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第17页]

作者:凌峰公子2020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宋军的救援战争虽然数次失利,却并未动摇南宋上下救援襄阳的决心。而蒙军围城虽然旷日持久,但也未曾减少蒙廷必取襄阳的执着。
    六月的汉水之畔,范文虎正在郢州的行营内饮酒。由于之前救援襄阳的失败,差点让他交代在汉江里。自那之后,范文虎当初那些蠢蠢欲动的功利之心淡然了许多。现在的他已经不再希求建功立业。他只希望自己能在这战火未尽的江湖里,保住自己的权位和荣华就好。
    但是范文虎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为官之道,那便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身为京湖统帅的李庭芝不会给他舒适的工作环境,身在朝廷的贾似道还指望他在外面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几乎在同时,贾似道的信使和李庭芝的文书来到了范文虎的行营。信使和文书所传达的内容,还是之前老生常谈的四个字——救援襄阳!而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的朝廷比较慷慨,一次性给了范文虎十万水军!
    十万水军,这对范文虎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刺激着他往日因战争失利后还能劫后余生的心;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着他作为一个将领内心的权欲。他范文虎自投身军旅以来,恐怕也没统率过十万军。要知道,此时参与围攻襄阳的蒙军也不过十余万人!
    关于干与不干的问题,范文虎是没有选择权的。经过简单的准备,范文虎又一次上路了。西进的路上,范文虎走在了最前面!
    然而,将兵十万,并非每个人都是有这个能力的。况且,十万大军沿江西进,想要瞒过刘整和阿术的眼睛,那也是不可能的。在范文虎西进的路上,阿术正等待着他!
    三天之后,已经吃过数次败仗的范文虎在溃退的道路上,仍然跑在最前面。十万水师,在他的带领下,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只因朝中有老贾的庇护,在战场上最先逃跑的他,在回去之后,仍旧是啥事没有。
    对于战争的失利,作为主将的范文虎像没事儿人一样,心安理得的回来了。其脸皮的厚度已经超过了襄阳的城墙。但是作为京湖统帅的李庭芝的脸皮显然没有那么厚。
    不几日,西湖之畔的南宋朝廷便收到了李庭芝的请辞奏疏。李庭芝在奏疏中言道:“臣受命救援襄阳,已有两年光景,朝廷竭天下之力以援一州,而臣自继任以来,却无尺寸之功。今又逢十万之师,救援襄阳之败,实乃无颜面对京湖百姓,更有负于朝廷重托。京湖统帅之职,臣深感无力胜任,还望朝廷另择贤良之人,以代臣职。”
    李庭芝这请辞的奏疏一出,南宋的朝堂上一时间又不平静了。可是眼下放眼整个南宋王朝,除了李庭芝,却再也寻觅不到其它更加合适的人选。要说非要在李庭芝之外再找一人,那便只有贾似道有这个威望和能力主持大局了。
    可这贾似道是宋度宗至死都不愿让其离开京城半步的人,所以这提都不用提。
    数日之后,朝廷的消息从西湖之畔传到了汉水之滨。李庭芝手捧着宋度宗的诏书,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诏书大意如下:“襄阳救援不利,非卿之责。统帅京湖,救援襄阳,非卿不可。为激励京湖将士守土抗节,救援襄阳之决心,朝廷特斥钱五百万贯以犒京湖全体军兵。为救援襄阳所计,将军当由江陵亲往郢州主持京湖大局,与众将就近商议救援襄阳之事,将军当与京湖众军,齐心守土,共拒强敌,切勿再生请辞之心。”
    这道从江南而来的诏书,向李庭芝传达出了朝廷对他的信任,但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他身上的责任。在往后的余生里,李庭芝虽然没能保住襄阳城,但是却把朝廷加之以他的这份信任和责任,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为了他心中的道统而殉节……
    词牌《临江仙》
    题《北望嘉峪关之梦回汉唐》
    文/凌峰公子 中华新韵

    滚滚狼烟归尘土,汉唐旧月如钩。梦回雄关战不休,西北兵戈起,烽火满神州。
    敝日旌旗卷云舒,铁马踏尽敌酋。千里孤烟觅封侯。黄沙掩折戟,了却君王愁。

    2013年春路过酒泉嘉峪关

    
    词牌《满江红》
    题《晴川观江》
    文/凌峰公子
    万里长江,东流去、洗尽铅华。
    风轻拂,临水凭栏,夕阳西下。
    江山辞暮恋红尘,吾生须臾逐天涯。
    流不尽,往昔少年情,美如画!

    世间事,真与假。
    身外物,何牵挂。
    终其生,不过百年刹那。
    千帆过尽观荆楚,百川入海尽黄沙。
    越千年、吴楚英雄梦,一杯茶……
    2016年12月31日
    写于汉口江滩晴川阁大桥

    
    诗经《南山南》
    南山悠悠,遥遥路长,北国良人,翘首而望。
    北雪纷纷,日日思量,南国红豆,几许痴狂。
    南山喃兮,如此骄阳,空有梦兮,半世彷徨。
    北海悲兮,相见无望,寄明月兮,聊诉衷肠。
    2015年12月25日根据歌曲南山南歌词改写


    
    仿《离骚》体
    《千杯饮尽姑苏水 万字难书江南情》
    文/凌峰公子

    梦江南之妩媚兮,百思量而欲往。
    辞洞庭而南下兮,伴姑苏以入眠。
    未携友自独行兮,曰谁人通其意?
    沐清风而泛舟兮,叹太湖之浩渺。
    登虎丘以极目兮,眺苏州之全境。
    寻寒山而拜寺兮,闻古刹之梵音。
    临客船而泊川兮,惊水网之交错!
    寄山水于笔墨兮,书无尽之清流。

    2012年五月写于苏州太湖

    
    25岁之前,我曾流连于《诗经》的“一咏三叹”;我曾惊艳于《楚辞》的“寄情于物”,我曾深陷于《诸子》的“百家争鸣”;我曾忘情于《歌赋》的“曲水流觞”;我曾醉心于《唐诗》的“五七格律”;我曾倾心于《宋词》的“平仄对仗”。
    如今年近三十,秦砖汉瓦仍在,却再没了那份心境……

    
    晚安……
    第八十五章 忽必烈建国“大元”
    襄阳之战历时四年,南宋上下对于襄阳的救援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时穷力屈的地步。而蒙古对于襄阳的围困,也陷入了精疲力竭的境地。南北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天都在襄阳城下数以万计的消耗着。
    连年的战争,宋廷的国库早已空虚。新生的蒙古,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就在蒙廷倾十万之师,屯军襄阳城下的这几年里。忽必烈所统治下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相继大旱,蝗灾不断。漠南汉地,这块忽必烈天下财赋最大征集地,百姓终年颗粒无收,以至于饿殍遍地,百姓逃荒于野。
    忽必烈虽然凭借着他所统治的广袤土地以及对资源强有力的整合与调度,在这天灾不断的几年里努力维持着统治的稳定。但是如若长此以往的下去,这天灾人祸的结合,必然会酿造成一场滔天的浩劫。
    除此之外,此时中西亚地区的蒙古四大汗国,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自旭烈兀西征波斯,建立伊利汗国之后,其势力便理所应当的往北扩张,而后便不可避免在高加索地区和钦察汗国发生冲突。尽管旭烈兀在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后便早早去世,但是他所建立的伊利汗国却在高加索地区一直与钦察汗国战火不断。而察合台汗国在阿鲁忽去世之后,后继之人又和伊利汗国结盟,在曾经的花刺子模地区蚕食着钦察汗国的领地。
    两头受敌的钦察汗国为了全力投入到与伊利汗国的争斗中,便有意扶持窝阔台汗国来牵制察合台汗国。在钦察的汗国的支持下,窝阔台之孙海都,经过数年的征讨,一步步统一了各自为政的窝阔台汗国,而后向南击败察合台汗国。之后,海都再向西联合钦察汗国,东进阿尔泰山,数次进击哈拉和林,一直在反叛忽必烈的道路上自强不息。
    所以,自围城襄阳以来,忽必烈不仅要忧心襄阳的战事,解决漠南汉地的蝗旱水灾,承受蒙古上层的舆论压力,更要出兵西北,去平定海都的叛乱。此时蒙古帝国的日子,要比南宋王朝难上太多太多了。
    以当下的时局来看,忽必烈要解决眼下的情况,似乎只有停止对南宋的战争,以终止人祸的继续发生,才能改善蒙古帝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但忽必烈对于灭宋的执着以及统一天下的决心又不允许他自己这么做。
    忽必烈既然不愿意停止战争,以终止人祸的发生。那么他要想自己的政权趋于稳定,就只能企求上天,不要再让天灾降临。然而,尽管忽必烈在内心曾经无数次的向长生天祈祷,天灾却一直没有停止降临。
    而不知从什么从时候开始,停止对南宋的战争,成为了蒙古大部分诸王的呼声。
    自公元1206年从斡难河出发到公元1271年围城襄阳的当下,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蒙古诸王以及他们的后代,先后征服了大片的土地。而那些创业者的后代们,现在想做的,那便是理所应当的享受现有的胜利果实。然而,如今的他们看到自己封地里的子民,一批批的走向前线,自己封地里的物资,源源不断的流入战场,他们的心是在滴血的。
    眼看着自己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消耗掉,此时的蒙古诸王一致主张不能再继续大规模用兵南宋了。而真正一直鼓励和鞭策着忽必烈进行统一大业的,恰恰是那些被蒙古人征服而丧失了土地家园和荒芜了精神家园的汉臣。
    这些人需要依靠战争在这个新生的外族政权里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一个丢失了土地和荒芜了精神的人,若是想在蒙古这个异族的政权里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应有的尊严,就只能为这个异族的政权,不断的建功立业。
    如若战争一旦停止,这些人便丧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将不会再有跻身权贵的有效途径。所以,他们不希望这场灭宋的战争停下来。这些人,就是如谋士刘秉忠,汉将史天泽,张弘范,刘整等等这批人。而忽必烈也希望通过灭宋来完成自己一统四海的“千古伟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天命之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灭宋这个问题上,忽必烈的利益和这些蒙古汉臣的利益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眼下的时局,忽必烈眼前所面临的天灾与人祸的问题,又是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要对其正视并加以解决,哪怕是解决其中的一件。
    然而,在忽必烈的坚持和汉臣们的极力怂恿之下,这该死的战争肯定是不会停止了。而忽必烈他们也就只剩下阻止天灾的降临这一条路可走了!
    可是,这阻止天灾的降临,又比杜绝人祸的发生,难度要高的多!
    从这种种的情况来看,忽必烈似乎是面临着一个悖论,亦或是遇到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但是,这世间很多看似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最终似乎都被解决了。
    ……
    自从蒙古诸王反对用兵南宋的呼声响起之后,忽必烈已经很久没有睡上一个好觉了。平日他向众谋士问计最多的话语便是:“自南下用兵伊始,襄阳围而不下,漠南汉地旱、蝗之灾不断,忧患何解?”
    见忽必烈终日忧心忡忡,精通儒学的谋士刘秉忠向忽必烈进言道:“蒙古历代先汗,引领蒙古诸部,奋数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弓马之利,入主中原,建不世之功,个中不易之处,难以细表。大汗若想国祚既长久,当顺应天道,行中原历代王朝所行之汉法!”
    关于汉法之事,蒙哥在世之时,忽必烈便在他所经营的汉地之内推行。刘秉忠此刻提起,似乎是属于老生常谈。忽必烈便于此时言道:“汉法之行,阻力重重。阿里不哥、海都之乱,蒙古诸王参与者众,皆因汉法而起。凡此种种,多年来你我所共见。由此观之,汉法之推行,宜缓不宜急啊!”
    可以说,忽必烈所言确是事实。而这也是推行汉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刘秉忠却近乎莫名其妙的言道:“近年来,中原汉地,天灾不断,天下动荡,正是推行汉制之良机也!”
    对于刘秉忠这出人意料的回答,忽必烈是一头雾水。但刘秉忠既然这么说,自有他这样说的道理。作为大汗的忽必烈还是耐心的说道:“愿闻其详!”
    刘秉忠再言道:“蒙古入主中原数十年,汉法却不能尽行于汉地。今天灾人祸不断,实乃上天示警。大汗唯有以汉法治汉地,以汉制驭汉民,上承天道,下顺民心,以天子之尊,统御万民。上天受其感召,则天灾自然消弭,万民受其恩德,则人祸消于无形!”
    忽必烈听及于此,觉得刘秉忠之言颇有几分道理,于是言道:“依先生之言,眼下虽可急行上承天道之事。然下顺民心,则任重而道远,恐非一代人之功所能完成!”
    刘秉忠当然明白,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以弓马之利入主中原的蒙古能完成上承天道之举已经实属不易。要做到下顺民心,即使有心行之,恐怕也要穷数十年之功。
    看着略有所思的刘秉忠,忽必烈又言道:“朕欲行承天受命之事,以先生之见,当以何处入手!”
    刘秉忠道:“历代中原王朝,国运长久者,无不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以华夏正统自居。远至强汉,近观盛唐,皆以此制强盛于当时,光耀于千秋。今南国未平,大汗为蒙古国运所计,当托古改制,效法汉唐,以中央集权治世,以帝王之尊御民,成不世之伟业。”
    待刘秉忠说完,忽必烈听的是心血澎湃。作为一个曾经极力推行汉化的大汗。忽必烈深知汉人推行几千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王朝的稳定,对于国计民生的发展,甚至对于一统天下的进程,与蒙古现有的制度相比,都有着高于蒙古现有体制的优越性。
    但是,仅仅忽必烈一个人明白这些是不行的,他所要做的便是要让所有的蒙古权贵都明白,继而产生认可。最终,在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说服了蒙古上层贵族的反对,而后下诏天下,宣布昔日蒙古国号已经成为过去,而今建国“大元”,承天受命,以中原古制统治中原汉地。
    为了保证汉制的有效推行,次年开春,忽必烈将大元帝国的都城由漠南的开平迁往汉地的大都燕京(北京)。
    由此,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正式挂牌成立。
    说来也巧,忽必烈建国“大元”,迁都燕京之后,次年的中原汉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而之前那些蒙古上层的反对者们,也便统一的没有再说出停止战争的这类话语……
    第八十六章 忠义民兵
    蒙古以封建正统自居的大元王朝的正式挂牌成立,让那上承秦汉,下接隋唐的封建正统优势,从此不再为南宋所独有。随之而来的则是这天下汉人士族对于蒙古政权认同的大门,被缓缓开启。
    当蒙古建国“大元”,迁都燕京的消息传至江南之时,南宋的君臣意识到,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入主农耕文明六十多年之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他们争夺华夏正统的政治地位。
    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在他们的意识里,曾经的大辽和大金都同他们争夺过华夏的正统。可这些王朝,现在都哪儿去了?都一个个灰飞烟灭了!
    当然,从元朝立国不到百年的历史来看,南宋公知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眼下,对于当下蒙古这横行于天下的铁骑,他们却一直是苦无良策的。
    而麻烦,很快就来了!
    公元1272年新年伊始,大元这个全新的封建王朝在像模像样的过完了春节之后,开始向统一天下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汉水之畔的襄阳,已经阻挡了曾经威震天下的蒙古铁骑五年之久了。而忽必烈的耐心在已经过去的五年时光里也即将耗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忽必烈的眼中,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就在南宋君臣对于蒙元立国改制无动于衷之时,忽必烈在精疲力竭之际又抽调出三万兵马由回回将阿里海牙统领,走上了开赴襄阳的道路。随着这三万铁骑的投放战场,襄阳城内的吕文焕所面临的局势变得更加危急起来。襄阳的抗蒙之战,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时刻!
    在蒙军围城的第六个年头,襄阳城内的吕文焕,已经很久没有获得过城外的消息了。记得上一次,还是一年前夏贵,范文虎等人前来运送物资的时候。
    眼看着襄樊二城的物资即将用尽,吕文焕在城楼之上,眺望汉水,目视东南,心中不断盘算着:“按照时日来算,这朝廷救援襄阳的物资,也该来了吧!”
    由于吕文焕是太久没有获得城外的消息,决定了他无法了解到忽必烈那颗必取襄阳的决心。所以,吕文焕在这春水初涨之际,没有看到南宋朝廷那满载着物资的船队到来,却看到了汉水对岸,刘整和阿里海牙所统率的蒙古汉军对樊城发起的大规模攻击。
    而统领蒙古本部兵马的阿术,则在汉水之畔,虎视眈眈的监视着襄阳城的动静。那意思分明是在告诉吕文焕“只要你小子敢动,襄阳城半日可下!”
    刘整和阿里海牙此次对于樊城的进攻,已经不再同于过去五年里的围而不攻。身在大都的忽必烈和近在襄阳前线的蒙军将领通过五年的战争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围城襄阳府,达到让襄、樊二城不攻自破的战略构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襄、樊二城互为犄角,为今之计,必须断其一角,方能有望攻破襄阳府。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蒙军对于襄阳府的战略围困,已经变成了战略进攻。
    襄阳城头的吕文焕,看着汉水对岸的樊城外围经历着的一场血战,内心有着带着襄阳守军冲出城门,与樊城守军一起打败蒙军进攻的万种冲动。但理智告诉他,蒙将阿术就在襄阳城外盯着他,只要他一动,这襄、樊二城也就完了!
    在樊城外围的战场之上,刘整和阿里海牙亲自上阵督战,从容的指挥者手下的士兵攻城。樊城内的牛富此时也确实据势力战,抱着誓与樊城共存亡的决心拼死守城。只是照眼前的情况,樊城的城破,只在数日之间。
    两日之后,吕文焕在襄阳的城头之上,看到了樊城外围的蒙军开始了大规模的集结,准备对近在咫尺的樊城,发动最后的总攻。如果不出意外,樊城已经完了!
    矗立在樊城城头的守将牛富,看着城下如潮水般集结的蒙军,目光笃定,视死如归。他已经做了,而且做好了他该做的一切。而就在刘整、阿里海牙,吕文焕、牛富四人难得统一的以为樊城必破之时,他们却在汉水之上看到了一支混杂着渔船,战船,客船等简陋船只的水师,沿汉水,自樊城东北而来。
    这支在蒙宋双方看来都无比简陋的水师,其为首的战船之上,高悬着“忠义”二字!
    本来,襄阳城内吕文焕忧心如焚,樊城牛富视死如归。但是,当那面飘荡着“忠义”二字的大旗进入樊城外围的战场之时,樊城守将牛富那颗已经准备为国捐躯的心,又被高悬的“忠义”二字重新唤醒。
    这支民兵,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把尖刀,直插蒙军的背后,将蒙军的战略部署全部打乱。
    这一刻,牛富感受到了希望的存在……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刘整和阿里海牙二人,只顾着攻打樊城和防备着襄阳的吕文焕,一时间忽略了自己的身后。而他们也确实想不明白,为何眼前这批在他们看来就犹如“虾兵蟹将”的兵马,为何有胆子敢在这天下最强悍的蒙军背后发动攻击。
    樊城守将牛富,则是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趁着蒙军后方大乱之际,重新展开对樊城的防守部署,并出兵樊城外围,与蒙军展开外城的争夺。
    由于这批忠义民兵的突然出现,刘整和阿里海牙迅速攻破樊城的战争意图被打破。这时的蒙军,便把气全部撒到忠义民兵这群不速之客的身上。而这批民兵也不傻,看着樊城危在旦夕的忧患已经解除,当即决定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有着多年土生土长在襄阳周边的优势,数千忠义民兵凭借着对地理的熟悉,迅速化整为零,如鸟兽般窜入江河丛林之中。数日后,在均州(湖北丹江口)的大山深处,他们陆续归队,继续藏身于老林,出没于江湖!
    樊城救援一战,让这批”忠义民兵“在荆襄地区一战成名。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和智谋向宋蒙双方宣告了自己的高调存在……
    第八十七章 收编忠义军
    得益于忠义民兵的救援,樊城的危局暂时得以解除。但襄、樊二城被围的局面仍旧还存在着。而今的蒙元朝廷还在不断向襄阳增兵。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吕文焕眼看着襄阳城内吃、喝、穿、用等生活物资的将近枯竭,再也等不住了。之后,吕文焕于襄阳城内以重金招募善泅之人,在经历过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躲过蒙军的水上封锁,自汉水往东南泅渡而去,来到宋廷救援襄阳的军事司令部所在地郢州,将襄、樊二城眼下的情况报告给李庭芝,范文虎、夏贵等人!
    往襄阳运送物资这种事,属范文虎和夏贵经历的比较多,李庭芝再次寄希望于范文虎和夏贵二人再次临危受命。但是,范文虎这次哪怕是当众和李庭芝闹翻,也不愿意再亲自护送物资冲破蒙军的封锁进入襄阳。而老将夏贵,此次也以自己老迈为由,表示实在无力再次入援襄阳!
    二人都不去,这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襄、樊二城的军民饿死在城池里。此时的李庭芝脑海里浮现在出了忠义民兵的身影。
    自樊城一战之后,李庭芝闻获忠义民兵之名,便派人深入均、房二州,遍寻忠义民兵的踪迹。在李庭芝的认知里,救援襄、樊二城,范文虎之流是指望不上了。此时此刻,自己所能倚重的人不多,而日前樊城外围出现的忠义民兵似乎可以作为救援襄阳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
    不几日,李庭芝得部下奏报,在均州的大山深处,寻访到忠义民兵的踪迹。李庭芝闻之大喜,随后他的脑海中酝酿出了一个入援襄阳的绝佳计划。
    ……
    又是在一个春水暴涨之日,满载着生活用品的南宋战船,又一次在郢州的汉水之上拔锚起航。鉴于夏贵和范文虎不愿前往,李庭芝也不再勉强。在李庭芝的安排之下,此次以物资入援襄阳的任务就落在了沿江置制副使孙虎臣,湖北安抚副使高世杰的身上。
    李庭芝深知此次入援不同于以往,个中凶险之处,不同于往年。在船队拔锚起航之时,李庭芝一改往日的救援部署,命令孙虎臣,高世杰二人将物资入援襄阳之后,切不可自汉水而归东南。而是继续往西北而行。届时,他将亲率兵马,在均州接应。而后,众人再由陆路返回郢州!
    孙虎成,高世杰二人领命之后,自汉江往西北涉水而去。而统帅李庭芝则在兵马的护卫之下,一路经江陵往西北的均、房二州而去。
    李庭芝此行,不仅仅是为了兑现亲往均州接应孙虎成和高世杰二人的承诺。除此之外,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更重要的人要见。
    数日前,身在郢州的李庭芝得到部下的奏报,他们已经在均、房二州的山林间寻访到忠义民兵的栖身之所。现在,作为京湖统帅的李庭芝为表示诚意,要亲往这批忠义之士的栖身之处,说服这批人接受他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壮大救援襄阳的军事力量。
    ……
    荆襄四月,桃花盛开,芳菲尽染。李庭芝一行打马走进枯木逢春的山林,穿越过河水叮咚的溪流,走在前往房州(今湖北房县)的路上。
    远离了京湖统帅的治所,远离了厮杀的战场。在老林间穿行的李庭芝很快就在向导的指引之下,来到了忠义民兵的驻军之处。
    房州的大山深处,几处简易的营寨之外,一高一矮首领般模样的两个人,在寨门口将李庭芝亲身迎接。二人虽未见过什么大世面,但识人的眼力还是有的。之前通过与南宋官方的联络,而今又看到前来之人的气场。此二人已经断定眼前之人乃是京湖统帅李庭芝。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承载着一方安危的战区统帅,竟然真的能屈身前往这深山老林之中,二人心中对于李庭芝的敬意和崇拜又提高了三分。
    二人将李庭芝迎入寨内,没等之前负责联络的人员介绍,矮者便向李庭芝言道:“制置使大人屈尊造访于我等穷山恶水之间,如此胸襟和和胆识,我兄弟二人深感敬佩,日前大人派人招募我等,我等确有犹豫之处。今大人亲身前来,我等对大人深信不疑,关于招募我等之事,全凭大人安排!”
    李庭芝没想到此二人还没等自己开口,就答应的如此痛快,便心有疑惑的问道:“二位壮士确为爽快人,只是这招安一事,事关重大。寨中之事儿,二位壮士能否全权做主?是否需要和寨中兄弟商议一番?”
    听完李庭芝所说,二人也明白李庭芝心中所虑。只见矮者一脸憨笑的说道:“大人所虑甚是,均、房二州多山野之人,民风彪悍。然蒙军南下,毁我家园,掳我亲人。我等无奈,唯有结寨聚兵,守土抗敌,护我家园。吾乃粗鄙之人,名叫张顺,兄弟众人皆以‘矮张’唤之。”
    介绍完了自己,张顺又指着同坐的另一人,向李庭芝言道:“我兄弟,张贵!众人称其‘竹园张’。今日,我等也不自谦,寨中之人,以我二人为首。寨中之事,我等皆可做主!”
    张氏兄弟这一番话说完,让李庭芝再想到范文虎那一干人等。两相对照,那完全是天壤之别。如若有心报国,就算一山野农夫也可为之;如若无心报国,即使高居庙堂,手握数万兵马,亦无寸微之功。
    经过张氏兄弟和李庭芝的一番会谈,这批忠义民兵正式被南宋朝廷收编。张氏兄弟也被李庭芝正式任命为都统,节制本部的忠义民兵。
    就在李庭芝翻山越岭,收编忠义民兵的时候,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也不负李庭芝重托,冲破蒙军在汉水之上的层层封锁,终于将用于救援的物资,成功的运抵襄、樊二城。
    二人在物资运抵之后,按照李庭芝的交代,由汉水继续往西北均州而去。按照日前孙虎臣,高世杰二人和李庭芝的约定,李庭芝应该在均州(湖北丹江口)接应二人。而李庭芝也不负所言,此刻正在均州等待着他们的到来。而跟随着李庭芝一起的还有张氏兄弟二人。所以,忠义民兵被朝廷正式收编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接应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的突围。
    且说孙虎臣与高世杰二人沿樊城以北的安阳河西进,一路冲破蒙军的围追堵截,向着均州的地界挺近。而此时刘整所编练的蒙古水师,依然在身后穷追不舍!
    照蒙古人的想法,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要么被他们消灭在这安阳河之上,要么被截杀在安阳河两岸。然而,意外总是时有发生。就在蒙军水师眼看着就要追上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之时,在安阳河的上游,那支高悬着“忠义”二字的残破水师,又一次出现在江河之上。
    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
    孙虎臣,高世杰二人虽说没有亲眼见识过这批忠义民兵的战斗力,但是樊城一战,忠义民兵的名声,甚至已经盖过了他们这批政府军。而统帅李庭芝在开会时数次提到忠义民兵,并派人四处寻访的事实。让他们想不知道忠义民兵的名头都难!
    随着两方战船的逼近,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在那面高悬的“忠义”大旗之下,看到了三个清晰的面孔。而中间一人,孙虎臣和高世杰已经再熟悉不过,此人便是他们的京湖统帅李庭芝。
    李庭芝果然没有食言,不仅亲赴均州地界接应,更是不惜以身涉险。如此气魄,绝非范文虎,贾似道其人可比。而站在李庭芝身旁的,正是张顺,张贵兄弟二人!
    随着李庭芝与高世杰两路舟师的江上会师,那面迎风飘扬的“忠义”大旗,也进入了蒙古水师的视线。对于这批“忠义水师”的虚实,沿江两岸有无伏兵,别说安阳河之上的蒙军水师不知道,就连被接应的孙虎臣和高世杰二人都不知道!
    想当年,在蒙军围城襄阳之前,阿术统率五万大军南下,劫掠荆襄,在回军的路上,正是在这安阳滩被宋军击败,狼狈的逃回汉水北岸。现在,蒙军不知虚实,双方舟师,在安阳河之上对峙半刻之后,蒙古水师不敢轻敌冒进,便调转船头,往襄阳城下而去。
    在目送着蒙古水师离去之后,连同李庭芝在内的忠义水军,都轻轻的舒缓了心中的一口凉气,而后从容的撤回到均州的山地之中。
    李庭芝一行从安阳河撤退之后,再次来到忠义民兵的山中营寨。对张氏兄弟关于筑寨、练兵、造船做出一番指导和安排,并将此次从郢州带来的战船赋予张氏兄弟二人之后,李庭芝率领孙虎臣,高世杰二人沿陆路回到郢州治所。
    接下来,在李庭芝的策划之下,针对襄阳的救援工作,即将再次展开,而这次救援的主角,就是这批刚刚被收编的忠义民兵!
    第八十八章 汉水忠魂
    四月草长莺飞,五月江水泛滥,从房州回来的两个月里,李庭芝源源不断的将生活物资以及轻舟,战船,弓弩,火炮等等作战物资经陆路运往张氏兄弟所在的民兵营寨。其中作战物资是用来装备这数千忠义民兵的,而那堆积如山的生活物资,则是用来入援襄阳的!
    获得官方援助的这批忠义民兵,早已不再是两个月前的残破之师。此时的忠义民兵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对于入援襄阳之事,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已经万事具备,现在唯一所欠的便是上天给予的那一点东风。好在五月渐去,六月将至,在这春夏交替之际,汉水的上游,奔腾的江水顺流而下。忠义民兵等待良久的入援襄阳的时机终于来了!
    初夏的夜间仍旧微凉,特别是在这均州的大山深处,仍旧有丝丝寒气。忠义民兵的营寨之内,灯火通明,在营寨的校场之上,三千忠义民兵高举着手中的火把,将这大山深处的夜空映照的如同白昼一般,而那面悬挂在营寨中间的“忠义”大旗,在火光的映照下,一如既往的显眼!
    校场之上,张顺在出发之前言道:“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当离去,勿害了吾等救援襄阳大事!”
    出征之前,把话说透也好,三千民兵,也是三千颗不尽相同的心,在这捐躯赴国难之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视死忽如归。然而,张顺在说完这句话之后良久,现场出奇的安静,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之声!
    三千多人的集体沉默,不是他们昧于担责,而是他们已经做好了从容赴死的准备!张贵见状,内心澎湃,感觉体内的热血正在沸腾。在这寂静的夜空下大喝一声:“出发!”
    随着出征命令的下达,三千民兵走上了救援襄阳的道路。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樊城东北青泥河流经的团山脚下,数千黑压压的民兵正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他们已经连续两夜未曾休息了。在微弱的月光下,数百艘战船,已经被他们秘密的拖拽到这里。而就在今夜,他们将趁着这些早已预备好的船只,沿着青泥河南下汉江,去挑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随着二更天的到来,河面的舟师之上,亮起了一盏红灯,众将士都知道,这是出征的信号。随着红灯战船的出发,河面上的诸多船只从港口内鱼贯而出。红灯战船之上的主将,正是人称“竹园张”的张贵。当大部分战船都游离港口之后,另一名主将张顺才开始登船出发。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兄弟二人的分工很明确,张贵负责开路,张顺负责殿后。出发的前一刻,兄弟二人相约共同保重自己。而同行的人之中,还有朝廷任命的京湖都统范天顺。其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便是范文虎的亲侄子。
    夏水暴涨的青泥河之上,南宋的忠义水师,三舟并行,士兵林立。如果时人仔细观察会发现,三船之中,唯有中间的船只吃水最深,船上满载着士兵和物资。而左右两舟,则是空舟而行,而且都没有船底。只是在深夜之中,忠义水师的战船异常,一切都不为外人所知……
    自蒙军围困襄阳以来,汉江入口早已被蒙军铁索连江,其舟船水师,遮蔽江面,即使在这深夜之中,蒙军仍然有着十二分的戒备。张贵兄弟二人若是想进援襄阳而去,非经历一场血战不可!
    夜已三更,张贵兄弟二人所率领的舟师终于来到了青泥河进入汉江的入口处,而在江口巡游的蒙军舟船,很快就发现了他们!
    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前锋的张贵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在他的引领之下,这黑夜中前行的数百艘舟师朝着蒙军那连江的铁索战船冲撞而去。
    这两个多月以来,他们从李庭芝那里装备了大量的强弓劲弩和精良的火器。此时他们的装备,是丝毫不弱于蒙军水师的。在还未和蒙军水师进行近距离接战之时,他们就凭借着手中的强弓劲弩和火炮与蒙军进行对射。一时间,整个汉江江口,炮火连天,箭矢如雨,偶有人伴着惨烈的嚎叫之声落入汉水之中!
    在张贵等人的奋力冲杀之下,忠义水师的战船已经冲杀到蒙军的阵前。这时的张贵等人,以利斧斩断铁索,带领着舟师冲入了蒙军的水师战阵。在近距离接战之下,蒙军在武器和战船都占不到任何优势。此时的蒙军打算倚仗人多的优势,相继跳入忠义军的战船之上,进行近身的肉搏。而这,一直是他们的强项!
    只是这一跳,蒙军中的大部分人相继跳入了忠义水师那没有船底的战船之上,也就相当于直接跳进了冰冷的汉江里!
    黑夜之中,前赴后继的蒙军水师,不明就里的落入到张贵兄弟二人所预设的计谋之中,稀里糊涂的葬身鱼腹。而后经过忠义水师的一番冲撞和射杀,蒙军水师的船阵出现了混乱。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张贵很好的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带领着数百艘战船从蒙军水师的缝隙之处进入到汉水之上。而前来阻击的蒙军,由于不了解忠义水师的战略战术,要么是再次跳入忠义军的空底战船之上,而落入汉水,要么是被忠义军的强弓劲弩和火炮射杀!一时间,整个汉水之上的蒙军水师遭遇大乱。
    忠义军再趁此机会,一路向襄阳城下冲杀而去!
    对襄、樊二城的城内军民来说,后半夜的襄阳府,已然是一个不眠之夜了。汉江之上的火炮声和厮杀声早已经将他们惊醒。而随着时间的推近,这场水战的声音似乎离他们是越来越近!五年来,在襄阳军民的印象里,没有哪一次的水战,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在这种情况下,襄阳吕文焕是无法入眠的,樊城牛富也是无法安睡的。日夜企盼援军的吕文焕更是亲自来到了襄阳城下宋军所控制的水师港口查探情况。但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汉水之上,吕文焕什么也看不见。直到黎明将至之时,吕文焕才在一片灯火之中,看到了那面飘荡着“忠义”旗帜的水师船队。
    当看到战船逼近的那一刻,吕文焕的全身上下被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所包裹,亲自将为首的张贵,范天顺迎接上岸!
    然而,就在吕文焕和张贵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负责殿后的张顺的战斗却并没有结束。
    黎明尚未到来,江面依旧汹涌,张贵的前军虽然进入了襄阳城,但是负责殿后的统领张顺,却被蒙军的水师却死死咬住不放。无奈之下,张顺只能带领着部分舟船,回身邀击蒙军水师。在即将破晓的夜幕之中,与蒙军水师在汉水上展开缠斗。
    时间渐渐步入清晨,江面一片朦胧,当张顺眼看着大批的忠义水师已经渐渐远离了自己的视线,这才下令所属的船队,开始调转船头,不再与蒙军缠斗,往襄阳城下的方向加速前进。
    然而,船只仅仅前行了数米之遥,却忽逢江面大风骤起,张顺的船不受控制的往北岸漂去。
    而北岸,正是蒙军水师的大营。随他一同阻敌的战船,此刻也遭遇着同样的情况。在蒙军的围攻之下,他们射光了战船之上的所有箭矢,发射了战船之上的全部火器,当战船被大风从江心吹响北岸之时,他们已经弹尽箭绝。等待着他们的,只能是被俘的命运!
    但此时的张顺,并不打算接受命运的安排。作为一个以忠义标榜自身的人,他绝不接受被俘的命运。况且,他的兄弟张贵已经冲进了襄阳城内,如若他就此做了一名俘虏,岂不是要让他的兄弟难堪。
    张顺果断而绝决的拿起了手中的短刀,操纵着自己的船只,向汉水北岸的蒙军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
    一阵厮杀之后,江面恢复了平静。战船之上,张顺依旧傲立在船头之上,怒发冲冠,傲视蒙军。只不过此时,他那伟岸的躯体之上,已经身中四枪六箭,嘴角的鲜血正在缓缓流下。
    在残存的意识还没有消亡之际,张顺缓缓的倒在了汉江之中。此时,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夏日的汉水。张顺的躯体被江水吞噬,整个汉水之上,一片血红。
    天亮之后的张贵,开始在襄阳城内清点自己的兵马,却始终无处寻觅自己的兄弟张顺。事情到了这里,张贵的心里很清楚,他的兄弟,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
    两日之后,在襄阳通往樊城的汉江浮桥之下,宋军水师从江面打捞起一具栩栩如生的躯体。只见此躯体身披甲胄,手执弓刀,身中数创,怒目而睁,犹如战神一般。打捞的宋军将士不禁为之英雄之气而肃然起敬,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守将吕文焕等人。
    当城内的张贵和吕文焕一同前来辨认之际,方知此人正是自己的兄弟张顺。
    如此英雄,襄阳百姓感其忠义,守城将士敬其忠勇。自发将其依江而葬,立庙祭拜,终日香火不断!
    此图,两边的船,便是没有船底的……

    
    对于张顺的战死,作为兄弟的张贵并没有太多的伤感。自从拿起武器守土御敌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随时准备着接受这种命运的发生。现在的他只需擦干眼泪,承载着兄弟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行。
    襄阳城内,有了张贵所带来的物资的援助,城内军民的生活大为改善。然而,吕文焕和张贵都知道,粮食和物资都有吃完用尽的那一天,如此下去,终非长久之计。而唯一的自救之法,便是邀约襄阳外围的宋军,对围攻襄阳的蒙军进行东西夹击。
    休整月余之后,张贵决定再次动身,将忠义民兵主动出击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下去。
    在张贵的招募之下,襄阳城内又觅得两名善泅的奇人异士。而后,此二人手执张贵的蜡书,往东南郢州方向泅水而去。李庭芝获悉张贵等人的计划,不知为何,把这艰巨的任务又一次赋予范文虎。而这范文虎也不知为何,一口答应于七月初七,在襄阳下游的龙尾洲共击蒙军。
    于是,负责泅水传信的二人又带着范文虎的承诺,溯游而上,秘密潜回襄阳城内,将情况传达给张贵等人!
    襄阳城内的张贵久处山野,不知范文虎其人,对约定出兵的日期深信不疑。但作为襄阳守将的吕文焕却深知范文虎其人,极力劝说张贵留下共守襄阳就好,这范文虎靠不住。而同张贵一起来到襄阳的京湖都统范天顺,作为范文虎的亲侄子,他太了解自己这位叔叔的不靠谱之处,也力劝张贵不要以身犯险。
    只是,率性耿直的张贵婉拒了吕文焕和范天顺的好意,执意要赴范文虎之约。城内的吕文焕,范天顺二人无奈,也就由他去了。
    盛夏七月的黄昏,匆匆流过的汉水并没有带走夏日的高温。即便到了日暮时分,整个江畔还是一片燥热。也就在这时,张贵告别了吕文焕,范天顺等人,又一次再出发。
    然而,在临出发之前,张贵却发现一名士兵开了小差。而开小差的这名士兵,又偏偏这两日因违反军纪而被军法从事过。战争的警觉性告诉他们,日前拟定的军事计划,可能已经被泄露出去。
    只是这张贵也是艺高人胆大的主,他料定蒙军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制定出什么有效的军事部署,仍旧带着他的一腔热血上路了。
    为了冲破蒙军的江面封锁,张贵仍旧和来时一般,于夜间采用“无底战船”的战法,斩断连江铁索,以火炮攻击蒙军江上舟师,顺汉江东下。
    夜间遭遇军情蒙军舟师,又一次吃了张贵“无底战船”的大亏,蒙军溺水者不可胜数。仅仅在前半夜,张贵就已经冲破蒙军数道封锁线。
    但是当张贵他们按照和范文虎的约定,南下到襄阳外围之时,却没有看到范文虎派来接应的舟师在哪里。
    尽管如此,张贵仍旧在士兵大量战斗减员的情况下,拼命向与范文虎约定的龙尾洲靠近。心想着,只要坚持到龙尾洲,自己和部下就安全了!
    张贵和他的士兵们,抱着必胜的信念穿行在江面。不久之后,他们已经能在朦胧之间,看到龙尾洲上军营的灯火以及飘扬的军旗。
    但是张贵想不通,江面的厮杀之声如此惨烈,为何龙尾洲上的范文虎会如此无动于衷。
    殊不知,此时的范文虎和他的士兵们,根本就不在龙尾洲上。
    此刻灯火通明的龙尾洲上只是插着宋军旗帜的空空营寨。其真正的驻守者,是潜伏在黑夜中,正等待着张贵和他的忠义军落入圈套的蒙古军。
    要说这范文虎也确实来过,但那只仅限于两日之前。当范文虎在汉水之上获悉蒙军的兵马调动之后,便已早早的退守到三十里外的汉水下游。
    可怜的张贵,即便到了此刻,仍旧还在等待着范文虎的接应。当张贵的水师离龙尾洲越来越近之时,埋伏在暗处的蒙军水师突然高举火炬,将整个江面照亮。这时的张贵才发现,眼前出现的是蒙军水师。
    一番血战之后,精疲力竭的张贵身受重伤,在欲投江之际,被蒙军生俘。
    次日清晨,奄奄一息的张贵被带到了阿术和刘整的面前。二人惜才,力劝张贵降蒙。此时的张贵虽然身受重伤,但意识尚算清醒,对阿术等人破口大骂,随后英勇就义!
    随着张贵的就义,这支在三月份才崭露头角的南宋忠义之师,在仅仅归建半年之后,就以集体殉国的悲壮方式,为南宋在襄阳的战事,谱下了一曲汉水绝唱……
    第八十九章 李庭芝的反间计
    多雨的七月,襄阳城的上空无限阴沉。
    襄阳城外,四名身着南宋军服的士兵,正抬着一具身披甲胄的将军遗体,缓缓的向襄阳城下走去。但襄阳城楼上的守军却没有要给他们开城门的意思。守城的军士清楚,尽管这些人穿着南宋的军服,但他们已不再是他们的战友。
    城下四名身着南宋军服的士兵,他们在数天前还是襄阳的忠实守卫者,但此刻,他们的身份却是投降蒙古的降卒。
    行至城下,降卒向城内喊道:“我等奉蒙古汉军都元帅刘整之命,特向吕大帅献故人遗体一具。尔等可识得此人?此乃矮张——张贵是也!”
    襄阳城头的守城军士,听闻张贵阵亡,这才在城楼之上远距离细看。
    由于张贵此前在襄阳休整一个多月,守城军士经过仔细辨认,确定城下四人所抬者,确是张贵。于是守城将士不敢怠慢,当即派人去帅府向吕文焕禀报。
    这是张贵离去之后,吕文焕第一次获知张贵的消息。没想到,首次获得的消息,便是这样的一个噩耗。在得此噩耗的同时,吕文焕也看明白了刘整此举的险恶用心。这刘整是想利用张贵的死,来瓦解襄阳军民的斗志。
    既然看明白了这一点,吕文焕觉得自己就更不能让刘整的奸计得逞。于是,在襄阳城内吕文焕,决定要以一场隆重的仪式,迎接英雄的归来。
    在吕文焕的安排之下,襄阳的城门缓缓开启,襄阳的军民接过降卒手中的担架,将阵亡的张贵抬回城内。而那四名充当蒙军使者的降卒,此刻又成了宋军的俘虏,尽数被斩。
    张贵的遗体进城之后,获知消息的襄阳军民开始自发的前来缅怀这位逝去的英雄。怀着对英雄无比崇高的敬意,他们虔诚的擦拭着张贵那身受重创的遗体,细心的将其入殓。之后,将其与先前阵亡的兄弟张顺合葬于汉水之畔,立双庙祭祀,让他们在死后也能凝望着曾经战斗过的滔滔汉水。
    英雄归葬之后,襄阳那阴沉了数日的天空,落下了瓢泼的大雨。这是上天对英雄的落泪,也是长空对襄阳的悲悯。在那大雨瓢泼的雨夜,吕文焕对自己的将来,对襄阳的将来充满了悲观。
    刘整的攻心之计,最终还是发挥作用了。吕文焕虽然在军民面前展现了一个主帅的坚守和笃定,但是在那独自一人的孤寂雨夜里,天知道,他的守城之路,还能坚持多久。
    就在吕文焕于雨中神伤之时,京湖统帅李庭芝的一封弹劾奏疏再一次把范文虎给告了。
    数年的畏敌不进,不服调遣,临阵脱逃,加上这一次的丢弃友军的行为,让范文虎已经臭名昭著。当李庭芝的这封弹劾信公诸于朝堂之时,满朝舆论哗然,关于严惩范文虎的呼声不绝于朝堂。此时,就连一向护犊子的贾似道也保不住他了。在一片唾骂声之中,贾似道解除了范文虎的兵权,将其调往安徽重镇,知安庆府(安徽安庆)。
    在南宋朝廷的一纸调令下,范文虎被调往了安庆府,而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另一道加封刘整为卢龙军节度使,燕郡王的圣旨又渡过了淮水,正往襄阳城下而去。
    此事说来稀奇,南宋方面未曾知会忽必烈和刘整的情况下,便单方面公然挖起了忽必烈的墙角。
    身在大都的忽必烈,听到这则消息之后,立马派人彻查此事。而襄阳城下的刘整,则是吓出了一身冷汗。获此消息的刘整已经顾不得眼下襄阳的战事,随即策马飞奔大都而去!
    当身在郢州的李庭芝获知刘整离开襄阳战场,往大都而去之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刘整既去,前途未卜,襄阳城下自此去一强敌。而这离间忽必烈和刘整君臣关系的主意,正李庭芝向南宋朝廷建议的。
    话说刘整快马飞奔到大都,见到了百忙之中的忽必烈。果不其然,正如刘整所料,眼前的这位大汗皇帝根本就没给他好脸色。而且还略带讽刺的问道:“燕郡王来此何事?”
    忽必烈这一问,可把刘整吓的不轻。这燕郡王可是南宋给刘整的爵位,刘整再傻,他也知道这句话从忽必烈口中说出来对他意味着什么。脸色被吓的惨白的刘整当即匍匐在地,声泪俱下的向忽必烈辩解道:“陛下如此圣明,断不可轻信宋廷谣言啦!宋人恨臣用兵襄阳,欲以此离间之计杀臣。宋廷授职封王之事,臣实在不知,望陛下圣裁!”
    其实刘整断断不用如此声泪俱下,忽必烈通过简单的调查,便已经识破南宋所行的离间之计。而刚才所问,实乃试探刘整而已!
    刘整话已说到此处,忽必烈又向刘整言道:“爱卿自归降我朝以来,为我朝勉励国事,鞠躬尽瘁,朕知之甚深。朕深知爱卿确无背离之心,但如若宋人诚心招降爱卿,不惜以裂土封疆许之,爱卿当如何?”
    刘整知道,此时的忽必烈是在考验他。如果今日他拿不出一个让忽必烈满意的回答,就算能保全性命,从此君臣之间的信任也将从此不复存在。
    然而刘整就是刘整,老泪还在纵横的他毫不迟疑的回答道:“天下有十,而圣朝独占七八。圣朝铁骑所至,州郡望风归降。今宋之一隅,何以抗我朝之天下。江南之地,终归陛下所有,此乃天道所至。十年之内,宋必不复存。如此,宋之藩王,又有何用!臣所求富贵功名,唯陛下能赐,宋之残国,枯槁而已!今臣冒死以见天颜,只为自证清白而来,还望陛下明鉴。”
    刘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向忽必烈表明立场。南宋已经行将就木,他没必要再回到南宋那艘破船上去。他需要忽必烈明白他的忠心,他更要让忽必烈明白,他刘整所要的东西,只有忽必烈能给他。其它的人都不可以,也给不了。
    当然,他还是在不经意间暗示忽必烈,若想十年灭宋,离不开他刘整!
    忽必烈通过对刘整的一番试探,那颗不淡定的心平静了下来,起身搀扶起匍匐在地的刘整,向其言道:“爱卿之忠,朕已深知。襄阳战事,爱卿当勉力为之,朕于此静候爱卿捷报!”
    忽必烈的一番言语说完,彻底解除了刘整有生命之虞的警报。只是从宫殿出来之后的刘整,后背仍旧有着刺骨的寒气。
    从最开始的责问,到中间的试探、敲打,再到后来的认可。看来,由外族入主中原的忽必烈,也深谙《韩非子》那传承千年的帝王驭下之术!
    清白既已明了,刘整便没有在大都做无谓停留,为了他心中想要的东西,他又火速回到了襄阳的战场!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45:0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