人可。 前567年春,莒人灭鄫。秋,晋国派代表来责备鲁国:为什么让鄫灭亡?害得鲁国大臣季武子跑到晋国,听候处分。 鲁国的这次外交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落得被动尴尬。不过晋鲁关系大体上还是正常的。 |
六、联吴 联吴制楚,是晋国10多年前就确定的战略,但是联吴的进程并不顺利,此间这项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当中。 前570年春,楚国令尹子重帅精兵伐吴,铩羽而归,子重羞愤而死。这次战役使晋国更加认识到吴国的重要作用。这年夏天,为了庆祝郑国归附,并与吴国建立友好关系,晋国召集诸侯在鸡泽会盟。为了表示诚意,晋悼公特意派使荀会到淮上去接吴王,但吴王寿梦并没有前来,这让晋国人颜面很不好看。吴国刚刚战胜楚国,似乎也不大情愿归附于和楚国抗衡的晋国。 前568年夏,不知道什么原因,吴王寿梦又派大臣寿越来到晋国,解释前年没有参加鸡泽会盟的原因,并且表示愿意与诸侯结好。这次晋国人的反应就谨慎了许多,安排鲁国、卫国的大臣孟献子、孙文子先在善道与吴国代表进行接洽,并通知吴国人会盟日期。9月,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鲁公、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在戚会盟。这次会盟比前576年的钟离会盟更加隆重,因为各国国君大都前来,但吴王寿梦仍只是派代表前来,晋国的联吴工作依然没有最终完成。 七、和戎 前569年冬,无终国(戎人之国)国君嘉父派使臣孟乐访晋,通过魏绛献上纳虎豹之皮作为礼物,请求与晋和好。在魏绛劝说下,晋悼公决定与诸戎和好。这一举措稳定了晋国后方,意义重大而深远。 八、伐许 前570年冬,因为许灵公没有参加晋国组织的鸡泽之盟,依然归附楚国,荀罃率军伐许。 |
九、争陈 前571年,郑国倒向晋国阵营,楚国在争霸中已经呈现出劣势。雪上加霜,一向作为楚国盟友的陈国此时也有北附的倾向。原来,令尹子重于年初去世,接替他担任令尹的子辛贪婪,疯狂向归附的小国索取财物,引起广泛不满。前570年6月,晋国主持鸡泽之盟,陈成公派袁侨到盟会接洽,请求与晋和好,晋悼公大喜,把陈国来归的消息通告诸侯。秋,晋侯使各诸侯国的大夫与和袁侨结盟,陈国倒向晋国阵营。 陈国的归附表明晋国再对楚争霸的斗争中优势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晋国带来一个沉重的包袱。陈国地处郑国更南部,离晋国辽远而接近楚国,这就导致与楚国在陈拉锯,晋国成本过高,难以长期支持。 冬,楚国司马公子何忌侵陈,惩罚陈国的背叛。楚国伐陈相当坚决,直到前569年春,军队依然驻扎在繁阳(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韩厥预感到陈国不易维持,在朝堂上发言:“当初,周文王率领叛离殷商的国家侍奉商纣王,是因为他知道推翻殷商的时机还不成熟。如今我们与周文王相反,想成功太苦难了!” 韩厥的分析应该是客观的,也符合他一贯的低调性格:国家还没有足够的优势,不应该去庇护辽远的陈国。但当时对于新来归附的陈国马上放弃,也有损国家的霸主形象,因此,悼公还是决定保护陈国。 3月,陈成公去世,楚军听到消息,不愿趁陈国国丧期间打仗,提出休战,陈国居然不答应。鲁国的圣人臧武仲闻说后也预言:如果不归附楚国,陈国一定会亡国的。 夏,楚国派彭名侵陈。 不久,楚国命顿国趁陈国没有防备而攻陈。冬,陈国围攻顿国。 前568年秋,楚国追究陈国叛离的责任,杀令尹子辛,并继续准备伐陈。9月丙午,晋国召集诸侯在戚会盟,一方面是与吴国结盟,同时也组织力量戍守陈国。 楚国任命子囊为令尹,子囊是位贤臣。士匄闻讯后说: “我们要失去陈国了,楚国人惩罚不忠心的子辛而任命子囊,必定会改变以往的做法,迅速攻打陈国。陈国靠近楚国,人民日夜惊惧危急,能不归附楚国吗?保护陈国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放弃它反而好些。” 冬,诸侯戍陈。子囊伐陈。 11月甲午,晋侯、宋公、卫侯、鲁公、郑伯、曹伯、齐世子光会于城棣(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北)以救陈。 对陈的争夺还在继续,但晋国方面日渐被动起来。 十、告老 前566年10月,从政49年,执政7年的韩厥告老,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正卿的接替者是荀罃,几年的争霸活动中,已经表现出他优越的才干和良好的品德。 家族的继承者是小儿子韩起,这是一个才质优秀又与韩厥一样长寿的政治家;大儿子韩无忌是位谦仁君子,是他主动让出了家长的地位——韩厥对后代的教育十分成功。 10月庚戌,韩起代替父亲上朝,韩厥正式告老。 即使在前615年担任司马的韩厥只有20岁,那么到现在,他已经是一位70岁的老人了。 现在,他可以安然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涯了。 统观韩厥一生的政治历程,它的起点不高,但是最终韩家在他手中强大了起来,我觉得,是他的三种优异品质塑造了他的成功: 1,忠公尽责。无论做执法官,将领还是执政者,韩厥始终能够忠于职责,他的能力可以有所欠缺,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出于公心,因此对于晋国而言,韩厥虽然不善于、乐于表现自我,不喜欢出风头,但是他一旦做事或者表态,基本都是有利于国家的嘉言善行,几乎从没有危害国家的私心和劣迹——这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自己的地位在晋国是稳步的提高,最后到达了顶峰。 2,不贪捷径。当时晋国各个家族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已经非常热闹,但是韩厥基本上没有参与那些肮脏的勾当,而是光明磊落,不走捷径,不求通过“特殊途径”获得“特殊进步”。不会为了自己家族去无耻攀附当权者或者陷害弱者。这样看似木呐笨拙,但无形中自己的腰杆就可以挺直,即使当权派,也不敢轻易对他的不合作行为采取明显的报复动作,最多是暂时冷落而已。 3,坚守立场。栾书执政晋国20余年,权势涨天,所有人都要看他的眼色,要么攀附,要么倒霉。只有韩厥一直保持不蔓不枝的君子姿态,而栾书也不敢对他下手。韩厥的立场:一是忠于国家,在大事上出于公心,即使意见不和,也不会引起大的私怨,此为“忠”;二是坚定维护与赵家的亲密关系,不管赵家是处于赵盾的鼎盛时期还是赵武的危难时期,韩厥都是毫不犹豫地维持、坚守两家的互助关系,毫不含糊,为此不惜与当权派翻脸。韩、赵两家相互扶持的关系,一直维持到三国分晋,200年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可谓家族关系的典范。 当然,韩厥成功的另外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他的健康长寿,二是遇见了明主晋悼公,也算是吉人天相了。但是对于他人来讲,这两个条件不可控制的因素就很重了,不象前面三个因素,是可以垂范后人的。 |
韩穿 韩穿,具体身份与辈分不详。 其活动年代与韩厥大体相当,职务低于韩厥,应为韩厥同族的兄弟辈。杨伯骏《春秋左传注》称:“韩穿字舆,谥已无考”,不知道是何依据。子舆是韩厥的父亲,而韩穿不可能就是那个“子舆”。第一,晋国父子同时担任卿的很少见,如文公时期的先轸、先且居父子曾经同时身为六正,而先氏当时地位显赫,不是韩厥时期的韩氏所能比拟的。第二,父子同时担任卿,而父亲的职务排在儿子之后,更不可能。因此,即使真的“韩穿字舆”,也绝不会是韩厥的父亲“子舆”。 (一) 晋楚邲之战中 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韩穿与巩朔为上军大夫,属于士会领导。此次晋军大败,只有只有士会、郤克的上军安然未溃。原因是,士会对战败的可能性有所预料,事先派巩朔、韩穿在敖山前埋伏了七处伏兵,。主力溃败后,士会亲自断后,徐徐退兵,上军并没有因战败遭受损失。 (二)为卿 前588年12月,晋景公增设新三军,于是晋国共有12卿。韩厥、韩穿同时进入卿的行列。韩厥将新中军,12卿中排名第七,韩穿佐新上军,排名第十。 (三)出使鲁国 前583年春,晋国派新上军副将韩穿出使鲁国,命令鲁国返还汶阳之田(汶水以北之田)给齐国。这部分土地原来就属于鲁国,被齐国人侵占,通过前589年的鞍之战,齐国战败,晋国命其把土地还给了鲁国。此举引起鲁国的极大不满。鲁国执政季文子私下对韩穿抱怨,虽然没有韩穿的反应,但至少在季文子看来,韩穿应该还是可与言的那种人。 关于韩穿的去世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他可能死于前583年春到6月之间,即从鲁国回来不久就去世了。因为当时的12卿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郤錡 下军佐:赵同 新中军将:韩厥 新中军佐:赵括 新上军将:巩朔 新上军佐:韩穿 新下军将:荀骓 新下军佐:赵旃 这年6月,赵氏遇难,赵同、赵括被杀,按照排序,赵穿应该排在前8的行列,但是赵氏灾难后,晋国8卿的人选应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庚 上军将:士燮 上军佐:郤錡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荀罃 新军将:赵旃 新军佐:郤至 ——其中并没有韩穿的身影,说明其很可能当时已经去世。但由于上面的人选表为推断而来,所以也难以肯定,但他的去世时间最迟也要早于前575年鄢陵之战的时候,则是可以肯定的。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