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53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wangmingsong2011 2021-12-05 20:22:03 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突然感觉孙子,说的范围少小了。 不能带着情绪去做决策!无论是内部组织、人事、利益问题,还是外部的民族、战略、外交,都不能带着情绪去。 不但做决策的人不能带着这些情绪,连影响决策甚至执行决策的都不应该带情绪。 当然了,古人没有做到,今人,大概也不一定能完全免俗。 ----------------------------- 王兄说得很对,可是真要做到时刻保持理性,不受任何情绪影响,确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
|
NO.277 为了免除李适对军费不足的担忧(经历过因赏赐不足导致泾原兵变的惨痛教训后,李适现在对钱特别敏感),韩滉还拍胸脯保证,军费由他来负责筹措,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在韩滉等人的一再坚持下,最终李适否决了马燧的提议,并敦促他继续进军。 然而这个决策刚作出没几天,事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之前身体一向健康的韩滉竟然突发疾病去世了! 这样的情节,估计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但在历史上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韩滉的死,让本来就不十分坚定的李适又再次犹豫起来。 是啊,韩滉不仅是宰相,还是他最倚重的财政大臣,前几年平叛所需的钱粮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韩滉和他主管的江南地区,现在韩滉不在了,以后对吐蕃大举开战所需的军费该如何解决? 他完全没有底。 到底是战还是和? 这样重大的决策,他觉得还是要慎重。 毕竟,决策就和淋浴一样,方向搞错,水深火热。 一时间,他拿不定主意。 张延赏趁机抓住机会,竭力劝皇帝与吐蕃讲和。 经过精心策划,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理由:与吐蕃结盟后,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回纥人。 这对李适来说,就好比小黄鱼之于猫、嫦娥之于猪八戒——是完全不可能拒绝的。 因为李适实在是太痛恨回纥人了! 当初李适还是皇子的时候,曾受到过回纥登里可汗的严重侮辱(详情见《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这本书或本帖的NO.170),尽管这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但李适从来都没有忘记,时刻都想着要一雪前耻! 就这样,在张延赏的撺掇下,李适内心的天平开始偏向了议和。 可是,一直坚决主战的李晟对此会接受吗? 当然不会接受。 但这已经不是问题了。 因为,他很快就被解除了所有的兵权! 这还是张延赏做的手脚。 他利用去年尚结赞在凤翔的所作所为在朝中大造舆论,说李晟与吐蕃人之间有勾结——要不然,吐蕃人到处烧杀抢掠,为何偏偏会在凤翔境内秋毫无犯? 照理,这根本就不值一驳,但李适偏偏是个疑心病极重的人。 对像李晟这样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的功臣,他向来都抱有这样一种态度:宁可错信一万次的谣言,也不放过一万分之一的可能! 而对李晟更不利的是,他的仇家还不止张延赏一个。 史载李晟这个人天性好善嫉恶——对好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对恶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这样的性格,难免会得罪很多人。 工部侍郎张彧、给事中郑云逵就是其中的两个。 张彧是李晟的女婿,由于李晟更器重另一个女婿崔枢,请客让崔枢坐上上座,喝酒让崔枢喝上等品,吃鱼让崔枢吃上半段……出于妒忌,张彧竟然恨起了老丈人;郑云逵则曾是李晟的下属,因失去李晟的信任而背叛了他。 现在见机会来了,他们也都附和张延赏,抓住一切机会说李晟的坏话。 连女婿和前下属都言之凿凿地说李晟有问题,李适怎么会不相信? 李晟就此彻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见时机已经成熟,张延赏立即发动了最后一击。 他多次向皇帝进言说:李晟不宜长期执掌兵权…… 在他的一再劝说下,李适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 他召李晟入朝,先是给李晟戴了一大堆“劳苦功高”之类的高帽,接着抛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段话:朕为了百姓,决定与吐蕃议和。你与吐蕃打过很多仗,结下过很深的冤仇,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你继续待在边境不利于唐吐两国友好,朕觉得你以后还是留在朝廷,以便朝夕辅佐朕…… 到了这个地步,李晟还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无奈的现实。 之后,李晟被加封为太尉,同时免去了所有军职。 |
@奇正2019 2021-12-07 09:21:28 这段故事惊心动魄,云老师的笔法更是入木三分!从这里看,你不相信气数是存在的是不可能的,老天也给大唐开了一个大玩笑,国运使然,气数使然 -----------------------------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努力很重要,运气有时也很重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78 得知李晟被免职,尚结赞不由喜出望外。 唐朝将领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李晟、马燧、浑瑊三人,现在李晟已经靠边站了,马燧也已上了他的钩,接下来他要做的,是把浑瑊也牵扯进来! 于是,他向唐朝使者提出:我们吐蕃的将相都对浑侍中(浑瑊在朝中的职务为侍中)的忠义非常仰慕,灵州(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杜希全、泾原(治所今甘肃泾川)节度使李观在吐蕃也很有名望,希望能让他们来主持双方的会盟仪式。 他之所以把杜希全和李观也列在了名单里,是因为这两人都驻守在唐朝的西北边境,与吐蕃人多次交过手,都是令吐蕃人非常头疼的老对手。 这就是尚结赞的胃口。 他要把对自己有威胁的唐朝将领全都一网打尽! 不过,这次尚结赞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全部满足——由于杜希全和李观因种种原因无法参加会盟,唐朝决定改由兵部尚书崔汉衡担任浑瑊的副手。 对此,尚结赞没有提出异议——毕竟,他最主要的目标是浑瑊,那是他的主食,其他人只是佐餐的小菜,没有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既然会盟人选已确定,接下来自然便是紧锣密鼓的筹备。 公元787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亲自带着吐蕃使者一起来到长安,与唐朝朝廷议定会盟的具体事宜。 一开始,唐朝要求必须吐蕃先归还盐、夏二州再举行会盟,但尚结赞不同意,表示等会盟结束后自己会马上归还,决不食言。 急于议和的李适答应了。 五月初六,李适任命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率使团及步骑两万余人前往清水(今甘肃清水),准备在那里与吐蕃举行会盟仪式并签订和解协议。 浑瑊临行前,李晟一再告诫他,会盟时务必加强戒备,千万不可轻信吐蕃人。 没想到这话竟然传到了张延赏的耳朵里。 他立即入宫向皇帝李适打小报告:李晟不希望这次会盟成功,所以让浑瑊要严加防备,可是,一旦我方流露出怀疑对方的行迹,对方肯定也会怀疑我们,这样彼此怀疑,会盟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李适深以为然,马上召见浑瑊,严令他务必对吐蕃人以诚相待,切勿有任何猜疑,并多次强调对吐蕃人要秉持这样一个原则:信任不绝对,就是绝对不信任! 浑瑊连忙表态:臣一定谨记陛下的教诲! 五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浑瑊离开长安半个多月后,尚结赞突然派使者来到长安,要求将会盟地改到原州的土梨树(今甘肃镇原东)。 这让李适的心中感到有些不舒服。 之前定好的地点,怎么说推翻就推翻呢?你以为你这是在烤串呢,没事翻着玩? 当然,不舒服归不舒服,最后他还是同意了。 但消息传出后,有个叫马有麟的神策军将领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土梨树地势险要,吐蕃人若是在那里设下伏兵很难被发现,为安全起见,应该改在附近的平凉川(今甘肃平凉西北)。 这让李适一下子有了种不祥的预感。 经过一番考虑,他采纳了马有麟的意见。 然而这时吐蕃使者已经离开了,李适立即派人骑快马追上了使者,告知对方必须将会盟地点放在平凉川。 同时为了以防万一,他又命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率部进驻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驻于洛口(具体地址不详,应该也在平凉附近),以便随时接应浑瑊。 安排完这一切后,李适感觉像是为会盟打下了能抗八级地震的坚实基础,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少。 |
@ty_小马171 2021-12-07 20:21:39 真是好看 ----------------------------- 过奖 |
@ty_天天95 2021-12-08 20:19:37 天涯系统是有问题吗?把我头像都给换了 ----------------------------- 是的,我的头像也被换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79 几天后,浑瑊的奏折来了,奏折中说与吐蕃会盟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地点也不再更改。 这下李适自然愈加放心。 张延赏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一边挥舞着浑瑊的奏折,一边洋洋得意地对文武百官说:李太尉老是说和谈不可能成功,现在怎么样?这是浑侍中的表章,会盟的日期都已经确定了! 看着张延赏那副信心十足、如同坚信中国足球队能夺世界杯般可笑的样子,李晟忍不住悲从中来。 可是,在那样的场合,在那样的时刻,他又能说什么呢?说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他只能在回到自己的府邸后,流着眼泪对左右的亲信说:我从小就生长在西北边陲,对吐蕃人的尿性非常了解,所以才会反对与他们会盟,现在看来,国家恐怕是难以避免被戎狄侮辱了! 与李晟有着同样担心的,还有镇国节度使骆元光。 在奉命进抵潘原后,骆元光立即找到了浑瑊:潘原距离会盟地点还有近七十里,万一浑公您有情况,我怎么能知道?不如让我与您一起去! 浑瑊坚决不同意:我出发前陛下曾再三嘱托我要对吐蕃以诚相待,你不必如此戒备,也不能如此戒备! 但骆元光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让我跟您去吧。多带点人去总没有坏处。这就和咱们上战场时要穿盔甲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不一定能派上用处,但必须得备着才行啊。 他还是领兵跟在了浑瑊的后面。 到了距会盟地三十里的地方,浑瑊的队伍停了下来。 骆元光也在他旁边扎营,深沟高垒,如临大敌。 浑瑊对此很是不以为然,他的营寨修得比较漫不经心,壕沟很浅——比乳沟深不了多少;栅栏很矮——比竹篮高不了多少,无论是人还是马都可以轻松越过。 见浑瑊如此大意,骆元光更不放心了,又在浑瑊大营的西侧布置了一支伏兵。 与此同时,奉命与骆元光一起接应浑瑊的韩游瑰也派出了五百骑兵,命他们埋伏在浑瑊的大营附近:一旦情况有变,你们就向西出击,以分散吐蕃人的注意力! 公元787年闰五月十九日。 这一天是唐吐双方的会盟日。 天气很好,晴空万里,沃野千里,远处的山峦绵延百里。 初夏的平凉川风景如画。 会盟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只见原野的中央搭起了一座盟誓用的高坛,高坛的东西两侧则各有一个巨型的帐篷——那是让双方使团成员换装和休憩用的,双方帐篷的后面不远处,是各自列好阵势的三千甲士。 只不过,唐朝的三千甲士是实打实没有一点水分的,而吐蕃人则在甲士的身后不远处又埋伏了数万精锐骑兵! 一方是诚意满满,另一方却是磨刀霍霍! 正如越是渣男往往越是喜欢表现得深情款款一样,越是磨刀霍霍的一方也往往越是喜欢表现得诚意满满。 会盟开始前,尚结赞主动提出,为保证双方彼此的诚意,应互派数十名骑兵前去对方所在区域进行检查。 这一招果然奏效。 浑瑊本来尚存的一点点戒心也一下子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尚结赞既然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对唐军公开,那说明他肯定不会有诈!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唐军派出的骑兵刚刚进入吐蕃军所在的区域,就一个不剩全部被吐蕃人抓了起来! 然而浑瑊对此却一无所知。 作为大唐帝国的会盟使,他此刻正带着副使崔汉衡、都监宋奉朝等四百名随从在帐篷中更换礼服,为会盟仪式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三记重重的鼓声。 |
@秋水灵觉A 2021-12-11 17:20:16 查眼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NO.280 浑瑊和他的随从们都很纳闷:这是什么声音?击鼓传花?传到谁就让谁表演节目?我该表演唱歌呢还是跳舞呢还是脱口秀呢……不对啊,会盟仪式中照理应该没有这一出啊? 就在这一愣神的功夫,那些埋伏在附近的数万名吐蕃骑兵已经挥舞着刀枪,杀进了他们所在的帐幕! 长刀砍刀凤嘴刀,刀刀见血;哭声喊声惨叫声,声声凄厉…… 帐幕内刚刚还是一片欢声笑语,转眼竟成了人间地狱! 好在浑瑊的反应还是很快。 事变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以不亚于奥运短跑决赛选手的速度从帐幕后面冲了出去,到外面正好看见一匹无主战马,连忙一个箭步跳上马背,没想到上马后才发现这马居然没装马嚼子(连接缰绳并套在马口中的装置,骑手可以借此控制马的活动),但这时再找其他的马已经来不及了——吐蕃人已经追出来了! 他只好伏在马背上抓住马的鬃毛向自己的大营拼命狂奔。 大队的吐蕃人在后面紧紧追赶。 如蝗的箭雨时不时擦过浑瑊的耳边,腿侧,头顶…… 幸运的是,他竟然毫发无伤! 在疾驰了三十里后,浑瑊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大营。 然而令他目瞪口呆的是,大营中连一个人都没有! 原来,他那些部下听说吐蕃偷袭,主帅出事,竟全都弃营而逃了! 幸好还有骆元光在。 吐蕃大批追兵追来的时候,骆元光已经带着他的部下摆好了阵势,把浑瑊护在了中间。 见唐军阵容严整,无机可乘,吐蕃人只得停下了脚步。 此时韩游瑰所设的伏兵也按照主将事先的布置突然向西出击,吐蕃人担心后路被断,只好悻悻撤退。 浑瑊就这样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但使团的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都监宋奉朝、判官郑弇等数百人被杀,副使崔汉衡、宦官俱文珍等唐朝使团成员以及随行将士一千余人被俘。 这一事件,就是史上著名的平凉劫盟。 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唐朝廷内却是另一种气象。 在这天的朝会上,德宗李适满面春风地对群臣说:今日和吐蕃讲和停战,真是社稷之福啊! 作为合议的首倡者,马燧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相信经过此次会盟,百年间都不会有吐蕃入寇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大臣(主要是我)的努力推动!——当然,括号里的话他是在心里说的。 其余的群臣也纷纷附和。 但不久前刚被任命为宰相的柳浑却神情异常凝重:吐蕃人豺狼成性,绝不是一纸盟约就能约束的,对今日会盟之事,臣非常担心…… 见柳浑在这样一个举朝欢庆的时刻说这样不合时宜的话,百官都没人搭腔。 皇帝开心,你偏要担心;皇帝高兴,你偏要扫兴;皇帝要喝糖水,你偏要泼凉水。这个柳浑,还真是够浑的! 一时间,现场一片寂静。 唯有李晟坚决地站在了柳浑一边:柳浑说得对! 李适的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 真是吃大餐吃出个蟑螂——太让人倒胃口了! 他忍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厉声呵斥道:柳浑是一介书生,不熟悉边疆事宜,这样说还算情有可原,你李晟作为国家的柱石,怎么也说这样的糊涂话! 见皇帝如此大发雷霆,群臣只好纷纷跪下谢罪。 李适则忿忿地甩手而去。 回到宫里后,他依然余怒未消。 一整天,他的心情都很坏,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骨头里挑鸡蛋。 当天深夜,更让他心情不好的事发生了——韩游瑰送来的紧急战报到了:大事不好,吐蕃背盟,劫持了我们很多人! 李适大惊,一时把持不住,竟然一下子使出一招武林经典招式“屁股墩”一屁股跌坐在了地上,半晌都回不过神来。 |
@ty_天天95 2021-12-14 08:16:05 哈哈哈哈 打脸如此之快 ----------------------------- 是啊,太快了 |
@新来的路人乙 2021-12-14 08:58:34 回过头想想,盛唐的时间挺短的 ----------------------------- 确实,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后期存在时间比之前的初唐和盛唐加起来还要长 |
@wanganwa 2021-12-14 11:32:18 顶楼主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81 如果说这样的结果对李适来说是五雷轰顶,那么对吐蕃的尚结赞来说就是美中不足。 他本打算劫持浑瑊,没想到最后竟然被浑瑊逃脱了;他本打算在劫盟后趁势大举入侵,没想到由于骆元光、韩游瑰等人已预先做好了防备,最后不得不放弃…… 当然了,遗憾归遗憾,总体上他的计划还是相当成功的。 接下来,尚结赞要做的,是把反间计进行到底。 他下令对抓获的俘虏一个个进行详细审查,果然有了新的发现——俘虏中有个叫马弇(yǎn)的将领是马燧的侄子! 这让尚结赞眼前一亮。 他当即命人将包括崔汉衡、马弇在内的众多唐朝俘虏全部召来。 尚结赞亲自对他们训话。 他用手狠狠地指着在这些俘虏,目光更是凶得仿佛可以剜下人脸上的肉来,声色俱厉地骂道:我专门花费重金置办了黄金制作的枷锁,打算铐住浑瑊送给我们的赞普(吐蕃人对国君的称呼),没想到让他跑了,要你们这些废物有什么用!&*¥#@!…… 在场的俘虏们被他骂得胆战心惊,有失色的,有失态的,也有失禁的…… 骂骂咧咧了整整半个时辰后,尚结赞突然问了个问题:听说你们中有人是马燧的侄子? 马弇不知他到底是何用意,但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只好站了出来。 出乎他意料的是,尚结赞居然就一下子换了一副面孔——从趾高气扬的甲方爸爸变成了点头哈腰的乙方孙子。 他脸上露出居委会大妈的亲切笑容,紧紧握着马弇的手说:我要感谢你叔叔啊。我们游牧民族视马为命,今年冬春之交的时候,草还没有长出来,我们的战马饿得都抬不起脚,如果那时你叔叔渡河攻击,我们必定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向贵国求和,幸亏你叔叔视我为知己,我们俩一拍即合,正是他的全力相助,才促成了这件事,我们才能建下如此的功业!你叔叔对我们有如此大恩,我们怎么能拘禁他的子侄呢? 说完,他当场释放了马弇。 一同被释放的,还有宦官俱文珍以及浑瑊的部将马宁等人。 崔汉衡等其他被俘官员则被送到吐蕃后方拘禁起来。 马弇等人回国后,李适很快就从俱文珍等人嘴里听到了尚结赞对马弇说的话。 李适本来就因会盟失败而对首倡和议的马燧有很大的意见,现在又听说吐蕃和马燧还可能有勾结,自然对马燧更不信任——尚结赞说你视他为知己,那你把我这个皇帝当成了老几! 他当即下诏免去了马燧的河东节度使和所有的军职,只给他加了个司徒的荣誉职务。 从此,马燧也和李晟一样正式退休了。 从此,战场上少了两个叱咤风云的名将,长安城多了两个无所事事的老人。 而与他们俩齐名的浑瑊尽管依然保留了原来的职务,却也因为这次会盟的事搞得灰头土脸,很长时间都抬不起头来,此后再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就这样,凭借其非凡的头脑和对手唐德宗李适的配合,尚结赞一箭三雕,一举摆平了他最忌惮的唐朝三大名将! 不过,正如一滴尿就算再浓也改变不了长江的酸碱度一样,尚结赞就算再牛也改变不了天气的异常,由于自然灾害还在持续,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他不得不主动撤出了不久前刚占领的盐、夏二州。 当然,临行前他绝对不会忘记焚毁城池和城内的建筑,绝对不会忘记掳掠财物和城内的百姓。 留给唐朝的,只有一片废墟! 和盐、夏二州一样今非昔比的,还有宰相张延赏在皇帝李适心中的地位。 张延赏本人对此当然也心知肚明,他既羞愧又害怕,只好称病在家,不敢再参与任何政事。 |
@ty_122406659 2021-12-15 01:48:37 马克??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lxcxzlm 2021-12-15 07:50:00 这样还能跑回来 说明古时候能当将军的武功都不错! ----------------------------- 是的,李晟号称万人敌,浑瑊也以骁勇著称,马燧好像只说是精通兵法,可能不以武功出名 |
@钱曲波 2021-12-15 08:35:42 李适这皇帝当的不太平。 -----------------------------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好像大多数都不省心 |
@黄龙12011 2021-12-15 15:03:31 李适放弃中兴大唐三大名将,使到关中西部门户洞开,此后吐蕃多次入侵关中。 ----------------------------- 李适的用人确实很成问题 |
@ty_144522369 2021-12-15 16:08:42 楼主还更吗?一口气看完了。 ----------------------------- 会一直更下去的。一般每周一三五早上更新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82 如此一来,朝中只剩下了柳浑一个宰相。 这当然是不够的。 在这个因遭遇平凉劫盟的重创而人心浮动的艰难时刻,该由谁来出任新的宰相、为皇帝李适和灾难深重的大唐帝国保驾护航呢? 李适想到了时任陕虢观察使的李泌——自从两年前单枪匹马平定达奚抱晖叛乱后,李泌一直没离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这个漕运的咽喉重地,在那里保境安民,稳定局势,为保障漕运的畅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对李泌的能力,李适是绝无怀疑的,他唯一担心的,是李泌是否愿意。 宰相这样的职位,对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可唯独李泌是个例外。 他笃信道教,清心寡欲,常人趋之若鹜的官位和权力,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和楼主我写的那些书在我老婆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视若无物、看都懒得看一眼! 三十多年前,李泌就曾多次拒绝过李适的祖父肃宗李亨打算授予他的宰相一职,这一次,他会接受吗? 李适心中并没有底。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泌竟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泌是道教中人,但也是个人,是人都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有一身非凡的本领却不能尽情施展就如同有一双强壮的腿脚却不能下地走路一样——无比难受,李泌其实并不是不想当宰相,他只是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他只是想等待明主的出现。 可悲哀的是,他等了整整三十多年,从肃宗李亨一直等到李亨的孙子德宗李适,从花季等到花甲,也没有等到他心目中的明主。 现在,他已经66岁的高龄了。 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下去了。 再等下去,也许永远都不会有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即将过期的牛奶,再不喝就只能倒掉;即将消失的才华,再不用就只能浪费。 他决定出山。 公元787年六月,李泌正式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而又颇有作为的宰相生涯。 上任首日,李泌与另一名宰相柳浑以及太尉李晟、司徒马燧一起觐见皇帝。 李适先是对李泌讲了了一番诸如“爱卿你早就该当宰相了,只是你当初太谦让了”、“你办事,我放心”、“哪里不会就找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治国了”之类的客套话,接着便进入了主题:今天是你入职第一天,朕跟你做个约定,希望你以后不要有任何报复行为。 这其实是李适自己登基以来的亲身体会。 在这几年他用过的宰相中,有好几个都有这样的问题——杨炎因为挟私报复害死了刘晏,卢杞又因为挟私报复害死了杨炎,张延赏更是因为挟私报复酿成了平凉劫盟这样的大祸…… 不过,对于李泌来说,他显然是多虑了。 李泌笑着回答:臣信奉道教,从不与人结仇,况且之前曾陷害过臣的李辅国、元载等人现在都已不在人世,不需要臣报复了,陛下尽可放心。 之后他话锋一转:既然陛下与臣有约,臣也想与陛下做个约定,不知是否可以? 李适大手一挥:卿但说无妨! 李泌直言不讳地说: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臣。 他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皇帝李适和刚被解职的两位大将李晟、马燧之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算平静,但其实却暗流涌动。 李适这个人一向十分猜忌,而李晟、马燧在军中又有着极大的威望,他对两人并不放心,而基于同样的原因,李晟、马燧对自己的处境也非常不安。 不久前发生的两件事,更加重了李晟的担心。 |
@ty_天天95 2021-12-18 21:11:34 追到现在,中晚唐能人还真是多 只是这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啊 ! ----------------------------- 是啊。不过后来的宪宗还是可以的 |
@郑先生3 2021-12-19 09:09:22 来了来了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NO.283 那段时间,长安城中突然冒出了一股传言,说李晟家的园子里有一片茂盛的竹林,里面可以埋伏很多精兵,他要是想造反,那是很容易的事。 李晟听说后大惊,不仅马上把园里的竹子全部砍光了,还把地上的草也都拔光了。 这下,不要说士兵了,连一只鸡都藏不了。 由此可见,李晟有多么谨慎! 不过,饶是他如此小心,依然有麻烦主动找到他。 没过多长时间,又发生了另一件更令他恐惧的事。 那天,有个名叫丁琼的王府长史,突然冒昧求见李晟,大大咧咧地对他说: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臣子,少有能善终的,国家倘有变故,我丁琼愿追随太尉左右,共创大业…… 没等他说完,李晟就厉声打断了他:你怎么敢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之后,他立即命人将丁琼绑起来送给皇帝发落。 应该说,李晟的处理是无可指摘的。 可事后,他心中的惶恐却有增无减——将来要是再发生类似的事,皇帝还会再信任自己吗?兔死狗烹的事历史上可是屡见不鲜的…… 与此同时,皇帝李适也十分忧虑——李晟的号召力如此之高,以后难免会有野心家会拥戴他,尽管现在看起来李晟还是忠心的,但人心有时比川剧演员的脸还要易变,将来可能就不一定了…… 毕竟,再优秀的守门员,也挡不住对手总是射门;再忠心的李晟,也挡不住别人总是怂恿! 与李晟情况相似的,还有马燧。 如此一来,局面就很微妙了。 表面上看起来李适和李晟、马燧两大功臣的关系似乎客客气气、如鱼得水,可事实上双方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皇帝李适生怕李晟、马燧会有异心,李晟、马燧则生怕皇帝会有杀心! 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出来了。 李泌当然也不例外。 这才有了他今天的这番话。 见李适沉默不语,李泌接着又进一步说道:臣蒙受陛下厚恩,所以才敢斗胆直言,李晟、马燧曾为国家建过大功,有人却散布对他们不利的流言,尽管臣知道陛下肯定不会相信,但臣今天还是要当着他们的面讲出来。将来万一陛下容不下他们——我是说万一啊,恐怕不管是朝廷的禁军还是各地将士都会辗转不安,朝野内外随时都可能发生变乱!对臣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到天子的信任,而不是官位。臣当初在灵武的时候,没有任何官职,可肃宗皇帝相信我,朝中大臣都愿意听我的安排,而陛下之前曾加封李怀光为太尉,但李怀光却反而愈加疑惧,最终背叛了朝廷。这些陛下都是亲眼看到的。现在李晟和马燧已富贵至极,倘若陛下能对他们坦诚相待,消除他们的担忧,国家有难就让他们挂帅出征,太平无事就让他们入朝侍奉,这是何等的美事!臣恳请陛下不要因两位大臣功劳太高而有所忌惮,两位大臣也不要因地位太高而有所疑虑,如此则天下幸甚!大唐幸甚! 这番既有理又有礼、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李适。 李适动情地说:朕一开始听你的话觉得挺突兀的,等到听你细细剖析,才知道这是金玉良言,朕一定会时刻牢记你这些话,希望太尉(李晟)、司徒(马燧)与朕一起共勉! 李晟、马燧也非常感动。 自从被免去军职以来,他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忧惧之中,以至于每次骑马去上朝的时候都感觉胯下似乎不是马,而是鹤——有种随时都可能驾鹤西去的节奏;现在有李泌为他们仗义执言,皇帝又亲口作出了这样的保证,他们终于可以彻底放心了! 他们忍不住流下了热泪,连连拜谢。 他们怎么能不庆幸呢? 当初李怀光之所以从功臣走上不归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朝中有卢杞这样的奸相,而他们的幸运,在于他们遇到的是李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良将常有,而像李泌这样善于调解君将关系的良相不常有! |
@ty_青锋宝剑 2021-12-20 08:58:05 李泌是曲高和寡,在那个官场上,因为他全明白,包括那三位皇帝也是如此,除非遇到李世民。 ----------------------------- 是啊,李泌本来可能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惜他遇到的皇帝……唉。 |
@李国伟2021 2021-12-20 09:13:28 @云淡心远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老朋友打赏 |
@奇正2019 2021-12-20 14:31:04 此时的局面是臣强君不强,大体上还能维持平衡,皇帝也没有太宗皇帝的雄才伟略,把人才发挥出最大优势,靠一个李泌也无济于事,说到底皇帝能耐不行,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 是的,唐朝中后期还是出了不少名臣和名将的,至于皇帝,除了宪宗和武宗以外,其他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
@wangmingsong2011 2021-12-20 20:34:06 李泌:李怀光事件,说明朝廷内部的团结互信出现了重大问题。绝对不能出现加害李晟、马燧等重大功臣的情况了…… 李适:好嘞! 李晟:呜呜呜…… 马燧:谢谢啊! ----------------------------- 我写了这么一大段,被你这几句就说完了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