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职场天地 -> 职场小说《圈子圈套》续集—《圈子圈套2》连载中 -> 正文阅读 |
[职场天地]职场小说《圈子圈套》续集—《圈子圈套2》连载中[第30页] |
作者:九帮帮主 |
首页 上一页[29] 本页[30] 下一页[31] 尾页[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十四章 (第10节) “可你当初讲过项目登记制度的,先报先得,我第一时间就把澳格雅还有其他好几个项目报给你了,为什么别的代理还可以去和客户接触?” 这时,刚才点的饭被端了上来,可两人谁都没有兴趣动筷子,俞威说:“制度当然有,定的规矩也的确是先报先得,可我是同时收到你们几家代理上报的澳格雅项目,你说我该给谁?” 罗杰冷笑着说:“是不是真的同时收到的,当然只有你自己知道。可我觉得,恐怕是你把我们的项目透露给其他家代理的吧?” 俞威刚拿起筷子,一听罗杰这么说,便又把筷子撂下,板起面孔说:“Roger,要是连个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恐怕就很难合作了吧?你刚才不是说了吗?你们谁赢都是我ICE赢,我干嘛还要把其他代理引进去?” 罗杰针锋相对,摊出自己的底牌:“亲戚有远近、亲疏之分,老婆还有正房、偏房之分呢,你对我们这些代理也不是一视同仁吧?跑去澳格雅的那家代理商是北京一家叫莱科的公司,刚刚拿到的营业执照,我打听了一下,他们还有另一家公司,叫普莱特,是科曼公司的代理,你从科曼到了ICE,他们就马上另开一家公司做ICE的代理,老板看样子和你关系好得很哟,你对他们看来也是蛮器重、蛮支持的哟。” 俞威眼睛瞪了起来,但他想了想还是不打算翻脸,便用略带嘲讽的口气说:“Roger,不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的洛杰科技成立时间也不太长吧?你们以前不也是跟在维西尔屁股后面跑吗?莱科公司虽然新,但实力不差嘛,人家的注册资金是一千万人民币,你的洛杰才多少?好像是一百万吧?不要瞧不起人家啊。” 罗杰的底气泄了下来,苦笑着说:“我哪里敢瞧不起人家,我羡慕人家都还来不及,我真想找他们讨教一下,怎么能让你也器重、支持我们。” 俞威笑了,语重心长地说:“老弟,你的确需要学习啊,作为朋友,我想提醒你一下,做代理和做厂商可大不一样啊,你得转换一下思维、改变一下心态,老不上道儿可不行啊。” 罗杰虽然恨得牙根痒,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俞威说得没错,自己是得改变一下心态了,本以为不打工改当老板就可以当“爷”了,现在看来自己还是得当“孙子”,不然这代理是做不长的。 |
第十四章 (第11节) 他语气软了下来,说道:“我们洛杰虽然比不上莱科的实力,但做事也很到位啊,我们是打算和ICE长期合作下去的,你也不能总是只照顾莱科一家啊,他们吃肉我们总可以喝点汤吧。只要你肯对我们支持一下,我们是不会辜负你对我们的好意的。” 俞威心里暗笑,罗杰这家伙上道儿还是挺快的,稍加点拨就明白道理了,便进一步诱导说:“既然是合作,就应该把细节商量好,这样我们才好互相配合,说说你的想法吧。” 可事到临头罗杰又心疼了,他含混地推托说:“我对圈子里的规矩不太了解,事先也没考虑太多,你比较有经验,要不还是你提个方案吧。” 俞威暗地骂了罗杰一句,心想,是你来求老子,还想让老子开口要价啊,休想,老子还瞧不上你这种小家子气呢。他说:“那就不急吧,等你有了明确的想法再说。”,然后便闷头吃了起来。 罗杰仍不甘心,便把另一桩心事提了出来:“嗯,还有,你上次说过,我把项目资料报给你以后,那笔五十万的合作基金你就会马上打给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落实啊?” 俞威一口饭差点喷了出来,面前的罗杰让他哭笑不得,他还从没见过这么不懂事的生意人,看来刚才的一番调教简直是对牛弹琴,他没好气地说:“那事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亚太区在财务上刚有新规定,说不允许一次性把市场基金都付给合作伙伴,只能每次搞活动的时候分批花出去,我也没办法。本来我还想替你们争取一下,但后来一想,何必呢,弄得公司上下还会怀疑我好像和你们有什么猫腻似的。” 罗杰一听就急了,自己一心指望着的这五十万怎么一下子就没影了,他气哼哼地说:“怎么能这样呢?当初你清清楚楚和我说好了的,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俞威笑了,他没想到罗杰居然幼稚到认为说过的话就都要算数,而且居然以为这笔钱是靠讲道理就可以要到手的,俞威现在已经不生气了,他觉得没必要和罗杰一般见识,便说:“你也在外企做过,你应该知道我不是老板,我只是个打工仔,身不由己啊。” 罗杰无奈地想到了自己的“孙子”地位,又软了下来,说:“那你看,有什么办法能让ICE把那笔钱打给我们呢?你看需要我做些什么?” |
作者:心魔的前生 回复日期:2006-10-19 12:44:49 ……个人看来,在圈2中,帮主对某些角色和场景的处理还是有些欠缺的,比如:邓汶,……他不会不知道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第一要务是熟悉环境而非自己的主观看法以及好恶…… 心魔说得不错,但恰恰有一点可能心魔没有意识到,就像邓汶没有意识到一样,问题就在于:邓汶并不认为他是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邓汶在美国能生存乃至发展,不是因为美国的环境更宽松或者美国人更单纯,而是因为邓汶在那里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处处谨慎小心。而邓汶回国以后,却丝毫不认为他是“客”或是“外人”,自以为对国内的一切并不陌生。真实世界中邓汶的原型,以及众多的海龟精英们,往往不察觉自己对国内这些年剧烈变化的无知而不自知,反而无处不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才是他们碰壁的原因。 |
第十四章 (第12节) 俞威心想这个罗杰真是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明白,但老是不能彻底明白,你既然是在求我把钱打给你,你总要先讲出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吧,难道还要我求你吗?他只好下决心最后一次启发罗杰:“Roger,做厂商和做代理不一样,在公司做销售、挣工资奖金,和自己当老板做生意又不一样,你得转变一下角色,开拓一下思路啊,不能精明有余、聪明不足啊。” 罗杰已经彻底乱了方寸,他想不通,自己原本是理直气壮地来讨公道、来要账的,如今倒变成是自己不懂规矩,得自己先拿出诚意、做出承诺。罗杰当然也懂“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可当真要“予之”的时候,他的心真疼啊。 罗杰的脑子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俞威却话题一转说:“你的手笔不是一向挺大的吗?我听说你给沈部长在杭州的西湖高尔夫买了个终身会籍,是张银卡?也得二十多万吧?” 罗杰心里一惊,马上搪塞着说:“你消息真灵通啊。好像没那么贵,具体多少我也不清楚,是正好有朋友转让出来一张,钱也还没都付过去呢。” 俞威很不以为然地说:“都传得满城风雨了,未免太张扬了吧?” 罗杰干笑一声说:“那东西本来就是用来张扬的嘛,他其实也不喜欢打球,要个会员身份本来就是想显摆,总不能让他藏着掖着。” 俞威不客气地说:“所以你得去引导他呀,他要什么你给什么,那轮到赖总你打算给什么?赖总知道了会怎么想?不是不可以给,但要考虑在什么时候给合适,你也要替他想出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他就那么点工资,自己能掏得出那笔钱?” “他说是他的一个大款朋友移民新西兰了,把卡留给他先玩一阵,等人家回来就会要回去的。外人也只能瞎猜,抓不到把柄的。” 俞威摇着头,但也没再说什么,罗杰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有些忧心忡忡地说:“沈部长、赖总都不用担心,但是他们那里有个小家伙,主管IT的,叫陆翔,他其实以前和我关系一直不错,可最近好像有些情绪,8号赖总他们来上海我就特意没让沈部长带上他。” 俞威用纸巾擦了擦嘴,然后把纸巾把桌上一扔,不屑一顾地说:“连这种小毛孩子你都搞不定啊?!还是那句话,对客户你得去引导呀,不能迎合他,不管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想办法让他闭嘴!” 罗杰却先闭了嘴,他默默地琢磨着俞威对这些人的态度,从陆翔想到沈部长,又从现在的自己想到以前的自己,不禁有些后悔,他在内心深处喟然长叹:看来,惟有作为俞威的竞争对手,才能从他那里得到起码的尊重。 |
10月15号下午,我在成都的新知书店和“圈友”们见面之后,就直接飞回北京,16号下午就飞来温哥华了。成都乃是此次回国走访数座城市与“圈友”聚会的最后一站,没想到,这最后一站居然引出了一些火花。 刚到温哥华,受时差反应煎熬,向来喜欢晚起的我在拂晓时分就爬上网了。一位成都的网友在MSN上说:天府早报报道你了。为后续讨论之方便,现将题为“大学生进外企学先进经验再创业 痴人说梦?”的全文引述如下: “天府早报10月16日消息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需要长期的职业规划吗?面对跳槽机会,究竟该如何抉择?怎么才算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呢?昨(15)日,在“成都市全民读书活动”新知图书全国连锁第一分会场,曾以畅销小说《圈子圈套》名震职场的作者王强来到现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职场成功之道”的讲座。 外企培养出来后还是颗螺丝钉? “进外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之后再准备回国企发展,或者自己创业——其实,这是痴人说梦。”有着丰富职场经历的他,不但没有就学生们如何进入外企的问题给出捷径,反而将外企的光环一一揭开。 “大公司从来不培养创业人才,他相当于一个机器,而员工就是一颗螺丝钉。”他说,因为这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已制订得非常完善,“尽管他们会提供各种出国或者培训机会,但最后它只会将你培养成他们所需要的人”。王强说,几年之后,你从外企出来,就只不过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寻找的不过是另一辆“机器”而已。 外企自由? 穿衣服有 言论却没有 “很多外企都称自己可以容忍女生穿吊带装、凉拖鞋,男生可以穿圆领T恤,这些让很多人以为外企很自由。”王强说:“实际上,很多进入那些企业的员工并不能随意对媒体透露有关公司的任何情况,你只有选择穿衣服的自由,却没有言论自由。”因此,王强总结到: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职业规划! 走走停停寻找岔路机会 “刚毕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最好不要超过3年,因为,在选择了一条路时,你可能就放弃了途中遇到的其他岔路的机会。”王强说,一路走到底固然是好事,但也有可能这条路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与其这样,还不如走走停停”。 他说,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没有一点职场经验,没有社会资源,最好不要想1年以后的事。每个人都是商品,都希望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可只有当你有了被市场所认可的价值,才会有高的价格,那就是要靠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与自我能力的提高。” |
浏览一遍,有几处觉得不太舒服,首先,我不记得我言之凿凿地总结过“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而且这个话题也不是与在外企有否着装与言论自由紧密联系的;其次,我记得我说的是做五年或者十年后的职业规划意义不大,我认为规划不要长于三年,但好像从未说过连一年以后的事都不要想。我有些郁闷,但也只是郁闷了一下。 第二天,有位天津的网友告诉我:你挨批了。原来是天津的网络媒体转载了广州日报10月17日一篇署名“川之林”的评论,题为“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也引用如下: “曾以畅销小说《圈子圈套》名震职场的王强近日在一场“职场成功之道”的讲座上发出惊人之语:“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天府早报》10月16日)。为什么“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呢?王强说,大公司从来不培养创业人才,他相当于一架机器,而员工就是一颗螺丝钉。几年之后,你从外企出来,就只不过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寻找的不过是另一架“机器”而已。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的一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他们就是毕业后直接进了外企,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成为了一些外企的骨干。有的因为“羽毛丰满”了,或被国企看好进而到国企独当一面,或干脆不再进入任何企业(公司),自己创业。论者发出以上论断,真乃令人费解!王强还说,很多人以为外企很自由,但实际上,很多进入那些企业的员工并不能随意对媒体透露有关公司的任何情况,你只有选择穿衣服的自由,却没有言论自由。恕笔者直言,职员在企业(公司)的“言论自由”,其实,只要涉及到企业(公司)经营管理、荣誉名声乃至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别说外企,就是国企乃至民企,职员能说吗?面对这样的论断,人们还是谨慎地对待为好!” 看罢之后觉得果然不出所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是容不得沙子的,批得有理! |
第三天,有位北京的网友欣喜万分地告诉我(感谢MSN,使北京喜讯得以即时到边寨):中央电视台点你的名了。诧异之际,把央视网站上的消息看过,才明就里。原来是马斌同学在读报的时候提到了天府早报的那篇报道,他说: “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说这话的是一本畅销小说的作者王强。《天府早报》报道,最近,王强在一个讲座上说,现在很多在国内经营的外国大公司都不愿意培养中国本土人才,它们把自己看成一架机器,中国员工就是螺丝钉。哪个螺丝钉脱扣了,换一个就是。进这些大公司,不光学习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职位上提升也很困难,许多人从外企干几年出来,要么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要么是一颗锈迹斑斑的螺丝钉,反正都不会变成飞上枝头的凤凰。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国际化的公司吸引了大量人才,一定有可取之处。” 三天看了三条消息,我有些坐不住了。要知道,那天在成都讲座现场的人绝对算不上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我当场也就仅仅毒害了百余号人,但经天府早报、广州日报、马斌读报这么一传播,其流毒便深远了。我深知,毒草的泛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对它的批判,不批不知道,一批全知道,所以我要澄清一下,以求不要贻害众人。 我不是大学毕业直接去外企的,是1年之后去的,如果“1年之内”都可以算做“刚”的话,也可以勉强算做“刚毕业”就去了外企。我在四家外企干过,有美资有德资,做过级别最低的销售员,也混到过总经理的位子,对外企那些事儿应该说是清楚的,是有发言权的。 |
马斌说“国际化的公司吸引了大量人才,一定有可取之处”,此言不虚,我本人和大多数曾在外企、现在外企或想去外企的人一样,应该都清楚外企的“好处”:待遇不错(虽然如今难找工资发‘美刀’的了,人民币也越来越值钱了,但外企的待遇依然算高的),门面不错(国际大公司的名份还是很能唬人的,能给年轻人足够的虚荣,虽然开好车的不一定是好人,大公司里的也不一定是能人,但外界明白这道理的依然不多),能学东西(即使出国培训的机会不如以前多了,但培训仍然不少而且颇为系统,似乎外企的人依旧能见到比较多的世面)。外企的好处大抵如此。 但是,有得必有失,我要强调的正是这一点。所有的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选了A就不能选B,而B就是选A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外企在给予的同时也在剥夺,在培育你的同时也在裁剪你。所以,在对外企心存向往之时,也要意识到进入外企是需要你付出代价的,最大的代价莫过于:你的未来,取决于外企想要你成为怎样的你,而不尽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你。 外企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和文化,即使成立时间不长的Google之类,也已经具有很强的打造能力。我曾遇到甲乙两位清华的学弟,甲去了Google,乙同年去了联想,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Google在甲身上打下的烙印,远远比联想给乙的烙印要深。甲让我首先感觉到的是Google,其次才是他自己,而乙还是乙,联想只是他的工作单位。Google的强势远比不上老牌的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IBM、西门子、麦肯锡,而联想的特色文化和实力已经强过国内的大多数国企和民企,可见上述老牌巨头对新人的打磨程度要比一般的国企民企强得太多。 外企对人员的选拔,最强调的莫过于候选人的适应性、可塑性之类,就是着眼于培养它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果一个年轻人不想过早地被定型,而是想尽可能多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尝试更多的发展方向,最好不要急于进外企,尤其不要进那些老牌巨头。在一个尚不完善的环境中,在一家边摸索边成长的企业里,新人恰恰更容易脱颖而出。 |
我没说过“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句话,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有利有弊,要看清得失,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要知道你将因此而失去什么,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决策。 至于外企的着装与言论自由一段,完全是题外话。起因于有人说外企不是很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吗?怎么能说外企把一个人定型了呢?问题的实质在于,外企是在对每个人的职能和目标做出明确的限定后,才要求在这个范围内去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就像你可以在舞台上随意表演,但那个舞台却很小。有关言论自由,说实在的,打工一族无论在外企、国企和民企,都没指望这个的,因为这东西没意义。我的意思是,在外企鼓吹个性化的背后,是比国企和民企都更森严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广州日报的那篇评论提及,“一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就是毕业后直接进了外企,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成为了一些外企的骨干。有的因为“羽毛丰满”了,或被国企看好进而到国企独当一面,或干脆不再进入任何企业(公司),自己创业”。的确,这样的人不少,我自己不就是从外企出来创业的吗?但不妨仔细想想看,目前国企、民企的领头人中,在外企干过多年的有多少?目前的那些自主创业成功的老板中,从外企出来的人又有几个?为什么外企到国企民企的空降兵纷纷折戟?为什么外企出来创业的大多举步维艰?就是因为外企培养锻炼人的目的,是为企业自身所用,是为了适应企业自身环境和发展,而不是为了让这个人未来创业、或者到其它的环境中去大展宏图。 大学毕业是否应该直接去外企,取决于每个人的权衡,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大多数人想走的路,不一定是对每个人来说都适当的路,有时正相反,另辟蹊径远比随大流、从众要好的多。 |
首页 上一页[29] 本页[30] 下一页[31] 尾页[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
武汉找工作,真难!!! |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
学校那点事 |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