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认知语言学导论——考察西方语言学史》 -> 正文阅读 |
[哲学]《认知语言学导论——考察西方语言学史》[第6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例如,“柳艺城什么也没想”,那也是我想到了“柳艺城什么也没想”这个事实。而当我们说话时,我们的话语一定有所表达,有所意指。 |
显然,哪怕是疯子的胡言乱语,也不能轻易就说它无所表达和指谓,因为这种胡言乱语很可能是有些意思的,只不过我们弄不明白它的意思罢了。 |
即使真的没有任何意思,一通胡言乱语至少也表示了某种无序的状态。这就好像我们从词典中任意地抽取一些词,然后随意地排列开来,我们会说这样形成的结果没有意义,但它确实有所表示: |
那是一种随机行为所导致的无序。而且,这类本无意义的结果会因刻意的解读而被赋予意义,例如随机抽取的一组数字,可能代表了彩票的中奖号码。这类现代的玩意儿,古希腊人当然是没有的,但那时候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占卜、巫术之类,其实是类似的随机行为和任意解读。 |
当巫师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人们即使听不懂意思,也不怀疑这样的咒语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语言、思维和存在是一个统一体,或者说思想与客体、语言与事物始终捆绑在一起:说出一个事物的名称,表达一种意愿,想象并希望它会怎样,事情似乎就真的会发生。 |
世界上首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说:——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可以言说,可以思议者存在,因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之存在是不可能的。…… ……存在者不存在,这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必定是,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根本不存在。 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存在者之外,绝没有、也绝不会有任何别的东西,因为命运已经用锁链把它捆在那不可分割的、不动的整体上。 |
“truth”这个英文单词做为事实、真相、实情的释译被看做是公认的真实性——真理, “truth(真理)”在现实(实在)与西方哲学中的涵义与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论中的涵义是并非完全相同的: 第一,作为现实(实在)与西方哲学所研究的真理,指的是“命题自洽”、“语言真值”、“效用概念”,因此,任何一个命题或语言,只要其值为真,它就是此种意义下的真理。所以,例如: (柳艺诚是个人,所有人会死,柳艺诚会死。)——这个“命题自洽”的三段论表达的是:“柳艺诚是个人”是一个实体,“所有人会死”是一个由归纳并演绎出来的自洽过程,“柳艺诚会死”这个结论显然就是所谓的——实体真理。 (1+1=2)——这是一个“语言真值”的公设(公理),其根据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显然是不能被“证伪”的,其表达是:就如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三岁幼儿用一个手指头和另一个手指头的累加而得出的两个手指头这个结论——说明了这种抽象自洽是“知性先验”的,人类先天就有“范畴”这种形式,“判断”这种本能;所以,人类通过“认知”而形成的表达为真,就是所谓的——“语言真值”;而这个所谓的“语言”就是一个“实证过程”,得到的“真值”结论就是所谓的——实证真理。 (有的花是红的)——这是一个“效用概念”的表达:这里“有的花”就是所谓的“效用”,即体现主词项的(相对)真实性,也即无法证明并证否的自洽性,这种所谓的自洽性就是逻辑效用;“红”就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即由(相对)社会“公认”出来的定义,“公认”就是(相对)社会的常识、规则、法理;显然“有的花是红的”这个“效用概念”表达就是“相对性”,至于这种“相对性”为什么变成真理?那是因为,人类证明自身的行为在这个“相对性”中,即“其”涵盖了“心理自洽”的内涵,并外延了“效用”和“概念”,显然,所谓的“效用概念”就是一种实用性,即“效用”证明“概念”的目的,得到的结论就是所谓的——实用真理。 |
所以,思想就是存在所能赋予的“真理”:人们既不可能思想不存在的东西,也不可能思想他没有经验到的东西;全部经验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的意见都是真实的。 |
我预设着你们必定会质疑…… 可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尽可以就一个三头六臂的妖怪展开思维,专门造一个词来命名它,并且编一段关于它的故事,但总不能说,这怪物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吧? |
但这样的质疑并不能难倒巴门尼德,他会“思辩”并表达: “我所说的存在者或存在物,也包括我们头脑、思维中的存在。像妖精鬼魅这类东西,即便不见于现实世界,至少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也一样是思维和言说的对象。况且,再离奇的想象也脱不开真实存在的影子,如妖怪不是人状就是兽形;三头六臂的头和臂,不正是人身上的东西吗?” 所以,柳艺城认为想象不过是扩大或复合的记忆而已。 |
有谁真正对“思辨”这个译释做过正确的解答呢? “思辨”从语义上说是个纯粹的“哲学术词”,我们说任何“哲学术词”都来源于西方,这个显然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思辨”的英文是“speculative”——是由“speculate(推测)”的后缀形成的单词,即“speculative(思辨)”是个纯粹的抽象(思维)概念,“它”的另一层意思是“揣摩、忖度”,也就是说,“speculative(思辨)”是理性的“in theory(理论上)”的辨析。这种“theory(理论)辨析”的产生是人类的一种“语言本能”,即所谓的,用“speculative(思辨)”来理解实在结构的线索,因此,“speculative(思辨)”是“哲学术语”,“speculative(思辨)”是一种“普遍语法”产生的理性对“纯粹理论”和“纯粹概念”的思考。“speculative(思辨)”是纯粹抽象的,如果在“理论无果、概念不清”情况下——即“无逻辑”的时候,“speculative(思辨)”会形成“猜测、猜想、投机”。 |
很明显,如果我们接受巴门尼德的看法,承认思维、语言与存在绝对来源于“思辨”同一,就势必导致一个有悖常理的结论:一切可想象、可言说的,都是真在的。其实,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思维和语言是否与世界保持着同一关系,而是这种同一关系究竟有多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和描绘一头与斗牛士对峙的公牛,也可以想象和描绘《西游记》里牛魔王所现身的那头公牛,在这两个例子里,出现了同一个词“公牛”,但其意义显然不一样,所指对象的真实性也大有区别。 |
类似这样的疑点,直到现代仍是语言哲学家们喜好谈论的话题,而巴门尼德的有关论述,在今人眼里便是哲学史上“从思想和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古的一个例子而已。 |
巴门尼德所讲的东西本来就艰涩难懂,更不必说涉及的是一个形上问题。即便是他的同时代人苏格拉底,也经常被他的论述困惑,需要当面向他讨教。据柏拉图记述,在某次雅典学人聚会时,巴门尼德已逾花甲,他的那位以 “飞矢不动”之说著称的门生芝诺正值壮年,而苏格拉底更是小字辈。 |
在《巴门尼德篇》中,巴门尼德以爱利亚学派的前辈和导师的身份出现,在语言、思维与世界是否同一的问题上并未遇到针锋相对的观点。截然相反的看法来自怀疑论者高尔吉亚(约前480~前375),他说: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