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闲话《大明王朝1566》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闲话《大明王朝1566》[第13页] |
作者:linyuan_f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一百六十九)相煎何急(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言论自由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嘴长在自己身上,只要不是哑巴想说啥就说啥,自己姑妄言之,别人姑妄听之,就这么回事。不过这世上做任何事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言论自由也不例外,比如周云逸想说啥就说啥,然后屁股就开了花;比如海老爷不但想说啥就说啥,还把心里话写成了《治安疏》,结果就在班房里一直蹲到道长咽气;比如楼主在知乎经常热心地回答各种问题,也是想说啥就说啥,口无遮拦、百无禁忌,结果有事没事就因为违反社区规定,不是被删答案,就是关小黑屋里禁言7天;再比如何茂才脑子一抽风,想说啥就说啥,满嘴跑火车,说完才发现把赵贞吉给得罪了,赵巡抚打算要整死他,得赶紧想办法找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赵贞吉已经急眼了,何茂才只能自己找台阶下了,“赵大人,同在大明为官,相煎何急!” 何大人这就叫软话硬说,明明心里怕的不行,恨不得立刻抱住赵巡抚的大腿开始跪舔一番,可话到嘴边却拉不下面子,非要拽一拽文。“同在大明为官”那是以前,到哪山唱哪山歌,何大人你现在就是个犯罪嫌疑人,请务必认清自己的身份、端正自己的态度,别动不动就跟赵巡抚攀交情,别说你这样的了,哪怕是20年的知交、自己的顶头上司,赵巡抚该坑也一样坑;至于“相煎何急”就更扯了,曹植、曹丕俩人一个爹,兄弟之间说几句客套话,套套瓷也就算了,何大人你和赵巡抚非亲非故的,算哪门子“相煎”呢,别说兄弟了,何大人你现在就是给赵巡抚当孙子,人家也不会认你。 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尤其是装哔的时候,姿态摆的太高,很容易架在上面下不来台,就如此刻的何茂才一样,能把求饶服软的话说的这么硬气,甚至还夹杂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何大人绝对算是个人才了。赵贞吉对何茂才的不满终于达到了顶点,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直接硬话硬说,“什么叫相煎,你不贪墨,你不作恶,谁能煎你!我再问你一句,你贪墨的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你的后衙只有那些银子?招了,我和几位钦差自然会斟酌定罪;不招,我们现在已经移文你的老家,派地方官去查抄了。藏在哪里,我们自能查出来。”赵巡抚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摆明了就是要“煎一煎”何茂才。莽撞人毕竟是莽撞人,连个典故都用不好,何茂才如今的身份跟赵贞吉提“相煎何急”,那就跟相声里的伦理哏一样,纯属占别人便宜,也难怪赵巡抚生气,如果改用“含饴弄孙”的话,兴许效果会好很多。 赵贞吉这番话得拆开来理解,有些话属于明知故问,比如“你贪墨的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你的后衙只有那些银子?”,钱还能去哪里,要么买房置地给投资了,要么吃喝玩乐给消费了,实在不行装箱子里寻个风水宝地给埋了也成,这人脑子里得装多少有机肥,才能把赃款全堆在自己衙门的办公室里,等着人来查抄阿;有些话完全就是废话,比如“招了,我和几位钦差自然会斟酌定罪”,无论招与不招,斟酌肯定是要斟酌的,不过卵用没有,这罪怎么定最后一准还得请示道长,轮不到赵贞吉去操心;有些话还要再琢磨琢磨,比如“不招,我们现在已经移文你的老家,派地方官去查抄了”,何大人你看,无论你招还是不招,先把家给你抄了,有一分算一分,全算沈老板的茶叶,多不退少必补,根本就不存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问题;有些话纯属吹牛哔,比如“藏在哪里,我们自能查出来”,钱就藏在严嵩、严世蕃、吕芳、杨金水那里,赵巡抚你确定能查的出来吗,即使真查出来,你有能耐去追赃吗? 这天算是成功的让赵贞吉给彻底聊死了,何大人家都被一锅端了还聊个锤子阿,何茂才无可奈何地点点头,又用眼睛瞟了瞟坐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杨金水,一本正经的开始扯犊子了,“我说的都是实话,我拿沈一石的钱,一共不超过三次。三年了已经花去了两万多两,我现在的钱只剩几千两。”原著里何大人说的是拿了三万两,前面也算过,三年何大人从沈老板那里满打满算拿了15万两,何大人嘴里的实话,也就20%的可信度,剩下的全特么是水分。 |
(一百七十)相煎何急(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何茂才口中所谓的实话,顶天也就20%的可信度,剩下的全是水分,何大人说自己三年拿了三次钱一共三万两,合着一年一万两呗,按这个数据测算,郑泌昌、何茂才两个人得连续贪上50年,才能凑够100万两的涉案金额,何大人你这天聊的端的是有点扎心了。这话越说越不着调了,一旁陪审的朱七忍不住接过了话茬,掰着手指头帮何大人算账,“你拿我们当小孩子哄啊,二十年,你们浙江官府共贪墨了沈一石一百万匹丝绸,折合市价就是一千万两白银。就算你贪了三年,怎么也该在一百五十万两以上吧,除去郑泌昌的一半,也该在七十五万两左右,再除去你下属官员的贪墨,你至少贪了五十万两。”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堂堂庭审变成地摊儿砍价了,何大人说3万两,朱七说50万两,两个人的报价围绕15万两的公允价值,上下剧烈波动。 何茂才和朱七彼此都拿对方当大头,报价不是高的离谱,就是低的扯淡,和这二位一比那几个徽商都算诚信经营了。分茶叶3年分走150万两,这账算得没毛病,可这150万两要让郑、何二位大人全背了确实冤枉,平常分茶叶郑、何也就占20%,出了事儿两人要担80%的责任,剩下的20%留个底下人,权利义务完全不对等,这二八定律简直就是吃人不吐骨头。莽撞人对激将法基本没啥免疫力,朱七随便一撩拨,何茂才就急眼了,何大人一急眼脑子就容易抽风,脑子一抽风就容易往外说实话。只见何茂才虎目圆睁,虎躯一颤,再次大喝一声“冤枉!我三年里一共拿沈一石十几万两银子,而且多数都用在衙门的开支上了!你们不信,打死我也是这个数。”三年拿了十几万两,何大人总算说了句实话,至于是不是都用在了衙门的开支上,这并不重要,何大人哪怕说把这钱都捐给希望工程了也无所谓,只要何大人承认拿了钱,一切都好商量。 根据圣旨的精神指示,朱七帮赵贞吉定了个KPI指标,郑泌昌、何茂才的涉案金额150万两保底,上不封顶多多益善。涉案金额差不多有眉目了,剩下来怎么追赃,那就是赵贞吉该操心的事儿了。里子永远比面子重要,道长现在要的是钱,至于案子怎么审无非是走个形式。道长现在有一笔1000万两的外债还飘在外面,严嵩那边是大头,浙江这边是小头,赵贞吉这次来浙江就是替道长搞催收的,20年过去了,利息另算,本金差不多也该还了吧。 何茂才一番话说完,整个大堂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各人心中都有一本账要算。赵贞吉此刻关心的是还能从郑泌昌、何茂才以及下面的小鱼小虾身上榨出多少油水来,赃款要是凑不够150万两,剩下的差额自己该从哪里去找补。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听何茂才这口风,郑、何二位加一块能不能再凑出50万两都难说,抄家抄不出钱来,年底前完不成KPI,怎么跟道长那边交差,到时候赵贞吉跟高翰文估计也没啥区别,死肯定是不至于,但政治前途怕是要悬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算不上问题,何况此时杨公公手里还攥着徽商给的银票呢,杨金水此刻关心的是怎么能让郑泌昌、何茂才俩人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得把这俩货的嘴给封严实了,省得他们把自己给供出来。郑、和二位又没认杨金水当干爹,更不可能有沈一石、李玄那种舍己救人的觉悟,杨公公要想自己过关,最后还得在灭口上找点灵感,脏活累活一准儿免不了。 最后再来聊聊二十年的老刑名何茂才的问题。首先要区分一个概念,现金和资产那是两码事,比如沈老板家里现金也就剩一万两,可资产估值至少也值1000万两。道长让赵贞吉去追赃,要的是现金不是固定资产,前方打仗亟需军费,后方盖别墅还欠着工程款,给道长整一堆房产证、作坊、商铺什么的,砸在手里也没用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大人又不是只从沈老板一家拿茶叶,破船还有三斤钉呢,论资产50万两肯定打不住,可要说现金,能不能凑出10万两都不一定。道长那会也没啥理财产品,手里有点闲钱基本就是买房子置地了,就算何大人有点闲钱,前阵子赶上沈一石抄家,为了给胡宗宪凑个把月的军费,估计也给散的差不多,弄不好何大人这会手里还就真的只剩几千两现金了,这就叫屋漏偏逢连夜雨,人要倒了霉,喝凉水都塞牙。 |
(一百七十一)相煎何急(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二十年的老刑名当前面临的难题有两个,其一是脑袋里的水太多,其二是口袋里的钱太少,这两者一叠加,不仅是神仙难救还坑了队友。大堂上片刻的宁静,让何茂才那早已混沌不堪的大脑如回光返照一般涌现出了一丝灵感,既然自己线上solo不是对手,那就果断召唤队友,请求支援。何茂才微微一转身,冲着杨金水挤眉弄眼、深情款款地说了句,“杨公公,你老可要替我辩冤”。愚者暗于成事,智者明于未萌,同样一件事换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可是天壤之别。比如郑、何二位过堂,同样是求杨公公帮忙运作,郑泌昌修的是闭口禅,何茂才练的是狮吼功,郑大人从始至终保持沉默,何大人没说两句就全招认了,讲道理何大人你都选择坦白从宽了,这冤还有什么可辩的呢。 前面赵贞吉已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招了,我和几位钦差自然会斟酌定罪”,何大人既然已经招了,剩下的事赵巡抚他们自然会斟酌处理,至于涉案金额是50万两还是15万两,这些技术问题.就不需要何大人你来操心了。何大人既然开了口,郑大人说与不说都无所谓了,反正这口锅郑、何二位是背定了,还剩下150万两的KPI,时间紧任务重,追赃才是正经事。到此为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按照道长的剧本进行,郑泌昌、何茂才负责背着严党的锅去送死,杨金水负责砸了严党的锅去弄钱,胡宗宪一条腿已经踩到了坑里,此刻浙江的形式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何茂才自己承认从沈一石那里贪了十几万两,案情基本有了眉目,杨金水手里还攥着徽商的大把银票,给胡宗宪挖的坑也弄的七七八八了,等杨公公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就可以愉快地去找道长交任务了。一起分过茶叶、一起称兄道弟、一起毁堤淹田,一起翻看账本,浙江的黄金铁三角终于到了形同陌路、分道扬镳的时候,只要能让郑泌昌、何茂才永远、彻底的闭嘴,浙江所发生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而杨金水将带着这些秘密回到北京,在司礼监过渡几年,静静地等待吕芳退休,成为新一任的秉笔太监。 郑、何二位是钦犯,要让他们彻底地闭嘴,杨公公还需要些许时间,好好地去筹划、安排一番,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此刻的杨金水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仿佛看见了一条从杭州通向北京的星光大道,而干爹吕芳正站在司礼监的门口,朝自己招手。杨金水丝毫不在意赵贞吉那意味深长的目光,一扭头郑重其事地对赵贞吉说,“赵大人,这个案子也不是一堂两堂可以审定的。等到那两个陪审官来,可以先交给他们预审。”在杨金水心中,浙江的案子让赵贞吉审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何茂才的口供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弄个笔误把15万两写成50万两,用点手段逼老刑名签字画押就完事了;等把郑、何的家抄干净,甭管抄出多少东西,一律视为犯罪证据,到时候口供、罪证一应俱全,让那两个陪审官走个过场、准备点汇报材料,再让赵贞吉签个字就可以结案上报了。 一面是郑泌昌、何茂才的话里有话,一面是赵贞吉耐人寻味的目光,既然案情有了眉目,自然没必要让赵贞吉与何茂才继续纠缠下去,见好就收才是上策,杨公公果断建议赵巡抚是时候收摊打烊了。赵贞吉接任浙江巡抚才两天,这已经是杨金水第二次手把手教他该如何做事了,头天晚上赵巡抚已经委婉地暗示杨公公了,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商量着办”,意思是杨公公你有啥想法,私底下咱俩先沟通沟通,能办的我尽力去办就是了。讲道理赵贞吉的姿态已经算是低到云端里了,可杨金水偏偏不买账,专挑人多的时候,当众拆赵巡抚的台,何茂才说让杨金水替他辨冤,杨金水就直接让赵贞吉收摊打烊了,这分明是把赵巡抚当自己干儿子使唤了。赵贞吉一脸严肃,不软不硬地顶了一句,“上谕命我们立刻追缴赃款,以解前方抗倭军需。”追缴赃款才是正事,何茂才虽然承认分过茶叶,可眼下这赃款还没着落,丢了面子的赵巡抚心里是又气又急,索性拿着“上谕”做由头去压杨公公,这是打算一查到底了。 |
(一百七十二)两害相权取其轻(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赵贞吉手里攥着道长的圣旨,杨金水怀里揣着吕公公的信函,俩人各有各的法宝,若问这二者有何区别,做一个形象点的比喻,圣旨约等于道长微信朋友圈发的状态,信函类似于道长和杨金水的私人聊天记录。朋友圈发的东西,不少是用来装哔的,莫名其妙的文字再配上p的没有人样的照片,台面上的东西越是光鲜亮丽、不食人间烟火,别人点赞的时候就越是想竖中指;聊天记录最大的好处就是接地气,各种段子满天飞,开车动图排着队,啥三俗的话都能往出撂,满屏都是真性情。要想了解一个人看朋友圈基本没意义,弄不好还得被带沟里给PUA了,所以说网恋有风险,千万别奔现,说不准就能亮瞎了自己的眼。署了名的不一定是真圣旨,真圣旨也不一定非要署道长的名,所以说圣旨里的话赵贞吉得琢磨但不一定要照办,信里的话杨金水得照办但最好不要瞎琢磨。 赵贞吉此时把圣旨抬出来,杨金水还真没太当回事,毕竟圣旨是死的人是活的,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赵巡抚也不必过于教条。圣旨只说要追赃,可没说这赃必须从郑、何身上追,何况这二位现在怕是兜比脸还干净了。杨金水面不改色、一本正经地冲着赵贞吉强调了一句,“赵大人说的不错,为前方筹募军饷,才是真正的军国大事。”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如今浙江这个烂摊子,拆了东墙补西墙也是于事无补,追赃的KPI是150万两保底,年底前还得上缴50万匹丝绸,沿海又在和倭寇决战,赵巡抚就是想刮地皮再苦一苦百姓,还得防着被倭寇劫了道,这就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杨金水语带双关的点出筹募军饷的事,特地强调这“才是真正的军国大事”,杨公公的意思是军费这事,单靠追赃一时半会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要想弄钱还是得从变卖沈一石家产上面找点灵感,赵巡抚你也甭跟何茂才较劲儿了,不如咱俩聊点正经的军国大事呗。赵贞吉真正的痛点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帮道长搞钱,一件是帮胡宗宪捞人,偏偏现在人和钱都在杨金水手里攥着,杨公公这关是迟早都要面对的,话既然说到这里了,择日不如撞日,那就跟杨公公好好聊聊吧。赵贞吉沉吟片刻,直接吩咐了一句,“将何茂才押监”,随后上来两个保安二话不说直接就把何大人给架出去了。 杨公公跟赵巡抚确认过眼神,彼此都是有故事的人,退堂之后,杨公公把赵巡抚请到了织造局,打算换个环境,好好聊聊彼此的军国大事。织造局衙门里,赵贞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着杨金水,片刻之后杨金水手里拿着几张银票,闲庭信步一般走来,“这些是十万两的银票,这都是在杭州的银铺就可以即换即兑的现通票”,杨金水把银票放在赵贞吉手边,一边招呼底下人上茶一边接着说,“胡部堂督率的兵马是五千人,江西、福建、安徽的援军是两万人,这二万五千人,五十万两的银子可以做一个月的军需。”,说罢杨公公便坐在了赵巡抚的对面。 沈一石的家产最后让杨公公卖了500万两银子,具体徽商付了多少订金不得而知,反正交到赵贞吉手里的不多不少就是50万两,还美其名曰说是刚好够一个月的军费,至于还有没有多余的钱,这多余的钱又去了哪里,这些全都是不能说的秘密。当初在精舍道长拍着胸脯跟胡宗宪说,“需要多少军用就向朕要,朕就是砸锅卖铁都会给你”,结果到了杨公公这里一拍脑袋,就定了个每月50万两的预算出来,这钱到底够不够花也没问问胡宗宪的意见,反正就这么定了,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打仗又不是做应用题,胡宗宪怎么就能可丁可卯的每个月都刚好花个50万两呢,万一这个月胡总督心情不好,冲着倭寇一哆嗦就多打了几炮,半个月就把50万两花完了,这剩下半个月可怎么办,不是说好要砸锅卖铁的吗。甭管是多大的领导,哪怕是道长这样的,也总有个吹牛哔画大饼的时候,有些场面话,比如升职加薪、年底发奖金、给你股票期权、大家共同创业一类的,听听也就算了,没必要太当真。 |
(一百七十三)两害相权取其轻(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赵贞吉看也没看摆在手边的银票,而是盯着杨金水一本正经地问了一句,“杨公公,这银子是哪里来的?”赵巡抚你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故问了,银子哪里来的头天晚上杨公公不是都告诉你了,你要是不知道银子怎么来的,你能大清早就跑去给胡宗宪通风报信吗。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头天晚上当着杨公公的面,这事儿赵巡抚可是默许了的,如今赵巡抚突然问起这银子的来路,就是在委婉的暗示杨公公,不好意思徽商这事儿我可能要变卦了。杨金水不以为意点了一句,“我不说赵大人也应该明白,就是转卖沈一石家产的定金。”赵贞吉怕是刚来杭州不久,还没有充分领会到情报头子杨金水的厉害,赵巡抚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总督府去通风报信,在杨公公眼皮子底下搞这种两面三刀的把戏,确实是有点作妖了。 在杨金水云淡风轻地注视下,赵贞吉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只见赵巡抚拿起银票,缓缓踱了几步,随手就把银票丢在了杨公公手边,说了句“杨公公,没有新的上谕或是内阁的急递,我不能这样做。”早上赵贞吉就跟胡宗宪承诺过,“除非有明发上谕或者内阁的廷寄,否则我会上疏,我会去争。”,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究竟是得罪胡宗宪,还是得罪杨金水,赵贞吉是仔细权衡过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县官不如现管,迫于胡总督的淫威,赵巡抚只能硬着头皮和杨公公争一争了。 赵贞吉有两个诉求,一个是弄钱,一个是捞人,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只要把沈一石的家产转卖给别人即可,到时候钱也有了,徽商也捞了,妥妥的两难自解,这才是赵巡抚的根本诉求。前面分析过,私自变卖沈一石家产这个操作并不合规,谁去做都要担风险,这事将来万一上了秤,谁也担待不起。可如今浙江这个烂摊子,赵巡抚也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不搞点计划外收入,今年的年关都过不去,哪还顾得上以后呢。还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路,赵贞吉只能先解了燃眉之急,才顾得上回头去给自己擦屁股,这就叫走投无路、逼上梁山。 沈一石的家产卖肯定是要卖的,但谁去卖、怎么卖、卖给谁,赵贞吉自然是想要帮杨金水把着点的,于是乎赵巡抚很自然地使了一手“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打算跟杨公公好好掰扯掰扯。上赶着的不是买卖,要想把杨公公请回到谈判桌前聊聊天,赵巡抚得给自己手里多弄点筹码,必要的姿态还是要摆一摆的。张口闭口全是规章制度,摆出一副公事公办面孔,横挑鼻子竖挑眼,赵巡抚就是要告诉杨公公,想卖沈一石的家产,我不点头这事儿你就办不成,要想把事办成,咱们两个还得商量着来。沈一石的家产,有困难要卖,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卖,能够人为地创造困难,才有被赎买的价值,比如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故意来找茬的,为的就是谈谈条件,好分一杯羹,这就叫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徽商的事儿头天晚上还答应得好好的,早上去了趟总督府,浓眉大眼的赵巡抚这就反水了,杨金水不以为然地看着赵贞吉的表演,然后开始摆事实讲道理,“那赵大人一定有办法为前方筹募军饷,也一定有办法把朝廷卖给西洋的那五十万匹丝绸织出来了。”杨公公这话算是问到了点子上了,赵巡抚但凡有办法弄到钱,他至于退了堂就巴巴地跑来织造局,跟杨公公你这儿扯闲篇吗,赵巡抚想干啥杨公公心里门清,就等着赵巡抚掀底牌了。赵贞吉转过头扫了一眼杨金水,然后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诌,“追缴赃款就是为了筹集军饷,至于卖给西洋的五十万匹丝绸,朝廷是不是另有动议,我们也只有候旨。”靠追缴赃款要是能筹到足够的军费,赵巡抚你就该待在巡抚衙门接着审犯人,没事跑织造局来干嘛;“朝廷是不是另有动议,我们也只有候旨”,这不就是鬼扯吗,朝廷上下都在等着浙江的米下锅,还能有啥动议,赵巡抚你又是候的哪门子旨。当着道长的面,吕公公都郑重承诺了,“今年死也要死出50万匹丝绸卖给西洋...要是误了胡宗宪在浙闵和倭寇的战事,司礼监和内阁共同领罪。”,年底拿出不50万匹丝绸,司礼监和内阁都共同领罪了,赵巡抚你觉得自己又会是个啥下场。 |
(一百七十四)两害相权取其轻(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在浙江地面上,论一本正经鬼扯的能力,杨金水如果自称第二的话,肯定是没有人敢称第一的,赵贞吉的一番狡辩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关老爷面前耍大刀,赵巡抚话音刚落,杨公公就直接开怼了,“不要候了,旨意早就有了。东南抗倭,北边抗鞑靼,全国今年还有这么多地方遭灾,朝廷就指望江南了。这五十万匹丝绸今年必须卖到西洋,胡部堂肃清东南海面,也就是为了这些丝绸能够运出海去。赵大人您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圣旨里面写的不一定是旨意,而道长的旨意就在杨金水的袖口里揣着,所以此刻杨公公说话愈发地有恃无恐。去年大明财政预算超支了1400万两,国库亏空了800万两,这已经是触及道长的底线了,今年又是个多事之秋,处处都要用钱,朝廷拆了东墙补西墙也填不上窟窿,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恶性通货膨胀,维持物价长期稳定,却没办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道长要想滥发货币搞量化宽松,还得加派人手去深山老林里挖矿;发行国债就更不可能了,堂堂天朝上国富有四海,怎么可能低头跟商人去借钱,上次浙江官府没钱赈灾找沈一石借了几船粮食,道长的老脸都快黑成碳了。今年朝廷上下就指望这计划外的50万匹丝绸周转救急了,吕公公说“死也要死出50万匹丝绸”绝不是空穴来风,这句话就是道长的态度,年底道长见不到钱,一准就得有人见血,内阁、司礼监谁也跑不了。杨金水阴阳怪气地问了一句,“赵大人您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杨公公这话在知识分子耳朵里就约等于骂街了。 赵贞吉不为所动地问了一句,“杨公公可否给我出示宫里的旨意?”,杨公公讲的是道理,赵巡抚认的是死理,拿不出来正式文件,就算说出大天来也不好使。赵贞吉要捞人,杨金水要坑人,要么是东风压倒西风,要么是西风压倒东风,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谈肯定是没的谈了,最后还得走《西游记》的套路,大家把法宝掏出来比划比划,谁的法宝硬听谁的。赵贞吉的态度异常强硬,杨金水毫不在意地站起身,胸有成竹的说了句,“旨意我现在没有,可吕公公的信函我这儿有,赵大人愿意看看吗?”说罢自顾自地从袖口里掏出一个信封,轻轻放在赵贞吉的面前。 空口无凭才要立字为据,吕公公的信就是杨金水的法宝,没有这个法宝赵贞吉尚且能跟杨金水斗一斗,只要赵贞吉不配合,沈老板的家产便卖不出去,如此一来主动权还是握在赵巡抚手里,杨公公那边实在谈不拢,就这么干耗着也无所谓,反正买卖也没成交,无非就是徽商的订金打了水漂,权当破财免灾了,到时候对胡宗宪也算有交代了。可吕公公的信见了光,局面就很被动了,赵巡抚自己口口声声要看旨意,如今旨意摆在面前了,赵巡抚你看还是不看。摆在赵贞吉面前的信,和送到严嵩书房里的账本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东西送上门,你看了,以后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否则就是抗旨,这种人得往死里整;东西送上门,你不看,这叫不识抬举,敢藐视道长的人必须狠狠制裁。严嵩仗着自己和道长20年的交情还有身后庞大的严党,东西送上门看也不看,这就叫艺高人胆大,结果第二天徐阶就去内阁主持工作了,这就叫睚眦必报。 赵贞吉不是周云逸,赵巡抚的头再铁也没有周云逸的屁股铁,何况铁屁股一样让木板子给揍开了花,所以说该怂的时候要怂,该苟的时候要苟,这叫识时务。赵贞吉皱着眉头沉吟了片刻,把信纸抽出来仔细地浏览,杨金水坐在一旁漫不经心地喝着茶水,顺便又说了几句风凉话,给赵贞吉补了一刀,“大明朝是皇上的大明朝,不是吕公公的大明朝。要是皇上没有旨意的话,老祖宗不会叫我们那么做。现在吕公公的信函,赵大人您都看到了,您要是还有异议的话,我这就给老祖宗回函,大不了再让老祖宗请皇上躬亲,再让皇上亲自给赵大人下一道旨意就是了。”法宝就是法宝,这玩意一拿出来比什么道理都好使,赵巡抚刚才不是还嚷嚷着要看旨意的吗,这就叫求锤得锤。 |
(一百七十四)两害相权取其轻(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集 国库连年亏空,地方财政也濒临破产,胡总督那边还带着两万五千个员工组团烧钱,要想破局,变卖沈一石家产才是唯一的正解,这就叫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沈老板的家产肯定是要卖的,但谁去卖、卖给谁、怎么卖、卖的钱入不入户部的账,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答应胡宗宪捞人是一码事,水过地皮湿是另一码事,理学之臣本就不是善男信女,50万匹丝绸这么大笔买卖,杨公公一个人就全给操办了,也不弄个招投标啥的。不出事,好处杨公公一个人拿;出了事,赵巡抚跟着一起背锅,杨公公不仅吃独食还拉别人背锅,这种事干多了一准得断子绝孙。赵贞吉为什么一大早就跑去给胡宗宪通风报信,20年的兄弟情义是一码事,给杨公公上眼药是另一码事。赵贞吉本指望挑拨胡宗宪出手收拾杨金水,能把变卖家产这事搅合黄了最好,到时候自己再给老恩师徐阶打个签报,重新组织个招拍挂就完事了。没想到胡宗宪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敲诈勒索不讲武德,最后愣是把皮球踢回来,逼着赵贞吉跟杨金水刚正面,自己躲到军营里去了,赵巡抚偷鸡不成蚀把米,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其实赵贞吉手里也是有法宝的,沈一石的家产赵贞吉不同意卖,这三方合同就签不成,有本事杨公公你就绕过赵贞吉自己把事全办了,反正赵贞吉不盖章,将来出了事,最多背一个失察的罪名罢了。赵贞吉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以没有旨意做借口,想借此把杨金水逼回到谈判桌上,跟自己谈条件,没料到杨金水早有准备,直接从袖口里把吕公公的信掏出来,反将了赵巡抚一军。不借助外力,赵贞吉也许能略胜杨金水一筹,等杨公公掏出了法宝,赵巡抚毫无疑问地被单方面碾压了。寥寥几页信纸,赵贞吉看的是眉头紧锁,背脊发凉,杨金水这边话音未落,便忙不迭地表态,“既然宫里有旨意,我当然照办。可把沈一石的家产转卖给胡部堂的亲谊,摆明了是郑泌昌、何茂才的用心。杨公公,前方抗倭的大事都在胡部堂的肩上,我们决不能把这件事情牵扯到胡部堂,我们可以把家产转卖给别的丝绸商。” 吕公公的信是写给杨金水的,变卖沈一石家产的事自然是交给杨金水牵头负责,这层关系挑明了,赵贞吉相当被动,无奈之下赵巡抚唯有掀底牌了。“可把沈一石的家产转卖给胡部堂的亲谊,摆明了是郑泌昌、何茂才的用心”,这就叫欲盖弥彰,郑、何二位自己都火烧屁股了,不想办法自救,还一门心思去挖坑害胡宗宪,这俩货心得有多大,放着身边这么多靠谱的浙商不用,非去安徽请几个脑残的徽商过来,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吗。从始至终上蹿下跳地坚持必须让徽商接盘的也就杨金水一个人而已,这还能是谁的用心。赵贞吉说,“我们决不能把这件事情牵扯到胡部堂”,这就叫对牛弹琴,毕竟“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杨公公做了这么多铺垫工作,为的不就是牵扯胡部堂吗。赵巡抚,吕公公的信你看都看了,然后就给杨公公扯这个,合适吗?前面演了半天戏,“我们可以把家产转卖给别的丝绸商”,这句话这才是赵贞吉的真正底牌和唯一诉求,讲道理要能卖给别人杨公公早就卖了,还用得着赵巡抚你来提醒吗,在浙江谁会没事闲的拿胡宗宪开涮阿。 问诸位一个问题,同样是读了吕公公的信,为什么赵贞吉说,“我们可以把家产转卖给别的丝绸商”,而杨金水却坚持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部堂的亲谊”。首先,杨金水不是冯保,遇事杨公公总是第一时间写信请示,而不会自己胡乱揣测道长的意图,然后直接采取行动,这点很重要。杨金水连抓捕杭州知府高翰文,都要事先写信请示吕公公,又怎么可能自作主张地去陷害浙直总督胡宗宪呢。其次,杨金水给了赵贞吉50万两银票,这是徽商给的全部订金吗;沈一石的账本装了四大箱子,道长看的版本,胡宗宪看的版本,抬到严嵩书房的版本,还有最后拿给严世蕃、高拱、张居正看的版本,这些账册都是同一个版本吗;吕公公到底写了几封信,每封信里到底装了几页纸,只有道长、吕芳和杨金水知道,赵贞吉看到的仅仅是杨金水希望他看到的,就这几页纸已经算是泄露天机了。 |
诸位天涯的朋友们,有知乎账号的麻烦帮个忙在我文章下留个言,楼主因为热心回答网友问题又被禁言7天了,这次问题是“你觉得世界上长得最欠打的动物叫什么”,楼主答案只有一个字,“人”, 然后就被禁言7天了。 楼主觉得自己是被知乎针对了,这特么一个字就禁言7天,知乎文字狱赶上乾隆爷了,希望好心的朋友们帮我去知乎文章下面招呼一声,感谢了, 楼主在知乎被关小黑屋也算是惯犯了!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