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认知美学——对艺术的本体解构》 -> 正文阅读 |
[哲学]《认知美学——对艺术的本体解构》[第3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一章:“美”的认知概念? |
人的本生之初,都有一个原始的“主我本能”来审度理念——即不分主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谈不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随着岁月的增多,人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别,因而也有了认识和知识。由于长期习惯于用主客关系的模式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所以很多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了进入心智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美学史上,叫做认知美学。 |
朱光潜在《谈美》中讲到: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
这个例子说明,具有审美的心智认知才能见到“真正的美”。 显然,这颗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心思智慧的态度去看它。 |
显然,具有“主情智慧的心智眼光(情商)”才能见到美,而要有“情商”,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实用的、功利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的实用价值以及和实用价值有关的性质,科学的、逻辑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在植物学上的性质,这两种眼光都遮蔽了松树的本来的美的面貌。 |
(在这里)马克·吐温最初看密西西比河显然是“本能的主体审美”。后来驾驶员的职业训练使他采用了实用(功利)的眼光和科学(理性)的眼光。实用(功利)和科学(理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你要使你驾驶的汽船安全行驶,你必须知道哪儿有暗礁,哪儿有浅滩,明天会不会起大风。这就要科学(理智)。科学(理智)的目标是为了认识真理(判断真伪)。这是逻辑的“真”。实用的眼光和理智的眼光排斥“本能的主体审美”。功利的“善”和逻辑的“真”遮蔽存在的“美”。 |
关于时间的距离产生的美感——即是怀旧,人类大脑的意识预设具有“条件反馈”的内在审美——即我们“记忆形成的回路”(回忆)总会“不时的(下意识)”的缅怀过去,怀念往事或故人。 显然,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常的“本体”,这个“本体”具有认知美感的本能自在。怀旧即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时尚;美——通常情况下就是“自我”的,这个“自我”反映就是“本己历史”(这里的“历史”表达就是回忆)的回味无穷和美不胜收。 |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莫奈、凡·高等中外画家往往在一朵花、一只鸟、一匹马、一座山、一张椅子、一只苹果中,表现出一个情趣深永的世界来。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块钱一斤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美秀的稻麦招展在阳光之下,分明自有其生的使命,何尝是供人充饥的?玲珑而洁白的山羊、白兔,点缀在青草地上,分明是好生好美的神的手迹,何尝是供人杀食的?草屋的烟囱里的青烟,自己在表现他自己的轻妙的姿态,何尝是烧饭的偶然的结果?池塘里的楼台的倒影自成一种美丽的现象,何尝是反映的物理作用而已? 故而,柳艺诚认为画家作画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无实用而庄严灿烂的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美的世界。 |
中国传统哲学(老庄哲学)认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所以对宇宙万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为了进行对“道”的观照,就应该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都洗涤干净,使自己获得一个空明的心境,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的命题。这个命题在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宗炳那里换了一种说法,就是“澄怀观道”,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
就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语言游戏思想”所表达的那样: 【日常语言增加了我对世界存在之如实认识,在同样的程度上,我亦增加了对世界的接受;所以,在同样的程度上,对日常语言的研究增加了我生活中的幸福之总和。到了此程度,我就可以说“某物(日常事物)”是美的,并相应地评价之;因为“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那么,何为幸福呢?——托斯妥耶夫斯基说:“幸福的人正在实现人生的目的,就此而言,他是对的。为了生活得幸福,我必须同世界相一致。这就是‘幸福’的含义。宗教—科学—艺术都只是从对我的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意识中阐释出来的。这种意识就是生活本身。”】 |
【修订过《推背图》的清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说:“人生一世,贵是衣食丰盈。”】 柳艺诚认为,在当下人们整天紧张忙碌,一无闲暇,二无闲心,因而不能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即一个人的“闲心”(审美心理)乃是他进入认知审美的前提。有了“闲心”,就有审美眼光,就能发现生活中本来的美。所以,“美的本体”实践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第二章:“美的本体”实践——艺术的美感和移情? |
根据以往的任何一种文化知识来解读现代人类,都无法明白并找出人类痛苦和遭受损失的原因。也就是说,人在遭受挫折时,却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人们便把这种不理解——或者说无能——归结为不可知论、神秘现象、深不可测的无意识;要不就盲目地把一切寄托在信仰上,以平息内心的那种焦虑,渴望重新找到内心的和平。 |
【在人的“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事呢?——那个急需令人了解的、为人的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到底是什么呢?】 是的,人类主宰自己的生存并生活在“其中”,那么,(作为人类本在的)“我”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即,作为聪明的人对自己的起因,对父母创造了“我”的生命这一基本活动不去了解。即使有问题,“我”也应该去发现它,并且在“我”接触那些重大的、属于高级意识层的形而上问题之前去发现。避开这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希望寄托在无处不在的“上帝”身上——然而,这只是一种“移情”表现~:因为,那个被认为神奇的“上帝”是建立在自我错位、自我的局限的“物我”基础上的。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