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9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泛爱成林 2020-06-23 22:12:19 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确是盛世 ----------------------------- 古代大多数时代百姓的生活是很苦的 |
@ty_十年915 2020-06-24 10:00:55 帅才 ----------------------------- 是的,郭子仪李光弼都堪称帅才 |
|
@挥舞铁拳 2020-06-24 22:30:52 叛军的资源比政府军少多了 ----------------------------- 是的,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无论是政府军还是叛军都犯了很多错 |
端午安康 |
@ty_十年915 2020-06-26 08:38:36 端午休息 ----------------------------- 是的,节假日我一般不更的,下周一继续 |
@zhaolei72 2020-06-26 12:08:46 郭德纲说端午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大家还是应该该快乐就快乐。清明节当然是不能祝福快乐的。端午节是可以的 ----------------------------- 是的 |
@ciwill 2020-06-26 22:43:40 好久没来了,最近工作太忙,支持兄弟! ----------------------------- 好久不见,问好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78 随着唐军在河北的节节胜利,之前依附于叛军的很多郡县也纷纷宣布反正,重新投入唐朝的怀抱——我估计,那些地方官应该都是开烧烤店出身的,他们一会倒向唐朝,一会倒向叛军,翻起面来比翻烤串还要得心应手。 至此,除了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以及史思明的据点博陵,河北大部基本光复。 败讯传到洛阳,叛军内部一下子人心惶惶。 他们的家属大多在范阳,如今河北失陷,洛阳和范阳之间的交通已完全被切断,他们再也无法知道家人的安危,这怎能不让他们寝食难安? 而安禄山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这段时间,从各个方向传来的几乎全是坏消息。 西面,是难于逾越的潼关——不久前,他又再次派次子安庆绪率大军进攻潼关,但哥舒翰率军据险坚守,最终安庆绪一无所获,只能灰头土脸地铩羽而归。 北面,他曾寄予厚望的大将高秀岩似乎就没打过胜仗。 南面,他遣兵攻打南阳(今河南邓州),但唐军顽强抵抗,叛军只能无功而返; 东北面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爱将史思明、蔡希德在河北被郭子仪、李光弼打得满地找牙; 东南面,他的进展也很不顺利。 在拿下洛阳后不久,安禄山就派大将李庭望、张通晤等人率军往东南方向进军,企图夺取江淮这一唐朝的财税重地。 本来,安禄山认为,唐朝军力大多集中于西北、东北、西南等边境,江淮一带极为空虚,这一路应该是很轻松的——跟旅游差不多。 没想到这回他又失算了。 因为,在那里叛军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张巡。 张巡是进士出身,无论是学问还是能力都非常不错,家里也不是没有背景——其兄张晓曾任监察御史,但他的仕途发展却很不顺利。 他出仕后先是担任太子通事舍人,后来被外放到清河(今河北清河)担任县令,任上他举贤任能,政绩优异,且经常扶危济困,很得民心。 照理,有了这样出色的业绩,应该是完全可以升职的。 可惜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不照理的。 房子这么多,房价照理不该这么贵,可它就是这么贵;楼主我这么帅,照理不该这么专一,可我就是这么专一;张巡这么能干,照理不该不被提拔,可他就是没有被提拔。 因为,那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杨国忠。 杨国忠用人,向来只看此人与自己的关系好不好,从来不看此人的政绩好不好。 有人劝张巡去杨国忠那里走动走动,送点金子银子或者妙龄女子,以便为自己在朝中谋一个好的位子。 但张巡听了这话,却仿佛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听到别人劝他吃臭烘烘的死鱼烂虾,极其鄙夷地说:这个官我当不了! 这样的人,在官场自然是吃不开的。 他理所当然地失去了留京或升官的机会,而是被调任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 真源是著名的乱县,治安很差,不少土豪劣绅在那里凭借家族势力为所欲为欺压百姓,其中最猖狂的是一个叫华南金的人,张巡一到任就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将华南金绳之以法,判处死刑。 他的党羽和其他土豪受此震慑,此后全都不敢再为非作歹。 张巡也因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安禄山造反后,河南各地大多望风而降,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今安徽亳州,当时真源归谯郡管辖)太守杨万石也不例外,要求张巡出城迎接叛军。 张巡愤而不从,率领本县义民千余人揭竿而起,反抗叛军。 从此,就像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适合他的剧本,张巡这个之前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的书生,开始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成为那个战争舞台上最亮眼的主角之一! |
|
@伏地魔本魔 2020-06-29 09:52:01 请教云真人1南北朝之问题;政治人物发言皆慎之又慎深思熟虑那么侯莫陈崇怎么会给宇文护抓到“谣传头号帝国大臣死讯”该把柄? ----------------------------- 我觉得政治人物也不是个个都发言慎之又慎的吧,就算一直是发言慎之又慎的人也总有说话不注意的时候,也许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更何况侯莫陈崇只是一介武夫。 |
@黄龙12011 2020-06-29 08:28:23 张巡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后世都不予推崇。 ----------------------------- 确实有争议,不过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吧。 |
@wangmingsong2011 2020-06-29 12:23:15 若无张巡,安势易成。 ----------------------------- 是的,唐朝能保住东南财赋之地,张巡起了很大的作用 |
@Ridiculogical 2020-06-29 14:40:46 看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第一次正视张巡 ----------------------------- 很多人都是这样 |
@wangmingsong2011 2020-06-30 00:39:31 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张巡,都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把安禄山的后路搅乱,四面碰壁。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么理解:此时真正的角力点,还是在潼关长安这一块了。 要么就是李隆基这边,固守潼关,待郭李张等各方扫平,把安禄山包围、压迫在洛阳周边,潼关大兵碾压平推,彻底剿灭。 要么就是潼关破,长安危,安禄山方面局面逆转,届时郭李或有回旋奋战余地,但京城沦陷、天下震动、人心难定,一切可...... ----------------------------- 王兄真是太有才了! |
@奇正2019 2020-06-29 22:58:13 还是前不久的新闻才知道张巡是我们南阳邓县人!也是一员大将,和颜杲卿类似,官小职微,缺兵少将!如果是一方节度使,足以匹敌名将行列 ----------------------------- 是的,张巡守城很有一套的 |
@zhaolei72 2020-06-30 11:47:43 我第一次知道张巡南霁云是南怀瑾老师的书。现在看来,南怀瑾老师明显认为南霁云是自己值得骄傲的祖先 ----------------------------- 是的,南霁云值得尊敬 |
@ty_十年915 2020-06-29 07:31:23 乱世造英雄 ----------------------------- 确实如此 |
@LN鞠海峰 2020-06-30 18:00:41 好文 ----------------------------- 过奖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79 几乎就在张巡起兵的同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也起兵攻下了叛军占领的宋州州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叛军大将张通晤兵败被杀。 随后张巡、贾贲结成联盟,决定共同进退。 此时之前投敌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到驻在陈留(今河南开封)的叛军东线总指挥李庭望那里述职,当地义民趁机反正,控制了城池,并邀请附近的张巡、贾贲两人领兵前来协助守城。 不久,贾贲战死,其余众由张巡统领。 公元756年三月,令狐潮会同叛军大将李怀仙等人带着四万多大军前来攻打雍丘。 其实那时张巡手下只有两千多人,且大都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民兵,叛军出动这么多军力,相当于用散打世界冠军去对付一个连站都站不稳的两岁小孩——实在是太浪费了。 但令狐潮并不这么认为。 他之所以要如此不计成本地兴师动众,主要是为了给家人报仇雪恨——当初张巡进入雍丘后,令狐潮留在城内的一家老小都被张巡斩首示众,因此令狐潮对张巡恨之入骨。 他要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张巡及雍丘军民压成齑粉! 在他看来,只要能将张巡打到报废,就无所谓浪费不浪费! 见叛军来势凶猛,城内军民一片恐慌。 而张巡的眼中却没有丝毫慌张,只有初恋少年第一次约会看到心上人般的兴奋。 他激动地对众人说:贼军人多势众,又都是精锐,必然会小瞧我们,绝对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出击。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对他们发动突袭,他们没有防备,一定会溃败。只有挫敌锐气,城池才可能守得住! 随后他留下一千人守城,自己亲率其余的一千人,分成数队突然冲出城门,直扑叛军大营。 张巡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在他的带动下,义军全都奋勇无比,呐喊声震耳欲聋。 叛军也许会想到他们可能遇到风雨,也许会想到他们可能遇到狗屎,甚至会想到他们可能遇到雍丘城里派出的举着白旗前来投降的欢迎团、带着女明星前来慰问的文工团,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会遇到张巡的袭击,更没有想到会遇到如此猛烈如此锐不可挡的袭击! 猝不及防之下,他们一下子就被斩杀了一大片。 其余的部队也惊魂未定,只能仓皇后撤。 不过,叛军毕竟人多,第二天又卷土重来,将雍丘城团团围住。 他们先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叫你们老板出来! 城内回答:带着小姨子跑了…… 这下自然是谈不下去了,只能兵戎相见。 叛军调来多架重型装备——投石机,把雍丘城的女墙(古代城池上的齿状矮墙,相当于现在的栏杆)都砸烂了,然而张巡却不慌不忙,马上命人竖起早已准备好的木栅,以代替女墙。 见投石机效果不佳,李怀仙和令狐潮又改成强攻。 叛军架上云梯,一个接一个攀援而上,张巡马上让人搬出早已准备好的茅草,在上面浇上油脂,点燃后往下投掷,叛军被烧得外焦里嫩,死伤惨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叛军尽管将雍丘城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然而除了丢下无数的尸体,什么都得不到。 而张巡还经常趁敌军不备,出城发动偷袭,每次都大有斩获。 李怀仙和令狐潮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茶叶每泡一次,茶水的浓度就淡一分;日子每过一天,叛军的信心就少一些。 六十多天后,叛军终于彻底失去了信心——撼山易,撼雍丘城难!要想战胜张巡,除非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云淡心远成为世界首富! 无奈,李怀仙、令狐潮只得下令退兵。 初出茅庐的书生张巡就这样创造了奇迹——以区区两千人打败了四万人的围攻! |
|
@黄龙12011 2020-07-01 09:24:52 其实雍丘之战持久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并不亚于之后的睢阳之战。只是睢阳之战粮食吃干,出现了人吃人,最后只剩下几十名士兵的惨烈景像为后人所铭记。 ----------------------------- 确实如此 |
@小白兔的小萝卜头 2020-07-02 13:22:05 安史之乱后大唐还那么久,为什么没有中兴 ----------------------------- 有啊,元和中兴,大中之治,只不过再也没有恢复到安史之乱前的高度 |
@Ridiculogical 2020-07-02 18:26:48 安史之乱是武人之乱,一时间依靠书生带兵也算是不得已的选择。再说,唐朝的文武还没有割裂那么大,书生也懂军事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吧。 ----------------------------- 是的,唐朝时出将入相似乎是很普遍的 |
@夏奈琦 2020-07-02 20:31:51 南霁云大英雄,大唐双龙传有精彩描写,但是现实中确是跟随张巡之后才出名的,和雷万春相似,在守雎阳我个人认为他有二处不妥1射杀尹子奇,明明距离不够不能保证猎杀还发箭,造成尹子奇后面远离前线,再无机会狙杀。2贺兰借兵,换作张巡我想就可能成功,张会吃饱喝足然后席间暴起斩杀贺兰,这个是可行的。就算借不到也不会出门射箭,给贺兰留下口实 ----------------------------- 南霁云是将才,张巡是帅才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Ridiculogical 2020-07-03 09:41:49 哥舒翰也是爬得高跌得重 — 既然一有机会在老板面前这么要挟别人的人头,老板反过来要挟他的人头,也挡不住呀 。。。 ----------------------------- 四是的,哥舒翰这样做确实太意气用事了。 |
@wangmingsong2011 2020-07-03 23:36:40 动需要魄力!但在某些时候,静——更需要魄力。 比如今年这个挑战,国家用“静”,搞居家,这是多大的魄力?经济今年打水漂,未来几年……不好说了,但国家在生死存亡面前拿出了魄力。别国不肯居家的,连着玩“王炸”玩“几何增长”。 ----------------------------- 的确如此。 |
@平原_明月 2020-07-03 23:09:06 总之 潼关时期的哥舒翰,给我的感觉是一个 强势查手机删微信联系人, 问我和你妈掉水里你救谁, 家庭财政大权全都抓手里, 日渐消极对待家庭,不洗衣服不做饭, 最后被逼无奈,哭着抱着孩子跳楼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的内心,安全感的缺乏,对生活掌控能力的缺乏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哥舒翰也差不多。。 ----------------------------- 有道理 |
@zhaolei72 2020-07-03 11:24:02 郭子仪是武瞾时的武状元吧。武后在灭李唐的同时,也提前选择了保唐的人。 -----------------------------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 |
@奇正2019 2020-07-04 21:40:06 开始压垮李隆基的第一步了 ----------------------------- 是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81 安思顺的命运就此注定。 尽管他早已不过问世事,但世事依然没有放过他。 尽管他早已不关心政治,但政治依然要来关心他。 很快,他和其弟太仆卿安元贞都被处死,两人的家属则被流放到岭南。 毫无疑问,安思顺是冤枉的——假如他真的勾结叛贼,真的有反意,为何在当初朔方节度使任上有兵有权的时候不反,反而要在现在没兵没权的时候反? 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这一点,朝中不少人都是明白的。 只不过,在当时的气氛下,没有一个人敢提出来。直到后来安史之乱平定后,安思顺的老部下郭子仪上《请雪安思顺表》,安思顺才得以平反昭雪。 应该说,哥舒翰这种公报私仇的做法,让很多朝臣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甚至由粉转黑。 杨国忠也是其中的一个。 他和哥舒翰的关系本来还不错,两人都与安禄山不和,还曾结成同盟一起对付安禄山,但现在他对哥舒翰却很有意见。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事实上,之前安思顺在回京后可能预感到哥舒翰会对自己不利,便未雨绸缪地投靠了杨国忠,给杨国忠送了不少东西。 收人钱财,为人办事,哥舒翰陷害安思顺的事件发生后,杨国忠当然要出面相救,站出来为安思顺说话,没想到结果却是对着香炉打喷嚏——碰了一鼻子灰! 这让杨国忠大受打击。 之前皇帝对他是言听计从的,而现在却变成了对哥舒翰言听计从! 可见,如今在皇帝的心目中,哥舒翰的地位已经超过他杨国忠了! 更何况,哥舒翰的手还伸得那样长,不仅管军队,还要管朝中的大臣! 这让他怎么能忍受!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杨国忠感到更加不安。 我们知道,杨国忠这个人是很不得人心的,当时朝野上下不少人认为安禄山是被杨国忠所逼反的,只要杀了杨国忠,安禄山失去了造反的理由,自然就退兵了。 哥舒翰的心腹爱将王思礼就是这么想的。 他对哥舒翰说:安禄山这次起兵是以清君侧为名,要求朝廷诛杀杨国忠。如果您留三万兵马守潼关,自己亲率精锐回军攻灭杨国忠,则叛乱可以不战而定,这是不世之功啊。 当初汉朝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就是这么干的…… 哥舒翰没有理他,只是给他使了个眼色——那意思是,幼稚! 不过,王思礼的情商似乎和我差不多——我老婆给我使眼色,我也是每次都看不到的。 不要说使眼色,踩脚都没用,用高跟鞋踩都没用。这是题外话,就不展开讲了。 这回王思礼也是一样。 他完全没有领会到领导的心思,居然又提议让他带着三十名骑兵前往长安,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再杀掉。 见王思礼越说越离谱,哥舒翰忍不住发火了:不行!真要这么做的话,那造反的就不是安禄山,而是我哥舒翰了!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耳目众多的杨国忠的耳朵里。 杨国忠大为震惊。 如果说之前他对哥舒翰还只是嫉妒,那么现在就是害怕了。 万一哥舒翰真的像王思礼说得那样反戈一击,那他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他不由吓出了一身冷汗。 怎么办? 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不该坐以待毙,而应早作准备。 于是,他连忙入宫找到了皇帝: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却没有后继之兵。万一失利,长安就危险了。臣恳请从京师各部门中选拔三千人加以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李隆基同意了。 有了皇帝的许可,杨国忠马上就雷厉风行地干起来。 至于兵力,当然不可能是三千人。 那只是个幌子,算不得数——就如我老婆给她妈汇报的新衣服价钱一样——她妈听到的是五百,实际上花掉的可能不止五千。 |
@黄龙12011 2020-07-06 08:38:12 杨国忠官场得罪人太多,反正是死定了。如果哥舒翰守关成功打败安祿山,回朝当宰相后会干掉杨国忠,如果守关失败,安禄山进入长安也会杀掉杨国忠。 ----------------------------- 是的,恨杨国忠的人太多了 |
@奇正2019 2020-07-06 23:54:07 好在大唐国力雄厚,经得起这么折腾 ----------------------------- 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没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平原_明月 2020-07-09 01:29:10 泪痕春雨这段我没看,我看到他写洛阳失陷那里都已经忍不了了。我同意以利益分析矛盾,但是他把那种为了追逐利益完全不择手段的行为,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历史人物标杆的时候,实在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认为利益是不可回避的一方面,但是我也认为人类有所谓高尚的情操的一面,这点楼主做的是不错的,之前在楼主书里看过一些让人感动的段落。 让人印象很深刻。 不过楼主写的比较简略。有一些深层的问题没有触及到,造...... ----------------------------- 有道理。 看来这一段我写得有些粗疏了。确实,三千人和一万人性质是不同的,不能为了简化写在一起。 通鉴原文是: 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 |
@wangmingsong2011 2020-07-08 23:00:50 首先我们不去讨论泪痕的观点。现在杨国忠因为通过某些(或官方或私人的)渠道得知了,哥舒翰的左右积极劝说哥舒翰干掉他杨国忠。所以向李隆基提请编练一支武装力量。 那么问题一:杨国忠提请建立的这么一支军队,是他杨国忠的私兵吗? 我觉得,不是。这还是唐朝的军队!虽然主官杜乾运是他杨国忠的人,万一出现政治变动,这支队伍一般情况下会挺杨——但是如果是二般情况,李隆基和杨国忠闹起来,从杜谦运到士兵,站...... ----------------------------- 王兄的分析非常透彻 |
@黄龙12011 2020-07-08 12:26:40 哥舒翰私杀将领,和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样,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触犯了龙颜。 ----------------------------- 是的,李隆基对此肯定不舒服的。 |
@金海陵 2020-07-08 14:01:57 在 “杨国忠要驻军”“哥舒翰要撤军”的问题上, 玄宗 真是老糊涂 了, 对 下属的心思 一点都不掌握, 这 智商 丢了江山一点儿都不冤。 ----------------------------- 确实他犯了很多错。其中逼哥舒翰出战是最致命的。 |
@lining_1115 2020-07-09 14:45:03 留名再看!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83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河北前线的郭子仪、李光弼也向李隆基上表,提出了他们的下一步行动计划:臣等请求出兵北上攻取范阳,端掉叛军的巢穴,将叛党的妻儿收为人质,然后以此招抚他们,这样一来,叛党必然丧失斗志,不战自乱。潼关大军只要固守以疲弊敌军就行了,绝不可轻易出战。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郭、李两人和哥舒翰的意见可谓不谋而合。 他们都提出了类似的策略——坚守潼关,等待战机。 然而李隆基对此却并不感冒。 不是他不想等,而是他等不及。 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他不想把自己惹下的麻烦留给子孙后代,无论如何他都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解决安禄山的问题,否则他会死不瞑目的! 更何况,如今的形势又是如此有利! 而杨国忠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在皇帝耳边怂恿。 他的目的很明确——借刀杀人。 他想的是借安禄山的刀除掉哥舒翰!或者至少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 至于如果哥舒翰败了长安怎么守的问题,他是不会考虑的。他想不了那么长远,这已经超出了他大脑的思考范围——就如“求∫(2x+3)/(x^2+2x+2)dx”这样的题目超出了小学生的考试范围一样。 杨国忠一遍又一遍地对李隆基说:陛下,时间不等人,战机不等人!咱们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等待真的有用,乌龟早就统治了地球! 在杨国忠的极力鼓动下,李隆基不停地派出使者前往潼关,逼迫哥舒翰率军出击。 哥舒翰本来还想继续上表辩解,但李隆基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使者一个接一个,常常是一个刚宣读完诏令,另一个使者又到了,比我现在每天接到的骚扰电话还要频繁。 骚扰电话我可以不接,但皇帝的圣旨哥舒翰不可能置之不理。 他还能再说什么呢? 君命难违,他就是再不愿意,也不能再违抗皇帝的旨意了。 因为他知道,如果再抗命不出,等待他的肯定是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的命运! 公元756年六月四日,躺在病床上的哥舒翰领着大军离开潼关,踏上了东征之路。 三天后,唐军来到了灵宝西原(今河南灵宝西北)。 这里南依高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长达七十里的曲折隘道,依山傍水,林幽谷深,悬崖如削,古木参天,太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风景十分秀丽。 可惜,唐军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打仗的。 从军事角度看,这里的地形对唐军就非常不利了——他们人数虽多,但在狭窄的隘道里却根本无法展开,根本无法发挥人数优势,如果崔乾祐在此设下埋伏,据险以待,居高临下,唐军躲都没有地方躲,逃都没有办法逃,只能成为活靶子! 哥舒翰对此忧心忡忡。 因此他没有贸然进军,而是先与司马田良丘等人坐船在黄河上观察敌情。 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在山间发现了叛军的踪影! 尽管看起来敌军的人数并不多,可哥舒翰还是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再继续向前,等着他的,必然会是一场恶战! 但他现在已经别无选择。 他只能进,不能退,前进尚有一线生机,后退定是死路一条! 他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冲出西原这个险地! 他命大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为前锋,在前面开道,部将庞忠等领兵十万为后继,自己则带着其余的三万人渡过黄河,在北岸的一处高地上督战,并为南岸的主力擂鼓助威。 |
@Ridiculogical 2020-07-10 13:39:01 分兵两岸,还是怕有埋伏吧?隔着河,两处兵要呼应还是比较困难,用处有限。 ----------------------------- 是的。 |
@wangmingsong2011 2020-07-11 00:10:06 这应该也不算生擒。 反正咱们也看不懂行军作战该咋部署,古代的看不明白,当代的都是涉密……只能凭着读史的一点讯息去猜。 先头部队是精锐五万,主力是十万,他的三万人,其实是预备队,他那个身体也没法冲在前面。北渡黄河,不排除是冷兵器时代惯用的虚张声势。 这种布置,大概冷兵器时代的正常操作? ----------------------------- 他的三万人,其实是预备队,他那个身体也没法冲在前面。北渡黄河,不排除是冷兵器时代惯用的虚张声势。 有可能 |
@平原_明月 2020-07-11 02:04:22 分兵到黄河北岸没有毛病。 冷兵时代战争,主帅有效控制的军队范围也只有五到十公里以内,超过这个范围,会缺乏缓冲,以及命令无法及时传达,这时候军队人数越多,越成为累赘。 如果前军遇敌,略有不利,需要稍稍后退的时候,后军在缺乏缓冲的时候,大概率因为信息不通,以为前军战败,发生顿时崩溃,演变为淝水那种大型踩踏现场。这时候兵越多,死的越惨。哥舒翰如果在河北岸的高地上指挥战斗,更有利看见全景,及时调...... ----------------------------- 分析得很有道理 |
@奇正2019 2020-07-10 22:49:53 这一仗打的那个惨,老哥也被生擒了!云真人总是在高潮部分惊堂木一响,且听下回分解 ----------------------------- 下是啊,这一仗唐军败得很惨 |
@挥舞铁拳 2020-07-11 11:52:01 站在批判皇权神圣的角度,安史亦不失为英雄。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玄宗失徳,天下共逐。 ----------------------------- 据说五代时期安重荣说过一句话: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
@挥舞铁拳 2020-07-11 11:52:01 站在批判皇权神圣的角度,安史亦不失为英雄。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玄宗失徳,天下共逐。 ----------------------------- @云淡心远 2020-07-11 16:59:36 据说五代时期安重荣说过一句话: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 @Ridiculogical 2020-07-11 20:09:19 不光是天子,就算节度使,也照样受制于牙兵,一个照顾不周就小命不保。不受制的暴力至上,比起五胡乱华至少还有部落的传统架构来,还要无序。在此之前的历史上可能只有王莽崩溃后的几年可以比拟,而时间长的多。 ----------------------------- 是的,晚唐五代非常乱,以至于后来的宋朝矫枉过正,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极大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