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新儒家——对中华哲学的扬弃统一和直觉转向》 -> 正文阅读 |
[哲学]《新儒家——对中华哲学的扬弃统一和直觉转向》[第4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王阳明所论证的“良知”为何也是一种“天理”呢? 首先,良知和人欲肯定不一样,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的“良知”是“生而知之”(人格魅力),是“行践于仁义礼智的不假外求”(彰善瘅恶),是道德的直觉之至(所谓的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所述的“性本善”其实就是“知耻”,而“知耻”恰恰就是人和生物的本能区别:“知耻”是伦常之本而能镜像自我,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知耻”是人尊的自在权力,也是不以人的欲望所决定的义务,更是三纲五常之本。 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一段对话: 陆澄说:“何者为天理” (阳明)先生答:“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
第二章:“新儒家”原理——和合学 |
王阳明的其实可以从他个人开始了解,也很简单,他是军事家,一生杀人无数,杀的都是土匪草寇,所为“知行合一”就是保持最初的善念,即为初心良知,行善事不需要拘泥形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 |
哲学的“原理”是一种如何解疑的世界观,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脉络的认识、系统阐发、事态综合、同一关系、扬弃统一、摄入实际、创造性、本体架构所组成,而且涵盖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
所有的现实存在都处在一种不断生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文化传扬和价值实践的内在性。 |
没有任何现实存在的产生、消逝和转化是真正的空穴来风,相反,而是有诸多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存在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历史脉络的认识说明是连续性原理,它以辩证的意义作为发生的启示而开始。 |
马克思说:“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本源或本性的问题。” 用这样的定义来看,一切以观念自居的哲学必然是局限的,所谓的“原理”只能是对事态的推证,而不是对事物的指称,实际上,“本体”不能等同于“存在物”,即本体不意味着事物自身的追问,那是一种“问题主义”,是不可取的; 它应该是“本来意义的一般性预设”,是如何符合的事态的发生和现象。 |
由此可见,“本体论”对“本体”的寻求,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是一种追本溯源似的追求。它企图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最终根据、标准和尺度,它并不满足于感官所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而想要知道此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根本依据,试图通过逻辑推演等手段超越经验而获得一种支配全宇宙的最普遍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原理。 |
因此,有了这个“原理”的规律性的同一阐发而形成的启蒙规定,只有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才能使各种现象得到理解和说明。 |
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中写到:“如果我们试图观察全世界,我们说这个世界中一切皆有,外此无物,这样我们便抹杀了所有的特定的东西,于是我们所得的便只是绝对的空无,而不是绝对的富有了。……一个具体事物总是不同于一个抽象规定本身的。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个纯全抽象的东西。” |
从历史来看,作为理论思维公开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对象,本体论所寻求的确定性、必然性、简单性、同一性和统一性,及其所承诺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总是隐含着内在的否定性,并表现为历史性的自我扬弃过程。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它所承诺的“本体”及其对“本体”的理解和解释,都只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尽管每一个追根朔源的哲学家都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关于世界“基本原理”的终极占有和解释(例如泰勒士说“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但历史发展却总是不断地向这种终极解释提出挑战,动摇它所提供的“终极存在”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每一个时代所提供的终极解释总是暴露出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显然,这些看起来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前提却并不总是想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可撼动,诚如恩格斯所言,“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尽管这句话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但我以为用在此处也未尝不可)而哲学本体论却总是要求最高的权威性和最终的确定性,把自己所承诺的“本体”视为毋庸置疑和不可变易的“绝对”,这并不符合强调不断发展和批判的“现实命题”。况且本体论以自身所承诺的“本体”作为判断、解释、评价一切的依据,就会造成自身无法解脱的解释循环。这些每个时代理性的、超越经验的认识却又总是被经验否定。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诚然,人的认识首先是经验,如果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经验”,那末——经验以外是否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而独立的东西?显然,这个问题只能请教经验,但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它不得不沉默。这是因为:既然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而知道外在世界的存在的,那么,如果我们断言外在世界先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就等于承认了一种先于认识的认识,超越经验的经验,也就是“先验主义独断论”,而如果我们承认“只有通过认识才知道外在世界的存在”,那就等于承认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念论思想。 |
由此可见,要付诸于“原理”只能是一种意义学的规定。谈论哲学不是“存在物定性”,那是物理学应该解决的课题。 |
哲学就是典型的“文化学”,而一切命题的逻辑关系就是建立在对“文化符号”的意义阐发,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以及非生物都是自然而发展的。自然既是延续人类生命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又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在自身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自然的主宰者;反过来人类亦在不断地创造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悄无声息地制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自然主宰、支配着人的生命。所以在这种息息相关的生存互动关系中,人类与自然应该建构共生意识,不至于使自然或者人类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被另一方毁灭或者吞噬。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和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体现。 |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二者互相渗透,所以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是指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在多样性多元化并存的基础上建立。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