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的解读与重构 -> 正文阅读 |
[哲学]的解读与重构[第4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祭一楼给你们留言 |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上篇)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逻辑学的思路、精神、方法 世界三大逻辑传统: 中国 印度 希腊 中国先秦时代的逻辑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不像希腊那样单纯研究推理,而是渗透在,贯穿在对于其他许多问题的研究与论述当中。 |
孔子是主要代表: 子日: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篇》(觚:用来喝酒的青铜具) 子日: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篇》(推理) |
白马非马: 日:“马非马,可乎?” 日:“可。” 日:“何哉?” 日: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 日:“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公孙龙子《白马论》 澄清:(白马非马)这个典故,实际上不是一个谬论,它是中国最早的“类型论”,这里公孙龙子区分了“形”和“色”两种性质。 |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反例”: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哪里?怎么?惠子的“安”是指“怎么”)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解读: 这段对白其实很好理解,庄子既然以“安”作为“哪里”进行回答,明显违反了逻辑学的基本准则——同一律。但是,至于说这段对白是“反例”,原因在于“形式逻辑”的“静态思维”不能达到“美学”高度,也就是说,我们“审美体验”是以观念论的相对认知为前提的,这样的前提是生动的、沉浸的、化境的、体验的。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心境,我们是不能用逻辑学去评定的。 |
案例一: 楚顷襄王时,有人向楚王献上长生不死药。传达官把药拿进宫,宫中卫士问:“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卫士就把药夺过去吃了。楚王雷霆大怒,要杀了这名卫士。卫士说:“我问传达官,传达官说‘可以吃’,所以我吃了。我是没罪的,罪在传达官。况且献上的是不死药,我吃了而大王杀死我,说明这药是死药。大王杀死无罪的我,便表明献药的人在欺骗大王。”这名卫士为自己辩护讲道:如果献上的真是不死药,我吃了就不应该有死罪,就算被杀也应该杀不死;如果药是假的,那是献药人欺骗了楚王,我吃了假药,楚王没有任何损失,也不应该有死罪。反正怎么说,自己都不应该死。最后,楚王真的没有杀他! 案例二: 战国时,秦国的宣太后很喜欢她的男宠魏丑夫。临死前,下令要魏丑夫为自己陪葬。大臣庸芮为此进谏说:“如果死者没有知觉,为什么白白以生前所爱的人去陪无知的死人呢?如果死者有知觉,那么先王积怒已经很久了,太后补救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带着魏丑夫呢?”宣太后听了,就不再提陪葬的事了。 案例三: 汉代著名才女、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在许皇后的“巫蛊”案中,受宠的赵飞燕姐妹诬陷班婕妤也参与了诅咒皇帝,这是灭族的大罪,汉成帝派人来审问班婕妤。班婕妤从容不迫地回答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养好的行为,尚且不能蒙受福气,做邪妄的事,又怎么能有指望呢?如果鬼神有知觉,就不会接受邪佞之人的求告;如果鬼神无知,诅咒就根本不会有作用。这样的事,我非但不敢做,也不屑去做。”很明显,不管怎么选,诅咒都毫无作用,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危险,这样的蠢事才女班婕妤怎么会去做呢?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不仅不予追究,还厚加赏赐。 解读: 这三个案例同时违反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和矛盾律,但是我们要记住,逻辑的使用不是“一根筋”,它至少是“论辩之道”。也就是说,某时某刻,我们当然可以使“逻辑”进入所谓的“二难推理”,这也是“逻辑反例”的意义所在,所谓“二难推理”: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宣讲说理者运用两个假言选项逼迫接听者当下做出一个选言判断,如此不管接听者选择哪一种选项,都只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就是说,接听者对宣讲说理者述出的情况无法接受,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样的“推理”是逻辑学中反例式的技巧,有四种形式:①简单构成式。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C,所以,C。②简单破坏式。不B或者不C,如果A则B,如果A则C,所以,并非A。③复杂构成式。A或者B ,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C或者D。④复杂破坏式。不C或者不D,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不A或者不B 。这类推理很容易推广到所谓二难推理、四难推理以至多难推理。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这段内容是我们初中教材里学到的逻辑思想中的“反例”,它是一个寓言故事,从逻辑应用上来说,这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二难推理”,亦是所谓的“背反”、“相悖”;而当下的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也就是说,在中国这里,韩非子是最早说明“矛盾律原理”的人,而《魏书·明亮传》里的“辞勇及武;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 |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下篇) 类比: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也就是上面讲到的“濠梁之辩”——它属于逻辑学中的【类比】: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在这里,“濠梁之辩”从逻辑上来说,惠施应该是占上风的,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类比】);也就是说,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
递推: 对啦,就是上文第22楼所引用的《论语.子路篇》,孔子对子路的“正名”就是逻辑学中的一种“推理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递推】,下面翻译以后节选一段吧: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逻辑学中的【递推】就是“数学的计算主义”,这种“计算主义”是把一个复杂的整体问题拆解成各个简单的部分(前提),并一一推导出结论,再把各个结论结合在一起进而做出总结陈词。 |
墨家: 前期墨家:墨家创始人墨翟(墨子,约公元前476——前390)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 后期墨家:墨翟去世以后由其弟子们所组成的学派。 《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代表作之一:也叫《墨经》(或《墨辩》) 《墨经》的主要逻辑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 总结概括了—— 【知识的来源】有三类: ①亲知(我直接感受到的), ②闻知(别人告诉我的), ③说知(这的“说”是指推理)。 【知识的内容】有四类: ①名知(如知道梧桐树的名字), ②实知(如知道梧桐树的具体事物), ③合知(如知道梧桐树的名字和它具体事物), ④为知(实践,如怎么保护它)。 注意:《墨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知识论,但是它还不能算是逻辑学的名著。 |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墨经.小取》】 白话文翻译: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这里讲述很明显,说出了推理的重要性。 所谓—— 以名举实:用不同的名去对应不同的实(概念)。(命题) 以辞抒意:用句子表达一个意思。(判断) 以说出故:用推理可以知道事物的原因。(推理) |
为什么逻辑学主要在先秦时期发展?百家争鸣呢? 原因:以一家之言统领风骚。——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时性产生的君权神授而形成了“观念论”大行其道,阶级化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刻骨铭心、等级森严,罢黜百家、独害墨家,唯民化不可平等也,唯法严不可伤礼也;独尊儒术,限民田而聚敛供国安,苦役而伐天下;三纲五常孝为大,妇道之守以弱小民,君为家天下,克欲还克身,齐家而尊宗祠。——如此“观念论”的意识形态大兴几千年,逻辑学不没落才怪! |
第二章:印度古代逻辑 |
吧友们不要插楼,这里再祭一楼给你们留言 |
印度古代论辩术(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正理论 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传说公元初的足目仙人(约2世纪)是它的创始人。足目又以乔答摩而著称。他在总结前人和与他同时代逻辑学说的基础上,写作了第一部印度逻辑著作《正理经》。所谓“正理”,在《正理经》中开宗明义解释说:——“借助于量来考察对象是为正理”。量即逻辑推理方法,也叫做“正理”。《正理经》的产生也就是正理论的确立,正理论把《正理经》作为本学派的经典。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