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中国人建立的第二个哲学体系 -- 认知体系现象学 -> 正文阅读 |
[哲学]中国人建立的第二个哲学体系 -- 认知体系现象学[第4页] |
作者:z_y_guo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胡塞尔会认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在视域中的棕色切面,然后我们不断地变换角度,会看到不同的侧面(也许还有其它的感知),然后通过将诸多的感觉材料激活,并通过我们心理的统握将这些感性材料统一为一个空间物体,然后再通过立义将它看成讲台。 |
而海德格尔认为他不用这么麻烦,他走进教室,首先看到了讲台, 也看到了讲台的周围环境或者周围世界。这个讲台对于他来说, 充满了历史以及生活用具的意蕴。所以, 他首先看到的是意义。 这两种看法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郭知熠认为, 这两者都不正确。 |
胡塞尔需要诸多的感觉材料并且通过“统握”这些感觉材料才能“看”到讲台, 并且他不能一下子就看到讲台。 这个确实太麻烦。 而且与我们的实际认知过程也不太相符。 |
需要提醒一下, 所有的经验主义者以及康德都是这样麻烦的。 他们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都需要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 才能“看到”空间物。也就是说,他们不能通过一次“看”就能够看到空间物, 这与实际的认识过程是不相符合的。 |
但海德格尔的“看”法为什么也不是正确的呢? 这是因为其实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什么意义, 而是视域中的平面物体。我们从看到平面物体到空间物体再到“看到”它的意义的过程是如此之短, 以至于我们无法在有意识的范围内将这三者的先后次序分别开来, 所以,我们就有了这个假象, 以为我们首先看到了意义。 |
郭知熠的理论认为,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视域中的该讲台的侧显面,这是一个平面的物体, 然后也几乎在同时, 我们的“先在的空间化能力”就将该平面物体看成空间中的物体,完成平面物体的空间化。然后又几乎在同时, 我们的认知体系系统马上将该空间物体贴上“讲台”的标签。 所以我们看到了“讲台”。从看到侧显面到“看到”讲台, 在时间上是几乎同时的。 |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如此肯定先看到的不是意义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一个人他从来就没有看见过苹果, 当他看见一个苹果时, 他会马上看到它的意义吗?他会认出这是苹果吗?绝对不会。 他会在他的认知体系中寻找代替物。 这充分说明了, 我们看见任何东西都要经过我们的认知体系确证。 只是如果这个东西我们的认知体系非常熟悉的话, 我们马上就会认出这个东西。 从看到这个东西, 到认出这个东西可能就在同时。所以, 海德格尔就误认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意义”。 |
也许有人还问:“即使你首先看到的不是意义, 你为什么一定认为你首先看到的是平面物体而不是空间物体呢?” 这个其实很好解答,因为你的视域是平面的,所以, 你首先看到的只能是平面物体。但我们伟大的“先在的空间化能力”在同时将平面物体空间化, 所以,你在同时就看见了空间物体。 |
如此,郭知熠的认知程序就是这样的: 从平面物体到空间物体再到意义物体, 但从平面物体到意义物体几乎在同时。从平面物到空间物体需要我们的“先在的空间化能力”,而从空间物体到意义物体需要我们的认知体系(主要是知识体系)。 这个程序和胡塞尔的体系, 和海德格尔的体系都不一样。胡塞尔的体系从平面物不能马上到空间物,而海德格尔的体系一下就跳过认知体系到了意义物体。 |
从上面的讨论, 我认为, 郭知熠的体系最符合实际的情形。读者诸君怎么看?我个人是怎么看的, 也就怎样说出来。如果你不这么认为, 我们可以讨论。 (很可惜, 我这人没有权威观念, 也就是说, 任何权威都是可批判的。康德也好, 罗素也好, 胡塞尔也好, 海德格尔也好, 我都认为是可以批判的。 有些网友可能对这些批评不满, 但郭知熠的批评总是有理由的,总是讲道理的。总是希望让读者心服口服的。 这是一点题外的话, 我们“悬置”起来, 用胡塞尔的大刮号刮起来。) |
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理论都与我们实际的认知过程不相符。 当然, 海德格尔是在表面上符合。 我认为, 胡塞尔实质上是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的。 他在后来发展的“对象构成理论”正体现了这个痛苦过程。这个“对象构成理论”,如果抛开细节不讲, 从本质上是康德空间理论的翻版, 只是胡塞尔没有假设“先天的空间直观形式”。我认为, 胡塞尔一开始是想避开康德的理论的, 他想让他的理论达到“明晰性”,但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需要“构造出对象”。 所以, 他就将康德的空间理论作了一下改装, 改头换面地成了“对象构成理论”。 |
我们看到, “对象构成理论”要求我们对于诸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统握”,如何“统握”?“统握”之后如何保证“明晰性”?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我认为胡塞尔本人是知道这些问题的。他只是迫不得已地发展了这个“对象构成理论”,因为他实在是需要构造出对象。 好在是他不提这些严重的问题, 后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这是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 也许除了郭知熠之外, 早就有人指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
至于海德格尔的体系,一开始就假设我们能够看到意义, 这是一种胡塞尔批评过的“自然态度”, 也是与认识论自洛克以来的传统格格不入的。它与我们的认识过程的表面相符是因为它牺牲了“哲学的态度”。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 我们事实上不是首先看到意义, 而是首先看到物体。 |
我们继续海德格尔的“讲台体验”。 海德格尔的“讲台体验”很容易陷入唯我主义的泥坑。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海德格尔也讨论了其他人的“讲台体验”,其他人的“讲台体验”可能与海德格尔的体验根本不同。 海德格尔讨论了这两种人: 一种是来自黑森林的农民, 一种是塞内加尔黑人。 |
假设一位来自黑森林的农民看到这个讲台后, 他会认为他看到了讲台吗?绝对不会, 他可能会把他看作一个木箱子, 或者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而一位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也不会将它看作讲台, 也许他看到的是巫师施魔法的场所, 或者把它看成可以用来躲避飞矢或者石块的地方,但更有可能的是, 他会认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只是看到有一个物件在那里。 |
所以, 这些人不会把这个“讲台”看成是讲台。 但海德格尔认为, 即使这些人不把它看成讲台, 但总是把它看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即使把它看成一个物件,也是有某种意义在里面。因此, 海德格尔认为, 尽管每个人的“讲台体验”不同, 但在这个东西是有某种意义这个意义上, 却是一致的。 |
我觉得这个讨论其实离“认知体系现象学”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什么来自黑森林的农民以及来自塞尔加尔的黑人不把它看成“讲台”? 海德格尔没有深究这个问题。海德格尔之后的哲学家也没有深究这个问题。 |
但这个问题却是明摆在那里, 我们不加以考察都不可能。为什么他们不把它看成“讲台”?其本质的原因却是他们的认知体系与我们的认知体系的区别。我们的知识体系有“讲台”这个东西, 有教室这个东西, 有老师上课学生听讲这个事实, 可是对于来自黑森林的农民以及塞尔加尔的黑人, 他们的知识体系里没有这个东西, 他们不知道这是为学生上课时用的。所以, 他们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主要是知识体系)里寻找替代物, 他们会认为也许是一个木头箱子, 也许是巫师作法的地方,也许是躲避弓箭的地方,因为这些东西才是他们知识体系里的东西, 才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 |
所以, 任何东西的意义与我们的知识体系有关。如果你的知识体系有讲台这个东西,那么, 你就能够认出它来;假如你的知识体系里没有讲台这个东西, 你就根本无法知道这是一个讲台。 就如同一个古代人看见一架飞机, 他恐怕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说不定会认为是妖精所变。 所以, 我们在前面宣称, 海德格尔的“讲台体验”实质上预示着“认知体系现象学”。 |
实质上康德的体系也假设了一个知识体系, 我们在前面说过, 像判断句“这是一朵红色的花”,我们的知识体系里就必须预设这两个概念: 一个是花,一个是红。不假设一个知识体系, 康德不可能谈论任何判断句。康德也不可能认知任何一个事物。 |
同样, 胡塞尔的体系也必须假设一个知识体系,当我们“立义”的时候, 我们是利用知识体系来“立义”的。 否则, 你看到一朵红色的花, 你根本就无法为它“立义”为红色的花。 我在后面将进一步地发展胡塞尔的意向理论,将“立义”过程与我们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 |
自然, 海德格尔的理论更需要一个知识体系。因为任何意义都与一个人对它的认知有关, 与一个人对它的知识有关。 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或者解释学, 这个释义也好, 这个解释也好, 都必须有一个知识体系预先存在的假定。如此, 就必须有一个认知体系的假定。没有这个假定, 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任何事物的意义。而这个假定就是我们的“认知体系现象学”。 |
在这个“讲台体验”中, 海德格尔还谈到,当他走向讲台时, 会不经意地去推开一把挡道的椅子, 但他绝不会不经意地去试图推开一堵挡道的墙壁。但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不经意地去推开一把挡道的椅子,却不会试图推开一堵挡道的墙? 海德格尔没有深究这个问题。 |
但其原因如果用认知体系现象学来解释,就非常简单了。 他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知道(尽管他不经意)他能够推开一把挡道的椅子,但他却推不开一堵挡道的墙。这是因为他的认知体系的原因。 我们可以试着想, 如果是一个三岁的小孩, 他可能会试图推开一堵挡道的墙壁, 因为他不知道他推不开。这个原因也在于他的认知体系。他的认知体系(最主要的是他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 所以, 他不能知道什么东西能够被推开,什么东西他推不开。 |
海德格尔的理论谈到三种意义, 一种是内容意义, 一种是关联意义, 还有一种实行意义。 不管哪一种意义, 它们都与意义体验者的知识体系有关, 进而与他的认知体系有关。我将在“认知体系现象学”中考察“存在意义”, 这个意义与超存在主义有关。“存在意义”将包括内容意义,关联意义,实行意义,功能意义,价值意义,环境意义,历史意义等等等等,我们将海德格尔的意义理论作最大限度的扩展。 |
当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我”的意义, 也就是对于主体的意义。 这个讲台对于海德格尔太高了, 对于他非常不方便,因为海德格尔是一个矮个子。这就是对于主体的意义。 是否我们可以就此而发展关于主体的现象学? 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这个名字也可以用:“主体现象学”。今后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
显然, 一个东西自然有客观的意义, 但它对于不同的主体, 却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主人家的狗对于主人的意义和对于别人的意义也许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认为建立这个“主体现象学”本身是有意义的。 不过, 这与我们当下的主题无关,郭知熠的思维也总是天马行空(哈哈),我们就一笔带过。 |
我们继续海德格尔的“讲台体验”。 在这里, 讲台是作为教师给学生上课的讲台。就是这个讲台,教师在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课。 学生们都坐在椅子上,有人趴在桌子上, 似听似睡。这个讲台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黑板, 还有课桌, 还有椅子,有教师,有学生, 有书包,还有笔记本。 讲台立于地板和天花板之间, 教室的周围是白色的墙壁,墙壁上面有一些字画。 教室的外面是树木, 是花草, 还有碧蓝碧蓝的天空, 天空上面悬挂着那永远不死的太阳, 微风吹进教室里, 使人感到非常惬意。 |
还有,讲台是木头做的, 肯定与某个家具厂有关,那个家具厂在哪里? 木头又是从哪里采伐出来的? 那里又该是什么风景呢?如此等等。 海阔天空, 海德格尔的这个“讲台体验”给我们无穷的联想。而这,正好说明了这个世界是处于互相联系之中的。讲台在这个联系中, 讲台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之中。 |
不过, 郭知熠倒是觉得, 这个“讲台体验”和我的超存在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德格尔所讲的这些东西, 不就是关于这个“讲台”的某些存在吗? (我们后面再引进物体存在的概念,现在我们就先体验一下再说)。老师也好, 学生也好, 他们都可以被看成“讲台”的存在, 黑板也自然是“讲台”的存在, 教室也是, 墙壁也是, 甚至外面的风景也是。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