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结构方法论》 -> 正文阅读 |
[哲学]《结构方法论》[第3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结构方法论》 序一:对方法论的思考——【俗的结构】 序二:产生【结构论】的背景——对【异端思想】的解读 序三:理论学的【结构法】 序四:【结构方法论】是研究和分析人文科学的基础 第一章:始基——【语言学】的【结构】 第二章:生成——【人类学】的【结构】 第三章:发展——【社会学】的【结构】 第四章:过程——【心理学】的【结构】 第五章:回溯——【历史学】的【结构】 第六章:模拟——【数学】的【结构】 第七章:亲属——【民俗学】的【结构】 第八章:文本——【语文学】的【结构】 第九章:文艺——【艺术学】的【结构】 第十章:原型——【神话学】的【结构】 第十一章:诗化——【修辞学】的【结构】 第十二章:写作——【叙述学】的【结构】 第十三章:编剧——【戏剧学】的【结构】 续一:结构方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续二:科学时代中的【结构法】 续三:时尚潮流中的【结构主义】 完结:冠以哲学之名——【结构学】 |
序一:对方法论的思考——【俗的结构】 |
方法论在哲学层面上是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总和;在科学层面上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层级的理性概括,等同于【科学之学】。方法论依本体论而存在。同理,研究方法须依存于研究本体的确立而存在。方法论属哲学的宏观层面,起指导学术研究的功用,相对于微观层面的方法而言,较为稳定。而研究方法则随研究本体的变化而变化,随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的不同而各异。那么,什么是方法论?这一哲学命题始于何时? |
方法论是一门用以处理资料,获得真知的技术,是对该门学科内普遍应用的研究技能所做的哲学性评价,本质上属于认识论的分支学科——【科学之学】! |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希腊智者使用“反证法”讨论哲学问题,但仍未涉及哲学问题中的逻辑意义。柏拉图依赖反证法,将不同科学和研究方法混合在一起,且柏拉图认为,逻辑演绎是从假说中衍生而出,有必要提出客观的假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后,柏拉图又认识到演绎过程对科学结论至关重要,因而尝试演绎过程的实验和研究方式,但没有得出有效而成功的模式。亚里士多德用“分析学”和“逻辑学”术语代替传统的反证法,从“范畴论”“解释论”“分析论”“题旨”和“谬误论证”(证伪)等角度加以剖析,最终形成著名的“三段论”和“证伪”模式。亚里士多德方法论中为后人推崇的多为“四因说”和“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论。 |
方法论也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学说体系。按照从高到低的层次,方法论可分为哲学方法论(等于认识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等于科学之学)。 【结构】(structure),它的意思是说,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什么是【结构思维】呢?所谓【结构思维】,【它】不是指某种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型(思维方式),而是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或者排列组合。就像玩积木,每块积木都是一个思考部分,搭建房子就需要把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按照房子的模型搭建起来,房子的模型就是系统结构,按照系统结构搭建思维的过程就是——【结构思维】。【结构思维】会把零散、无序的信息,加工成系统、有序的信息,便于我们提高认知、高效工作、正确决策,更有助于实现自我目标。所以,深度分析思考需要借助【结构化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
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是脱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分析的。但在西方传统的社会研究历史中,从古希腊开始,由于只重视社会对象的本质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往往只看到被当作“本质”的社会制度和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往往把大量【俗的事物】加以排斥,所谓【俗的事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琐碎的现象和事情。所谓的【本质主义】就是在忽视或者排斥【俗的事物】。 从理论上看,自古希腊以来所奠定的所谓【本质论】,一直在科学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本质论】把研究对象区分成本质和现象,又把前者规定为重要的,后者是不重要的,似乎本质与现象是分别存在于世界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层面。【本质论】的这种基本观点,恰恰表现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消极影响。 |
因此,柳艺城在对【方法论】进行思考的时候,不会根据主体和客体在研究分析中的关系,而是根据对象本身的实际状况形成【结构思维】。 在社会研究中,最容易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是社会的本质。但是,【本质论】的传统影响给予研究者一个错觉,以为凡是本质的东西一定是社会中占决定地位的强大力量或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制度及其相应的【基础】。对于【俗的事物】的研究和分析的忽视,除了有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根源以外,还有其社会历史根源。这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在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市民社会或平民社会正式出现以前,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往往是掌握着统治权力的少数政治家及各种“伟人”。 |
【俗的事物】长期被忽视,还因为人类社会在古代和中世纪往往过着相对稳定、平淡而单调的日常生活形式。古代和中世纪日常生活的表面上稳定而单调的结构及其特点,进一步促使它本身从社会科学家的视野中消失的可能性。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后的新时代,随着个人自由的发展,【俗的形式和内容】(日常生活)才显得多样化和多变化,遂为社会科学家深入研究其意义提供了【结构化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俗的结构】。 |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象学社会学、象征互动论和民俗方法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广大社会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有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机。相对于平民社会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实际重要地位,现当代社会学理论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历史的进程。如果说,市民社会是在文艺复兴后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早在古希腊城邦统治时代就已经显露了其原始基本结构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在近四百年来有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在社会演进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社会学对于所有这些重要问题的忽略,就更加显示了西方传统社会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所起的消极作用。 |
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就是它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它的习惯性,但变成了人的固定习惯的日常生活,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它的忽略。习惯产生了惰性,产生并形成日常生活中人对它的存在和运作的无意识性。日常生活本身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又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中相互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和社会学家对它的忽略。另外,日常生活尽管是带有直接性、单调性和节奏性,但是它同样也易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可以表现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或盲目重复,或者也可以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的过分沉沦和陶醉。日常生活的异化造成了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障碍,为研究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纱幕】。同时,结构思想家对这层【纱幕】的构造会被当做【异端思想】。 |
序二:产生【结构论】的背景——对【异端思想】的解读 |
日常生活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却显示了日常生活的节奏性和周期性。节奏性可以产生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也可以决定不同的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节奏性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内在化而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性情、爱好和各种情感,甚至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促使人无意识地形成特定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特定的生活风格。所以,节奏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带有反思性。节奏性给予日常生活一种优越的地位,使它同人的别类生活方式相比,自然成为人生的基本部分。节奏性占据了人生时间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它虽然采取了过于单调的形式和重复的特点,但以重复敲打的功效,在实际上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培养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生命品格,也促使人们一再地思索日常生活的意义。当然,单调性和重复性一方面掩盖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使日常生活自然地和不知不觉地消耗了人生的大部分。这就使日常生活以优先的方式钻入生命的内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特定部分和必要的基础。 【结构方法论】之所以极端重视日常生活,就是因为日常生活是由每个人的每一个平常日子所组成的。平常日子的活动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类生命的【求存】需要。在这一点上,不分阶级、地位和角色,人人都回避不了。人类生命的【求存】本身就是【俗化活动】或叫【日常生活活动】,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几乎都是相似的。例如,吃饭、睡觉和工作等,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俗化活动】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显示了【俗的结构】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不是不同的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而是所有个人无法逃脱的普遍的【求存准则】。 生命永远是在自我给予和接受给予的交互往来中延伸,所以构成了生命交响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生命的价值及尊严奠定【求存准则】。 生命是一部无人指挥的交响乐,自创自演,并在不同的社会遭遇和生活历程中一再地自我协调,演奏出一曲又一曲美丽动听的自然乐曲,弹奏出每个人在社会、文化、历史中的不同命运,演播成充满悲喜交织的无数千变万化的生命【故事】。 某人说,讲【故事】不受待见,是因为他没【本事】,但凡有【故事】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气息,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叙事】嘛——这就是我们的【意义】,要学会如何【叙述】…… |
生命的故事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无非就是生命对自身生长发展的自我关注,都是由生命【求存的力量】与【周在世界】各种因素相遭遇而交错形成的。生命在【自我求存】的过程中,总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万种风情,一方面激励自身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悖论困境中脱颖而出进行创造更新,另一方面严肃正视环绕生命的外在自然力量,自然地要对自身的命运进行各种发问,提出质疑,力图寻求生存的最理想的优化状态,从而有可能逐步演变成哲学性的探索,转化为生命的无止境的形而上学的“惊奇”——人是“饥渴难耐”的存在,人的【求知欲】就是人的希望,我称之为【饥饿问题】…… 饥饿是魔鬼,它掌握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无限能量,生命的延续和停歇都在它的意念之间幻化成两个世界的光境,或暗无天日的地狱,或色彩斑澜的人间。饥饿是心灵的魔咒,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壁垒——那咒语犹为在耳有如神圣般地枷锁,施展着抓心挠肺地技痒法,烦燥的情绪莫名其妙地漫延开来,占据着所有被撕咬得支离破碎的记忆,拆散了逻辑冥想的轨迹令思维零乱不安。饥饿是穷人的魔杖,期待着点石成金的奇迹能够满足于现实里最渺小的愿望,而它恰恰是在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塑造下完成的微弱光环,为尊严而绽放的脆弱光芒。以奴役的姿态向现实频频低头,这是穷人的无奈,在扼婉的叹息中感受第一缕晨光的希望事如黄昏般奢侈,苦寒中的争斗与努力也是为了明日梅花的清香,成就破茧成蝶的瑰丽传奇。饥饿是富人的导师,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也分担着失意的忧愁。得势之时渴望平衡的诉求,提醒着由曾经无数饥饿的过往铺就了今日的辉煌,警钟长鸣源自心灵的约束;落魄之间坚守执著地追求,化作指路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将坎坷与艰难视为人生最大的财富,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才能再战巅峰,即登临绝顶之时方可体会到人生最深刻最博大的内涵。 生活拒绝麻木地穿越,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而不言的态度处之,必会遭到生活冷漠无情地抛弃,而饥饿正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它最大弹性地体现出抑扬顿挫的生活节奏。【保持饥饿的感觉】就剥离肉体而言,它更多地涉及到精神及一切生活细节中。饮食是我们活着的能源和维持生命的动力,我们提倡七分饱的健康概念是为了腾出一部分的空间来进行消化和吸收,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在循环饥饿中体会更加顽强的活动力。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饥饿消费的启示,用有限的金钱换取最大的利益,让消费充满内涵和理智。 |
在哲学家的记载中,【存在】叫【实存】,而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凡我们说【实存】的时候,它是英文翻译【exist】,是个名词——【生存】。【饥饿问题】那是对【生存】的“反思”,这种“反思”表达了生命成长的曲折复杂历程,隐含着生命自身既丰富、又细腻的切身感受,但绝不会封闭在个人狭小的世界中,也不应只限于文本结构之中,而是应该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生命运动中,特别是把它当成人的生命本身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从生命的内与外、前与后,既从环绕生存的各种外在环境条件的广阔视角而出发——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试图记录一个【框架】,我们这里说的【框架】,就是我们【实存的启蒙】——【俗的开篇】,【结构】亦是在【俗的开篇】中而来…… 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领域,因【思想异端】而受尽折磨的人物不胜枚举。苏格拉底因“毒害青年”的罪名笑饮毒鸠;布鲁诺因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说而遭受火刑;伽利略吸取了先辈们的教训,机智地采取灵活策略,逃过教会的迫害,使四百年之后的加缪,在他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以诙谐的语句赞赏说:“从某种意义上,伽利略做得对,为真理遭受火刑是不值得的”,加缪由此得出哲学结论说:“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是自杀”,接着,他说:“事实上,决心到达目的地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走是不重要的”,“在一个人的心中,只要充满着朝向高山顶峰的斗志,就足够了,我们应该把西西弗斯想象成乐观的西西弗斯”。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