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73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72] 本页[73] 下一页[7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ty_天天95 2022-10-14 14:41:05 打卡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96 按照刘沔的安排,石雄率部疾进,很快就进入了振武城。 入城后,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登上城楼观察回鹘军的动向。 经过仔细搜索,他在回鹘营地内发现了数十辆毡车,毡车内外进出的人,无论衣服款式还是容貌外表都和其他回鹘人不太一样。 一个念头在石雄的脑海里油然而生:莫非,这就是太和公主所在? 他当即派出间谍前去侦查,侦查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那里确实是太和公主的居所! 这下石雄心中有底了。 他马上让人偷偷潜入毡车内,对公主说:唐军即将对回鹘发起军事行动,请把毡车停留在原地,也请公主和侍从们保持镇定,可以坐,可以躺,可以看戏或瞎想,但千万千万不要乱跑! 与此同时,石雄又命人从城中向城外挖了十余个地道。 这天半夜,他带兵从地道中突然冲出,直扑乌介可汗的牙帐。 当时回鹘人都在睡觉,完全没有任何防备,直到唐军到了牙帐外,他们才发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组织抵抗当然是来不及了,乌介和他的部下只能仓皇逃离,不要说带上太和公主了,很多人就连衣服都顾不上穿、武器都顾不上拿! 石雄率军紧追不舍,在杀胡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南)追上了回鹘人。 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回鹘人有的衣衫不整取暖基本靠抖,有的兵器没带打仗基本靠手,有的脸都没洗吓人基本靠丑,有的惊魂未定壮胆基本靠吼,怎么可能是唐军的对手? 最终回鹘大败,被斩杀万余人,生俘两万多,此外还有三万多溃兵东逃,发现走投无路后又不得不投降了唐朝幽州刺史张仲武。 乌介可汗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只带着数百骑兵狼狈向东北方向逃窜,虽然侥幸逃脱,但却从此大伤元气,再也无法对唐朝造成威胁。 而太和公主则由于遵照石雄的指令留在原地,最终毫发无损,完璧归长安。 回鹘的问题,就这样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但李瀍和李德裕还没来得及庆功,就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 这次的挑战,来自横跨太行山的华北重镇昭义(治所今山西长治)。 前面说过,甘露之变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曾屡次站出来发声,严厉指责宦官首领仇士良,为文宗李昂撑腰,由此与仇士良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武宗李瀍刚登基的时候,刘从谏为了与新皇帝搞好关系,特意献上了一匹举世罕见的宝马,不过那时仇士良的势力还很大,可能是在他的鼓动下,李瀍并没有接受这份礼物。 这让刘从谏感到无比失望。 在他看来,天子的这一举动,表明自己与朝廷的关系已经完全没有了缓和的可能。 他必须抛弃幻想,早作准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了足够的实力别人才不敢随随便便把你搞! 从此,他便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了自己的第一要务,大肆扩充兵马,打造兵器,同时为了增加军费来源,他还在辖区内实行盐铁等物资专卖,又给商人授以军职,让他们到相邻诸道去做生意。 在他的努力下,昭义的钱越来越多,军力也越来越强,但也由此引起了朝廷和周边各藩镇的警惕——刘从谏这么做,到底意欲何为? 公元843年四月,刘从谏得了重病。 然而病床上的他却依然忧心忡忡。 他面色凝重地对妻子裴氏说:多年来,我一直都以忠耿正直之心侍奉朝廷,可朝廷却不明白我的心志,邻近各道和我们的关系也不和睦,我死之后,假如朝廷选派他人来主持昭义军政,我们刘家失去了兵权,恐怕会有灭族之祸! |
@ty_青锋宝剑 2022-10-18 13:44:41 顶起来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97 思来想去,刘从谏决定培养侄子刘稹接自己的班。 为确保权力能平稳过渡,他对昭义的人事进行了一番大换血——任命侄子刘稹为都知兵马使,堂侄刘匡周为中军兵马使,同时又把所有要害部门的主管全都换成了自己的铁杆。 在费尽最后的力气、完成了这些精心设计的布局后,刘从谏终于放心地去了。 相信他死的时候,嘴角应该是带着笑的。 在他看来,他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他已经没有遗憾了。 可惜,世上的事往往事与愿违。 我当年炒股本想要发家,没想到却反而败了家;刘从谏这么做本想要避免家族的覆灭,没想到却反而加速了家族的覆灭! 当然,这些刘从谏是看不到了。 但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从谏死后,刘稹秘不发丧,让监军上奏朝廷,称刘从谏病重,请求立刘稹为昭义留后。 这一切,主要的策划者是刘从谏的心腹——时任押牙的王协。 在王协看来,这事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因为十八年前他就曾经历过一次——那时刘从谏的父亲刘悟病逝,刘从谏就是这么做的,也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承认。 然而他错了。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现在的形势,跟十八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接到昭义送来的表文后,皇帝李瀍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多数朝臣都认为,不久前刚和回鹘打了一场大仗,现在应该以和为贵,不能再招惹昭义,刘稹想要接管就让他接管好了,免得万一引发战火,国力难以承受。 但李德裕却坚决不同意。 他说:昭义的情况和河朔三镇截然不同,河朔割据已久,人心无法挽回,所以多年来朝廷只能维持现状,而昭义镇自从首任节度使李抱真以来,一向都以忠义著称,以往从来都没有父子相袭的先例,只是前任节度使刘悟死的时候,敬宗皇帝不理朝政,那时的宰相又缺乏远见,才让刘悟的儿子刘从谏钻了空子,继任了节度使,这本来就是不应该发生的,现在怎么能今日事今日避、因害怕惹出事端而再次重蹈覆辙?倘若这次承认了刘稹,让昭义成为了刘家的自留地,其他的藩镇谁不想效仿?长此以往,天子的号令还有谁会遵从! 然而尽管李德裕说得慷慨激昂,皇帝李瀍却依然还是放不下心: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可真要开战,有必胜的把握吗? 对此,李德裕早已成竹在胸:刘稹若要与朝廷对抗,所能倚仗的只能是河朔三镇,现在幽州的张仲武和朝廷是一条心的,一旦成德、魏博两镇不支持刘稹,他就必败无疑。陛下可以派重臣前往两镇,向成德节度使王元逵(王廷凑之子,公元834年继任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何进滔之子,公元840年继任节度使)说明,朝廷允许他们世袭节度使,这已经是惯例了,让他们不用为此担心,而昭义则不一样,现在朝廷打算对昭义用兵,倘若他们不希望看到朝廷的军队进入河北地区,就应该配合朝廷出兵,攻取昭义位于太行山以东的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磁(今河北磁县)三州,同时晓谕将士,平叛之后朝廷会厚加赏赐。只要这两镇听命,刘稹就只有一个结局——束手就擒! 李瀍被说服了。 他本来十一点零五分的眉头一下子舒展成了九点一刻:爱卿你说得对。刘稹想要接掌昭义,朕为什么要迎合他?朕从不迎合别人,朕只要赢别人! 讨伐昭义的决策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无论群臣有谁提出反对意见,李瀍都置之不理。 之后,李德裕又亲自执笔起草给成德、魏博两镇的诏书,言辞柔中带刚,恩威并施,分寸拿捏得就如同90年世界杯时马拉多纳的世纪传球——那叫一个恰到好处! 果然,王元逵、何弘敬在收到诏书后,又喜又惧,马上表态愿意配合朝廷行动。 接下来,就看刘稹怎么出牌了。 |
@奇正2019 2022-10-19 17:23:14 李德裕绝对是大才 目前来看 大唐中兴有望 在努力一把就强盛了 ----------------------------- 是的,可惜武宗在位时间太短,宣宗一上台就把李德裕废了。连带李德裕提拔的猛将石雄都废了。 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宣宗的用人、气度比武宗还是差很多了。后来的所谓大中之治无非是吃老本,还有运气也不错——收复河湟主要是张议潮的功劳,只是正好发生在宣宗在位期间,所以有人把这份功劳记在了宣宗身上。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98 由于迟迟没等到朝廷的答复,刘稹不得不公开为叔父刘从谏发丧,同时再次上表,请求留后的任命。 皇帝李瀍当然不可能答应。 他一方面对刘从谏的去世给予了极大的哀荣——辍朝表示哀悼,并追赠太傅,一方面又命刘稹护送灵柩到东都洛阳。 刘稹拒不从命。 按照之前的规矩,藩镇节度使去世后,朝廷会先遣吊祭使前往吊唁,接着还要派出册赠使、宣慰使去了解情况,如果藩镇自己推出了继任人选,朝廷不打算承认,一般会另外封一个官爵,对方若还是不接受,朝廷才会正式发兵讨伐,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往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不过,李瀍这个人从来都不喜欢按常理出牌。 在他的观念里,日子就是用来过的,规矩就是用来破的。 这次,他把这些繁文缛节全部免掉了。 在得到刘稹不愿归朝的消息后,他二话不说,马上就下令开打。 公元843年五月,李瀍下诏宣布剥夺刘从谏、刘稹的所有官爵,以成德节度使王元逵为北面招讨使,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会同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节度使陈夷行、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刘沔、河阳(治所今河南孟州)节度使王茂元、忠武(治所今河南许昌)节度使王宰、武宁(治所今江苏徐州)节度使李彦佐等藩镇共同出兵,讨伐昭义。 这里边值得一提的,是河阳节度使王茂元。 王茂元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有个女婿在当今却是妇孺皆知——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自幼丧父,生活贫苦,可这个穷小子却是天生聪颖过人,诗文俱佳,少年时他住在洛阳,以其非凡的文才得到了当时洛阳地区的最高长官河南尹令狐楚的赏识。 令狐楚将他视为自己的干儿子,走到哪里都带着他,李商隐也由此结识了令狐楚的家人,与其子令狐绹更是朝夕相处,结成了莫逆之交。 公元837年,李商隐中了进士,但就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了靠山,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如意,只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等数个位低权轻的小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介小吏不入流! 心比天高的李商隐对此当然不会甘心。 不久,他又投入了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麾下,担任掌书记,并很快凭借其才华征服了王茂元,王茂元对他极为喜爱,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先后获得两大顶级高官的青睐,这就是李商隐的魅力!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先后获得两大顶级高官的青睐,这也是李商隐的悲剧! 因为他之前的干爹令狐楚和现在的岳父王茂元来自水火不容的两个政治派别——令狐楚与李宗闵等人过从甚密,是牛党的骨干成员;而王茂元则是李德裕的亲信,是典型的李党! 牛李两党势不两立,可李商隐却在其间来回横跳,朝秦暮楚! 牛党将其视为叛徒;李党则认为他有历史问题,也不可能信任他——除了他的岳父王茂元,可惜王茂元在李商隐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 而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更是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欠佳,对他极其失望——李商隐这人太不地道了,吕布和他一比,都算是忠心耿耿! 后来令狐绹得势,一直做到了宰相,但对于李商隐这个曾经的兄弟却几乎视若陌路——据说后来李商隐多次去找过令狐绹,还给他写过不少诗,可令狐绹对此却几乎毫无反应。 可见,在他们两人之间,曾经的无话不说早已变成了无话可说,曾经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早已变成了“更隔蓬山一万重”! 如此一来,李商隐的人生失意,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这可能并不是李商隐的错。 毕竟,他只是个诗人,对文字极其敏感,对政治却毫无敏感。 也许,正是他的诗意,造就了他的失意! 扯远了。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讨伐昭义的战场上来吧。 |
@奇正2019 2022-10-23 10:25:50 语文课本出现的名篇 结合其历史背景看 他们写文章是最合适的选择 治国理政毕竟不同于挥毫泼墨 前有李白 韩愈 白居易等都是例子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处理藩镇等政治问题却不如那些名臣有手段 ----------------------------- 是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399 应该说,对于此次战事,朝廷的准备是颇为充分的。 早在开战之前,李德裕就对之前实行多年的宦官监军制度作出了一个重大改革——禁止前线的监军宦官干预军事。 在他看来,朝廷军队之所以在平叛时败多胜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军的乱指挥。 那些监军宦官虽然只有宫斗经验,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可在战场上,他们却总是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随意发号施令,指点攻防,激扬文字,粪土百战将领们,这样的行为,就如同让旱鸭子去指导别人游泳——唯一能起的作用就是副作用!而且,一旦战事稍有不顺,那些从未上过战场的监军往往会吓得屁滚尿流,率先撤退,其他军队受其影响,自然也就没了战意,最后甚至会导致全线崩盘! 为改变这种状况,李德裕与当时的宦官首领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量,要求监军宦官不再插手作战事务,但获胜之后该得的奖赏依然不会少。 杨、刘二人与李德裕交情不错,加上李德裕所提的方案中宦官的实际利益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也表示同意。 随后李德裕立即奏请皇帝,照此实施。 这样一来,前方的将帅少了监军宦官的掣肘,打起仗来自然更放得开手脚。 不过,要想在战争中取胜,光赋予将领们足够的自主权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战事初期,表现最卖力的,是成德节度使王元逵。 王元逵率军先是攻下了昭义境内的要地宣务栅(今河北隆尧西北),接着又在尧山(今河北隆尧)大败昭义军,之后一路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入了邢州(今河北邢台)境内。 相比之下,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的表现就让人难以满意了。 王元逵的军队已经在战场上与叛军激战了一个多月,而何弘敬却始终按兵不动! 怎样才能使何弘敬转变态度? 显然,这并不容易。 因为魏博作为河朔藩镇之一,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对他们来说,帮朝廷作战只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然而这难不倒足智多谋的李德裕。 他马上让皇帝李瀍给何弘敬下了一道诏书,称朝廷准备派忠武节度使王宰借道魏博,攻打磁州(今河北磁县)。 何弘敬闻讯大惊——他当然不愿让外人进入他的地盘,便连忙上表,表示不必劳烦王宰,磁州交给他就好了。 之后,他立即点起兵马,进军磁州,并很快就拿下了肥乡(今河北肥乡)、平恩(今河北邱县)两县。 这下李德裕放心了。 现在何弘敬已经与昭义军结了仇,再想像以前那样骑墙观望、两边都不得罪,已经失去了可能! 除了何弘敬,武宁节度使李彦佐的行动也十分缓慢。 那速度慢得来,怎么说呢?就是用三倍速播放看起来都像是慢动作! 李德裕二话不说,果断换将,马上将李彦佐调离前线。 代替他的,是不久前在对回鹘的战事中立下大功的石雄。 石雄果然不负所望,一到任,他就率军自翼城(今山西翼城)出发,越过乌岭(山西南部山脉,位于今山西翼城与沁水之间),连破昭义五个军寨,歼敌数千人。 公元843年九月,军中又发生了意外——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李商隐的岳父)突发疾病,在军中去世。 李德裕依然毫不惊慌。 他似乎从来都不会惊慌。 再大的事故,在他眼里都只是故事。 再难的问题,在他眼里都不是问题。 他命河南尹敬昕接任河阳节度使,不过他知道敬昕打仗是外行,便让忠武节度使王宰统领河阳参与平叛的军队,敬昕则坐镇后方,负责后勤支援。 当年十月,李德裕又调集幽州军队也加入了平叛战场。 考虑到河东节度使刘沔与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有矛盾——反击回鹘时两人争过功,李德裕改任刘沔为义成(治所今河南滑县)节度使,原荆南(治所今湖北荆州)节度使李石则出任新的河东节度使。 由于李德裕指挥有方,朝廷军的进展颇为顺利,刘稹节节败退,不得不两次上书请降,但都被李德裕断然拒绝。 然而,人生难免会有起伏,战事也难免会有波折。 不久,又一件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事发生了! |
@wangmingsong2011 2022-10-25 20:15:36 李德裕很厉害了。但此战宦官能在监军问题上让步,绝不仅仅是交情和“利益无损”的方案能搞定的。 作为一个已经事实崛起的权力群体,给足了钱和利益,可以满足他们的胃口,但是已崛起,真让他们以后不要干涉前线军务,这绝对是个让他们警觉、反感甚至直接反目的事! 他们要的利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好理解,政治利益除了回朝受赏升官,还有附带的权力。所以真要拔出权力,那是要出事的。 他们在军务...... ----------------------------- 王兄说得在理。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对我之前那部作品《彪悍南北朝》系列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到喜马拉雅收听有声版。 |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00 公元844年初,河东将领杨弁(biàn)趁着主力部队在昭义前线、太原空虚的机会,突然发动兵变,驱逐节度使李石,占领了河东的治所太原。 昭义未平,河东又乱,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应该接受刘稹的投降,以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也有人提出可以对杨弁妥协,以便集中兵力对付刘稹;还有人说现在财政紧张,官员们的俸禄都快发不出来了,不如以官生为本——不,民生为本,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两者都赦免算了…… 但李德裕却坚持认为,两手都要硬,两边都不能让步。 他斩钉截铁地说:刘稹已经败亡在即,绝不能因为太原发生的一点小变故而失去全胜的机会,除非他本人反绑着双手来降,否则绝不应该接受;至于杨弁,不过是个小贼,何足挂齿!更何况,太原的人心向来都忠于朝廷,杨弁手下只有区区一千五百人,怎么可能成事! 在李德裕的极力劝说下,李瀍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当时河东军的主力在兵马使王逢的率领下正驻扎在榆社(今山西榆社),李瀍命王逢立即率军四千回师太原,讨伐杨弁。 和李德裕所预判的一样,太原的战事进行得比势如破竹还要势如破竹,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逢就攻克了太原,生擒杨弁。 平定杨弁后,唐军对昭义的攻势更加猛烈。 叛军虽然还在负隅顽抗,但已经逐渐落了下风,军心也开始不稳。 公元844年七月,刘稹的心腹将领高文端向朝廷投诚,并提供了很多关键的情报,利用这些信息,唐军又取得了不少战果。 眼看叛军的形势越来越不利,刘从谏的遗孀裴氏急了。 裴氏出身于唐朝顶级名门河东裴氏,是肃宗朝宰相裴冕的族孙女,她秉承刘从谏的遗志,对抗朝廷的意志十分坚决。 在得知朝廷出兵讨伐昭义的时候,她专门设宴,宴请昭义军全体大将的妻子。 席间她泪如雨下,哽咽着说:你们一定多做各自丈夫的工作,千万……不要忘记刘家的恩德,千万不要背叛刘家…… 女人们被打动了,纷纷流着泪表态支持。 裴氏鞠躬九十度,连声道谢:谢谢,谢谢…… 女人们更感动了,纷纷忙不迭地回应:不用谢,这是我们活该的…… 应该说,裴氏这次宴请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潞将叛志益坚——昭义军将领的叛乱意志更加坚定。 由此可见,裴氏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 现在见听到坏消息不断,令她悲伤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地免费续悲,她不由担心起来——刘稹看来还是缺乏经验,得为他找一个可靠的帮手才行。 她看中的人选,是她的弟弟裴问。 裴问是昭义军大将,率领的是昭义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号称“夜飞军”,当时正驻扎在邢州,与王元逵的成德军对峙。 在与裴问通过气后,她建议刘稹召回裴问,让他来主持节度使府的军政事宜。 没想到这事被刘稹的两个亲信——押牙王协和宅内兵马使李士贵搅黄了。 由于刘稹年纪尚轻,性格也比较软弱,王协、李士贵趁机大肆揽权,成为了昭义实际上的掌舵者。 两人都极为贪财,对辖区内各州收以重税,借机中饱私囊,而赏赐有功将士时却十分小气,搞得军中怨声载道。 现在裴氏要让裴问回来掌权,这自然是王协、李士贵等人不愿看到的。 李士贵对刘稹说:太行山以东三州(邢州、洺州、磁州)的防务全都仰仗裴问和他的夜飞军,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那里,否则这三州就没了! 刘稹是个没主见的人,听他这么一说,当即打消了召回裴问的念头。 裴问闻讯极其失望。 正好那时王协又派使者在邢州大肆搜刮,向当地商人征收其全部财产百分之二十的财产税,凡是交不出的都被拘捕,其中还包括不少军士的家属。 裴问向使者求情,没想到反被痛骂了一顿。 一怒之下,裴问干脆杀掉使者,献出邢州,归顺了成德节度使王元逵。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01 裴问在叛军中地位很高,影响很大,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洺州(今河北永年)、磁州(今河北磁县)守将也都失去了斗志,先后向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投诚。 消息传到长安,李瀍大喜。 李德裕率群臣向皇帝道贺:昭义的财赋大多来自太行山以东,邢、洺、磁三州归降后,刘稹应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李瀍也很兴奋:相信昭义内部很快就会发生变乱,胜利不日就会到来! 李德裕见状连忙附和:一切尽在圣上掌握之中! 不过,在高兴之余,李德裕并没有失去冷静。 他提醒皇帝说:现在三州还在成德、魏博两镇的控制下,万一他们吞并了这三州,朝廷就被动了。应该马上任命这三州的留后,代表朝廷前去接收,以免节外生枝! 李瀍听了连连点头,当即任命原山南东道(治所今湖北襄阳)节度使卢钧为新的昭义节度使,让他火速北上,接管三州。 之后发生的一切,果然如李瀍和李德裕所料。 失去太行山以东三州后,原本控有五州的昭义镇只剩下了摇摇欲坠的潞(今山西长治)、泽(今山西晋城)二州。 谁都看得出来,刘稹现在的命运已经和秋天的天气一样了——凉,只是个时间问题。 刘稹最倚重的谋主押牙王协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 他联络了另一位大将郭谊,决定杀死刘稹献给朝廷,以便将功赎罪。 在他们看来,刘稹这个人阅历简单,头脑更简单,往往是哪里有坑踩哪里,要骗他基本是百骗百中,除掉他并非难事,可问题在于,在他身边还有一个厉害角色:刘稹的堂兄——被刘从谏任命为中军兵马使、掌握帅府军权的刘匡周。 此人手中有兵,腹中有谋,他在,就是他们最大的阻碍。 怎样才能搬掉这个挡路石? 郭谊有办法。 他摆出一副极为诚恳的样子,对刘稹说:十三郎(刘匡周在族中同辈排行第十三)性情强悍,说一不二,听不进不同意见,他坐镇在帅府,大家都没有工作的积极性,邢州等三州之所以丢失,就是这个原因。如今的形势已经极其危急了,我们要想反败为胜,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十三郎离开这个位子!我也知道他是您的至亲,我也知道这样做他心里会难受,可是让他一个人难受,总比让整个昭义镇的军民难受要好! 此时的刘稹早已六神无主,心态跟某些绝症病人差不多——为了求生,再不靠谱的东西都敢信。 他觉得,虽然郭谊讲的话似乎没什么道理,但他现在似乎也没什么办法,所以这个提议也不是不可以试试。 毕竟,瞎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他随即召来刘匡周,要他称病辞职。 刘匡周大怒:你说什么?因为我在帅府,诸将没有积极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在帅府,诸将才不敢有异心!我要是走了,我们刘家就完了! 但刘稹根本就不听他的,还是坚持要他离职。 刘匡周又气又恨,却又毫无办法。 他知道,现在的自己,就是一颗山洪裹胁下的石子——不滚也得滚! 无奈,他只得交出兵权,恨恨地离开了帅府。 刘匡周离职后,郭谊、王协等人彻底掌握了帅府的主导权。 仅仅数日后,他们就设计诱杀了刘稹,接着又将刘匡周等刘氏宗族全部杀光,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有放过,刘从谏、刘稹原先的亲信故旧几十家也都被灭门——其中包括不少在甘露事变后逃往昭义受到刘从谏保护的李训、郑注等人的余党,如李训的哥哥李仲京、郭行余的儿子郭台…… |
@wanganwa 2022-10-28 14:28:16 支持好文,向楼主问好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02 之后郭谊、王协遣使奉上刘稹的首级,向唐朝忠武节度使王宰投降。 该怎样处理反正的郭谊、王协等人呢? 李德裕对此早就有了打算。 他对皇帝李瀍说:刘稹不过是个无知的小儿,他之所以敢对抗朝廷,靠的是王协、郭谊在背后为他谋划,等看到刘稹不行了,王协、郭谊又卖主求荣,不,杀主求荣,这种不忠不义、无耻无情、大奸大恶之人,如果不加以严惩,怎么可能扬善罚恶! 李瀍连连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 但王协、郭谊等人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在他们看来,他们有功于国,朝廷必然会给他们加官进爵,所以一直在望穿秋水盼着朝廷的任命。 然而他们千盼万盼,盼来的却不是任命,而是丢命——朝廷派大将石雄率军进驻潞州,将王协、郭谊等参与谋杀刘稹的昭义军将领全部逮捕,随后用囚车押往长安,斩首示众。 昭义就此平定。 经此一役,朝廷不仅干脆利落地收回了昭义的管辖权,还极大地震慑了包括河朔三镇在内的国内所有藩镇,大大增强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平叛的过程中,包括河朔三镇在内的全国各地方实力派全都紧密团结在以皇帝李瀍和宰相李德裕为核心的中央周围,这是自宪宗元和中兴以来二十多年间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切,最大的功臣无疑是李德裕。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几乎没犯过大的错误。 在他执政四年多的时间里,在国家的各条战线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军事还是外交,几乎是无往不利——有时是小胜,有时是大胜,有时是完胜,但从没有不胜。 当然,李德裕之所以能大显身手,也离不开皇帝李瀍的支持。 在刘稹覆灭后,两人曾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李德裕说:今年年初的时候,昭义的战事还在进行,河东又有了叛乱,要不是陛下意志坚定,两处的贼寇怎么可能被消灭?外面有人议论说若是先朝皇上(文宗李昂),估计这些贼寇早就被赦免了。 李瀍大笑道:你难道没有发现,文宗的观念和你完全不一样,你和他怎么可能合得来?你那时怎么可能有什么作为? 李德裕也笑了。 是啊,他和文宗李昂根本就是两类人,现在的皇帝李瀍和他才是绝配! 两人不仅理念相近,性情相仿,作风相似,而且惺惺相惜——李德裕觉得有李瀍这样的人做皇帝是他的福气,李瀍觉得有李德裕这样的人当宰相他是真的服气。 两人配合默契如梅西和哈维,运行流畅如苹果手机和ios系统,心有灵犀如云淡心远和他老婆…… 也许李瀍不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也许李德裕也不是历史上最好的宰相,但他们两人在一起,却是历史上最好的君臣组合! 没有之一! 公元844年八月,李瀍又加授李德裕为太尉,并晋爵赵国公。 李德裕坚决不接受。 李瀍坚决不接受他的坚决不接受:朕只恨没有更高的官职给你!朕并不是滥赏之人,这都是爱卿你该得的,否则朕也不会给你! 见皇帝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李德裕当然也只好不再推辞。 为了报答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李德裕做事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在执政的短短几年间,他凭借其非凡的胆识,大刀阔斧地干了不少之前很多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 比如裁撤冗官。 他给皇帝上疏说: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 在他的强力推行下,一次就裁撤了两千多名各级官吏。 再比如储备物资。 李德裕奏请设立备边库,要求户部、度支使、盐铁使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钱帛储入备边库,以避免在未来的边境战事中受到物资缺乏的困扰。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
@ty_天天95 2022-10-31 08:41:19 打卡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03 当然,人无完人,李德裕也不是没有缺点。 尽管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被称为晚唐三大痼疾中的两个——“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在他当政期间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遏制,但另一个顽症“朋党相争”却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这方面,李德裕似乎难辞其咎。 作为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对牛党只有一个原则——坚决打压。 虽然在执政初期,他曾为牛党骨干杨嗣复、李珏说过话,可那似乎只是出于与仇士良作斗争的需要,并不表示他对牛党有任何和解之意。 在他的内心里,他从来没有原谅过牛僧孺、李宗闵,也从来没有打算过原谅他们。 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德裕一直备受牛党的排挤和迫害,他的肚子里,早就已经像被狠狠摇晃过的可乐瓶一样——憋满了气。 现在他好不容易翻了身,当然要报复。 他要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牛、李得势的时候怎样对待他,他现在就要怎样对待牛、李! 公元841年,也就是李德裕当上宰相的第二年,他就找机会摆了牛僧孺一道。 当时牛僧孺在山南东道担任节度使,那年夏天汉水流域爆发了洪灾,而山南东道的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正好毗邻汉水,大水冲毁了襄州的很多房屋,百姓损失惨重。 李德裕闻讯如获至宝,立即上奏皇帝李瀍,说牛僧孺抗灾不力,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罢免他的职务。 李瀍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下诏改任牛僧孺为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是个闲职,级别挺高,但没什么卵用——毕竟,再漂亮的夜壶依然只是个夜壶,再高的虚衔也依然只是个虚衔! 比起牛僧孺,同为牛党首领的李宗闵这些年的日子过得似乎更加不顺——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早在李训、郑注当权的时候,李宗闵就被贬官了,而且贬得非常彻底——潮州(今广东潮州)司户。 直到文宗李昂在位末年,李宗闵的同党杨嗣复、李珏执政,他才时来运转,先是调到杭州(今浙江杭州)担任刺史,接着又被提拔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眼看着又有希望回到朝廷了,没想到文宗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去世了,继任的皇帝李瀍重用他的死对头李德裕,他只能继续在洛阳坐冷板凳。 公元843年,朝廷决定对昭义用兵,李德裕在百忙之中也没忘记老对手李宗闵——他给李宗闵扣了一顶“交通刘从谏”的帽子,把他赶出了洛阳,贬为湖州(今浙江湖州)刺史。 公元844年九月,昭义平定。 一时间,李德裕的声望如日中天。 兴奋之余,他又想起了牛僧孺和李宗闵。 他决定利用自己此时的影响力,再次对两人施以重拳。 他对皇帝李瀍说:逆贼刘从谏在太和(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年间曾经入朝,那时正是牛僧孺、李宗闵执政,可他们却没有将刘从谏扣留,这才酿成大患,以至于如今朝廷竭尽天下之力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到底,这都是牛僧孺和李宗闵的罪过!他们的责任,一定要追究! 显然,李德裕这个说法极其牵强,甚至可以说是强词夺理。 毕竟,谁都不可能预知未来,当时刘从谏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反意,更没有任何不轨行为,有什么理由将他扣留?难不成说他画的圆不够方?骑的马不是驴? 可能李德裕自己也知道这个东西难以服众,他又派人到潞州(昭义治所,今山西长治)搜查刘从谏的府邸,想要从中找到牛、李二人与刘从谏往来的信件。 可一番地毯式的搜查下来,却依然是一无所获。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04 李德裕当然不可能就此罢休,便又让昭义的孔目官(唐代节度使属官,掌管文书)出面,指证牛僧孺和李宗闵确实跟刘从谏有通信往来,只是刘从谏每次看完信后就立即将其烧掉了,所以才无法找到物证。 皇帝李瀍命御史中丞李回、知杂事(御史台长官之一,总管御史台庶务)郑亚负责调查。 李回、郑亚都是李德裕的心腹,调查出来的结果自然是没有悬念的——此事属实。 与此同时,河南少尹吕述也站了出来。 当时牛僧孺也在洛阳,与吕述算是同事。 吕述在奏折中说,在叛贼刘稹败亡的消息传到洛阳时,牛僧孺不仅没有欢呼雀跃,反而还发出了一声叹息。众人皆欢他独叹,他究竟是和谁一条心?是和朝廷一条心还是和叛贼一条心?作为国家的高级干部,他到底对国家还有没有起码的忠心?这不是叹息的问题,而是太大的问题! 从一声叹息居然可以上纲上线到对国家的忠心,吕述的表现,客观上也印证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又是暗通叛贼,又是对朝廷不忠,如此一来,牛僧孺、李宗闵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牛僧孺先是被贬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接着又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而李宗闵则是一贬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再贬漳州长史,最后又被流放封州(今广东封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德裕这次做得似乎有些过分了——虽然牛、李二人跟他有旧怨,但两人其实早就靠边站了,早就对他没有任何威胁了,可李德裕却依然穷追猛打,坚决不肯放过他们,而且用的还是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这种做法,对于维持朝廷正常的政治生态,对于大臣们的安定团结,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后,李德裕也有点忘乎所以了。 他不仅大权独揽。而且开始以权谋私,大肆打击异己! 除了牛、李,受到到李德裕排挤的,还有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皇帝李瀍一度对他非常欣赏,有意提拔他当宰相。 然而李德裕却对此表示反对:白居易年老多病,无法承担宰相这样繁重的工作。 应该说,李德裕所言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白居易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即使在现在也早已过了退休年龄。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史书上对此说的很明确:德裕素恶居易——李德裕向来讨厌白居易。 因为白居易虽然不是牛党中人,却与牛党走得很近! 白居易的小舅子杨嗣复是牛党的骨干,他本人与牛僧孺更是交情匪浅——两人来往极为密切,经常诗酒相和,白居易还曾为牛僧孺写过《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很多首诗。 这就犯了李德裕的忌讳。 关于李德裕对白居易的态度,五代人孙光宪在其所著的《北梦琐言》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公元836年左右,李德裕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同任太子宾客的刘禹锡是同事。 刘禹锡多次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的文集,可李德裕却每次都是否认三连: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 后来被逼急了,李德裕才不得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不是不喜欢他的诗文,而是不喜欢他这个人。白居易写得好,这个我早就知道。我之所以不愿意看他的文集,正是因为他的文采太好——我担心看了,会对此人产生好感!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德裕对于白居易,有着多大的成见! |
首页 上一页[72] 本页[73] 下一页[7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