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58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57] 本页[58] 下一页[59]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
|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0 这段时间,皇帝李诵虽然还可以偶尔由内侍扶着上朝,但每次都只能歪坐在龙椅上转转眼珠子流点哈喇子勉强做做样子,根本开不了口,更提不出关于朝政的任何处理意见,说得好听点是吉祥物,说得不好听点完全就是个废物。 眼见皇帝的病情不仅没有任何痊愈的迹象,反而还在不断恶化,朝中不少大臣都十分担忧,希望能尽早册立太子。 这当然是王叔文不愿意看到的。 皇帝身体不佳,一旦册立太子,再下一步肯定就是太子监国,如此一来,自己还能像现在一样把控朝局吗?自己酝酿已久的改革大计还推进得了吗? 因此,朝臣们那些所有呼吁皇帝早立太子的奏折都被他扣下了。 可他挡得了外朝的大臣,却挡不了时刻都在宫中的俱文珍等宦官。 俱文珍绕过了王伾、王叔文等人,在找机会奏请皇帝李诵同意后,马上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人入宫,起草册立太子的诏书。 当时牛昭容正陪侍在李诵身边,作为王叔文的同伙,她自然不愿看到这一幕,便找出各种理由拖延,一会儿是“皇帝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不需要这么早立太子”;一会儿是“立太子是大事,要从长计议”;一会儿又是“选谁当太子就像女人选老公,一定要精挑细选,绝不可操之过急,还是先研究几个月再说”…… 郑絪没有与她废话,只是在纸上写了四个字:立嫡以长——册立长子为继承人,并将纸条直接送到了皇帝面前。 李诵看后点了点头。 他虽然讲不了话,但头脑还算清楚,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确实应该尽早册立太子,而他的长子李淳自幼又十分聪慧明达,应该是合格的继承人选。 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四月初六,李诵驾临宣政殿,正式册封长子李淳为太子,同时更名为李纯。 李纯当时28岁,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满朝文武见了都十分欣慰,朝堂上一片欢声笑语,只有王叔文始终一言不发,脸上的表情比中国男足近年来的战绩还要难看。 仪式结束后,他还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杜甫纪念诸葛亮的那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显然,此时他心中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之前只有他和王伾能通过李忠言、牛昭容和皇帝建立联系,现在他的死对头俱文珍等人居然也能这么干了,而且这些人还有拥立太子之功,将来一旦俱文珍和太子联手,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穷途末路! 这让王叔文感到不寒而栗,寝食难安。 他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必须把掌控在宦官手里的兵权夺过来! 这年五月,一个新的任命出台了: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改任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度支郎中韩泰为行军司马。 范希朝是资历颇深的老将,韩泰则是王叔文的同党,因此明眼人一看便知,王叔文这是在故技重施,把范希朝推到前台做幌子,而让心腹韩泰掌握实权。 然而这次王叔文却打错了算盘。 神策军归属宦官主管已有近二十年,各级将领与俱文珍等宦官首领之间早已建立了极为深厚的关系——不说是鱼水情深吧,至少也是狼狈为奸,在得知王叔文一党企图夺取兵权后,俱文珍马上向将领们发出了指示:绝不能把一兵一卒交给别人! 因此,尽管范希朝和韩泰上任后第一时间就向各级将领发出了过来开会的通知,可他们在会议室里等了一个多月,除了墙角的一只蜘蛛,竟然连一个活着的生物都没有见到! 那么多神策军将领,一个都没来! |
@剔抽秃揣之文浩宕 2022-02-16 12:08:21 大唐才是盛世 ----------------------------- 是的,不过到安史之乱后就很难称得上是盛世了 |
@黄龙12011 2022-02-16 12:43:02 李纯是宦官掌权的开始 ----------------------------- 中晚唐宦官专权的确是很厉害 |
@ty_郭395 2022-02-16 15:37:52 喜欢楼主 ----------------------------- 谢谢,欢迎常来 |
@ty_天天95 2022-02-16 18:10:41 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中晚唐的历史 谢谢楼主 ----------------------------- 是的,虽然人们对唐朝耳熟能详,但主要都集中在初唐和盛唐,中晚唐的历史知名度要小得多,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写这段历史的原因。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1 无奈,韩泰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复命。 王叔文闻讯大惊。 他之前也许预料过到不会很顺利,但万万没想到事情会坏到这样的地步! 因为他知道,这次不但没打着草,反而还惊了蛇,接下来等着自己的必然是以俱文珍为代表的宦官群体的疯狂报复! 应该说,他的判断不错。 仅仅几天以后,他就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命: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同时免去翰林学士一职。 这让王叔文更加不安。 他之前也许预料到会有情况,但万万没想到问题会严重到这样的地步! 因为吏部侍郎一职虽然品级更高,可毕竟只是一个部门的长官,对朝政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拥有起草诏书特权的翰林学士——王叔文之前便是一直坐镇于翰林院,领导这场改革的,倘若他失去了翰林学士这个头衔,就彻底被排除在朝廷的决策圈之外了! 但在王叔文看来,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更可怕的是,从这个诏书的内容来看,皇帝已经被俱文珍等宦官控制了! 当然,就如任何一条被抓上岸的鱼都会拼命挣扎一样,王叔文也不甘心接受这样的现实。 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他又让王伾替自己上疏请求保留翰林学士职务。 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的。 不准。 对方作出的唯一让步是王叔文可以每隔三五天去一趟翰林院,看点免费的报纸、喝点免费的饮料、用免费的手纸上个厕所……这些都没问题,但要想参与决策,那是绝无任何可能的! 在王叔文被免掉翰林学士后,改革派手中唯一的资源只剩下了担任宰相的韦执谊。 可惜的是,此时的王叔文和韦执谊之间也已经已渐行渐远,从之前的同舟共济变成了如今的同床异梦,从之前的无话不说变成了如今的无话可说,从之前的刎颈之交变成了如今的脸上笑嘻嘻心里骂对方不是东西之交。 这主要缘于两人的想法不同。 王叔文觉得,韦执谊是靠着自己才当上宰相的,应该完全听命于他王叔文,他指东韦执谊就不能往西,他让摸狗韦执谊就不能偷鸡;而韦执谊却认为,他作为宰相,表面上看起来必须要显得公正,因此不可能事事都按照王叔文的意思做,而且在他看来,王叔文做事太急,树敌太多,有时也要妥协,要讲究策略。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史载当时有个叫羊士谔的官员经常抨击王叔文的政策,王叔文恼羞成怒,要求韦执谊找个由头将其斩杀,以便杀一儆百。 但韦执谊却无论如何都不同意。 他认为这么做不符合相关法规,容易激起众怒,让本来就没多少群众基础的改革派更加孤立。 无奈,王叔文只好退了一步,命他将羊士谔杖杀。 然而韦执谊还是坚决不从,只是将羊士谔贬官了事。 这令王叔文大为不满,从此便对韦执谊有了意见。 而之后不久发生的另一件事,又让他们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那一次,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派他的心腹支度副使刘辟来到长安,秘密求见了王叔文。 韦皋那时名气很大,在西南地区甚至整个唐朝都有很高的威望。 他节制西川已长达二十年,这些年他坚决执行联合南诏打击吐蕃的战略,曾多次大败吐蕃,史称其“功烈为西南剧”,他本人也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南康郡王。 在这次会见中,刘辟带来了韦皋的口信:太尉让我向王公您致意,希望您能帮忙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之地都划归太尉管辖,他一定以死相报。 显然,韦皋想和王叔文做笔交易。 在韦皋看来,王叔文是不该拒绝这笔交易的。 因为,以韦皋的实力和名望,如果能成为二王的盟友,对他们的改革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 可惜,王叔文是个讲原则的人。 他做事只看对错,不大顾及利弊。 所以他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冷笑道:如果我不给呢? 刘辟毫不客气地回答:那就会用另一种方式回报! 王叔文勃然大怒——你一个节度使的下属,居然敢如此威胁我! 他当场下令将刘辟轰了出去。 刘辟走后,王叔文越想越气,又给韦执谊下令,要求处死刘辟。 这次韦执谊又拒绝了。 此时刘辟也察觉到了不对,马上逃回了成都。 听说刘辟跑了,王叔文忍不住大发雷霆,对韦执谊也更加怨恨。 韦执谊,你实在是太过分了! 你只是我找来抬柱子的,现在居然把自己当成了台柱子! 两人的隔阂自此越来越深。 |
|
@ty_会友78 2022-02-18 10:41:22 欣赏佳作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kaiser043 2022-02-19 17:48:43 师兄写的很好。就是更新慢了一丢丢,不过瘾。 ----------------------------- 不好意思,水平和时间都有限,所以写得比较慢,请谅解 |
@花飞云 2022-02-19 21:16:48 王叔文与忠武王韦皋,一声叹息。安史之乱以后,文臣慢慢地,防武将,就和防贼一样。 ----------------------------- 尤其是到了宋朝,更是如此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2 从处理羊士谔和刘辟两人的事情来看,王叔文虽然有很高的政治理想,却没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和权谋,做事认死理,不懂变通,而且胸怀也不够宽广,睚眦必报,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见。 这样的人,在古代中国的政坛,显然是很难不跌跟头的。 很快,王叔文就为自己的不成熟付出了代价。 西川节度使韦皋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在王叔文那里碰壁后,马上就作出了回应。 他先是给皇帝李诵上了一道奏表,委婉地请求让太子暂时监国。 接着他又给太子李纯写信:圣上龙体欠佳,委政臣下,然而所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流,无才无德,结党营私,败坏朝纲,请殿下尽早启奏皇上,斥逐这群小人,如此国家才会安定! 韦皋之所以敢这样明目张胆地说王叔文的坏话,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方面,他手握重兵,又远在西蜀,王叔文不可能动得了他;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王叔文不得人心——除了身体不佳的皇帝和少数党 括太子李纯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王叔文的敌人。只要太子上台,那么王叔文的倒台就是迟早的问题! 在韦皋上疏之后,荆南(治所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均、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严绶也先后上表,要求让太子监国。 裴均和严绶的上书究竟是他们自发的,还是出自韦皋的串联,抑或是来自别人的授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把宝押在了太子身上,把矛头对准了王叔文一伙!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太子即将监国的传闻不胫而走,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 这样的消息,显然是王叔文最不愿意听到的。 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整天搜肠刮肚,却依然毫无眉目;他整天费尽心机,却始终找不到任何转机。 这让他感到如坐针毡,度秒如年。 他怎么能不担心呢? 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悲剧的来临,而是你明知它在路上,可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抵达! 偏偏就在此时,王叔文家里又传来了噩耗:他母亲病危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癌症晚期又得脑中风,他更加方寸大乱。 因为,按照当时的惯例,一旦其母去世,他就必须回家服丧,而只要他一离开朝廷,那些反对派肯定会对他群起而攻之,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怎么办? 王叔文陷入了沉思。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有了收获——想出了一步臭棋——向对手摇尾乞怜。 他特意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邀请曾与自己在翰林院共过事的几位翰林学士以及俱文珍、刘光琦、李忠言等宦官一起喝酒。 席间,王叔文站起来一边敬酒,一边诚恳地对众人说:叔文母亲病重,准备请假回家侍奉。我近来竭尽心力,不避危难,都是为了报答朝廷厚恩。但做事么,总难免是要得罪人的,我离职以后,各种诽谤必将纷至沓来。各位谁能体察我的苦心,替我说一句公道话?……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就被俱文珍打断了:公道话?公道话多少钱一斤啊? 王叔文:我是说希望帮我解释…… 俱文珍:解释啥?解释你为什么要在朝廷中大肆安插私人吗? …… 就这样,王叔文说一句,俱文珍就毫不客气地反驳一句,搞得在座的人都十分尴尬。 此时的王叔文有求于人,早已没有了原先的傲气,明知俱文珍是有意刁难,依然只能满脸堆笑,频频劝酒。 此时的他,不是在装孙子,完全是真孙子! 可王叔文越是这样低到尘埃里,俱文珍越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稍微喝了几口酒后,俱文珍就大大咧咧地甩手而去。 见他走了,其他人勉强坐了几秒,也都争先恐后地告辞。 宴席就这样不欢而散。 |
@股股生威2017 2022-02-21 09:43:24 李唐的祖上都不排除有胡人的血统,所以在骨子里对少数民族将领没有那么防范。 ----------------------------- 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个早期皇帝的母亲都是鲜卑人 |
@Ridiculogical 2022-02-22 07:17:29 王叔文,作为政治素人一时运气掌握大权,既无根底也无经验就挥斥方裘,难以有什么结果。 ----------------------------- 的确如此 |
@SCJJL0912 2022-02-22 14:43:21 安史之乱的结果,对华夏而言,在道德层面破产了。很多仁人志士、忠君之人、忠于理想和道德之人、力求挽救国家民族之人,结局都很惨,规则完全被破坏了。只有卑鄙无耻、不讲规则和道德的小人,才能生存并获得成功。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让华夏中国的重塑之路经历漫长的千年以上。 ----------------------------- 安史之乱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分水岭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3 数日后,王叔文之母去世,不得不回家服丧,离开了朝廷。 他这一走,改革派群龙无首,乱成一团。 王伾心急如焚,可擅长写书法的他却不擅长想办法,因此也没什么好主意,只能秉承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人家神经搭错了呢?”的撞大运精神,厚着脸皮前去央求俱文珍等宦官以及老宰相杜佑,请求重新起用王叔文,让他出任宰相并统领禁军。 显然,这已经不是异想天开了,完全是臆想、天真! 结果当然是对着香炉打喷嚏——碰了一鼻子灰。 王伾还不甘心,又接连给皇帝上了三封奏疏。 可他得到的回应,依然是没有任何回应。 这下王伾更慌了。 他坐卧不宁,茶饭不思,除了发愁就是发呆,除了发呆就是发抖,后来终于发了病——这天晚上,正在办公室值班的他突然发出一声惨叫:我中风了! 之后他就被抬回了家,从此再也没有出门。 究竟他是不是真的中了风,没人知道。 但所有人都知道,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改革派大势已去,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也正是这样。 二王离开朝廷后,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太子李纯彻底把控了局势。 公元805年七月二十八日,顺宗李诵正式发布了命太子监国的诏书。 八月初四,李诵再次下诏,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 一天后,太上皇李诵从大明宫迁出,改居兴庆宫,同时宣布将当年的年号改为永贞——按惯例,新皇帝继位后要到第二年年初才能改元,但李诵当皇帝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为了弥补他没有自己年号的缺陷,这次只能破例了。 毫无疑问,皇帝的更替,就意味着二王的末日。 宪宗李纯上台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将王伾贬为开州(今重庆开州区)司马,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市区)司户。 不久,王伾病死。 几个月后,太上皇李诵驾崩,享年46岁。 可怜他当了整整25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熬到父亲去世,却只做了几个月有名无实的天子就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接着又只做了几个月无人问津的太上皇就成了先皇! 正所谓,充电两小时,通话几秒钟! 这是何等的悲催! 顺宗李诵去世后,王叔文随即被宪宗李纯赐死。 二王都倒了霉,改革派的其他成员当然也不可能幸免。 韦执谊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柳宗元先贬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再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先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其他五名“二王集团”的干将也悉数被贬到了远离中原的偏远地区担任司马…… 这个失败的改革集团由此有了一个专属的历史名称“二王八司马”,这次短命的改革则被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来说,是王叔文名望太低,性子太急,手段太硬,做事太缺乏弹性,最终导致到处树敌,四面楚歌;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的大唐帝国早已沉疴难返,很多问题都由来已久,绝不是区区几个缺乏政治经验和执政基础的理想主义者所能改变的。 这短短几个月的历史中充斥着各种谜团。 顺宗李诵让太子监国,以及退位为太上皇,究竟是出自他的本意?还是来自别人的胁迫?如果是胁迫的话,胁迫他的人,到底是俱文珍等宦官,还是太子李纯,抑或是李纯和宦官联手? 甚至连李诵的死,都有着不少疑点。 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非正常死亡?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话,谁才是凶手?…… 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只知道,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站在聚光灯下的,是28岁的新皇帝——唐宪宗李纯。 |
|
@夏天大碗茶 2022-02-23 21:19:10 终于追到这里了,以后上班再也不用偷偷看帖了。到此,后面这几百年中原的汉族及王朝应该没有什么高光时刻了,那时候的百姓可真苦。但愿现代人可以从这一系列的未能保持中原王朝繁荣稳定及未能中兴大唐的遗憾事件中以史为镜。另外有两个地方请楼主酌情修改,一是XXX如老寡妇的Y道荒废已久,二是XXX如女人在保命和保乳之间最终选择保命,这两个用法虽然很形象,但是调侃过头了,这两种情况对于女性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不...... ----------------------------- 谢谢夸奖。这些不妥之处在出版时会修改的。以后写作时也会尽量注意 |
@黄龙12011 2022-02-24 08:43:52 刘禹锡是河南荥阳人,前年8月前往荥阳时见到有个刘禹锡公园,可惜没时间游玩。 ----------------------------- 刘禹锡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和柳宗元的友情也非常值得一看。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4 李纯自幼就聪颖过人,据说在他六七岁时,他的祖父德宗李适在抱着他玩耍时曾开玩笑问他: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在我的怀里? 没想到小屁孩李纯竟然回答得有模有样:我是第三天子啊! 李适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李纯是太子李诵的长子,是皇帝这个职位的第三顺位继承人,可不就是第三天子嘛! 从此,他对李纯刮目相看,这孩子不一般! 应该说,他没有看错,李纯这个人的确不一般。 他虽然年轻,却一直都有着极为高远的理想,一定要中兴大唐,恢复祖上的荣耀! 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时比我和谷爱玲的滑雪水平差距还要大。 刚一上台,李纯就遇到了一个严峻的考验。 就在他登基的当月,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病逝,其亲信支度副使刘辟(就是曾和王叔文接洽的那位)没等朝廷任命就自立为留后,随即授意众将上表,要求皇帝正式任命自己为节度使。 这给李纯出了个难题。 西川不是河北,一直以来都是忠于朝廷的,节度使之前也都是朝廷任命的,从来没有自立的情况,这次如果对刘辟妥协,岂不是坏了之前的规矩,有损朝廷的权威!可是如果不同意,刘辟会乖乖地听命吗?会不会惹出乱子? 李纯没有把握。 思来想去,他最后还是拒绝了刘辟的请求。 他任命宰相袁滋为新任西川节度使,同时征召刘辟入京,担任给事中。 不过,决策虽然作出了,李纯却始终心神不定,仿佛一个在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的考生一般忐忑。 一个月后,结果终于出来了。 李纯最不愿见到的事发生了——刘辟抗旨不接受征召,拥兵自守,袁滋无法入蜀,只得悻悻而返! 李纯很生气。 不过,考虑到自己刚登基,形势还不稳定,虽然他恨得牙痒痒,可他最终对刘辟作出的处理却轻得堪比挠痒痒:你不是想当西川节度使吗?我不同意!……我只任命你为西川节度副使,代行节度使职权! 这等于是变相满足了刘辟的要求——代行节度使职权,不就等于是事实上的节度使嘛。 按说,刘辟对此应该要满足了。 但刘辟却没有。 他把皇帝对他的让步,当成了皇帝不敢说不;他把皇帝对他的容忍,当成了皇帝是个怂人。 公元806年初,他又再次上表,要求兼领三川,也就是说,他想同时担任西川、东川(治所今四川三台)、山南西道(治所今陕西汉中)三镇的节度使。 看到刘辟的表文,李纯肺都气炸了,马上作出了答复:绝对不行! 本来,让刘辟接管西川他已经很不舒服了,现在刘辟居然还要得寸进尺,他怎么可能接受得了! 没想到刘辟竟把皇帝的圣旨看作手纸,悍然派兵攻打东川,包围了东川的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 这下李纯彻底忍无可忍了。 刘辟这么胆大妄为,如果再不给他点颜色看看,谁还会把朝廷放在眼里?要是其他地区的节度使也效仿刘辟,他这个皇帝恐怕就成了货真价实的孤家寡人了! 他要是再保持沉默,等着他的命运就只能是沉没! 他当即决定发兵讨伐刘辟。 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 不是他们认为不该打,而是认为不能打——在他们看来,蜀地险要,难以攻取,搞不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只有宰相杜黄裳和翰林学士李吉甫两人坚决赞成出兵。 杜黄裳掷地有声地说:刘辟不过是个口气大能力不大、眼界高水平不高的狂妄书生而已,制服他易如反掌!神策军将领高崇文有勇有谋,堪当大任,陛下如果让他带兵出征,不要设置监军,臣保证他一定能平定刘辟! |
|
@wangmingsong2011 2022-02-25 20:09:03 搞改革,就是从利益集团嘴里夺食,执行的人哪怕是个威望高、势力大的能人,都难免遭遇反扑。 二王就比较年轻了,一个下棋一个写字。一说下棋(萧衍狂喜),真以为王叔文是个深谋远虑的,结果还是被社会的毒打给打趴下了。 其实如果把王叔文和刘辟关联在一起看,那么王叔文的形象,绝对不是个文中这么的笨,不过应该也不会多精,毕竟精的,十六国、南北朝,该表演的都表演了。 ----------------------------- 是的,从后面的事来看,刘辟也是狂妄到不知天高地厚的主。王叔文要是真的跟韦皋结盟了,等刘辟继承韦皋的地位后估计也会坏事。 |
@黄龙12011 2022-02-25 23:02:30 唐朝时期的三川到了南宋变成了四川,也是今四川省的由来。 ----------------------------- 四川之名好像确实是从南宋开始的 |
@奇正2019 2022-02-26 11:27:43 三国演义里还是两川之地 按称呼看到后来加了一倍 ----------------------------- 是的,从两川到三川到四川 |
@3C认证不通过 2022-02-26 15:20:14 No。292章节 李适所辅佐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货色!======楼主这个地方应该名字有误。 楼主描述绘声绘色,形象贴切,增加了不少趣味性。不得不佩服楼主的精工细作。 十年后重新逛天涯,偶然拜读楼主此文,连续一周一口气读到这个章节。。。。。 ----------------------------- 确实笔误了,应该是李泌,谢谢指出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05 杜黄裳的话,让李纯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他当即任命高崇文为主帅,会同另一名神策军将领李元奕以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前往讨伐刘辟。 此令一出,全军哗然。 因为当时高崇文只是神策军中的一名普通将领,之前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比他优秀的将领不说多如牛毛吧,至少也是多如蜈蚣脚。 人们都不明白,朝廷选择主帅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既不选战功高的,也不选地位高的,也不选颜值高的,偏偏只选了一个姓高的?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证明,这次朝廷并没有用错人。 高崇文治军严明,雷厉风行,在接到命令后后仅用了一个时辰就做好了全部准备,随即马上率军开拔,军中所有物资一应俱全。 正月底,高崇文率部兵出斜谷(又名褒斜道,穿越秦岭的谷道之一),李元奕部则从骆谷(又名傥骆道,穿越秦岭的谷道之一)进军,兵锋直指梓州。 没想到讨伐军刚出发不久,前线就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刘辟已经攻陷梓州,生擒了东川节度使李康! 一时间,讨伐军军心浮动——咱们本来是去救援梓州,现在梓州都陷落了,还去那里干什么? 但主帅高崇文却依然信心十足:叛军刚打下梓州,立足未稳,咱们现在去,就好比到商场正碰到搞零元购大促销——去得正是时候! 他下令部队全速进军,很快就赶到了梓州城外。 果然如他所料。 叛军军心不稳,听说政府军大举来攻,竟然不战而逃。 高崇文就这样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梓州。 与此同时,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也攻克了剑州(今四川剑阁)。 刘辟闻讯大惊,慌忙命人把刚俘获的李康送到了高崇文那里,想要以此求得朝廷的谅解——咱们各退一步,东川我不要了,朝廷你也不要再讨伐我了,各回各家吧。 不过,他这个想法也许很真实,但却完全不现实。 高崇文对此嗤之以鼻——微信发消息要撤回还有时间限制呢,你都造了反,居然还想撤回,太天真了吧! 他没有跟刘辟废话,马上以“守土不力”的罪名将李康斩杀。 数日后,皇帝李纯也表达了绝不原谅的态度,下诏宣布削夺刘辟的所有官爵。 知道自己彻底失去了与朝廷和解的可能,刘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负隅顽抗。 他命人在成都以北的战略要地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北)修筑了八座城堡,并布置了重兵驻守。 高崇文没有强攻。 他一面率部与叛军在鹿头关对峙,一面命人四处出击,在德阳(今四川德阳)、汉州(今四川广汉)、绵州(今四川绵阳)、玄武(今四川中江)等地多次击败叛军,之后唐军勇将阿跌光颜又领兵切断了鹿头关叛军的粮道。 鹿头关守将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了唐军。 之后高崇文率部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克了成都。 刘辟仓皇出逃,企图投奔吐蕃,半路上被唐军追兵追上抓获,随即被送往京城斩首。 西川就此平定。 就这样,李纯登基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就取得了干脆利落的胜利。 这次平叛也向全国各地的藩镇发出了一个强烈而又清晰的信息:新皇帝李纯不会像他的祖父那样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不要试图挑战他的底线!否则,刘辟就是榜样! 有什么样的锅就有什么样的盖,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宰相。 宰相杜黄裳对藩镇的看法也和李纯几乎完全一致:德宗皇帝自从经历过忧患后,总是无原则地迁就藩镇,节度使变成了终身制,只要节度使还活着,朝廷从不免除他们的职位,就是节度使去世了,也要派宦官去征求当地将领们的意见,只有将领们支持的人,朝廷才会授予节度使的旌节,所有的任命,几乎都不是出于朝廷的本意。陛下要重振朝纲,就必须依照法度来约束藩镇!绝不能像以往那样听之任之! 对杜黄裳的话,李纯深以为然。 |
首页 上一页[57] 本页[58] 下一页[59]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