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杂谈咸亨、上元年间唐与新罗的战争 -> 正文阅读 |
[唐朝]杂谈咸亨、上元年间唐与新罗的战争[第8页] |
作者:wuanguo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岑先生的原文,我手里的是pdf格式的,就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上来。 关于张的那段劝谏,到底发生在674年还是678年,我觉得,可能是通鉴将相关事件合在一起列示,可能是通鉴编者把时间搞错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判断有误,通鉴是正确的。 我正文中提出674年这种可能性,是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推断,因此,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我只是认为其可能性较大。 |
关于张的那段劝谏,到底发生在674年还是678年,我觉得,可能是通鉴将相关事件合在一起列示,可能是通鉴编者把时间搞错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判断有误,通鉴是正确的 ----------------------------------------------------------------------------------- 我最开始认为是678年上书的依据,其实很简单,就是“侍中”两字。《通鉴》对历史人物的官职是很认真的。其在《考异》里经常用官职来判断某事是否接近事实,或处于哪个时间段。没有哪个史料记载张文瓘上书时的职务不是“侍中”,那么在史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张文瓘只能于678年上书,除非有新的史料来反驳这一点。 还有一点,不知道岑仲勉考虑过了没有。就是无论《旧唐书·吐蕃》,还是《通典》,都记载吐蕃于676年寇犯凉州,并杀害都督许钦明。但《旧唐书·许钦明传》(《新书本传》《通鉴》亦同)记载许钦明是696年突厥寇凉州时,被突厥俘虏。且根据《通鉴》记载,许钦明是697年4月才被突厥默啜以祭天方式杀害。 那么问题来了,696年寇凉州的到底是吐蕃,还是突厥?到底是谁俘虏杀死了许都督? 从史料来看,吐蕃寇犯唐边之后,很快就有遣使请和的举动,可见吐蕃是想以打来促和的,那他就不会作出杀害唐朝地方大员的事情来。吐蕃也好像很少杀害被俘的唐朝高级官员的,哪怕是不想请和的时候。 第二,许钦明697年1月还被劫持到灵州城下,逼其劝灵州城投降。吐蕃这个时候是要请和的,如果是他们俘虏了许都督,怎么可能还会兵临大唐灵州城下,逼许都督去劝降?所以许钦明不是被吐蕃俘虏杀害是可以肯定的,那么696年吐蕃也就没有去寇犯凉州。 所以我认为,吐蕃没有在696年进犯唐朝的边地,其进犯是发生在695年秋七月,《通典》里的“去秋有甘凉之抄”,应该是675年秋七月吐蕃寇临洮之误述。 |
这个,其实岑仲勉先生在《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突厥入凉州”一条也有分析。不过岑先生在这一条没有把话说死,他的说法是“若以吐蕃、突厥两攻不并容为疑”。岑先生的分析太长了,我就不都敲出来了。 |
按照岑先生的分析,696年,是突厥和吐蕃联兵寇凉州,只不过突厥抓住了许钦明。 |
|
|
顶贴 |
上接160楼,不好意思,中间夹了太多的其他内容。 一、公元676年道临城之战 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676年,“秋七月,<唐>兵来攻<道臨城>拔之,县令<居尸知>死之”。 该战役发生在唐朝与新罗基本实现和平以后,当时,唐朝已于公元676年二月开始将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故城,亦即已经开始从东线抽身。而且,长期在东线作战的李谨行也已经被调往吐蕃前线。新罗前线的唐军兵力是非常空虚的。 关于李谨行调往西线的时间,我认为,至少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闰三月以前。分析如下: 据《旧唐书》列传149记载: 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降玺书劳勉之。 上文中的“上元三年”恐有误,根据岑仲勉先生《金石论丛.李秀碑》的分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乃是“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之误。 根据《旧唐书》的上述记载,李谨行在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以前,曾以空城计诈退吐蕃大军。 按照《李谨行墓志》的记载,李谨行调到吐蕃前线后,担任检校廓州刺史、积石道经略大使的职务,其防区大致就在廓州。吐蕃军队入寇湟中,遇到李谨行,说明吐蕃的这次入寇,进犯了廓州。而查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以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以前,吐蕃对廓州的入寇只有一次,那就是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闰三月,“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 据此看,至迟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闰三月,李谨行已经达到吐蕃前线的廓州,并着手对抗吐蕃军队。 因此,公元676年秋七月,东线道临城之战的时候,李谨行并不在东线唐军军中。 |
在唐朝已经将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李谨行也已经调到吐蕃前线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新罗前线的唐军兵力已经非常空虚。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唐军仍能对新罗发动局部进攻,并攻克新罗的道临县城。试想,如果唐军在买肖城之战中惨遭失败,则唐军已经丧胆,为什么还敢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发起局部进攻?如果新罗在买肖城之战中大获全胜,则其在气势上必然压过唐军,为什么面对唐军的局部进攻,新罗竟然异常消极,不敢采取什么反击措施? 综合上面分析,从公元676年道临城之战的情况来看,新罗在买肖城之战中并未占到多大便宜。 |
二、战后新罗对高句丽故地的态度 我从高句丽故地中的比列忽郡和泉井郡的情况来分析。 比列忽郡和泉井郡是高句丽南部的郡,在浿江以南。 这两个郡,新罗在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协助唐军灭亡高句丽的战争中就已经占领了。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公元668年,“三月,置<比列忽州>,仍命波珍湌<龙文>为总管”;公元669年,“夏五月,<泉共{泉井}>、<比□□{比列忽}>、<□連{各连}> 等三郡民饥,发仓赈恤”。新罗设置比列忽州,对泉井郡和比列忽郡的饥民进行赈济,说明,至迟到公元669年5月,这两个郡已经被新罗控制。 但是,《三国史记》还有以下两条记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二十一年(公元681年)春正月朔,沙湌<武仙>率精兵三千,以戍<比列忽>。 《三国史记》杂志第四:<井泉郡>,本<高句丽><泉井郡>,<文武王>二十一年(公元681年)取之。 也就是说,新罗在协助唐军攻灭高句丽的战争中,获得了高句丽南部的比列忽郡和泉井郡,但是,在此后的唐军平定高句丽叛军和进攻新罗的战争中,这两个郡又被唐军占领,直到公元681年,即唐军主力撤离5年以后,新罗才再次占领这两个郡。 试想,如果新罗在公元675年买肖城之战中重创唐军,则新罗为何不挟胜利之余威,占领比列忽和泉井两郡,非要等到6年之后,在唐朝西线和北线出现巨变的时候,才趁机占领这两个郡呢? 从上述情况看,新罗在买肖城之战中并未取得多大的胜利,此战对于唐朝与新罗的态势也无重大影响。 |
既然《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对于买肖城之战记载严重失实,那么,真正的买肖城之战情况如何? 查《三国史记》金庾信传的记载,“至乙亥年(675年),<唐>兵来,攻<买苏川城>,<元述>(金庾信之子)闻之,欲死之,以雪前耻,遂力战有功赏”。这里的买苏川城可能就是买肖城,这一记载说明新罗方面认为新罗军在买肖城之战中获得了一些胜利。 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三战皆捷”。这一记载说明唐朝方面认为唐军在买肖城之战中获得胜利。 综合我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唐军在买肖城之战中的胜负尚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唐军本身损失不大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此战对于整个唐罗战争并无重大影响。 此战后,新罗求和得到唐朝方面认可,双方基本结束战争,“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上赦之,复新罗王法敏官爵”(《资治通鉴》)。 |
|
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676年,“秋七月,<唐>兵来攻<道臨城>拔之,县令<居尸知>死之”。 ------------------------------------------------------------------------------------ 在这里你需要交代一个重要的问题,道临城在什么地方?是在高丽南部境内还是在百济境内,还是新罗本土境内。 还有,李谨行被调理辽东,不代表安东都护府的兵力就很空虚了,因为都护府毕竟是很高级别的军政区域,不管有没有李谨行,它都应该有自己应该具备的一定之军事力量。换言之,如果一个都护府(比都督府还要大)自己本身拥有的兵力都很空虚,就不会称之为都护府了。 如果道临城在高丽南部或百济之北部,那么就比较接近安东都护的实际控制区域了,则唐朝方面仅靠安东都护自己应该有的兵力(即不需要朝廷另派兵),是可以攻拔一座小县城的。 |
综合上面分析,从公元676年道临城之战的情况来看,新罗在买肖城之战中并未占到多大便宜。 --------------------------------------------------------------------------------- 还是接上楼说,如果道临城离安东都护府辖区比较近,那么就算新罗在肖买城之战大胜,唐朝依然可以就近攻拔一座新罗的小县城。至于新罗为什么不采取反攻或收复措施,也可能因为这个县城的战略地位并不太重要,暂时不去管他,或因太接近安东都护府了,那里唐朝有一定的地利优势和以逸待劳的优势。 所以你想将临道城河肖买城之战联系起来,就应该交待清楚临道在什么地方,如果是靠近新罗本土或就是新罗本土之内,那你就的分析就倒可以成立,且很有道理。 |
道临城的具体位置,目前几乎不可考了。我推测,这里的道临城,可能是道萨城,位于三国交界的地方,属新罗北境。但是我没有什么依据,只是根据形近猜的,所以正文里也没写。 其实道临城之战,规模应该很小,我提及该战役,主要想说明唐军在买肖城之战中损失并不大,战后新罗仍不占优势。安东地区机动兵力,在唐罗战争中,一般也就是4万多人(刘仁轨任大总管的时候,兵力会多一些,但时间很短),后来李谨行西调,其麾下的汉兵应该也大部撤走了,因为676年2月高宗有道命令,“先是有华人任安东官者,悉罢之”,既然安东已无汉人官员,则也就不太可能有太多汉兵。按照三国史记的记载,安东的4万唐军,原高侃的部队1万人可能是汉兵,原李谨行的部队3万人可能主要是靺鞨人。则战后的安东,戍守兵力应该以靺鞨人和高句丽人之类的为主。 |
不太清楚你说的新罗本土,是否指唐罗战争以前的新罗本土,也就是不包括新罗占领的高句丽故地。 道临城的具体位置,实在不可考,如我上面分析,我只是推测它是道萨城,但是没有依据。但是,考虑到新罗占领的高句丽故地并不多,均在大同江以南,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战后数年的681年占领的,我认为,道临城应该是在新罗的发庐河(临津江)附近,至多也是在大同江与临津江之间,距离新罗较近,而当时的安东都护府治所已经迁往辽东故城,因此道临城距离安东治所较远。 至于安东与新罗之间的明确界限,是在后来玄宗时期确定的,以浿江(大同江)为界。 |
试想,如果新罗在公元675年买肖城之战中重创唐军,则新罗为何不挟胜利之余威,占领比列忽和泉井两郡,非要等到6年之后,在唐朝西线和北线出现巨变的时候,才趁机占领这两个郡呢? 从上述情况看,新罗在买肖城之战中并未取得多大的胜利,此战对于唐朝与新罗的态势也无重大影响。 ----------------------------------------------------------------------------------- 某方大胜之后不一定会乘胜进攻,因为惨败的一方只要不是鳖种,都会给其很大的杀伤,即自己也会损失很大,何有能力再乘胜进攻?你说的这两个郡,都靠近安东都护中心地带,唐朝即使在前线兵败,这里的防御不一定就会差。 所以新罗即使大胜,也不一定就会跑去占领两郡。可以说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你用新罗是否占领两郡,来判断新罗是否在肖买城大胜,似乎有些牵强。当然我不否定你说的有点道理,但道理不是很强。 |
我认为,道临城应该是在新罗的发庐河(临津江)附近,至多也是在大同江与临津江之间,距离新罗较近,而当时的安东都护府治所已经迁往辽东故城,因此道临城距离安东治所较远。 ------------------------------------------------------------------------------------ 百济这个时候很荒残,高丽南部很够呛,可以说很多地方应该是千里无人烟的景象。唐军按你所说,军力也不太强大。如果临道城是靠近新罗本土(我指的是三国原有本土),那唐军方面绝不会派一支力量不大的小部队,穿过高丽南部以及百济,去远伐一个接近新罗本土的小县城的。所以我认为,临道城是靠近安东都护辖区的,不是在高丽南部,就是在百济北部地带。 攻下这个小县城,很可能是驻守在安东都护地区的唐军边将,为了邀功,自己发动的。它与肖买城之战不会有什么关系,以这来分析肖买城之战,有些不妥。这种为了邀功,自行出战的情况在唐朝守边的将士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
我后来加的这两条,是作为我以前分析的一种补充,单独来看,可能力度不够,但是,合并来看,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此外,我举这2个郡,有一层意思就是,这2个郡是新罗在唐罗战争以前就已经控制的,其中的比列忽,按照三国史记的说法,虽然曾是高句丽故地,但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曾被新罗控制,因此,站在新罗的角度看,这也算是新罗土地了,如果买肖城之战后,新罗大胜,则趁势收复这2个郡,也算是收复失地了,但是,新罗却没有在买肖城之战后马上动手,而是等到681年,唐朝西线和北线均发生重大变故以后,才动手。 |
你的原文:所以我认为,临道城是靠近安东都护辖区的,不是在高丽南部,就是在百济北部地带。 回复:我也认为道临城在高句丽南部,或者真如我推测道临就是道萨,那就是在三国交界的地方。考虑到新罗已经在道临设置县令,即便道临是新罗占领的高句丽故地,那也是在大同江与临津江之间,这块土地,其实属于双方犬牙交错的地方,从唐朝的角度看,是安东辖区的南境,从新罗的角度看,是新罗的北境,后来在玄宗的时候,唐朝将其赐给了新罗。 我不太确定的是,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故城之后,唐军在鸭绿江与临津江之间,到底还有多少部队,至于新罗,它在临津江一带的兵力不会很少,因为从它后来的表现看,它一直在寻找时机,一有机会,它就派兵去占领大同江与临津江之间的土地。 |
至于唐军偏师小规模出击,我觉得是对的,这本身就是一次小规模交战。但是,如果唐军主力真如某些人所说,在买肖城之战中惨败,则战后不到一年,唐军偏师就敢于主动出击,这也太快了。 |
|
|
|
首先,关于道临城的位置,多谢了,确为高句丽故地。 第二,关于676年的伎伐浦之战,我在后面会写,但是,此战不好写,因为有学者认为它记载有误。如日本学者池内宏、古田(左火右田)彻,就认为,伎伐浦之战发生于咸亨二年(671年)11月,《三国史记》误入676年,学者黄约瑟也持同样观点,而拜根兴对此则不置可否。另据唐朝方面史料记载,薛仁贵在673年5月即被解除鸡林道总管职务,并已经返回洛阳,上元年间徙象州,而676年11月初8上元三年改元仪凤元年,如果薛仁贵在676年11月参与伎伐浦之战,则旧唐书不可能用“上元中,坐事徙象州”来描述。如果《三国史记》关于伎伐浦唐军主将和时间的记载有冲突,那如何评价和使用这条史料,就比较费心思了。 如果要写伎伐浦之战,估计可以专门写一篇论文,这是个大工程,我初步计划试试水,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理顺头绪。 |
再强调一下吧,伎伐浦之战这条史料,我不但不想埋没,反而准备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而且是最后一章来写。我的这篇唐罗战争的文章,基本写完了,就剩下伎伐浦之战了,我准备以“尾声”的方式单独写一章。但是,现在正在收集和学习池内宏、古田彻、黄约瑟和拜根兴等人的著作,目前还无法动笔。 关于《三国史记》记载的伎伐浦之战,目前我感觉,韩国学者力挺这段史料,而其他学者,有很多人或多或少对此有疑问,有些学者则部分推翻这段史料。所以不好写。 |
|
|
|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