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37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36] 本页[37] 下一页[38]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2 李辅国去兵部上任的时候,排场极大,规格极高,包括宰相在内的文武百官全都到场祝贺,负责列队欢迎的是全副武装的禁卫军,负责奏乐助兴的是代表朝廷的太常寺,负责供应宴席的是皇家专用的御膳房…… 然而排场再大,也没有李辅国的胃口大;规格再高,也没有李辅国的心气高。 就像1平方毫米的铜线远远满足不了五千瓦电器对线路的要求一样,一个三品的尚书也远远满足不了李辅国对官职的期望。 没过多长时间,他又向李亨提出自己要当宰相。 李亨很为难。 因为他知道,自汉朝以来,还从没有过宦官出任宰相的先例——之前也只有一个秦朝的赵高——但赵高是臭名昭著的祸国奸臣,这样的榜样,当然是不能效仿的。 可他又不敢直截了当地拒绝李辅国,只好委婉地把皮球踢给大臣:以爱卿你的功劳,有什么官不能当呢?只是我担心朝中那些有声望的大臣不一定答应啊。 其实他话里的含义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希望李辅国能知难而退。 但李辅国却并没有产生退意——不是他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是什么,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有什么难。 世上无难事,只要他出面! 他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左仆射裴冕,授意其推荐自己——裴冕出身于唐代第一豪门河东裴氏,本人在当时的名望也非常高。 李亨闻讯急忙召见另一个望族出身的宰相萧华:李辅国想当宰相,听说他要让裴冕等人举荐,如果你们上表的话,那朕就不得不让他当了。 萧华心领神会,出宫后立即找到裴冕,将皇帝的话告知了他。 裴冕马上表态:根本没这回事!断我一臂可以,但要我推举他绝无可能! 就这样,因萧华、裴冕等人不肯写推荐信,最终李辅国没能当上宰相。 从此,他对萧华等人恨之入骨。 很快,他就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那时京兆尹(首都最高行政长官)一职空缺,李辅国便打算让自己的党羽户部侍郎元载出任这一要职——据说元载与李辅国的妻子元氏(当时宦官娶妻似乎挺普遍)同宗,由此攀上了关系,成为李辅国的心腹。 没想到就在任命下达之前,元载突然找到了李辅国,强烈要求不当这个京兆尹,态度非常坚决。 李辅国盯着他看了半天,最后总算搞明白了,这小子不是不想升官,是嫌这个官太小! 京兆尹还不满足,那他想当什么? 当然是宰相! 李辅国一下子有了主意。 是啊,我是宦官,你们说宦官做宰相没有这个先例,那就让我的党羽元载入相吧,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于是,他向皇帝李亨提出,宰相萧华专权,应该予以罢免,改任元载为相。 李亨起初不同意。 但李辅国不同意李亨的不同意,又一次接一次地提出同样的要求。 尽管李亨气得在心中用全国三十六种方言把李辅国骂了一遍又一遍:格老子娘希匹丢你老母辣块妈妈妈了个巴子……,可最后还是不得不答应了李辅国的提议。 数日后,萧华被免去了宰相一职,改任礼部尚书,而元载则被任命为同平章事,成为新的宰相。 由此可见,在李辅国面前,李亨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他如果算是老虎的话,那李辅国就是武松;他如果算是太阳的话,那李辅国就是后羿! 总之,李亨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太窝囊了。 可是他又能怎样呢? 李辅国握有禁军大权,在禁军中根基深厚,要想与他翻脸,很可能会激起一场兵变! 这是当时已经疾病缠身的李亨绝对承受不了的。 他只能妥协,只能姑息。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
|
@ty_小马171 2021-01-25 19:18:02 记号 ----------------------------- 好久不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3 事实上,姑息已经成了李亨在皇帝生涯中后期处理政事的主要态度。 比如,平卢(治所今辽宁朝阳)节度使王玄志死后,裨将李怀玉杀死了王玄志的儿子,自作主张地拥戴其表兄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李亨那时正忙于在关内与史思明等人作战,根本就顾不上遥远的东北,便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很快就正式任命侯希逸为新任平卢节度使——数年后,孤立无援的侯希逸因受到范阳的叛军李怀仙部和北方奚人的南北夹击,无法在辽西立足,不得不率军渡过渤海,来到青州(今山东青州),随即被李亨封为平卢淄青节度使。 侯希逸因受到部下拥立而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这件事在唐朝的历史上意义颇为重大——因为此举开了中晚唐藩镇节度使由下属自行废立的先河。 之后,这样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并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可以这么说,在被史学界称为中晚唐三大顽疾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中,至少有两个都肇始于李亨统治时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李亨都脱不了关系。 他实在是太多疑了,也太软弱了——尤其是在他的晚年。 晚年的李亨,早已没有了灵武即位时的踌躇满志,早已没有了收复两京时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得过且过,逆来顺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曾经,他也想干翻整个世界;而现在,他已经被这个世界干得服服帖帖。 内有恶奴欺主,那就欺吧;外有反叛未平,那就叛吧。 忍无可忍,那就再忍忍;想无可想,那就不要想。 反正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反正他已经没几年活头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消极心态,对本已日暮途穷的史朝义叛军,他没有心思发动大规模反攻,只是主动采取了守势。 公元761年五月,他任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都统河南、淮南东、淮南西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泗洪),以防止叛军南下江淮。 几个月后,与李光弼齐名的郭子仪也得到了新的任命。 自从被李亨免去军职后,郭子仪已经在长安闲居了近三年。 其实在此期间,李亨也曾有过重新启用郭子仪的想法。 史载当李光弼与史思明率军在洛阳一带对峙的时候,他曾打算让郭子仪统率部分禁军以及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等镇的军队从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大同(今山西大同)直捣史思明的老巢范阳,然而诏书都已经发出去了,却受到宦官鱼朝恩的阻挠,最终李亨竟然又收回了成命。 直到公元762年初,河东多地发生兵变,李亨这才想起了已经66岁的郭子仪,想靠他的威望来稳定局势。 他加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朔方、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泽潞(治所今山西长治)节度行营兼兴平(治所今陕西凤翔)、定国(治所今陕西大荔)等军副元帅,命他率军进驻绛州(今山西新绛),前往平定河东的叛乱。 临行前,按照惯例郭子仪要向皇帝辞行。 但这时李亨已经卧病在床,不愿见任何大臣。 郭子仪再三恳求:老臣这次受命,很可能会死在外面,不见陛下,死不瞑目。 李亨这才不得不在卧室中接见了郭子仪,颤颤巍巍地对他说:河东的事,都委托给爱卿你了…… 郭子仪果然不负李亨所望。 他到绛州后,河东的形势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可当捷报传回的时候,京城长安却正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 |
@黄龙12011 2021-01-27 23:13:32 终于追完了,唐军包围邺郡,郭子仪掘开漳河水淹邺群,问题是,漳河流经临漳,在古黄河北边。而安阳在古黄河南岸,漳河水怎么会越过黄河跑到安阳来呢? ----------------------------- 史书原文就是写的漳水啊。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筑垒再重,穿堑三重,壅漳水灌之。 另外,我看到的资料似乎说安阳和临漳一样,都在古黄河的北面吧。 具体如何,有时间再详细查一查 |
@ciwill 2021-01-27 23:23:53 顶贴!顶贴!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4 因为这段时间,长安城内相继死了两个重量级人物——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李亨。 先是李隆基。 公元762年四月初五,在太极宫中度过了一年多孤寂凄清的日子后,78岁的李隆基终于油尽灯枯,撒手人寰。死后他被追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后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也称其为唐明皇。 李隆基在位达44年之久,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也是所有唐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个——对一般人来说,长寿当然是好事,但对他来说,却让人难免感到有些遗憾——如果他早死十年的话,对他的历史评价一定会大不一样! 他一手把唐王朝推上了从未有过的巅峰,造就了辉煌无比的开元盛世;但也是他一手把唐王朝带入了断崖式下跌的深渊,导致了让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的安史之乱。 他亲眼看着自己起高楼,亲眼看着自己宴宾客,亲眼看着自己楼塌了…… 他这一生,有过成功的荣耀,也有过失败的耻辱;有过灿烂的业绩,也有过舒适的生活;有过铁马金戈的的豪情,也有过千古流传的爱情…… 这样的人生旅途,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李隆基去世的时候,他当年最贴心的大内总管高力士正因遇到大赦而刚刚重获自由。 他立即打点行装,从流放地巫州(今湖南洪江)赶回长安。 路上他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兼程,一刻不停地快马加鞭——如果那时有动物保护协会的话,一定会指责他虐待动物。 他只想早一点回到长安,早一点见到那个他日思夜想的亦主亦友的太上皇李隆基! 然而在到达朗州(今湖南常德)的时候,高力士的希望破灭了。 从路上的行人口中,他得知了李隆基的死讯。 他顿时如五雷轰顶,恸哭不已,最终竟呕血而死。 也许他是怕自己多年来的主人在黄泉路上太过孤独,而特意上路去陪他的。 我想,假如李隆基和高力士不是主仆关系而是情人关系的话,这一定会是一段不亚于梁祝的爱情佳话! 因李隆基的死而深受刺激的,除了高力士,还有他的儿子李亨。 李亨那时也已病入膏肓,已经脆弱到了碰到棉花都要晕厥的程度,哪里还承受得起这样的打击? 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的病情迅速急转直下。 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下诏命太子李豫(就是之前的广平王李俶,被册立为太子后改名李豫)监国。 李亨的病重,也引起了一个人的恐慌。 此人就是张皇后——也就是之前的张良娣。 是啊,本来她唯一的靠山就是李亨,如今李亨不行了,她怎能不感到忧虑? 最让她担心的,是她之前的盟友李辅国。 虽然她和李辅国曾经是配合默契的政治搭档,联袂铲除过建宁王李倓等不少政敌,但这显然只是暂时的——两人都是权力欲很强的人,都企图独霸朝纲——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和对皇帝的影响力,这两年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生怕李亨死后李辅国会对她下毒手,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然而,她虽然贵为后宫之主,身边却没有一兵一卒,要想对付手握禁军兵权的李辅国,谈何容易? 关键时刻,她想起了一个人——太子李豫。 其实之前她曾经有过废掉李豫、改立自己所生的长子兴王李佋为太子的想法,但后来李佋不幸早死,她的另一个儿子年龄又太小,加上李豫又对她非常恭敬,她这才取消了把太子拉下马的想法。 可能也正是由于李豫对她的恭敬,让她将李豫视为了自己人。 她这个人向来爽快,从来不喜欢过多的前戏——无论是在房事上还是其他任何事上。 因此,她说干就干,马上就召来了太子李豫,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李辅国长期掌控禁军,皇上的诏令都通过他发布,他还擅自逼迁太上皇,堪称罪大恶极!他现在唯一顾忌的就是你我二人,如今皇上已陷入弥留状态,李辅国和程元振(李辅国的党羽)这两个宦官企图作乱,非诛杀不可! |
@wangmingsong2011 2021-01-29 12:27:49 设: 大家可以把自己代入是A,皇帝的儿子,是帝国的储君。B是你的继母,皇帝的皇后,势力比你强。C作为一个权力极盛的权宦还掌握禁军,甚至皇帝都莫名的礼让三分,你惹不起。 已知B和C,长期以来都是政治盟友。并且他们已经联手搞死了你的兄弟兼铁杆支持者D,搞走了皇帝最信重的谋臣E。 你是通过低调、韬晦才没有出问题。甚至你对继母B非常恭敬,每天都要唱《听妈妈的话》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知道,这是...... ----------------------------- 这样,万一这俩人在做局,C蹲在旁边的草丛里或者B准备录下你“谋害之言”。至少你没同意,还劝和。传到C那,会觉得没有干掉的必要性、紧迫性。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一定“好感”。 反过来,如果不是做局,是B真的要整C。你不同意其激进行为,但是“表了个忠”。B一般情况下,真不至于对你下手或者怎么样。 如果B一意孤行要干C,C是吃素的么?如果B因为你不配合,准备也把你收拾掉,那么C可能伸出橄榄枝。 王兄的分析太有道理了 |
@黄龙12011 2021-01-29 08:45:23 杨坚在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之乱后,将邺城摧毁,并将相州治所迁到黄河南岸的安阳,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今日的安阳位于古黄河南边,属于河南省。 ----------------------------- 今日的安阳位于古黄河南边?不知有没有相关资料? 我看到的似乎是古黄河在安阳的东边。 |
@LN鞠海峰 2021-01-29 15:59:23 写的好,期待继续 ----------------------------- 下周一继续 |
@liuyeping22 2021-01-29 16:39:55 感觉李和毛有点相似,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有时还是早点死的好 ----------------------------- 历史上年老后变昏庸的例子确实不少 |
@山路弯弯2020 2021-01-29 20:58:18 玄弟啊,早死20年必青史留名哦(′-ω-`) ----------------------------- 是啊,早死20年的话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一样了 |
@添牙海角牧羊人 2021-01-30 00:09:23 李亨和他爹走了,李泌该回来了 ----------------------------- 是的,李泌辅佐过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和德宗李适三代皇帝 |
@Ridiculogical 2021-01-30 10:27:46 安史之乱,双方都是熬死了两代领导人 ----------------------------- 是的,只不过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被儿子所杀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5 李豫没有答应。 在他看来,他本来就是储君,这件事干成了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干砸了却很可能脑袋都没有,这种高风险没收益毫不利己专门利张皇后的事,傻子才会干! 更何况,他对曾经害死自己兄弟李倓的张皇后本来就没什么好感! 因此,他摆出一副孝子贤孙的样子,流着眼泪泣不成声地拒绝了:陛下……已经……病危了……呜呜……这两人……都是陛下的功臣故旧……呜呜……如果我们……不告诉陛下就突然杀掉他们……陛下……一定会非常震惊……恐怕……他的身体会受不了……呜呜呜呜…… 见李豫哭得梨花带雨,鼻涕与眼泪齐飞,眼睛共嘴唇一色,鼻子一抽一抽的,理由一套一套的,张皇后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他,只好挥挥手让他先回去。 但她当然不会就此罢休。 因为她知道,政变这种事就相当于在高速上开车,一旦启动就不可能再停下来,更不可能掉头。 李豫走后,她立即又召来了越王李系(李亨的次子):李辅国图谋不轨,可太子太没用了,不能诛杀这个贼臣。你能替我办这件事吗?事成之后,我一定让你继承大位! 得知有皇位作回报,李系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脑袋落地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拼命! 他当即拍着胸脯满口答应:我愿意干! 张皇后安排手下的宦官段恒俊与李系一起行动。 两人挑选了两百多个年轻力壮的宦官,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埋伏在长生殿(李亨的寝宫)后面。 随后,张皇后又以皇帝李亨的名义召见太子和李辅国,让他们到长生殿觐见。 显然,她的设想是要借此机会一举杀掉太子李豫和李辅国,再扶持李系继任储君! 可惜设想虽然不错,现实却不太妙——他们的密谋被耳目众多的程元振获悉了。 程元振立即报告了李辅国。 李辅国命程元振带领禁军埋伏在宫门外,要求他务必要截住太子。 没过多久,太子李豫果然出现了——他以为父亲快不行了,要召他进宫交代后事,未及多想就匆匆赶来。 程元振连忙上前,向他告知了张皇后的阴谋。 可李豫却依然执意要入宫:圣上病危要召见我,我岂能因怕死而不去! 程元振张开手挡住了他:社稷事大,太子千万不可进去! 李豫还在犹豫。 进去,还是不进去?这是个问题。 进宫,可能会有危险;不进宫,也不一定安全。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咋办才保险耶? …… 程元振却等不及了。 他不由分说就命手下的士兵把太子架了起来,将其带到了飞龙厩(唐代饲养宫中所用良马的地方),并派重兵看管。 控制住太子后,李辅国、程元振立即率全副武装的禁军入宫,将越王李系以及宦官段恒俊等百余人全部抓捕关押,接着他们又派人大摇大摆进入皇帝所在的长生殿,宣称奉太子之命把张皇后迁居别处,当着病床上的李亨的面,把正在陪护的张皇后以及左右数十人强行拖走幽禁。 正在长生殿伺候皇帝的宦官、宫女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时间,他们全都惊恐万状,纷纷作鸟兽散。 诺大的殿堂,只剩下了奄奄一息的李亨一人。 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 有没有后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没人知道,也并不重要。 因为,他虽然还没有死,但在别人的心目中,他早已经跟死人无异了。 数日后,李亨在生理上也被宣告了死亡,享年52岁。 此时距离他父亲李隆基的去世只隔了13天。 |
@wangmingsong2011 2021-02-01 14:11:40 没有做局,但李豫还是接到了李辅国的橄榄枝。 ----------------------------- 是的,对李辅国来说,选择和李豫合作可能是他心目中的最佳选择 |
@挥舞铁拳 2021-02-01 16:14:39 天涯现在都没人看了 ----------------------------- 天涯的人气确实大不如前了 |
@黄龙12011 2021-02-01 22:10:29 宦官掌权起于李豫,但肃宗时期的三大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都是被李豫整死,说明这时皇帝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牢牢控制住朝政。 ----------------------------- 是的,李豫还是很有手段的 |
@山路弯弯2020 2021-02-01 22:56:11 这时诞生一个太宗一样的明主大唐还是可以起死回生哦 ----------------------------- 可惜历史是很难假设的。而且,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很多唐初以来沿袭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现状了,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 |
@liuyeping22 2021-02-02 11:48:32 中国历史上确实没有太监皇帝,曹腾也是追封的,看样子去势确实能杜绝人的野心 -----------------------------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太监是没有后代的,当皇帝也传不了后人 |
@wangmingsong2011 2021-02-02 15:28:19 李豫是第一个被宦官拥立,但跟后面某些宦官拥立的皇帝还是很大差别。 毕竟,名位早定,不过是更迭时刻的“施以援手”或者“窃取胜利果实”……所以李豫灭这帮宦官中的某个人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皇帝的天子属性、皇权的神圣属性,那层遮羞布被扯开——上一次是被成济一长矛捅掉的……下一次则是五代草头王们的狂欢。 此时的李豫,是幸运的。 ----------------------------- 王兄说的很有道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6 不得不说,李亨的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 当太子时,他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虞;当了皇帝,他也几乎没有过一天安心的日子,外有安史叛乱,内忧大权旁落…… 他亲眼目睹着大唐以蹦极般的速度从鼎盛滑向深渊,他也有心要把大唐从深渊中拉出来,可惜的是,这似乎超出了他的能力——一个资质一般、成绩中等的普通中学生,偏要他去证明黎曼猜想,他怎么可能做得出来? 他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说,由于担心外面的文臣武将会造反当皇帝,他就重用他认为绝不可能造反当皇帝的宦官。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对的。 宦官的确是当不了皇帝。 但宦官却可以废立皇帝! 事实上,唐朝在李亨以后的全部十二个皇帝中,有八个都是宦官所立的! 而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由宦官拥立的皇帝。 李亨死后,李辅国便马上诛杀了张皇后以及越王李系等人,随即拥立太子李豫登上了帝位,是为唐代宗。 李豫的登基,创造了两个纪录。 除了上面所说的他是被宦官拥立为帝的第一人外,他还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皇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可惜这样的纪录不是奥运会纪录,并不能为他争光。 初登帝位的李豫,过得非常郁闷。 最令他头疼的,是那个骄横跋扈的李辅国。 由于自恃有拥戴之功,之前就权势熏天的李辅国更加不可一世,李豫继位后,他甚至公然对皇帝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陛下只要住在宫里就可以了,外面的事听凭老奴我处理! 这哪里像奴才对主子说的话? 根本就是爷爷对孙子的态度:孙子哎,你什么都不懂,乖乖地坐在家里什么都别干,什么事情都让爷爷来作主啊! 李豫当然不是孙子。 他只是装孙子。 虽然恨得牙痒痒,但考虑到李辅国手握禁军兵权,他只能隐忍不发。 不仅如此,表面上他对李辅国似乎还恭敬到了肉麻的程度——尽管他心里想的是“盼你死了”,可嘴上说的却是“盼死你了”;尽管他心里恨不得拿刀刺李辅国的上腹,可嘴上却叫李辅国为“尚父”! 他不仅事无大小都要先征询李辅国的意见,而且规定群臣出入都要先觐见李辅国,然后才觐见天子。 他还加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非但满足了李辅国当初想当宰相的夙愿,还让他高居首相! 李辅国自然愈加无所顾忌。 |
|
@山路弯弯2020 2021-02-03 13:52:26 使劲顶! ----------------------------- 多谢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67 可是他错了。 李豫可不是他的父亲李亨。 实际上,他早就暗中与李辅国的副手——时任左监门卫大将军、直接统领禁军的程元振取得了联系。 对皇帝的笼络,程元振受宠若惊。 比起被李辅国呼来喝去,当然是直接跟着皇帝干更有前途。 他当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效忠皇帝。 这下,李豫心中有底了。 公元762年六月,也就是他登基仅仅两个月后,他突然下诏免去了李辅国元帅府行军司马、兵部尚书的头衔,并勒令他搬出皇宫居住。 李辅国这才如梦初醒。 然而由于程元振和禁军都已经站在了皇帝一边,他就是再不服,又有什么用呢? 他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不久又他主动请求辞去了中书令一职。 李豫对此求之不得,第一时间就批准了他的辞呈,同时又给了他一个博陆王的虚衔,以示安慰。 李辅国按照惯例入朝谢恩,但他心中终究是意难平,从言语中也难免流露出来:老奴侍奉不了郎君,请让我到地下去侍候先帝吧! 竟然称现任的皇帝是郎君(郎君是唐代宫中内臣对太子的称谓),可见李辅国虽然失去了权力,但依然没有失去那份早已刻在了他骨头里的狂妄和自大! 可能正是这样的气话,让李辅国后来送了命。 本来就对他恨之入骨的李豫心中肯定会这么想:既然你那么想去地下陪先帝,那我就遂了你的心愿吧! 但作为一个心机男,他此时当然不会表现出来——无论李辅国有多么疾言厉色,他始终都是和颜悦色;无论李辅国的言语有多么不给面,他的回应始终都是如春风拂面。 他左一声尚父,右一声尚父,嘴比蜜还甜,讲的话比桑拿房还暖,硬是把把李辅国充溢在内心的愤愤不平给逐渐抚平了。 当年十月,一件离奇的案件发生了。 那天清晨,李辅国宅邸的下人过来叫床——叫李辅国起床,没想到却被眼前的一幕吓得魂飞魄散! 只见他们的主人躺在血泊之中,脑袋和一只手臂已经不翼而飞! 曾经的朝中第一人竟然在家中被残忍杀害! 很快,这个爆炸性新闻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皇帝李豫也表示大为震惊。 他一面派人前往李辅国府中慰问,追赠李辅国为太傅,并贴心地送去了一个木刻的头颅以便于安葬;一面又亲自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彻查此案:不管涉及到谁,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务必要查清真相! 然而不知为什么,此案最终没有查到凶手,只能不了了之。 好在后来《新唐书》为我们揭晓了谜底:(帝)不欲显戮,遣侠者夜刺杀之——皇帝李豫不想公开杀掉李辅国,派侠客在夜间刺杀了他。 这就是李豫的手段! 欲擒故纵、笑里藏刀、瞒天过海、借刀杀人、暗度陈仓…… 他使用起三十六计来,比孙悟空使用七十二变、韦小宝使用十八摸、楼主我使用私房钱的一百零八种藏法还要熟练! 除掉了李辅国,李豫总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杀了李辅国,还有后来人。 李辅国的接班人,是程元振。 李豫似乎并没有吸取父亲李亨的教训,依然十分信任宦官。 在他看来,自己这次之所以能在与李辅国的对决中取得完胜,最大的功臣无疑是程元振,因此事后他论功行赏,不仅让程元振取代李辅国出任了元帅府行军司马这一要职,还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邠(bīn)国公。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程元振一点也不比他父亲在位时李辅国的权力小! 当然,程元振毕竟才刚刚上位,相对来说对皇帝还是比较尊敬的。 没有了李辅国的掣肘,李豫终于可以得心应手地发号施令了。 接下来他要做的,当然是征讨内部早已离心离德的史朝义叛军。 |
@Ridiculogical 2021-02-05 11:47:48 李豫刺杀李辅国,这一招没想到。皇帝要用到刺杀,是否也说明皇帝的掌控力不够,不敢走名正典刑的路子,怕出乱子?继续重用宦官,是主动如此,还是已经既成事实了? -----------------------------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似乎李豫的确有可能是不敢走名正典刑的路子,怕出乱子。 继续重用宦官,个人感觉可能主动因素被动因素都有一些吧。 被动因素是之前一直是李辅国程元振掌管禁军,现在李辅国死了,程元振取代他是最不容易出问题的办法。 主动因素是之前李亨和李豫都是亲眼看着李隆基放权给安禄山以及李林甫杨国忠等文武大臣,结果惹出了安史之乱,现在他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再信任外面的大臣,所以相对来说,更信任跟自己常在一起的宦官 |
@刘三寅 2021-02-05 13:40:23 顶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wangmingsong2011 2021-02-05 20:59:17 现实原因实在是太强大了。 干李辅国,如果李辅国死后,李豫就一副“人死债消”、“剑出鞘、恩怨了”的态度,那旁边的人看起来就是:李辅国越界太过,结了大仇,装X遭雷劈。 政治本就是各方利益不断冲突、调和,是各种事务的不断协调、处理,既然皇帝李豫已经报了仇了,以后还是各司其职,该干嘛干嘛!大家伙还能继续互相体面,互相将就,“凑合过呗,还能离咋的”? 如果李豫干掉李辅国之后,对“盟友”程公公也...... ----------------------------- 王兄分析的这几点,非常赞同。 |
@黄龙12011 2021-02-05 22:22:18 李豫还能干掉宦官,以后的皇帝只有被宦官干掉的份。 ----------------------------- 是的,后来的宦官群体更加嚣张了。 当然,李豫本身也是比较有心计的。 |
@山路弯弯2020 2021-02-05 16:25:57 顶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另外,因春节临近,本帖将停更两周,预计22日左右恢复更新。 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春节愉快! |
@ciwill 2021-02-06 14:57:52 楼主安好, ----------------------------- 谢谢,也提前祝您春节快乐 |
首页 上一页[36] 本页[37] 下一页[38]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