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40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39] 本页[40] 下一页[41]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
|
@片滴 2021-04-09 21:18:25 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donalwang079 2021-04-09 23:07:16 点赞 ----------------------------- 谢谢夸奖,欢迎常来 |
@奇正2019 2021-04-11 13:38:50 刚刚平定叛乱!国家尚不安稳,皇帝能力平庸,藩镇能力太强,只能出此下策,确保江山延续,如此循环下去,自此往后而论,就郭子仪一人 ----------------------------- 是的,所以有人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近一百五十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说明唐朝在前期取得的成就非常得人心。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2 郭子仪急命部将王延昌火速赶回长安,让朝廷马上派大军前来。 然而他失望了——他左等右等,心急如焚,却始终没有等到一兵一卒! 因为此时朝中把控朝政的,是在让人失望这一点上从不让人有一点失望的败事圣手程元振! 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他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召见王延昌,当然更不可能派兵! 但这似乎也不能全怪他。 吐蕃人的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十月初四,吐蕃进抵盩厔(今陕西周至),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出兵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顽强抵抗。 驻扎于此的唐朝将领吕月将极为英勇,打退了敌军的第一次进攻,可由于众寡太过悬殊——吕月将手下只有两千人,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之后,吐蕃人继续狂飙突进,于十月七日顺利通过便桥——便桥跨越渭河,又称西渭桥、咸阳桥,位于今陕西咸阳西南,是长安西面的门户。 到了这个地步,谁都知道长安是很难保住了。 正所谓有其祖必有其孙,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豫作出了和他祖父李隆基七年前一样的选择——脚底抹油,一走了之。 只不过李隆基当初是往西,而这次李豫则是向东——在部分禁军和宦官的簇拥下,李豫带着自己的家人和皇族宗室匆匆离开了长安,逃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 皇帝一走,本来就弥漫着恐慌气氛的长安城内自然更乱了。 有钱有权的,纷纷收拾细软跑路;胆大妄为的,趁机到处大肆抢劫;没钱没胆的,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叫狗狗不理……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郭子仪从咸阳赶回了长安。 刚进城,他就迎面遇上了一群熟人。 领头的,是禁军将领王献忠。 王献忠本是李豫的扈从人员,可刚出长安东门不久,信奉“富贵险中求”的他就动起了歪脑筋——吐蕃人进长安后,肯定会拥立李唐宗室建立新政权,自己要是带个亲王去投降吐蕃,岂不是就能捞个开国元勋当当? 说干就干,他立即带着麾下四百人裹胁了丰王李珙(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六子)等十位亲王,掉转马头,一路向西疾驰,没想到却在长安城内与郭子仪撞了个正着。 郭子仪很意外:老王啊,你方向是不是搞反了? 王献忠更意外——在去投奔吐蕃人的时候遇见郭子仪,他感觉就仿佛小学生在去网吧打游戏的时候遇见自己的班主任——立马就慌了。 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没走错,我……本来就想去找吐蕃人……如今皇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郭子仪曾任中书令,故时人常称其为令公)您身为元帅……废立天子对您来说轻而易举……您何不顺势而为呢?……我看……丰王就很合适……论辈分,他比皇上长;论肚子,他比皇上大;论血脂,他比皇上高…… 郭子仪万万没想到王献忠居然会说出这样无耻的言语,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见郭子仪没有回答,丰王李珙也急不可耐地问:令公为什么不表态?……我不是说我想当皇帝啊……皇帝,那是可以随便当的吗?……你们有没有做好我登基时需要穿的特特特特大号的龙袍?…… 显然,他想当皇帝已经想到了蠢血沸腾走火入魔的程度。 听了李珙的话,郭子仪忍不住勃然大怒,把他和王献忠痛骂了一番,随后命人押送他们重新返回皇帝身边。 王献忠等人虽不愿意,但慑于郭子仪的威望,也只好乖乖从命。 等着他们的,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久,李珙被赐死,王献忠的下场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
@wangmingsong2011 2021-04-12 12:11:24 王献忠,一百度李珙又一个王怀忠……干的事是一样的,都是带兵堵十王宅,拉着诸王去迎吐蕃,唯一一点不同……大概是王献忠带了400人,王怀忠带了500人……(我怀疑拿一百人要么是兽散了,要么是有点忠心去追李豫了) 基本上就是一个人了。但甭管是不是一个人,又姓王、又叫忠,就特么不能学学王忠嗣…… 李豫跑路很丢人……但不影响王某忠和李珙这种叛国行径被专政掉。 ----------------------------- 应该是同一个人。 通鉴上说是王献忠,但新旧唐书都作王怀忠。 |
@黄龙12011 2021-04-12 12:49:28 历史上皇帝跑出京城逃难次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也难怪现在很多人对唐朝的强大持有非议。 ----------------------------- 唐朝前期还是很强大的啊,这是毋庸置疑的。 皇帝出逃全都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 |
@山路弯弯2020 2021-04-12 12:05:04 嗯,好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ciwill 2021-04-11 21:40:32 照例,打卡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3 公元763年十月九日,吐蕃大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安。 如王献忠所料,他们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伪政权。 由于当时唐朝宗室大多已逃之夭夭,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与皇帝关系不是很近的人选——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李治的曾孙,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子)。 不过,此时的吐蕃人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龙井茶再怎么淡,毕竟也算是龙井;李承宏的皇室血统再怎么远,毕竟也算是皇族,当天,李承宏就被拥立为傀儡皇帝。 之后,吐蕃人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法无天,长安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逃入山中避难。 再看唐朝皇帝李豫。 离开长安后,李豫一行的第一站抵达了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可当地官员都已经跑光了,驿站空空荡荡,四周冷冷清清,根本没人接待他们。 就在李豫等人又累又饿又冷又慌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支队伍。 来的,是驻守陕州的观军容使鱼朝恩和他麾下的神策军! 一般来说,在饿得不行的时候,会觉得吃到的东西特别好吃;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会觉得得到的帮助特别可贵。 李豫此时的感觉就是这样。 看着从天而降的鱼朝恩,他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还是宦官靠得住啊! 之后,在鱼朝恩的护卫下,李豫顺利抵达了陕州。 得知皇帝在陕州,四散逃亡的文武百官也陆陆续续前来会合。 而郭子仪的选择却和这些官员不同。 听说皇帝已经脱离危险,当时正在赶赴陕州途中的郭子仪立即决定改变路线——不去陕州了,先去收复长安。 部下听了全都惊得嘴巴张得比足球还大。 要知道,此时包括郭子仪本人在内,他们全部加起来都只有三十个人! 就这点实力,要想从二十多万吐蕃人的手中夺回长安,就好比一只老鼠伸出脚想把大象绊个跟头——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然而郭子仪却显得胸有成竹:如今溃散的禁军将士大多在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只要我把他们召集起来,再征调武关(今陕西丹凤)的卫戍部队,北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反攻长安,必能击退吐蕃! 随后他沿蓝田、商州、武关一路南下,一边走一边收集散兵。 听到名震天下的郭令公来了,溃兵们顿时如粉丝听到爱豆来了一般兴奋——在他们的心目中,郭子仪和胜利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西红柿和番茄、周树人和鲁迅、云淡心远和帅哥之间的关系! 他们争先恐后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很快郭子仪麾下就集结了一支四千余人的队伍。 接着郭子仪带着他们掉头北上,在商州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 会上他老泪纵横,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共雪国耻,克复长安。 将士们深受感染,全都群情激奋。 不料刚出商州不久,郭子仪就接到了皇帝的诏书——原来,李豫担心吐蕃会东出潼关,让郭子仪火速率军前往陕州护驾。 但一向对皇帝唯命是从的郭子仪这次却没有听皇帝的话。 他上表说:陛下放心,只要臣出兵蓝田,敌军必不敢向东出击。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 李豫觉得他说的似乎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不过,郭子仪手下只有区区四千人,要想从二十万吐蕃人手中收复长安,怎么可能? 对一般人来说,当然不可能。 可郭子仪不是一般人。 他知道,吐蕃军这次远离本土,孤军深入,其实并没有做好长期占领长安的准备,只要略有风出草动,就必然会萌生退意。 既然如此,那我就制造点声势给你看看! |
|
@奇正2019 2021-04-13 23:45:10 郭子仪只手擎天!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 是的,这几年是郭子仪的高光时刻,唐朝连续遇到的几次危机,都是郭子仪出手搞定的。 |
@wanganwa 2021-04-15 12:02:41 涨人气+1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奇正2019 2021-04-15 19:47:21 打金枝中 娘劝郭暧唱段,你父功高封王位,俺才把金枝儿许你为妻!唐代宗训郭爱唱段,你不该把孤王的江山提!功劳太大 ----------------------------- 确实,郭子仪对代宗的功劳太大了。 打金枝这部戏很有名啊,虽然我没有看过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4 郭子仪命部将长孙全绪率军进驻蓝田以北的韩公堆一带,一边竖起无数面旗帜,一边又命人一刻不停地击鼓,晚上还点起了无数堆篝火。 火光熊熊,鼓声阵阵,远远望去,似乎有无数的兵马。 吐蕃人见状,心中不免有些发毛。 而长安百姓见状则大受鼓舞,纷纷传言:盼望着,盼望着,官军来了,胜利的脚步近了……郭令公从商州带着不计其数的军队来了,而且全都是参加过平叛战争的精锐,人人都能胸口碎大石徒手开啤酒隔山吹死牛,指东从不打西,指狗从不打鸡…… 吐蕃人听说后更慌了。 而更令他们胆寒的是,这天半夜竟然连长安城中也响起了一阵接一阵的鼓声——其实这也是长孙全绪的杰作,他派部下偷偷潜入城内,结交了数百名长安社会青年,让他们趁夜在长安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上四处击鼓。 这下吐蕃人再也坐不住了。 这些个唐军,怎么像生活中的挫折一样无处不在? 难道唐朝的勤王大军真的已经来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尽管代宗李豫在退出长安前就向各地节度使派出使者,要求他们立即赶赴长安勤王,可真正响应号召的却寥寥无几,崤山以东更是一个都没有,其中甚至包括和郭子仪齐名的大唐军界的标志性人物——时任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诸行营副元帅的临淮王李光弼(代宗李豫登基后晋封其为临淮郡王)。 李光弼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 他怕像来瑱一样遭到程元振的暗算。 与来瑱相比,他和程元振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差——史载程元振素来厌恶李光弼,曾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与来瑱相比,他的战功更大,名头更响,能力更强,更有功高震主之危,更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 如果以来瑱的条件和命运作为已知项来建立数学模型的话,可以毫无疑问地推算出,一旦李光弼和来瑱一样受到程元振的陷害,他的命运一定会比来瑱更惨!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弼怎么敢轻易跑到皇帝身边去呢? 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因此,犹豫再三,李光弼最终还是没有离开他的大本营徐州(今江苏徐州)一步。 不是我对陛下的命令不愿服从,只怪陛下你对程元振言听计从! 连之前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的李光弼都不愿赴援,其他人当然难免也会有类似的想法。 尽管各地的节度使几乎个个都接到了勤王的诏书,但除了鄜延(治所今陕西富县)节度使白孝德等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全都把皇帝的圣旨当成了手纸,全都按兵不动。 当然,这些东西吐蕃人是不知道的。 他们被长孙全绪所制造的假象吓坏了,只觉得四面八方的唐军正如潮水般往长安集中,加之他们在长安已经捞了不少油水,便立即萌生了退意——还是赶紧跑路吧,晚一点说不定就来不及了! 他们当即带上他们的战利品匆匆撤出了长安。 吐蕃人走了,高晖这个唐奸当然也要仓皇出逃。 不知为什么——也许他是个路痴,也许他是史上最早的地圆说(地球是圆的)的信奉者,高晖明明想跟吐蕃人一样向西逃,可实际上却是一路向东跑到了潼关,被唐朝守将李日越抓获处死。 就这样,在被吐蕃人占领了整整12天后,长安总算又再次回到了唐朝的手中。 然而,长安虽然收复了,人们心中的创伤却远没有平复——吐蕃人进出大唐的国都,居然比进出菜市场还要随意,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更丢脸的事吗?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奇耻大辱? 这笔帐当然不能不算。 |
|
@Ridiculogical 2021-04-16 12:12:29 往东逃到了潼关 — 这要多么渣的方向感 ----------------------------- 是啊,慌不择路了 |
@wangmingsong2011 2021-04-17 00:00:03 离心力增加……当藩镇的猛将,在权力、实力的平衡、制衡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又因为朝廷宦官的折腾与朝廷离心…… 高汉奸不排除打算隐姓埋名潜逃吧……可惜,现代有监控,当时……估计还是群众…… ----------------------------- 高汉奸不排除打算隐姓埋名潜逃吧…… 确实如此,感觉这种可能性挺大的。 |
@ty_正能量41 2021-04-13 23:51:12 周二晚上吉祥,签到欣赏佳作,顶 ----------------------------- 谢谢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5 太常博士柳伉上表,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皇帝李豫,说他自登基以来一直疏远功臣、宠幸宦官,才酿成了这样的大祸,强烈要求他下罪己诏,改过自新,并剥夺宦官的权力,诛杀程元振。 李豫看了心中很不舒服。 居然敢这样指责皇帝,简直是澡堂里的拖鞋——没大没小! 不过,那个时候毕竟是以包容著称的唐朝,他并没有把柳伉怎么样——要是在清代,敢对皇帝这样说话,柳伉就是有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当然,李豫也不可能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何况,他根本就不认为自己宠幸宦官有什么错! 但无论如何,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也知道必须要有人为此背锅。 最适合背这个锅的,无疑是民愤最大的程元振。 如果不是他隐瞒战报,吐蕃人怎么可能如此轻松地长驱直入! 因此,尽管李豫之前对程元振一直信任有加,这次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于是程元振被免去所有官爵,遣回原籍,他原先的元帅府行军司马这一要职则由宰相元载接任。 之所以没有处死程元振,一方面是李豫念及程元振对他有拥立之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不想把事做得太绝,伤了其他宦官的心。 事实上,之后他依然十分信任宦官这个群体。 回到长安后不久,他就加封此次在陕州护驾有功的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让他总领禁军。 鱼朝恩带着他在陕州时的老部队神策军入驻禁宫,自此取代程元振,成为了新一代的权宦。 而程元振居然还不甘心,竟在不久后又穿着女人的衣服偷偷潜回了长安,企图东山再起。 见这家伙毫无自知之明,毫无眼力见,李豫对他也忍不住厌恶起来——现在你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怎么可能在这样敏感的时刻用你? 很快,李豫就下诏将程元振流放到溱州(今重庆綦江区),之后又改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安置。 从此程元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李光弼。 在当时的唐朝军界,无论是从战功、威望还是影响力来说,李光弼都不亚于郭子仪,但在经历了此次吐蕃入侵事件以后,两人在皇帝李豫心目中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郭子仪赋闲多年,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却临危受命,收散卒,克长安,建下了奇功,真正做到了“我是唐朝一块砖,啥时需要啥时搬”,李豫对他极为感激——回京的时候,他曾握着郭子仪的手激动的说:朕没有早点起用爱卿,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而与郭子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握重兵于徐州的李光弼却对李豫的勤王令置若罔闻,不要说出兵响应了,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让李豫怎么会对他没有想法? 之前在程元振等人之前的多次挑唆下,他本来就对李光弼有些猜疑,现在见李光弼表现得如此不听话,他当然更不放心了。 不错,你确实功劳大,能力大,但正因为这样,我对你的担心也越大! 回到长安后不久,李豫就下诏改任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东都留守是东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级别不低,却是个文职。 显而易见,李豫发布这个任命的意图是要解除李光弼的兵权。 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 为了说服李光弼离开徐州去洛阳上任,派去宣旨的宦官说尽了好话:陛下对太尉您是非常信任和关心的,您看,这次调您去洛阳,尽管是平级调动,实际上却可是说是背心换胸罩——虽然没往上提,可位置更重要啊…… |
@奇正2019 2021-04-18 21:11:53 大唐天子马上回銮!定都西边的皇帝向东跑,定都东边的皇帝往西跑,似乎皇帝逃跑唐朝开了个头 ----------------------------- 是的,这事是玄宗最先开的头。 |
@白发魔女189 2021-04-20 14:10:22 几号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6 李光弼会接受吗? 当然不会。 在他看来,皇帝这么做,摆明了是对他不放心。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的信任也是相互的。 李豫如此不信任他,他当然也无法信任李豫。 如果自己放弃兵权,老老实实地到洛阳上任,会不会迎来和来瑱同样的命运? 对此,他完全没有把握。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决定再次抗命。 于是李光弼以自己要保护江淮粮食转运为由——徐州是江淮地区的粮食运往关中的重要交通枢纽,留在了徐州,坚决拒绝出任东都留守这一新职。 这下李豫更觉得李光弼不可靠了,更觉得无论如何都必须尽早把李光弼调离军队了。 怎样才能迫使李光弼就范呢? 思来想去,他决定利用亲情。 当时李光弼的母亲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济),李豫便频频派宦官前去慰问,想通过其母做李光弼的工作。 但李光弼依然不为所动。 后来李豫干脆把李光弼的母亲接到了长安,安排她住进了一幢超豪华的大别墅,每天好吃好喝供着,还专门配备了一大批的侍女和一个中队的保安,给李母的用品充分到了过分的程度,对李母的服务更是贴心到了恶心的程度——下雨有人帮着打伞,走路有人帮着提腿,打哈欠有人帮着张嘴,上厕所有人帮着使劲…… 除此以外,李豫还将李光弼的异母弟李光进调到禁军任职,不仅给了个很高的职位,而且啥事都不用管,啥钱都不少发,工资补贴公积金,样样都翻倍;月奖季奖年终奖,回回大手笔…… 李豫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李光弼的家人非常优待,可任何一个明眼人都知道,他这是把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当成了要挟李光弼的人质! 李光弼对此当然也心知肚明。 这让他感到非常难受。 他为国家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到头来皇帝却对他如此猜忌! 更令他不舒服的是,之前他在军中威信极高,令行禁止,说一不二,他说西没人敢说东,他说守没人敢说冲,每个将领都对他毕恭毕敬,他发布命令的时候诸将都不敢仰视,而这段时间由于他几次三番抗旨不尊,田神功等部将都对他不复有往日的尊敬,常常阳奉阴违,有些事甚至不经过他便自行决定。 若是以往,他一定会依照军法,对田神功等人严厉处置,而现在他却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上行下效,他又有什么资格说他们呢? 这样一来,他的心情自然更郁闷了。 人一郁闷,就容易生病。 很快,他就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左右问他有何遗言。 他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我长期以来都在军中,没能奉养母亲。作为一个不孝子,哪里还有什么好说的…… 显然,让他至死都无法释怀的,就是自己一辈子征战沙场,到最后却反而连累母亲成了朝廷的人质! 公元564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享年57岁。 他和郭子仪两人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并称“李郭”,但郭子仪后来的名声却比他大得多。 其实论战绩和军事能力,李光弼可能还在郭子仪之上,《新唐书》中就称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他和郭子仪之间的差距,主要还是在胸怀上。 郭子仪遭受的猜忌并不比李光弼少,可他总是不计个人得失,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在同样的情况下,李光弼却有些患得患失。 这一点,从前一年那次吐蕃入侵时两人的不同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在那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郭子仪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挺身而出,最终立下了大功,而此时李光弼却拥兵自保,毫无行动——尽管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但后世很多人却依然将此看作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污点——明朝史学家王世贞就因此而评论他“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 也有人为李光弼抱不平。 清代史学家朱轼就说:使时无朝恩、元振,(李光弼)不以忧防惧祸来,晚节全镜之埃,则汾阳何以过焉! 是啊,倘若代宗李豫不是那么信任程元振、鱼朝恩这样的宦官,不是那么猜忌功臣,李光弼完全可能善始善终,在历史上的名声完全可能不亚于郭子仪! 我敬李光弼之才,我悲李光弼之遇! |
更正一下,李光弼的去世时间应为公元764年 |
@山路弯弯2020 2021-04-21 14:52:37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想必他会做出不同的抉择,不回去救驾是不对的哦 ----------------------------- 是啊,后人对李光弼的指责也多是说他不回去救驾,行为类似军阀,虽然也是事出有因 |
@wanganwa 2021-04-21 16:38:52 我顶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87 不过,无论如何,李光弼的死也算是让他自己得到了解脱。 他终于可以不用再纠结了。 李光弼的死,也让代宗李豫得到了解脱。 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担心了。 李光弼的身后事,自然是极尽哀荣。 李豫追赠他为太保,谥武穆,并为之辍朝三日,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办理丧事,葬礼举行的那天,李豫还专门下诏让宰相率文武百官将李光弼的灵柩一直护送到了延平门(长安城的西南门)外,十里长街送光弼,无数大臣在哭泣…… 然而,死后就算再荣耀,又怎么可能弥补得了李光弼生前所受的委屈! 但比起另一位平叛功臣仆固怀恩,我觉得他还算是幸运的。 至少,他保住了自己一代名将的声名。 而仆固怀恩则要要惨得多——他竟然被《新唐书》列入了叛臣传! 这与仆固怀恩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他这个人实在是太意气用事太胆大妄为了。 任何事情,只要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啥都不管,干他娘的;任何事情,只要他自己认为不对的,啥都不管,去他娘的——即使那是皇帝的命令! 眼见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对他进行恶意构陷,而皇帝李豫又没有站在他的一面,一向桀骜不驯的他当然接受不了。 除非他已经断了气,否则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 一怒之下,他竟然决定出兵攻打辛云京。 既然朝廷不能为我主持公道,那我就自己动手去抓捕辛云京替天行道! 我要让大家看看,不管后台多硬,不管地位多高,敢犯我仆固怀恩者,虽远必诛! 如此一来,一切就无法挽回了。 其实在这之前,李豫尚没有完全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 在吐蕃人退出长安后不久,他曾打算让刑部尚书颜真卿前往汾州,再次劝说仆固怀恩入朝。 颜真卿不肯去:时机已经失去了,来不及了! 李豫很纳闷:为什么这么说呢? 颜真卿回答:当初陛下在陕州的时候,臣曾提出愿意出使汾州,召仆固怀恩来勤王,但陛下没有答应。如果那时臣以君臣大义为由召唤他,他还有可能来,而现在陛下已经回到长安,再召他来已经没有合适的理由了,他怎么会来呢?况且,如今咬定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认为他是冤枉的。陛下真要是担心仆固怀恩的话,臣倒是有一个办法。仆固怀恩麾下的将士,都是郭子仪的旧部,只要以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一定能不费一刀一枪就把麻烦消弭于无形之中! 除了颜真卿,另一名大臣李抱真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李抱真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堂弟,当时正在仆固怀恩的驻地汾州(今山西汾阳)担任别驾(州刺史的佐官),由于李抱玉和仆固怀恩之间已经彻底闹翻了,他担心自己的安全,便不敢再待在汾州,找机会偷偷跑回了长安。 得知汾州来人,李豫急忙召见,询问应对仆固怀恩之策。 李抱真胸有成竹地回答:此事不足为忧。朔方将士对郭子仪的感情不亚于子弟对于父兄。仆固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被鱼朝恩杀害了,他们才愿意跟随怀恩的。若能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他们肯定会归附郭子仪。一旦没有了朔方军的支持,仆固怀恩也就成了没有水的水车——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听了李抱玉的话,李豫也就不再迟疑,决定依计而行。 可惜他还是晚了一步——没等他付诸行动,仆固怀恩竟然已经动手了! |
@山路弯弯2020 2021-04-24 00:20:14 此二人肯定读书不多,不知道我大秦襄公是如何白手起家,开创基业的哦 ----------------------------- 二人是指颜真卿和李抱真吗?颜真卿应该还是很有学问的。 |
@ciwill 2021-04-24 13:27:44 唐朝混成这样怎么当的盛唐的称号呢 -----------------------------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早已不能算是盛唐了啊。盛唐指的是安史之乱前的开元年间和天宝前期。 |
@wangmingsong2011 2021-04-25 19:34:50 李光弼,被下属轻视、阳奉阴违,郁郁而终。其实我们知道,田神功是带兵去勤王了的。 有时候想想,李光弼自己不去,不敢去,你让田神功他们去,不一样么? 以李光弼的本事,甚至以前用兵、练兵的严厉: 一,上表,“臣不方便离开,但是遣悍将田神功等人勤王”。 二,对田等人进行恫吓,“本将久在陇右,知吐蕃人习性。尔等莫要以为叛军能跟吐蕃蛮子相提并论……”、“宦官们掌握大权,对我辈武人分外敌视,此...... ----------------------------- 从李光弼的角度看,王兄说的办法确实可以考虑。高! |
首页 上一页[39] 本页[40] 下一页[41]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