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略论武德七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 -> 正文阅读 |
[唐朝]略论武德七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第3页] |
作者:wuanguo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笔者于2012年先后分析了武德五年和六年的突厥入寇情况、以及李世民与李建成在备御突厥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继续分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情况。 依照以前行文的惯例,先看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半年唐朝的整体态势。 一、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态势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半年外部战事方面,对唐朝来说,总体上是顺风顺水。 当年二月,“己未,高开道将张金树杀开道来降,……诏以其地置妫州”(《资治通鉴》),高开道灭亡,唐朝北方的割据势力又减少了一个。 三月,李孝恭、李靖等剿灭辅公祏叛乱,“江南皆平”(《资治通鉴》)。 至此,在唐朝周边对唐朝构成一定威胁的割据势力,只剩下了2个,即已经被打残了的梁师都和苑君璋。 这一时期唐朝周边的蛮夷势力,虽然屡有反叛和入侵,但是规模都不大,未对唐朝构成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的突厥,在武德七年六月以前,整体上讲对唐朝也趋于缓和,据《册府元龟》卷970记载,“(武德)六年……十二月,白兰、白狗羌、高丽、突厥、吐谷浑并遣使朝贡”,另据《册府元龟》卷109记载,“(武德)七年二月,宴突厥使者,奏九部乐于庭”。 当然,考虑到突厥的游牧民族特性,它对唐朝的入侵还是存在的,但是并不频繁,《资治通鉴》记载了二次,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丁酉,突厥寇原州。……五月,辛未,突厥寇朔州”。为此,唐朝也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在临近秋天的时候,加强了守备。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武德)七年六月,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备胡”。 总而言之,虽然边境并非完全无事,但是整体上讲比较缓和,在这种形势下,李渊决定适当放松,到新修建的仁智宫避暑,“六月,辛丑,上幸仁智宫避暑”(《资治通鉴》)。 |
然而,随着唐朝外部威胁的逐渐解除,唐朝内部太子李建成集团与秦王李世民集团之间的斗争却激烈起来,最终导致了杨文干事件的爆发。李世民率军讨平了杨文干,但李渊权衡再三,未因杨文干事件变更太子,而是决定继续维护李建成的地位,“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资治通鉴》),只是处分了东宫和秦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对于杨文干事件,因为与本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不展开全面讨论,只就其中几个点加以说明。 首先,有部分网友,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认为李建成向杨文干输送铠甲是为了备御突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观点,史料记载对此并不支持,这不多说了,单从逻辑分析上看,此观点也并不合理,如果李建成送铠甲出于备御突厥的考虑,那就是无可非议的,李渊最后何必为此处分东宫的核心官员? 第二,有网友认为,杨文干事件导致了突厥当年的大规模入侵。此观点也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虽然从时间上看,六月壬戌(二十四日)杨文干叛乱,七月戊寅(初十日)突厥入侵关内道原州,二者间隔很短,但是,查武德五年至武德八年的情况可知,这4年中,突厥基本是集中在六月至八月大规模入侵唐朝,原因很简单,这段时间是夏末至秋天,所谓秋高马肥,是游牧民族对外抄掠的最好时机,与杨文干事件并无明确联系。此外,下文会反复提到,突厥此次入侵,分为2个阶段,七月份第一阶段入侵,规模一般,闰七月至八月第二阶段入侵,规模巨大,而在大规模的第二阶段入侵时,杨文干事件早已结束近2个月,杨文干事件本身规模并不大,不可能是导致2个月后突厥举国入侵的主要原因。 关于杨文干事件就说到这里。杨文干事件平息后不久,突厥对唐朝展开了新一轮的入寇。对李渊来说,这次暑期休假彻底休不成了。 |
吧主是抛砖引玉啊 |
二、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入寇 本部分从入侵范围和入侵时间2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突厥入侵范围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对唐朝的入寇仍然从关内道和河东道2个方向进行。由于此次入寇涉及的州县较多,因此笔者按照河东道和关内道分别介绍。 1、河东道 先按时间顺序将《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列示如下: 五月,辛未,突厥寇朔州。 六月,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秋,七月,己巳,苑君璋以突厥寇朔州,总管秦武通击却之。 七月,己丑,突厥吐利设与苑君璋寇并州。 七月,苑君璋引突厥寇朔州。 八月,壬申,突厥寇忻州。 为方便理解,做表如下: 从突厥对河东道的入寇情况来看,入寇不深,主要集中在河东道北部的朔州、代州和忻州,这些州的位置在附图2河东道地图中可以看到;此外,唐朝在这个方向主要是依靠当地守军进行抵抗,并未额外派出援军,由此判断,突厥入寇河东道的兵力不多。 |
2、关内道 按时间顺序将《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列示如下: 七月,戊寅,突厥寇原州;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七月,癸未,突厥寇阴盘。 八月,戊辰,突厥寇原州。 八月,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戊寅,寇绥州,刺史刘大俱击却之。 为方便理解,做表如下: 注释: (1)《资治通鉴》记载为“八月,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岑仲勉先生在《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突厥攻并州京师戒严”条对此提出了质疑,岑仲勉先生认为,“余尝读而疑之,以为并与长安相去远,且武德之初突厥击并者屡矣,未尝书戒严,何独七年见之?……考通典及旧新突厥传均谓突厥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太宗屯兵豳州,颉利奄至。是豳州之役,最为吃紧,不容不记,原州东出,豳首当其冲,戊辰(初一日)到原,丙子(初九日)到豳,计其军行,程期亦合。以是测之,旧纪戊辰或丙子之误,否则戊辰下有夺文,并、豳涉音近而讹,通鉴沿旧书而舛。颉利之至城下,通鉴系于己卯,正丙子后三日,谓其前锋先达,事理亦合”。据此看,岑先生认为,突厥八月丙子寇并州,实际是寇豳州之误。 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本次突厥在关内道的入侵线路。 突厥大致是从3个主要方向,对关内道实施入侵。原州——泾州——豳州,是为一路;原州——陇州——岐州,是为一路;绥州单独作为次要的一路。 下面具体分析。 |
原州——泾州——豳州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京都关内区“长安通灵州两驿道”记载,灵州东南至长安的路线,主要有三道,其中史有明征的驿道有两道,“东南取庆州路,经宁州、豳州至长安,此一道也。南取原州路,又东经泾州,亦至豳州,达长安,此一道也”。据此看,原州——泾州——豳州,这一路是突厥沿着唐朝主要的驿道在关内道入侵。 另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武德)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太宗受诏北讨,齐王元吉隶焉。……顿兵于豳州。颉利、突利率万余骑奄至城西”。可见,颉利和突利率领的突厥主力,走的就是这一路,可以确定该路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入侵的主要路线。 原州——陇州——岐州 这一路,没有包含在严耕望先生考证的灵州至长安的主要路线中,但是,《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的图六唐代关内道交通图(附图3)中,原州南下至陇州,虽然无驿道,但是自原州的平凉向南有一条重要道路,通过该道路可直达陇州,而陇州至岐州、乃至长安,是有驿道的。因此,这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入侵线路,后面会分析到,该路虽不是突厥主力,但是兵锋甚锐,入寇较深。 绥州 据《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图六唐代关内道交通图来看,绥州向南,经延州、鄜州、坊州,也可抵达长安。但是,突厥在该路上止于绥州,可见该路是本次突厥入寇比较次要的一路。 |
附图2唐朝河东道地图 |
附图3唐朝关内道交通图 |
以上3图,直接看比较小,如果对军事地理感兴趣,不妨下载放大看。 |
(二)突厥入侵时间 本次突厥入侵的主要时间段,是武德七年的七月至八月。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突厥在七月出现多次入侵,八月又出现多次入侵,初看没有问题,似乎是前后衔接的。但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七月和八月之间,是有闰七月的,而根据史料记载,在闰七月,突厥是没有明显的入侵活动的。此外,从上表可以看出,突厥在七月戊寅(初十日)和八月戊辰(初一日)两度入侵原州。 从以上两点来看,突厥的本次入侵,应该是分为七月和八月两个阶段。 另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可见,颉利和突利的主力入侵,主要集中在八月,亦即第二个阶段。 |
三、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备御突厥 由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在河东道的入侵规模不大,一般被当地守军抵挡,因此,本文不进行详细论述。下面重点论述关内道。 (一)七月唐朝采取的备御措施 1、原州之战 面对七月戊寅(初十日)突厥入侵原州,唐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唐朝兵分两路,一路派出宁州刺史鹿大师进行正面增援,一路派出杨师道攻向大木根山,威胁突厥归路。 我们先看宁州刺史鹿大师这一路。 笔者在武德六年篇中,列示了唐朝关内道的军府分布情况,在此将该表再次列示如下: 据此看,原州本身的军府数量比较少,只有2个,而宁州则有12个,武德初年设置的关中十二道,也有宁州道,因此,宁州兵力应较多。另外,宁州距离原州也较近,因此,唐朝派出了宁州刺史出兵增援原州。 |
再看杨师道这一路。 杨师道出兵大木根山,威胁突厥归路。大木根山在什么位置呢?《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篇没有对此山进行标注,但是,《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东晋篇的“十六国-前凉前秦前燕代、前凉西部”图中,标注了木根山,其位置大致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与盐池县之间。我们再看附图1唐朝关内道地图,通过查找银川市和盐池县,可以大致判断,木根山当在唐朝的灵州一带。当时,突厥已经南下入侵位于灵州以南的原州,则唐朝此时从北面正好可以威胁其归路。 关于杨师道的职务,笔者想多说几句。《资治通鉴》对此并未注明,《册府元龟》卷985明确记载为“灵州都督杨师道”。对此,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据《旧唐书》列传10李道宗传记载,“(武德)五年,授(李道宗)灵州总管”,此后直到贞观年间才征还。而总管在武德七年一律改成都督,也就是说,按照《旧唐书》李道宗传的记载,武德七年的灵州都督应该是李道宗,而非杨师道。 当然,《旧唐书》李道宗传的记载未必就准确,岑仲勉先生也并未完全否定《册府元龟》的记载,只是说其“则与道宗传抵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虽然未在出兵大木根山时明确提及杨师道的职务,但是,就在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杨文干事件时,《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上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击之”,肯定了杨师道当时的官职就是灵州都督。 究竟孰是孰非,笔者也不能确定,在此列出以上史料,供大家参考。 关于原州之战的战果,史料并未明确记载,但是,《资治通鉴》紧接着记载道,“(七月)癸未(十五日),突厥寇阴盘”,上文已分析过,阴盘在泾州,已在原州的南部,可见,唐军当时应该没有立即阻挡住突厥。 |
2、陇州之战 面对七月庚辰(十二日)突厥入寇陇州,唐朝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资治通鉴》)。 此处补充一点史料,陇州之战时,尉迟敬德只是前去增援,陇州当地的唐朝守将应该是姜謩。 据《旧唐书》列传9姜謩传记载,“寻转陇州刺史。(武德)七年,以老疾去职”。 另据《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卷10姜謩墓志铭的记载,“转陇州刺史,……突厥来寇,授公左七总管。寻而犬羊奔北,有诏追公入朝”。 两段史料综合来看,姜謩的陇州刺史一直当到武德七年,而且入朝前不久刚经历过突厥入侵,据此看,武德七年七月十二日,突厥进攻陇州时,陇州当地守将,应该就是姜謩。 关于此次交战的战果,无论是姜謩传还是尉迟敬德传均无记载。根据姜謩的墓志来看,“犬羊奔北”,即突厥败逃了,但是,本文后面会分析到,在八月,突厥沿陇州至岐州一线,一度深入到武功一带。因此,陇州之战的胜利,是在突厥入侵的第一阶段七月就取得了,还是在第二阶段八月才取得,抑或是根本没有取得胜利,只是八月突厥议和后整体退去,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
(二)迁都之议与李世民奉命出征 面对突厥的进犯,李渊在做出初步部署以后,从仁智宫返回长安。 对此,《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七月)甲子,车驾还京师。 此记载有误,查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七月并无甲子,另查《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秋七月甲午(二十六日),至自仁智宫”,《新唐书》高祖本纪与此相同。则《资治通鉴》的“甲子”应为“甲午”之误。 七月二十六日,李渊从仁智宫回到了长安。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此后的近1个月的时间里,李渊再无新的部署,而是在讨论迁都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这段时间,突厥的入侵应该处于一种暂时的相对平息的状态。 “迁都之议”,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多叙述。 此后,“闰月,己未(二十一日),诏世民、元吉将兵出幽州以御突厥”(《资治通鉴》)。此处的“幽州”,仍是“豳州”之误。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李世民是闰七月己未(二十一日)奉命出征的,而突厥第二阶段的大规模入寇开始于八月戊辰(初一日)突厥再寇原州。 那么,是先有的任命李世民出兵豳州,还是先有的突厥再次入寇呢? 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上文提到,突厥八月的入寇是投入了主力的,而且是颉利和突利两大主力。如果是突厥入寇在前,李世民出兵在后,那么就是李渊倚重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派他去对付突厥主力。反之,如果李世民出兵备御在前,突厥主力入寇在后,那就很可能变成了李世民军事才能不行,突厥在捡软柿子捏。 究竟是那种情况呢?从表面记载来看,闰七月二十一日就任命李世民了,八月初一日突厥才入侵原州,这似乎是后者嘛。 但是且慢。笔者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如下: |
第一,据《资治通鉴》记载,本次任命李世民出征以前,出现了胡马事件,笔者对该事件本身不做讨论,但是,该事件临近结束时,有如下记载: 上怒不解,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幽州以御突厥。 也就是说,李渊在闰七月二十一日任命李世民出征的原因是“突厥入寇”,此处的突厥入寇,是指突厥在七月的入寇原州、陇州和泾州阴盘吗?显然不是,这些入寇,距离闰七月二十一日已有1个多月,而且对于这些入寇,李渊早已做出了部署。那么,这里的“突厥入寇”就很明确了,指的是突厥在八月的第二阶段的大规模入寇。据此,颉利、突利入寇与李世民奉命出征的前后顺利已非常清楚。 第二,既然如此,为何先有闰七月二十一日李世民出征,后有八月初一日突厥寇原州呢?这岂不是与上面的史料矛盾吗?笔者认为,并不矛盾。 其一,唐朝与突厥的边界并不在原州,而是在原州以北的灵州,而且唐朝当时在灵州是有军队的,上文已经分析,面对突厥七月间入侵原州,唐朝是命令灵州都督杨师道出击过突厥退路的。既然如此,突厥在入侵灵州的时候,甚至是在灵州集结的时候,唐朝就可能已经知晓。 在此,笔者根据突厥从原州入侵豳州的时间及二州之间的距离来反推突厥入侵灵州的时间。 据《旧唐书》志18记载: 灵州,……在京师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 原州,……在京师西北八百里; 据《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记载: 豳州,……东南至上都三百里。 我们做个简单的减法: 灵州至原州:1250-800=450里; 原州至豳州:800-300=500里。 突厥八月间自原州打到豳州用了多长时间呢? 《资治通鉴》已有记载:“八月,戊辰(初一日),突厥寇原州。……丙子(初九日),寇并州(当为豳州)。……己卯(十二日),可汗帅万馀骑奄至(豳州)城西”。据此看,突厥主力从原州打到豳州,用了大约10天左右。 而灵州至原州的距离,和原州至豳州的距离基本一样,则我们大致匡算突厥主力自灵州打到原州,也需要10多天的时间。八月初一日寇原州,由此反推10多天,则突厥主力入侵灵州的时间可能在闰七月中下旬,这正与《资治通鉴》记载的闰七月二十一日以前,“会有司奏突厥入寇”的记载相合。 也就是说,颉利和突利的突厥主力大举入侵在前,李渊命李世民出征在后。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以及在李渊心目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