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职场天地 -> 一个从业十几年的的外企HR分享 -> 正文阅读 |
[职场天地]一个从业十几年的的外企HR分享[第5页] |
作者:海岸边的鱼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今天和一个服装行业的欧美外资公司前同事聊天,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去年12月刚裁了一波人,现在她仍然在担心公司是否能撑得下去,可她的公司,也是服装巨头啊 线下实体经济真的冲击太大,虽然他们现在还是靠线上活着,但毕竟线下占比更大,而且线上更集中在总部城市,她这种区域管理职位岌岌可危。 危机危机,危也是机,对于我这个时刻都在思考进步学习的同事来说,或许能拿一笔赔偿走人,然后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也未尝就是一件坏事。而那些在企业待时间长,却经验和能力没有随时间成比例增长的人来说,一旦裁员,那就是很大的打击。 和猎头朋友聊天,他们也说现在机会很少,市场环境很不好,唯一可行的就是修炼内功,提升能力,有必要的话伺机而动了。 |
继续说变革管理中的沟通。 沟通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做利益相关者分析。 两个维度,重要性和支持度,各有高低,便有了四个象限。 一,角色重要且支持度高的,拿我们的电商项目来说,中国区总裁以及销售管理团队,因为可以直接带来业绩,从而在疫情下缓解压力。这部分人一般被任命为改革委员会成员和关键的推动者。 二,角色不重要但支持度高的,这次在我司是财务部门以及那些做市场分析的,数据的以及其他热心人士 三,角色不重要且支持度低的,原线下渠道基层销售人员,他们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会蚕食原来的销售,二是扰乱价格体系,因为很多公司在网上的促销力度比实体店要大。但这部分人由于重要性不高,所以不必急着先处理。当然,也绝不是就不理会他们的顾虑。这个后面再讲。 最麻烦的是第四种,重要性高但支持度低的,那就是供应链部门,他们担心的是两个,一是产能,二是生产与物流的弹性。大家都知道,电商的销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一搞促销可能就有订单的爆发式增长,尤其各种节日包括双十一,双12,618等,这样有可能突然对生产和物流的需求大增,大家赶进度工作量骤然增加累死累活不说,还要面对各种来自销售前线关于缺货或者物流配送不及时的责难。更别说还很容易有大量退货(一般电商退货率高过线下实体店),导致库存高企与货物损坏或临期处理等成本压力 |
但有时候还有一种灰色地带的,那就是既不明确支持又不明确反对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间派,或者是观望者甚至是摇摆着。 那问题来了,对于支持者,中间派和反对派,要如何处理呢? 有的人重点放在反对派身上,但费时费力成果还不大,心累,有的重点放在支持者身上,但总感觉响应者寥寥,还是心累。 其实,要知道,中间派往往是多数。很支持和很反对的都是少数。这个时候要先争取中间派。从中间派到支持派,路程比从反对派到支持派近很多。 而争取到了中间派后,支持派就变成了绝对的大多数,孙子兵法最讲究势,“势”改变了,就好办了。 |
对于中间派,往往也是“势”“利”派,这里之所以将两者都加引号,就是为了区隔传统意义上的势利派,势利两字是有贬义色彩的,但中间派是没有感情色彩的,甚至是可行合理的生存之道。 他们往往在观察势,这个势可以理解成支持派和反对派的力量对比,所以变革要取得最高层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过好在中国的变革多是自上而下的,所以这一点一般问题不大,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一层意思好好的和中间派沟通; 至于利,有正反两个层面.一是做了的好处,二是不做的坏处。做的好处往往从激励机制设计出发,并设立试点,从而形成样板工程。不做的坏处一是时间维度,紧迫性带来的压力,二是利益包括奖金与升迁甚至职业稳定性的影响。 从势和利出发,中间派往往不那么难持续形成阻力,因为,中间派一般也不是很有主见和主张的人,更偏向于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 |
而对于反对派,其实比较适合的就是用上下中的说服原则,这一点在181楼时我阐述过,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 |
先把图片传上来,再解读 |
这张图其实最有趣的就是底部,讨价还价,关于否认和愤怒,大家都很好理解,也不用过于郁闷,因为这几乎是变革的必然阶段。好好表达同理心,静静等待即可。但讨价还价则不一样,是对于变革的必要性认知后处于上下中的“下”的敦促,而做的一番挣扎,这一挣扎,反而是大家慢慢松动,开始触底反弹了。 讨价还价有时有用,有时没用,但经过这个过程后,那些非支持派开始心态缓和了不少,虽然会开始沮丧,也还是会抱怨(注意,抱怨不同于前面的否认与愤哦),但也同样昭示着他们开始做准备接受了。 |
所以对于在整个变革沟通过程中,其实大家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感,处乱不惊,准确的识别stake holders(前文所述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心理阶段,并配合以不同的应对方式。 比如在一开始的否定阶段,适合的是冷静观察,与温和而坚定的传达;愤怒阶段,适合的是充分用同理心去安抚;讨价还价阶段则更多的要用倾听,去识别哪些是合理诉求,可以争取的,哪些是不可以争取的;在沮丧阶段,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培训,并共同探讨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变革后的适应性。接受阶段,则要更切实的和他们并肩作战,解决问题,并分享阶段性胜利成果,从而为下一步更深更广的胜利奠定基础。 |
说到我们公司的人员优化,其实优化的有各个层级(从经理级别,到主管,到销售代表,到文员/办公室行政人员,到区域理货员,到驻店导购员等),也有各个职能部门(从前端销售到后台行政),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总数在15%左右。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收获的是否定,说不可能的,本来的工作量就已经很饱和了,削减这么多人,无法开展,但变革团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RTM(Route to Market,深度分销或市场拓展)项目,联合市场分析,营销,SOP,销售,HR,财务等部门梳理了所有销售城市,根据市场体量,覆盖门店数量,单点产出与人均产出等维度,设立了不同城市发展规划对应不同的人员配置战略,以及结合市场拜访频率算出可覆盖的标准,从而得到各层级的人员配置标准。 |
特别提一下,这里公司管理层有意无意的运用了一个小策略,就是一开始将配置的某一条标准设置的松一点,但另一条标准又紧一点(其实我这样的推断有点厚黑,哎,联想到最近看的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关于催眠的著作,其中有个知识点就是“制造混乱”,也有相通之处,不过艾瑞克森的通常是积极的帮助求助者的方法而非手段),这样放出去后大家讨价还价时可以回应说“其实公司已经给你留了空间了”。 |
不过,仍有一个区域,很坚定的声称计算的某个渠道的门店数量少了,导致按拜访频率计算出来的人员覆盖数也少,我一复核,发现果然如此,而且差异还很大,在该区域经理去找负责核定该数据的SOP部门沟通被打回来后,我又找我的老板,我的老板起初也打回来了,说总数就这么多,不能改了,要改也只能大区内部自行调整,但我再三坚持,后来也就没有再打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BP,是要一方面帮管理层挡回可以挡回的(毕竟,有变革就会有阵痛,就有适应过程,而出于公司战略与长期生存从更广的角度考虑也是迫不得已的;更何况往往变革也参照了行业标杆本就有改善空间),但也另一方面帮业务部门争取应该争取的。这是基于信任的公式里(Credibility+ Reliability+ intimacy) /self-orientation里的最后一个变量self-orientation,BP不能只从自己部门的工作开展便利性出发,关键时候也要为业务部门出头。 感慨一下,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 同时,也感慨一下, 变革,找死(不死也脱层皮);不变革,等死--说不定公司和员工长远来说都是等死。 而在这个变革过程中,HR往往是风暴的中心;做HR不易,抱抱自己。 |
说完第三部分的变革(其实说着说着有点说多了,本来前三部分都是计划阶段,我顺带着把实施阶段也讲了),我们来进入很重要的大部分,建立部分,暂且用模型吧。 其实模型来说,有很多,国外比较广的有麦肯锡的7S模型和贾尔雷布恩的星模型等;国内广泛认可的有六个盒子与杨三角等;其实在我看来,虽各种侧重,但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本质上大同小异。 我们公司用贾尔雷布恩的星模型。其实星模型有五个部分,战略/能力,结构,流程,激励体系,人员。 |
首先,也即第四步,确认战略,并将战略转换成能力,同时设立组织设计的原则。 对于战略,这里会用到经典的SWOT分析原则(虽然,市面上各种战略工具推陈出新,也有说SWOT过时的,但个人感觉还是SWOT最简单实用),与关键的stake holders反复讨论战略是否1.足够清晰 2.大家达成一致协同 战略确认后,要落地,则要把它转化成能力。这个时候往往会参考行业标杆,然后关键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列出关键能力,并标出其重要性,从而能对现有能力的表现进行评分,得到差距,最后根据关键能力的重要性与差距的大小排出优先次序。 同时,建立组织设计的原则。一般来说,组织设计需要对外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快速相应市场的需要;对内做到责权清晰,合作顺畅,效率优先,并兼顾成本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性。 |
其次,第五步,建立结构。 常见的结构有三种,职能型的,这是最传统的,往往适合只向有限市场有限品种产品或服务,规模较小或稳定的极大企业,组织目标强调内部效率和技术质量; 事业部型的,这适合趋于多元化,提供更多产品或服务,并扩展到更多新的市场领域,公司目标是强调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规模较大,需要分权以快速决策和增加灵活性; 矩阵型,这适合于同时考虑产品和职能,战略目标同时强调提高内部效率和外部适应性的公司。 |
以上三种结构其实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公司原来中国区有五个主要品牌,所以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偏重事业部(不完全)的方式,灵活是灵活了,但效率不高,且管控松散,腐败频出,利润及品牌影响力下行;从2018年开始砍掉(卖出)两个体量不大盈利不好的品牌,剩下的品牌做整合,变成有矩阵但偏职能的结构,加强了中央集权,盈利状况改善,品牌方面的短期行为减少,影响力有所回升。 总之,设计结构时要考虑的几个要件,职能,客户,产品/服务,区域,如何平衡优缺点,如何取舍,要看关键人员的讨论,反复对照组织设计的原则选取相对最适合的。 记住,组织结构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好的。 |
以上三种结构其实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公司原来中国区有五个主要品牌,所以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偏重事业部(不完全)的方式,灵活是灵活了,但效率不高,且管控松散,腐败频出,利润及品牌影响力下行;从2018年开始砍掉(卖出)两个体量不大盈利不好的品牌,剩下的品牌做整合,变成有矩阵但偏职能的结构,加强了中央集权,盈利状况改善,品牌方面的短期行为减少,影响力有所回升,但大家会抱怨流程变复杂冗长,只能不断的优化。 总之,设计结构时要考虑的几个要件,职能,客户,产品/服务,区域,如何平衡优缺点,如何取舍,要看关键人员的讨论,反复对照组织设计的原则选取相对最适合的。 |
好比建房子,搭好框架结构后,就是搭细项了,包括职能/角色等的种类,管理层级,管理幅度,预算/编制。 而管理层级多少,是传统还是扁平,管理幅度多少,是6-8,还是8-12,等等,市面上有很多参考标准,但采用多少则有赖于企业实际情况,包括市场变化速度,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 记住,组织结构只有最适合的,没有完美的。 |
第五步,流程设计 流程包括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以及平行连接 工作流程好理解,如果是有实体产品的,通常从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客服构成完整的链条;如果是服务也是类似,只是表述不一样 管理流程则包括三部分: 1.设定方向的流程,这往往关系到公司战略与策略的制定,往往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比如我们这次变革就是财务会同相关部门先讨论制定预算,从而有了人员编制等。 2.做决定的流程,这里往往会用到一个模型,叫RACI. 谁负责(R = Responsible),即负责执行任务的角色,他/她具体负责操控项目、解决问题。 · 谁批准(A = Accountable),即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只有经他/她同意或签署之后,项目才能得以进行。 · 咨询谁(C = Consulted),拥有完成项目所需的信息或能力的人员。 · 通知谁 (I =Informed),即拥有特权、应及时被通知结果的人员,却不必向他/她咨询、征求意见。 但在我司做项目时,感觉RACI模型不太那么好用,于是实际上我采用的是RASCI, 也就是加入了S:(S=Support,负责配合“R”完成指标的工作,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的话运作起来更顺畅。 3.沟通流程 这个得依照公司文化进行设计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
武汉找工作,真难!!! |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
学校那点事 |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