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哲学思想原理 -> 正文阅读 |
[哲学]哲学思想原理[第54页] |
作者:王建强_1 |
首页 上一页[53] 本页[54] 下一页[55]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人的心理活动也是有规律的生理活动,这个规律就是基本思维方式。任何有规律的生理活动都由某种基因所遗传表达,ABO血型基因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基因,是它在人的脑细胞中表达产生了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启动了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理遗传基础。 |
2.正确认识大脑及其运转规律依然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世界著名生命科学科学家施一公教授指出: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尽管我们有很好的学习记忆的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出学习记忆的过程,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知道。我甚至认为包括我们的电信号记录的神经冲动电位,只是一个表象,不一定是学习记忆的本质。为什么?因为我们确实是这样一个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构成的人在理解生命。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1]墨西哥《箴言报》文章“解读21世纪的7个密码”中专门提到大脑与意识之谜:我们遇到的挑战之一是意识的存在能否确定以及意识的生理学基础与神经学基础。神经学、语言学和哲学的日益密切的联系预示着认识论和生理学的重大革命。[2]美国《发现》月刊刊登戴维·伊格尔曼的文章“大脑的未解之迷----我们对自己如何思维问题的已知和未知的一切”中指出:在宇宙的所有物体中,大脑是最复杂的。我们对大脑的了解,就好像人们揭开电脑的外壳,仅仅测量了一下少数几个电压高低变化的晶体管,就企图猜测所浏览的网页内容一样。由此他提出了大脑十大未解之谜,说到就连有关这十个问题的部分答案,也能使我们对界定了我们是谁的这3磅左右的灰白物质的认识有所提高:(1)在神经细胞活动中,信息是如何编码的?(2)记忆是如何存储和读取的?(3)大脑中的“底线”活动标志是什么?(4)大脑如何模拟未来?(5)什么是情感?(6)什么是智力?(7)时间在大脑中是如何表示的?(8)大脑为什么睡觉和做梦?(9)大脑的专门系统如何相互融合?(10)什么是意识?[3]由此可以看到,人类在心理原理问题上的困惑、焦虑和期盼的心情,也说明我们这里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已经有科学家通过神经科学对人的思维进行研究,认为“科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自我意识的另一种途径,甚至对我们的一些传统概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对人类思维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从科学角度去探索思维和自我似乎比哲学家的辩论更具可行性。”[4]如果这些科学家了解血型思维方式,思路与突破不就更清晰快捷了吗? 还有人总结了哲学现今仍无法解答的几个问题,其中就有关于人的思维与认识的困惑:我们的宇宙真实吗?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了追求真理,必须对一切都尽可能地怀疑,甚至像‘上帝存在’这样的教条,怀疑它也不会产生思想矛盾”,这是笛卡尔式的怀疑。本质上这个问题就是:人类是怎么知道我们所看见的一切不是一场奢华的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有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在控制我们吗?客观地(或者少尝试这样做)理解这个世界和通过专有的框架客观地体验它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实质上是感受性的问题——这是概念是说我们周围的事物只有通过我们的感官过滤和大脑的思考才能够被观测。你知道的和你触摸到的,看见的,闻到的一切都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生理和认知过程。能知道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像傀儡人生中的那样,以某种方式从另一个人的“意识镜头”中去观察这个世界——而这是在科学或者技术进步的任何阶段我们都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换一种说法就是,世界只能被大脑所观测(或者机械大脑),由于这个原因,宇宙也只能被主观的解读。[5] 外媒报道:“我们证明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大脑本身不分男女。人们所看到的差异是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拼图’。”这篇已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还说:“性别会影响大脑,但它对大脑的影响取决于其他因素。性别对大脑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情况下甚至会截然相反。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在某个方面很男性化,在另外一个方面又很女性化。”这项研究应该促使人们乃至整个社会超越性别去思考问题。“我们看待一个人应该根据他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性别。”英国牛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海迪·约翰森-伯格说,这一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但并不令人意外。她说:“她们证明的主要观点是,和生殖器官不同,我们不能将大脑完全划归为男性或女性,但我不确定是否有人觉得自己可以。”[6]可以这样认为,种族与性别等生理区别都不应是人的心理区别的基础,那么这个“超越性别去思考的问题”因素是什么呢?本书的血型心理研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当读到本书的朋友把这一切弄明白,世界上的人们可以轻松自然、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血型思维方式与心理特点时,我们毫不怀疑,人类的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将会出现一次巨大的飞跃。 [1]参见2016年1月17日施一公在“未来论坛”年会上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2]参见2004年9月23日《参考消息》:《墨报文章 解读21世纪的7个密码》。 [3] 参见2007年8月10日价值中国网:《大脑的未解之谜》。 [4]参见2015年12月20日微信公众号“赛先生”:《哲学家争论不休?让科学来解答思维与存在之谜》编译:紫薇。 [5]参见2016年1月22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八大哲学问题,至今木有答案》。 [6]参见2015年12月2日《参考消息》:《研究认为 男女大脑没有显著区别》。 |
当读到本书的朋友把这一切弄明白,世界上的人们可以轻松自然、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血型思维方式与心理特点时,我们毫不怀疑,人类的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将会出现一次巨大的飞跃。 |
第三节 基本思维方式 一、思维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大脑生命的形式,是动物和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高级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1]生命在于运动。人的肢体能够运动,我们认为它是健全的,否则就是全瘫、半瘫,或者截瘫等。人的大脑生命运动的形式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就是严重精神病患者、脑瘫或植物人。这里说的生命不是仅指脑细胞的生理存活,而是要表明思维功能的发挥、心理活动的健全。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如果不能发挥正常思维的作用,常常有人认为他们已经“死亡”,但这是从人生价值意义讲的“生命”。思维活动就是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不能把认知活动的思维过程割裂开来。感觉、知觉等思维心理现象共同组成了认知活动的链条,只不过感觉、知觉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过程罢了。但它们也是经过简单思维,非常快的、敏捷的思维后的信息输入过程。那种把思维一概当作高级认知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说法,是对大脑运动形式认识模糊的结果。思维是大脑生命活动的形式,正常的、有生命的大脑几乎一刻也不会停止思维。思维停止、紊乱的人就是植物人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把思维束之高阁,甚至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是不对的。思维活动是我们研究所有心理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整体思维不能脱离感觉、知觉等局部思维而独立存在。离开各式各样的感觉、知觉,是不可能进行完整思维的,因为没有了整体思维需要输入的内容。同样,感觉和知觉也不可能脱离先天思维体系的大脑生命形式而独立存在。脑死亡的人,不会正常思维的人也就不会有或者不会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了。我们发现某些植物人还有一些疼觉、光觉等,说明他们的大脑还残存很少一些生命活动,思维功能还存在着很少一点点。高级思维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人类的本质。高级思维是能够自我认识,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从现存的事物中推测其过去,预见其将来。正常成人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以血型思维为研究主线,失去了这条主线,人的心理现象就如同一盆不知从何而来的“混水”。 动物也有思维心理活动。目前我们对动物心理的研究仅限于本能、条件反射、习性和天性等层次上,对动物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从根源上分析。动物的思维方式是否也与其血型基因有关,它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有哪些,不同物种动物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条研究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会不会思维,而在于会不会高级思维。动物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西班牙《世界报》报道,“神奇”鹦鹉智力堪比五龄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它改变了人们关于动物思维的看法。[2] [1]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94页。 [2] 参见2008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神奇”鹦鹉智力堪比五龄童——科学家认为它改变了人们关于动物思维的看法》。 |
高级思维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人类的本质。高级思维是能够自我认识,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从现存的事物中推测其过去,预见其将来。正常成人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以血型思维为研究主线,失去了这条主线,人的心理现象就如同一盆不知从何而来的“混水”。 |
2.思维的种类。 血型心理所关注的是思维产生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思维方式,这是思维研究的关键所在。分类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我们接触到许多其它思维分类,有许多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表面热闹,对实际心理规律的分析用处不大。 按思维模式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先天思维方式和后天思维方式。先天思维方式是从胎儿到婴儿,随着大脑的发育到逐渐开始工作而完成的,是一生几乎不可更改的“遗传模式”。我们常说“某某天生就那样的人”,就是人们观察到其许多不可抗拒的思维心理特征时发出的感叹。这实质是指其天生的思维方式,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无关;后天思维方式的产生部分是遗传(可以在胎儿期形成),另一部分是出生后学来的,这个“应用思维软件”是装进先天思维方式“操作系统”中的。总的来讲,是一种与先天思维方式不同,可以完全不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还有可能是一种介乎于各种先天思维方式之间的综合性思维方式。 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大小,可分为基本思维方式和即事思维方式。基本思维方式是随着胎儿大脑生理发育的完善在婴儿出生时已装进大脑“计算机”里的“操作系统”,是大脑运动与所有身体感官的“总指挥”,人的先天。即事思维方式是先天装入和后天学来装入大脑基本思维方式中的思维方式。虽然其与基本思维方式不同,可以应用,但必然受基本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其使用范围、时间和速度等会有一定限度。比如:O型人是推理性基本思维方式,经过学习他们可以用联系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但这种联系一般离不开他们推理思维所需要的经验范围。就像计算机一样,一旦操作系统装上,不是所有其它软件都可以装进并随意运行的。但是后天即事思维方式却远比先天基本思维方式丰富,后者按血型分只有四种,而前者则可以有无数种。缺乏即事思维方式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刻板的,甚至有可能让人看起来是不可理喻或荒唐的。这与目前计算机的情况也差不多,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品种并不多,开发也很难,但应用软件却可以不断开发多的不得了,计算机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对血型思维的研究贯穿在本书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因此这里在思维中的介绍只是概念性的说明。 |
二、什么是基本思维方式?[1] 1.寻找基本思维方式。 血型思维方式论的重要理论创新就是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基本和即事两种,这与传统心理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心理学虽然承认有思维方式,但却认为思维和思维方式都是后天形成的,所有人的思维方式是按无差别对待的。这样来看,思维在心理学体系中的位置就是无关紧要的了。而血型思维方式论则把人的思维看成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人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就是这个标志的具体化。人不仅有思维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有基本思维方式和即事思维方式,基本思维方式是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的标志。什么是基本思维方式呢?由人类ABO血型基因表达的、一致的,用血型符号代表大脑思维运动基础的、根本的、固定的思维过程和模式为基本思维方式,也可称作血型基本思维方式、血型思维方式或血型思维。 我们这里谈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平时谈到的思维方式的含义、范围不同。基本思维方式强调的是过程和模式,而现在人们常说的思维方式仅仅指的是一种形式,即便是名称相同,含义也与基本思维方式并不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所说的思维方式应指得是即事思维,即事思维方式与基本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基本思维方式与即事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所起的作用是开启人脑心理活动,协调人的所有神经感官与大脑心理活动对接,负有兼容即事思维方式的任务,而即事思维方式则一般不能再兼容其它思维方式。表达人类血型的基因,同时主要负责决定脑细胞神经元的基本运动规律,血型只是它的外显符号。它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事实:血型基因遗传的异同,内在的真实含义在于它在脑细胞中的表达,直接决定了脑神经元进行思维运动的程式和模式,即大脑心理生命以基本思维方式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运动规律。这个规律由血型基因表达,并与其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用血型符号表示。比如,我们说张三是AB型血,也可称AB型人,这里也就包含了他的生理血型是AB型,以及他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聚合平衡性的双重含义。血型,在心理学领域指的就是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医疗科学中指的是血液的型别,但在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精神病学中则包含了血型心理与血型体质的双重含义。大脑的心理生命形式、运动形式是思维活动。有没有规律呢?应该有!任何稳定的、长期的生命形式都有规律。心脏血液循环、胃消化和肺呼吸等等都有规律吧,大脑心理生命就能没有吗?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一直是将大脑运动作为没有什么规律来研究的,好像那些心理思维规律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影响加进去的,只在思维形式上做了一些外表现象的研究。大脑运动规律这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被完全忽视了。大家似乎有一个最合理的解释:现在科技水平还没办法打开“黑箱”。通过血型反映出来人的性格取向类似的现象来寻找大脑运动规律的途径,被许多望文生义,想当然认为血型是生理医疗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自我挡住了。大脑心理运动有规律,而且还会有基本规律,这就和人的心脏生理运动有规律,而且还会有基本规律,当然也会有异常、其它规律,一样符合常理,现在只不过相比较而言还没有形成共识罢了。 [1]参见《血型与心理学》第68—102页。 |
黑格尔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其作品无聊的哲学家。然而,毫无疑问,这是我的问题,他在19世纪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就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我发现他的作品有些啰唆,也实在受不了他在书中的文字戏法,也许我是因为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批判才对后者有了偏见。 |
2.怎样理解基本思维方式? 大脑思维生命运动基础的、根本的、固定的过程和模式为基本思维方式。 (1)“基础的”----表明它是事物发展的起点,即最先有的,最下层的,其它后来者是建立在它之上的。没有“基础的”也不可能有后来其它事情出现,这与计算机“操作系统”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大脑的“操作系统”。德国蒂宾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研究所海因里希·比尔特霍夫教授,通过非常严格的实验研究后指出:“如果认为世界就跟我们所感知的那样,那是一种幻觉。这样一种客观的感知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所有感官传送给大脑的是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是已被分类、解释并受经验所制约的信息”。[1]这也就是说,基本思维方式是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 (2)“根本的”----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基本思维方式不仅是“操作系统”,另外它还是大脑心理生命运动的动力源,是大脑思维接纳外来信息进行活动的“包装物”,也是大脑内原有记忆信息思维运动的“启动器”。比如,同样一件事,不同血型的人会有不同反应,或者无反应。同样一件记在心里的事,不同血型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或者不去思考,就是这个道理。 (3)“固定的”----指不变动或不移动的。血型基因是轻易不会改变的,其表达自然也就随之难以改变,因而我们说基本思维方式是固定的。但另一方面,从现代医学观察,血型又是有改变的、可以引导改变的,但毕竟是少量的,属于生物基因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课题。但同样有例子可以作证的是,当有人血型改变并稳定下来后,他们的思维与性格取向会发生大变,像换了个人似的。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这是基本思维方式已改变的缘故。 (4)“过程和模式”----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为过程,事物的标准形式为模式。比如,O型人的推理性基本思维方式,其思维过程是首先确定一个需要讨论的基本事实,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记忆里寻找已知的一个常理、公理、法律、公式、定论或经验教训等,将之套入后得出新的结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推理性思维的过程。基本思维方式所反映的又是一种格式化了的“纯粹”标准形式,这种模式虽然在现实生活操作中会有些其它因素介入影响,但其内在的标准形式不会有丝毫改变。还以O型为例,虽然在确定事实时会有多样选择,常理、公理、公式等也会灵活运用,但仍然是推理性思维的大模式。 [1]参见2009年5月1日《参考消息》:《令人吃惊的感知研究结果:真实只是一种幻觉》。 |
大脑思维生命运动基础的、根本的、固定的过程和模式为基本思维方式。 |
哲学的困惑在于心理学没有成为心理科学,没有心理科学作为基础,哲学会一直是不彻底的。什么是人,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产生的基因表达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哲学与人文科学容易越说越乱,越复杂、越玄奥! |
三、血型基本思维方式 按照一种血型分析的习惯,本书在谈到血型思维、思想原理、行为原理、中国古代哲学及理论分析、宗教哲学、国民性等时,一律是O型、A型、B型、AB型的顺序(申明一下,这不包含任何其它意义)。 O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性。它是指用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运用已知定论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推理中,我们把由其出发进行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做前提,把由已知判断所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依据(或叫推理条件),或为公理、常理、法律、既定原则,或为事实存在,或为积累的经验教训。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A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果性。它是指对所思对象进行前因后果,像直线样思维的一种纵向思维过程和模式。针对具体问题因果性思维的程序是:因为什么,来自何方,要做什么?是什么,要干什么,结果是什么?一定有原因,才会有现实的所思对象;因为存在过去,才有了现在和将来。这是一个用发展眼光,条理性很强的完整思维链条,不能中断,反之亦然。因果性思维的种类主要是过去因果性思维和将来因果性思维。 B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发散性。它是将思考对象与周围相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一种横向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横向分门别类是发散性思维找到与思考对象相关联系的方方面面的基础。发散思维活动的结果往往与思考对象及其所联系思考的方面完全不同,也可以是多个结论,但一定是可以自圆其说的“道理”。发散性思维的种类主要有:回忆发散、现实发散和交叉发散。 AB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聚合平衡性。这种思维首先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搜集聚合过来,然后在大脑中进行A型因果性思维方式与B型发散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对立统一式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达到自身两方思维,或外部多种关系平衡的一种思维方式。聚合平衡性思维方式的过程细分主要有:主动聚合积极平衡、主动聚合消极平衡、被动聚合积极平衡、被动聚合消极平衡四种。 |
第四节 即事思维方式 [1] 一、什么是即事思维方式? 1.即事思维方式是相对于基本思维方式而言,它们两者在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即事思维方式相对于基本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后天“装入”基本思维方式内的思维方式,一些是相对固定不易改变的,另一些是即时学习应用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一个“纯粹”兼容系统,像一座空空的房屋,即事思维方式就是屋里已经组装好的家具,或可以装入其他家具的空间,没有房屋,也不可能有家具设计理念与制作的存在及空间。所以说,即事思维方式是后天“装入”基本思维方式内的思维方式及“模块”,没有基本思维方式这个人的思维心理结构存在,就不会有即事思维方式及“模块”形成与嵌入的可能。 [1] 部分内容参见《血型与心理学》第102—136页。 |
“后天”既包括出生以后的环境影响与学习成果形成的即事思维方式,还包括出生前(先天)由父母亲多种基因装入胎儿基本思维方式里的一些即事思维方式“模块”的认知倾向或技能(动物也是如此)。 |
3.几千年来关于人类天生“性善”与“性恶”的争论找到了结果。 (1)人有“性善”的,也有“性恶”的。 国内外历史上,关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困惑了人们太久了。大学者们具有很高的思维水平,也发出过不少这方面的感叹。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象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可惜没有一个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提出过这种理论。我自己既非生物学家,又非生理学家,只能凭空臆断。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了我的嘴。[1]现在可以这样来理解,就像人有或没有某种歌唱天赋一样,人也有“好人与坏人(道德层面的俗语)”的“天赋”,只不过好与坏在出生时看不出来罢了。但人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三岁看到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自然地轻易认为某人有无歌唱天赋,却无论如何不愿说某人“天生的”就有“犯罪基因”,认为人是都可以转变的,可以教育好的,是我们社会环境影响的或家庭教育做的不够等等。但事实上呢,除了受蒙蔽与胁迫的问题人,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有几个改造好的罪犯呢?可是同样的问题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表现好的话,倒是有人愿意说是“天生的善良”云云。人们不大可能去硬逼迫一个没有歌唱天赋的人去学习歌唱,也不应该嗜望去改造好一个“性恶”的罪犯。所以说,现在某些国家有人建议用生理治疗改造某些犯罪类型,估计也是看到了这一现象后的分析。但不管什么人都是人类,即便是“坏人”也不能歧视,过早地下结论。那怎么办呢?一是区别对待犯罪动因类型。要有科学的方法界定,对“很难”改造的罪犯要有清醒认识,要有约束的法律与制度;对其他犯罪类型的倒是可以下功夫教育。二是重视“问题基因”的研究。面对还未形成犯罪的既不能歧视“火上浇油”,也要有所警惕,要有制约与防范机制。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既有“性善”者,也有“性恶”者,不过刚生下来是不可以看得出的,这与歌唱天赋需要孩子长大了才能发现是一个道理。但不管是什么人都愿意被认为是好的、正常的,这是人性使然和解决问题的抓手。对于“遗传的后天”的“坏”,父母与社会也都要给与一定的理解与宽容,就像宽容孩子没有歌唱天赋一样。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好是“天生的”,不好也是“天生的”。我们如果能理解“天赋论”,也应当顺理成章地承认天赋“性善”与“性恶”(尽管看到“性恶”两字时是痛苦的)。“遗传的后天”的规律十分复杂,有些甚至不像父母任何一方,这里可能有“隔辈遗传”“魂灵量子纠缠”等多种原因,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1]参见2016年1月13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
首页 上一页[53] 本页[54] 下一页[55]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