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西方哲学思想汇编 -> 正文阅读

[哲学]西方哲学思想汇编[第6页]

作者:田中行者2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生命有限,人都会死。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叫死亡焦虑,永远深刻地存在。死亡焦虑的解决之道,只能是承认和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意义。
人的幸福不会凭空而来,它只产生于“有意义”的时刻;意义也不会凭空而来,它只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里。当你不再被约束的同时,也不会再获得指引和保护,你不得不独自去面对未知。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得到自由之后,往往又拼命放弃它的原因。自由意味着主动的选择:是你选择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所以你要为一切结果承担责任。
 
早,田中十字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永远代替不了另一人的痛苦,甚至根本理解不了。所以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感觉彻底地无能为力,彻底被孤独感、绝望感所包围。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无可改变。孤独不会消亡,但活在与他人的关系里,却可以抵御孤独。就连婴儿都本能地知道,我要紧紧抱住妈妈,我要留在妈妈的怀抱里。如果妈妈离开我,我就用哭闹唤她回来。
孤独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创造并拥有一份健康的关系。宇宙本无任何意义,它只是存在。动物也不会问意义是什么。追寻意义、赋予意义是人独有的能力。人需要有意义。但意义无法从任何他人、他处那里获得,因为意义并非客观的存在。意义是主观的产物,只产生于人自己的意念里。是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在心里为某物赋予了某个“意义”。
解决无意义的关键是转离,即忘掉意义这档子事,转而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存在主义可以进一步被概括为下面这样三句话:
人都会死,所以人总希望活得有意义;生命的本质是孤独,所以人总得活在关系里;世上没有万能的拯救者,所以人终得自己靠自己。精神分析哲学是大地,人本哲学是空气,存在主义哲学是道路。
 
田中:你想过了吗,你想好了吗。
 
人本主义者百分百无条件地相信人,他们把人看做一颗有发育能力的种子,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条件,比如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种子自己就能发芽并成长为大树。有了大地,有了空气,人就可以生存了。但仅仅生存,人是不会满足的。人会有更高的追求,会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
所以人需要有方向,需要寻找各种存在问题的答案,比如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就是存在主义讨论的问题。所以用道路比喻存在主义,它没有尽头,但沿着它的方向不断前进,人就会得到成长和升华。存在主义聚焦于存在的终极意义,满足的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如果最终足够幸运,这些问题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人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与平静。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构成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指除了人的生存与生存体验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本质化的规则、道德、体外灵魂,所有这些都是由人的生存衍化而来的外化约束,因此,人们没有义务遵守这些外化的规约或标准,人们有选择的自由,而选择行为的基本标准就是快乐至上原则。
 

 
海德格尔提出,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只对一种东西的体验是最真实的,那就是时间。真正的存在是向未来的可能性中敞开的存在。基于快乐至上原则,既然生命体验的归宿是“向死而生”,当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切的生命体验。现象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口号:“回到事物本身!”意思是别在事物不断累加的诠释上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
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把自己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东西”,且不管“这个东西”可能是什么,然后尽可能精确地把它描述出来。海德格尔补充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纵观历史,所有哲学家都把时间浪费在了次要问题上,而忘记去问那个最重要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某物存在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你自己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坚称,要是你不问这些,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萨特冲到最近的书店,然后说:“给我这里每一本论现象学的书,现在就要!”自由,在萨特看来,位于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正是这一点,才把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其他事物只能在某处待着,听凭摆布。萨特相信,就连人之外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在听从塑造了它们那个物种的本能和习性行事。但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在写于广岛刚刚被轰炸之后,并在1945年10月发表的文章《战争的终结》中,他让读者来决定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世界,然后使之变成现实。从现在开始,他写道,
我们必须一直要铭记在心的一点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毁灭自己以及我们的所有历史,甚或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只有我们的自由选择能够阻止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活下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决定活下去。就这样,他为人类这个刚刚把自己吓了个半死,现在终于准备好长大成人、负起责任的物种,提供了一门量身定做的哲学。
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
 
有才华的人多半是感性的,他们多愁善感,心地善良。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尼采认为,并没有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本质,整个世界的意义是需要人去赋予的;科学也不能为人生提供真实的意义;
一切的理性事物的起源都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的。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他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追求知识。从苏格拉底开始,人们相信科学至上,相信知识是万能的,相信人的思维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本质。理性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指向客观世界;感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指向主观世界。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蔡元培对哲学兴趣深厚,他写过一本《哲学总论》(1901),早年译过《哲学要领》、《伦理学原理》。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一般都认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胡适在1930年代,曾经提倡要取消哲学系,取消哲学,宣扬哲学破产。胡适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中国哲学不成体系。他贬得太低,所以北大的课叫中国思想史,不叫中国哲学史。
 
笛卡尔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使用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笛卡尔所处的时代,神学居统治地位。但天堂、地狱和人格上帝诸如此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类毫无现实作用。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进入现代以后,它被分析哲学所取代。
亚里士多德认为产生哲学的根源在于人的求知本性,而并非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理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决策。非理性,则要么违反事实,要么违反逻辑。理性的自私,其目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
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通常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私。因为完全不顾他人,有可能带给自己痛苦。那种不顾一切,完全的利他的人是非理性的。当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那么这个制度就是正义的。邪恶的制度,其基本的特征就是非理性。非理性就意味着抹杀事实,违反逻辑。自私本身是中性的。非理性的自私是不好的,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私,却是善的,是实现个体幸福的前提条件。
 
管仲:“人性都是自私的,然后是爱自己的妻儿,然后是爱自己的父母。”管仲说,人爱自己胜爱别人,这是天性。如果有人爱别人胜于爱自己,那就是伪,就是违背天性,不近人情。西方经济学认为人性自私——人是经济人,理性人。经济且理性的人只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服务。在家庭内部,自私还是谈不上,在社会上斤斤计较,但在家里则是需要无私和慷慨了。
人类社会建立在法律与道德之上,而法律与道德常常撞车。被道德同情者,可能受到法律的严惩;丧失人性者,却不时钻法律的空子。“真正的无私就是自私”,意思就是,你对社会、对别人做的所有贡献帮助,最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回报的。你越是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就也就越成功!简单地说,就是付出的越多,回报的也就越多。
人都是会算计的,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最原始的冲动。所谓“无私”只不过是在自私满足有余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行为。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都希望远离痛苦,得到快乐或幸福。利己并不排斥利他,利他也不否定利己。我们在做出利他的同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实现了利己。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尼采一再强调,善心要先于善行,而且必须是先对自己有善意。很多传统和道德,会告诉人们要“大公无私”、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这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要求人们逃避自我、怨恨自我、牺牲自我、彻底否定自我,让人们在社会、大众和人群的评价中生活,为社会、大众和人群而生活。
自爱,是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快乐的生活、创造性的自我以及美丽人生的基础。自爱就是向自己敞开胸怀,使自己能感受周围和自身的一切;自爱就是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自爱就是做自己生活以及所经历、所领悟和所发现的事物的主人,并对其承担责任。科学用来理解世界,哲学用来指引生活。斯多葛派哲学并不是让人压抑情感,
而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情感,反思情感产生的来由,进而调节情感,使其为我所用。另外,它还要求我们谨记哪些事在自己掌控之中,哪些事在自己掌控之外,从而将精力倾注在前者上。斯多葛派哲学的核心原则:认识并区分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和无法掌控的事情。芝诺十分长寿,据说活了98岁,觉得自己浑身疼痛,对社会再无用处,所以绝食自杀。
 
伦理道德讲得很起劲啊,能来点诗词歌赋就更好了!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斯多葛派及其他学派走向没落。529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了柏拉图学园,标志着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的终结。斯多葛派学者对于理论的兴趣并非来自理论本身。如果哲学不能为人类生活所用,那它就毫无用处。爱比克泰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所能掌控的事物,其余的顺其自然。
斯多葛派喜欢把信条概括成精练的短句,以便在需要时提醒自己。爱比克莱德:神的本质是智慧,是知识,是正确的理性。很多人形容外向的人,像闪闪发光的太阳。那么内向的人,似乎也可以形容成广袤宁静的天空。1921年,荣格发表了《心理类型》一书,提出了人格类型学说,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
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态度,只是其中的一种态度占优势。中国哲学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从民初到当代,从西洋到中国,其实都有人宣称“中国没有哲学”。有趣的是,这样的宣称,其本意非但不是贬低,而是要突显传统思想的“特殊价值”。
 
传统思想的特殊价值非“哲学”所能概括,“中国哲学”一词因而并不恰当。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作哲学是不合理的。德希达认为,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自己专属的思想文化及其特殊价值,“哲学”是欧洲文明的专属名词。那些曾经独立发展的、未受欧洲影响的思想文化,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中国当代只有研究康德的专家,研究尼采的专家,却没有一个自成一派的哲学家。哲学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追究终极”,第二个是“逻辑反思”,第三个是“科学前瞻”。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不是哲学,只是一些名人名言和心灵鸡汤,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学说,因此孔子也不是哲学家。但问题是,难道逻辑学和辩证法就是哲学的全部?
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精神自由中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儒家学说虽在历史上绵延不断,却无实质变化,经学的道统就是“一以贯之”的;而西学,自古希腊直到近代,呈现出的却是后人不断质疑、超越前人、创立新的体系、一浪推一浪的思想图景。
 
我们的传统学术是由经、史、子、集划分的平面组合。其次,西方哲学的语言是概念、范畴和基于此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而中国的思想语言则大多是格言式的感悟、道德训诫和经验判断。讨论中西方哲学的不同,不应从哲学之名上去对立和排斥,而应着眼于哲学的本质和对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当然解决的方法、途径、特点会有不同。
哲学无论怎样超越,最终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生活),它的形式是超越的,但内容是现实的。牟宗三:“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西方哲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以探讨世界终极真理为目的的理性精神,认为人只可能是“求知者”和“爱智者”,永远处在对真理的探求之中而不可能拥有绝对真理。
西方哲学有一套严格的方法,那就是能够把认识到的结果表达出来的方法:首先要明确、界定概念,然后提出问题或设立前提,接下来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论证,一步步得出合理的结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特别推崇理性(认识事物的能力),认为这是人能否获得自由的关键。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问题之学,是以反思、批评、质疑为前提和其灵魂的。
 
西方哲学是由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知识论)、伦理学(号称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性问题)构成的一个有着体系性特征的认识结构。几乎整个哲学界都在做史,研究他人的哲学,而没有人做原创性研究,没有几个人活在哲学的当下,参与哲学的建构。相当多的牛津哲学家却在进行真正的哲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开拓新的领域,
或者对旧问题提出新的解答,做出新的论证,发展出各种带尝试性的新理论。大多数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沉溺于文本细节,对现实没有痛感,不接地气,缺乏问题意识,也缺乏对问题的合理解释。只有生活经验是可以还原并连接古今中西的纽带。马克思:“哲学是时代思想的精华。以往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认为,上帝不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万物存在的总源头。斯宾诺莎认为,那些没有理性的人最容易迷信,从而相信宗教里的神!斯宾诺莎认为神不仅必然存在,而且无处不在,不仅每个人都属于神,而且万事万物都属于神,简单来讲,万物一体,莫不是神!
 
在这个世界上,神是绝对的唯一的存在,就像人有四肢五官一样,万事万物都是神的一部分。人活着,属于神,死了,依然属于神,只是变换了形态而已。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罗素:“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他不爱名,不图利,尤其鄙视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不愿通过与显贵结交而提高自己的身价。阐述他自己的观点的著作,包括生前出版和身后出版的,都是匿名或主张匿名发表的。对于金钱财物,他认为只要可以维持生活就足够了。当他与姊妹们因继承父亲的财产而发生诉讼时,虽然法院做出了有利于他的裁决,但他只要了一张床。
他的朋友和学生多次表示要馈赠给他数目相当可观的金钱,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终生未娶,独身一世。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使人类认识自然从而达到自由。歌德声称,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斯宾诺莎和莎士比亚。雅斯贝尔斯认为,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主要是受康德和斯宾诺莎的影响。费希特认为,只有两个首尾一贯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他坚持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其理由是: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伊壁鸠鲁所谓的静态快乐或无痛苦状态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
伊壁鸠鲁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不能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损害。但是,他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伊壁鸠鲁把它和审慎的生活相联系,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对自己的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一生过着宁静生活,赢得追随者的信任和尊重。
他虽然强调心灵快乐高于身体快乐,但在不影响健康的条件下,并不排斥身体快乐;有时还容许把无害的尽情享受当作摆脱痛苦的手段。“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语言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正义也是社会协定的产物。正义的用处在于摆脱伤害和恐惧,可以说,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依靠正义才能达到完全的快乐。
 
看完了哎,能不能让我歇会啊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5000年前,人类生活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中。在这样的丛林法则秩序中,暴力是唯一的有效法则。人道的观念导致废除酷刑、减少或废除死刑、终止多种残害和迫害。妖魔化是愚昧的产物,也是暴力正当性的来源,正如伏尔泰所说,“那些能让你相信荒唐之事的,也能让你犯下滔天大罪”。
21世纪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远离暴力,我们今天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暴力最少的时代。和平并不是暴力的对立面,人的自由和尊严才是暴力的对立面。人类对恶的关注优先于善,更强调遏制“坏”(负面的)而不是倡导“好”(正面的),前者是对恶的破坏,而后者才是对善的建立。从林肯那里借用来的说法“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一、同理性: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二、自我控制:预见行为的长期后果,并相应地进行抑制;三、道德感:一种关于规范和禁忌的知觉意识,集中体现于个人对公平的直觉、对团体的忠诚、捍卫合法权威、保护纯洁与神圣。四、理性:一种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的认知过程。人的心理情绪不表现出来不等于已经改变了,而是在积聚压力,到了顶点就一定会爆发出来。
 
暴力冲动一时消减不等于暴力真的下降,而是还没有达到爆发的强度。战争的间息只不过是间息,不等于下降,它的破坏力可能被转移或导向其他方向,但不可能被永远压制住。人的很多心理反应由环境诱因与认知和情感的状态相结合所引发。在文明和人道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比在战乱、残忍、斗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较少暴力倾向。
无论是暴力的行为或非暴力的行为都是特定环境中的“人的正常行为”。无神论和自然神论是兼容的,在自然神论中,上帝等同于宇宙的本质。人自我教育、自我优化而成的第二天性是一个“内化”过程,而非一下子“道德改造”的结果。优雅的举止、自我克制和深思熟虑这些看似第二天性一样的品质,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习得性的,这也是为什么称其为“第二天性”。
帕斯卡:“习惯是摧毁第一天性的第二天性。但是,什么是天性呢?为什么习惯不是天生的呢?我想,天性本身就是一种第一习惯,就像习惯是第二天性一样。”虽然人类的天性中有暴力的成分(“心魔”),但实际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习惯而非天性。如果我们的第一天性是主导自然状态下的生命的进化动机,第二天性是文明社会中教化而成的习性,那么,第三天性就是对这些习性的有意识的反思,从中,我们评价文化规范中哪些方面值得坚守,哪些已经失去生命力了。
 
有这么大耐心粘贴复制?佩服!
 
一个人活着,首先要考虑到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当然,社会也要为每个人尽可能地创造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就和完善自己,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社会价值是通过无数的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活动实现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又能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
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凝聚当代人类的价值共识是以承认多种价值观的差异和共存为前提的,而推行“普世价值”则是一种文化霸权。人天生就有各种需求,需求是一种匮乏。
 
由于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身体本身来维持能量的平衡,因而当能量丧失之后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身体就会由于能量的缺乏而产生饥饿感,所以,“饥则思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我们在享用美味的时候,不仅是在摄取维持身体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在享受美味所带来的幸福感受。
正是由于需求满足所带来的这种幸福感,导致人们逐渐超越了生理的层面,产生了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是对于快乐、幸福的追求。由于自身的不足与缺乏,导致人类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他者才能生存,所以人类必须走出自我而迈向他者,从而与他者建立起联系。
他者并不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而是作为我的养料、手段和工具而存在的。在需求中,自我构成了世界的中心,世间万物都是围绕着自我而展开的,一切他者都不过是自我用来满足需求的手段或工具,是自我征服改造的对象或客体,我充分地享有控制、支配、利用他者的特权。
 
人文主义的口号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快乐的事。”人文主义认为,活着就是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自由主义的教条:在伦理上,你觉得你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感觉对了就做吧。在教育上,教师不再强调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而要启发学生,你自己怎么想?
在人文主义看来,上帝的训诫根本不如人的感受来的实在和真切。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科学和人文主义,就像太极的阴阳一样默契配合,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以及生命的意义和道德判断。威廉?冯?洪堡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被誉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
周国平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一种永远的追问。现代人的精神处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虚无主义,信仰的普遍失落;二是物质主义,商业化潮流席卷天下,影响到生活方式、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各个方面。针对西方人基督教信仰的失落这一情况,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对于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求非宗教的信仰。
 
人生哲学要讨论的三大问题: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的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周国平个人对幸福的看法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做自己的事,并且把它做好,最好还能靠它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大前提。另外,就是能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也感到快乐。幸福应该从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方面作出阐释,在生存需要得到尽量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得到适度满足且可能实现进一步满足的过程中,所产生并体验到的愉悦状态即为幸福。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智慧是实现幸福的最佳途径;德性是人格完善的可靠保证;和谐是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优雅是当代人类的应有选择。艺术,通过审美达到彼岸;宗教,通过信仰达到彼岸;哲学,通过追问、沉思和感悟达到彼岸。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斯宾诺莎提出:“爱就是使所爱的对象感到快乐”。卢梭进一步展开这一思想,认为男子应使自己的伴侣有所爱,有所思想,而不应该使她们成为奴仆。卢梭认为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男女的结合谈不到什么选择。但是在文明状态下,男女双方结合就要求在各方面都彼此适宜。
黑格尔:爱情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就必须联系到全部意识,联系到全部见解和旨趣的高贵性。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着自己的物质文明。当人的生活真正达到了富足,过去对爱情对象选择极有影响的经济因素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政治、门第等其他诸多因素的考虑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宗教信仰必须以理性和理解为依据,不能是盲目的迷信。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反对教会专横和宗教压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知识。
 
泛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在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之后,将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万物。周国平认为,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质,它的这个特点也许能够使之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的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萨托利在其著作《民主新论》中谈到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问题。
直接民主主要指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它是一种古代民主;而间接民主主要指代议制民主,它属于现代民主的范畴。在萨托利看来,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根本区别是“直接民主就是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而间接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一种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体系”。
雅典直接民主的实施需要公民具有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大量的闲暇时间,亚里士多德把这样的人称之为政治人,并将从事政治事务看做一种公民荣誉。而现代人与雅典人正相反,现代人是经济人不是政治人,大部分人首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与私人利益相关的生存性工作中。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7-08 12:43:5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