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职场天地 -> 体制内搬砖快10年,写点感悟,任君评说! -> 正文阅读 |
[职场天地]体制内搬砖快10年,写点感悟,任君评说![第3页] |
作者:站在树上唱山歌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女强男弱,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男权社会,历史上除了因为特殊原因产生的少数几位女皇帝,几乎都是男性身处权利巅峰的宝座,历朝历代,依旧如此,即便我们主张男女平等,即便女性地位在新世纪慢慢崛起,但各行各业的实际掌舵者仍然是中老年男性,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意思,只是阐述一个基本事实,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会进步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今天的话题,主要是讲述体制内女强男弱的家庭和工作关系问题,当然对体制外的群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强强联手,所以在婚前夫妻双方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差距不会太大,或者男方略微优于女方,一方高攀另外一方的毕竟是少数。婚姻生活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男主外,女主内,女生从一开始就被烙上了家庭主妇的痕迹,但随着女性地位的崛起,她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女性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工作中的职业女性,获得了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组织认可,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男性在这期间原地踏步或原地打转,很快就会打破原有的天平,出现男女不平等问题,如果是男强于女倒好,女性多半不会过于顾忌,但摆在面前的是本该作为主内的女性赶超了自己的另一半,而且这种差距大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随着天平完全一边倒后,出现家庭问题在所难免,如果不加以调整,很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比如离婚。 老H是单位的一把手,40来岁,一个身形娇小的女子,工作上的她一丝不苟,统筹能力强,之前已经在好几个单位任职主要领导,一开始老H和自己的丈夫一样,都是乡村小学教师,但不甘于平庸的老H通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调动到了县委某个部门工作,随着和县委主要领导接触机会的增多,她的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赏,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老H也不例外,很快就获得了外出交流的机会,因为老东家县委的缘故,加之自身能力确实出众,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被提拔为正科级领导。她的丈夫,这么多年仍然在当地小学任职教师,天天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们打成一遍,不亦乐乎,同时,老H的丈夫基本承包了家里的大小活路,照顾年迈的父母,辅导孩子作业,应付日常生活所需,为老H扫除了后顾之忧,也让老H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老H的丈夫并没有因为老H作出的决定和产生的结果而埋怨她,反倒是主动挑起家里的责任,作为一个男人,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管理的井井有条,老H的丈夫也许会遭到许多男同胞的鄙视,认为他活得太窝囊,但这是男主人自己的选择,也许他知道自己并不擅长职场社交,选择主动退让支持自己的妻子,也许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即便自己能行,但考虑到家庭责任,默默承担了一切,将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妻子的事业。 老H的丈夫通过他的方式,运用他的智慧,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看似难以破解的问题,夫妻双方相敬如宾,家庭幸福。 老D是某单位副职领导,40来岁,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子,喜欢开玩笑,和她的丈夫一样,两人出道即在基层,只是分在不同的单位,老D因为口才出众,能说会道,加之工作上主动作为,和领导们关系处得好,很快获得了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的机会,他的丈夫仍然在原单位任职,连股长都没当上,自从老D提拔后,工作更忙了,有开不完的会,下不完的村,忙不完的应酬,导致夫妻俩聚少离多,加之老D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现在因为政治地位高于丈夫,使她显得更加独断专行,不自觉地把工作上的作风带到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必须得听她的安排,老D对家庭疏于照顾,使得她的丈夫本就心生怨恨,加之老D的性格比较直,经常主动挑起战争,让她的丈夫非常不爽,曾经有人劝老D的丈夫趁年轻抓住机会,自己也更上一层楼,和老D势均力敌,平起平坐,也有劝他想开点,如果真的无心事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老D的丈夫就是头倔驴,谁的话都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最终导致夫妻二人闹得不欢而散。 出现女强男弱的情况并非是一个不可调和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弱势一方处理得好,及时权衡利弊,尽早想办法取得一些改变,使倾斜的天平归于平衡,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最怕的是走极端,当断不断,犹豫不决,不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子和办法,寻求突破,而是坐以待毙,等待问题继续发酵,变得不可控制。 |
体制内过得不顺,走出去就能顺了? 最近,收到不少网友的抱怨,说自己在体制内过得很糟心,朝九晚五,双休+节假日,但和教师的寒暑假相比,似乎感觉假期余额不多,又谈到和领导关系处得不好,和同事关系也搞得很僵,感觉大家都在孤立自己,一个月拿着几千元的工资,和体制外去大厂、去银行券商工作的朋友比较,相差甚远,感到产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回到家还有老人要赡养,有孩子要抚养,还有还不完的车贷、房贷等着自己,说了一大堆吐槽抱怨的话,无外乎就是体制内糟透了,钱太少了,完全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希望换一个环境,自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只想说,大哥你醒醒吧,你想过那些5+2、白加黑、996的职场打工人的感受吗?你不怕挨骂吗?真不是我瞧不起你,不愿高看你一眼,而是现在的经济形势、就业压力摆在眼前,你的身边正发生着战争、疫情,根据目前的大数据分析,现在的人才市场环境对年轻人的确不太友好,16-24岁人口统计发现,失业率高达19.9%,意味着当前每五个年轻人就有一个人失业,这一数据也创下3年以来的新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仅为4.3%,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源于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场中绝大部分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他们很多都在忙着裁员,忙着节约预算开支,另一方面源于当前很多企业的薪资待遇、福利保障与大学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人社部发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的职业排行,依次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车工、保安、快递员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即便当下就业已经很难,他们也不允许自己去选择这些岗位,并不是说这些职位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是他们拒绝接受这些岗位,仅此而已。 所以,每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公招考试都能够吸引一大批热衷于此的社会人士,如果体制内不行,他们会傻傻的前赴后继的为了一个岗位争得头破血流吗?我想不用过多解释,事实是越是东部发达地区,对人才越有更强的吸引力。从全国范围看,任何地方的体制内单位整体行情在当地都居于中上等水平,不需要你干违法乱纪的事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在体制内,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求人办事不用那么麻烦,一些体制外认为很难办的事,其实体制内一个饭局、一个电话甚至一句话就促成了,并不是说他们多牛,而是身处体制内,圈子就那么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便不认识本人,多找几个人转弯抹角总能认识,这一点在县城内更加明显,当然还有隐形福利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各地实行政策不一,就不一一赘述。 体制内即便如此,仍然还是有一批人选择离去,这是个人的选择,我对此不过多评价,只是阐述一个客观事实。离开的人当然也有走的很好的,这部分人在离开体制多年后最后悔的便是当初没有更早一点离开,这说明他们现在过得很好,比如一些走上领导岗位40多岁、50多岁的处级、厅级干部,于官场深耕几十年,在离开前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政治资源,对于政府内的办事流程、关系运作,他们往往比企业的人员更熟悉,加之他们大多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有真材实料,有的还是行业里的专家翘楚,并非靠溜须拍马上位,基于此,他们去了企业可以直接进入核心管理层,拿着体制内几倍、上十倍的工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有的人在体制内就没闲着,日日精进,深度思考,拥有了别具一格的洞察力,看准了体制外的商机,于是当机立断辞职,投入到了创业大军之中,这些催人奋进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比如一家上市公司五芳斋,是一家卖粽子的企业,公司老总历建平,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从1976年到1995年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都在公安系统工作,曾担任嘉兴市公安局副局长,历建平是90年代中后期辞职创业,通过经营煤炭和石油,厉建平迅速赚到了第一桶金,2002年,厉建平出资买下五芳斋60%的股份,入主五芳斋,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作为普通人,你辞职后打算干什么?是创业当老板,还是去公司当高管,总不可能辞职后继续给人打工吧。说一个残酷的现实,各行各业大多相通,一个人如果在体制内混得不好,即便某一天下决心去往体制外,大抵也混得不咋样。妄图通过换一个工作环境就找回职场尊严的,简直是痴人说梦,你在体制内没有得到的,去往体制外你依然得不到,兴许比体制内还惨,毕竟多数人都认为体制内是温室,体制外是狂风暴雨。 你在体制内的所有抱怨只会为你徒增烦恼,让你变得消极,变得抑郁,变得无足轻重,一切都往坏的结果演变,但即便如此,除了你的家人,恐怕没人会关心你的现状,甚至你的同事会落井下石、变本加厉欺负你,你的领导见到你一副无精打采的颓废样,如果不是碍于铁饭碗,他们恨不得立马将你扫地出门,根本不需要你主动辞职,而你却傻傻的想着如何编织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说服大家你要安静的离开。坦白说,你的离开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同事反而觉得少了一个竞争对手,领导可以马上安排人事部门在下一次的公招中招一个人替代你,你的辞职对单位不会造成一丁点的损失,没多久大家便会忘记有你这么个人。 职场人,如果你不想过得那么累,即便有一天你真的想要离开这个操蛋的地方,也不是你现在这种无厘头操作。我是一个保守的人,所以言辞之中也透露着保守的风格,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20出头的年纪,刚刚毕业那会,具备大学教育,能够说走就走的,加之家族中的确没有过硬的地方政商背景,也没有钱和资源,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尽早去东南沿海大城市发展,只有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地方打拼,哪怕从零开始做着最基础的工作,也比你在十八线小县城卷着好,至少比你一开始就回到老家县城进体制好,因为绝大部分县城,特别是内陆和东北的一些地方,他们的经济体量,经济发展增速,那些跃然纸上的数据会让你明白这些地方只有眼前的舒适,仅此而已,所以趁着年轻,不要去堵,你和这样的小地方一起,只能成为历史中的尘埃,尘埃落定之日,便是曲终人散之时。 但如果已经深陷当地组建了家庭,已经娶妻生子,已经奔40 的人了,我认为应不应该辞职还是得慎之又慎,毕竟人一旦过了30岁,身体机能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很难和20出头的年轻人比拼精力和耐力,同样一份工作,老板往往会给年轻人一个较低的薪酬,但因为你有经验,就必须得给你更高的待遇吗?老板们都心疼钱,每一分钱花出去都必须给他们带来回报,能够找一个低成本的年轻人干事,他们就绝不会给你任何机会。 但如果你生死想要离开体制,我认为也应当骑驴找马,能够在应付日常工作、接待应酬后,下班时间加强锻炼,练好了身体才是你出去工作的资本,拥有了一副好皮囊还不行,只有拥有了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才能持续的输出价值,另外业余时间总得为自己找一些突破口,能够找到并挖掘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你离开体制后用得上的,那么就花几年时间先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等你某天真的出去后才有资格和老板谈条件,否则一切免谈,你出去就是个坑! |
和领导称兄道弟往往没有好下场 在很多历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阶级”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财富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无产阶级领袖列宁是这样定义阶级的,他阐述阶级是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言外之意,因为占有的资源、社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社会财富的多寡。一个有建制的,通过人的劳动方式展现出来的组织或机构,在他们身上往往都能发现阶级的影子,因为有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了对立与统一,才能促进人类文明是向着螺旋式上升趋势发展的,社会进步势在必行。 因此,阶级就是大家约定成俗的规矩,任何人妄图打破它无异于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基于此,与我们的上司沟通交流,在上班时间我们还可以恪守职业准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八小时之外,在酒桌上、在娱乐场所,席间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后,酒壮英雄胆,我们把平日里不曾想过,不曾说过的话借着酒劲一股脑全部抛出,满嘴胡说八道,对着领导直呼兄弟,直呼大哥,兴致来了还和领导勾肩搭背,真把自己当成一回事,搞得领导在一旁好不尴尬。 曾经单位一个副镇长老T,因为交流到了别的单位,临行之前邀请了单位一些关系不错的同事和下属,席间大家相谈甚欢,氛围浓厚,一位镇上的年轻同志小刘有点喝高了,但他今天高兴,装了一个分酒器,起身又来到了领导酒桌,按照职务高低分别敬各位领导一杯酒,一位副局长因为身体原因不便继续饮酒,小刘不干了,直接对着副局长来一句,哥,你这是看不起我啊,好兄弟就得一口干,说完直接站在副局长旁边一动不动,副镇长老T赶紧打圆场,这位兄弟高兴,这样,今天我买个马,局座这笔就算了,他一会还有其他安排。小刘马上接过话说,行吧,下不为例,局座,此时明显感觉副局长有点不高兴了,他心里想着你一个楞头青哪来的勇气使唤我,还没大没小的叫着兄弟,这小伙子不行啊。 酒席散后,小刘被同事们扶了回去,他这个人以前喝酒上头了就喜欢说一些不过脑袋的话,之前同事之间小打小闹,酒席间的话就没和他计较,但这次事情闹大了,遇到的是位领导,而且这位副局长和镇上主要领导的关系还不错,一次酒局彻底暴露了小刘的酒品,他也因此从镇上某个强势部门调整到了弱势部门,恐怕这位主要领导在一天,他在这个单位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在明朝建立后,那些昔日和朱元璋称兄道弟的生死兄弟,因为朱元璋已经当了皇帝,是一国之君,九五至尊,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曾经的战友已经从兄弟关系演变成了君臣关系,但大部分人坚定的认为朱元璋会念及旧情,一起扛过枪的兄弟怎么也不会下此毒手滥杀无辜,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开国功臣里除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少数将领外,尽然都被朱元璋一个又一个的诛杀。 伴君如伴虎啊,君臣关系无异于领导与下属关系,一个人即便在大多数时候恪守本分,只要出现那么一次违反阶级原则的事,轻者背书认错、丢官免职,严重的虽不至于像古代人那样身首异处,但也逃不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领导对我们称兄道弟,那是站在领导层面,处于领导关心关爱下属的角度,是团结下属、凝聚力量的一种方式,是彰显领导恩威并施、平易近人的一种方式,他们任何时候对任何下属称兄道弟,都是有理的,但作为一个下属,因为领导一句兄弟,你就大声呼喊着大哥,你当这里是帮派组织吗?把领导说成是帮派老大,领导听了这话心里乐意吗?他高兴得起来吗?另外,你和领导以兄弟相称,那不等同于在这一刻你们是平起平坐的,既然一个级别,那这一刻他还算是你的领导吗?所以,即便在领导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们这样说也是有极大的风险,不知不觉触碰了领导的底线,一声兄弟虽然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但无形之中让领导少了一层缓冲区,让领导少了一份安全感,以后你说话办事他还会放心吗?他会有所抵触和防备吗?也许因为一次不恰当的称呼,你们再也回不到以前那样的亲密关系,隔阂不容易修复,你想再次回到从前恐怕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得不偿失。 |
双学位,要趁早 近几年,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他们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能把辅修的专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与从一而终的人比较,他们具备更多的优势。今天谈到的双学位也是复合型人才常常具备的,段位高的人不屑于去做,认为存粹就是花钱买个学位证书,段位低的人又不想花冤枉钱。但进了体制内,在了解到身边的同事当初就是靠双学位进的单位,靠双学位遴选进入了更高的平台,你就知道双学位的好处。 靠双学位进入体制,进入更高的平台,这种现象往往在县城更加明显,因为在历次公招、遴选中总能发现一些熟悉的专业,比如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法学等热门专业,东边不亮西边亮,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专业其实并不对公招考试的胃口,他们的专业甚至很久都没有出现在公招考试限定的专业名单里,于是不可避免的与不限专业的大多数人竞争,难度可想而知。一旦拥有双学位,你将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不会被逼到报考三不限专业的岗位,与一堆人抢一个机会渺茫的位置。在公招考试中,笔试最高分往往也出现在三不限岗位,这是由他的报考人数决定的,报名人数多了自然参加考试的人就多,就更容易产生高分的考生。 但即便双学位有他隐藏的好处,也应该速战速决,如果能够在大学花点钱解决双学位,就绝不要将他拖到工作后再考。大学那会,我是没有想到那么多的,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获得了双学位证书,我也没太在意,想着就是一个普通的证书而已,工作后拿来用处不大,很鸡肋,现在我觉得是自己格局太小了,因为对有些专业来讲,如果不是特殊人才岗位招聘或单独招聘,你在当地可能永远也遇不到专门招纳你这个专业的岗位。 进入人才市场,随着近几年人才泛滥,202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惊人的1076万,其中本科毕业生470万,专科毕业生460万,普通的本科生早已不稀奇,何况专科生,在人才市场中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除非向技术型蓝领转型,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工作后,因为人才饱和,太多人有专升本的需求,想把自己的学历拔高下,最终借助专升本的平台,只获得了学历证书,要想同时获得学位证书是很难的,至少比你在大学拿到相同的学位证书难很多。现如今,在职专升本想要一次性拿到学位证书,至少还有学位英语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两大拦路虎,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难度的学位英语考试,以及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和答辩,因为前些年的学术论文造假事件,近些年提高了获得学位证书的难度,前前后后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拿证,当然含金量也相应的提高,但与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性价比并不是很高,这也让许多人没有想过要拿双证,毕竟需求不大,只要有个学历证书即可,其次获得学位证书的难度也让大多数人望而生畏。 如果已经年满35岁以上,对大多数人来讲,已经过了公招、遴选的年龄,即便在体制内用处也不大,更不建议去拿学位证书。虽然近些年屡屡有中央部门,各级政府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能区别对待,但除了体制内勉强认可在职双证外,企业在社会招聘中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这真不能怪企业,他们是资本家,以赚钱为第一要义,为了企业经营创造财富,他们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所以,如果错过了考取双学位的最佳时机,甚至没进入体制内,也许有点遗憾,但老天为你关上一道门,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一扇门,就别再惦记双学位的事,这些东西你没有在该有的年纪配上它,以后也别再去强求,毕竟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你拿双学位在体制外并不能给你带来溢价,也不能让你的个人能力优于绝大部分的其他脑力劳动者,为了寻求突破,我反倒觉得当一名技术人员是一条未来可期的路子,看过《大国工匠》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技术人员那可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他们的个人价值完全可以碾压保险券商的从业人员,我们未必要达到大国工匠那样的技能和实力,但这些越老越吃香的,吃技术饭的蓝领行业,至少在这个时代可以让我们生活的很体面。 |
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已惘然 看了评论区楼友们的回帖,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大家有自己不同的办法处理事情,但我们的初衷肯定是一样的。我也只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观察,将所思所想跃然纸上,借平台宝地和大家交流,顺带留点曾经的回忆,回忆这玩意不用一些方式是很难留住的,等到它从你的记忆里一点一点的消逝殆尽,是十分可惜的,我至今仍然对年少时一些无法记起的事感到惋惜,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特别是年龄稍长一点,对生活有了些许新的感悟,我们的重心逐渐从工作转移到了健康和家庭,便只能将回忆压箱底了。 论健康和家庭,极端点的如中国的一些皇帝,当上了九五至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想得到的更多,包括长生不老。家庭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父母年迈,子女教育哪一样不让人操心,特别是早些年因为努力拼事业,耽误了对父母、妻儿子女的陪伴和关心照顾,如果父母健在,子女争气尚好,就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怕子女啃老、叛逆、抑郁自闭,这些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将是无比痛苦的。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也只有中国才有年味十足的春节,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以家庭为单位,个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就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我们大力发展经济,不也是为了让整个国家发展的更好,反馈到社会,滋润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吗,最终起到一个良性互动的正向循环。基于此,自然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个体都能够积极向上,力争上游,让正能量撒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确定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社会环境、个体差异不同,我们前往罗马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结果。所有,具体到工作中,我们最不应该选择的方式就是躺平,一种不好好工作的消极行为,没有任何意义的躺平,就是浪费生命。正在经历的2022年,有残酷的战争,有可恶的疫情,似乎一切都糟透了,但无论有多么的困难,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打击,躺平一定是最糟糕的选择,没有之一。即便如同烂泥,但不上墙就永远没有登堂入室的机会,你只有烂泥上墙,才能发挥作用。有人也许会说,我这辈子已经拼尽全力,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情况好一点的,拼尽全力可以活得勉强正常点,另外,有些人的不幸,超乎了大家的想象。扶贫那几年,有一个贫困户,比起一些好吃懒做的贫困户,他是一个好强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一个不愿意连累祖国的人,但我们还是执意把他纳入了贫困户,因为他的确符合条件,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去广东打工,没有知识的他只能干苦力,常年在工地上日晒雨淋,后来他得了癌症,没多久就走了,他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诠释了自己的一生,虽不至惊涛骇浪,但平凡也是一种可贵。也有一位老党员,80多岁,没有子女,长期慢性病,折磨着他的身体,明明家里穷得叮当响,可在一次党支部收党费期间,他一个人上交了1000元的党费,他说自己的病都是老毛病,知道治不好的,想把积攒下来的钱捐给国家,捐给需要的人,他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回馈自己深爱的祖国。 在单位,其实躺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领着固定工资,生活悠哉悠哉,自认为占了单位很大的便宜,其实不然。比如一个人年薪10万,躺平10年收获100万元,这笔钱对个人来讲也许是笔巨款,但对一个单位来讲真的微不足道,冰山一角都算不上。如果一个人10年间在单位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原地踏步,既不追求仕途上的进步,也不追求技能上的创新,对他而言,与10年间领取的薪水相比,失去的时间是他花钱也买不回来的,一旦单位狠心裁掉他,再就业对他来讲就是一种灾难,一个没有任何竞争力的脆皮,会被职场上的“阿珂”残忍秒掉,只落得一个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作为职场中人,如果没有过硬的政商背景,也没有家财万贯的财富,我认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工作,有一份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你一切力争上游的基石。当然,你可以说工作存粹就是为了获得报酬,养家糊口,没有其他目的,这也当然可以,我记得写《三体》的刘慈欣,一开始写作时也没想过出名,就是一个劲的写,目的很单纯,最后写出了出类拔萃的作品。 如果因为工作还想要得到更多的收获,比如职级晋升,比如仕途进步,这当然也是个人的选择,在你攀爬期间,你当然也可以纯粹点,靠着个人高超的技能,技压群雄,鹤立鸡群。因为任何单位都需要能干活,会干活的人,但很多单位,普遍存在“能者多劳”的现象,毕竟一个会干活的好下属让领导轻松不少。但是,真到了提拔晋升的那一刻,这些平日里能干活的人却未必一定获得提拔,即便他们获得了一大堆的荣誉证书、奖励称号。因为职级晋升和进步提拔考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业务能力的确很重要,占了一定的比例,但除了它还包括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情绪以及沟通协调等诸多能力,当然也有一些平日里领导喜欢,但外人不能轻易看到的能力。 通过了解组织选拔程序,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些能力超群、成绩显著的人,到最后仍然免不了中层干部退休的命运。一个单位,中层干部的人事权不出意外的,往往都由单位一把手决断,其他班子成员只有建议权,没有最终拍板权,所以对于单位会干事、能干事,同时也是主要领导刚好喜欢的人,主要领导完全可以在党委会上敲定本单位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最终人选。然而,你想要从中层干部向上再进一步,这就涉及到由上级党委或政府直接任命的领导干部,你们单位的主要领导还必须向上级领导沟通汇报,获得上级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列入推荐、考察、开会研究的范畴。所以如果你在一个正科级单位,作为中层干部的你想要更上一层楼,那你必须取得单位主要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这里不排除拥有强大背景的选手,他们甚至不需要靠单位主要领导也可获得一官半职,他们可以从默默无闻,直到提拔时惊艳四方,也让太多的人为此感到意外,所以即便从副科级人选直接到正科级人选的提档升级,对他们也并非难事,除此之外,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高官厚禄、实力强劲的亲朋好友撑腰壮胆,说明你就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仔细想一想,一个科级单位,自己要被推成班子成员,需要得到县级主要领导的准许,如果只能找到你的主要领导,在不排除一些清水衙门三年五载都推不出一个人的情况下,即便是一个正常的单位,一个主要领导也必须得使劲推你,才可能获得一个进步的名额,这还不排除县级主要领导的个人喜好。我记得一个县委主要领导曾经说过,不熟悉的人、不了解的人他是不会使用,这话够明白了吧,你扪心自问一个周,甚至一个月,除了本地新闻上,你有多少次机会一睹县委主要领导尊容,除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些单位,绝大部分单位的普通职工恐怕一年也见不了这些主要领导几次吧,可能唯一一次还是隔着人墙老远瞧见的,这并不奇怪,领导那么忙,天天见面那才叫奇怪呢。 基于此,你的主要领导在本单位一群中层干部中只能全心全意力推一个人,凭什么唯独推你呢?你有哪些优势能够让他另眼相看,是个人能力,这个太牵强了吧,难道其他中干都是傻瓜,他们不会显摆自己的超能力。那是人格魅力,这个更浮夸吧,一个科员哪来那么多的个人魅力,你有那么稀缺的品格还会甘愿屈居县城。那是你长相甜美,但这个能当饭吃吗,和领导有半毛钱关系吗?归根到底,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既然死心要力推你,必然有你的过人之处,至于是什么过人之处,个人自己思考,前面的文章也写过一些,至少是等价交换,甚至是超出预期,方法也许粗鄙下流,也许不堪入目,但终归是基于想要获得提拔重用的出发点考虑。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实现提拔任用。要不然,即便有一个职务晋升的机会摆在眼前,即便你是一个多岗位锻炼,在单位呆了7、8年的老人,你在期间的业绩有目共睹,但晋升名额仍然有可能被单位刚来2、3年的年轻人挤占,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切不可掉以轻心,即便是一个内定给你的位置,已经提前和你交流谈话过,这个位置只要没到走马上任宣布的那一天,仍然是有变数的。 体制内,一个位置,一个越是位高权重的位置,往往越是杀人不见血,往往越是争得头破血流,即便你不去争,不去抢,不代表别人不去,但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大家都是出于本文一开始写的目的,为了健康和家庭,付出了许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在抢帽大战中,我认为一些95后、00后在这方面反而佛系很多,他们的父母辈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更优质的基础条件,导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拘束,与其他年龄段群体比较,这一代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先不管他们这样做的对与错,至少这是一种新的活法。 这一代的95后不太愿意讨好领导了,从他们在人才市场反击老板的言词之间、在工作不愉快后写的辞职信的字里行间,我能感觉到95后的倔强,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追问,也许有人不理解他们,但他们坚定的认为自己在学校念了这么多年书,掌握这么多知识,他们一心想着是如何变现的问题,如何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社会做贡献。至于讨好领导,他们压根没当回事,至少没有前者那么重要。他们深知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安身立命的技能,并且随着朝阳行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不愿意臣服于谁,活得明白、通透,但比他们早一点的那批人,大多也不年轻,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试错,成本高、代价大,上有老,下有小,容不得他们参照95后的行事方式,即便把时间拉回去,他们大多也没那样的背景和条件。 事实虽然如此,但我们未必一定要选择力争上游,与其感慨,与其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察言观色,不如思考下自己后半辈子的路如何走?据调查,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如此严重的老龄化时代,是否有条件让自己安享晚年,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活着就要折腾的初衷,优胜劣汰就是那么残酷,动物界中存在,难道人类世界中就能避开这个规则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即便一个人在工作上无意于职级晋升和提拔进步,也应该另有所图,另起炉灶,八小时之内给了单位,那么八小时之外呢,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把时间交给家人,多陪陪爱人和孩子,缺失了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你也可以报个游泳班,每天坚持游半个小时,或者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必须游完1000米才上岸,个人感觉游泳的确要比跑步轻松点,特别是在今年这样的酷暑季节,外出跑步让我很难接受,但不管怎样的运动初衷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年纪大了便会知道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当然,也可以想想平日里自己有什么想要做的事,要知道如果当下还不采取行动,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去碰了。 以上种种途径,所有渠道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为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当某一天不经意间回首往事,想到曾经的自己从零起步,做了这么多,不论是干什么,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便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至于文中阐述的一些方式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便一文不值,不足挂齿,但存在即合理,知道它总比不知道的好。 |
这帖子我会继续写下去,我一直讲过自己的初衷是留点回忆,和大家交流,文中阐述的人和事全部经过模糊化处理,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一些案例涉及的办法建议,每个人看后都有不同的体会,经历阅历丰富的,自然对此不屑一顾,但还有很多人,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有了解的权利,我这样写也并非好为人师教他们使坏,要这样那样去做,只是想借着一个个案例让大家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是有劣根性的,有些东西我们了解,但不代表一定要去做,只为有一天不被坑。 |
在单位立足的女性 同等条件下,在公招、遴选笔试环节,总能发现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强势,面试名单上大部分都是女生,我分析几个原因,一是前几年就业形势好,大部分男生更愿意出去闯荡,富贵险中求,不成功便成仁,持有这种心态的男生大多不屑于体制内的安稳,从一开始的报名表上,男生在数量上可能就不占优势,二是随着时代变迁,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高学历女性还是蛮多的,一个考察范围主要涉及初高中知识的公招考试是难不倒她们的,相比较男性,女性更能沉下心学习文化课,自然在考试中先拔头筹。 但站在客观角度讲,体制内的用人单位往往偏向于招录男性,源自传统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习俗,女性给人的感觉就是照顾好家人,做好丈夫的贤内助,工作是男人的事,这个观念并没有完全改过来,基于此,考虑到女性,特别是结婚生娃后的女性,会自然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家庭中,而且男性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一些特殊的单位设置的岗位的确也只招纳男性。但即便如此,女性还是轻车熟路,力挽狂澜突破重重障碍,进入到新单位任职。 不排除一些家庭背景实力强悍的女性,有家族式的,也有抱团取暖式的,她们进入体制前就拥有强大的政商背景,进入体制后即便四平八稳,也能得到较快的提拔进步,在县域内,几十个机关部门里,女性一把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也不足为奇,而且这部分女性大多也才30来岁,即便她们止步于此,县域内基于权力的加持和家族的维系,不犯原则性错误,她们也可稳坐那个位置20余年。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女性,她们来体制真的就是消磨时间,打发无聊的时光,一切打点好之后,她们大部分时间可以刷抖音、逛淘宝。 体制内躺平的女性,和大多数躺平男性群体一样,当他们真的放下一切,放下心中的欲望,放下职级晋升,放下进步提拔,回归家庭,即便是领导也奈何不了她们。极端点的例子,女性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去领导办公室哭诉,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的去,特别是一些年纪稍长的女性,她们兴许更加肆无忌惮,领导对这样的女性也会焦头烂额,虽然她们给上司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但无欲无求的她们,也许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上司为了安抚情绪甚至会适当的给一些好处。 但作为正常的普通女性,是没有那么多的光环附体,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多还是安分守己,好好工作,这免不了和上司,和同事打交道。在此,一些初入职场,思想单纯,羽翼未丰的女性就会成为极个别不怀好意的上司的猎物,上司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职权,对这部分女性反复试探、嘘寒问暖、死缠烂打,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和她们独处,用自己的权利秀肌肉,用自己的权利为她们保驾护航,搞区别对待,上司们甚至可以把100元巧妙的用出1000元的感觉,意图博取她们的芳心,至于是不是单身,有没有结婚对上司来讲并不重要。刚开始,大部分初入职场的女性都能恪守本分,果断拒绝上司送来的橄榄枝,但时间久了,只要还在原单位,不排除机缘巧合,哪天情绪低落,或者有什么事要求人,让上司敏锐的捕捉到了,帮助了她们,帮助的次数多了,大多数人总是要报恩吧,人也不是铁石心肠,总有心慈手软的时候,总有女性会沦陷,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和怀疑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的的信心和决心,只是时候未到而已,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金钱、权利等考验一个人的人性,没有身临其境,没有设身处地,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一个朋友,长相中等偏上,但胜在傲人的身材,毕业后就回到老家考取了当地乡镇的公务员,从报道那一刻起,时任书记就盯上了这个出类拔萃的女孩,书记经常找一些机会和她相处,一开始还保持绅士风度,站在长辈的角度对她栽培和指导,时间久了,女孩也对这位外表和善的书记放下了戒心,和书记单独吃饭,席间书记语出惊人,让她做自己的QF,只要答应了书记的要求,进步提拔都没问题。女孩步入职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两人悬殊快20岁,女孩沉默了,她自然不会接受这一切。后来,恼怒的书记开始不断给女孩穿小鞋,给她使绊子,想尽一切办法让她不舒服,直到书记离开后,女孩才获得了解脱。 在单位,但凡长相尚可,稍微有点姿色的女性很容易成为猎人的猎物,更何况才貌双全的优质女孩,即便他们拥有超越同龄人的背景,仍然难免被一些老同志或领导在言语或行为上揩油,至于一些没有背景的女孩,她们会被更加肆无忌惮的对待。遇到一些主动点的女孩,比如事发时时任甘肃省某副厅级女干部,出道即巅峰,一路过关斩将,利用价值交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力和金钱。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让大家所不齿的,违反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序良俗,但根据通报的案例,依然有人如法炮制,牺牲自己,成全自己。 所以,女性在体制内如果面对这样的困扰,只有表现的男性化一些,站在男人的角度和大家打交道,尽可能保护好自己,才能避免进入圈套。一些性子太软,太温柔和斯文的女性往往会成为围猎对象,因为她们好相处,好说话,不擅长拒绝别人,即便受到了不怀好意的对待,碍于面子也不敢反抗,给了猎人可乘之机,反倒是一些大大咧咧,性格泼辣直爽,和男同胞能够打成一片,能开玩笑也开得起玩笑的,办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女性,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虽然她们在工作上少了一丝丝女人味,但也避免了许多烦恼。 至于一个女性是否应该喝酒,其实一个人不愿意喝酒,一般大家是不会为难你的,但你必须得前后一致,不能这次饭局喝了,下次又端着不喝,那还真不如一开始就态度坚决的不喝。但如果是一个女领导,为了工作开展,为了仕途进步,他们必须得喝,即便喝得面红耳赤。我亲眼目睹一个单位的女副职领导,和局班子成员一起搞接待,她本来不打算继续喝了,但局主要领导递了个眼色给她,她立马端起酒杯继续陪衬着干杯,这位女领导后来去了一个大局发展。所以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女性,拥有了一定级别的女性,很大程度上都不可避免的要喝酒,至于怎么喝,喝多少就得自己想办法保护自己了。 对于是否应该参加单位组织的聚会活动,原本工作后,结婚后,时间异常宝贵,本打算回家学习充电,陪陪孩子,但却为了合群而去应酬显然不值得,况且对一个弱价值的人来讲,你的价值也许配不上在座的各位,无效社交等于无效人脉,暂时做不到等价交换,除了虚伪和利用,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没有要紧事,能够参加还是尽量去参加单位组织的饭局,特别是有领导在场的时候,虽然大多是一些对你用处不大,甚至毫无价值的酒局,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始终你还在那个单位,绝对不要成为那个被孤立的人,绝对不要成为同事们谈话时刻意回避的对象,适当的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以最低的成本去逢场作戏,维系住在单位必要的关系,但你必须得时刻保持清醒,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天下哪有不学就会的事 在体制内,看到很多优秀的青年才俊,他们工作上杀伐果断,做事干脆利落,整个人精气神饱满,能够胜任任何场合的接待应酬和演讲发言,总觉得他就是工作上的一个完人,反观自己和别人差了一大截,自己在大会上发个言都瑟瑟发抖,面红耳赤,即便提前准备了发言稿,一边念一边看也是直打哆嗦,感觉自己像个犯人似的,被下面黑压压的人群监视者,好不自然。即便和自己的科室主任、分管领导交谈时,也是十分尴尬,半天吐不出一个字,发出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声音,让领导和同事直接把你晾一边,更加瞧不起你。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感到无比的懊悔,认为自己真的很没有用,一度怀疑自己就是一个废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可造之材,工作上很多事也不见得让你真的举步维艰,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干大事,天生就是文曲星下凡等着高中进士状元,后天的努力太重要了,也许有的人投胎好,出道即巅峰,家财万贯,亦或者头脑灵光,别人还在读初高中,他就读完了大学,但这又能怎样?看看伤仲永的故事,一个出道即巅峰的天才少年,后天却无所事事,落得过泯然众人矣的悲惨下场,只能说他们比你的起点高,但不代表他们一辈子都强于你,一个还未过半百的人,就开始放弃一切,说着一些违心的话,嘴里骂着别人的出生好,家庭好,比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一切,慢慢的,习惯了堕落的生活,习惯了委曲求全,习惯了随波逐流,什么功名利禄都不属于自己,这种消极厌世的心态当下并不少见,但所作所为并不能获得外人一丝丝的怜悯,甚至一个同情的眼光都不会有,他们只会为你的意志消沉和消极堕落感到高兴和快乐,甚至落井下石。 我有一个亲戚,快奔40的人了,整日在家啃老,一年不见他出几次门,他把别人上大学那几年、找工作那几年、结婚生子那几年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家里,就在家里当个宅男,什么也不干,整日躺在床上看新闻,玩游戏,饿了就起来煮点泡面吃,或者吃家里留的剩菜剩饭,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差不多十年,也当了十年的啃老族。其实亲戚一开始是很优秀的,小学和初中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人也很开朗健谈,但到了县城最好的高中读书,遇到全县聚集的优秀学子,他的成绩排名被拉垮了,加之农村娃到县城读书有一种莫名的不适应,产生了自卑心理,慢慢的开始厌学,到了高三因为自暴自弃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入校时的前50名滑倒了全年级中等水平,一次上课打游戏被老师发现,负气出走的他,连大学都没读,现在整个一废人,家族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待见他,即便是亲戚,也没人主动去帮助他,他如果自己不主动站起来,后半辈子可能真的就废了。 自己不努力,不争气,真怪不得别人,一些知名人物,你看他们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手到擒来,闲庭信步,你可知道看不见的时候他们也下了多少功夫,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记得清朝有一个巡抚,新官上任到自己的辖区调研,因为晚清时期,外国人借着坚船利炮占领了他辖区下某个州府的部分地盘,他刚巧来到此地,总要与外国人打交道,于是邀请外国人来府上做客,按照外国人的习俗准备西餐洋酒,于是吩咐手下抓紧筹备,宴席定于第二天正午时分,他的下属接到命令,忙得手忙脚乱,一宿没睡觉,总算把一些礼仪和桌席上的酒菜逐一准备齐全,待到第二天正午开席,外国总督应约而至,酒席上大家交谈甚欢,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个地方武官因为从没吃过西餐,错把漱口水喝下,把自己的手割伤了,但整个酒席,巡抚却没有出一丝差错,下属一个跟班直呼好家伙,果然还是巡抚啊,什么场合没见过,古今中外,都难不倒他,所以别人能当上巡抚,你看看那个武将,吃个西餐割伤手还闹出那么多洋相,人与人真不可比啊。 事实真是这样吗,那个巡抚真是无师自通吗?据巡抚的一个家眷谈及,当天晚上吃过晚饭,巡抚就叫来身边的翻译,让他从零开始教自己西餐礼仪,模拟吃菜喝酒的动作,一直到天快亮了众人才散去,这可是二品大员,他知道自己的短板,但他有很强的学习精神,在最短时间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勤加练习,于是便有了第二天沉着镇定的精彩表现。 曾经的一个领导老D,现在30出头已经是县域内的正科级干部,工作上的他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话虽不多但有洞察力和深度,在他的带领下,班子成员一团和气,即便是组织调研也对他们单位十分认可。但他一开始任副职的时候,据老同志们讲可不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老D十分腼腆,在 台上安排部署他分管的工作事项时,声音特别小,而且说话时还不自觉的脸红,办事也不是老D的强项,一开始他分管的一些工作经常遭到单位主要领导的批评,说他考虑不周,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组织上本来是为了培养年轻干部,但碍于老D一时半会烂泥扶不上墙,于是把他分管的几项重要工作调整给了其他副职领导,老D一度只分管一些单位上可有可无的琐碎工作,即便单位召开班子成员会时,老D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个副职领导,他发言很少,即便说了主要领导也不愿意采纳,甚至很多时候借着开会的名义,很多副职领导知道他好欺负把一些临时性的刺头工作推给他干,故意想让他出丑难堪。 但这些老D都忍了,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同时,也在拼命努力的学习,深夜里经常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其他分管领导在喝酒打牌时,他都拿来学习业务知识,拿来汇报工作,随着不断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的给自己加码,老D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老D,大家只觉得老D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不知道的是老D舍弃了无数个双休日、节假日,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拒绝了朋友们多少次的邀约,业余时间不会的东西老D就主动去学习,去请教,去拜访,不擅长说话就对着墙壁,对着镜子反复的练习,才有了今天这般成就。 普天之下,哪有不学习就会的事情,当我们看到别人光鲜亮丽一面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人真的好优秀,他似乎天生就是干这个事的料,但谁又知道绝大多数的他们用了不知道多少时光去追赶别人,拼命努力去缩小差距,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以此勉励自己和相信这句话的人。 ——其实,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而当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
最多跑一次,只是说说而已 老百姓经常说办事难,其实体制内的人办事也很难,特别是在小县城,很多人一遇到要办事,第一反应就是找找熟人,只有找到了认识的人,熟悉的人,似乎这事才能办得成,办得好,否则兜了一大圈子,什么事也没办,反倒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我猜想越是小的地方,因为圈子小,人情世故显得格外重要,甚至比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都管用,群众跑了太多的冤枉路,吃了太多的亏,知道认识熟人的重要性,一个毫不夸张的比方,如果你认识一个熟人,能够帮你搭上手,可能这件事半天就跑下来,但如果你单打独斗,按照流程办,恐怕一天办完事也算是高效率。 这还只是体制外的群众找人办事,如果是体制内呢?内部工作接头,多部门协调工作,跑跑手续之类的事情,其实一个道理,不见得体制内就一定有优势,也许作为体制内的你,去跑个调动手续,协调一个普通的工作,在互相不熟悉的情况下也让你枉费很多时间。我曾经见过一些体制内的同志,因为服务态度恶劣,一度到了被同僚投诉的地步,这得有多大的摩擦对方才会下此狠手。话说回来,即便是一些领导,对于自己的家事,比如孩子的教育,能够读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能够分配到一个好的学校好的班级读书,比如父母的医疗保障,能够挂到一个好医院里的好医生的号,这些恐怕都不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也得去求人,更何况普通老百姓。 我一个亲戚,早些年借了一笔钱给朋友,后来朋友翻脸,最后通过一场官司判决对方按期付款,兑现了几个月,对方就不配合还钱,逼得他只能赶长途汽车到县里面的司法机关去咨询,快70岁的人了,来回折腾,舟车劳顿,他本身也受不了,但苦于自己的养老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问。到了司法机关,刚进大门,因为找不到业务科室,他问了问大门口的保安,多言语几句,保安不耐烦了,大声冲他说,上面啊,你走上去看嘛,亲戚是来办事的,没和他们理论,到了楼上,业务人员见他是个老人,多说几次便没了耐心,不知道是没表示表示还是对方确实很忙,每次去工作员的态度都不太好,多问几次便大声呵斥,让一个老年人站在旁边很是为难,我曾经建议他留下对方态度不好甚至辱骂人的证据,打打当地的市长热线之类的问政平台,看看我们的公仆们是不是对上级领导也是那副作威作福的态度,但他最终没这么做,说是以后还得靠这些人帮忙,否则他的钱不知何时才能全部要回来。 也有个朋友,因为疫情原因,调动手续只能自己去跑,一个看似简单的调动程序,涉及到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保险等划转,她跑了很多单位,主管局,编制,社保,财务部门,花了几天才把手续全部办完,这还是在有熟人的前提下,从中疏通协调,如果单凭自己,比如正巧要去办理业务,到了业务科室,办事人员请假或外出,意味着业务员没在,即便科室有人,她这个事也办不成,如果当天等不到业务员回办公室,他只能隔天再来,亦或者找到了办事人员,即便已经按照事前要求带齐了材料,对方却临时要求加一个资料,这让他又得抽时间再去跑一次。或许这是体制内,大家同吃一碗饭,办事人员也算客客气气,但换成是普通老百姓来,不知又是什么情况。 总说最多跑一次,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会议精神传达了无数次,工作笔记记录了无数次,但落实下来还是那么难,如果有一天已经到了体制内办事也很困难的地步,可想而知体制外的群众办事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体制内的是公仆,在基层一线,在窗口部门,其实也有很多服务态度好的,服务质量高的业务人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样以身作则,总有部分人,他们无时无刻不摆着那副臭脾气,对着办事的群众嘶吼,好像别人欠他一样,终归是这部分人砸了为人民服务的牌子,成为了体制内的蛀虫和败类,但他们一直以来若无其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人治得住他们,所以他们的手伸得更长,胆子也放得更大,从一开始的拘束发展到后来的主动向群众伸手要钱,美其名曰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才办事,多给钱好办事。 这一群人总觉得他们没有天敌,其实不然,很多群众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要没有伤及自己的身体,影响到家人,他们大多忍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让流氓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本事不大,坑蒙拐骗却是一绝,所以他们也不会觉察到量变引起质变,直到那一天来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无数铁证摆在眼前,无数人落井下石,即便不承认也由不得他们。 所以,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起码的底线和认知还得有,现在是网络舆情社会,兴许对方故意激怒你,引导你飙脏话,甚至发生肢体行为,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是要被严肃追责问责的。别人来找你办事,这是你的本职工作,即便心情不好,对方难缠,也应该保持起码的职业操守,否则把对方逼急了,遇到个狠人,真的什么都做得出来,对你对单位都不算好事。要想想如果你在企业,拿着同样的态度对着客服,你指望他们像前面的群众一样忍气吞声,你指望他们继续和你好好合作,你指望你的老板知道你的服务态度后还对你客客气气,别想了,你指望自己没被解雇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
武汉找工作,真难!!! |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
学校那点事 |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