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哲学重要的基础问题: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 正文阅读 |
[哲学]哲学重要的基础问题:意识是如何产生的?[第138页] |
作者:王建强_1 |
首页 上一页[137] 本页[138] 下一页[139] 尾页[1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2)法家的影响。法家思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王法”,其本质是“只效忠帝王一人”“给帝王做杀人刀”。而现代民主社会则要通过民意代表的投票,通过“宪法”,其普世价值是人人平等,用宪政法制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利。所以不能将古代原始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混为一谈,但这仍然是我们依法治国的思维基础。由于在我国多数地区O型人并不占多数,因此法家思想并不容易被主流社会思想所接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人权意识的国家,但老百姓有法治的向往,“包公戏”之所以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在我国落实民主与法治并举的治国安邦之策的难度与必要性、紧迫性。 |
(1)墨家的影响。墨家思想所产生的与人深刻的爱,简朴的生活、灵巧技艺中的科学、团队精神、顽强的意志等等,实是难能可贵。墨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人为本。但是,与墨家对立的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B型人儒家的统治地位,因此,其与法家一样很难成为我国历史上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文化问题的原因找到了,缺什么现在就应该补什么。尊重人权、人文关怀、保留传统文化等意识都是我们现在所非常需要倡导与实践的。 |
(4)儒家的影响。我国B型相对于其他三种血型占的比例最高,所以儒家思想方能大行其道。B型思维人乐观向上、追求自由、家庭完美、讲究道理、淡泊利益、随遇而安、善良宽容、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创新丰富等思想特点形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治国安邦思想是以理服人,凡事都要有道理,面面俱到才可施行。这些都以儒家经典与教育的方式传承了下来,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儒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三种血型思维的哲学思想,但毕竟是一种辅助,相比之下,AB型思维与思想吸收得多一些,而O型与A型思维与思想的影响就比较弱了,这也带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缺陷,这些需要我们去正视与解决。 |
(5)道家的影响。中国哲学的根文化是什么呢?是道学,道学的脉络就是中国哲学的构成脉络,所以我说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1]由于在世界上只有中国AB型人占的比例最高(10--12%),所以才有这样社会思维集中的环境产生道家(包括中医、太极拳、八卦掌、中式建筑等)。道家体现出AB型人的和谐、思辨、智慧、机会主义、平衡、淡泊名利、无为等思想,容易被儒家丰富的思想信息所辅佐,并被A型社会(如:日本)所推崇。道家的为人处事及治国安邦思想是以和为贵。儒家为主并辅佐道家,道家制约儒家,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主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与AB型人的辩证与平衡思维相对应,O型人科学与法治思维是我们所缺乏的,只有转变思维,调整文化结构,才能使我们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其原因就是在这里。 [1]参见2016年6月11日微信公众号“哲学”:《中西哲学的特色》。 |
(5)道家的影响。中国哲学的根文化是什么呢?是道学,道学的脉络就是中国哲学的构成脉络,所以我说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1]由于在世界上只有中国AB型人占的比例最高(10--12%),所以才有这样社会思维集中的环境产生道家(包括中医、太极拳、八卦掌、中式建筑等)。道家体现出AB型人的和谐、思辨、智慧、机会主义、平衡、淡泊名利、无为等思想,容易被儒家丰富的思想信息所辅佐,并被A型社会(如:日本)所推崇。道家的为人处事及治国安邦思想是以和为贵。儒家为主并辅佐道家,道家制约儒家,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主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与AB型人的辩证与平衡思维相对应,O型人科学与法治思维是我们所缺乏的,只有转变思维,调整文化结构,才能使我们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其原因就是在这里。 [1]参见2016年6月11日微信公众号“哲学”:《中西哲学的特色》。 |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1)我国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观点。汤先生认为我们的传统哲学之所以缺乏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在于我们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分疏的总体观,它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因而不容易发展成现代科学。汤先生说过,一套哲学体系必由一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经过一系列推理活动的理论所组成。有哲学家也认为:中国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哲学的完整论证性的逻辑体系,而是以名言隽句,比喻例证作为主要思维承载形式。[1]而“西方人总是想与自己的经历拉开距离,客观地看待它们,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到可以传播的模式”。[2]这一点我们已经适应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提炼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大理论:“普遍和谐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内在超越精神”是中国哲学的境界修养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3]汤一介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共存共荣,实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文化主张真、善、美,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国文化所讲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就是一个人类非常和谐与美好的社会。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返本开新中,会通中西古今之学,重新燃起思想火焰,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责任。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4]同样,也有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向往的大同世界必将来临,但要在大同世界来临之前先要做到自存自保。我们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利,也要保持住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可忽视文化交流中的势差现象。世界大同之前,自己民族有先被消融的危险。中国哲学本来脱离中世纪哲学不太远,它一直干预生活,深入生活,在古代曾起过积极作用。[5]这也就是说:了解诸子,必须要先了解诸子之所以创造思想的用意,其用意就在于“实用性”-----对规范社会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实用性。不能了解先哲的“用”意,则就只能是读死书,一点建设性都没有。[6]同时还要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广义哲学来认识,它们每一大家都包括了狭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思想。 [1]参见2016年8月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哲学还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科么?》。 [2]参见2016年8月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园”:《西方文明在衰落?<从黎明到衰落>》书评,作 者:陈嘉映。 [3]参见2015年9月9日“yuantianshuqkkl”微信:《缅怀敬爱的汤一介先生》。 [4]见2015年2月弟子及家人敬立“汤公三代论学碑”碑文。 [5]参见2016年4月28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哲学必将与人类共存》。 [6]参见2016年7月2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 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实用性原则》。 |
(2)分析与认识传统思想的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各种传统思想有很多,但一种理论是不是属于哲学,还需在具体介绍时作一下详细分析,看看是不是符合现在我们制定的哲学定义及理论体系的要求,即其理论的思维依据,思想及行为原理是否从人的思维心理元点起始,并具有一般规律的哲学抽象性。在“轴心时代”乃至之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思想在以后发展中相互借鉴,容易使人感到思维模糊,但以基本思维方式为观察手段分析哲学思想就很容易把它们捋清楚,其思维主线并不乱,也只是四个方面。因为所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包括宗教教义)背后必然是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作为支撑,而这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也只能有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四种。只有一定量的血型思维人群相互影响与撞击才有条件形成其哲学思想体系。我国历史上几个比较成熟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系,起源最早,几千年来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也是罕见的。虽说古代思想不可能是全面系统、明明白白的哲学体系,但终归是哲学,这不是有意牵强附会。它们符合本书已经清晰了的哲学理论要素的具体要求,都属于广义哲学,包括广义哲学的各个方面。这里我们用规范的现代哲学体系去重新审视,将其狭义哲学理论梳理清楚,让现代人容易理解,将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历史上有思想而无哲学的错误认识,使我国古代包含“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的哲学思想规范为世界通识的哲学理论,以便于宣传普及与实际应用。 |
第三节 宗教哲学思想 一、宗教是人类的阶段性哲学需求 原始宗教的出现,宗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到一定阶段,人们精神生活中自我反省力强烈,并对哲学思考需要的必然结果。“自打人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便用宗教来表达他们对各种神秘力量的恐惧与崇拜。哲学一开始就与宗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出发点与所提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只是回答的方式不同。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宗教问题回答方式的修正。”[1]宗教不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依据的“唯心哲学”,科学解释不了它。神灵只是一个需要建立起的哲学体系的依靠,其存在不存在,我们不必去探究,重要的是去理解以神灵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人生哲学与社会发展论,这才是多数人笃信宗教时所真正需要求得的东西。所以,全球宗教可以展开对话。宗教本身就是哲学(广义),是通过“神的旨意”建立的哲学,这样理解才能真正发现它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宗教教徒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以较大的速度增长,[2]这与社会生产力全球整合所造成的诸多“不安”有关,同时也说明哲学的落后。当没有人或理论能彻底说清楚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人生,以及社会运动规律时,神灵光环照耀下的宗教自然愈发显现出迷人的诱惑。宗教肯定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但也不否认在有些具体问题上宗教语言中具有科学成分。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有句名言“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便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3]在科学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哲学还不成熟和清晰彻底,说服不了人们时,人类对哲学的渴求就会很容易转移到宗教上来。所以说,虽然现在是科学社会,有人甚至是科学家,但仍然还信仰某种宗教,其原因就在这里。宗教的存亡与哲学的科学基础及清晰程度的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哲学彻底了,宗教自然也就消亡了。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先生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教类型学概念——制度性宗教和弥漫性宗教(又译弥散性宗教、普化宗教、分散性宗教等)。制度性宗教,指“有独立于世俗组织之外的独立的神学体系、仪式和组织”,宗教具有“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属性”。而弥漫性宗教的神学、仪式和组织则与世俗组织制度交织在一起,“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没有独立于世俗组织的独立性。[4]从现实来看,各国的宗教活动有越来越兴旺之势,发挥的作用比较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组织,其根源还在于科学的哲学落后,哲学战胜不了宗教。人是可以进行高级思维的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着一种理念或信仰来从事其所有活动,这都属于哲学范畴。但恰恰是这个最为重要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学却是那么的落后。心理学与哲学乱哄哄的争论,一点也不顾及它的危害,使人已经容易不再相信了。没有稳定哲学理念的民族与世界是悲哀的,也是很可怕的。失去了科学信仰与人生意义正确认识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有时甚至还不如一群狼。心理学与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基本问题不解决,理论不清晰,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心理活动弄不清楚,人的哲学思想及行为规律认知模糊,社会舆动与运动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持续下去而难以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当今世界全球化阶段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果注意力还集中在政治与金钱上,不关注人的本质与哲学,这将是十分危险的。我对此表示极大地担忧! [1]参见2016年7月9日微信公众号“东西方哲学思想”:《哲学可能的起源》作者:刘小赛。 [2]参见2015年4月4日《参考消息》:《皮尤研究报告预测 全球穆斯林人口急追基督徒》《2050年印度教将成为第三大宗教》。 [3]参见2009年3月8日朱清时先生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载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与科学”分册第34-41页。 [4]参见2016年12月31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6版,作者:李华伟。 |
二、宗教的哲学思维 除了辩证唯物主义是四种血型思维哲学观的和谐体之外,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它四大宗教从主体上讲都只是某一种血型思维的“神的”哲学(尽管他们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吸收采纳了其它思维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它们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个自圆其说的宗教理论体系。成熟的宗教教义都是在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完整地去阐明人类思想起源、规律及行为的原理。每一种宗教都适应了某一血型人的思维、心态和习惯,因此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但有趣的是,由于思维心理互补的需要,人类社会生活中反而经常出现一些人的血型思维与其皈依或喜欢的宗教不一致的现象。如O型美国与欧洲的基督教(A型思维)盛行,A型日本喜欢佛教(B型思维)与道教(AB型思维)等。这样看也是正常的。 世界上各种宗教大大小小有很多,难以弄清有多少。对世界性主要宗教的认定,排列规则与顺序有多种说法,我们这里所称的四大宗教是把人类血型基本思维方式与宗教联系进行探讨的一种认定与研究方法。从哲学意义上理解宗教就必然需要心理科学的帮助。可以发现,世界级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的原理所对应的就是四种血型基本思维方式(按血型习惯顺序),顺着这条思路去研究,把宗教与血型思维哲学观自然联系在一起,对其认识会更深入。 1.伊斯兰教的哲学思维。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反映出的是O血型人的推理性基本思维方式。推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必须有一个确定无疑,无可争议的定论或规矩(相当于数学公式,或物理学的定理等),然后的一切事物都必须拿来与之套入,从而作为评判是非,或做与不做的依据;安拉、天使、经典和先知的言语、文字、行动就可以说是“确定无疑,无可争议”的定论,即伊斯兰教教义理论的基础。后世与前定是几乎所有宗教自圆其说的必然理论,但这里更体现出的仍然是对安拉“定论”地位的尊崇,及逻辑思维的完善,是推理性思维的合适补充;严格的五功则是为了维护和坚定持久地六大信仰而做出的形式保证,也反映了O血型推理性思维容易出现的某种心理“定力、保守、刻板”。 |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2.基督教的哲学思维。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反映出的是A血型人的因果性基本思维方式。因果思维是看到现象,但关注的却是过去或未来的一种特殊心理习惯。创世纪论和末世论是基督教自成体系的神的力量,确立了过去与未来的自圆其说的心理依托体系,是其教义的基础;“三位一体”论和“因信称义”满足了A型人思虑悠远、追求完美而需要时时刻刻求得神的庇护的现实愿望和恃神而自信的心理;原罪论和救赎论是他们为自己设定的一切心理“差错”的渊源,及一生需要“检点”的动力;信、望、爱是要求自己未来道德标准与心灵安慰的目标。基督教的教规和生活禁忌主要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显然,由A型人的因果思维性格取向所决定,只要遵从了教义,这些并不难做到。 |
3.佛教的哲学思维。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反映出的是B血型人的发散性基本思维方式及其要求,其可以自圆其说的道理很容易形成自我心中的“佛”。发散思维是一种习惯于讲道理、求真理,容易沉迷世外桃源梦一般生活的心理。缘起论和法印是在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他们的道理,追求实相(真理)是其教义的根本;四谛、三界六道和涅槃是在宣示一个系列的轮回境界,让人们有所向往的自我安慰;八正道、十二因缘、善恶因果业报和三十七道品讲出了觉悟、修行达到美好世界的心态、途径和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佛教教规主要都是些礼仪要求,因为B型人发散思维无差别看待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细化礼节当然就十分重要了。这也是诚信拜佛的基本素养啊! |
4.道教的哲学思维。 道教教义是道学的继承和衍化,同时吸收了某些儒家、佛教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宗教神学的特点,反映出的是AB血型人的聚合平衡性基本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聚合平衡思维是被动矛盾思维,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平衡的产物,当有信息过来打破平衡后,终究又要获得新的平衡,周而复始,这就是天地万物的道理,谓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也表明了不愿随意打破平衡的被动(无为)心理,以及在平衡被打破时应有的作为(无不为);“贵生恶死、长生久安,得道成仙”,是平衡思维把自己作为一份子与大自然和谐为一体时的心理幻觉;道教教规中“传授”所体现的神秘,是平衡思维对信息敏感的一种反映;“善恶神明监察”是平衡思维的推断,其灵验作为神明以示威力而“自我高明”;“斋戒”反映了AB型人平衡思维容易出现的的清心寡欲、自我满足的习惯心态。 |
第九章 血型心理与国民性 国民性研究是我们通过血型思维心理原理进一步认识现实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的思想及行为特点,应用于处理社会矛盾冲突与国际事物争端的重要理论实践活动。 第一节 国民性研究[1] 一、国民性的含义 1.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国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这个名词又译为民族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的“新民说”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 [1]其中“1.2.”参见“国民性_百度百科”。 |
2.国民性包含的内容。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国民性是用来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概念,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又称民族性格。不过,国民性通常是以国家为单位考察国民特点时使用;民族性格则相对于人格概念。中国学者庄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1938)一书中说,“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产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 |
首页 上一页[137] 本页[138] 下一页[139] 尾页[1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