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第10页] |
作者:青山万马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对未来的恐惧让张易之兄弟坐不住了,吉顼的一番话直击痛点,张易之兄弟哭着求他想想办法。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就是吉顼的高明之处了,如果他直接劝张易之兄弟为庐陵王李显说好话,张易之兄弟未必肯去做,因为武三思等人也在拉拢张易之,张易之不一定会站在庐陵王这一边。 所以吉顼变换策略,先点明张易之兄弟的尴尬处境,让他们有所畏惧,主动发问。 看到张易之兄弟主动询问自保的策略,吉顼才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很想念庐陵王,皇上老了,需要确定继位者,你们可以劝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满足大家的愿望,如此你们就能高枕无忧。” 这话说的有道理,张易之兄弟深以为然,就多次在武则天面前为庐陵王说好话。 吉顼走的是迂回路线,而狄仁杰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劝武则天。 狄仁杰经常对武则天说:“姑妈和侄子的关系哪有母子亲呢?皇上让儿子当太子,以后您可以在太庙里享受祭祀,如果立侄子为太子,我没听过哪个侄子当皇帝后,会把姑妈放进太庙祭祀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武则天。 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武则天经过反复考虑,打消了立侄子为太子的念头,她派人把庐陵王李显接回都城洛阳,立李显为太子。 在武则天确定太子人选的过程中,狄仁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名臣,有勇有谋,在和酷吏们的斗争中也没有落入下风,除此之外,狄仁杰还是一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大将李楷固就是在狄仁杰的力保下被朝廷起用的。 李楷固起初是契丹将领,此人武艺过人,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率众作乱,当时李楷固就是孙万荣手下的悍将,后来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向唐军投降。 在如何处理李楷固的问题上,朝廷官员们有2中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李楷固没有早点投降,应该处死他。 狄仁杰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李楷固以前和官军作对,是因为各为其主,以前李楷固既然可以为他的首领效力,现在李楷固向朝廷投降了,也可以为朝廷效力。 在狄仁杰的力保之下,武则天没有下令处死李楷固,而是让李楷固带兵去平叛,结果证明狄仁杰没有看错人,李楷固尽心尽力为唐军效力,带兵彻底平定了契丹的叛乱。 由于狄仁杰立了这么多功劳,武则天很看重他,直接称呼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也乐于推荐人才,在自己年老之际,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一个重要人才——张柬之。 张柬之来自襄阳,年少时期喜欢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来考上进士,被任命为清源县丞。张柬之能力过人,在后来朝廷举办的一次考试中,张柬之从一千多名官员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因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能力强的人往往很有个性,张柬之能力过人,而且敢于直言进谏,后来他因为上书直言惹怒了武则天,被贬为荆州刺史。 虽然张柬之被调离了都城,但是他的能力有目共睹,像狄仁杰、姚崇这样的能臣都在武则天面前举荐张柬之,最终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宰相,他将成为日后那场斗争里的关键人物。 |
日后发生了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人带兵逼迫武则天退位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祝大家周末愉快 |
祝大家周末愉快 |
祝大家周末愉快 |
公元700年,70岁的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痛惜不已,经常感叹说:“国老走的太早了!” 由此可见,武则天是一个很爱惜人才的人,这也是唐朝在她统治期间能够继续提升国力的原因之一,武则天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虽然她在登基初期重用酷吏,但是她也知道哪些人是真正的人才,她的手下聚集了不少能力杰出的大臣,在狄仁杰去世后,魏元忠成为老臣中的重要人物。 我们在前文里介绍过魏元忠,他智慧过人,在官军平定徐敬业叛乱中为官军出了不少好点子,立下了大功,后来酷吏们陷害他,导致魏元忠多次被流放,但是他依然坚贞不屈,最终在武则天抛弃了酷吏制度后,魏元忠在武则天的安排下重新回到都城洛阳,担任洛州长史。 多次的流放没有吓倒魏元忠,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当时武则天身边的红人是张易之兄弟,很多官员都不敢惹张易之,但是魏元忠偏偏不怕他。 小人得势便猖狂,张易之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后,他的家奴也仗势欺人,在洛阳干一些违规的事情,魏元忠没有客气,直接按规定处死了张易之的家奴。 还有一次,武则天想任命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为雍州长史,魏元忠站出来明确反对,他说张昌期以前在岐州的政绩就不好,雍州的事务更繁重,张昌期在岐州都干不好,怎么能让他去雍州当长史呢? 因为这两件事,张易之兄弟恨透了魏元忠,当时魏元忠已经升为宰相,张易之兄弟怕魏元忠以后对付自己,决定趁武则天还活着的时候,借武则天的手除掉魏元忠。 于是在张易之和他弟弟张昌宗的策划下,一个针对魏元忠的阴谋即将上演。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武则天的男宠,很容易就能见到武则天,某一天,张昌宗去找武则天举报,说魏元忠和别人偷偷议论,说太后老了靠不住,不如去投靠太子。 武则天最讨厌听到这种话,马上下令把魏元忠抓进大牢,当然武则天也不是完全信张昌宗的举报,她安排了一次对质,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面辩论,以看清事情的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谁都知道魏元忠和张昌宗是对头,魏元忠私底下说的话,张昌宗是怎么知道的呢?魏元忠总不会去告诉张昌宗吧? 所以为了把谎话编的圆满,张昌宗偷偷塞钱给一个叫张说的官员,希望张说作伪证,指认魏元忠的确说了那些话。 张昌宗势力大,因此张说假意答应配合他。 但是张昌宗忽略了一点:威逼利诱这一招不是对所有人都管用,有一些人能够因为良知守住原则。 第二天,武则天把太子和重臣们都叫过来,然后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面对质,张昌宗说魏元忠说了那些话,魏元忠自然不会接受别人的诬陷,严词反驳,二人吵得不可开交。 这么吵是没有结果的,接下来张昌宗使出了自以为是杀手锏的一招:请张说过来作证。武则天同意了。 张说一来,魏元忠以为张说会帮着张昌宗作伪证,质问张说是不是要和张昌宗共同诬陷自己。 魏元忠和张昌宗都以为张说会作伪证,他们都小看了张说,这是一个正直的人。 张昌宗一个劲地催张说,示意他赶紧作伪证,张说不慌不忙,正气凌然地对武则天说:“皇上亲眼所见,在您的面前,张昌宗都敢这么逼我,更不用说在私底下的情况了,我没有听过魏元忠说太后靠不住之类的话,是张昌宗逼我作伪证!” 形势瞬间逆转,张昌宗找来的“证人”反过来指控张昌宗了! 当时张昌宗和张易之的内心肯定很慌,不过他俩还是马上编了新的谎话,说张说和魏元忠是同谋! 张说明明是张昌宗找来的证人,怎么突然成了魏元忠的同谋呢?这明显说不通,许多官员为魏元忠叫屈,魏元忠和张昌宗兄弟成了对立面,武则天必须做出决断。 武则天还是舍不得处罚男宠张昌宗,所以最终的处理结果是:魏元忠被贬职,张说被流放。 男宠暂时得意了一下,不过他们也得意不了多久了。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公元704年,武则天得了重病,眼看武则天快不行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开始为自己盘算,一旦武则天去世,他俩怕被人清算,于是张易之兄弟密谋作乱,打算对付那些看不惯自己的老臣们。 谁都不是傻子,老臣们也清楚张易之心里的小九九,当时武则天生病住在深宫,老臣们已经很难见到武则天,武则天身边只有张易之兄弟陪护,宫里的事务由张易之兄弟做主,形势对老臣们很严峻,万一张易之兄弟乘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张柬之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尽快除掉张易之兄弟,避免他们闹出大乱子。 那么张柬之等人能成功吗?请听下回分解。 第15章【激烈的争斗】 上回说到,张柬之等人打算发动兵变,铲除弄权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帮助太子李显登上皇位。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动,万一行动失败,参与者可能性命不保,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此次行动的五位主要参与者。 第一个是张柬之,前文里提过他,他是在狄仁杰和姚崇2位重臣的举荐下当上宰相的,张柬之能力过人,向来厌恶这些弄权的男宠,他是此次行动的主要发起者。 第二个是崔玄韦,他和张柬之一样刚正不阿,在武则天掌权时期,崔玄韦曾经当过天官侍郎,这个官职其实就是以前的吏部侍郎,手里有人事权。 有人事权的人是很吃香的,一些想升官的人就来巴结崔玄韦,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崔玄韦严格按规定办事,根本不吃他们这一套,因此那些被拒绝的人对崔玄韦怀恨在心。 后来崔玄韦被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武则天惊奇地发现,自从崔玄韦离开人事部门后,很多人事任免出现了问题,不再像以前那么公正,武则天这才意识到崔玄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赶紧把他调回人事部门,并不断提拔他,崔玄韦最后也和张柬之一样,当到了宰相。 这真是离开才懂得珍惜。 第三个是中台右丞敬晖,敬晖是一个考虑事情很全面的人,早年间他在地方上做官,突厥军队去他所在的地方劫掠,守城官员们为了防备突厥军队,要求老百姓们放下手里的农活,过来长期修城墙。 敬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要想抵挡敌人,既要有坚固的城墙,也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因此在城墙修得足够牢固后,敬晖就让老百姓们回老家收粮食去了,老百姓们因此都很感激他。 第四个是司刑少卿桓彦范,从官名就能看出来,他是司法方面的官员,桓彦范和张柬之一样,也是狄仁杰非常欣赏的人才,狄仁杰曾经对桓彦范说:“你有这样的学识,一定前途光明!” 第五个是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相王就是太子的弟弟李旦,袁恕己是李旦的下属,同时他也是司刑少卿,是桓彦范的同事。 |
这五人聚在一起,密谋除掉张易之兄弟,但这五人手里没什么兵马,没有军队的支持是扳不倒张易之的,因此张柬之特意去找了一个人——李多祚。 李多祚是一员猛将,年轻时就靠战功当上了右羽林军大将军,不过唐朝有很多猛将,张柬之为什么偏偏去找李多祚呢? 因为李多祚负责看守皇城的北门,也就是玄武门,是离皇帝住所最近的一个城门,当年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干掉了李建成,现在张柬之等人要想通过兵变除掉张易之兄弟,需要争取玄武门守将李多祚的支持。 做到这点并不难,李多祚是在唐高宗的提拔下升起来的,他一直想对唐高宗报恩,现在张柬之等人要除掉张易之,帮助唐高宗的儿子登上皇位,李多祚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为了增大胜算,张柬之又让好友杨元琰当上了右羽林军将军,杨元琰也是支持张柬之等人的主张的,羽林军是守护皇城的军队,有杨元琰在羽林军里当内应,张柬之等人的胜算更大了。 不过有时不能光想着自己这边,也要揣摩对手的心态。 张易之兄弟和张柬之等人明天上没有撕破脸,但双方内心都把彼此视为敌人,现在张柬之把自己的朋友安插进了羽林军,张易之能不慌吗?万一他因此作出过激举动怎么办? 成熟的人考虑事情就要全面,张柬之很老道,他早就猜到张易之会因此不安,为了安抚张易之,张柬之特意安排张易之的亲信也进羽林军当将军,这下子张易之没话说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柬之等人需要的东风是什么?是太子李显的出面支持。 张柬之等人的主张是除掉弄权的张易之兄弟,助太子李显登上皇位,如果没有李显出面支持,张柬之等人师出无名,难以成功。 因此他们先把兵变的计划告诉了太子李显,取得了李显的支持。 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张柬之等人先带数百名羽林军士兵赶到玄武门,然后请太子李显过来,守护玄武门的李多祚将军也支持张柬之等人,所以张柬之一行人顺利地通过了玄武门,来到武则天住的宫殿。 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长期陪在武则天身边,他俩以为有武则天当靠山就能为所欲为,然而在张柬之等人带兵顺利进宫的那一刻起,武则天已经保不住这2个男宠了。 |
当时生病的武则天住在迎仙宫,张柬之在那里看到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张柬之没跟这2个男宠废话,叫士兵斩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然后率众围住了武则天。 事情到了这一步,武则天已经无法控制局势,只好把皇位传给太子李显,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成功了,由于那一年的年号是“神龙”,所以张柬之等人的这次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李显登基称帝,他就是唐中宗,唐朝的第4个皇帝。 从此之后,武则天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安心在深宫养病,大权到了李显手里,新的时期开始了。 李显以前也被那些酷吏诬陷过,因此他深知酷吏的危害,以前武则天重用酷吏,造成了不少冤案,李显掌权后对此予以纠正,下令为那边被冤枉的人平反,对于帮助过自己的弟弟李旦,李显也是心怀感激,封李旦为安国相王。 这是李显第二次当皇帝,他上次当皇帝还是22年前,那时李显只有27岁,他过于宠爱自己的老婆韦氏,甚至还说过可以把江山让给老丈人这样出格的话,这激怒了当时掌握实权的武则天,武则天因此废除了李显的皇位,李显的第一次皇帝只当了2个月左右。 第一次皇位被废之后,在武则天的命令下,李显和老婆韦氏被迫离开都城,去外地居住,并且被人监视,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李显和老婆韦氏一起过了20多年。 在这20多年里,武则天当上了皇帝,大力打击李氏皇族,很多李氏王爷被处死,李显也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一旦有朝廷的使者到自己这里来,李显就怀疑使者是奉命来杀自己的,多次打算自杀。 这时他的老婆韦氏总是安慰他,帮助他减轻心理压力,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李显和韦氏在困难中相濡以沫,因此李显对韦氏的感情很深。 由于公元705年的年号是神龙,因此张柬之等人策划的这次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取得成功后,张柬之等人的大部分目的都达到了,武则天退位,李显当上了新皇帝,但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还在朝廷里任职。 有人劝张柬之顺势解决武三思,但是张柬之觉得武三思翻不起多大的浪,忽略了他。 后来的事情证明,张柬之等人低估了武三思。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她的侄子武三思在朝廷里很活跃,甚至有当太子的想法,现在武则天退位了,武三思失去了靠山,按理说难有什么作为。 但是武三思通过一系列操作后,不仅没有失势,反而获得了皇帝李显的重用。 武三思让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什么人?她是李显和韦皇后所生的女儿,李显非常宠爱安乐公主,武三思是安乐公主的公公,李显自然不会打击武三思。 与此同时,武三思暗中和韦皇后通奸,李显对此毫不知情,李显对老婆韦皇后是言听计从,韦皇后在李显面前为武三思说好话,武三思因此得到李显的重用。 这时张柬之等人才发觉不对劲,他们劝李显除掉武三思,但是李显已经不听他们的了。 武则天是在张柬之等人的逼迫下退位的,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自然视张柬之等人为眼中钉,双方势同水火,冲突一触即发。 武三思首先出手,他和韦皇后在李显面前说张柬之等人的坏话,说张柬之等人居功自傲,对李显有威胁。 这明显是贼喊捉贼,但李显过于宠爱韦皇后,他没有仔细分析,就信了韦皇后和武三思的话。 于是在武三思的提议下,李显对张柬之等人来了一招“明升暗降”。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祝大家周末愉快! |
自己顶一下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坐 |
张柬之、崔玄韦、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这五人是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李显明面上把他们都封为王,实际上在封王的同时,李显把张柬之等人的宰相职务给免了,叫他们每月只需要和皇帝见2次面就行了。 这样一来,张柬之等人失去了实权,武三思得到了李显的重用,他开始对张柬之等人展开疯狂的报复。 先是崔玄韦被贬为梁州刺史,张柬之告老还乡,五人中只有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还留在都城。 武三思得到李显的重用后,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他就公报私仇,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这三人全部贬到地方上做官。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那你就错了。 过了一段时间,武三思使出杀招,他让手下偷偷在大街上张贴文书,揭露韦皇后干的那些丑事,文书呼吁李显废除韦皇后的皇后之位。 话说武三思不是要对付张柬之吗?他为什么要派人公开揭露韦皇后的丑事呢? 这就是武三思的阴险之处了,张柬之等人因为有帮助李显复位的大功,所以李显还是感激张柬之等人的,如果武三思直接诋毁张柬之,李显不一定听他的,所以武三思的计划是先激怒李显,然后把韦皇后这件事牵连到张柬之等人。 果然,张贴文书揭露皇后这事闹的满城风雨,李显自然是非常生气,要求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此事。 李承嘉估计是投靠了武三思,他做了一番调查后,给出的报告是:在街上张贴文书这事是张柬之等人干的,他们要谋反。 同时武三思发动自己的人脉资源,让别人在李显面前使劲地污蔑张柬之等人,李显最终下令,将张柬之等五人流放。 武三思还不肯罢手,又派人去流放的路上截杀张柬之等人,最终张柬之等人要么死在流放的路上,要么被武三思派来的人杀死了。 张柬之等人是帮助李显复位的大功臣,就这么被武三思害死了,此后武三思声势大涨,韦皇后帮他说好话,安乐公主是他的儿媳妇,安乐公主也站在武三思这一边。 这种局面让太子李重俊感受到了危险。 李重俊是皇帝李显的第3个儿子,不是韦皇后生的,韦皇后一直不喜欢太子。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武三思一度是太子人选的竞争者,现在太子成了李重俊,武三思就把李重俊列为打击对象。 李重俊感受到了他们深深的恶意。 还有一件事让李重俊非常生气,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李显的女儿,武崇训为了打击太子李重俊,叫自己的老婆安乐公主去求李显,希望李显废除李重俊的太子之位,把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 这触碰了李重俊的底线,李显十分疼爱女儿安乐公主,如果李重俊的太子之位真的被废了,作为废太子的李重俊很可能性命不保。 没有谁愿意坐以待毙,为了自保,李重俊决定拼一把,当时宫里也有一些厌恶武三思的人,李重俊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盟友——李多祚。 前文介绍过李多祚,李多祚是羽林军将领,在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中,李多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次他又站出来力挺太子李重俊。 李多祚当时是左羽林军大将军,羽林军是唐朝负责保护皇宫的禁军部队,有了李多祚的支持,李重俊有了底气,公元707年,李重俊和李多祚等人发动兵变,他们先带兵杀掉了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2人,然后进宫去抓韦皇后。 武三思和韦皇后是太子李重俊最恨的2人,李重俊欲除之而后快,虽然他们轻松地干掉了武三思,但是后续的行动却受阻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
原来,羽林军不是李多祚一个人说的算的。 唐朝的羽林军分为左右2支,左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站在太子这边,而右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依然忠于皇帝李显,所以当李重俊等人来抓韦皇后时,李显带着韦皇后躲到玄武门的门楼上,同时命令右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带兵阻挡太子等人。 就这样,左羽林军和右羽林军在玄武门的门楼下对峙,双方僵持不下。 关键时刻,李显的一句话扭转了局势。 李显毕竟是皇帝,说话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他站在门楼上对左羽林军的士兵们说:“你们是保护我的,何必和李多祚一起造反?只要你们干掉造反者,就能享受富贵!” 李重俊虽然是太子,但是论号召力比不上皇帝,皇帝李显说完这番话后,左羽林军的士兵们不再听从李多祚的指挥,他们干掉了李多祚。 如此一来,太子李重俊的兵变是不可能成功了,李重俊被迫逃走,最后在路上被杀。 追杀李重俊的人是宗楚客派来的,宗楚客是韦皇后的亲信之一,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宗楚客是武则天的亲戚,他自然是站在武三思这一边的,以前武三思得势的时候,宗楚客在武三思的推荐下当上了兵部尚书。 宗楚客还指望靠着武三思继续升职,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武三思突然被太子李重俊杀了,因此宗楚客对李重俊恨之入骨,李重俊兵变失败后,宗楚客特意派人杀死了李重俊。 现在太子李重俊死了,武三思也死了,政局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皇帝李显依然宠信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韦皇后则收了2个官员当亲信,一个是兵部尚书宗楚客,另一个是官员纪处纳。 这2人暗中结盟,为韦皇后排除异己,老臣魏元忠为太子李重俊的死感到惋惜,宗楚客等人就说魏元忠是太子的同伙,希望皇帝李显处死魏元忠。 虽然魏元忠是功勋卓著的老臣,但是在宗楚客等人的反复污蔑下,皇帝李显最终将魏元忠贬为渠州司马。 劣币驱逐良币,能力过人的老臣被赶走了,宗楚客和纪处纳当上了宰相,他俩干的第一件荒唐事,就是接受别人的钱财,扰乱朝廷的决策,引起了边患。 给宗楚客送钱的是什么人呢?这人叫阙啜忠节,他是突骑施部落的一个将领,他和部落首领娑葛关系恶劣,2人为此各自带兵开打,结果阙啜忠节战败了,无奈之下,阙啜忠节打算去投奔朝廷。 这时有人建议他向宗楚客和纪处纳行贿,只要宗楚客和纪处纳肯帮阙啜忠节说话,朝廷就有可能支持阙啜忠节留在西域,到时朝廷可以和吐蕃联手对付娑葛。 阙啜忠节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给宗楚客和纪处纳送了一大笔钱,宗楚客等人见钱眼开,答应按照阙啜忠节的计划去安排。 其实这个计划有个漏洞,如果朝廷真的和吐蕃联手打败了娑葛,吐蕃的势力就会壮大,他们很可能试图控制西域,会给朝廷造成新的麻烦。 官员郭元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向朝廷上书,指出这个计划并不可行,但是宗楚客等人拿了阙啜忠节的钱,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支持这个计划,宗楚客等人是宰相,他们的话很有影响力,最终朝廷决定支持阙啜忠节对付娑葛。 娑葛得知此事后大怒,马上发兵攻打阙啜忠节部队,阙啜忠节战败被活捉,同时娑葛派兵袭击朝廷的人马,宗楚客和纪处纳为了一己之私,引起了这次边患。 引发战争是个大事,虽然韦皇后和宗楚客等人的势力很大,但是朝廷里还是有负责任的官员的,有监察职责的监察御史崔琬仗义执言,向皇帝李显上报,说宗楚客拿钱办事,造成了这次边患。 宗楚客做了错事,按理说应该是理屈词穷,不过他的脸皮实在是够厚,面对崔琬的指控,宗楚客居然先发火了,说自己是个忠臣,被崔琬陷害了。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中秋将至,祝大家节日快乐!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可能是考虑到宗楚客是韦皇后的亲信,皇帝李显最终没有处罚宗楚客,而是采取了和稀泥的办法,叫崔琬和宗楚客结拜,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种是非不分的和稀泥会败坏风气,当时的政局已经有些混乱,皇帝李显过于宠爱女儿安乐公主,安乐公主仗着有李显的庇护在外面飞扬跋扈,她追求奢靡的生活,为了有足够大的场地给自己建造大水池,她甚至强占了老百姓的房子。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干了很多违规的事情,皇帝李显却一味地纵容她们,这种纵容没有换来好的结果,反而助长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安乐公主耍惯了威风,还想更上一层楼,想当皇太女继承皇位,她很早就跟李显提过这个要求,但是李显没有答应。 安乐公主因此怀恨在心,她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李显不让自己当皇太女,不如让母亲韦皇后接管李显的权力,到时韦皇后一定会让自己当皇太女。 韦皇后这时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她和其他人通奸,怕李显知道后严惩自己,韦皇后打算除掉李显,然后自己掌权,她和安乐公主在李显的食物里下毒,毒死了李显。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吃了一个有毒的饼子后死亡,韦皇后暂时接管了大权。 韦皇后计划的第一步做到了,接下来她会怎么做呢?我们下回再说。 第16章【两次对决】 上回说到,韦皇后毒死了皇帝李显,那么她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呢? 其实韦皇后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崇拜的偶像,那就是她的婆婆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韦皇后把武则天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她希望自己能像武则天那样当上皇帝,而且就目前的形势看来,她似乎真有这个条件。 当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总览大权,现在唐中宗李显去世了,那韦皇后是不是可以照葫芦画瓢,以皇后的身份接管大权? 为了实现这一点,韦皇后暂时没有对外公布皇帝李显的死讯,她把宰相们请进了宫,然后调拨5万军队给自己的亲戚们,让亲戚们带兵控制都城长安。 接下来就是权力交接的问题了。 以前李显是很宠爱韦皇后,但是韦皇后在宫里也不是没人敢惹,有一个人就敢和韦皇后叫板,那就是李显的妹妹太平公主。 在影视剧的宣传下,太平公主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历史上她的确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她不希望大权完全被韦皇后掌握,现在皇帝李显突然去世,太平公主利用给李显写遗诏的机会,在遗诏中提出了一个权力分配的新方案:韦皇后主持政务,李旦辅佐。 李旦是李显的弟弟,太平公主的哥哥,太平公主这么做,是想从韦皇后那里分权。 韦皇后自然不想分权,由于她的亲戚们已经带兵控制了长安城,韦皇后在博弈中占了上风,最终李旦没能获得辅政的权力,只是被任命为太子太师,李显和韦皇后所生的儿子李重茂当上了新皇帝,韦皇后升级为韦太后,但是李重茂当时只有16岁,大权完全在韦太后手里。 有武则天当女皇这个例子在前面,韦太后也想试试,亲信宗楚客等人都劝她称帝。 但是这么做一定会遭到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反对,当时都城的羽林军被韦太后的亲信们控制,他们打算干掉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韦太后称帝扫清障碍。 这是十分关键的时期,如果韦太后等人成功,唐朝可能提前终结。 关键时刻,李氏皇族出了一个牛人——李隆基。 |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小时候被封为楚王,李隆基从小就胆识过人,有一次他出门去朝堂,由于他是楚王,因此出门是有仪仗队的。 这一幕被武懿宗看到了,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子,当时还是武则天掌权的时候,武懿宗被任命为金吾将军,他想打击李氏皇族,就把李隆基的仪仗队骂了一顿。 李隆基当时只有7岁,年龄虽小,但是他一点也不怂,面对盛气凌人的武懿宗,李隆基不卑不亢地怼了一句:“这是我们家的朝堂,与你何干?你竟敢针对我的仪仗队?” 言下之意,现在虽然是武则天掌权,但是天下是李氏皇族率众打下来的。 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能说出这种话,武则天听说后很惊讶,更疼爱自己的这个孙子了。 到唐中宗李显去世的那年,李隆基已经是25岁的小伙子了,他聪明果断,擅长音乐和书法,堪称青年俊杰。当时韦太后等人和李隆基父子形成对立面,韦太后他们占了很大的优势,但是李隆基丝毫不惧,他决定展开反击。 但是长安城里的羽林军都被韦太后的亲戚们控制了,李隆基怎么跟他们斗呢? 那就要看李隆基的社交能力了。 羽林军里有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起初是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李世民挑选数百名作战英勇的人组成了这支骑兵部队,给这支部队起名为“百骑”。 后来武则天称帝,把这支部队扩充到上千人,名字改为“千骑”。 到唐中宗李显去世的时候,这支骑兵部队已经扩大到上万人了,部队名字改为“万骑”,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李隆基和万骑部队的将士们交朋友,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万骑部队的将士们将成为李隆基的重要帮手。 有朋友可能会问:就算李隆基和万骑部队的将士们关系再好,但是万骑部队是隶属于羽林军的,羽林军是韦太后的亲戚韦播在管,也就是说万骑部队是韦播的下属,他们凭什么要帮李隆基对付韦太后呢? 这就要看关系处的好不好了,韦播名义上是万骑部队的上级,但是他经常殴打士兵,不能服众,万骑部队的将士们讨厌这位上级。 而李隆基出身李氏皇族,唐朝立国多年,李氏皇族有很大的号召力,所以当李隆基找到万骑部队的军官们,希望他们和自己搞兵变对付韦太后时,万骑部队的军官们都表示支持。 这时有人给李隆基提了一个建议:把兵变计划通知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争取李旦的支持。李隆基听完后直接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涉及到一个人物性格的问题。 李旦是一个不喜欢争斗的人,早在他当太子的时候,他就多次想把太子之位让给哥哥李显,正是由于李旦有这种平和的性格,他才能平安度过武则天掌权的那段时期。 如果李隆基就兵变的计划征求李旦的意见,以李旦不喜欢和别人争斗的性格,他不一定会支持李隆基,而且让李旦提前知道兵变计划的话,李旦就成了李隆基的同谋,万一李隆基兵变失败,会连累李旦。 所以李隆基没有把兵变计划告诉父亲李旦,打算自己带人干。 关键时刻,一个叫崔日用的人给李隆基带来了重要情报。 崔日用是什么人呢?他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他和宗楚客关系不错,而宗楚客是韦太后的亲信,通过宗楚客这个渠道,崔日用知道了韦太后想杀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计划。 这事太大了,崔日用怕连累到自己,想来想去,他暗中派人把韦太后的计划透露给李隆基,劝李隆基先发制人。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祝大家周末愉快 |
大家晚上好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这个情报来的太及时了,听了崔日用传来的消息后,李隆基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立即去寻求太平公主的帮助。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他们都是李氏皇族的人,属于同一阵营,得知李隆基要对付韦太后,太平公主自然赞成,他们和几个亲信一起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到了约定的那天下午,李隆基来到宫里,支持他的羽林军将士们在玄武门等待他的号令。 又是玄武门,加上李世民除掉李建成那一次、张柬之等人逼迫武则天退位那一次、以及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干掉武三思的那一次,李隆基发动的这次兵变是唐朝历史上第四次玄武门兵变。 前文介绍过,羽林军里有部分将士是力挺李隆基的,比如军官葛福顺,但是羽林军的总指挥权在韦太后的亲戚韦播手里,如果韦播调动羽林军主力来对付李隆基,李隆基等人很可能失败。 生死存亡之际,羽林军军官葛福顺挺身而出,他独自冲进韦播的大帐,杀死了韦播等人,然后葛福顺对士兵们说:“韦太后害死了先帝李显,危害国家,今天我们要合力除掉韦太后的党羽,支持相王李旦称帝,以稳住大局!” 此时唐朝立国已经有将近百年的时间,李氏皇族有很大的号召力,听了葛福顺的话,羽林军士兵们都表示愿意支持李隆基。 有了羽林军的支持,李隆基的胜算就大了,他派兵攻入皇宫,迅速干掉了韦太后和安乐公主,一举扭转乾坤,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上皇位,成为唐朝的第五个皇帝,立下大功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李旦当上皇帝后,亲贤臣,远小人,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感觉像回到了贞观之治那样美好的时期。 当然,总有一些不满意的人,有个叫李重福的人就对李旦当皇帝很不满。 李重福何许人也?他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当时担任均州刺史。 均州在湖北丹江口市一带,李重福既然是李显的长子,为什么不留在都城呢? 原来,李显不太喜欢这个长子,故意把李重福调到均州,现在皇帝李显突然去世,皇位传到李旦手里,李重福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是先帝的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皇位不应该传给自己的叔叔李旦。 于是李重福和自己的亲信们密谋,打算先夺取唐朝的东都洛阳,以洛阳为基地来争天下。 |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李重福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他的计划是先拿下洛阳,结果他那帮人刚接近洛阳,就被别人识破了。 官员李邕在洛阳附近偶遇了李重福,当时李重福正带着几百人在赶路,身为均州刺史的李重福为何突然出现在洛阳呢?而且还带着一帮人?头脑敏锐的李邕意识到不对劲,他立即调转马头,直奔洛阳城外的官军大营。 李邕善于推理,他对官军士兵们说:“李重福被先帝处罚,现在他无缘无故来洛阳,肯定是想聚众作乱,这是你们立功的机会!” 跟城外的驻军打过招呼后,李邕马不停蹄地赶回洛阳城,找到守城人员,叫他们关门警戒,正是由于李邕眼明手快,才把一场叛乱扼杀于萌芽之中。 李重福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他慢悠悠地来到城外的官军大营,想凭借自己是先帝长子的身份调动这支军队,由于李邕早就把李重福叛乱的消息通知了城外的官军,官军士兵们早有准备,他们根本不买李重福的账,对着李重福那帮人就射箭,李重福不得不灰头土脸地离开,又想去调动洛阳城的守城士兵。 守城士兵们也接到了李邕的通知,他们关上了城门,李重福连门都进不去,气得他叫手下放火烧城门。 李重福的表演到此为止了,正当他们准备破坏城门的时候,城外的官军主力赶来平叛,李重福手下那几百人都是乌合之众,很快一哄而散,李重福被迫躲进附近的山里,官军进山搜寻,李重福被迫自杀,一场闹剧至此结束。 李重福一没势力二没军队,自然翻不起大浪,但是地位显赫的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 在之前对付韦太后的斗争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一个阵营的盟友,但是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打倒了韦太后这个共同的敌人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太平公主性格强势,她和她的母亲武则天一样,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现任的皇帝李旦是个随和的人,太平公主不用担心哥哥李旦会对自己不利。 但是太子李隆基和老好人李旦不一样,李隆基聪明果断,这一点在和韦太后的斗争过程中展露无疑,将来李隆基继位后,太平公主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这么厉害的人,她希望李旦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外找一个老实听话的人当太子,太平公主觉得这样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为了让皇帝李旦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太平公主使出了多种手段,她派人在外面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李旦的长子,不应该当太子。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的确不是长子,李旦的长子叫李成器,但是李隆基在推翻韦太后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这是大家公认的,李成器也支持弟弟李隆基当太子,因此太平公主拿这一点来打击李隆基行不通,听说外面有这种舆论后,皇帝李旦很快发布诏书,力挺李隆基当太子。 眼看在长子问题上打不动李隆基,太平公主换了一招,派人散布传言,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 这次的传言用的是“捧杀”战术,说太子李隆基在朝廷里是众望所归。 皇帝李旦听到这种传言后,心里很不舒服:李隆基成了众望所归?那我不就被架空了吗? 内心郁闷的李旦,私下里把宰相韦安石叫了过来,和韦安石说起这些传言,这时韦安石如果落井下石,李隆基就危险了。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好在韦安石是一个正直的人,当年张易之兄弟得势的时候,许多官员都不敢惹张易之兄弟,韦安石偏偏不怕他们,敢当众让张易之兄弟下不了台。 现在太平公主用传言陷害李隆基,韦安石再一次站了出来。 皇帝李旦私底下对宰相韦安石说:“外面传言太子是众望所归,你要注意啊!” 能说出这种话,说明李旦已经怀疑李隆基了,他在征求宰相韦安石的意见。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韦安石知道此事非同小可,马上向李旦指出:太子有大功劳,他对亲人们都很好,这种传言一定是太平公主散布的,皇上不能上当。 听完这番话,李旦恍然大悟,幸亏韦安石说了公道话,太平公主的第二次谣言攻势又失败了。 度过这次信任危机后,李旦没有再怀疑儿子李隆基,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把皇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李旦升级为太上皇,李隆基登基称帝,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 李隆基当上了皇帝,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这是不是表明李隆基在政治斗争中战胜了太平公主? 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李隆基名义上是皇帝,但重要职位的人事安排和其他大事还是由太上皇李旦决定,太平公主依旧在朝廷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李隆基一方和太平公主一方的斗争更激烈了。 当时大权还在太上皇李旦手里,李旦向来尊重姐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利用这一点大肆安插亲信,在朝廷里建立了很大的势力,当时七个宰相里有五个都是她的亲信,甚至羽林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也投靠了太平公主,这些人帮着太平公主对付李隆基,密谋废除李隆基的皇帝之位。 一个好汉三个帮,太平公主有亲信,李隆基也有自己的团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李隆基的几个重要帮手。 先说王琚,他是李隆基的好朋友,2人很早就认识,以前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干掉武三思的时候,王琚就是兵变的策划者之一,由于李重俊兵变失败,王琚被迫逃离都城。直到韦太后倒台,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王琚才敢返回长安,继续为李隆基效力。 接下来介绍张说,前文里提到过他,以前张易之兄弟得势的时候, 曾经要求张说作伪证陷害老臣魏元忠,张说不仅没有屈服,而且敢于在大众面前揭露张易之兄弟,由此可见,张说是一个很有血性的人。 张说一直是力挺李隆基的,早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有人为了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而散布谣言,说五天内皇宫会发生兵变,皇帝李旦听到这种谣言后,就把这事告诉了大臣们。 这种事太敏感了,大臣们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唯有张说一眼看穿了谣言制造者的险恶用心,他对皇帝李旦说:“此乃小人想动摇太子的地位,皇上如果让太子监国,小人就怕了,灾祸就可以免除。” 说话是一门艺术,皇帝李旦觉得张说说的很有道理,很快宣布由太子李隆基监国,张说一番话让李隆基转祸为福。 所谓高手,就是能一眼看穿事情的本质,张说就是这样的高手,后来太平公主等人蠢蠢欲动,张说预判他们想对李隆基下毒手,特意给李隆基送了一把刀,暗示他迅速反击。 接下来说崔日用,前文里也提到过他,在以前韦太后和李隆基一方争斗之时,崔日用为李隆基提供了重要情报,现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对峙,崔日用再一次站到了李隆基这一边,他劝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不能让太平公主抢占先机。 亲信们都劝李隆基赶紧行动,这时一个叫魏知古的官员给李隆基带来了新的消息。 古往今来,情报都是非常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败。魏知古告诉李隆基:“太平公主准备在这个月的四号搞兵变,对付李隆基等人!” 既然对方要动手了,李隆基等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们决定在对手动手前先发制人。 但是七个宰相里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亲信,羽林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也投靠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在文武两方面都有优势,李隆基怎么跟她斗呢? |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遇事不要慌,办法总比困难多,李隆基虽然在朝廷的势力没有太平公主大,但是李隆基有自己的优势——他有皇帝身份。 虽说大权在太上皇李旦手里,但是李隆基还是名义上的皇帝,依然有不小的权力,李隆基决定扬长避短,利用皇帝的身份请常元楷和李慈进宫谈话。 那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还没公开撕破脸,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请常元楷和李慈进宫,这2位羽林军将领不便推辞,就去了。 这一去,可就回不来了。 一进宫,常元楷和李慈就被李隆基的人干掉了,然后李隆基迅速派人把投靠太平公主的那几个重臣抓了起来,全部处死。 如此一来,太平公主既失去和羽林军的联系,又失去了重臣的支持,成了孤家寡人,她只好逃进山里,最后被李隆基下令赐死。 至此,李隆基的所有政敌都被清除,李隆基的皇位终于坐稳了。 第17章 李隆基身边有哪些人才? 在唐朝的众多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的知名度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开元之治”就出现在李隆基统治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繁荣的景象,除了因为李隆基个人能力突出之外,他身边的那些人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李隆基身边的几位重臣。 首先来说宰相姚崇,姚崇,公元651年出生于陕州,陕州在今天的河南陕县一带。 在武则天掌权时期,姚崇起初只是个小官,但是他文笔好,写文章很有条理,武则天看到他的文书后非常赞赏,特意提拔姚崇,姚崇后来升为宰相,可以说武则天是姚崇的第一个伯乐,对姚崇有知遇之恩。 姚崇是一个很有胆气的人,当年张易之兄弟得势的时候,姚崇就敢拒绝张易之的违规要求,后来武则天在张柬之等人逼迫下退位,官员们都跑去祝贺新皇帝李显,唯独姚崇因为武则天的退位而落泪。 敢在新皇帝登基的时候为前任皇帝落泪,这胆子不小,万一引起了新皇帝李显的不愉快,姚崇是吃不了兜着走,当时张柬之看到姚崇哭了,就对姚崇说:“今天这种日子怎么能哭呢?恐怕你要倒霉了!” 姚崇坦然地表示:自己为武则天效力多年,现在突然看到她退位,自己要和旧主告别,有感而发,所以忍不住哭泣。 由于姚崇能力过人,所以后来李旦当上皇帝的时候,又任命姚崇为宰相,当时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针锋相对,局势很紧张,姚崇为了缓和局势,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请太平公主离开都城长安,去东都洛阳居住。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姚崇的提议被采纳,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可能不会像后来那样刀兵相向,但是太平公主喜欢争,不愿意离开长安,得知姚崇的提议后,太平公主大发雷霆,皇帝李旦只好把姚崇从宰相贬为申州刺史。 虽然姚崇被贬职,但是他毕竟是站在李隆基这一边的,所以后来李隆基打败太平公主后,李隆基立即把姚崇调回长安,让他当宰相。 被一位皇帝赏识,可能有运气成分,姚崇连续被三位皇帝任命为宰相,可见他的确厉害,姚崇这个宰相是兼兵部尚书的,他记忆力超强,对边境一带的唐军情况了如指掌,每次李隆基有什么事问他,他总能回答地很好,人们都认为姚崇才能出众,足以和以前的名相房玄龄媲美。 唐玄宗李隆基对姚崇也是十分信任,这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姚崇去找李隆基,商议关于郎吏的人事安排,姚崇在那说了半天,李隆基却不表态,姚崇以为自己犯错了,赶紧退了出去。 宦官高力士觉得很奇怪,就在私底下问李隆基:为什么不回复姚崇的话? 高力士是在李隆基身边跟随多年的宦官,李隆基对他也比较信任,在以后的很多重大事件中,我们都将看到高力士的身影。 听高力士这么问,李隆基就说:“我让姚崇总管政务,有大事可以找我商议,任命郎吏这种小事也要找我?” 原来,不是姚崇犯错了,而是李隆基不喜欢管的那么细致,李隆基认为小事可以由姚崇自己做主,这是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高层管理者如果事无巨细一把抓,他也没那么多精力,把一些小事交给下属去做,才能发挥团队的作用。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