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 正文阅读 |
[哲学][第4页] |
作者:无贝亦无壳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这里有一个问题: 以本质合理性为根本衡量,我们合理性很可能表现为错误,这就涉及到一个存在的基本逻辑问题,便是本末顺序的无可颠倒,存在之因产生存在之果,存在之因定义与制约存在之果,我曾说这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第一逻辑”。 就是说,我们无法以我们的合理,去涵盖或定义本质存在的合理,而是反过来的。本质合理涵盖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只看我们的合理性是否能够有效的涵盖其中,如若不能,便要更新观念,使自己产生主动顺应的可能,否则被动就是无可避免的 |
我始终讲规律,意思就是,规律不是任何存在所能左右的,因为存在的本质规律是存在的承载物,反向注解便是破坏存在,直接造成自身存在依据趋于薄弱。具体表现是,周期更替并不总是带来下一个周期,可能是段落世界在转换点上的溃灭。这种可能性上的含糊,是因为相对段落世界之态度的暂时不确定。 因此,主动性对我们的存在而言是极端重要的,主动性是态度确定带来的 |
这就好了?谢谢哈 |
我有过写散文小说的经历,我发现每当一篇文字收尾的时候,内心总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我研究了一下原因,结论是,所写文字不对应所思所想,言不由衷。其实通过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状态的普遍性,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成了,喜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我们不知道这种情绪哪来的,仿佛是一种委屈?实则如同言不由衷,虽然成功但没有对应自己的真正所求。 独自一人的时候,心静下来,不管平时忙的是什么我们也都会问自己一个看似飘渺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未来到底是什么,如此做一番慨叹,这实则是对终日劳顿的一个反思,因为劳顿的结果并没有指向疑问的化解。一个无从填补空洞,悬于内在,又与现实操作无关,这是我们时常感到茫然的原因。 但是我发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却没有这种感觉,从没发生过,为什么?还是研究了一下,结论是每一次文字都直接指向了那个空洞,便是直接指向意义与未来的根本疑惑,而每一次答案也都是对疑问的突破以及对内在的壮大与充实,我是直接面对它的。 生命的本质疑惑,存在的本质疑问,总与我们的生存表相相去甚远,与日常劳顿靠不上关系,但是做为生命,这个关于生命的疑问又总是从生存基础面不断冒出来,尽管你没有想它,它仍然潜伏着发问,使我们常感失落。 做为生命我们缺了一个令自己安心的依托,一个关于生命与存在的基础答案,一个能令自己坦然生存的东西,而我们一直是在满腹狐疑中过生活的。忙则心亡,需要静下来,给内在一个透气的机会,重新审视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目前状态是,可解决。同时它超越了所有,不会干涉任何东西。 生命的真相带来生存的答案,有答案才能认清眼前问题的性质,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才是有效过程 |
回复又没了,给您回到这里: 哲学解释现实,同时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使哲学与现实的彼此依存,彼此制约。 你可以看到这种制约的迹象,目前的哲学只是追踪着现实的变化不断的做自我正确的辩解,靠现实证明自我,却无法定义乃至引领现实发展。 这是因为: 至今为止,哲学没有发现“本质”,没有发现“一切的普遍内在”,因此无法成为现实发展的核心指导者,反而因现实的变化,造成了自身的性质改变,甚至可有可无。 我强调的立场对应,人的一切观念包括哲学,主观立场在人,客观结论在人,而事实上呢??人的集体生存与发展之可能性,合理性,却是处在某个更宏观立场的衡量下的,使人的哲学与现实皆处于被动中,仿佛只是对“某个自然规律结果”的被动体现与被动解读。 “某个自然规律”是什么?因存在的事实而自然展现的存在规律,即,哲学与现实的因共性存在,而共同具有的统一规律性。 实则对本质的追踪,是哲学的存在动机,然而其过程已然停滞于对“本体界”的注定未知中。 这是因为无法通过“已知”这个定义,去发现“未知”的必然共性。无法发现共性,也就无法发现所谓“本体界”因存在,必然具有与“现象界”的统一性质。 未知之惑,来于已知的非本质,若见本质,则见已知未知因存在而必然具有的共同本质 |
所以呢,了解了现象界的本质,也就了解了本体界的本质,只因两者虽然表相差别,却有着“存在”的共性,具有存在意义上的同一个本质性。 在存在的共性含义中,现象界的存在本质,就是本体界的存在本质,已知的存在本质,就是未知的存在本质。因此,你可以从已知中发现本质,一旦发现本质,也就等于同时发现了未知的本质。从现象界发现本质,一旦发现,也就等于同时发现了本体界的本质。 只因,存在是共性的。 然后呢, 结合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的事实存在,可知,主客观,同样因为存在的共性,而本质唯一。 其客观存在,表现为本体界与现象界的未知与已知。 其主观存在,表相为原初觉知主体,与一切非原初觉知的未知与已知。 如此,主观,客观,已知,未知,一切都在“存在”这个点上得到统一。 进而发现此刻的自我,看到一个恒在的基本存在关系: 即一切观察与所得,总是处在一个自我的观察衡量下,方能体现相应的主客观事实,与已知未知的事实,而这正存在的基础构成。其中就包括了段落存在,与全然存在 |
我们说说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生存法则)是指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但显然是错的,怎么知道是错的?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 宇宙丛林的存在,有其自身存在的原因与目地,这个“属于其自身”的存在原因与目地才是它真正的法则性,却不是我们的相对猜测。 就是说,在没有发现宇宙丛林的存在原因与目地之前我们实则不了解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正是因为不了解而被动受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观察结果,就是因不了解而形成的一种错误共识。你若如此看待,那么有理由阴你的也就大有人在,因为你和躲在暗处那些家伙建立了共识,加入了它们的游戏。 宇宙丛林的存在原因与目地,是需要以相应的立场格局去发现的,无相应立场则无相应事实。相应立场便是提升你的观察等级,以观念立场的本质化,对应发现宇宙丛林的本质法则。了解本质法则,法则会罩着你;反之,游离在外,无法照看你。无法照看,便是存在法则的无法支持,结果是互骗互害所带来的必然颓势与最终的溃灭。 黑暗丛林法则,不是存在的真实法则,是不懂之下的消极看待,也是存在法则所必然制约与清理的有害物 |
一个纯粹的自然规律(1-7) 1 存在是一个“既成事实”,有一个“既成规律”。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既成事实”中,无法改变已然存在“既成规律”。因此,只有发现,然后符合。 |
2 存在规律,是从存在基本面体现支持与制约力的,因此是存在的基础规律。 对基于这个基础律而建构的一切存在来说,此规律是一个因承载着自身的基本存在事实而绝对不可变的东西,因绝对不可变而显示为法则性,因此也称存在法则。 相对于具体现实,此法则的框架性质,非具体性质,目标性质,又使之呈现为一个宏观广义上的东西,一个指导性的东西,因此又可称为存在原则。 所谓规律性,法则性,只是描述原则的内在实质。 存在原则是“绝对的自然法则”,因为它只是随存在而同步显示的规律性,并无主观用意在其中。这是要重点关注的。 就像行走过程中所自然显示的行走规律一样,行走的动机和目地不在行走规律上,然而却是以行走规律来达成行走的目地结果的。存在的动机与目地不在存在规律上,然而却是以存在规律达成存在的目地结果的。 “存在规律”是一个不在任何用意中的伴生物,因此也不会被任何用意所改变。 |
3 存在规律不是个陌生词汇,我们早有研究,但你可以发现,我们对存在规律的研究也只是相对一个客物的描述,其实从存在的本质含义上讲,描述结果无论是什么,对的,还是错的,实则都并不重要,甚至并无意义。因为“存在的本质含义”只是一个觉知与被觉知“关系”,不在于具体觉知到了什么,只在于这个“关系”。因为是这个“关系”架构了存在的最基本面,因此这个关系也是存在的最基本性质规律。 描述一块石头和描述一个深奥理论,两者在“存在含义”上没有区别;看到一只蚂蚁和看到整个宇宙,两者“存在含义”上没有区别,仅仅是一个“依存关系”,所以这个关系才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共有性质——描述与被描述,觉知与被觉知,观察与被观察。即一个主体与对象的基本依存。 结论的五花八门,无法体现共性,只有这个“依存关系”是绝对共性的,便是绝对的本质性。 自我的观念会变,事物的结论会变,这个关系却永恒不变,因为关系一旦解体,存在基础面也就消失,又何谈在此基础上的定义与性质? |
4 我们时常说要“发现一切事物的本质”,您可能没注意到,只要把“一切”加进去,就等于认可了差别性,具体性,独特性的降低与消失,便是问题逐渐失去了曾经的性质,逐渐面目全非,无法再以曾经的性质去对应本质性。 只因本质指向的是“共性”,对应的是“一切,普遍”,而不是“独特”,“具体”。 所以,以具体性质的具体疑问去寻求本质答案,无法找到对应结果。 在寻找本质的过程中具体性会逐渐消失,那么存在的本质规律对解决具体问题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您知道,事物的具体性消失了,但“存在性”不会消失,反而因为具体性的消失而越发凸显出来,便是越发的趋于“共性”,趋于“一切”,趋于“无差别,非具体”,趋于“本质性”。 掩盖本质的不是别的,只是事物的具体表现,具体性质。这等于说,具体现象引发的问题与疑惑,其本质解决的可能,不在具体含义中。 一个苹果的本质是什么?重点在“本质”,因此只有“苹果的性质”上升到“存在性”的时候,本质才能显露,然而此时已经貌似与苹果无关了,变成了“一切,所有”的本质。至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一样,只有其“具体性”上升为“存在性”的时候,本质才能显露,本质方案才能被发现,而此时也就貌似与曾经的具体问题无关了。 本质观察下,具体问题具体疑问,只是其自身的具体性与存在共性之间的不合。 就是说,本质与表相之间有矛盾,当我们试图以本质来发现并解决表相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跳出去”,便是超越具体立场与具体表相。 超越瓶颈,是要连瓶子一起超越的,因为瓶颈,来自于瓶子。 矛盾疑惑,产生于具体,依存于具体,是我们“非共性生存状态”导致的。 便是我们的非共性状态与矛盾疑惑的“对等”。这是规律上的必然现象。 |
5 存在的基本关系,做为存在的基础规律,其支持力与制约力隐藏在一切事物的本质中。 “本质”不止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这个根本性质的“存在”而同时规律性的体现为支持与制约力。就是说,“本质”有存在意义上的规范力。 本质的规范含义中,没有对表相是非对错的衡量,有的只是表相的存在是否有效于本质存在的衡量,以及因此而体现的本质意义上的是非对错。 基于存在规律自然性,无主观用意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其衡量与规范也是自然发生的。 |
6 宇宙星辰的运转变化会给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自身带来影响,实则是基础存在规律的层层向下体现,一直延伸到了我们的表相世界。所谓生理周期,情感周期,环境周期,任何周期性,都跟本质的衡量与制约相关,便是本质衡量对表相所做的硬性调整。我们的顺与不顺,总是在层层包含的更大周期的作用下,直至存在的本质的作用下。 概括地讲,存在有着两层世界,一个是存在蓝图所构筑的本质世界,一个是不断偏差于蓝图总需要调整的表面世界。本质规律的制约规范力,只是为了使表面世界能够符合本质存在蓝图,体现持续生存的事实。 |
7 存在即规律,规律即存在,同一个东西,两张面孔,以至于“本源意志”也无法以违背存在规律的方式兑现任何意见,只能顺着规律来。 因为本源的基础意志,只是“存在”,其它意见无法以违背这个基础意志的方式来体现。因此本源意志的兑现过程同样显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征,便是不会与自身的第一存在意志相冲突,因此有选择的操作,否则便制造存在悖论——自身的其它意见,干扰了“自身存在”这个前提意见,使自我存在出现矛盾。 规律即存在,存在即规律,同一个事实;本源即规律,规律即本源,本源与规律同生同在,同一个事实。 悖论所致,存在的基础规律原则是没有任何一种意见能够凌驾其上的——因为任何一种意见都是以存在基础规律为呈现的,又何谈违背。 所以,一切“违背”的原因,只是“不知”。 通过这些道理,您可以发现“因主观的诞生而同时存在,同时又不在主观意图中”的这个特殊事实。这个“特殊事实”的整体效果是,只要“持续存在”,规律便自动清理“违背存在”的因素。也正是存在的“既成事实”对“非事实倾向”的必然态度 |
话痨在此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