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是真的吗?——那些99%的网名都知道的历史谣言 -> 正文阅读 |
[唐朝]是真的吗?——那些99%的网名都知道的历史谣言[第4页] |
作者:江山之画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
这些谣言是各路宋吹,隋吹的法宝,实在说不过了就马上把它拿出来吹。 我记得好像有人在历史吧转过这个帖子,后来不知怎么被删了,当时在历史吧看到这个帖子时心里是多么爽快啊,终于有人说唐朝好了 |
自行维基:满清大屠杀。不要再偏袒满人了 另外,到底是唐朝繁盛还是宋朝? |
楼主真牛逼,可以转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来自一个伤心的国度 |
经典啊 |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不过楼主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
装b,吃翔去吧 |
哪来这么多资料????? |
|
|
满遗文 |
这样的帖子应该顶到第一页~~赞 |
楼主辛苦 |
哈哈哈有点意思 |
楼主!太赞了!!! |
牛,厉害, |
楼主哪来那么多资料?能发给我一份吗?很多资料很有用 |
楼主和造谣者没什么区别 |
顶 |
好贴 |
楼主求转。 ————此生棠棣开荼蘼,三遍荣华不如你。 |
佛曰:信则真,不信则假 |
有关于明朝部分,我想说,作者还需了解明代的兵制,为什么只能调动那么多兵,不仅仅是财力负担不起,同样还有人的积极性,明代实行的屯兵(如果我没有记错)没有激励士兵的理由,也没有相关的逃兵惩罚措施,以及应对减员的方法,有可能你出征,打完一场仗人就少了三分之一 |
为什么你知道这么多 |
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奠定了隋朝前期的强大。而隋朝杨广却把北周、隋朝文帝数代人留下的丰厚遗产败坏殆尽。 隋朝不但没能奠定唐的强大,反而留下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严重拖累了后面的朝代。唐朝是克服了隋朝留下的严重不利因素,才自己发展到强大。 隋朝后期连隋朝自己都已经“百姓疲劳,府藏空竭”“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了,隋朝连自己都养不活了,根本不可能留下老本给唐朝吃多少年。隋朝反而留下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严重拖累了后世。唐朝击败众多内外强敌,才结束了隋末大乱、结束了隋末恶劣局势。 有人编瞎话说唐朝吃了隋朝存粮几十年。但是实际上,北周、隋朝那大批粮食、财物早就被隋炀帝大量消耗,在隋炀帝后期就已经没剩下多少了,隋炀帝后期隋朝自己都“百姓疲劳,府藏空竭”“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了。 《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隋朝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战乱、火灾等等,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 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唐朝与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 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有人借此说“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实际这是错误的。 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何况,根据《隋书》列传第三十、《旧唐书·食货志》等史料的记载,隋朝后期已经“国用不足”、“无以支给”、“百姓疲劳,府藏空竭”了。 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 而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唐朝的对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好事。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体见余扶危、贺官保的《隋唐东都含嘉仓》。 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何况,隋朝的富裕强盛,早就被隋炀帝杨广造成大乱败坏了,没留给唐朝。 有个荒谬谣言说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反驳这个谣言。 隋文帝时号称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粮食,那么多粮食是属于大规模储存粮食,其正常储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现代远比古代先进的科技条件下,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才2到4年,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隋朝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是短于现代的),粟存的大规模储存时间稍长,有达到9年的,接下来说明,即使放宽条件认为隋朝大规模存粮能存5年或9年,也对唐朝没有多大帮助,更不会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从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粮食。(而隋炀帝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 所以,等到隋炀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粮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炀帝的征讨消耗了,这也与《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粮食,部分被战火毁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义军、割据势力消耗,即使还有剩余,也很快就变质了。 各起义军、割据势力要靠乱世里百姓新收获的粮食生存。李渊起兵后,一边作战扩张,另一面在关中等地这些扩张占据的疆域上恢复农业生产、经济生产,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产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间生产储存的粮食能够替换大量隋朝生产储存的粮食。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退一步说,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就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储存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初期,吃的粮食就已经是唐朝武德年间生产的,而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初期生产的粮食了。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按这说法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可见这说法是很荒谬的。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而且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都有问题,隋文帝存粮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的各种征讨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其中有隋末农民起义军(如李密翟让瓦岗军等)、军阀(如刘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开仓赈济百姓等等(这种情况的赈济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导致百姓拿的粮食超过其力所能运回去的量 ,不得不将大部分粮食抛弃在路边的荒郊野地)。经过这样的消耗与破坏,隋文帝那庞大的存粮也没有多少能留给唐朝了。 所以第一个条件也很难成立。而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粮吃到贞观年间,更无法使隋朝存粮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所以 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这说法是荒谬的谣言。 而且,实际正如前面列举的史料所说的,隋朝后期已经“国用不足”、“无以支给”、“百姓疲劳,府藏空竭”了。 |
北周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剩下的陈军事弱小。杨坚隋朝篡取了北周庞大的疆域与大量人口人力物力。 (北周留下了大量隐漏瞒报人口户口,北周有大量实际人口户口没有统计上来。根据历史学家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以及约690万户以外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隋朝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北周、陈的隐漏瞒报户口,使开皇年间就达870万户,《资治通鉴》记载:“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 而隋朝很快就出现了严重分裂,隋炀帝杨广却造成了大乱、破坏了统一,留下严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炀帝留下的是什么,不是统一的“中国”,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炀帝接手了外无强敌、内部人口众多贮备丰厚、状况良好的隋朝,留下的却是破坏严重、分裂严重的烂摊子与恶劣局势、极其强大“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突厥,突厥还曾一度把隋炀帝围在雁门,隋炀帝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更没能解决突厥的威胁,最终隋炀帝留下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却到江都去醉生梦死,没解决他留下的众多严重问题。 大运河的绝大部分功绩不是隋朝杨广的。 大运河能造福后人、造福千秋,那是数千年来从春秋到清朝众多王朝修运河、疏浚整修运河的功劳。 首先,分清元朝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用到现代的是元朝京杭大运河,而不是隋唐大运河。 其次,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几乎都是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隋文帝的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实际上是对汉代开凿留下的槽渠的疏浚,隋文帝还用了吴国邗沟故道;隋炀帝山阳渎用了东汉邗沟;江南运河用了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等、汉朝以及六朝所开运河等;通济渠用了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还用了黄河天然河道);永济渠用了屯氏古渎、曹操等开的白沟等(此外还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隋朝杨广那所谓的开隋唐大运河实际做的几乎都是靠北周留下的丰厚人力物力去疏浚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旧有河道。在对大运河的开凿疏浚整修方面,隋朝杨广时期做的远不如唐、北宋长期做的多。何况唐、北宋时靠自己发展的人力物力做的,而隋朝杨广是靠北周留下的人力物力做的。 杨广修的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几乎都是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最后,唐、后周、北宋经常开凿疏浚整治才能令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失去这些王朝的开凿疏浚整治之后,隋唐大运河很快湮塞了。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明清也经常疏浚整修大运河保证其使用。大运河能造福千年,那是从春秋到清朝几千年来众多王朝修运河的功劳。 那些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就算了吧,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 隋朝杨广那所谓的开隋唐大运河实际做的几乎都是靠北周留下的丰厚人力物力去疏浚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已经开凿留下的旧有河道,而且隋唐大运河从隋炀帝时期就开始湮塞,隋唐大运河经常湮塞,唐、后周、北宋要经常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没有及时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科举制的功绩不是隋朝杨广的。看隋朝杨坚杨广的诏书,仍然是让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人,并不具备科举的本质与主要特点,没有允许平民“投碟自进”参加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朝。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实行的实质却与察举制一样,具体见研究过科举制的历史学家何忠礼的《科举制起源辨析》 、金铮 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隋朝杨广造成极其严重的隋末大乱,彻底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严重削弱华夏,人口户口锐减到约200万户,疆域大量丢失,严重分裂,内外众多强敌,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一度围杨广于雁门,杨广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至死没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杨广留下的是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华夏面临突厥吐谷浑等N胡乱华的危险,隋朝杨广是既罪在当时,又罪在千秋。多亏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改变了恶劣局势,阻止了“罪在千秋”。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