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闲话《大明王朝1566》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闲话《大明王朝1566》[第21页] |
作者:linyuan_f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二百二十三)下克上!(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何谓“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这笔账再帮诸位捋一遍,一切还要从改稻为桑说起。如果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成功,以沈一石为首的丝绸大户们8石、10石一亩收了老百姓的稻田,然后再把田租给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去种桑,收获了生丝大户和佃户五五分租,老百姓最后到手的仅仅是桑田税后收入的一半而已.假设稻田年产值是100,则桑田年产值是150,一半的收入是75,改稻为桑后不仅老百姓失去了手里的生产资料,年收入也比种稻田时少了25%,这便是郑泌昌大人搞的那一套。丝绸大户廉价兼并田地的那一套被海老爷给搅合黄了,沈一石的一百船粮食也被海老爷当作无息助农贷款给发了,老百姓借了粮食自己就把稻田给改桑田了,按海老爷这搞法,理论上老百姓不仅保住了手里的生产资料,年收入也会从100增加到150,这改稻为桑也就真成了扶贫助农的利民政策了。 好在清流的理学之臣,手捧圣旨脚踏七彩祥云及时赶到浙江,廉价兼并土地那一套自然不会再搞了,但赵巡抚有他自己的办法,“蚕吃人”也许会迟到,但绝对不可能缺席。赵贞吉的那一套堪称简单粗暴,直接管控生丝价格,按照半价从老百姓手里强行收购,价值150的货,扔下75就给强制征收走了,这特么的才叫暴力美学呢。严党推改稻为桑,老百姓的年收入从100减到75,换了清流的人来,老百姓年收入还是75,唯一的区别就差在8石谷子一亩的购地款上了,所以说严党、清流根本就是一丘之貉,谁主政老百姓都好不了。 这才是海老爷决定对赵贞吉发动下克上的真正原因,为民请命绝不是一句空话,海老爷当初在淳安背着通倭的嫌疑,差一点就变了焖炉烤鸭,拼死拼活好不容易熬走了郑泌昌,结果来了个赵贞吉,换汤不换药,还要再苦一苦百姓,这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海老爷也是讲道理的,赵贞吉那边也给够了时间,毕竟军情紧急,主审官忙着给前线筹措军需供应,审案的事耽搁了七八天也是情有可原,反正郑、何二位关在牢里也跑不了。可如今这押送粮草的王书办都回来几天了,赵巡抚依旧不提审案的事,好不容易把海老爷、王用汲叫到巡抚衙门说是谈工作,结果人家穿着休闲服没说两句话就跑了,还说具体何时审案要海老爷等他通知,海老爷的肺当时就要气炸了,等个特么锤子的通知阿! 海老爷既然已经摊牌了,索性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有话直说了,“朝廷让我们奉旨抄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郑泌昌、何茂才却将他的家产卖给了徽商,赵中丞明明奉有圣旨为何不争?不但不争,他还在约书上签字盖印?原因只有两条:一、他是另外奉有密旨;二、他是在揣摩圣意、逢迎皇上!”再一次重申,抄沈一石家的指示,是以内阁庭寄的形式传达的,收件人是郑泌昌,经办人是高翰文,道长的圣旨里可没提抄家充归国库这事儿,海老爷咱就算自己是个清官,可说话也得凭良心不是,怎么才来浙江没几天,你也开始满嘴跑火车了。这里得替赵贞吉说句公道话,人家赵巡抚的的确确是争了,只不过吕公公的信实在是法力无边,赵巡抚确实也争不过,这才签字盖印的。两条原因海老爷总结的八九不离十,一来确实是有密旨,只不过密旨是在杨公公手里;二来赵贞吉也确实是打算逢迎道长,这也不是啥秘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海老爷说到此处停了片刻,看了一眼面色铁青的王用汲,接着说,“我料定皇上没有给他密旨,如果有,那一晚他就不会让我去提审郑泌昌、何茂才。他让我去提审,其用意就是揣摩宫里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海老爷不愧是逻辑流玩家,一番话说得是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三言五语就把赵贞吉给诛了心,弄得刚才还在反复强调赵贞吉也是“书生”的王用汲满脸的不自在。赵贞吉的确不是个东西,可话说回来,冤有头债有主,海老爷要不是你去揭毁堤淹田的盖子,杨金水会疯吗,赵贞吉会把你审的供词送到北京吗,吕公公会私下去找严嵩、徐阶喝酒吗,道长会亲自出手吗,海老爷你也不至于找王用汲托妻献子了吧。 |
(二百二十四)下克上!(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针对赵贞吉近期的种种行径,海老爷直言不讳地做了诛心之论,王用汲听完也是一脸懵逼外加心中万马奔腾,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赵贞吉,海老爷你这是打算把他们一波全给带走吗,王用汲刚才说的是要把案子彻查到底,可没让你把顶头上司给得罪到底阿。海老爷这番话听得王用汲是心惊肉跳,一时间也只能硬着头皮帮赵贞吉强行打圆场,“言重了吧,他和郑泌昌毕竟非一路人,也许是迫于宫里的压力,但至少不是为了自己去贪。”郑泌昌不仅是严党地方骨干,也是严世蕃一手提拔的嫡系;赵贞吉是清流的实干派,更是徐阶的得意门生,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本来就不是一路人,这根本就是一句废话。 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赵贞吉的确是迫于宫里的压力,在杨金水的淫威之下连二十年的老哥们也跟自己绝交了。更可恨的是这件事杨金水干的太绝了,500万两银子的生意,一共就给了赵贞吉50万两银子,还美其名曰刚好够胡宗宪一个月的军费。水过地皮湿的道理谁都懂,杨金水把预算卡的这么死,明摆着就是故意为难赵贞吉,就这么一个月的军费,赵巡抚如果自己再从里面抽水,胡总督这个仗估计也就不用打了,正应了郑泌昌那句话“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鬼扯什么“不是为了自己去贪”,赵贞吉分明是没得可贪,这一单完全是被杨金水逼着去做公益的,绝不是赵巡抚的本意。 赵贞吉又不是沈一石,500万两的大生意,凭什么道长吃肉,杨金水喝汤,胡宗宪喝白水而自己只配在一旁做公益,还要担责任,这才特么的叫欺天了呢,所以说在赵巡抚心中,于公于私、于名于利,杨金水都必须疯,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海老爷对王用汲的话不置可否,忽地站起身,不容置疑地说,“没什么两样,郑泌昌贪财,他贪名而已!一连几天,我审了钦犯他都搁置不办,我们去见他,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故示悠闲,这是有意在等几个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今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可想而知。”郑泌昌与赵贞吉之间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郑大人是为了捞钱可以不要牌坊,而赵巡抚是既要捞钱又要立牌坊,赵巡抚可不仅仅是贪名而已,名和利赵巡抚他全都要! 对于赵贞吉一连几天的消极怠工海老爷是早有怨言,一直引而不发,今天一早穿戴整齐去巡抚衙门谈工作,又被赵贞吉故意穿着一身休闲服给放了鸽子,海老爷的怒气值已经积攒完毕,忍无可忍自然无需再忍。提审郑、何那晚,杨金水和朱七一干人就在隔壁听墙根,到底是谁在追查织造局,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对于海老爷的胡作非为,赵贞吉的态度一贯是明确的,那就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理学之臣有一颗机心不是天经地义吗,一个老鸡贼如果没有一颗“鸡心”,那和老实人还有什么区别,难不成真当赵贞吉是书生吗。 海老爷的吐槽还在继续,“不查织造局,他就会逼着那些徽商产更多的丝绸,然后再半价从桑农手里收买生丝,讨好宫里、讨好皇上,但是国库依然空虚,百姓仍受盘剥。不查织造局,郑泌昌、何茂才还有那些贪墨的官员便无从查起,甚至连今年五月毁堤淹田,暗通倭寇、陷害忠良的实事也无问可查!如此惊天大案,已经明发上谕朝野皆知,如果让赵贞吉办如未办,此风一开,我大明朝更是无药可救了!”海老爷这番话听起来义正辞严,其实偷换了不少概念,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他绕进去,下面为诸位一一拆解。 首先声明,杨金水和人家赵贞吉没半毛钱关系,查不查织造局,杨公公疯不疯,赵贞吉都会去搞“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讨好道长只是一方面,年底上缴50万匹丝绸才是正事儿。在大明,盘剥底层百姓就是第一生产力,无论黑猫、白猫,能“苦一苦”百姓的就是好猫。国库空虚那是结构性问题,别说区区一个浙江巡抚了,就是内阁首辅短时间内也解决不了,严嵩当家的时候还好,只是“苦一苦百姓”,等到徐阶当家了,连在京的官员都要跟着百姓一起“苦一苦”了。 |
(二百二十五)下克上!(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先插一嘴题外话,“官”这个字,上下两张口,只有喂饱了上面这张口,下面这张口才能有的吃,杨金水深明大义,沈一石家产卖了500万两银子,上缴道长450万两,剩下的给了赵贞吉;鄢懋卿则是利欲熏心,南下巡盐同样收了500万两银子,严党自己分了200万两,上缴道长才100万两,剩下的补了国库的亏空。同样是伤天害理、恶贯满盈,衣冠禽兽最终家破人亡,浙江的狗却得以逍遥法外,事实证明有没有诸神呵护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拜佛求香最重要的就是心诚,俗话也说心诚则灵,对道长而言,底下这群人心到底诚不诚,主要还是看捐了多少香火钱,杨金水这样的心就很诚,鄢懋卿这样的就属于欺天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海老爷说“不查织造局,郑泌昌、何茂才还有那些贪墨的官员便无从查起”,充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青天大老爷也会耍鸡贼,沈一石那阉割版的账本都摆到内阁办公室桌上供人参观了,再随便让锦衣卫动用一点科学办案的手段,又有什么口供拿不到呢,到时候人证、物证俱全,区区一个贪污案怎么就无从查起了,海老爷你这明摆着不就是故意在碰瓷儿织造局吗。掰着指头数一数,浙江官场一共就只有两个书生,一个是高翰文,下场诸位也是有目共睹,另一个就是眼前的王润莲同志,此时正在接受海老爷的职业技能再教育。 海老爷一边鬼扯,一边夹带私货,说什么“甚至连今年五月毁堤淹田,暗通倭寇、陷害忠良的实事也无问可查”,别人说通倭案是“陷害忠良”那可能是商业互吹,海老爷自己给自己冠名“忠良”,咱当清官的是不是也该稍微低调点,自卖自夸的事干多了容易掉粉不是。还鬼扯什么“无问可查”,海老爷谁给你的勇气去查毁堤淹田的事了,这种事儿还需要问吗?至于暗通倭寇的案子不是不查,时候未到而已,用不了几集严嵩就会去查齐大柱通倭的事儿了,海老爷还请稍安勿躁,耐心等待即可。 “如此惊天大案,已经明发上谕朝野皆知,如果让赵贞吉办如未办,此风一开,我大明朝更是无药可救了”,海老爷咱们说话可得负责任阿,造谣、传谣、制造fake news可不行,你口中的“惊天大案”到底指的是什么案子,是犯罪金额巨大的贪污案,还是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毁堤淹田案,又或者是陷害忠良、凭空捏造的通倭案,你故意把三个案子彼此绑定、混为一谈,用心何在呢?“办如未办”本来就是道长的既定方针,这才刻意挑了清流鸽派的赵贞吉来当主审官,找几个贪官祭天无非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罢了,倒严还需等待时机、从长计议,现在不是摊牌的时候,道长也决不会逼着严嵩狗急跳墙。至于大明朝是不是无药可救了,那不是海老爷你该操心的问题,一道《治安疏》救不了大明,张居正也救不了大明,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海老爷须知人力有时尽阿。 海老爷面色铁青、义正辞严地对着王用汲忽悠了大半天,王用汲此时再也坐不住了,急忙起身说到,“赵中丞如果真是这个用心,那这个案子根本就查不下去了。”王润莲同志,现在知道自己摊上多大的事了吧,想到刚才自己还言之凿凿地说,要把这案子彻查到底,现在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讲义气固然是好事,可也得有点自知之明不是,要不下次还得被海老爷说成是个书生。听人劝吃饱饭,既然海老爷都说话了,这个案子王用汲自然不好再掺和进去了。找台阶下也要讲个方式方法,书生也是要顾及脸面的,退堂鼓自然要打的堂堂正正,这案子彻查到底是不可能了,并不是因为王用汲认怂了,实在是因为赵贞吉的原因,根本就查不下去了。 海老爷扭头看了王用汲一眼,云淡风轻地说,“我也没想彻查下去,我就是想把它捅开,昭之于世,朝野自有公论。因此,有我一个人干就行了,无须你跟着我去拼命。留下你,就留下了今后重审此案的人。润莲,孰轻孰重、孰易孰难,明白了吗。”海老爷这一把玩的确实不小,目标很清晰,拼了这条命也要把毁堤淹田的事上了秤,能不能翻案不知道,至少先把这群贪官污吏搞臭再说,实名举报这种事儿,无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个大事儿。 |
(二百二十六)下克上!(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不吹不黑,海老爷正经情商挺高的,尤其是与朋友相处的时候,知道王用汲因为自己的事儿进退两难,刚刚还拍着胸脯说要把案子彻查到底,牛皮都吹出去了,这会再往回找补说这案子不能查了,王润莲同志这张老脸确实有些挂不住。所以海老爷才再次强调说,“有我一个人干就行了,无须你跟着我去拼命”。为了照顾王用汲的面子,海老爷还特地体贴的帮他想了个借口,“留下你,就留下了今后重审此案的人。润莲,孰轻孰重、孰易孰难,明白了吗。”讲道理海老爷拼上一条命都搞不定的事,即使留下一个书生王用汲又能如何,只要道长还健在,此案断无重审之日,这个道理海老爷和王用汲都明白。重审此案一说不过是让王用汲顺坡下驴罢了,王大人能时不时接济下海老爷的家人,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至于孰轻孰重、孰易孰难,又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听了海老爷的一番嘱托,王用汲默默地低下头,有心想再说几句场面话,却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嘴,这趟浑水确实不是自己能随便掺和的。驿站里两位老友的对话告一段落,再来说说赵贞吉这边。赵贞吉带着朱七一行人回到巡抚衙门,边走边说“看来得立刻给朝廷上奏”,朱七不动声色地问,“怎么上奏”。纸包不住火,杨公公疯了的事早晚得给朝廷一个交代,这事儿赵贞吉也是仔细盘算了好几天,心中早有成算,随口答道,“把杨公公的病情如实上奏”。 杨公公这病看起来是真疯、实际却是装疯,这报告该怎么写才算“如实”,而且眼下的燃眉之急是海老爷要给毁堤淹田翻案,这事已经拖了七八天了,下一步又该如何应对,赵巡抚一番话说的云山雾罩、语焉不详,朱七也只好不耻下问了,“怎么如实上奏,那个海瑞不请示主审官,擅自提审钦犯,把案子往织造局和宫里扯,这件事该不该如实上奏阿?”朱七说话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大家都是给宫里当差的,眼见杨公公落得如此下场,难免有几分兔死狐悲之感。杨金水为什么要装疯,朱七是心知肚明,始作俑者海瑞,推波助澜者赵贞吉,报告里怎么能只谈病情,不谈病因呢,朱七觉得自己收拾不了赵贞吉,还收拾不了一个海瑞吗,既然要“如实上奏”,索性把海老爷干的那些烂事也都一并写到报告里。 赵贞吉缓缓摘下官帽,语气坚定地说,“当然要上奏,可他也是钦点的陪审官,不能说是擅自,至于他是不是把案子往织造局和宫里扯了,我们在奏疏里不做定论,只把他提审郑泌昌、何茂才的口供附上就是,奏疏我写,你们几位一同具名。”赵贞吉这番话要用红线划下重点,王用汲竟然敢说理学之臣是书生,实在是有些指鹿为马、不问西东了。朱七虽然办事得力但毕竟是练肌肉的,眼光和格局终归有限,上眼药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越是中正持平、不偏不倚效果越好,明褒暗贬才是王道。就如吕芳夸胡宗宪像个媳妇儿,媳妇儿确实不容易,可于公婆而言始终是个外人,根本信不过;赵贞吉替海瑞开脱,“可他也是钦点的陪审官,不能说是擅自”,海老爷提审钦犯没毛病,至于他是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不是赵巡抚要考虑的问题,定性的事儿留给道长,赵巡抚只负责不偏不倚的陈述事实。 赵贞吉起草的报告自然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波澜不惊的,只不过把海老爷那份儿要人命的口供,当做附件一起发了,这一招就叫做“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也就是海老爷口中说的“最后能置我死地的不是织造局,而是赵贞吉”。理学之臣是不可能被人当枪使的,给朝廷上疏这种事儿,除非赵贞吉自己愿意,否则无论是胡宗宪还是杨金水,谁说话都不好使。赵巡抚这次上疏的用意有三点,一是给朝廷个交代,二是转移矛盾、三是逼朝廷表态。 首先说说这第一点,一连七八天过去了,道长钦点的案子没有丝毫进展,赵贞吉要不要给朝廷一个交代;胡宗宪当巡抚的时候杨金水没事,郑泌昌当巡抚的时候杨金水也没事,偏偏赵贞吉当巡抚才不过三两天的功夫,杨金水莫名其妙就疯了,赵贞吉要不要给朝廷、司礼监一个交代。案子为什么查不下去,因为杨金水疯了,与沈一石相关的案情无从查起;杨金水为什么疯了,因为海瑞提审了钦犯,杨金水受了刺激;海瑞提审钦犯,为什么是杨金水疯了,请参见附件中的口供,自行脑补。事情交待清楚了,赵巡抚也把自己摘干净了,冤有头债有主,海老爷请把锅背背好,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
(二百二十七)火中取栗,浑水摸鱼(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接上文)其次说说这第二点“转移矛盾”,毁堤淹田要被海老爷上秤了,杨金水宅在家里装疯卖傻,胡宗宪躲在前线假装失踪,浙江的案子下面该怎么查,所有人都在等赵贞吉的态度,主审官就一个态度,服从命令听指挥,上面不发话我就拖着,看谁耗得过谁。海老爷捅了多大的篓子,浙江官场这几位大佬心知肚明,所以杨公公疯了、胡总督闪了,就剩下赵巡抚一个人了,再烫手的山芋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了。据说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接、化、发”三个字,显然赵贞吉这边只负责“接”,至于下一步要怎么“化”、然后再怎么“发”,那就是别人要操心的问题了。 海老爷给赵贞吉出了道难题,赵贞吉不过是略微拖了几天,便直接拿着题目去请教道长,费尽心思解题那是书生才干的事,理学之臣从来都是对着参考答案照抄的。吕芳曾对胡宗宪说过,“相信皇上,相信阁老,自己不要拿主意”,这才是至理名言,就如此刻的赵贞吉,无论遇到再棘手的问题,心中对道长和徐阁老都充满了信心,别说自己拿主意了,赵巡抚连管都懒得管。在职场上,讲究的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句话摊开来说就是,生死要看淡,尤其是别人的生死,最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棘手的工作,谁不服谁去干,反正自己肯定是服气的,最后说一句,职场上,打工人不负责解决问题,打工人只是各类问题的搬运工。 最后再说说“逼朝廷表态”这点,海老爷提审钦犯那一晚的后半夜,朱七的八百里加急就已经在路上了,掰着指头算一算日子,也该有回信儿了。可一连多日,望穿秋水的赵巡抚等来的却只是寂寞,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赵巡抚这才带着朱七等人去织造局探病的。如果朱七没有把收件人地址填错的话,这只能证明一件事,沉默就是宫里的态度。,海老爷要给毁堤淹田上秤,杨金水假装自己疯了,吕芳假装自己没收到朱七的消息,这宫里人做事还真特么的是一脉相传、如出一辙。宫里的意思赵贞吉不是不懂,无非是希望赵巡抚学胡总督那样,自己想办法把问题给解决了,谁的孩子谁抱走,自己的屁股自己擦,不要动不动就给上面的领导添麻烦。 既然杨公公可以假装自己疯了,吕公公可以假装自己没收到朱七的信,那赵巡抚自然也可以假装自己看不懂宫里的意思。既然微信私聊你选择已读不回,那对不起了,我也只能在工作群里公屏喊麦,顺便@一手相关领导了。赵巡抚口中的“如实上奏”,其实就是公事公办的意思,这一点赵贞吉和海老爷一样,都是给了上面七八天的反应时间,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果断出手的。赵贞吉给道长写报告,就是要逼领导表态;海老爷闯巡抚衙门,找赵贞吉当面对质,一样是在逼领导表态,两个人的路数基本差不多。再问诸位一个问题,同样是面对毁堤淹田,为什么胡宗宪选择自己出手解决矛盾,赵贞吉却选择转移矛盾,上疏朝廷呢? 大概有两层原因,先说浅层次的原因,毁堤淹田的时候,胡宗宪是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何况在大堤上执行爆破的还是胡总督一手提拔的嫡系,杭州知府马宁远同志,这事儿要是上了秤,胡宗宪根本没办法把自己摘干净。胡总督自己都总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毁堤淹田的事儿胡宗宪本不知情,结果扯上了马宁远,胡总督也是有口难辩;织造局买田的事儿严世蕃同样一无所知,结果扯上了郑泌昌、何茂才,小阁老也只能跪在地上,对着道长指天发誓;齐大柱的通倭案本就是子虚乌有,结果扯上了海老爷,吓的裕王把自己媳妇儿都派出去送血经了。说穿了,把毁堤淹田处理成河工失修,胡宗宪是在给自己擦屁股,顺便卖道长、严嵩一个人情,这叫不得已而为之。 新安江大堤是怎么决的口,杨金水又是怎么一夜之间就疯了,这些事儿跟赵巡抚有半毛钱关系吗,理学之臣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去帮别人擦屁股。帮别人擦屁股这种事,擦的干净别人未必念你的好,甚至还有可能倒打一耙,觉得你是做贼心虚,这就和马路上扶老人是一个道理,老人要不是你撞的,凭啥你要去扶他;这要是帮人擦屁股还没擦干净,那就更麻烦了,到时候弄得自己一手屎,别人说不定会以为是你自己把屎拉手上了,想一想都特么觉得恶心。 |
(二百二十八)火中取栗,浑水摸鱼(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一集 (接上文)再来聊一聊深层次的原因,仕途上每个人进步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胡宗宪追求“治”,所以要不遗余力地帮严世蕃擦屁股,为的是文过饰非、粉饰太平;赵贞吉追求“乱”,于是乎想方设法地给海老爷搞事情提供便利,为的是火中取栗、浑水摸鱼。毁堤淹田之时,内阁还是严嵩当家,于胡宗宪而言,只要严阁老能再多撑个三五年,自己进内阁那就是顺理成章、板上钉钉的事,甚至成为严党二代目党魁也不是不可能。如果严阁老倒台了,胡总督的政治生涯基本也就到头了,保住严嵩就是保住胡总督自己,这才是胡宗宪肯出手帮严世蕃他们擦屁股的根本原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求平稳过渡个三五年不出事就好,这才是胡宗宪真实的内心写照。 到浙江大案的时候,朝局已经变了,严嵩被束之高阁,换徐阶粉墨登场,严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赵贞吉等了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朝局如果一直维持稳定,诸位大人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分批提拔,赵巡抚前面排着即将入阁的胡总督,内阁里面还有个同窗张居正坐镇,何时才能轮到他赵贞吉出头呢。朝局这么一乱,张居正被逐出内阁,胡宗宪又因为严嵩而被边缘化,这才给了赵贞吉弯道超车的机会,这也是赵贞吉由着海老爷煽风点火,暗地里搅动浑水的根本原因。天下大治,严党不倒,胡宗宪入阁协助严嵩,可为严党续命至少10年;天下大乱,清流上位,则赵贞吉入阁协助徐阶,彻底替换掉腐朽不堪的严党,这才是朝廷最大的一盘棋。 世间事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最后只能如一叶孤舟般随波逐流,美其名曰顺势而为,一如《庄子》所言,“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81岁的严嵩难道不想平安落地、激流勇退吗,可为了保住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只得无可奈何地演一出驽马恋栈豆,哪怕明知不敌也要与道长拜一拜手腕;明明可以成天喝茶看报,再随便混个三两年就能顺利接班的徐阶,难道想此时站在前台与严嵩斗个你死我活吗,可惜裕王、高拱、张居正一个个在背后虎视眈眈,由不得徐阶划船,就连自己的得意门生赵贞吉,也在暗戳戳地配合鹰派搞事情,硬生生地逼着徐阶下场和严嵩捉对厮杀;道长要的其实也不多,无非是天下太平,手下这群腌臜龌龊官儿击鼓卖糖、各干各行,让自己能踏实地宅在别墅里享受生活顺便修修仙即可,说好了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最后却成了长江、黄河轮番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水几乎漫过了山头,而且还是自己儿子在背后搞的鬼。 赵贞吉这边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海老爷和王用汲交代完,就兴冲冲地去了臬司衙门,一进门便气势十足地喊,“先审郑泌昌、再审何茂才”,结果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底下人说犯人被锦衣卫连夜带走了,海老爷闻言在原地愣了两秒,这才黑着脸迈步离去。纵使海老爷把《大明律》背的再溜,面对物理隔离这招也没辙了,只能去巡抚衙门找赵贞吉刚正面了。 镜头一转,脸色铁青的海老爷已经迈步走进了巡抚衙门后堂,此时的赵贞吉仍旧是一身休闲服,戴着硕大的红宝石戒指,斜靠在躺椅上假寐。海老爷满脸鄙夷、目不转睛地对着赵贞吉的背影盯了足有片刻,赵贞吉方才睁开眼,扭头扫了海老爷一眼,从躺椅上缓缓坐起来喊了声“来人”。卧底的王书办诚惶诚恐地开始念台词儿,“中丞大人,海知县一定要见中丞,小人们挡不住!”赵贞吉装腔作势地呵斥道,“谁叫你挡了,为什么不禀报?”王书办这边赶紧回复说,“小人们见大人一夜未睡,小人实在不忍心叫醒大人。”赵贞吉闻言便站起身,边踱步边说,“这一次就免责了,下回如果海知县来,立刻禀报”王书办回了声“是”便被赵贞吉打发走了。 诸位一定要清楚一件事,如果王书办真的事先不禀报,就让海老爷直接冲到后堂去见赵贞吉,那是绝对不会免责的,至少也是抽二十板子然后开除的下场,这几句台词儿一准是赵贞吉事先吩咐好的,专门说给海老爷听的。海老爷又不会武术,区区一个七品知县,底下人怎么可能挡不住,当初杭州知府高翰文要去见郑泌昌的时候,不就是被底下人挡的严严实实得嘛。赵贞吉就是故意放海瑞进来的,而且还特地让人在后堂摆了个躺椅,刻意给海老爷留了一个躺着的背影,还委婉地让王书办强调自己昨天可是有在通宵加班的,绝对没有消极怠工。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