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自在胡侃之儒家与治理 -> 正文阅读 |
[哲学]自在胡侃之儒家与治理[第11页] |
作者:dhb2620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确立了分封制度(分封丹朱(尧的后代)于唐,分封商均(舜的后代)于虞。),同时也确立了存祀存宗庙的上古礼仪 存祀存宗庙究竟是宅心仁厚还是其他,俺就布吉岛了 只知道存祀存宗庙这个举动至少比灭其族更能够让人接受,阻力和反抗不至于大到无法忍受;而且迁其族离开权力中心,对双方都有好处,甚至还可以帮着中原文化向外开荒教化 基于王中王的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 ①服从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只不过大禹时期的分封制,只限于九州而已 最大的问题在于封疆之内,军队都属于封君,王中王可以就近征调,但各封君的军队不属于王中王 这种描述,显然更适合于地中海所谓的总督制 如果要说短腿而言,到现在的执政能力——各州法律不统一,甚至千奇百怪来看,拨开案例法的外衣之后,其实还远远不能达到秦楚时代的郡县制,最多只达到全国统一了兵权,但是施政还远远不够 |
三、灭三苗,验证联合施政的制度优势 直到大禹涂山大会之后,施政和执政都已经成熟,实力大增之后,当然要干一件大事:南下灭三苗,承天命——说实话,实力增强了之后不做点事情,可能吗?嘿嘿 据说尧舜禹时期,三苗所在区域频繁发生地震 于是《禹誓》出,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不是我大禹敢行称乱。而三苗不道,上天用地震显示不满,我们要承天命灭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对战这么多年,实力虽然差不多,但是现在三苗已经不行了,上天都要惩罚它了,俺们这次不是去乘人之危,而是替天行道——时机和名义都有了,干吧!!! 结果当然是以石家河遗址的三苗部落从此湮灭,退到岭南——大约2000BC石家河遗址第二期突然崩落 在石家河遗址第三期则出现了夏朝的标志物——牙璋 |
我们来回顾一下 尧,陶唐氏,文治时期 舜,有虞氏,德治时期 禹:夏后氏,王国时期 三皇皆采用禅让制。禅:和平传承,符合天命,贤人治国,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能够带领部落走向繁荣的就可以被前王指定 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在禅让制以前的邦国时代,部落之间的争斗与合并较为常见,部落推举制和实力为王制才是“讲道理”的和平传承制度——文王尧定立了指定继承制度 |
那么文治的尧之前时代,又应该算是什么治理制度呢? 楼楼认为,可以推定为力治或者功治 因为从历史和传说的描述来看,种花家用纪念功绩的方式,对各大部落采用的是功绩描述 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部落推荐制,庖(捆或包后用火烧烤;厨是烹煮,有陶器之后才能煮)牺(祭祀用的刚宰后的动物,牲是用于祭祀的活物,畜是日常所用的活物) |
如果说伏羲庖牺算是开创了种花家的祭(不定期)祀(定期)制度 那么公元前5000年,最迟在公元前3000年,平均算公元前4000年左右,种花家就开始了祭祀神灵和祖先。。。初具规模的大中型部落已经开始稳定下来。。。 如果从废除禅让制来看的夏启(约公元前2000年) 按照实行部落长老推举制来算的话,要建立一个符合需求的大国管理模式,至少要从文治的尧(约公元前2377年)王时代开始起算——大国不必武力传承,保持稳定的凝聚力和领导实力 |
如果说尧王之前算是功治的话 那么还有两个人(部落)必须列入本帖 螺祖与葛天氏 螺祖大约在四川中部的南充古称西陵一带,麻绳与纺织之祖,丝绸之祖,可惜产量不高 葛天氏则封在河南,葛根入药,葛可以制衣,产量大,终于可以彻底解决巨量人口的穿衣问题了 当然这是炎帝南下的功劳 |
种花家对远古的官方记载以尚书为准,只可惜在焚书坑那个儒之后,尚书大约只留存了一部,真伪有待继续落实考证 但是至少可以确认的是在山西襄汾县的尧舜时期,种花家的除了有职业分工,而且由于三皇管理的华夏集团疆域太大,还有了官职分工,其中至少有稷(相当于后来的农业部)、大监、大理(按照理的象形字来看,本意是使用工具对玉器进行加工,可以算刑部,但最早更应该算搞技术的工部,尤其是舜帝可能是按工艺流程分类任用技术带头人的最早创建者) |
至于鲧,则是被任命的水官,相传因为治水失败被斩 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改堵为疏,治水成功后继位为王,都城主要区域在河南嵩山附近 在河南二里头建立的都城据考证为夏启的王城遗址,有了第一个规划后的宫墙,城墙内大约可以居住八万人,据说现在基本上已经确认夏朝遗址在河南 夏启开启了种花家的血缘继承王位模式,贤人治国不再以王位为标志,而是进入以相为标志的时代,这个时代也被明确为德治时代 |
自在胡侃儒家与治理1:上古力治时代17:功治或力治 我们重新来回顾一下,为什么上古应该是功治或者力治的时代呢? 首先是因为先祖们确实是在不断努力,让人类越来越适应从树上下地后的生活 够吃是必须的,要想摆脱饥一顿饱一顿的原始状态,仅仅靠狩猎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人类不但应该是可以吃肉食,而且还应该可以吃植物 所以最早必须有能够带来丰富营养的、保鲜期比较长的、加工比较方便的、量还比较大的五谷。。。合适的五谷,尤其是湖南发现的万年前的开始驯化的稻种非常重要 这样才能生存下来,并慢慢组成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的聚落、部落,乃至成为邦国 同时还能够不断职业化分工、配合,最后提升为一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
接着,野兽天然怕火 人们在燧人氏的带领下,能够生火是一种重大进步 防止野兽的夜间袭扰,带来肉食的同时带来安全感 更大的作用则是可以开始在烤、煮、蒸、炸,等不同的用火方式下 熟食不但能够让动植物的不同部位充分熟透,充分减轻现代人肠胃消化的消耗所需的能量和时间 乃至于相互协调下,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功效 最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饮食之外的其他事情 所以,燧人氏之后的女娲重大贡献在于找到并制作出壁厚合适的导热器具,否则蒸煮就是无稽之谈。。。所以陶器的出现非常重要,这是超越主要以烧烤方式生存下来的民族,快速积累部落文明的标志性物件 后面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才有可能在煎熬的传统中医药方式下,真正发挥内服远大于外敷功能的功效,让人更快痊愈 |
再接着,最基本的防病方式,就是喝开水,这是舜帝推广的功劳 尧帝的制陶和围绕水井而居住,仅仅是逐渐远离靠水而居的尴尬,向更远的山地和丘陵盆地聚居 但是要想向沼泽和森林进发得更深,不但要防野兽和毒虫 更要有合适的水源,离开井水的过滤功能之上 最简单实用的大众防病方法,只能是让大家喝开水成为一种习惯、习俗甚至常识!!! |
再再接着,吃饱了,战胜动物袭扰后有了安全感了,群居之后的超大型部落之间的争斗也就越来越成为可能 这时城头山遗址从壕沟防动物功能演变出城墙防人的蚩尤一族就从上古时代开始取得了长江流域的优势,并不断向北发展、迁移 北方民族在交流之中,构建出城墙、宫墙,则将更多职业化分工后的部落聚居后,演变出带有更多管理功能的高级管理者 人们对食物和水源的争夺对象,从此逐渐从野兽变成了人与人之间 也就是说,在武力战胜了动物之后, 从尧帝开始,展示出部落之间甚至更小单位的个人之间,可以从功治力治转向文斗,更可以弱化为礼治、文治、德治。。。 |
最早系统利用火的首领为“炎帝”* ; 最早教练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 最早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 ; 最早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 最早和泥制陶的首领为“尧”* ;——定立禅让制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 ; 最早捕渔垂钓的首领为“鲧”* ; 最早治蛇治水的首领为“禹”* 。 |
当然,炎黄等帝显然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做到这么大的业绩和影响范围 更应该是一个聚落、部落、氏族、邦国才能一代代稳定下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所以部落的传承很重要,部落执政权的稳定传承更重要 礼治、文治相当于一种管理制度的传承,这是相对于武治和法治而言的进步,至少短期攻击力和伤害就小了很多 同时也留下了改恶向善的可能性 |
德治则是一种惩罚性低于生死存亡的软约束,这也是一种伤害程度小于法治的罚治 同时也是一种提前预防,减少损失的方法 尤其是在礼治、文治也不奏效,或者说在正向引导不奏效的强力法治、罚治纠正之前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约束 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软约束需求,这是因为不同职业所需的脑力和体力不一致 体现在管理者而言,执政者和施政者也需要不断积累自身约束的经验教训 取得了创新优势的部落,自然也就在竞争之中慢慢获胜 人类的文明也就从职业道德和职业化管理,上升为执政者在施政过程之中的官吏之争 有效的管理,不但要有合理的规则和制度,还要有人来督促执行,才能不断让新手快速成熟起来,并再次向前创新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