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81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80] 本页[81] 下一页[82]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引蛇出洞 李格尼茨战役结束后,腓特烈很快集结部队做起了防守。虽然他小胜了一场,但是奥地利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损,他决定谨慎从事。 俄国的支援部队眼看着奥地利失败了,很快就沿着早已准备好的退路撤离了。腓特烈只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去监视俄军,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到自己的麾下,再次开始了与道恩的对峙。 此时已经是八月中旬,如果运气好的话,腓特烈可以再次防守到冬季休兵期。对于腓特烈来说,现在能拖一年是一年,拖到最后就是胜利。 而这显然是奥地利一方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无论是特蕾西亚和考尼茨怎样的催促,道恩还是不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 此时的腓特烈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为依托,跟道恩你来我往,即使不开战。如此下去,奥地利这一年又会劳师无功了。 不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俄罗斯一方有动作了。 而且这一动作,确实给奥地利带来了希望。 就在道恩和腓特烈互相纠缠的时候,俄罗斯总司令萨尔季科夫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而暂时代替他指挥正是被免掉的菲墨元帅。菲墨元帅因为之前作战不积极,而且把查出了贪腐问题,被降职处理,此时正在萨尔季科夫手下上班。 显然,他需要证明自己。 菲墨元帅明白俄军此时不能轻易发动全面的攻击,这样对于俄军来说过于危险的。但这不代表俄军不可以做出一点亮点,而最好的亮点莫过于攻占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是的,菲墨元帅想要派出一支部队,绕过普军直接进攻柏林,正如在开战第一年时,奥地利的将军所做的那样。 这样,虽然无法获得什么彻底的成功,但是确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胜利。 而俄军的这一计划,受到了奥地利的热烈欢迎。 由于腓特烈无懈可击的防守,此时的奥地利正束手无策。俄军的计划,则可以帮奥地利解决此时的困境。 如果俄军占领了柏林,那么无论如何腓特烈都是需要去救援的,而一旦腓特烈离开防守阵地,奥军就可以寻找机会。 因此,奥地利派出了莱西率领一支部队去支援俄军。 1760年10月,俄军将领切尔内绍夫率领军队跨过奥德河对普鲁士本土勃兰登堡发起进攻,试图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 俄军的第一次进攻被从萨克森和波美拉尼亚快速回防的普军击退。但是当莱西将军指挥16000奥军与俄军汇合后,柏林于1760年10月9日向俄国人投降。 听闻柏林失陷,腓特烈自然立即挥师回援。 |
而听到腓特烈回援的消息后,俄奥联军搜刮一番后撤退了。俄国人向东撤回营地,莱西军则向南退往萨克森。 道恩率领的奥军主力则趁机向萨克森进军,企图与从柏林撤回的莱西军汇合后对腓特烈发动最后一击。在你追我赶之间,11月2日,5万3千人奥地利和4万8千人的普鲁士在德累斯顿北部的托尔高正面碰上了。 虽然奥地利军力稍微多一点,但仍然没有什么优势,于是道恩还是采取了守势。奥地利军在山脊上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从这个高地可以俯瞰托尔高以西的整个战场。 奥军的阵型呈双线布置,第一线是由步兵构成,在步兵后面是由大量的火炮构筑的炮兵阵地。在左右两翼则有骑兵提供掩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阵型。 腓特烈的兵力共有48,000人,这次战役,腓特烈的计划是:由齐腾率18,000人(11,000步兵和7,000骑兵)在南方正面牵制奥军主力,腓特烈本人率领主力3万人,分3个纵队行军,悄悄从奥军右翼外侧绕到北面,奥军的背后发起攻击。 11月3日,托尔高战役开始。 在托尔高高地的正面,齐滕的部队开始行动,步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向道恩驻守的阵地推进。腓特烈指挥的主力部队则在正面部队的掩护下,穿过树林悄悄的向奥军的侧后迂回。 临近中午的时候,腓特烈的纵队在树林中遭遇了里德将军的克罗地亚轻步兵,发生了交火。身在高地上的道恩听到枪声后,意识到腓特烈已经迂回到了己方阵地的后面。 道恩立即抽调兵力在高地的后方组建了另一条防线。于是,奥地利形成一个空心大方阵。 |
|
而另一边,腓特烈的纵队在行进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原先本该齐头并进的在三个纵队,变成了依次顺序前进,这就导致三个纵队不能按时同时到达进攻位置。 但是,按照一开始的安排,当齐藤发起进攻时,腓特烈也要发起进攻,从而使奥地利首尾不能相顾。 正当腓特烈等待后续部队时,听到南面传来炮声。腓特烈认为齐滕已经发起了进攻。因此,腓特烈不等后续纵队以及大部分炮兵和骑兵赶上了,对奥军发起攻击。 下午2点,腓特烈命令10个营的掷弹兵对奥军阵地发起进攻,这是他率领的普鲁士步兵的精华。当10个营的掷弹兵从树林中走出来,进入到空地的时候,普军遭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奥军炮兵的狂轰滥炸,炮火的猛烈完全超出了腓特烈的预计。 几分钟之内,腓特烈的10个营的掷弹兵就死伤三分之二。 奥军抓住这次机会,用3个团发动了反击,将普军赶回了出发阵地。腓特烈眼见第一次进攻失败,立马又组织了16个营发动第二次攻击,这时后续部队也赶到了战场加入攻击。 普军的第二波攻击部队冲到了高地的边缘,但是奥军的炮火太过猛烈,普军招架不住,再次败下阵来。 这时普鲁士骑兵已经赶到战场,向奥军阵地发起了冲锋,但是很快也击退了。普军对奥军阵地发起的进攻在下午5点钟的时候停了下来。 普鲁士的伤亡令人震惊。而腓特烈本人也被一发步枪子弹击中。但是万幸的是这发子弹并没有打穿他的棉衣。 腓特烈在护卫的保护下撤出了战场,他的军队基本上被彻底击败了。腓特烈撤回到附近的村子里并在那里过夜,附近的庄园里住满了受伤的军官。 在击退腓特烈的数次猛烈攻击后,战场的重点转移到了奥地利阵地正面的齐滕军团。当腓特烈的主力出发之后,齐滕没有急于发起攻击。因为他知道腓特烈的部队进入攻击阵地需要时间。 齐滕的部队在下午2点左右从树林里出来,并开始向奥地利阵地发动炮击,这应该就是腓特烈刚开始时听到的炮声。当齐滕听到腓特烈的主力在奥军的背后发起攻击之后,他加大了进攻力度。然而,由于道恩军的阵地防守严密,齐滕的部队伤亡惨重。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逆转整个战局的事件:道恩元帅在腓特烈发起的第二波进攻中受伤,2个小时后伤情恶化,道恩不得不撤出战场。 而奥地利阵地的另一边,腓特烈离开战场后接手指挥的许森将军此时正在重组部队。当许森将军获悉齐滕对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判断此时奥军已经被严重削弱,如果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受到夹击的奥军阵线就会崩溃。 于是他抓住这个战机,集中尚未参战的两个团以及在前几次攻击中败退下来的部队所有一切能调动的部队发起了最后一击。 当普军同时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奥军阵地发起攻击时,由于道恩离开战场,失去指挥的奥军阵地开始发生动摇,接替道恩指挥的奥唐纳将军指挥奥军撤退了。 奥军从托尔高高地撤向易北河东岸。由于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加上撤退仓促且无组织,很多士兵迷失了方向。 当胜利的消息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对战局不抱任何希望的腓特烈此时正在一个教堂里休息。 但是,这场胜利对腓特烈来说也就只比失败好一点。 普军在这一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奥军猛烈的炮火狂轰滥炸之下,开战没几分钟腓特烈最精锐的10个掷弹兵营就损失殆尽。 普鲁士伤亡16,670人。奥地利有8500人伤亡,还有 7000人被俘。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普鲁士的损失要远比奥地利要大。 因为伤亡惨重,普军甚至无法发动追击,奥军得以从容渡过易北河,撤回德累斯顿。普军在战场修整了3天才开始向南进军,此时奥军已经在德累斯顿周围建立防御阵地。腓特烈只得撤回萨克森和西里西亚的营地过冬。 就这样,奥地利和普鲁士在1760年的“决战”结束了,此战过后,双方都已经筋疲力竭,1760年的东线战事至此暂告一段落。 虽然奥地利寻求决定性一战的想法告吹,但这一年还是有点收获。 劳顿占领了格拉茨,将普鲁士挡在了下西里西亚,并取得了进攻的前哨阵地。 普鲁士的处境则更加艰难,尤其是在托儿高一战,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损兵折将一万多人,这种人数的伤亡对于普鲁士来说,越来越无法承受。 |
补一小段啊,是第十八章的第一段。 |
十八、生死鏖战 (一)和平之机 1759年的战争结束时,在东部战场,奥俄与普鲁士维持着对峙状态,而在西部和海外战场,英国则是大获全胜,而法国则是在各个战场落败。 到1759年底,战争已经打了四个年头。 就战争而言,开战之初的心潮澎湃会随着战争的迁延而衰减。战争到了第四个年头,大部分人对战争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这一点在英国这样的议会国家更为明显。 此时的英国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在这大好的时候,下一步该怎么走,分歧就出现了。 英国虽然占有了大量领土,但是这些战利品还没有转化为金钱,而因为战争而耗费的钱已经很多了。很多人认为,已经到了见好就收的时候。 因此议和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声音。这一股力量的代表人物自然首相纽卡斯尔。 纽卡斯尔一直都是议和派。他从一开始就不想打仗。只不过是落入了考尼茨设置的圈套后不得不发。 纽卡斯尔为什么会一直想着和平呢?一方面是他继承了沃尔波尔的和平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权力。 正如纽卡斯尔一开始不想拉威廉·皮特进入内阁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一样,他在战争时与威廉·皮特联合组阁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但是显然,这种权力是打了大打折扣的。 威廉·皮特是一个强势而有控制欲的人,作为一个战争领导人,这是必备的品质,但是作为一个同事,这种性格自然让人很难接受。 由于威廉·皮特掌控着军事权,纽卡斯尔虽然不至于打酱油,但也只不过成了威廉·皮特的帮手,失去了内阁的控制权。 想抢回来是自然的,而唯一的办法就会恢复和平。因为威廉·皮特是靠着战争上台的,如果战争结束,在议会拥有最多支持者的纽卡斯尔自然可以将威廉·皮特甩掉。 相同的,威廉·皮特不想结束战争,战争是他掌权的方式,战争结束他就很可能失去对政府控制。 此外,作为一个“爱国者”,威廉·皮特想继续战争,占领更多的领土,也是为了在未来不得不议和的时候,英国手中可以有更多的筹码。 只不过,皮特的权力需要纽卡斯尔的支持,没有纽卡斯尔,威廉·皮特根本无法获得议会多数,自然也会事事难办。 因此,他不得不向议和的势力做出妥协。 于是,1759年11月20日,英国联合普鲁士发布了一个议和声明,号召所有的战争参与方一起坐下来谈。 普鲁士之所以会与英国共同发表议和声明,一方面也是腓特烈知道威廉·皮特在议会面临着压力,而腓特烈必须要让威廉·皮特在位才能保证英国全面支持普鲁士。 而另一方面,普鲁士现在的处境确实太差。因此,如果如果能够在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议和,对于普鲁士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在英国发出议和声明不久,威廉·皮特就接到了一封外国的调解书,而这封调解书来自西班牙。 |
(四)英国变局 在奥地利和普鲁士方面一筹莫展的时候,英国开始了收割的季节。去年的时候,英国四战全胜,但是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做完。 第一个就是加拿大地区,虽然获得了亚伯拉罕平原战役的胜利,但是法军还占领着蒙特利尔负隅顽抗。但是一开春,英国就集结齐了三路大军,围困了蒙特利尔。最终,蒙特列尔在9月投降。 由此,法国失去了加拿大的所有领土。 还有就是印度的战争。 1760年初,英军已经围困了法国在印度的大本营——本地治理,但是围城是一件难事,英国也是久攻不下。 不过,英国海军三次击败了法国海军,使得法国在本地治理的守军失去了依靠,最终法军也不得不投降。 这样,英军就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了印度。 英国独占印度就是从1760年开始的。 法国在海外的失败主要在于海军力量相对弱小。英国几次击败法军的海军,使得孤悬海外的法国据点没有了支援。 不过,法国的海军比英国差,毕竟是正常状态。但可气的是,法国的陆军却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法国14万的陆军集结在莱茵河地区,与不伦瑞克指挥的“大英国王军”对峙了一年,双方各有胜负,但是都没有任何进展。不过,对于法国来说,不赢就是输。 法国在海外没有优势只能靠陆军获得战利品,但是显然法国陆军并没有完成任务。 对于布伦瑞克来说,没有输就是赢了。只要他能抵挡的住法军,就能够保住普鲁士的后方,也能为英国牵扯法国的大部分力量。 可以说,正是由布伦瑞克的坚持,才有了英国的海外胜利,也才有了普鲁士硬抗奥地利和俄罗斯。 这一点,普鲁士的腓特烈明白,英国的皮特明白。但不同的是,普鲁士是在战场上快撑不住了,而皮特则是在国内快撑不出了。 因为,到了1760年底,英国的政局突变——乔治二世暴毙。 |
1760 年10月25 日清晨,有多年便秘病史的乔治二世在大便时用力太猛,引起夹层动脉瘤破裂猝死,死在马桶上。 虽然乔治二世已经78岁了,但是他的突然去世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君王的去世总能引起很大的政治变动,在英国也不例外。毕竟这时候的英国国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虚君,而是政局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乔治二世的一生可谓荣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英国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全占了北美和印度,没有任何一位英国君主曾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然而,乔治二世的一生也十分的憋屈,他自认为有军事才能,但因为自己的国王身份而不能常常以身犯险。这道还在其次,更让他难受的是,他根本无法掌控政局。 在他继位之后,几次想任命自己的人组阁,但都失败了。到了最后,他不得不任命威廉·皮特这个他恨透了的人进入内阁。 他的一生活在无限荣光中,但在很多人看来,他却是一个失败的国王。尤其是在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孙子乔治三世眼中。 乔治二世的儿子去世的早,而且那时乔治三世也很小,不过乔治二世被辉格党权臣压制一辈子的经历,还是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记载了心里。 那就是他的儿媳妇——萨克森-哥达的奥古斯塔公主。 奥古斯塔公主的丈夫,也就是乔治二世的大儿子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王子在1751年去世。这两口子在此之前一直不被乔治二世待见,所以也一直拉拢皮特等人反对乔治二世。 但是,不要据此就认为他们真的认可皮特,在他们眼中皮特只是他们反对乔治二世的工具。实质上,他们并不喜欢皮特,因为他的行为是对国王权威的践踏! 在威尔士亲王去世后,奥古斯塔公主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儿子乔治身上了。小乔治在父亲死后成为了继承人,成为了新的威尔士亲王。 而奥古斯塔公主对儿子的教育主要就是让他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国王!为此,她为自己的儿子找了一个老师——约翰·斯图尔特,也就是布特勋爵。 布特勋爵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贵族。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托利党,而传统的托利党则是倾向于加强王权的。他给小乔治灌输的思想是:国王不能被他的大臣们摆布。 自从布特成为了继承人的老师之后,他也就很快成了英国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此前的几次组阁危机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促成皮特-纽卡斯尔的联合内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喜欢着两个人,而是为了反对国王乔治二世。这在乔治三世登基之后,很快就表现出来了。 乔治二世去世之后,自然是一些旧王葬礼和新王登基的细节问题。这些我们都不必细表,反正我也不知道。 在政治上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布特勋爵入阁的问题。 |
首页 上一页[80] 本页[81] 下一页[82]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