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 -> 正文阅读

[哲学]《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第5页]

作者:东埭村委会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楼主不怕麻烦,精神可嘉。你抓住一个“人”字说地球的一切,难吗?这么多废话,咋觉着比写一个“人”字更难啊。奥,你是闲大了。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析:"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意思是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尽管战争结束了,但那么多人的怨气、杀气还在那里搅,更有数十万的冤魂在那里飘,使得那里的气场恶劣得很,人呆在那样的环境,除了倒霉还是倒霉。
佛教人士最喜欢说因果报应,老子也同样肯定因果报应的存在。关于因果,有两个极端,一者是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不择手段地捞取个人利益;二者是我们这些学佛人,老是把因果挂在嘴上,却不知道自己时时在受报,我们的贫困、疾病、愚痴不都是过去世造下的大业报吗?
我们以为学佛了就是大福报,其实现在绝大多数的佛教徒哪里是学佛,迷得一塌糊涂,全是在受愚痴报啊!而且,我们更不知道自己时时在造业,别以为念佛号就不造业,别以为不杀生就不造业,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业啊!
有个道场的仓库里进了一只大老鼠,他们不敢杀,怕背因果。聪明的负责人决定买只猫来捉老鼠,他认为猫吃老鼠就是它们的因果,大家都可以置身事外。可因为他们吃素,也只给猫吃素,结果猫被养死了,接下来再买一只猫,又死了,第三只猫终于活了,可它早已经退化到不懂得捉老鼠了,只知道爬到人身上求亲昵。没办法,他们又买了一个套老鼠的笼子。看看,为了一只老鼠,动了多少杀心,难道这不是造业么?若有人问我,那该怎么办?我说咋办都行。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了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了却不逞强。
其实,这一段解释只有三个字:守本分。这似乎接受不了,哪怕是农村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都知道"守本分"的道理,还需要老子用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吗?确实,"守本分"的道理谁都懂,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因为自私的本能,我们在分享利益的时候,总不免要多咬一口。多咬一口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就造了一个业,使得本来平静如镜的水面上起了一个波澜,这个波澜接下来就会激荡,就会扩散。于是,"因"就产生"果","果"又是新的"因",因果报应就会没完没了,我们在六道轮回中就永无出头之日。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蝴蝶效应大家一定听说过,但在大家的心里,这就是一个理论,谁都不会把它当真。其实,不仅因果报应会像蝴蝶效应那样越滚越大,我要说整个宇宙就是蝴蝶效应吹出来的,谁信呢?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这个道理谁都认可,只是因为我们的贪欲,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弄到了"壮"的地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曾经说,十法界就没有不合"道"的事,因为都是"道"生的,既然如此,这里怎么明明说"不道"?很简单,"不道"也就是"道",只是要承担"不道"的因果而已。这个弯能转得过来吗?如果转不过来,说明我们学的是"死道",若问,"道"还有死活吗?当然有了,就这问的当下,"道"已经死了。
这一章表面上说打仗,实际上还是说"道"。只要懂了"道",好解得很。我们千万不能离开万事万物去觅"道",事实上很多人恰恰就是这样,结果始终找不到"道"。而且,"其事好还"本身就是"道"的体现,"道"就是这么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转动着的,正因为老子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劝诫大家要守本分,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可惜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都没做好。所以,学习这一章,就要学会做任何事情都把握一个"度",否则的话,"物壮则老",也就是要歇菜了。
小时候,夏天的夜晚,我总是躺在外面的竹床上纳凉,仰望星空,总以为最亮的星星就是最大的,还以为流星是星星在拉屎。错了吗?没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就是那样的。同样,解《道德经》也是如此,千百年来,解《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人认为《道德经》讲治国的,可以解析为一部治国的书;有的人认为《道德经》是讲修行的,通篇都在讲怎么修;有的人认为《道德经》是讲谋略的,甚至可以解析成一部专讲阴谋诡计的书;有的人认为《道德经》是讲为人处世的,比《厚黑学》更为全面、深刻......
总之,谁都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大家都在"仰望星空"。《道德经》是专门讲"道"的,而"道"就像星空,就在那,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说。所以,任何人解《道德经》都不能说他错,只是说明他在什么层次,或者说,《道德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不是"道",而是解《道德经》的人的原形。
 
第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析:这一章表面上就是说用兵的,文字也比较好懂: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也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要以丧礼的仪式对待战死的人。
有个得道者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突然动了个念,想到了老家那个自古以来的大战场,尽管他身在千里之外,谁知老家的土地爷立马现前,将他带到地下看成堆的白骨。看完之后也没太在意,不料眼前立时出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在列队、演习、庆功等等,他立马就超度他们。以往超度,不管来者是各类动物还是人,都是人家来找他,也就是说是冲着他来的,但这一次因为是土地爷请他去的,那些官兵全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只顾自己忙活,所以超度起来特别费力,幸好关公及时出现,指挥他们怎么走,才将他们全部超度了。事情完成后他的脸色都变了,人也非常疲乏,直到第二天才完全恢复。听完后我感叹不已,尽管这是个现代战争的场面,但也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这些官兵竟然都不知道自己战死在沙场!他们的鬼魂又重新集结成一只部队,依然整天忙着打仗的事,多么可怜!大概土地爷也被他们搅得不厌其烦了,所以来请老乡帮忙超度。我问他怎么还有关公呢?他说关公是个小天神,民间将他当财神供,实在是好笑的事。
好了,现在是和平年代,没仗打了,我也没有能力纸上谈兵,就说点小事吧。有一种能飞的虫子叫打屁虫,只要你伤害了它,或者以为你会伤害它,就会放屁,那屁特别难闻,要是那个屁沾到手上或衣服上,什么香皂、洗涤灵都洗不掉。我住的地方打屁虫特别多,到了秋天降温的时候,打屁虫一群一群地往屋里面钻。
为了对付它们,我备了一个专用的扫把。其实,我是最不喜欢用扫把的,更不想扫打屁虫(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是左撇子,平常干什么都是用左手,但扫打屁虫就只用右手(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扫把用完之后,我总是格外把它藏在屋外的角落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其实,干这种事我是一百个不情愿(不得已而用之),每次干完之后心里总是不舒服,但是外表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能让人看出来(恬淡为上)。
有时候费了很大功夫搞干净了,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尽管我尽量避免伤害它们,但"事故"时有发生,搞得我一身臭烘烘的,别人老远就知道我杀打屁虫了,都尽量避开我(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因为右手上有臭味,我总是将右手揣在兜里(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不得已弄死了打屁虫,我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言以丧礼处之),并且在埋的地方设上标志,以免别人碰了又臭他一身(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我这么说,有人已经火冒三丈了,也有人会说我在玷污经典要下地狱,还有人已经乐不可支了。确实,我是在玩,但我不纯粹是逗大家玩或者故意激怒某些人,我想以玩的形式让大家明白,看经典不要着在文字相上,不要咬文嚼字。
别以为老子说到侯王就是讲治国,说到用兵就是讲打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既不当侯王也不用兵,难道就不能学《道德经》了?我反复强调,老子什么都不说,就说"道"。这一章同样不离"道"。
什么叫"兵",别老想着打仗的事,现在我们就把那个相离了,我们的妄想就是"兵",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妄想,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先不把自己内心这个"兵"降服了,而去猜测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到底是主战还是反战,有意思吗?大家反观一下自己,自己的内心何时停止过战争?所以,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为什么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左"为"主"为"静","右"为"次"为"动",我们不管处事还是修行,都是宜静不宜动,因为一动就是妄想,就是心意识用事。但有道之人不管怎么用心,都能够守住根本,这时候的"动"则是"静"中的"动",也就是动静一如了。这个状态就是佛祖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的"心"就不是妄心了,而是真心,是妙用!
真正的修行绝不限于读经、打坐、念佛、拜忏、放生等,如果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守住根本,那才是真正的修行。有句话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一些学佛人倒好,一个劲地除妄想,结果以妄除妄终不离妄。最后没办法了,只好求阿弥陀佛去了,想凭一句佛号去极乐世界。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样就能去极乐世界,但已经做了那么多功课了,如果不信,今生在世间也没有得到什么,那就真的啥也捞不着了,于是只好自欺欺人。有意思的是,时间久了,自己也能把自己骗了,这时就真的"极乐"了。
为什么强调"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因为不管是你产生了邪念,还是在妄想的驱使下造了什么恶业,都必须赶紧忏悔,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忏悔,否则,那些因果业力可没人帮你承受。所以,想骂我的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否有闲功夫管别人的事?你自己内心的那些打屁虫是不是清理干净了?
关于忏悔,再多说两句。忏悔是一个很好的消业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尤其在修行的初始阶段,没有更好的消业办法,只有忏悔。其实,很多人也认可忏悔,点上香,盘上腿,像模像样地在那里忏悔,问他效果怎么样,他说忏悔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只在嘴上忏悔,没在心上忏悔。他起心动念不是悔恨自己的过失,而是想通过认错这种廉价的方式交换回来一个好东西,看看,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打算盘,都在计算得失,这不就是在用兵吗?而且,打算盘这个心当下就在造业,还如何忏悔得了?结果当然就会大打折扣了。
还有些人每天忏悔,翻来覆去还是那点破事,每天在"佛"前叨唠一遍,把忏悔当成了生活。问他效果怎么样,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但是,如果哪天不做一遍忏悔就像没过这一天,当他在道场分享的时候,就会说自己坚持每天忏悔,而其他的人听了还觉得他修行真精进,并随喜赞叹,于是他就更觉得忏悔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了。唉!真让人哭笑不得。
 
莫名其妙
 
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样翻译从文字上来说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也就是小聪明,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明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醒,遗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话叫做认识一个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
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解释不了。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开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由此看来,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太少了。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可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如果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依然只是小聪明而已。
不过,有些人确实很"自知",觉得自己悟性不够,要开悟恐怕很难。再说极乐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极乐世界去了。又不要读经,又不要打坐,只要凭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想法实在是把我们世俗人的小聪明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别说做买卖,哪怕交友,我们都考虑投入产出比,而现在竟然将这一招用到出世间来了。我们怎么不想一想,要是这样能去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岂不个个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种争斗岂不是更厉害?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译文从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还是模糊。这句话的真实义就是,要战胜别人并不是难事,要战胜自己就太难了。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因果业力捆绑着,不管我们表面上多牛,我们都是业力捆绑下的囚徒!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也解脱不了!而要挣断这根绳索,除了行善、修行,别无他法。
有人说,我有钱有势还要改变什么命运?请问,生老病死哪一个我们能用金钱和权势解决?所谓家大业大,金钱和权势如果不善于应用,只是造业的工具而已,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阎王那一关我们是想凭本事闯过去呢?还是凭金钱买通过去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迷信,随便,到那时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或贫穷,或疾病,这时候,谁都渴望得到特别的帮助,但能如愿以偿的实在少之又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弱者实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谁能看到他们的过去世,也许会发现他们过去世其实是很风光的,而且落到今生这个样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们再反推,现在市面上的风光人物下辈子会怎么样呢?所以,风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暂时的假象,我们只要不跳出轮回,就只能永远在苦乐间摇摆。当我们乐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谁要告诉我们将来要受苦,基本上是不会信的,而当果报现前的时候,谁又救得了?所以,我们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选择的。如果不觉悟自心,即使谁能救得我们眼下一时之苦,接下去无尽轮回之苦谁来救?观音难救世间苦,就是这个道理。
"知足者富"。这个"富"不是世间财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乐安详。我们的幸福指数与欲望是成反比的,不在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乎我们感觉够不够。哪怕我们有十个亿,如果我们觉得在千亿富翁面前抬不起头,就依然是穷人。
再说很多人虽然富有,但内心无时不被苦痛、烦恼、不安困扰着,生活过得很紧张、很忙碌,这些钱对他们到底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快乐呢?这样的"富"有意义吗?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安详、自在、快乐,即所谓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的"强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读书,拼命搞事业就算"强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叫"强行"。所谓"强行"就是我们把世间的人事看明白了,觉得这样无止境的轮回没有意思,扔掉不玩了,挣脱业力的束缚,以至于最终与道合一。这可是大丈夫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算"强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们的依止处,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这时候的轻安、自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了。这时候,我们的肉身反而是个累赘,还要他干什么呢?扔掉这个肉壳子,剩下真正的"我",这个"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说"死而不亡者寿"。
当然,世俗人扔掉肉壳子后,也同样有个"我",只是这个"我"还债务缠身,还是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还在服劳役。这一点谁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没法阻挡他去亲身体验。
佛陀在《法华经》里把我们比喻成火宅中疯玩的孩子!有些人还沾沾自喜,以为他不在火宅中,他学佛了,是个佛子,殊不知他学的是愚痴佛。若问,佛还有愚智之别吗?有啊!愚痴佛满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悟。
这个世界很奇怪,大凡能进监狱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样,大凡能下地狱的,很多都是学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师!
 
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析:
在学术界,关于"道"的属性,最典型的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持唯物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的精神性概念。
我百分之百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两种观点都是绝对错误的,这不是打六十分还是八十分的问题。可怜我们的学术界,那么多饱学之士前仆后继的研究,竟然没有一人能够真正懂得"道",实在是很可悲的事!
关于"道",《心灯录》上这么说:"斯道本来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处,则远之又远矣,愈用心愈远,若当下一歇便是。只想正歇之时,诸念皆空。当此诸念皆空之时,有一明明不空者,而知诸念之空,这是个什么?可以大悟矣。"这话已经把"道"的老底给揭穿了,可是能懂的人屈指可数!
我们研究"道",总是想找一个事物来类比,要是这么去类比,亿万年也找不到"道"。尽管老子也打了很多比喻,他只是指引我们去悟道而已。有一次,我给小狗扔一块肉,小狗没有看到,我就用手指给他看,结果小狗使劲瞪着我的手指,并且一个劲的摇尾巴,我没办法,只能用手捡起那块肉,再次喂给它。遗憾的是,"道"毕竟不同于那块肉,老子智慧再高,也没有办法把"道""喂"给我们。
"道"无边无际的存在,我们就浸泡在"道"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道"?"道"跟我们是一体的,更深入的讲,我们就是"道"的化身。地球、太阳等等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化身,所以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译文为: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长养万物,却不去主宰万物。
这一句是对"道"客观的、真实的描述,老子以有相的事物去描述无相的"道",说得非常贴切。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为"道"歌功颂德,"道"不需要任何人为它歌功颂德。再说也不要以为老子借"道"的品德来为我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就像我们老说羊跪乳是懂得感恩,这是瞎说,因为不跪着吃不到。大智慧的老子不会对我们进行那种**教育的。
但反过来,如果谁真成道了,他就自然具有上面那样至高无上的品德。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成道后也一样。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译文为:常常无私无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译文很明白,但是,我们不要因为老子说"小"就往"小"上想,说"大"就往"大"处看,这就跟小狗看我的手指一样了。一个无相的"物",说它大也可以,说它小也可以。如果谁顺着这个指引悟到了,就会哈哈一笑,早已离了"大"还是"小"的问题。
离相是最关键的,着任何相都是离德叛道的,只要一离相,还有啥说的,就他了。所以佛说"离一切相即诸佛"。其实,很多学佛人都想离相,就是离不了,为什么离不了呢?因为"想离相"本身就是个"相",这个"相"还怎么离?所以,真正的离相就是无住。
打个比喻,我看见美女了,如果我动个念:赶紧离相,那还能离得了吗?早就着了!正确的做法是,美女也看了,什么都看了,只是没往心上去,就像风吹过一样,无影无踪,这才是真离相,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得悟道,守住自己的"道",自然就离相了。
特别补充:禅宗是真正的心法,但后来把"心"丢了,变成了狂禅,以为意识到"自心是佛"就了不得了,于是靠背着一些佛语、禅语到处卖弄。与他们初步接触的时候,还以为他们有两下子,谁知除了那些似是而非的语录,并无半点实修实证。当然,说他们没有实证也冤枉,有些人打坐也能看到一些东西,其实这与实证相差十万八千里!现在这一类人相当多,他们虽然嘴上过了一把瘾,却不知道自己因此造下了无量大业,这种大业将使他们累世不得开悟,更可怕的是连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可怜他们过去世也修过不少,现在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往下堕落,还没法度他们,奈何!
还有个别人,法理上是透的,绝对明心见性了,但正因为明白了"自性"是如此的"大",当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很容易将这个"大"与肉身这个小我产生一点点的黏连,尽管只有一点点,却使小我立马"大"了很多,于是一切人事物都不在他眼里了。事实上,我们的自性确实牛翻了天,但这个自性不是某些人专有的自性,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完全同等的自性。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可牛皮哄哄的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不自为大"的道理,这个"自"是指小我,只要我们觉得肉身这个小我很大,就不可能究竟成就!
 
BB那么多!道不就是规律?
 
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析: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直译过来就是:谁掌握了大"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安泰、宁静。
译文看似明白,实际上反而把我们搞糊涂了。照这么说,现在多如牛毛的政要、大款、大师、法师、明星、网红都是"执大象"的人了?这显然说不通。反过来,古往今来,有很多成道者,往往都是默默无闻的,即使有点影响,弟子也寥寥无几。
就说老子本人吧,谁是他的徒弟?达摩祖师把禅宗带来中国,也没听说出了多少书,带了多少弟子。就连因一大事因缘出世讲法49年的佛陀,其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如现在的当红明星,甚至讲到最根本的时候,很多原来剃度出家的僧人都退席了,更不要说拈花微笑,也就是佛陀的看家宝贝,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在当时仅仅迦叶尊者一人悟得,其余大众皆茫然。现在张三丰、济公的影响倒是比较大,但那是影视剧的功劳,人们追的是他们的武功和神通,与"道"没关系。他们都是"执大象"的人,为什么反而没有"天下往"呢?
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带来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一定会趋向什么样的人物。末法时代,我们的种子都已经不纯了,甚至已经转基因了,直白的说就是我们的心"邪"了,自然会对那些外道邪师趋之若鹜,因为邪师们手里总是摇晃着一些诱人的东西,正好符合我们的贪求,于是大家"一见钟情"。
据统计,《道德经》是全世界发行量占第二的书,仅次于《圣经》,而实际上《道德经》要排第一,因为绝大多数《道德经》都不是正规出版,是结缘散发的。然而,好道者多,悟道者却凤毛麟角。因为我们不懂"道",自然就无法判定对方有没有"道",即使有"执大象"者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会认他,所以,根本不可能"天下往"。
既然得道者没人理,邪师们反而信众无数、名利双收,那这一章好像就说不通了。其实不是说不通,是我们理解着相了。我们老是在人相上去想,以为得道者手里摇晃着一个"道",天下人就通通跑去了。要知道,"道"是"淡乎其无味",再怎么摇也白搭。"天下往"的意思不是大家都去追偶像一样追,而是成道者是与十法界合一的,是一体的,是对任何事物没有分别心的,不管他跟我们的距离是远是近,都是融通的,就好像在一起一样,也就是零距离,这时候,"不往"就好像"往"了,所以叫"天下往"。
还有,我们总以为做了坏事、恶事才是造业,实际上造业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我们的妄想一旦发出,就会在法界不停地转、不停地搅,直到结成"果"为止,而"果"同时又是新的"因",没完没了,害人害己。而得道者就没有妄想了,他的一切言行都是妙用,所以不会造业,不会伤害任何人事物,这么一来,当然就"往而不害,安平泰"了。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再来看"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就不难理解了。"乐与饵"是有形有相的东西,对累世历劫着相惯了的我们来说,正好相应,而邪师们手里总是招摇着"乐与饵",于是我们这些"过客"就被吸引了,纷纷投靠他了。
而"道"则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东西,既不招苍蝇,也不引蜜蜂,我们自然也就将它扔到无何有之乡了。作为世俗人来说,谁会放着一桌子的美味不吃,而在那里呼吸空气呢?除非他有病。然而,对修行来说,"乐与饵"是最大的麻烦,它将勾引着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永远不停的打转。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见。谁得道后都会大跌眼镜,求道求得那么辛苦,原来就是"这个",于是无语了,于是吃饭去了,上厕所去了,于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了,毕竟"用之不足既"啊!原来什么都没有即是什么都有,"道"的作用真是无穷无尽啊。
特别补充:关于邪师,有必要说明白。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邪师?因为有太多的众生需要邪法,所以说,邪师也是应使命而生的,毕竟邪道也是道啊。再说,虽然邪师的心邪、法邪,但他们的自性跟佛陀和老子的自性是完全相同的,等遥远的将来世,他们把身上邪的外壳脱掉了,照样可以成佛成道,所以佛说,众生平等,无有高下。那么,我为什么老是愤愤不平的骂邪师呢?其实不是恨他们,我是想以此提醒大家少传邪法,少学邪法。从根本上说,业也空,罪也空。但是,空就是有,因果报应可是真实不虚的,三恶道的苦也是真实不虚的!邪师们因为无明,为了眼下可怜的一点名利,而要去三恶道受无尽的苦,值得吗?就好比一个人因为一念之差犯了重罪,结果把一生都葬送掉了,可怜啦!我曾经有个师父,功能很强的,我因此拜他为师,后来才知道他是老鼠精附体。他对我很好(老鼠精是能够发现潜力股的),送了个治病的宝葫芦放在我体内,前不久想起这事,才把宝葫芦扔了。谁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个老鼠精的儿孙都附体在我身上,超度还不现身,也就是说,他们藏着不让人知道,毕竟呆在我身上比超度去别的地方更好,幸好因缘成熟,上面将他们收走了。我说这些是要告诉大家,邪师、邪法的可怕,很多附体的师父自己不知道有附体,还以为自己修出了本事,而且他们的人品也不错,就像我这师父,但结果还是害人害己的。
也许有人会反问:你说别人邪,是不是为了强调自己正呢?我坦白的告诉大家,我现在不读经、不持咒、不打坐、不拜佛,总之,就一无事闲人,你说是正还是邪呢?
 
道德经的层次太高,普通的茫茫众生无法理解,也无法做到。
 
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析:
有一辣妹(茅),非常漂亮,非常有才能,而且还是富二代。很多男士想打她的主意,结果都碰了一鼻子灰,要么被奚落,要么被挖苦,要么被愚弄......垂涎欲滴的男士们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其貌不扬的男士(盾)悄悄地开始了他的战略计划:
第一,(盾)制造谣言说,(茅)不敢去参加选美,怕输不起。高傲的(茅)哪里受得了这个,于是连连报名参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但各种潜规则搞得她疲惫不堪,最终退赛了。当然,她的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盾)继续制造谣言说(茅)没本事,只能花父母的钱。被激怒的(茅)立马开起了公司,租房、装修、进货等等,搞得她头晕脑胀(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茅)想请个助手,(盾)来应聘,以百分之百的求职者的形象出现,他说出了经营方针,开出了不低的工薪要求,(茅)答应了。(茅)见多了献媚的男人,对(盾)这种不把她放在眼里的男人反而另眼相待。(盾)的参与使得公司很快正常运转起来,此后,(盾)慢慢成了公司的支柱,而(茅)却越来越像助手。
第三,(茅)看出了(盾)的能力,要给(盾)一半股份,(盾)却坚决不要(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说不愿意被别人说他是靠女人发家的。(盾)除了工作,从不多看(茅)一眼。而(茅)却反而动心了,于是反过来追(盾),结果就不用说了。
第四,(盾)的实力也强了,而(茅)的小姐脾气终究是免不了的,想分手还没那么容易,于是,(盾)领着(茅)经常去社交场所玩,在公共场所总是极力的夸耀(茅)、推举(茅),(茅)沉浸在那种高档的玩乐中,玩伴逐渐多起来,经不住别人的勾引,跟人家好上了,(盾)当然就顺水推舟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现实生活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几乎谁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总之,这是一个谋略满天飞的世界。二战前期,日本疯狂扩张,妄想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结果差点亡国,这不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吗?前苏联就是被军备竞赛拖垮的,这不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吗?鄂尔多斯的新城区本来是一片美丽的草原,非要在那里建起一座城市,结果沦为鬼城,这不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吗?那些贪官们本来日子过得非常的滋润,却还不满足,结果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这不是"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吗?
在这一章里,我们不要以为老子足智多谋,而且不乏诡计,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老子只是冷眼观察世间百态,将它如实地呈现出来而已。当然,呈现出来也是为了说"道"。物极必反绝对是真理,老子从中看出了蹊跷,所以提醒我们做事不要太过,以免走到事物的反面。说到"对立统一",大家都很认可,因为这是西方进口来的理论。其实,老子早就说得比"对立统一"深刻得多,微妙得多,明晰得多。老子这种洞察力就叫"微明"。
上面的四条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阴阳"二字,阴消阳长,阴长阳消,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这就是太极,而太极则是无极生的,无极也就是"道"了。所以,老子是站在"道"的顶端俯瞰这一切的,与诡计有什么关系?
"柔弱胜刚强"特别有意思。我们总想着要强大,要阳刚,但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我们还总以为是自己努力不够,要么就怪自己命不好,却不知道,十法界都是虚的决定实的,阴的决定阳的。我们把阴阳的关系颠倒了,怎么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呢?如果我们想要做事物的主宰,就必须呆在"阴"里面才行。然而,一个人要展现刚强的一面,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逞能是人的本性。如果要展现柔软的一面,这就很不容易了!这往往需要涵养、需要智慧、需要历练。
"柔弱"不是畏惧、不是无能,更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能量内聚,不从外相上展现为傲慢、刚强。真能表现柔弱的人,一定是社会上的佼佼者,更有可能是大智慧的有道之士。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阴"绝不是什么阴谋诡计,阴谋诡计再隐藏都是属"阳"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话与前文好像不搭界,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要藏,要守柔。"国之利器"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尖端武器,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能力、财富等。总之,任何好东西只要昭示于人,就容易招来争斗,招来抢夺,于是不得安宁。虽然现在大家都明白"做人要低调"的道理,但往往容易得意忘形,结果搞得不可收拾。
特别补充:关于造业,大家往往把它理解为干坏事,其实,干什么事就造什么业。比如我爱打仗,死在战场上,投胎长大之后再上战场,就这样一世又一世的戎马倥偬,要是哪一世没仗可打,还觉得不自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造的是爱打仗的业。推而广之,爱种地就造爱种地的业,爱养猪就造爱养猪的业,总之爱什么就造什么业。有人说:我就爱当官,爱当老板,这不一世一世享尽荣华富贵?真聪明!但问题是,要是为富不仁,同时又造了大恶业,恐怕得先堕落到三恶道检讨检讨再说,而且一去可能就是几百年、几千年。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想到,既然干什么都是造业,看来唯一的路就是修行了。看似正确,但我们知不知道修行造的是修行业呢?有的人第一次读到某部经就非常高兴,非常感动,因为他过去很多世都读这部经,造了爱这部经的业,使得"老朋友"相见还热泪盈眶的。有的人在家里老是不安心,一出家就踏实了,因为他累世多次出家修行,造了出家的业。所以,相应某部经典也好,出家修行也好,并不代表他善根有多深厚,只说明他造了这方面的业。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析:
"道"难懂,"德"也难懂。因为"德"最容易受儒家"品德"的误导。实际上,老子所说的"德"跟儒家的"品德"是有天壤之别的!从相上说,"道"就是"空","德"就是"色"。《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道""德"是一元,"道"是体,"德"是用。从性上说,"道"就是佛,"德"就是心,"即心即佛"。所以,"德"就是"道"。
现在有了这个明晰的定位,对这一章就不难解释了。这一章显然是说心性的。很多人把"上德"说成是上等的德;把"下德"说成是下等的德。那什么是上等的德?什么是下等的德?估计他自己都模糊。
其实,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中,"上德"就是真心;"不德"就是无住、就是不着相;"有德"就是"道",就是佛。连起来解释是:真心不着相就是佛。"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其中的"下德"就是妄心,"不失德"就是着相,"无德"就是众生。连起来解释是:妄心着相就是众生。综合起来,众生离相就是佛,着相就是凡夫!
上面的解释是站在"道"的层面说的,下面回到世俗人的层次来解释。"不德"不是缺德、没有道德,是他做了却让大家看不出来,也就是积了"阴德"。当他在做的时候,也没有"我"在做的感觉,没有自我标榜"我在行善、我在布施"等等。像这种人反而是"是以有德",是真正的有品德,真正有道德。
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呢?当我们做了善事之后,就赶快要拍照留念,还要接受表彰和奖励,这是下等质量的行善、布施。它是有条件、有所求的,叫做"下德"。"不失德"是因为他总要展现"阳德",这样反而"无德"。"有心为善不为德"就是这个意思。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就是真心,就是道,就是佛,当然是无为的。"无以为"呢?不是不作为,而是做了等于没做一样,因为他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离了,哪里还会有"为"的想法、"为"的感受呢。就像大自然的阳光雨露、风火雷电、四时更替等等,所展现出来的都是"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呢?则是妄心,是在小我的支配下的。"无为"是口说"无为",嘴上讲无我、无私,内心却是有所求的。因为时时有个"我"在,所以是"有以为"。关于这一点,大家只要深入去观察,不管一个人表现得多谦卑、多礼貌、多有学问、多大贡献,只要揭开他表面的面纱,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私货,甚至是外表越"公"的人,里面的东西反而越"私"。没办法,因为他们都属于"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一类。
"上仁"呢?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得道,还是凭妄心做事,但已经是超人格层面的人了,就像德蕾沙修女那样。他们的"为之",却是用超越国家、超越种族、超越宗派的心态,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很认真、很积极地做,做了还觉得没做,就叫"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呢?这样的人是很讲义气的,比如张飞、关羽这一类。"为之而有以为",他们会积极去做,但是分别心特别重,为朋友两肋插刀,爱恨都非常分明,而且背后也是有条件、有所求的。事实上,现实社会"上义"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往往只能到文艺作品中去寻找。人们为了个人的现实利益,都"上礼"去了。
"上礼"的人就是交际、应酬的能人,他们处事非常得体,但如果没有符合他背后的要求,就马上跟你翻脸,所以他对你好、对你礼貌、对你服务特别周到,背后都是有目的。这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现在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来往,都非常"上礼",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文明呢,还是一种悲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社会一旦离道以后,将不可避免的逐层堕落。从表面上看,地球人类是向前发展的,科技的进步,物质的繁荣,文化的兴盛,无一不证明这一点。然而,这种表象的发展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堕落。古往今来,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后来还有礼学,结果怎么样呢?谁都知道,只是梦想而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堕落"这个概念。不要以为老子看到未来社会将逐级堕落下去,就会灰心丧气,就会捶胸顿足。他只是客观的说出了社会的运行规律而已。难道堕落不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吗?所以,堕落也是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当我们站在道的层面去看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好坏对错,一切都只是周而复始的轮回转圈而已。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没有想着怎么样来拯救这个社会,而是骑着青牛走了,走得那么洒脱。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说"德"也是"道",那为什么从"道"到"德"也算堕落呢?因为"道"是空,是如如不动,而"德"则是在这"空"里"动"了一下。这一"动"似乎也无关紧要,所以它还是属于"道"的范畴。然而,就这一"动",就连动起来了,于是生出天、生出地、生出佛、生出众生、生出宇宙万物。所以,由"道"到"德"是实实在在的堕落!
当我们最后来强调"礼"的时候,忠信的品德都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只剩下礼仪这种虚假的表面功夫,而且这个"礼"也终究维持不下去。我们号称礼仪之邦,现在"礼"不是都快丢尽了吗!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再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什么叫做"前识者"?当一般人还看不到的时候,他就能够看到。就像社会上有神通、有预测能力的大师、大法王,后面就会跟着很多崇拜的信徒。但是,这只是"道之华","华"就是支流末节,对大道而言,这只是雕虫小技。我们着在这些神通上,不但不能悟道、证道,还往往会长养我慢、迷惑信徒、抓取名利,因此造下很多恶业。当我们修出了一点小功能,沾沾自喜,到处显耀的时候,老子却严峻的指出,这是愚笨、愚痴的开始。现在类似这种有点小神通的人多得去了,但结果都不妙。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就是解脱自在的大智慧者,他是"处其厚,不居其薄"的,何为"厚"?"上德"为"厚","无为"为"厚"。何为"薄"?"下德"为"薄","有为"为"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何为"实"?踏实修道、悟道为"实",舍去诱惑,守住根本为"实"。何为"华"?卖弄神通为"华",空口说道、传道为"华"。
若要真正做到"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那就只有像六祖说的"无二相,念真如"了。不管我们学佛还是修道,这六个字是重点的重点,核心的核心!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切记切记!如果是不修行的普通人,那根本就是"善",只要能够坚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修行却赛过一般的修行人,切记切记!
 
道德经基本是自然崇拜,自然启示录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解析:
什么叫"一"?有人定义"德"是"一","道"是零,这是僵死的教条。"一"可以是"德",也可以是"道",也可以是万物。都知道说万法归一,请问"一"归何处?说归零或者归万法都可以。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意思是: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
什么叫"得"?我们最容易把它理解为得到,错!天、地、神、谷、万物本来就是"道"的化身,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道",它还需要得什么"道"?再说,天、地、神、谷、万物何曾失去过"道"?既然没有失,如何来"得"?我们为什么使劲求道却始终不能得道?就是因为我们老想"得",却不知道,"道"是不可得的,不得才是真得。如果这个话我们听不懂,那就怪不得我们不能得道了,或者说我们的"神"被蒙蔽了。
说到"神",我们总是遮遮掩掩,这里,我给大家揭示真相,着相地说,神是天地间各个层级的虚态众生,包括我们死后的灵魂以及动物灵体,总之种类及其繁多,能量也相差悬殊。"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真的,但我们不必害怕,因为没有特别的因缘,"神"是不会妨害我们的。
从根本上说,"神"就是我们的真心,而真心就是"道",这么说来,"神"那当然就"灵"了。所以,这一段的真实义就是天本清,地本宁,神本灵,谷本盈,万物本生,就这么简单。但问题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老子反而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反复强调"得一"呢?因为我们的头脑太复杂了,老是想得"万",财色名利什么都想得,最后还想究竟成就,结果当然全得泡汤。要知道,一即万,万即一,"得一万事毕",所以,老子借助天地万物打比方,强调"得一"的重要性。所谓"得一"就是觉悟自心,就是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也就认识了十法界。所以,"得一"也就是得道,名为得道,实无可得!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表面意思是,侯王得道了,肯定就清静无为了,不会折腾老百姓了,天下自然就和平、安宁了。现在我们再把"侯王"解释为"心"。我们的心是最不安分的,真的非常像个猴王,上蹿下跳没个完。当我们的心一旦"得一",也就是一旦明道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心",一切都是"我",想蹦出"我"之外还没招,自然就"为天下正"了。这个"天下正"跟前文的"天下将自定"是一个意思。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意思是: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
前面说得"道",这里接着说失"道",问题是,我前面刚说过,它们是不可能失去"道"的,现在不仅失去"道"了,还这么恐怖!而且,现实中我们也亲历或听说了很多可怕的天灾人祸,这怎么解释?所以,一旦把"道"学死了,转个弯又自相矛盾。就像魔方,不会玩的人绞尽脑汁也还不了原。这里我就带大家转吧,不要老是着相在天、地、神、谷、万物上面,不是他们失"道"了,是我们人自身失"道"了,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杀盗淫妄、贪嗔痴慢造成的!天、地、神、谷、万物就好像是电影的屏幕,显示的是我们自心的贪婪和丑恶!
遗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赶紧自省、赶紧忏悔!如果有谁说,我们"人"也不可能失"道"的!说得对,100分。我们的本来就是"道",只是因为沾染的业力太多,假名说失"道",就像过去老式厨房的灯泡,灯泡本亮,只是沾染的油垢太多,变得不太亮了。
接下来的"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也是人心的问题。这里,我们不要把侯王看高了,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自比侯王,而且我们的"心"才是真正的"侯王"。试想,我们是不是除了管理工作、家庭、生活的很多事务,还管理着自心的无量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虚态众生,都是一个妄念发射塔,欲望随着妄想发射到法界,各自带着不同的能量。于是,无数的能量体在十法界不停的搅动,搅出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就永无宁日。
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修行?就是为了跳出自己设置的这张烦恼网。这也就是我们得人身最大的意义。那么,到底要怎么修行呢?老子教了我们一个原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总的原则还是要守柔、处下、不争。为了说明这一点,又拿侯王举例:"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侯王站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只有阳,没有阴了,就像《易经》的乾卦,到第六爻就亢龙有悔了。所以,聪明的侯王就知道往下和合,自称孤家寡人,这是非常明智的,否则物极必反!
"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译文为: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硌硌坚硬像山石。看了译文还是觉得"致誉无誉"不好懂,这也难怪,因为这已经是"道"的层面了。打个比喻吧,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肯定是地球上绝对的主人,一切都是你的,那时候你还有得失荣辱的感觉吗?
回到现实中,我们都是世俗人,本人曾经也是名利的疯狂追求者,而且是一个很有手段的追求者,哪怕走上所谓的修行路,我都一度只是为了追求神通,因为有了神通再加上我的运作能力,心想一定能玩个翻天覆地。谁知人算不如天算,随我怎么谋划,就是干不成。后来没招了,想凭着自己的文笔写写相声小品、影视剧本等混口饭吃,说实话,我写的东西还真幽默,却怎么也换不到饭票。坦白的说,我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走上修行路的。所以,现在不管谁迷也好,追求邪法也好,我都能理解,毕竟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有幸的是,我遭遇了那么多邪师却没有被染着,因为我会去反思,发现不对立马拜拜!现在回过头去看,贫病交加才是我的大福报!
特别补充:关于开悟,大家都觉得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一说"道",我们立马想到无穷远处那个不可琢磨的东西,却不知道"道"就在我们眼前最近最近、最浅最浅处,所谓悟道,无非就是彻底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整个宇宙。现代科技为什么对宇宙还那么无知?因为我们对自身这个"人"还太无知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大家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而不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把大家搞得云里雾里。所以,我们不搞半点宗教迷信,也没有任何戒律规范。生活本来就已经杂事缠身了,我们还何必自己捆绑自己!我们之所以难以开悟,是因为我们老是想开悟、求开悟,总以为开悟会像是晴天霹雳那样震动,或者会像中了六合彩那样惊喜,总之顿时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大家都在等待、在寻找、在向往这种感觉的到来。其实,有些人开悟会有短时间的兴奋,有些人甚至啥感觉也没有。因为我们本来就活在"道"中,就像鱼本来就生活在水中,哪里会因为见到水而兴奋不已呢?
 
神学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析:
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全村人都退着走路,因此得以长生。
一个小伙子砍柴误入该村,看到他们奇特的走路方式,就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往前走是死路!"。
小伙子听了这句话,疯狂的跑回家,三天不吃不喝,如木头人一般。后来他成了哲学家。
确实,往前走是死路!不管你怎么走,过一天离死近一天,过一年离死近一年,新年的钟声就是丧钟的前奏!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朝着死亡进发,只是由于财色名利的迷惑,使他们自以为走在成功的路上。
我原本也是那个村的一员,因为好奇,溜出了村子,结果被红尘迷住了眼睛,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尘垢蒙蔽了我的身心,使我几乎忘记了一切,直到偶尔摸到刻在骨头上的几个字:"反者道之动",才想起了原先退着走路的姿势。我深信,只要坚持退着走,就一定能走回家。
由于一个人退着走怕人笑话,我就戴了一个假面具,使得表面上看是顺着走路,其实里面的东西全是反的。
当然,还是有不少明眼人看出了我的破绽,把我当成了异类,我不在乎,谁会跟死路上的人计较呢。
对了,我还想起一个事,我们的村长姓李,是个好老好老的老头子,都叫他老子。
我想,老子村长一定盼望我早日回家呢。
上文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如果仅仅把它当故事看,那就太可惜了。
关于"反者道之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我们那么多专家学者研究《道德经》,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我们老是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用心意识也就是妄想心去思维,而"道"与我们的后天意识是相反的,十法界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心意识找到"道",这就好比我们永远无法转过头去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反者道之动"的"反"字非常重要,"反"既有相反的意思,也有返回的意思。说白了,要想悟道、得道,就得反着来。凡心是妄想,道心是妙用;凡心是往前、往外去抓,道心是反观内照"守真如";凡心离不开自我,道心则是无我。"反"是"道"的核心,也是"道"的开关,摸不到这个开关,学富五车的人也只能迷在《道德经》里面。
很多人也认可"反",但向后转180度之后,发现还是老样子,根本没"反"过来。所以,在相上不管怎么"反"都是没用的,而真正的"反"就是一歇,"歇"即菩提。《心灯录》上说:"人一生只要多见多闻,便以为有学问、有进益,殊不知大错了也。知解门开,则悟门闭塞。总是要有见地,要有见识,将本心埋没,不能出头,必致堕落。而今只要百不知,百不会,一无所能,如痴如呆,若能久久息见,则纯是真性用事,又何需求也?"所以,"最要最妙者,如痴如钝,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与么去则疾证菩提",能明白吗?这就是真正的"反"。《心灯录》上还说:"不用求真,惟要息见,要无一切见,无法见,无佛见,无我见","外要绝诸法,不为法蔽,内要绝我承当,放教空洞洞地,使他自己苏醒过来,大张眼目。"这也是真正的"反"!而且,这就是真正的无上秘法!所谓开悟就这么一点事。
我曾经有所体悟,跟师父说:"世俗人全在外面,里面也是外面,一歇之后全在里面,外面也是里面,所以没有内外中间之别"。师父说:"哈哈哈哈,一悟灭却千年愚"。我已经把压箱底的老本都掏出来了,再要我解释已经无能为力了。
"弱者道之用"的"弱"很有意思,尽管"道"的作用无穷,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用了个"弱"字,千万别当软弱去思维。要知道,十法界也没有哪个事物能够干过这个"弱"者,生天、生地、生佛、生众生,都是这个"弱"者所为。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检测不出"道"的存在,就像任何称都称量不出自身的重量一样。所以,想用科学去证实"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注意:"弱者道之用"与前文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是相应的。且不说天地了,成就者的身体就是一个道体,他在应事的时候,其实是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但不要怕,因为天地间的能量可以随时给他补充,级别高的甚至是快充,瞬间就可以充满。看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起了"橐钥",实在是太神奇了。所以,我们学道不要老是空口说白话的谈那个虚无缥缈的道,这么说的人绝对是没有悟道的。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师都找不着"道",因为他们要忙着给别人讲"道",自己哪有时间去悟道呢?其实,开悟、证道不用外求,就我们自己这个身体就可以把"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对"道"力的总概括。换一种说法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说"道生无"。或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话看似不统一,其本质是一样的。只要理解了一条,其它的都是一个意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以为这只是一种哲学思维,其实,它描述的是宇宙的实相。学佛修道难,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意识无法进入那个"空"的境界,怎么也想象不出"空"中怎么生"万有"的。如果把这个明白了,也就开悟了。
《道德经》是引领我们去了悟法界的真理实相的,它把天地、宇宙、人生的真理说透了,可惜我们很多讲《道德经》的大师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只是个嘴皮道人,可悲啊!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9-12 13:37:5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