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仅仅由一个条件决定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要考虑各个方面。地理位置、综合国力、人才质量、政治制度等等都是不能忽略的。同时,在现实中偶尔会发生些偶然事件,导致蝴蝶效应。比如襄樊之战时大雨和洪水导致于禁庞德全军覆没,你能说是于禁庞德水平不行或者说关羽水平太高吗?不能,因为有偶然因素在其中,个人主观因素并不是于、庞军队覆灭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这些之后再分析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因素,统计偶然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哪个占比多,自然就知道了北伐失败到底是由于蜀汉国力弱还是诸葛亮菜。 第一次北伐,初期诸葛亮占优,但由于诸葛亮错误任用马谡,导致街亭过早丢失,最终一伐失败。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的失误有相当影响,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同时,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一伐中过于谨慎,没有及时接应叛乱的三郡,导致叛乱迅速被曹魏平定,丧失了拿下凉州的最好机会。但也有人称诸葛亮一伐时尚且不知北方虚实,谨慎进军是其谨慎性格的体现,我赞同这一说法。 第二次北伐粮尽退军,斩杀王双。第三次北伐获胜,夺取武都、阴平。第四次北伐粮尽退军,射杀张郃。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退军。 统计一下,五次北伐有一次完全获胜,两次粮尽退军,一次诸葛病逝退军,一次是被迫撤退。四次失败里两次粮尽是由于蜀汉国力与地形的客观因素导致的,诸葛病逝是客观事件(不过他事必亲为积劳成疾,这是不是也算主观因素?)第一次北伐是诸葛自己识人不明导致战败,属于主观因素。 总结一下,四次失败里有三次属于客观因素,一次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占比达到75%,因此蜀汉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综合国力的落后与地形的不便。 其实蜀汉、曹魏的各方面对比都比较悬殊。地理上,曹魏占据发达的北方,而益州开发较低,主要依靠成都平原;人口上,曹魏人口是蜀汉的数倍;军事上,曹魏常备军队在四十万以上,比东吴、蜀汉加起来还要多。蜀汉军队在刘备死后达到过十万左右,但有相当一部分是禁军、守军,还有一部分在永安驻扎防备东吴,能用于北伐的军队并不多。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带了三十万人,历史上要是诸葛北伐真能带得起三十万人,估计带汉就三兴了吧。人才上,曹魏曹真、司马懿、张郃、郝昭、郭淮等数位良将,人才辈出;而蜀汉在夷陵之战基本打空了中层武将,导致蜀汉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再考虑下主观因素,北伐时曹魏皇帝魏明帝曹睿是个虽然奢侈但大事上绝不含糊的主,而刘禅.......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